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三

關燈
,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公孫醜意孟子之不見諸侯,必有義存焉。

    孟子以為古者不為臣不見,是其義也。

    為臣,謂委質事之也。

    若君臣之分未定,諸侯尊德樂義,則固當就見之,蓋欲見之意當在彼故也。

    至于段幹木逾垣而避,洩柳閉門而不内,則為已甚。

    蓋缪公屈己就見,所謂迫而欲見也。

    其能聽用與否,雖未可知,然既以是心至,則可以見矣。

    于可以見而不見,則亦為非義矣。

    至于孔子,則可謂處之盡其道者。

    陽貨欲使孔子見,而知孔子之不可屈,惡夫無名也。

    禮:大夫有賜于士,對使者拜而受賜,不得拜使者,則往拜于門。

    孔子,士也;貨,大夫也。

    貨饋孔子豚而瞰其亡者,欲使之不得拜使者,而必将過我也。

    孔子往拜,而亦瞰其亡,何也?既先饋孔子以豚,在禮當往拜,則烏得而不往?然貨之意非誠笃也,故往拜其禮,而不欲見其人。

    于此一事,亦可以窺聖人一言一動之間,處之至精者矣。

    孟子之意,以為己所師慕則孔子也。

    曾子謂脅肩谄笑,病于夏畦者,言脅肩谄笑之勞,甚于盛夏之灌畦者也。

    夫脅肩谄笑,強為此以求悅于人,試循思其所萌,其趣味之迂回艱窘,蓋亦甚矣。

    自君子觀之,見其甚勞,而小人安行之而不顧也。

    知脅肩谄笑之病于夏畦,則亦可以知良心所發之易直者矣。

    子路謂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夫中心未同而強與之言,雖言也而愧見于色,赧赧然其為自欺,蓋有不可得而掩者矣。

    以曾子、子路之言觀之,則君子之所養為可知矣。

    蓋有一毫不慊于中,君子不由也。

    若于所不當見而見焉,則是勉強以求合,與脅肩谄笑未同而言者何以異,孰謂君子而為之乎?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

    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 戴盈之之說蓋亦知什一之法與夫關市無征之為善政,而暴斂苛征之為非也,雖未能遽複古制,然請輕之以待來年,在春秋之時不庸愈乎,而孟子何拒之嚴也。

    蓋君子之遠不義也,如惡惡臭,其不敢迩也,如探湯,其不敢須臾甯也如坐塗炭,而其徙義也惟恐弗及,蓋其見之之明而決之之勇,以為不如是不足以自拔而日新故也。

    今盈之既知暴斂苛征之為非,而先王之制在所當法,則宜一日不敢安于其所非。

    顧乃欲輕之,以待來年,是為私意之所牽系,而不能果也。

    若是者,終不能舍其舊而圖新,歸于悠悠而已矣。

    故孟子舉攘雞之喻以告之。

    夫月攘一雞,論其疏數,雖愈于日攘者,然其為攘之則一也。

    曰:「如知其為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辭氣凜乎其嚴,蓋所以破其牽系之私也。

    噫!士之持身于改過遷善之際,而為盈之之說,則将終身汨沒于過失之中;人臣之謀國于革弊複古之事,而為盈之之說,則終陷于因循苟且之域。

    故自修身至于治國,所謂知、仁、勇之三德,阙一不可也。

    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決之,可不務哉?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書曰:「洚水警餘。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亂。

    周公相武王,誅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書曰:「丕顯哉!文王谟。

    丕承哉,武王烈。

    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廏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将相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詩雲:「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之時,楊、墨之說盛行,時人未知其害也,孟子獨以為懼,力排而深罪之。

    當時未知孟子之心,則以為好辯而已。

    孟子答公都子之問,首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辭意不迫,而意則深矣。

    夫其所以不得而已者,天理之不可已者也。

    故夫禹之抑洪水,周公之兼夷狄、驅猛獸,孔子之作春秋,皆其不可已而不已者也。

    蓋聖人成天地之化,而立人極者也。

    使古無聖人者出,則人之類淪胥而滅絕也久矣。

    故孟子曆舉三聖人之事,以見其不可以已者。

    自生民以來,治亂疊居。

    方洪水之為患,下民昏墊甚矣,堯命禹以治之,禹以是為己任,乃導水而除其害,使民得平土而居之,此在禹之不可得而已者也。

    堯、舜既沒之後,聖道衰微,暴君相繼而作,不惟民之恤,惟己之逸欲是崇,使民無以為安息衣食,邪說暴行乘間而起,沛澤益盛而禽獸多。

    蓋人者,天地之正氣,而異類其繁氣也。

    正氣悴則繁氣盛,消長之理然也。

    至于纣之時,亂莫甚矣。

    周公出而佐武王,以是為己任,讨纣伐奄,誅其君,戮其臣,滅國五十,驅異類而遠之,此在周公之不可得而已者也。

    故書稱文王之谟,武王之烈,以為啟佑後人,鹹以正無缺。

    文武之所以垂于後世者,蓋無非天下之正理也。

    迨周之末世,王道複微,邪說暴行複作。

    夫所謂邪說暴行者,其端毫厘之差耳,而其流禍不可勝言,甚至于子弑父,臣弑君,皆邪說暴行之所緻也。

    孔子以是為懼,而不得時位以拯斯民,則春秋之作,其可已乎?春秋明天理,遏人欲,以示萬世有國家者之大法,故曰:「天子之事。

    」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蓋知之,則以為聖人繼天心而立人極,有不可以已者;不知,則以為專斷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或雲僭矣。

    微禹,則洪水之禍被于四海;微周公,則戎狄之禍徧于中華;微吾夫子,則三綱不明,五常不叙,天下貿貿然日趨于異類之歸矣。

    三聖人之心一也。

    孟子之時,去夫子之世為未遠,而楊墨者出,唱其為我、兼愛之說,以亂仁義之實。

    孟子以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夫為我、兼愛,特其見之偏耳,而比之遽及于禽獸者,何哉?蓋為我則自私,自私則賊義,而君臣之分,遂可廢也;兼愛則無本,無本則害仁,而父子之親,遂可夷也。

    人之異乎庶物,以其有君臣父子也。

    無父無君,則與禽獸有異乎哉?公明儀謂「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不恤百姓之餓莩」,為率獸而食人。

    孟子則以為,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陷民之良心,而充塞仁義之途。

    仁義充塞,則将至于率獸而食人。

    不獨禽獸食人,人而無相與親愛之道,則且将至于相食矣。

    蓋其理必至此也。

    閑先聖之道。

    「閑」雲者,立之防閑也。

    距楊墨,放淫辭,使人心正而邪說不得而幹之,所謂「閑」也。

    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兼夷狄雲者,用夏變夷之意也。

    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者,亂臣賊子之情僞畢見,而讨絕之法著焉,施于萬世,皆無所遁其迹故也。

    孟子之所以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者,所以承三聖人之心也。

    故複終之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而以為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

    蓋學者一毫入于楊墨之歸,則終身不能以自拔。

    必也卓然自立,誓不少屑焉,則庶乎其可以自進于聖門矣。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大指也。

    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屦,妻辟??,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锺。

    」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于陵。

    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曰:惡用是????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于陵則居之。

    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于陵仲子于其所當享有所不安,引而避之,而其窮至于無以食,而食井上之螬李。

    在當時或稱其廉,謂其能不以一介取諸人也。

    曾不知伊尹之不以一介與人,不以一介取諸人,以非其義、非其道之故耳。

    若于其所當居而不居,則反害于道義矣。

    故孟子極其病之所在而攻之,以為仲子于齊國之士,号為賢于他人者,猶巨擘之于衆指也,然而烏得謂之廉哉?若充其所操,必如蚓之為,而後慊于其心耳。

    仲子未能所居之不以室,而所食之不以粟也。

    以仲子之所自處者言之,盍亦待伯夷之室而後居,伯夷之粟而後食欤?使其或出于盜跖之為之也,則仲子其可安乎?此言充仲子之操,其不可行,必若是而後已也。

    匡章以為仲子身織屦,妻辟??,以易之為可安也。

    孟子因其言而摭其不能充類之實以告之曰:「夫仲子,齊之世家也。

    兄戴,蓋祿萬锺。

    」孟子之意,以為仲子之家,在齊不為不光顯矣。

    仲子苟以為不當虛享其祿食,則當與其兄共思社稷之計,光輔其主,治其國家,保其民人,則齊國有無窮之業,而仲子之家亦有無窮之聞,斯為稱焉耳。

    今乃昧正大之見,為狹陋之思,以食粟受鵝為不義,而不知避兄離母之為非;徒欲潔身以為清,而不知廢大倫之為惡。

    小廉妨大德,私意害公義,原仲子本心,亦豈不知母子之性重于其妻兄之居為愈于于陵乎?惟其私意所萌,亂夫倫類,至此極也。

    衆人惑于其迹,以其清苦高介而取之,而不知原其所萌,若是其差殊也。

    嗟乎!世之貪冒苟得,肆而為惡者多矣,而孟子于仲子之徒獨辟之之深者,蓋世之為惡者,其失易見,而仲子之徒,其過為難知也。

    惟其難知,故可以惑世俗而禍仁義。

    孟子反複辟之,蓋有以也。

     孟子說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