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四

關燈
子之意也。

     孟子曰:「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

    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此之謂也。

     規矩盡天下之方員,故為方員之至;聖人盡人倫之道,故為人倫之至。

    至者,以其全盡而無以加焉耳。

    堯之為君,盡君道者也;舜之為臣,盡臣道者也。

    非有所增益也,無所虧焉耳。

    後之人舍堯舜,其将安所法哉?以堯舜為不可及者,是自誣其性者也。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則為不敬其君,蓋不以厥後為可聖,是誣其君者也。

    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則為賊其民,蓋不以斯民為有常性,是暴其民者也。

    于是引夫子仁與不仁之論以斷之。

    夫仁與不仁,此為二途,顧所由何如耳。

    不仁亦謂之道者,謂不仁之道也。

    如堯、舜之為,是由夫仁之道者也;若幽、厲之為,是由夫不仁之道者也。

    不仁之弊,将至于身危國削,又其極則至于身弑國亡。

    其惡名,雖孝子慈孫莫之能改也。

    嗟乎!人君志于仁,則堯、舜可幾;去仁,則循入于幽、厲,其可不審擇其所由哉?此有國家者所宜深鑒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 三代之得失,蔽之以仁與不仁,可謂深切著明也。

    豈獨有天下者為然,諸侯之有國者,其廢興存亡莫不由乎此。

    既言天子、諸侯之不可以不仁矣,又言卿大夫不仁則不能保宗廟,士庶人不仁則不能保四體。

    蓋仁者人之道,人道既廢,則雖有四體,其能保諸?是不仁者,乃趨死亡之道也。

    人莫不惡死亡,而樂于為不仁,與惡醉而強飲酒者無以異也。

    雖然,此特未能真知不仁之可以死亡耳。

    使其真知不仁之可以死亡,則如蹈水火之不敢為矣。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為國者以反求諸己為至要。

    愛人而人不親,是吾仁有所未至也;治人而人不治,是吾知有所未明也;禮人而人不答,是吾敬有所未笃也。

    行有不得,不責諸人,而反求諸己,豈不至要乎?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天地之間,惟感與應而已。

    在己者無不正,則在彼者無不順矣。

    反其仁者,非姑息以求比也,敦吾愛而已;反其智者,非鑿智以務術也,明其理而已。

    反其敬者,非卑巽以苟合也,盡諸己而已。

    蓋仁則人自親,愛則同也;智則人斯治,理無蔽也;敬則人斯答,志交孚也。

    反躬則天理明,不能反躬則人欲肆,可不念哉?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其序固如此。

    未有身不修而可以齊家,家不齊而可以為國、為天下者,蓋無其本故也。

    然則其可不以修身為先乎?考之大學,修身則又有道焉。

    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此修身之道,人主所以貴于典學也。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汲郡呂博士曰:「巨室,大家也。

    仰而有父母,俯而有妻子,有兄、有弟、有臣、有妾,尊卑親戚,一國之事具矣。

    嚴而不厲,寬而有閑,此家之所以正也。

    」大家,難齊也,不得罪于大家,則于治國、治天下也何有?斯說為得之矣。

    此亦與前章「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同意。

    雖然,欲不得罪于巨室,則修身其本也。

    一家慕之,則一國慕之。

    慕之雲者,言樂從之也。

    舉斯心加于彼,則德教洋溢于四海之内矣。

    其曰「為政不難」者,蓋事在易而求之難之意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斯二者,天也。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

    涕出而女于吳。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

    如恥之,莫若師文王。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

    詩雲:商之孫子,其麗不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