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而興,世無人邪?有人邪?鮑參政曰:今欲平治,先三要。
或問:何謂三要?曰:内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二要。
空同子曰:内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聞之先生曰: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已,淩人則托人,則伺察人,譬無疾而藥索五藏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久任,國初台省不甚通,如禦史升按察佥副,或徑升使使,久則入為左右都,副則左右副,佥則左右佥。
如知府久則升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為部侍郎、尚書等如此。
亡傑南陽貴人觀之,則佐命未生,亦孔子不王之兆也。
為政在人,非其人而用之,則不官;取人以身,非其身而取之,則不人。
不人而曰世無人,不官而曰世無官,有是用圖。
孟子曰:虞不月百裡奚而圈,不知何人所加甚居不通以圜二沍人不醜。
解言:太祖用之而興,世無人邪?有人邪?鮑參政曰:今欲平治,先三要。
或問何謂三要?曰:内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二要。
空同子曰:内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聞之先生曰: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巳,淩人則讦人,則伺察人,譬無疾而藥索五藏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久任,國初台省不甚通,如禦史升按察佥副,或徑升使使,久則入為左右都,副則左右副,佥則左右佥。
如知府久則升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為部侍郎、尚書等。
如此斥,則法吏敢持繩紏之權,民吏如不更事之嫌。
今台省既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
蓋官非良久必敗。
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寅緣求速,故私奸見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
甚者二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為小轉法,如知府轉按察、副使,按察、佥事轉參議等,或年資未應轉,又為更調。
如如此府調彼府,此縣調彼縣,此臬調彼果,此省調彼省等,甚者巡撫、都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
古之良久,任蓘之也。
漢世為吏者不長子孫乎?凡治朝皆然。
孝廟不立貴妃,是時言官有以匹夫之行言者,或诮之,诮之者,不讀禮者也。
古者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嫔,諸侯二娶九女,皆廣嗣之道也,是故二傳絕,曹志、秦秀、庾純父子皆切實之才,晉武怒而不采郤诜、阮種、華譚、直辯博之士,則上第登庸,斯取人以身之證乎!太宗時,鄱陽一若儒诋斥濂、洛之學,上巳所,著書。
上覽之大怒,閣臣楊士奇力營救,得不殺,遣人則法吏敢持繩紏之權,民吏如不更事之嫌。
今台省既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
蓋官非良久必敗。
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寅緣求速,故私奸見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
甚者一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為小轉法二,如知府轉按察,副受按察、佥事轉參議等,或年印撒言屋撒,似撤之鼷增人邑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古之良久任陵之也。
漢世為吏者不長子孫乎?凡治朝皆然。
孝廟不立貴妃,是時言官有以匹夫之行言者或诮之,诮之者,不讀禮者也。
古者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嫔,諸侯二娶九女,皆廣嗣之道也,是故二傳絕,曹志、秦秀、庾純父子皆切實之才,晉武怒而不采郤诜、阮種、華譚、直辯博之士,則上第登庸,斯取人以身之證乎! 太宗時,鄱陽一若儒诋斥濂、洛之學,上已所著書。
上覽之大怒,閣臣楊士奇力營救,得不殺,遣人即其家,盡焚其所著書。
空同子曰:盛世之君,有道哉!記曰:一道德以同俗,故異言亂政,诏令足以占朝廷。
言有遺慮,則知野有遺賢矣。
故朝有王臣,則其言王,朝有霸臣,則其言霸。
尉佗得漢文書,即撒黃屋,奉正朔。
賣融得光武玺書,歎服曰:天子明見萬裡,孰謂诏令不足占朝廷哉? 為上為德,為下為民。
如聚财強兵,非不為上,然非為德;拔引私昵,非不為下,然非為民。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孟子所謂若固有之者。
注曰:不以位為樂,非也。
樂者對憂之名,不以位樂。
以位憂乎?既若固有,則憂樂具泯,豈必不樂而後為不與哉?獨言舜、禹者,以其得天下易也。
成、康刑措之治,召、畢壽考夾輔之功也。
不然,康之世其難哉!或曰:任之而不疑,二王不賢乎?春秋諸侯出告廟則書,至則有飲至策勳之禮,所以敦孝敬而防遊佚也。
聖人之制禮,不其微邪?是故僖伯憂如棠,和氣緻祥,而治世亦菑,天心仁愛之欤。
乖氣緻異,而叔世亦瑞,燈滅必光耳。
或曰:治世菑在朝能廷,而瑞在天下;叔世瑞在朝廷,而菑在天下。
或問:何謂三要?曰:内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二要。
空同子曰:内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聞之先生曰: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已,淩人則托人,則伺察人,譬無疾而藥索五藏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久任,國初台省不甚通,如禦史升按察佥副,或徑升使使,久則入為左右都,副則左右副,佥則左右佥。
如知府久則升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為部侍郎、尚書等如此。
亡傑南陽貴人觀之,則佐命未生,亦孔子不王之兆也。
為政在人,非其人而用之,則不官;取人以身,非其身而取之,則不人。
不人而曰世無人,不官而曰世無官,有是用圖。
孟子曰:虞不月百裡奚而圈,不知何人所加甚居不通以圜二沍人不醜。
解言:太祖用之而興,世無人邪?有人邪?鮑參政曰:今欲平治,先三要。
或問何謂三要?曰:内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二要。
空同子曰:内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聞之先生曰: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巳,淩人則讦人,則伺察人,譬無疾而藥索五藏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久任,國初台省不甚通,如禦史升按察佥副,或徑升使使,久則入為左右都,副則左右副,佥則左右佥。
如知府久則升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為部侍郎、尚書等。
如此斥,則法吏敢持繩紏之權,民吏如不更事之嫌。
今台省既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
蓋官非良久必敗。
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寅緣求速,故私奸見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
甚者二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為小轉法,如知府轉按察、副使,按察、佥事轉參議等,或年資未應轉,又為更調。
如如此府調彼府,此縣調彼縣,此臬調彼果,此省調彼省等,甚者巡撫、都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
古之良久,任蓘之也。
漢世為吏者不長子孫乎?凡治朝皆然。
孝廟不立貴妃,是時言官有以匹夫之行言者,或诮之,诮之者,不讀禮者也。
古者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嫔,諸侯二娶九女,皆廣嗣之道也,是故二傳絕,曹志、秦秀、庾純父子皆切實之才,晉武怒而不采郤诜、阮種、華譚、直辯博之士,則上第登庸,斯取人以身之證乎!太宗時,鄱陽一若儒诋斥濂、洛之學,上巳所,著書。
上覽之大怒,閣臣楊士奇力營救,得不殺,遣人則法吏敢持繩紏之權,民吏如不更事之嫌。
今台省既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
蓋官非良久必敗。
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寅緣求速,故私奸見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
甚者一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為小轉法二,如知府轉按察,副受按察、佥事轉參議等,或年印撒言屋撒,似撤之鼷增人邑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古之良久任陵之也。
漢世為吏者不長子孫乎?凡治朝皆然。
孝廟不立貴妃,是時言官有以匹夫之行言者或诮之,诮之者,不讀禮者也。
古者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嫔,諸侯二娶九女,皆廣嗣之道也,是故二傳絕,曹志、秦秀、庾純父子皆切實之才,晉武怒而不采郤诜、阮種、華譚、直辯博之士,則上第登庸,斯取人以身之證乎! 太宗時,鄱陽一若儒诋斥濂、洛之學,上已所著書。
上覽之大怒,閣臣楊士奇力營救,得不殺,遣人即其家,盡焚其所著書。
空同子曰:盛世之君,有道哉!記曰:一道德以同俗,故異言亂政,诏令足以占朝廷。
言有遺慮,則知野有遺賢矣。
故朝有王臣,則其言王,朝有霸臣,則其言霸。
尉佗得漢文書,即撒黃屋,奉正朔。
賣融得光武玺書,歎服曰:天子明見萬裡,孰謂诏令不足占朝廷哉? 為上為德,為下為民。
如聚财強兵,非不為上,然非為德;拔引私昵,非不為下,然非為民。
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孟子所謂若固有之者。
注曰:不以位為樂,非也。
樂者對憂之名,不以位樂。
以位憂乎?既若固有,則憂樂具泯,豈必不樂而後為不與哉?獨言舜、禹者,以其得天下易也。
成、康刑措之治,召、畢壽考夾輔之功也。
不然,康之世其難哉!或曰:任之而不疑,二王不賢乎?春秋諸侯出告廟則書,至則有飲至策勳之禮,所以敦孝敬而防遊佚也。
聖人之制禮,不其微邪?是故僖伯憂如棠,和氣緻祥,而治世亦菑,天心仁愛之欤。
乖氣緻異,而叔世亦瑞,燈滅必光耳。
或曰:治世菑在朝能廷,而瑞在天下;叔世瑞在朝廷,而菑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