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四

關燈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将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為衆也。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天下有道,則道義明而功利之說息。

    故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各循其理而由其分,此所謂治也。

    若夫無道之世,則功利勝而道義微,徒以勢力相雄長而已,此所由亂也。

    雖然,強弱小大之不可侔,亦豈得而強哉?是亦天也。

    若不自安其小與弱,而欲起而與之角,則亡之道矣。

    此齊景公之所以涕出而女于吳,有不得已也。

    所謂小國師大國者,其所為相視效而無以相遠故也。

    其所為則同,而強弱小大則不同,然則奈何而恥受其命乎?雖然,強弱小大之不侔,此命也,而有性焉。

    反而勉之于吾身,得其道則其勢力有不足畏者矣。

    故曰:「如恥之,莫若師文王。

    」夫師大國則為其勢力所役;師文王,則道義所在,孰得而逾之?為國者,其亦審其所師也哉!所謂師文王者,好仁是也。

    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言其遠不過乎此,蓋理之必然者也。

    夫以商之孫子而侯服于周,殷之士而祼将于京,則天命何常哉?惟有德是歸耳。

    曰「仁不可為衆也」,言仁則衆無以為也,此之謂天下無敵。

    戰國之君,皆有恥受命而求無敵之心,然究其所為,則未嘗志于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

    為國者可不鑒于斯耶?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不仁之人賊其恻隐之端,故肆行而莫之顧,于可危之事則安之,于緻菑之道則利之,于所以亡者則反樂焉,是其性豈有異于人?以其陷溺至此耳。

    使夫不仁而猶可與言,則豈不惡夫危與菑而懼夫亡哉?惟其不可與言,故卒至于亡國敗家之禍而後已也。

    試考自幽、厲以來千餘載間,亡國之君,凡其所為,彼豈以為可以至于亂亡哉?類皆欣慕而為之,雖有忠言,亦莫之顧也。

    孟子所謂安其危,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而不可與言者,豈不信哉?惟漢武帝驕淫奢欲,殘民以逞,視秦政覆轍而遵之,蓋亦樂夫亡者。

    而晚歲因車千秋之言,有動于中,下輪台哀痛之诏,亟改前日之為,是以克保社稷。

    則夫所謂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又豈不信哉?夫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濯纓與足,雖系于人,而清濁則由于水也。

    人之見侮于人,與家之見毀,國之見伐,人徒曰人侮之也,人毀之也,人伐之也,而不知所以侮、所以毀、所以伐者,己實為之也。

    苟無以召之,則何由至哉?孟子于自反之道,言之不一而足,非惟在當時,乃撥亂反正之綱,實萬世為治檢身者不易之理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圹也。

    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鹯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

    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此之謂也。

    」 孟子既言得天下之道,由乎得民,而又言得民之道,在于得民心,又言得民心之道,在于「所欲與之聚,所惡勿施」,可謂深切詳盡矣。

    夫民有欲惡,天下之情一也。

    善為治者,審其欲惡而已矣。

    于其所欲,則與之集聚;于其所惡,則不施焉,則其心無不得矣。

    所謂聚其所欲者,非惟壽富安逸之遂其志,用舍從違,無不合其公願,而後為得也。

    水之就下,獸之走圹,性則然也。

    民之歸仁,亦其性然也。

    諸國之君,方且競虐乎民,而吾獨仁乎民,則孰不願為吾之民?則其為不仁者,皆為吾之敺而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而後可。

    艾不素蓄,則病将終其身;不志于仁,則亦終身在憂辱之域而已。

    詩所謂「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者,言不能勉于善,終淪胥以亡而已。

    雖然,孟子所謂諸侯皆為之敺者,非利乎他人之為己敺也,特言其理之必然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