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介紹梁啟超所說的諸子哲學勃興的原因并加以批評
關燈
小
中
大
愈複雜,思想應愈起一種變化,(四)國家愈統一,國土愈大,取精用宏,應愈容得起高等文化的發育,(五)社會秩序比較安甯的日子愈多,人民應愈得安心從事學問,交通也愈頻繁,各地方人交換智識的機會應愈多,(六)平民中的智識分子愈多,學問自然應愈解放且普及,(十)不獨抄書的方法愈通行,而印書的方法也愈推廣,因此傳達智識的媒介工具愈普及利用,學術自然應愈益增進。
觀于他在第七八兩條指明四,五,六三種原因,至戰國時,“循加速的法則進行”,就是一個明證。
(其實一,二,三,三種原因何嘗不如此了!)可是失望的很,春秋戰國以後兩千多年,并沒有産生各種各樣的哲學。
因此我們對于以上的十條,也可以依照他質問胡博士的方式質問他道: 除卻第九條稍帶點那時代的特色外,其餘七條可算得幾千年來中國史? 通有的現象,為什麼别的時代都不出哲學胎,單在這時代出胎呢? 他倘若還存在的話,也一樣沒有法子回答這個問題。
這十個“環境的原因”既非常枝節而膚淺,則他所舉十一,十二兩種心理上的原因便不能建築在這上面了。
然春秋戰國諸子哲學的勃興,其真正的原因究竟在那裡呢?我以為就在本章開始批評前所詳細描寫的一件事上。
現在為求明了連貫起見,可概括說明于下: 當春秋戰國之際,農工業的生産力因技術的進步——鐵器的應用——而大為發展,因此引起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促成封建生産方法的崩潰,而達到前資本主義的階級。
這是一個社會革命的時期。
當封建的經濟基礎一經變動,于是站在這種基礎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由這種經濟和制度所決定的社會心理以及反映這種心理特質的各種社會意識都或遲或緩地跟着變動。
諸子哲學是當時社會意識的一種,它所以五花八門,光怪陸離,正是這個時代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發生矛盾與沖突中應有的表現(詳情見後),一點也不足奇怪。
要這樣去說明先秦諸子的時代背景才算是對的。
梁啟超說: “春秋戰國之交是我們民族大混合大醇化時代,是我們社會大蛻變大革新時代;在曆史上求它的對比,除非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或者比得上。
在這種時代之下,自然應該是民族的活精神盡情發露,自然應該有光怪陸離的學術思想。
” 他将當時的民族大混合大醇化看做一樁極端重要的事,自然不對,因為這不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文化的民族的“大混合大淳化”,隻是“夷而進于中國也”的勾當,沒有什麼了不得,而他所謂“自然應該是”和“自然應該有”,更是說不出理由的臆斷話。
不過除去這兩點不計,這幾句話恰恰證明我上面一段話是完全正确。
怎樣講呢?春秋戰國之交正是封建的生産方法崩潰和前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勃興的時代,故學術思想呈出一大變動,自此以後,兩千年來,中國總是停滞在這種生産方法中,故學術思想也沒有變動,無論它們怎樣發展,無論它們怎樣和外來的精神文化(如印度的佛教)結合,終不能跳出先秦哲學的範圍。
但自一八六○年代起,西洋的機器工業移植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開始萌芽,而前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發生搖動與崩潰,于是學術思想又呈出一大變動。
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比得上春秋戰國時代,原因全在于此。
這樣對比一下,更可以顯出那時諸子哲學勃興的淵源了。
觀于他在第七八兩條指明四,五,六三種原因,至戰國時,“循加速的法則進行”,就是一個明證。
(其實一,二,三,三種原因何嘗不如此了!)可是失望的很,春秋戰國以後兩千多年,并沒有産生各種各樣的哲學。
因此我們對于以上的十條,也可以依照他質問胡博士的方式質問他道: 除卻第九條稍帶點那時代的特色外,其餘七條可算得幾千年來中國史? 通有的現象,為什麼别的時代都不出哲學胎,單在這時代出胎呢? 他倘若還存在的話,也一樣沒有法子回答這個問題。
這十個“環境的原因”既非常枝節而膚淺,則他所舉十一,十二兩種心理上的原因便不能建築在這上面了。
然春秋戰國諸子哲學的勃興,其真正的原因究竟在那裡呢?我以為就在本章開始批評前所詳細描寫的一件事上。
現在為求明了連貫起見,可概括說明于下: 當春秋戰國之際,農工業的生産力因技術的進步——鐵器的應用——而大為發展,因此引起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促成封建生産方法的崩潰,而達到前資本主義的階級。
這是一個社會革命的時期。
當封建的經濟基礎一經變動,于是站在這種基礎上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由這種經濟和制度所決定的社會心理以及反映這種心理特質的各種社會意識都或遲或緩地跟着變動。
諸子哲學是當時社會意識的一種,它所以五花八門,光怪陸離,正是這個時代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發生矛盾與沖突中應有的表現(詳情見後),一點也不足奇怪。
要這樣去說明先秦諸子的時代背景才算是對的。
梁啟超說: “春秋戰國之交是我們民族大混合大醇化時代,是我們社會大蛻變大革新時代;在曆史上求它的對比,除非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或者比得上。
在這種時代之下,自然應該是民族的活精神盡情發露,自然應該有光怪陸離的學術思想。
” 他将當時的民族大混合大醇化看做一樁極端重要的事,自然不對,因為這不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文化的民族的“大混合大淳化”,隻是“夷而進于中國也”的勾當,沒有什麼了不得,而他所謂“自然應該是”和“自然應該有”,更是說不出理由的臆斷話。
不過除去這兩點不計,這幾句話恰恰證明我上面一段話是完全正确。
怎樣講呢?春秋戰國之交正是封建的生産方法崩潰和前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勃興的時代,故學術思想呈出一大變動,自此以後,兩千年來,中國總是停滞在這種生産方法中,故學術思想也沒有變動,無論它們怎樣發展,無論它們怎樣和外來的精神文化(如印度的佛教)結合,終不能跳出先秦哲學的範圍。
但自一八六○年代起,西洋的機器工業移植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開始萌芽,而前資本主義的生産方法發生搖動與崩潰,于是學術思想又呈出一大變動。
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比得上春秋戰國時代,原因全在于此。
這樣對比一下,更可以顯出那時諸子哲學勃興的淵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