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尤?」畜君者,好君也。
齊宣王問孟子:賢者亦有此樂乎?與梁惠王所謂賢者亦樂此乎?意有異否?曰:「有異焉。
」大抵惠王之質,又下于宣王者,方其顧鴻鴈麋鹿,蓋有矜誇之意,而宣王則疑賢者之不肯有此樂也,為愈矣。
孟子之對,則各因其材而笃焉。
其對惠王也,告之以獨樂之不得其樂,明言夏桀之事,所以警其驕惰也。
其對宣王也,則陳義以擴其心志,所以引而進之也。
然大意皆主于不當自樂其身,當與民同樂而已。
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謂人固有不得其樂而非其上者。
不得其樂而非其上,固非也。
然而自人主言之,則不當怪其非己,而以自反為貴。
蓋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以民之樂為己之樂也。
憂民之憂者,以民之憂為己之憂也。
惟吾樂民之樂,故民亦樂吾之樂;惟吾憂民之憂,故民亦憂吾之憂。
憂樂不以己,而以天下,是天理之公也。
于是又舉景公、晏子之事,蓋道其國之故典以告之也。
景公見先王亦有遊觀之事,欲比而為之,是以問其故。
晏子言:古者天子有巡狩之典,諸侯有述職之禮,無非為民事之故耳。
巡狩述職之外,則又有春秋省耕省斂焉。
天子則于畿内,諸侯則于國中,省耕而補不足,省斂而助不給,蓋亦無非民事也。
民則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謂吾王之出,省耕省斂,而吾得以蒙休息而賴其助焉,則固樂夫吾王之出也。
然則一遊一豫之間,亦足為諸侯之法矣。
今也不然,其出也,直以肆其欲而已。
師行以其衆行也。
以其衆行而無糧食,饑者既不得食,而勞者又不得息焉,曾不之恤也。
民既困苦,則睊睊然交相為讒以作慝而已。
方命,謂逆天之命也。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虐民是所以為方命也。
飲食若流,縱極其飲食之欲也。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言其從流上下,樂遊而忘歸也。
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言其逐欲而不倦也。
先王之遊,豈有是哉?景公聞晏子斯言而說之,則易其遊觀之意,而為恤民之舉。
出舍于郊,興發以補其不足者,命大師作征招、角招之樂,以見君臣相說之意。
以晏子之言為愛君,而有感于其中也。
宣王能有取于晏子之言,則庶幾知所以取于先王矣。
或曰:「孟子不道桓文,而羞管、晏,今乃引晏子之言,何如?」蓋不道桓文而羞管晏者,其大法也。
其言與事有可取者,亦不可沒也,樂與人為善之心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明堂,謂太山明堂,本周天子東巡狩朝諸侯之處,齊侵地得而有之。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茕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
詩雲: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
于橐于囊,謂裹糇糧于橐囊也。
糇糧,乾糧也。
思戢用光,思安民以光其業也。
戚掦,戚,斧也;揚,钺也。
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
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雲:古公袒父,袒父,大王名。
來朝走馬。
率西水浒,率,循也。
浒,涯也。
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相宇也。
當是時也,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人皆謂宣王毀明堂者,惡其害己而去其籍之意。
而孟子所以使之勿毀者,乃不廢饩羊之義。
蓋使王者作,則制度典章猶可因是而求故爾。
于是以行王政告之。
周家王政,自文王始。
治岐之法,即經理天下之法也。
耕者九一,八家各耕百畝,而同養公田,助而不稅也。
仕者世祿,賦之采地也。
關市譏而不征,察非常、禁奇邪而已,不征其物也。
澤梁無禁,與人共之也。
罪人不孥,不及其妻子也。
凡此皆王政之綱目也,而發政施仁,必先于鳏寡孤獨。
蓋是四者,人情之所易以忽,而文王每笃之,不使其獨無告也。
此可見公平均一,不遺匹夫匹婦,仁人之心,王政之本也。
宣王聞斯言之坦易明白也,故有善哉言乎之歎。
夫天下之患,莫大于善,善而不能用,故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而宣王自謂有好貨好色之疾,孟子因其自謂有疾,如良醫之治病,随以藥之。
夫好貨與好色,人欲之流,不可為也。
今王自謂疾在于好貨,而告之以公劉好貨;王自謂疾在于好色,而告之以太王好色,是則有深意矣。
夫公劉果好貨乎哉?公劉将遷國于豳,使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弓矢斧钺備而後啟行,是其所謂好貨者,欲己與百姓俱無不足之患而已。
太王果好色乎哉?太王與其妃來相宇于岐下,方是時也,内外無有怨曠焉,是其所謂好色者,欲己與百姓皆安于室家之常而已。
夫其為貨與色者如此,蓋天理之公且常者也,故再言「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夫與百姓同之,則何有于己哉?人之于貨與色也,惟其有于己也,是故崇欲而莫知紀極。
夫其所自為者,不過于六尺之軀而已,豈不殆哉?苟惟推與百姓同之之心,則擴然大公,循夫故常,天理著而人欲滅矣。
此所謂引之以當道者也。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士師,獄官也,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為一國之牧,則當任一國之責。
有一夫不獲其所,皆吾之罪也。
能存是心,而後有以君國子民矣。
夫受友之托其孥而凍餒之,是負其托也;為士師而不能治士,是曠其官也。
友之負托,士之曠官,則王既知之矣。
而王獨不自念吾受一國之托,乃使四境之内不治,誰之責欤?王顧左右而言他,蓋有所愧于中也。
王雖愧于中,然有護疾忌醫之意,故但顧左右而言他。
使王于此而能沛然達其所愧,反躬自責,訪孟子所以治四境之道而行之,則豈不庶矣乎?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所謂世臣者,以其德業有肖于前人也。
古者不世官,惟其賢可用,則君舉而用之耳。
有世臣則國勢重,蓋民望之所歸屬,君心之所倚毗,而其世笃忠貞,與國同休戚,又有非他人比者,如伊陟、呂伋、召虎之徒是也。
自周衰,用不以賢,而以世卿見譏于春秋。
而世家子孫亦複不務自修,鮮克由禮,甚至于竊國柄為亂階,豈複有古之所謂世臣也哉?王無親臣矣,親信腹心之臣,謂世臣也。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既無親臣,則取之于疏遠,而昔之驟所進者,又皆不得其人,至于今日,亦不知其亡也。
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者,謂何以辨之于初也。
孟子于是為陳黜陟進退人才之道。
用人先當求之于世家,如不得已,則取之于卑且疏者。
夫使卑逾尊,疏逾戚,蓋非常之舉也。
故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必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下所言,謹之之道也。
左右之言勿聽,諸大夫之言勿聽,必考于國人之公論。
雖然,諸大夫之言而勿聽,此非置疑情于其間也,謂大夫雖以為賢,又必合以國人之公論,然後可耳。
合諸公論矣,則又審之于己,明見其所以為賢也,所以為不可也,然後用之則無貳,而去之則無疑。
既言進退人才之道矣,而複及于可殺者,何耶?蓋如舜之于四兇,孔子之于少正卯,天讨之施,有不可已者也。
曰國人殺之也,言非己殺之,因國人之公心耳。
然則其用是人也,亦非吾用之,國人用之也;其去是人也,亦非吾去之,國人去之也。
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國人之公心,即天理之所存。
苟有一毫私意加于其間,則失大同之義,而非天之理矣。
夫人主之職,莫大于保民;而保民之道,莫先于用人。
故曰:「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纣,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孟子之對,無乃太勁矣乎?蓋明言理之所在,以警宣王之心也。
夫仁義者,人道之常也。
賊夫仁義,是絕滅人道也。
故賊夫恻隐之端,至于暴虐肆行,而莫之顧也;賊夫羞惡之端,至于放僻邪侈,而莫之止也。
夫仁義之在天下,彼豈能賊之哉?實自殘賊于厥躬耳。
為君若此,則上焉斷棄天命,下焉不有民物,謂之一夫,不亦宜乎?嗚呼!孟子斯言,昭示萬世,為人上者聞之,知天命之可畏,仁義之為重,名位之不可以恃也,其亦兢兢以自強乎? 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镒二十兩為一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王哉?古人之學,本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而治國平天下之道在于此,成己成物,無二緻也。
故其所欲行者,即其平日之所學者。
其本末先後,皆有彜章而不可少紊。
自非人君信之之笃,任之之專,則甯終身不用而已矣,不肯舍已以徇人也。
若君人者,欲其舍所學以從己,則甯得賢者而用之哉?夫斲大木而小之,則以為不勝任。
今君子所學者先王之道,乃使舍之以從己,是豈非斲而小之之比乎?委玉人雕琢,則亦聽其所為耳。
倚之以治國家,不聽其所為,而惟欲其己之從,是何異委玉于人,而教之以雕琢乎?然則君人者,亦可以察此矣。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
齊宣王問孟子:賢者亦有此樂乎?與梁惠王所謂賢者亦樂此乎?意有異否?曰:「有異焉。
」大抵惠王之質,又下于宣王者,方其顧鴻鴈麋鹿,蓋有矜誇之意,而宣王則疑賢者之不肯有此樂也,為愈矣。
孟子之對,則各因其材而笃焉。
其對惠王也,告之以獨樂之不得其樂,明言夏桀之事,所以警其驕惰也。
其對宣王也,則陳義以擴其心志,所以引而進之也。
然大意皆主于不當自樂其身,當與民同樂而已。
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謂人固有不得其樂而非其上者。
不得其樂而非其上,固非也。
然而自人主言之,則不當怪其非己,而以自反為貴。
蓋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亦非也。
樂民之樂者,以民之樂為己之樂也。
憂民之憂者,以民之憂為己之憂也。
惟吾樂民之樂,故民亦樂吾之樂;惟吾憂民之憂,故民亦憂吾之憂。
憂樂不以己,而以天下,是天理之公也。
于是又舉景公、晏子之事,蓋道其國之故典以告之也。
景公見先王亦有遊觀之事,欲比而為之,是以問其故。
晏子言:古者天子有巡狩之典,諸侯有述職之禮,無非為民事之故耳。
巡狩述職之外,則又有春秋省耕省斂焉。
天子則于畿内,諸侯則于國中,省耕而補不足,省斂而助不給,蓋亦無非民事也。
民則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謂吾王之出,省耕省斂,而吾得以蒙休息而賴其助焉,則固樂夫吾王之出也。
然則一遊一豫之間,亦足為諸侯之法矣。
今也不然,其出也,直以肆其欲而已。
師行以其衆行也。
以其衆行而無糧食,饑者既不得食,而勞者又不得息焉,曾不之恤也。
民既困苦,則睊睊然交相為讒以作慝而已。
方命,謂逆天之命也。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虐民是所以為方命也。
飲食若流,縱極其飲食之欲也。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言其從流上下,樂遊而忘歸也。
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言其逐欲而不倦也。
先王之遊,豈有是哉?景公聞晏子斯言而說之,則易其遊觀之意,而為恤民之舉。
出舍于郊,興發以補其不足者,命大師作征招、角招之樂,以見君臣相說之意。
以晏子之言為愛君,而有感于其中也。
宣王能有取于晏子之言,則庶幾知所以取于先王矣。
或曰:「孟子不道桓文,而羞管、晏,今乃引晏子之言,何如?」蓋不道桓文而羞管晏者,其大法也。
其言與事有可取者,亦不可沒也,樂與人為善之心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明堂,謂太山明堂,本周天子東巡狩朝諸侯之處,齊侵地得而有之。
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茕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
詩雲: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張,幹戈戚揚。
于橐于囊,謂裹糇糧于橐囊也。
糇糧,乾糧也。
思戢用光,思安民以光其業也。
戚掦,戚,斧也;揚,钺也。
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
然後可以爰方啟行。
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雲:古公袒父,袒父,大王名。
來朝走馬。
率西水浒,率,循也。
浒,涯也。
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相宇也。
當是時也,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人皆謂宣王毀明堂者,惡其害己而去其籍之意。
而孟子所以使之勿毀者,乃不廢饩羊之義。
蓋使王者作,則制度典章猶可因是而求故爾。
于是以行王政告之。
周家王政,自文王始。
治岐之法,即經理天下之法也。
耕者九一,八家各耕百畝,而同養公田,助而不稅也。
仕者世祿,賦之采地也。
關市譏而不征,察非常、禁奇邪而已,不征其物也。
澤梁無禁,與人共之也。
罪人不孥,不及其妻子也。
凡此皆王政之綱目也,而發政施仁,必先于鳏寡孤獨。
蓋是四者,人情之所易以忽,而文王每笃之,不使其獨無告也。
此可見公平均一,不遺匹夫匹婦,仁人之心,王政之本也。
宣王聞斯言之坦易明白也,故有善哉言乎之歎。
夫天下之患,莫大于善,善而不能用,故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而宣王自謂有好貨好色之疾,孟子因其自謂有疾,如良醫之治病,随以藥之。
夫好貨與好色,人欲之流,不可為也。
今王自謂疾在于好貨,而告之以公劉好貨;王自謂疾在于好色,而告之以太王好色,是則有深意矣。
夫公劉果好貨乎哉?公劉将遷國于豳,使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弓矢斧钺備而後啟行,是其所謂好貨者,欲己與百姓俱無不足之患而已。
太王果好色乎哉?太王與其妃來相宇于岐下,方是時也,内外無有怨曠焉,是其所謂好色者,欲己與百姓皆安于室家之常而已。
夫其為貨與色者如此,蓋天理之公且常者也,故再言「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夫與百姓同之,則何有于己哉?人之于貨與色也,惟其有于己也,是故崇欲而莫知紀極。
夫其所自為者,不過于六尺之軀而已,豈不殆哉?苟惟推與百姓同之之心,則擴然大公,循夫故常,天理著而人欲滅矣。
此所謂引之以當道者也。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士師,獄官也,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為一國之牧,則當任一國之責。
有一夫不獲其所,皆吾之罪也。
能存是心,而後有以君國子民矣。
夫受友之托其孥而凍餒之,是負其托也;為士師而不能治士,是曠其官也。
友之負托,士之曠官,則王既知之矣。
而王獨不自念吾受一國之托,乃使四境之内不治,誰之責欤?王顧左右而言他,蓋有所愧于中也。
王雖愧于中,然有護疾忌醫之意,故但顧左右而言他。
使王于此而能沛然達其所愧,反躬自責,訪孟子所以治四境之道而行之,則豈不庶矣乎?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所謂世臣者,以其德業有肖于前人也。
古者不世官,惟其賢可用,則君舉而用之耳。
有世臣則國勢重,蓋民望之所歸屬,君心之所倚毗,而其世笃忠貞,與國同休戚,又有非他人比者,如伊陟、呂伋、召虎之徒是也。
自周衰,用不以賢,而以世卿見譏于春秋。
而世家子孫亦複不務自修,鮮克由禮,甚至于竊國柄為亂階,豈複有古之所謂世臣也哉?王無親臣矣,親信腹心之臣,謂世臣也。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既無親臣,則取之于疏遠,而昔之驟所進者,又皆不得其人,至于今日,亦不知其亡也。
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者,謂何以辨之于初也。
孟子于是為陳黜陟進退人才之道。
用人先當求之于世家,如不得已,則取之于卑且疏者。
夫使卑逾尊,疏逾戚,蓋非常之舉也。
故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必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下所言,謹之之道也。
左右之言勿聽,諸大夫之言勿聽,必考于國人之公論。
雖然,諸大夫之言而勿聽,此非置疑情于其間也,謂大夫雖以為賢,又必合以國人之公論,然後可耳。
合諸公論矣,則又審之于己,明見其所以為賢也,所以為不可也,然後用之則無貳,而去之則無疑。
既言進退人才之道矣,而複及于可殺者,何耶?蓋如舜之于四兇,孔子之于少正卯,天讨之施,有不可已者也。
曰國人殺之也,言非己殺之,因國人之公心耳。
然則其用是人也,亦非吾用之,國人用之也;其去是人也,亦非吾去之,國人去之也。
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國人之公心,即天理之所存。
苟有一毫私意加于其間,則失大同之義,而非天之理矣。
夫人主之職,莫大于保民;而保民之道,莫先于用人。
故曰:「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纣,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孟子之對,無乃太勁矣乎?蓋明言理之所在,以警宣王之心也。
夫仁義者,人道之常也。
賊夫仁義,是絕滅人道也。
故賊夫恻隐之端,至于暴虐肆行,而莫之顧也;賊夫羞惡之端,至于放僻邪侈,而莫之止也。
夫仁義之在天下,彼豈能賊之哉?實自殘賊于厥躬耳。
為君若此,則上焉斷棄天命,下焉不有民物,謂之一夫,不亦宜乎?嗚呼!孟子斯言,昭示萬世,為人上者聞之,知天命之可畏,仁義之為重,名位之不可以恃也,其亦兢兢以自強乎? 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镒二十兩為一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王哉?古人之學,本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而治國平天下之道在于此,成己成物,無二緻也。
故其所欲行者,即其平日之所學者。
其本末先後,皆有彜章而不可少紊。
自非人君信之之笃,任之之專,則甯終身不用而已矣,不肯舍已以徇人也。
若君人者,欲其舍所學以從己,則甯得賢者而用之哉?夫斲大木而小之,則以為不勝任。
今君子所學者先王之道,乃使舍之以從己,是豈非斲而小之之比乎?委玉人雕琢,則亦聽其所為耳。
倚之以治國家,不聽其所為,而惟欲其己之從,是何異委玉于人,而教之以雕琢乎?然則君人者,亦可以察此矣。
齊人伐燕,勝之。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