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對于《哲學史》所描寫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批評
關燈
小
中
大
然要将這一段話列在後面: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蓋取諸益。
()”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蓋取諸随。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蓋取諸小過。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這一大段話的出發點是八卦。
從前日本的幸德秋水倡言基督教的十字架是男子生殖器崇拜的孑遺,近來中國也有人覺得“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底生殖器底記号。
”(見顧颉剛編著的《古史辯》中玄同的信。
此外李石岑的《人生哲學》卷上,某君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都有同樣的意見。
)我以為此說是很有理由的,因此,孔聖人這一段話的第一節“近取諸身”四字是其實不虛的,至于”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遠取諸物”等等,原始人雖也辦得到,不免帶一點鋪張的色采。
然這一條至少可以表現八卦的起源本來是唯物的。
不意被孔二先生一贊,它竟由唯物而變唯心的了。
于是我們的初民從實際經驗中所發明的工具和所創造的事業,被他倒果為因,一起歸住“蓋取諸離,益,噬嗑,乾坤,渙,随,豫,小過,睽,大壯,大過,夬”幾個卦上,并一起歸在庖犧,神農,黃帝,堯,舜這幾個所謂聖人的身上。
像這樣的說法原不過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勾當,與上古實在的情形沒有什麼關系。
胡博士不明白這種情形,竟于解釋上述一大段話之後,說道: “以上所說古代器物制度的原起未必件件都合着曆史的事實。
” 觀他的言外之意,是明明承認内中有幾件——不過不是“件件”——是“合着曆史的事實”。
現在如果請他具體地指出到底是那幾件,我想他沒有辦法做得到,否則就會跳出常識的範圍了。
著哲學史的人對于這種完全顯明的騙局不獨不予以指摘,并且還詳為解釋,還于模棱兩可的批評中代為加上一種保證,這是極不應該的。
(三)胡博士用一專章讨論《易》既是十分淺薄,而他用一專章讨論“正名主義”也是一丘之貉。
他說: “孔子當日眼見那些‘邪說暴行’,……以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沒有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他的中心問題隻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
……一部《春秋》便是孔子實行正名的方法。
” 以上所說的原是事實。
不過他一提及孔子在《春秋》上正名的主旨就完全弄錯了。
他說: “那時的周天子久已不算什麼東西。
楚吳都已稱王,此外各國也多拓地滅國,各自稱雄。
孔子眼見那紛争無主的現象,回想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
所以《論語》說:‘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讀這兩句,可見他老人家氣得胡子發抖的神氣!《論語》又說:“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雖明知一時做不到那‘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他卻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
所以《春秋》于吳楚之君隻稱‘子’,齊晉隻稱‘侯’,宋雖弱小,卻稱‘公’。
踐土之會,明是晉文公祀周天子叫來,《春秋》卻說是“天王狩于河陽”。
周天子的号令,久不行了,《春秋》每年仍舊大書‘春王正月’。
這都是‘正名分’的微旨。
”。
當我們論孔子的階級性時,對于這一段話已經征引過幾句,并發了好些議論,現在仍然要從另一方面再說幾句,因為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值得反複讨論的。
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他老先生雖不限定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但卻是眼光銳利,善觀時變。
《中庸》雖稱“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他雖自稱為“信而好古”,但遇事自有斟酌,并不迷信古代的任何種制度。
顔淵問為邦,他答道: “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 又說: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衆。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秦也。
——雖違衆,吾從下。
” 可見他的心中自有主宰,不肯受古代文物制度的拘束。
要懂得這一點,才會看出他對于季氏僭用八佾,“氣得胡子發抖”,對于三家者以《雍》徹”,大肆譏評,《春秋》對于吳,楚,齊,晉,之君稱“子”稱“侯”,以及大書“天王狩于河陽”和“春王正月”,并不是因為他“回想那封建制度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便“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而是他看見當時的諸侯大夫互相侵伐僭竊,擾攘不甯,要借此裁制他們,确立一種中央集權的天子制,去适應他所代表的士和新興階級的利益。
(這種天子不限定就是周天子,隻要當時的諸侯能以“德”——不以力——服人,和湯武一樣,起來統一“天下”,他也是贊成的。
)我說這句話,絕不是随意推測,而是有真憑實據的。
今試分述如下: (1)梁啟超說得對,當封建時代,“天子與諸侯俱南面而治,有不純臣之義(《公羊傅》注文)。
各侯國所有行政機關大略與天子相同,所差者規模稍有廣狹耳。
天子不幹涉侯國内政,各侯國在方百裡或方數百裡内充分行使其自治權。
”所以“封建制度最盛時代”的周天子也不過是在名義做一個共戴之主,并沒有孔子心目中的天子那樣的威權(胡博士對于我說的孔子主張中央集權的天子制一點,當然同意,因為他也有“重君權的儒家”的說法),故孔子的目的實不在恢複封建制度。
(2)封建制度最重閥閱,不得互相逾越。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士閥或庶人閥出身,并非貴族。
(《屍子·勸學篇》“子路,卡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顔涿聚,盜也,颛孫師,驵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
”)就閥閱制講,他們應本“思不出其位”的主張,始終安于士閥,不得有非分的希冀。
然在事實上,孔子對于“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此三年,可使足民”,以及赤也“願為小相焉”的說法,不獨沒有貶詞,自己且公然宣言“雍也可使南面”。
啊,不僅如此,孔子做過魯國的司空和司寇,子貢為齊魯聘吳越,職居卿位,宰予仕齊,也是卿,他們師弟簡直闖入貴族閥了。
這是“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所許可的麼?所以如就他“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應當說閥閱)而論,“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吳,楚,齊,晉的僭号,晉文公的“叫來”周天子,固然是不對,但他們師弟日日打主意,想爬入并且實行爬入貴族
”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蓋取諸益。
()”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蓋取諸随。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蓋取諸小過。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這一大段話的出發點是八卦。
從前日本的幸德秋水倡言基督教的十字架是男子生殖器崇拜的孑遺,近來中國也有人覺得“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時代的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底生殖器底記号。
”(見顧颉剛編著的《古史辯》中玄同的信。
此外李石岑的《人生哲學》卷上,某君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都有同樣的意見。
)我以為此說是很有理由的,因此,孔聖人這一段話的第一節“近取諸身”四字是其實不虛的,至于”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遠取諸物”等等,原始人雖也辦得到,不免帶一點鋪張的色采。
然這一條至少可以表現八卦的起源本來是唯物的。
不意被孔二先生一贊,它竟由唯物而變唯心的了。
于是我們的初民從實際經驗中所發明的工具和所創造的事業,被他倒果為因,一起歸住“蓋取諸離,益,噬嗑,乾坤,渙,随,豫,小過,睽,大壯,大過,夬”幾個卦上,并一起歸在庖犧,神農,黃帝,堯,舜這幾個所謂聖人的身上。
像這樣的說法原不過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勾當,與上古實在的情形沒有什麼關系。
胡博士不明白這種情形,竟于解釋上述一大段話之後,說道: “以上所說古代器物制度的原起未必件件都合着曆史的事實。
” 觀他的言外之意,是明明承認内中有幾件——不過不是“件件”——是“合着曆史的事實”。
現在如果請他具體地指出到底是那幾件,我想他沒有辦法做得到,否則就會跳出常識的範圍了。
著哲學史的人對于這種完全顯明的騙局不獨不予以指摘,并且還詳為解釋,還于模棱兩可的批評中代為加上一種保證,這是極不應該的。
(三)胡博士用一專章讨論《易》既是十分淺薄,而他用一專章讨論“正名主義”也是一丘之貉。
他說: “孔子當日眼見那些‘邪說暴行’,……以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沒有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他的中心問題隻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
……一部《春秋》便是孔子實行正名的方法。
” 以上所說的原是事實。
不過他一提及孔子在《春秋》上正名的主旨就完全弄錯了。
他說: “那時的周天子久已不算什麼東西。
楚吳都已稱王,此外各國也多拓地滅國,各自稱雄。
孔子眼見那紛争無主的現象,回想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
所以《論語》說:‘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讀這兩句,可見他老人家氣得胡子發抖的神氣!《論語》又說:“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雖明知一時做不到那‘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他卻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
所以《春秋》于吳楚之君隻稱‘子’,齊晉隻稱‘侯’,宋雖弱小,卻稱‘公’。
踐土之會,明是晉文公祀周天子叫來,《春秋》卻說是“天王狩于河陽”。
周天子的号令,久不行了,《春秋》每年仍舊大書‘春王正月’。
這都是‘正名分’的微旨。
”。
當我們論孔子的階級性時,對于這一段話已經征引過幾句,并發了好些議論,現在仍然要從另一方面再說幾句,因為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值得反複讨論的。
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他老先生雖不限定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但卻是眼光銳利,善觀時變。
《中庸》雖稱“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他雖自稱為“信而好古”,但遇事自有斟酌,并不迷信古代的任何種制度。
顔淵問為邦,他答道: “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 又說: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衆。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秦也。
——雖違衆,吾從下。
” 可見他的心中自有主宰,不肯受古代文物制度的拘束。
要懂得這一點,才會看出他對于季氏僭用八佾,“氣得胡子發抖”,對于三家者以《雍》徹”,大肆譏評,《春秋》對于吳,楚,齊,晉,之君稱“子”稱“侯”,以及大書“天王狩于河陽”和“春王正月”,并不是因為他“回想那封建制度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便“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而是他看見當時的諸侯大夫互相侵伐僭竊,擾攘不甯,要借此裁制他們,确立一種中央集權的天子制,去适應他所代表的士和新興階級的利益。
(這種天子不限定就是周天子,隻要當時的諸侯能以“德”——不以力——服人,和湯武一樣,起來統一“天下”,他也是贊成的。
)我說這句話,絕不是随意推測,而是有真憑實據的。
今試分述如下: (1)梁啟超說得對,當封建時代,“天子與諸侯俱南面而治,有不純臣之義(《公羊傅》注文)。
各侯國所有行政機關大略與天子相同,所差者規模稍有廣狹耳。
天子不幹涉侯國内政,各侯國在方百裡或方數百裡内充分行使其自治權。
”所以“封建制度最盛時代”的周天子也不過是在名義做一個共戴之主,并沒有孔子心目中的天子那樣的威權(胡博士對于我說的孔子主張中央集權的天子制一點,當然同意,因為他也有“重君權的儒家”的說法),故孔子的目的實不在恢複封建制度。
(2)封建制度最重閥閱,不得互相逾越。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士閥或庶人閥出身,并非貴族。
(《屍子·勸學篇》“子路,卡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顔涿聚,盜也,颛孫師,驵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
”)就閥閱制講,他們應本“思不出其位”的主張,始終安于士閥,不得有非分的希冀。
然在事實上,孔子對于“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此三年,可使足民”,以及赤也“願為小相焉”的說法,不獨沒有貶詞,自己且公然宣言“雍也可使南面”。
啊,不僅如此,孔子做過魯國的司空和司寇,子貢為齊魯聘吳越,職居卿位,宰予仕齊,也是卿,他們師弟簡直闖入貴族閥了。
這是“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所許可的麼?所以如就他“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應當說閥閱)而論,“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吳,楚,齊,晉的僭号,晉文公的“叫來”周天子,固然是不對,但他們師弟日日打主意,想爬入并且實行爬入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