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對于《哲學史》所描寫的老子楊朱莊子的批評
關燈
小
中
大
為不從階級的觀點出發,不明白老子立論的來源,遂用自己的意思代為解釋,什麼“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哲學的基礎”呀,什麼“那個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态”呀,什麼“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呀,什麼“狂風吹不斷柳絮,齒落而舌長存”呀,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
可惜一個不小心,漏出一個大破綻,就是: “老子對于社會政治有兩種學說:一是毀壞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強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
” 胡博士應當知道,這兩種學說是絕不兼容的:要毀掉一切已經存在的文物制度,須用極嚴厲的幹涉政策,經過長久的時間,才辦得到(其實這種開倒車的幹法,雖有極嚴厲的幹涉政策,也不會成功),這和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恰恰相反。
所以要實現第一種學說,便當抛棄第二種學說,反之,要實現第二種學說,便當抛棄第一種學說。
即此一端,已足表現老子的種種說法隻是一些洩憤或無聊的話,本來沒有精密的系統,雖有胡博士為之穿鑿附會,極力彌縫,也終不能掩其大漏洞了。
第九,戰國時封建制度的破滅既成已定之局,無可挽回,則舊貴族和封建地主自然要因找不着出路而趨于悲觀厭世。
楊朱就是一個好例。
孟子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的學說所以能盛行一時,正因其能代表破落貴族的心理,故人争歸之。
不過他的著作沒有傳世,《列子》書中雖有《楊朱篇》,但這是東晉晚出的僞書,因此此篇也有些成問題。
胡博士根據《楊朱篇》來講楊朱的哲學,照例又說,這“也是那個時勢的産兒。
當時的社會政治都是很紛亂的。
戰事連年不休,人民痛苦不堪。
這種時代發生一種極端消極的哲學,是很自然的事。
”其實若不将階級關系弄清楚,專用“紛亂”,“戰争”,“痛苦”,等字眼去說明這個“時勢的産兒”的背景,決不會達到目的,因為這些字眼可以應用于當時每個哲學家的身上,然絕對不能說明,同樣的“紛亂”,“戰争”,“痛苦”,何以使老子,楊朱,莊子等成為反動派(某君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認為“老子……楊子……莊子……的思想多少都是向着革命性,殊欠正确),孔子,墨子等成為改進派,陳仲子,許行等成為革命派。
惟有從階級的觀點着眼,便可以明白個中的真相,因為第一種人是代表舊貴族和舊統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當舊制度日趨崩潰而不可救藥時,他們隻有出于反動,厭世,或出世一途;第二種人中的孔子是代表士和新興的地主階級,墨子是代表小有産的農工階級的(詳情見後),當新勢力日形發展時,他們的改造論便愈談得起勁;第三種人是代表最下層的無産階級(當然和現在所謂無産階級不同,說詳後)的,當這種人民的痛苦日深時,他們的刻苦自勵也日進。
要這樣去分析,才算是“打蛇打在七寸上”,如果照胡博士的辦法,那就無異“隔靴搔癢”! 又《哲學史大綱》講楊朱的一篇夾在墨子和别墨兩篇之間,使派别紊亂,系統不明,是編制上的一種錯誤,應将此篇改在别墨一篇之後和莊子一篇之前,才算妥當。
第十,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莊子和老子楊朱一樣,是代表貴族和舊統治階級的。
所以在一方面他擁護君主,并要求回轉到最初的封建時代,《天地篇》說: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人卒雖衆,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汎親,而萬物之應備。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 在另一方面他反對搖動封建制度的工商業,《德充符》說: “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 《胠箧篇》說: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莊子既隸屬于反動派,所以對于改進派的儒墨兩家,施行攻擊,斥為“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在宥篇》)同時他自己因為找不到出路,遂趨于所謂“出世主義”。
他便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奇見之也。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
可惜一個不小心,漏出一個大破綻,就是: “老子對于社會政治有兩種學說:一是毀壞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強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
” 胡博士應當知道,這兩種學說是絕不兼容的:要毀掉一切已經存在的文物制度,須用極嚴厲的幹涉政策,經過長久的時間,才辦得到(其實這種開倒車的幹法,雖有極嚴厲的幹涉政策,也不會成功),這和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恰恰相反。
所以要實現第一種學說,便當抛棄第二種學說,反之,要實現第二種學說,便當抛棄第一種學說。
即此一端,已足表現老子的種種說法隻是一些洩憤或無聊的話,本來沒有精密的系統,雖有胡博士為之穿鑿附會,極力彌縫,也終不能掩其大漏洞了。
第九,戰國時封建制度的破滅既成已定之局,無可挽回,則舊貴族和封建地主自然要因找不着出路而趨于悲觀厭世。
楊朱就是一個好例。
孟子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的學說所以能盛行一時,正因其能代表破落貴族的心理,故人争歸之。
不過他的著作沒有傳世,《列子》書中雖有《楊朱篇》,但這是東晉晚出的僞書,因此此篇也有些成問題。
胡博士根據《楊朱篇》來講楊朱的哲學,照例又說,這“也是那個時勢的産兒。
當時的社會政治都是很紛亂的。
戰事連年不休,人民痛苦不堪。
這種時代發生一種極端消極的哲學,是很自然的事。
”其實若不将階級關系弄清楚,專用“紛亂”,“戰争”,“痛苦”,等字眼去說明這個“時勢的産兒”的背景,決不會達到目的,因為這些字眼可以應用于當時每個哲學家的身上,然絕對不能說明,同樣的“紛亂”,“戰争”,“痛苦”,何以使老子,楊朱,莊子等成為反動派(某君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認為“老子……楊子……莊子……的思想多少都是向着革命性,殊欠正确),孔子,墨子等成為改進派,陳仲子,許行等成為革命派。
惟有從階級的觀點着眼,便可以明白個中的真相,因為第一種人是代表舊貴族和舊統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當舊制度日趨崩潰而不可救藥時,他們隻有出于反動,厭世,或出世一途;第二種人中的孔子是代表士和新興的地主階級,墨子是代表小有産的農工階級的(詳情見後),當新勢力日形發展時,他們的改造論便愈談得起勁;第三種人是代表最下層的無産階級(當然和現在所謂無産階級不同,說詳後)的,當這種人民的痛苦日深時,他們的刻苦自勵也日進。
要這樣去分析,才算是“打蛇打在七寸上”,如果照胡博士的辦法,那就無異“隔靴搔癢”! 又《哲學史大綱》講楊朱的一篇夾在墨子和别墨兩篇之間,使派别紊亂,系統不明,是編制上的一種錯誤,應将此篇改在别墨一篇之後和莊子一篇之前,才算妥當。
第十,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莊子和老子楊朱一樣,是代表貴族和舊統治階級的。
所以在一方面他擁護君主,并要求回轉到最初的封建時代,《天地篇》說: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人卒雖衆,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汎親,而萬物之應備。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 在另一方面他反對搖動封建制度的工商業,《德充符》說: “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
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 《胠箧篇》說: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掊鬥折衡,而民不争。
……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莊子既隸屬于反動派,所以對于改進派的儒墨兩家,施行攻擊,斥為“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在宥篇》)同時他自己因為找不到出路,遂趨于所謂“出世主義”。
他便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奇見之也。
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