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四

關燈
宋張栻著 離婁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

    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知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衆也。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财不聚,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曰:「天之方蹶,動也。

    無然洩洩。

    」洩洩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離婁固明矣,公輸子固巧矣,而不能舍規矩以成方員也;師曠固聰矣,而不能舍六律以為五音也。

    堯舜之道固大矣,而其平治天下,必以仁政。

    惟夫能用規矩與六律,是所以為明為聰也;惟夫行仁政,是所以為堯舜之道也。

    有仁心仁聞而不能行先王之道者,蓋雖有是心,不能推而達之,故民不得被其澤,不足以垂法于後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所謂不忍人之政者,即其仁心所推,盡其用于事事物物之間者也。

    「徒善不足以為政」,謂有是心而不取法于先王,則終不足以為政也,為徒善而已。

    「徒法不能以自行」,謂王政雖存,苟非其人,則不能以自行也,為徒法而已。

    蓋仁心之存,乃王政之本,而王政之行,即是心之用也。

    詩所記「率由舊章」者,欲其遵先王之法也。

    夫規矩、準繩、六律,聖人竭耳目之力而制之者,故後世之為方員曲直與夫正五聲者,皆莫得而違焉。

    至于不忍人之政,是乃聖人竭心思之所為,而仁覆天下者。

    然則後之為治者,其可舍是而不遵乎?不曰「為之」而曰「繼之」者,蓋竭其心思而其理繼之,乃天之所為,而非聖人強為之也。

    其于規矩、準繩、六律亦然。

    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者,為政者若不因先王之道而出于私意,其得謂之智乎?「仁者宜在高位」,為其能以是心行先王之政也。

    「不仁而在高位」,則以其忍心行其虐政,是其在高位也,适所以播其惡于衆耳。

    「上無道揆」者,不以先王之道揆事也;「下無法守」者,不循法度之守也。

    然而上無道揆,則下無法守矣;朝不信道,則工亦不信度矣。

    君子而犯義,則小人犯刑矣。

    若是,則紀綱法度俱亡,國幾何而不随之乎?此皆言不仁之在高位,其害必至于此也。

    自後世功利之說觀之,城郭不完,兵甲不多,田野不辟,貨财不聚,宜其甚可懼,而上無禮,下無學,疑若不急。

    然而孟子之言,乃反以彼為非國之菑害,而以此為不可一日安,何哉?蓋三綱五常,人之類所賴以生,而國之所以為國者也。

    上無禮,則失是理矣;下無學,則不學乎此矣。

    上失其禮,下廢其學,則三綱五常日以淪棄,國将何所恃以立乎?民将何所恃以生乎?雖有高城深池,誰與守之?雖有堅甲利兵,誰與用之?雖有良田積粟,焉得而食之?然而使禮廢于上,而學猶傳于下,則庶幾斯道未泯,而猶觊其可行也。

    上既無禮,而下複無學,則邪說暴行并作,而國随喪矣。

    「賊民」者,言賊夫仁義者也。

    詩所謂「天之方蹶,無然洩洩」,言上帝方震動爾,無洩洩然也。

    孟子釋「洩洩」以為「沓沓」,而曰:「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則是懷利以事其君也;進退無禮,則是苟得而不顧也;言非先王之道,則是不稽古者,而汨于功利也。

    如是,則沓沓然潰亂而已矣。

    「責難于君謂之恭」者,以先王事業望其君,不敢以君為難,于此而有望焉,可不謂恭乎?「陳善閉邪謂之敬」,開陳善道,以窒其邪慝之原,誠心知此,可不謂敬乎?若不務責難陳善,而逆謂其君之不能,是賊其君者也。

    然而責難陳善,非在己者先盡其道而能之乎?在己有未至,而獨以望于君,難矣。

    故此章之意,欲人君推是心以行仁政,而其終則欲人臣知禮義而法先王。

    蓋言不可以不學也。

    人臣知學,而後人主聞大道;人主聞大道,而後王政可行焉。

    此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