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介紹梁啟超所說的諸子哲學勃興的原因并加以批評

關燈
(一)梁啟超的缺望(二)十件環境的原因和兩件心理的原因(三)依照他質問胡博士的方式去質問他(四)諸子哲學勃興的真正原因(五)春秋戰國時代在曆史上的對比 第六,胡博士緊接着上面幾句話又說道: “到了這時代,思想界中已下了革命的種子了。

    這些革命種子發生出來,便成了老子孔子的時代。

    ” 這就是他所謂“哲學發生時代”的結論,以後專論各哲學家的事實和學說等等。

    老子孔子的思想是否即這個“革命種子”的發芽,留在後面去讨論,現在應當指出的是:他對于“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的時勢和思潮作了兩章,對于他們和諸子時代的背景反不提及,這種作法也實在特别。

    怪不得梁啟超要說: “但我所不解者,出胎時代的背景自然比懷胎時代尤為緊要,為什麼把次要的說了一大堆,那最要的倒不說了呢?懷胎一直懷了兩三百年,為什麼老産生不下來?兩三百年後,為什麼忽然便會産生呢?這都是史學上機要關鍵,胡先生沒有給我們一個答案,我們不能不觖望。

    ” 梁氏于觖望之餘,使用了大氣力,“研究當時社會背景,推求諸子勃興的原因”,結果舉出十二條于下: “‘(1)自周初封建以來,社會上智識階級積有宏富的素養,經四五百年到春秋戰國之交,有文化大發展之可能性。

     (2)西周時代,凡百集中王室;春秋以後,漸為地方的分化發展,文化變成多元的。

     (3)境内之夷蠻戎狄次第被滅或被同化,民族之外延益擴大,内容益複雜,思想當然應起一種變化。

     (4)兼并之結果由百餘國合為數十國;國土既大,取精用宏,容得起高等文化的發育。

     (5)覇政确立之後,社會秩序比較的安甯,人民得安心從事學問;加以會盟征伐,常常都有,交通頻繁,各地方人交換智識的機會漸多。

     (6)從事學問,為貴族階級所專有;因兼并争亂之結果,階級漸混合:例如黎侯之賦式微,栾卻胥原之降為皁隸,平民階級中,智識分子漸多;即如孔子本宋之貴族,入魯已為平民;學問自然解放且普及。

     以上春秋時代的背景,到戰國,這種背景越發擴大且生變化,如下: (7)戰國時,兼并更烈,合為七國,而且大都會發生,有荟萃人文的淵薮,加以縱橫捭阖盛行,交通益頻數;所以前列第45兩種原因,循加速率的法則進行。

     (8)戰國時貴族政治消滅殆盡,智識分子全散在平民中:所以前列第6種原因,也循加速率的進行。

     (9)因為列國并立,競争人才,于是處士的聲價日增,思想言論的自由,也随着發展。

     (10)因為鈔書的方法漸通行,書籍漸富,所以墨子南遊,載書甚多,蘇秦發書,陳箧數十;傳達智識的媒介工具,普及利用,學術自然驟進。

     以上十件都是環境的原因,還有兩件心理的原因,是: (11)因社會變遷劇急,人人都起一種驚異;便把研求真理的念頭刺激起來,各各建設新人生觀。

     (12)對于社會現狀,都懷抱一種不安不滿感情;所以社會問題,成了各家研究的焦點。

    ” 梁氏上面所舉十條環境的原因,雖是當時的實情,然當時代愈向前推進,則(一)智識的素養愈宏富,文化大發展的可能性應愈大,(二)地方分化發展進步,文化應愈為多元的,(三)民族的外延愈擴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