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對于《哲學史》所描寫的老子楊朱莊子的批評
關燈
小
中
大
幾點:(一)這寥寥五千言的《道德經》兩言“不貴難得之貨”,又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身與貨孰多”?所謂貨就是商品,這種再三鄙視商品的話應是針對着商業發達的戰國說的;(二)所有“民多利器,……人多伎巧……法令滋彰”,等語應是技術進步,法令繁多的戰國時代的寫照;(三)書中的詞句簡練,易于記誦,應為盛行作經(如,《韓非子·内儲說》,《外儲說》等經和《墨經》之類)的戰國末期的産物。
由此看來,胡博士所說的古代哲學的第一胎,“中國哲學的始祖”,便沒有一點真實性了。
即抛開這一點不講,專就他所描寫的老子考究一下,也全失去這位“老太爺”的本來面目。
他在“革命家之老子”一個标題下說道: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勢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
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産兒。
” 他于是引出老子一批話和《伐檀》,《碩鼠》,《苕之華》等詩去對比,自以為是源流分明。
其實老子是舊統治階級(即封建地主)和舊貴族的代表,完全反對危害封建制度的。
所以他是一個反動分子而非革命家。
他代表統治階級最明顯的說法是: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他為着擁護封建貴族的利益,極力反對工商業,甚至于不惜主張回到封建最初自給自足的形态上去,所以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乘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試問像這樣舊制度的反動代表和革命的《伐檀》,《碩鼠》兩詩有什麼淵源?!他所謂“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并不是替被壓迫的人民主張利益,不過眼見商人的兼并,新地主的鲸吞(詳情見後),予舊貴族和封建地主以莫大的打擊,而當局複好作好為,征取浩繁,不能像封建盛世一樣輕徭薄稅,使人民得安居樂業,不起為亂,搖動封建制度的基礎,特發幾句牢騷,這與《伐檀》,《碩鼠》的抗議完全不同。
至于他所謂“民不畏死”和“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是看見人民已經置生死于度外,要起來革命,特警告當局勿一味慘殺,免得火上加油,引起更大的風波,所以有“奈何以死懼之”的痛言,這與《苕之華》的“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這篇詩是破落的貴族極端厭世的消極表現,與被壓迫的人民造反作亂的具有積極精神截然不同。
可是我們的胡博士竟東拉西扯,牽強附會,将它們各各配合起來,作為互相影響的證據,本領固然不小,隻是不值讀者一粲! 老子的政治學說是反動的(我所謂反動是開倒車的意思,胡博士所謂反動僅指一種反響講,所以他一方面稱老子“創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哲學”,一方面又稱“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
這樣用法,殊嫌混淆),他的哲學是絕對的唯心論,什麼“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什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都是沒有根據,玄之義玄的把戲,和客觀的真理相去何止十萬八千裡!可是把戲映入胡博士的眼中,便變成稀世之寶,所以說: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别假設一個‘道’。
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于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 宣言“我們人類所要的知識并不是那絕對存立的‘道’”,又承認“那絕對博真理是懸空的,是抽象的,是籠統的,是沒有憑據的,是不能證實的”的大的士對于老子所假設的這個“抽象的觀念”的“道”不知道為什麼又這樣熱心稱贊,許為他的“最大功勞”?這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此外,老子所謂“天地不仁”,所謂“無名之樸”,所謂“無為”,所謂“不争”,都是反映着一個垂死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貴族的憤恨,反動,消極,軟弱的意識,沒有什麼微妙的大道理在裡面。
可是胡博士因
由此看來,胡博士所說的古代哲學的第一胎,“中國哲學的始祖”,便沒有一點真實性了。
即抛開這一點不講,專就他所描寫的老子考究一下,也全失去這位“老太爺”的本來面目。
他在“革命家之老子”一個标題下說道: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勢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
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産兒。
” 他于是引出老子一批話和《伐檀》,《碩鼠》,《苕之華》等詩去對比,自以為是源流分明。
其實老子是舊統治階級(即封建地主)和舊貴族的代表,完全反對危害封建制度的。
所以他是一個反動分子而非革命家。
他代表統治階級最明顯的說法是: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他為着擁護封建貴族的利益,極力反對工商業,甚至于不惜主張回到封建最初自給自足的形态上去,所以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乘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試問像這樣舊制度的反動代表和革命的《伐檀》,《碩鼠》兩詩有什麼淵源?!他所謂“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并不是替被壓迫的人民主張利益,不過眼見商人的兼并,新地主的鲸吞(詳情見後),予舊貴族和封建地主以莫大的打擊,而當局複好作好為,征取浩繁,不能像封建盛世一樣輕徭薄稅,使人民得安居樂業,不起為亂,搖動封建制度的基礎,特發幾句牢騷,這與《伐檀》,《碩鼠》的抗議完全不同。
至于他所謂“民不畏死”和“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是看見人民已經置生死于度外,要起來革命,特警告當局勿一味慘殺,免得火上加油,引起更大的風波,所以有“奈何以死懼之”的痛言,這與《苕之華》的“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這篇詩是破落的貴族極端厭世的消極表現,與被壓迫的人民造反作亂的具有積極精神截然不同。
可是我們的胡博士竟東拉西扯,牽強附會,将它們各各配合起來,作為互相影響的證據,本領固然不小,隻是不值讀者一粲! 老子的政治學說是反動的(我所謂反動是開倒車的意思,胡博士所謂反動僅指一種反響講,所以他一方面稱老子“創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哲學”,一方面又稱“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
這樣用法,殊嫌混淆),他的哲學是絕對的唯心論,什麼“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什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都是沒有根據,玄之義玄的把戲,和客觀的真理相去何止十萬八千裡!可是把戲映入胡博士的眼中,便變成稀世之寶,所以說: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别假設一個‘道’。
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于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 宣言“我們人類所要的知識并不是那絕對存立的‘道’”,又承認“那絕對博真理是懸空的,是抽象的,是籠統的,是沒有憑據的,是不能證實的”的大的士對于老子所假設的這個“抽象的觀念”的“道”不知道為什麼又這樣熱心稱贊,許為他的“最大功勞”?這是不是自相矛盾了? 此外,老子所謂“天地不仁”,所謂“無名之樸”,所謂“無為”,所謂“不争”,都是反映着一個垂死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貴族的憤恨,反動,消極,軟弱的意識,沒有什麼微妙的大道理在裡面。
可是胡博士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