孟子說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循夫天理,無利天下之心,而天下歸之,此三王之所以王也。
假是道而亦以得天下者,漢、唐是也。
故秦為漢敺者也,隋為唐敺者也。
季世之君,肆于民上,施施然自以為莫己若也,而不知其為人敺也,豈不哀哉!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伊川先生曰:「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
」蓋言非禮義,以禮義為非而不信者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自以為不能而不為者也。
夫人均有是性,孰不可為善?氣質雖偏,亦可反也。
惟其拒之以不信,絕之以不為,雖聖人有末如之何者,故曰「不可與言,不可與為也」。
于是推言仁義之素具于人者:仁言安宅者,謂其安而可處也;義言正路者,謂其正而可遵也。
是二者,性之所有也。
曠之舍之,以自絕其天性,不亦可哀乎?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斯言讀之甚平,而理則甚深。
蓋所謂迩與易者,為難盡也。
夫親親、長長之心,人之所同有也。
惟夫戕賊陷溺之深,甚至于為乖争陵犯之事,則以失其性故也。
使人人各親其親、長其長,保其良心,以無失其常性,則順德所生,上下和睦,而菑害不萌。
由是而積之,禮樂可作,四靈可緻也。
雖然,使人各親其親、長其長,其本在于人君親其親、長其長而已。
親親,仁也;長長,義也。
仁義本諸躬而達之天下,豈非道在迩者乎?天下之所以平者,實系于此,豈非事在易者乎?詳味此數語,堯、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
後世私意橫生,智巧百出,而其弊愈無窮。
此無他,不知為其迩與易者,而求之遠、求之難耳。
舍迩而求遠,棄易而求難,則為非道故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此說見于子思子中庸之書。
子思述孔子之意,而孟子傳乎子思者也。
夫居下位而不獲乎上,則言而有不見信,行而有不得為,雖欲治民,其可得乎?居下位而不獲乎上,固不可也。
雖然,欲以獲乎上,則或至于失己而喪道有之矣。
獲于上有道焉,有以信于友,則有以獲于上矣。
蓋朋友,敵己者也,道猶不見信于朋友,而況上下之勢相遼絕也,而可以信于君哉?雖然,朋友之見信,初不在于聲音笑貌之間也,蓋有道焉。
有以悅乎親,則有以信于友矣。
人道莫先于事親,于吾親而猶有所不順焉,而況于他人乎?雖然,欲親之悅乎己,豈徒溫凊之奉、甘旨之養而已哉?蓋有道焉。
反身而誠,則有以順乎親矣。
蓋反身未誠,則有妄之心間于其間,烏能以感格其親之心志乎?雖然,誠其身又不可以迫切而強緻也,蓋有道焉,在于明善而已。
善之所以為善者,天理之實然者也。
不明夫此,則動靜無所據依,将何以誠其身乎?故反身而誠,則天下之理得,而順親、信友、獲上、治民無所施而不利矣。
然誠之道,有誠者,有思誠者。
「誠者天之道」,言其實然之理,天之所為也。
聖人則全此體,身誠而善無不明也。
「思誠者人之道」,則是以人之所為,求合于天焉,學者明善誠身之功是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言誠之至,極天下之感無不通也。
又曰:「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言天下未有不誠而能動者也。
蓋事物無巨細,其所以動者,皆誠之所存故也。
然則将以順親、信友、獲上、治民,非誠身而可得乎?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為政于天下矣。
人君得仁賢之心,則天下之心歸之矣。
夫以纣在上,而天下之賢有如伯夷、太公者,乃退避于海濱之不暇,以纣之為虐不可迩故也。
文王在岐山之下,而二老者乃不遠數千裡欲往歸之,以文王之行仁政而善養老故也。
二老所以歸文王之心,是天所以眷顧之心也。
曰「天下之父」雲者,以其德為達尊,天下之所從也。
其父歸
假是道而亦以得天下者,漢、唐是也。
故秦為漢敺者也,隋為唐敺者也。
季世之君,肆于民上,施施然自以為莫己若也,而不知其為人敺也,豈不哀哉!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伊川先生曰:「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
」蓋言非禮義,以禮義為非而不信者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自以為不能而不為者也。
夫人均有是性,孰不可為善?氣質雖偏,亦可反也。
惟其拒之以不信,絕之以不為,雖聖人有末如之何者,故曰「不可與言,不可與為也」。
于是推言仁義之素具于人者:仁言安宅者,謂其安而可處也;義言正路者,謂其正而可遵也。
是二者,性之所有也。
曠之舍之,以自絕其天性,不亦可哀乎?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斯言讀之甚平,而理則甚深。
蓋所謂迩與易者,為難盡也。
夫親親、長長之心,人之所同有也。
惟夫戕賊陷溺之深,甚至于為乖争陵犯之事,則以失其性故也。
使人人各親其親、長其長,保其良心,以無失其常性,則順德所生,上下和睦,而菑害不萌。
由是而積之,禮樂可作,四靈可緻也。
雖然,使人各親其親、長其長,其本在于人君親其親、長其長而已。
親親,仁也;長長,義也。
仁義本諸躬而達之天下,豈非道在迩者乎?天下之所以平者,實系于此,豈非事在易者乎?詳味此數語,堯、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
後世私意橫生,智巧百出,而其弊愈無窮。
此無他,不知為其迩與易者,而求之遠、求之難耳。
舍迩而求遠,棄易而求難,則為非道故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此說見于子思子中庸之書。
子思述孔子之意,而孟子傳乎子思者也。
夫居下位而不獲乎上,則言而有不見信,行而有不得為,雖欲治民,其可得乎?居下位而不獲乎上,固不可也。
雖然,欲以獲乎上,則或至于失己而喪道有之矣。
獲于上有道焉,有以信于友,則有以獲于上矣。
蓋朋友,敵己者也,道猶不見信于朋友,而況上下之勢相遼絕也,而可以信于君哉?雖然,朋友之見信,初不在于聲音笑貌之間也,蓋有道焉。
有以悅乎親,則有以信于友矣。
人道莫先于事親,于吾親而猶有所不順焉,而況于他人乎?雖然,欲親之悅乎己,豈徒溫凊之奉、甘旨之養而已哉?蓋有道焉。
反身而誠,則有以順乎親矣。
蓋反身未誠,則有妄之心間于其間,烏能以感格其親之心志乎?雖然,誠其身又不可以迫切而強緻也,蓋有道焉,在于明善而已。
善之所以為善者,天理之實然者也。
不明夫此,則動靜無所據依,将何以誠其身乎?故反身而誠,則天下之理得,而順親、信友、獲上、治民無所施而不利矣。
然誠之道,有誠者,有思誠者。
「誠者天之道」,言其實然之理,天之所為也。
聖人則全此體,身誠而善無不明也。
「思誠者人之道」,則是以人之所為,求合于天焉,學者明善誠身之功是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言誠之至,極天下之感無不通也。
又曰:「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言天下未有不誠而能動者也。
蓋事物無巨細,其所以動者,皆誠之所存故也。
然則将以順親、信友、獲上、治民,非誠身而可得乎?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為政于天下矣。
人君得仁賢之心,則天下之心歸之矣。
夫以纣在上,而天下之賢有如伯夷、太公者,乃退避于海濱之不暇,以纣之為虐不可迩故也。
文王在岐山之下,而二老者乃不遠數千裡欲往歸之,以文王之行仁政而善養老故也。
二老所以歸文王之心,是天所以眷顧之心也。
曰「天下之父」雲者,以其德為達尊,天下之所從也。
其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