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良心之能愛者也。
夫人皆有是心,戰國之君何獨至于嗜殺而不之恤哉?惟其淪胥陷溺,以至此極也。
于是時而有存不嗜殺之志者,則天下之歸孰禦焉?譬之苖槁之時,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苖勃然而興,言其應之速也如此。
又譬之水就下,言其從之易也如此。
蓋存不嗜殺之心,推而達之,則其心氣之所感動,政教之所薰蒸,億兆雖衆,舉在吾仁愛之中,則其心孰不一于此?故在我者親之,而無不悅附者矣;在我者離之,而無不渙散者矣;在我者忍之,而在彼亦忍于我矣。
然則不嗜殺人之心,人主其可不兢兢業業以養其原乎?」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鐘新鑄,以血塗之。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牛恐貌。
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複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三十斤為一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折枝,按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禦,臨也。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權,铨衡也。
度,丈尺也。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
五霸以利率天下,充塞仁義之正塗,甚矣,其為天下後世害也。
桓文五伯之盛,而其為害則又甚焉。
蓋後之人見其一時之功效,慕而趨之,其心先蠹,仁義之說為難入也。
齊宣王問孟子以桓文之事,亦其心平日之所慕向者。
孟子曰:「無以,則王乎」,新其舊習,使之灑然知有王道之可貴也。
宣王驟聞斯言,意必有甚高難行之事,故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孟子蔽之以一言,曰:「保民而王。
」嗟乎!斯言也,固足以盡王道矣。
保雲者,若保赤子之保也。
宣王自視歉然,懼力不足也,而不知保民之道雖甚大,而其端則不遠,患不能體察擴充之耳。
故孟子引見牛之事以告,使知不忍之心己實有之,反而推之也。
夫宣王坐堂上,牽牛過堂下,而不忍之心于此,蓋不出于計較作為,而其端因物發見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言不忍之心,王所固有,是足以王者也。
于是反複明其當時之心而啟告之,且謂百姓但見王之隐于牛而不隐于羊,故以為以小易大,然無傷也,「是乃仁術也」,猶言仁之道理也。
見牛未見羊,愛心形于所見,是乃仁術也。
君子之于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庖廚,是亦此意耳。
王聞斯言,有得于其心而悅,謂己雖行之,及反而求之,則有不能以自得者。
及孟子抽其端緒以告,則戚戚然有動于中,當時不忍之意宛然而形也,故問此心之合于王道者何故。
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此人理之大同,由一本而其施有序也。
豈有于一牛則能不忍,而不能以保民者?蓋方見牛而不忍者無以蔽之,而其愛物之端發見也;而不能加恩于民者,有以蔽之,而仁民之理不著也。
然即夫愛物之端,可以知夫仁民之理素具,能反而循其不忍之實,則其所謂仁民者固可得也。
故以不能舉一羽見輿薪為喻,以謂非其力與明之不足于此,以不用之故耳。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亦以其不用其恩故爾。
其不用者,乃不為,而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謂由一本而推之者也。
治天下可運于掌者,言其易也。
文王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蓋無非是心之所存也。
聖人雖無事乎推,然其自身以及家,自家以及國,亦固有序矣。
推恩足以保四海者,愛無所不被也;不推恩無以保妻子者,息其所為愛之理也。
故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在于善推所為而已矣,如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幼是已。
孟子之意,非使之以其愛物者及人,蓋使之因其愛物以循其不忍之實,而反其所謂一本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此所謂王道也。
又重言曰:「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欲其深究其然也。
「權而後知輕重,度而後知長短」,物莫不然,而心為甚者,言理之輕重長短存于心者,尤貴于度而知也。
盍試思夫「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則可見其非不能也,亦不為而已矣。
反複啟告,所謂引其君以當道者與?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
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其如是,孰能禦之?」 孟子複發端以問,謂王之欲,在于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求遂其所欲,而獨區區于興甲兵、危士臣,結怨于諸侯,非特無是理,且将召後災。
蓋以兵力為勝負,則當推小大、強弱、衆寡之計。
以吾之一,而當天下之八,其不敗亡者幾希。
然于此有道焉。
小大、強弱、衆寡,蓋不必論,蓋亦反其本而已。
其本安在?特在于發政施仁而已。
發政施仁,則吾國之仕者無不得效其才,而天下之士皆願立于吾朝;吾國之耕者各得其時,而天下之農皆願耕于吾野;商賈之在吾國者,無苛征之患,而天下之商皆願藏于吾市;行旅之經吾國者,無乏困之憂,而天下之行旅皆願出于吾之塗;他國之困于虐政者,聞吾之風,皆願赴訴于我,而孰能禦之?夫行王政者,其心非欲傾他國以自利也,惟其以生民之困苦為己任,行吾之所當為,而天下歸心焉耳。
夫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自世俗之務功名者言之,則以為有志;而自聖賢觀之,苟不本乎公理,則特亦出于忮求矜伐之私耳。
宣王惟汲汲于濟其私,故颠沛錯亂,非惟不能克濟,而禍患從之。
蹈乎欲者,固危殆之道也。
若由孟子所言,以發政施仁為事,則是為公理之所存,可大之業自爾馴緻,此天理人欲之分也。
或者疑孟子勸時君行王政,為失孔子尊周之義。
程子蓋嘗論之矣,曰:孔子之時,諸侯甚強大,然皆周之所封建也。
周之典禮雖甚廢壞,然未泯絕。
故齊、晉之霸,非挾尊王之義,則不能以自立。
至孟子時則異矣。
天下之大國七,非周所命者四,先王之政絕而澤竭矣。
夫王者,天下之義王也。
民以為王,則謂之天王、天子;民不以為王,則獨夫而已矣。
二周之君,雖無大惡見絕于天下,然獨夫也。
故孟子勉齊、梁以王者,與孔子之時不同。
君子之救世,時行而已矣。
愚以為孔子作春秋,文王事殷之意也;孟子勸時君行王政,湯、武順天之心也。
學者所宜深思而明辨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既詳告而申言之矣。
而宣王方且謂惛不能進,意欲孟子扶持其志,以其可行者告之,欲嘗試焉。
此其見之未明,而信之未笃也。
孟子複為指陳事實,使之可舉而行之。
蓋王者之政,大要使民有恒心而已。
民皆有恒心,則禮義興行,王政四達而不悖矣。
然而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蓋士服先王之教,故徇義而忘利,身可困而守不渝。
至于庶民,則又焉可以是而責之乎?一有饑寒之迫,則利欲動而恒心亡矣。
恒心既亡,則将何
夫人皆有是心,戰國之君何獨至于嗜殺而不之恤哉?惟其淪胥陷溺,以至此極也。
于是時而有存不嗜殺之志者,則天下之歸孰禦焉?譬之苖槁之時,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苖勃然而興,言其應之速也如此。
又譬之水就下,言其從之易也如此。
蓋存不嗜殺之心,推而達之,則其心氣之所感動,政教之所薰蒸,億兆雖衆,舉在吾仁愛之中,則其心孰不一于此?故在我者親之,而無不悅附者矣;在我者離之,而無不渙散者矣;在我者忍之,而在彼亦忍于我矣。
然則不嗜殺人之心,人主其可不兢兢業業以養其原乎?」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鐘新鑄,以血塗之。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牛恐貌。
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複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三十斤為一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折枝,按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禦,臨也。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權,铨衡也。
度,丈尺也。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
五霸以利率天下,充塞仁義之正塗,甚矣,其為天下後世害也。
桓文五伯之盛,而其為害則又甚焉。
蓋後之人見其一時之功效,慕而趨之,其心先蠹,仁義之說為難入也。
齊宣王問孟子以桓文之事,亦其心平日之所慕向者。
孟子曰:「無以,則王乎」,新其舊習,使之灑然知有王道之可貴也。
宣王驟聞斯言,意必有甚高難行之事,故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孟子蔽之以一言,曰:「保民而王。
」嗟乎!斯言也,固足以盡王道矣。
保雲者,若保赤子之保也。
宣王自視歉然,懼力不足也,而不知保民之道雖甚大,而其端則不遠,患不能體察擴充之耳。
故孟子引見牛之事以告,使知不忍之心己實有之,反而推之也。
夫宣王坐堂上,牽牛過堂下,而不忍之心于此,蓋不出于計較作為,而其端因物發見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言不忍之心,王所固有,是足以王者也。
于是反複明其當時之心而啟告之,且謂百姓但見王之隐于牛而不隐于羊,故以為以小易大,然無傷也,「是乃仁術也」,猶言仁之道理也。
見牛未見羊,愛心形于所見,是乃仁術也。
君子之于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庖廚,是亦此意耳。
王聞斯言,有得于其心而悅,謂己雖行之,及反而求之,則有不能以自得者。
及孟子抽其端緒以告,則戚戚然有動于中,當時不忍之意宛然而形也,故問此心之合于王道者何故。
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此人理之大同,由一本而其施有序也。
豈有于一牛則能不忍,而不能以保民者?蓋方見牛而不忍者無以蔽之,而其愛物之端發見也;而不能加恩于民者,有以蔽之,而仁民之理不著也。
然即夫愛物之端,可以知夫仁民之理素具,能反而循其不忍之實,則其所謂仁民者固可得也。
故以不能舉一羽見輿薪為喻,以謂非其力與明之不足于此,以不用之故耳。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亦以其不用其恩故爾。
其不用者,乃不為,而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謂由一本而推之者也。
治天下可運于掌者,言其易也。
文王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蓋無非是心之所存也。
聖人雖無事乎推,然其自身以及家,自家以及國,亦固有序矣。
推恩足以保四海者,愛無所不被也;不推恩無以保妻子者,息其所為愛之理也。
故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在于善推所為而已矣,如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幼是已。
孟子之意,非使之以其愛物者及人,蓋使之因其愛物以循其不忍之實,而反其所謂一本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此所謂王道也。
又重言曰:「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欲其深究其然也。
「權而後知輕重,度而後知長短」,物莫不然,而心為甚者,言理之輕重長短存于心者,尤貴于度而知也。
盍試思夫「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則可見其非不能也,亦不為而已矣。
反複啟告,所謂引其君以當道者與?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
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其如是,孰能禦之?」 孟子複發端以問,謂王之欲,在于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求遂其所欲,而獨區區于興甲兵、危士臣,結怨于諸侯,非特無是理,且将召後災。
蓋以兵力為勝負,則當推小大、強弱、衆寡之計。
以吾之一,而當天下之八,其不敗亡者幾希。
然于此有道焉。
小大、強弱、衆寡,蓋不必論,蓋亦反其本而已。
其本安在?特在于發政施仁而已。
發政施仁,則吾國之仕者無不得效其才,而天下之士皆願立于吾朝;吾國之耕者各得其時,而天下之農皆願耕于吾野;商賈之在吾國者,無苛征之患,而天下之商皆願藏于吾市;行旅之經吾國者,無乏困之憂,而天下之行旅皆願出于吾之塗;他國之困于虐政者,聞吾之風,皆願赴訴于我,而孰能禦之?夫行王政者,其心非欲傾他國以自利也,惟其以生民之困苦為己任,行吾之所當為,而天下歸心焉耳。
夫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自世俗之務功名者言之,則以為有志;而自聖賢觀之,苟不本乎公理,則特亦出于忮求矜伐之私耳。
宣王惟汲汲于濟其私,故颠沛錯亂,非惟不能克濟,而禍患從之。
蹈乎欲者,固危殆之道也。
若由孟子所言,以發政施仁為事,則是為公理之所存,可大之業自爾馴緻,此天理人欲之分也。
或者疑孟子勸時君行王政,為失孔子尊周之義。
程子蓋嘗論之矣,曰:孔子之時,諸侯甚強大,然皆周之所封建也。
周之典禮雖甚廢壞,然未泯絕。
故齊、晉之霸,非挾尊王之義,則不能以自立。
至孟子時則異矣。
天下之大國七,非周所命者四,先王之政絕而澤竭矣。
夫王者,天下之義王也。
民以為王,則謂之天王、天子;民不以為王,則獨夫而已矣。
二周之君,雖無大惡見絕于天下,然獨夫也。
故孟子勉齊、梁以王者,與孔子之時不同。
君子之救世,時行而已矣。
愚以為孔子作春秋,文王事殷之意也;孟子勸時君行王政,湯、武順天之心也。
學者所宜深思而明辨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既詳告而申言之矣。
而宣王方且謂惛不能進,意欲孟子扶持其志,以其可行者告之,欲嘗試焉。
此其見之未明,而信之未笃也。
孟子複為指陳事實,使之可舉而行之。
蓋王者之政,大要使民有恒心而已。
民皆有恒心,則禮義興行,王政四達而不悖矣。
然而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蓋士服先王之教,故徇義而忘利,身可困而守不渝。
至于庶民,則又焉可以是而責之乎?一有饑寒之迫,則利欲動而恒心亡矣。
恒心既亡,則将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