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對于《哲學史》所描寫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批評

關燈
兼國十二,開地千裡。

    ” 這裡所謂“開”和“啟”并不是開荒,隻是将原來封建地主的土地(也許有非封建的地主雜在其中)剝奪過來。

    這種土地總有一大部分是賜給戰士的,所以《詭使篇》又說: “夫陳善田利宅,所以戰士卒也。

    ” 《顯學篇》也說: “夫上所似陳良田大澤,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

    ” 《管子八觀篇》也給我們一個反證,就是: “良田不在戰士,三年而兵弱。

    ” 這寥寥的幾樁事已經充分告訴我們,封建地主是怎樣的崩潰,新興地主是怎樣的起源了。

    (此等事在孔子前二三百年間即已發生,《詩經》上的《秦風》,《權輿》,《小雅》,《正月》,《大雅》,《瞻卭》等篇表現得很清楚,這裡所說,當然是部分的,并非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崩潰和整個新興地主階級的起源都是如此。

    )這一點值得我們絕大的注意,故不得不大書而特書。

     春秋戰國時的士多系新興的地主,既有證據,則代表士閥的孔子同時又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正和代表貴族的老子莊子等同時又代表封建地主階級一樣,這是很自然的事。

    孔二先生雖是手段高明,對于擁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沒有露骨的表示,但全部《論語》仍留下不少的痕迹。

    例如: “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子适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這裡所謂“使民以時”,就是不違農時,排斥聚斂,就是不要向地主苛索,“富之”,就是增進地主的财富。

    因為這種重農的主張,其最大部分的利益當然是歸于地主而不歸于真正耕種土地的農民。

    【注】所以孔子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擁護者和代表,是毫無疑義了。

     【附注】法國十八世紀的重農學派雖注意農民的利益,并認農民和漁業礦業者為唯一生産階級,卻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它的格言“農民貧則國貧;國貧則王貧。

    ”——“PoorPeasants,PoorKingdom;PoorKingdom,PoorKing”——和有若所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荀子·富國篇》所謂“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完全是一樣的意思。

    可見口頭上盡管說什麼農民,人民,百姓,或下,而實際上的着重點仍在地主階級,無中無外,正是一套把戲。

     孔子既代表一個新興的地主階級,所以他在政治上要求一個統一江山的天子君臨天下,作為這個階級的保護主,使不受向來一切封建主的剝削。

    他替魯國作《春秋》的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正是這個意思的表現。

    因此他的政治哲學直截了當地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國與家直接聯系起來,将封建制度中一切等差一掃而空。

    就是他晚年贊《周易》,也不過是本着唯心論,随自己的意思,極力稱頌庖犧,神農,黃帝,堯,舜這些大部落的首長(即所謂元後)為怎樣的大聖人,為怎樣可崇拜的偶像,因以建立他的中央集權的天子制(“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去适應這個新興階級的利益。

     所以孔子的學說能支配中國至二千餘年之久,正因為這個長時期中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近十幾年來,他的學說完全失去向來的威權,正因為地主階級的勢力早已下降,喪失以前統治的地位,由新興的資産階級起而代之了。

     關于孔子的階級性問題從來沒有人細心精密地分析過,以緻大家對于他的認識,都十分膚淺而模糊,絲毫不懂中國經濟發展的胡博士更不會注意到這一點,因此他所講的孔子的學說是很淺薄而支離的。

    今試略舉數點如下: (一)我們在上面已經隐約指出,孔子是已經具有一種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帝國的中心思想才去修《春秋》贊《周易》的,所以他的議論無不歸結于此,觀于寐秋《春秋》書“初稅畝”(宣公十五年)和“用田賦”(哀公十二年)以示譏,《易傳》稱遠古代的元後,即可以知道。

    胡博士不懂得這一點,便反轉來說: “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經》。

    ” 于是特辟專章,大談“《易經》的哲學”,說全書有三個“基本觀念”: “第一,萬物的變動不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赜的。

    第二,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都有一個極簡易的原起,這個原起便是‘象’。

    人類的文明史隻是這些‘法象’實現為制度文物的曆史。

    第三,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兇悔吝的趨向,都可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作都有依法标準,使人明知利害,不敢為非。

    ” 他以為“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經》”而“《易經》的精華就是“(一)易,(二)象,(三)辭”,換句話說,“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就是“(一)易,(二)象,(三)辭。

    ”這種說法絲毫沒有發現孔子哲學的特點,因為所謂萬物變化由簡而繁,制度文物趨于意象,都是中國古代唯心哲學的通則,【注】至于“使人入動作都有依法标準,使人明知利害,不敢為非”的辭更是每個哲學家所不可少的工具。

    試問他舉出這三種很普通的東西作為“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到底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 【附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即萬物變化,由簡而繁的意思;又說“道之為物,惟憂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即制度文物起于意象的意思。

     所以用易象辭去說明孔子的哲學,或“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我們必須進一步問孔子何以恰恰是他那樣的“正辭”或“正名”。

    而不是别種樣式的“正辭”或“正名”。

    要追問到這一點,才可以達到“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才可以表現他的哲學的特點。

    舉個例來說,孔子何以恰恰要說: “天地之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人。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他為什麼不像老子一樣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再舉個例來說,孔子何以恰恰要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為什麼不像芋尹無字一樣說: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我們對于第一個例的答案是:孔子為新興的前資本主義時代地主階級的代表,富于朝氣,勇于進取,正在以造成本階級的統治地位為前提,故有生,位,人,财,義的說法,絕不能和日趨崩潰的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老子一樣,說出一些不仁,刍狗和絕棄的反動話。

    對于第二個例的答案是:他在政治組織上所要的,大的是國,小的是家,故隻簡簡單單講君臣父子之道,不複需要封建時代的十等了。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要講哲學,必須以階級為根據,否則無論自以為見解怎樣邁越前古,總是淺薄無聊的!(胡博士說:“《易經》這一部書,古今來多少學者做了幾屋子的書,也還講不明白。

    ”又說:“古今說《易》的人不懂此理〔指象〕……,所以越講越不通了。

    ”他的言外之意,是自以為有獨到的見解!) (二)胡博士又很鄭重地介紹《系辭傳》的一大段,并加以詳細的解釋,我現在為便于批評起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