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三

關燈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公孫衍、張儀持合從連衡之說以動諸侯,景春徒見其言足以擺阖搖撼,而遂以為大丈夫,其說固為陋矣。

    而孟子以衍與儀比妾婦之道者,蓋事君以弼違為義,不當徇其欲也。

    衍與儀不知正救其心術,而徒探其意之所欲為以進其說,此何以異于妾婦之道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乎?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蓋以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與天地萬物本無有間,惟其私意自為町畦,而失其廣居。

    失其廣居,則遷奪流蕩,亦無以立于正位而行其大道矣。

    惟君子為能反躬而求之,故豁然大同,物我無蔽,所謂「居廣居」也;視聽言動,必以其理,所謂「立正位」也;簡易平直,行所無事,所謂「行大道」也。

    得志與民由之,與之共,由乎此也;不得志獨行其道,雖不得志,此道未嘗不行于己也。

    富貴不能淫,不能淫此也;貧賤不能移,不能移此也;威武不能屈,不能屈此也。

    此者何也?廣居、正位、大道是也。

    蓋得乎己,而外物舉不足以貳之也。

    所謂大丈夫者蓋如此。

    然則景春之見,豈不陋哉?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缫,以為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

    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周霄蓋有疑于孟子,見其曆聘于諸侯而不倦,疑其欲仕也,而未嘗有所就焉,則又疑若不欲仕者,故從而問焉。

    孟子以為:古之君子未嘗不欲仕也。

    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

    「皇皇」雲者,求而不得之意。

    古者臣執質以見君,士之出疆,必載其質以行,是亦未嘗忘夫見君也。

    而公明儀又以為:古之人三月無君則朋友吊焉。

    以是三者觀之,則古之人豈不欲仕乎?周霄疑三月無君而吊為急,孟子則以為士之失位,猶諸侯之失國家,諸侯之失國家,則無以祭;士之失位,無田以為粢盛,而牲殺、器皿、衣服皆不備焉,則亦無以祭也,是則可吊矣。

    蓋古人于祭祀為甚重,諸侯必親率耕,夫人必親蠶,為士者亦必躬治其田,備其牲殺、器皿、衣服,以事其祖考,所以自盡者如此故也。

    周霄又以出疆載質為疑,孟子以士之載質比之農夫之載耒耜,蓋其所當然者,亦猶飲食衣服之不可阙于身也。

    周霄複疑仕如此甚急,而何君子之難于仕?孟子謂: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者,固其常理也。

    然而必也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禮行而後可。

    不然,謂室家為急,棄禮而不恤,其可乎?士之欲仕,亦其常理也。

    然而必也守道以待時,可進而後進也。

    若謂仕為急,而不由其道以求之,則與兒女子之鑽穴隙者何異?雖然,非獨此也。

    凡一飲食、一語默、一動靜之際,皆當以是體之。

    苟惟見利而忘其義,皆鑽穴隙之心也。

    雖然,在己者學未成,則欲仕,其可乎?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而夫子悅之。

    苟惟所學未至,不勝其私,假借聖賢之言而欲以輕試,是亦鑽穴隙之心而已矣。

    」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子以為泰乎?」曰:「否。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周禮:「木工七,梓匠輪輿其四也。

    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曰:「梓匠輪輿,其志将以求食也。

    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畫壁墁也。

    其志将以求食也。

    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孟子當戰國之時,以身任道,其曆聘諸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夫豈尊已而自大乎哉?亦時義所當然,有不得而避也。

    彭更之徒,疑傳食以為泰,是以世俗利害貴賤之見觀聖賢也。

    孟子之所以告之者,蓋常道耳。

    夫非其道,則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而不以為泰。

    所謂其道者,天理之所安也。

    故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之心,即舜禹受天下之心也。

    而孟子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之心,即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之心也,皆以其道故也。

    以為士無事而食不可,觀更之意,亦許行之類與?孟子又從而曉之,以為使子而不通功易事,則農之餘粟,女之餘布,無所用之,而人之饑寒者亦多矣,此固不可行也。

    子而通功易事,則梓匠輪輿固得以其技而食于子矣。

    今有賢者而反不得食于子,是子以梓匠輪輿為有用而尊之,以仁義者為無用而輕之也。

    其辭曰:「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

    」玩斯四言也,則若人也,其為躬行仁義可知矣。

    更則以為梓匠輪輿,志本在于求食,故食之。

    而君子之為道,志非為食也。

    孟子以為君子之志固不在食,而在為國者則當食之也。

    如更之言,則是食志而不食功,毀瓦畫墁,而志以求食,則亦将食之矣。

    更至此而其說窮焉。

    夫王者之祿夫人也,為有以賴其用而可祿耳,豈必以其志之欲而祿之哉?如以其志,則是率天下而利也。

    觀孟子所以告之者,反複曲折,辭氣不迫,而亦不厭焉,亦可窺夫所養之至者矣。

     萬章問曰:「宋,小國也。

    今将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

    葛伯放而不祀。

    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

    湯使遺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

    湯使亳衆往為之耕,老弱饋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殺而奪之。

    書曰:葛伯仇饷。

    此之謂也。

    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複雠也。

    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歸市者弗止,芸者不變。

    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

    有攸不為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其君子實玄黃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壺漿,以迎其小人。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泰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

    不行王政雲爾。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齊楚雖大,何畏焉?」 萬章之問,意者宋之君臣,見孟子談王政,而以為迂闊遲久之事,懼王政之利未見,而齊楚之禍立至,故以為疑也。

    嗟乎!為是說者,是未知王政之所以為王政者也,故孟子引湯武之事以告之。

    夫葛伯放而不祀,而湯使人問之,為其無犧牲也,則饋之牛羊。

    又不以祀,而又問之,為其無粢盛也,則使亳衆為之耕夫。

    湯奚為勤勤于葛伯若是哉?蓋成湯以天下為己憂者也。

    葛伯之與吾鄰,而曠不祀其先,湯之所懼也,故使問之。

    至于使亳衆為之耕夫,而葛伯殺饷饋之童子,則其咈天心而縱人欲也甚矣,故湯為殺是童子也而征之。

    然桀在上而湯專征,可乎?蓋湯于是時,當方伯連率之任,諸侯有罪者,固得以糾察,奉桀之命而征之,若文武之于商為西伯然也。

    四海之内,皆知湯非有富天下之心,特為匹夫匹婦複雠耳,是以畢起而應之。

    周武之事,亦何以異此?「有攸不為臣東征」,言有不臣于商者,武王則以纣之命征之也。

    非有他也,綏厥士女而已。

    故國人執玄黃之篚,願見周王,莫不臣附而無二心。

    夫其君子實玄黃以迎君子,而小人則持食漿以迎其小人。

    所以樂從如此者,以武王之心在于救民之急,而除其害故也。

    曰「于湯有光」雲者,言其相發揮雲爾。

    以是二君觀之,則行王政者,天下方将傾慕愛戴,而恨其征伐之不早,又何強大之足畏哉?嗟乎!後之人君,其無以王政為迂闊而不務,其無以敵人之強大為可畏。

    深味孟氏之言,以究湯武之心,則其綱領可知矣。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咻,??也。

    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莊、嶽,齊之通衢名也。

    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人君莫重于所與處,蓋上智賢明之君,小人自不可得而迩,其所與處者,固無非天下之賢也。

    若天資降于此,不幸而小人在旁,薰染積習,而與之胥變者多矣。

    試考方冊所載,亡國敗家之主,固有天資甚不美者矣,然而其間亦豈無庶幾者乎?惟其處于衆小人之間,淪胥以亡者亦多矣。

    是以善論治者,必本于人君之身,而善救正其君者,必欲多引善類,與之共處,蓋望其薰陶漸染,有以變革之也。

    雖然,君子難親,而小人易狎,不幸衆君子之間而置一小人,則或足以敗類;使一君子而遇衆小人,則其決不能以自立也必矣。

    愚讀「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之語,未嘗不太息也。

    夫長幼卑尊,皆衆楚之咻也,而望一居州欲以變王之質,豈不難哉?非惟力不能勝,居州有言于前,而衆人尼之于後,居州且将不能以自立,而況敢望有益于王身乎?然則為戴不勝者将如何?引一薛居州,未足道也。

    必廣引居州之類,庶幾君子之道長,而可望于王之感悟也。

    雖然,薛居州,善士也,蓋可以輔成君德耳。

    若曰格君之事,則非居州之任也。

    有孟子者,而戴不勝獨不能知之乎?使孟子之說行,則君心可格,群賢畢集,而衆楚之咻,當如??之消矣。

    然其遇不遇,則天也,不勝亦豈得而為之哉? 公孫醜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

    段幹木逾垣而辟之,洩柳閉門而不内,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見矣。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

    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谄笑,病于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