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關燈
進到赢這地方。

     經衛公孟出奔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衛國公孟逃奔到齊國去。

     傳衛孔圉取大子蒯聩之姊,生悝。

    孔氏之豎渾良夫長而美,孔文子卒,通于内1,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2,大子與之言曰:“苟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

    ”與之盟為請于伯姬。

    閏月,良夫與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3蒙衣而乘,寺人羅禦如孔氏。

    孔氏之老栾甯問之,稱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

    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輿豭4從之,迫孔悝于廁,強盟之,遂劫以登台。

    栾甯将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季子5,召獲6駕乘車,行爵食炙,奉衛侯辄來奔。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7曰:“門已閉矣。

    ”季子曰:“吾姑至焉。

    ”子羔曰:“弗及8,不踐其難。

    ”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難9。

    ”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門焉曰:“無入為也。

    ”季子曰:“是公孫10也,求利焉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

    ”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11。

    ”且曰:“大子無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

    ”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黡敵子路12,以戈擊之,斷纓。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孔悝立莊公13。

    莊公害故政,欲盡去之,先謂司徒瞞成14曰:“寡人離病于外久矣,子請亦嘗之。

    ”歸告褚師比15,欲與之伐公,不果。

     今注 1通于内:與孔伯姬私通。

     2孔姬使之焉:孔伯姬叫渾良夫去看太子蒯聩。

     3二人:指太子蒯聩同渾良夫。

     4五人介輿豭:五人穿着盔甲,拿車拉着盟誓用的豬。

     5季子:子路。

     6召獲:衛大夫。

     7遇子羔将出:碰見子羔将出奔。

    子羔是高柴,孔子弟子。

     8弗及:意思說政權不歸他管。

     9食焉不辟其難:吃孔氏祿,所以不能躲避孔氏的禍難。

     10公孫也:是公孫敢。

     11必或繼之:意思說必定有人接着孔悝去攻太子。

     12下石乞、盂黡敵子路:叫石乞同盂黡下台來抵抗子路。

     13莊公:即蒯聩。

     14司徒瞞成:就是明年經所寫的衛子還。

     15褚師比:衛大夫。

     今譯 衛國孔圉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生了孔悝。

    孔氏的仆人渾良夫身長而貌美,孔圉死了以後,渾良夫就同他夫人通奸,太子蒯聩在戚這地方時,她就叫渾良夫去看他,太子對他說:“假使你能夠使我回到衛國做君,你可以戴上大夫的帽子,坐大夫的車,另外犯了三次死罪,也不殺你。

    ”盟誓以後,渾良夫就對伯姬請求。

    閏月,渾良夫跟太子就進到衛國都城,住在孔氏的外花園,到了夜晚,兩個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坐到車上,寺人羅給他駕着車到孔氏家中。

    孔氏的家宰栾甯問是什麼人,他們自稱為親戚家的侍妾,就進去了,到伯姬的房中。

    吃了飯以後,孔伯姬拿着戈先走,太子率領五個人,全披着盔甲,用車拉着盟誓用的豬,在後邊跟着,強迫孔悝在廁所中立盟誓,并使他登到台上。

    栾甯正要喝酒,菜還沒有熟,聽見亂事,就派人去告訴子路,叫衛大夫召獲駕着君的車,喝點酒吃點肉,奉着出公辄逃到魯國來。

    子路将進去,遇見子羔将出來,子羔說:“門已經關上了。

    ”子路說:“我姑且到門上看看。

    ”子羔說:“政權不在我,不必參加這個禍難。

    ”子路說:“我吃孔氏的俸祿,不能躲避他的禍難。

    ”子羔就出來。

    子路進去,到了宮門,公孫敢看着門說:“不必進去了。

    ”子路說:“這是公孫嗎?求利益而逃去患難,我仲由則不然,利用他的俸祿,必救他的患難。

    ”有使者出來,子路就進去了,說:“太子何必用孔悝呢?雖然殺掉孔悝,我必定接着來攻太子。

    ”并且說:“太子沒有勇氣,若用火燒台一半,必定舍掉孔悝。

    ”太子聽見,害怕了,就派石乞盂黡下台來抵抗子路,用戈打子路,斷了他的帽子的結,子路說:“君子死了,不能不戴帽子。

    ”把帽子結好就死了。

    孔子聽見衛國亂了就說:“高柴就要回來,子路恐怕就死了。

    ”孔悝就立了蒯聩。

    蒯聩對他兒子出公辄的政事,不以為然,要把他的臣子全棄掉,先對司徒瞞成說:“我在外邊遭遇憂患已經很久,請你也去嘗嘗這個滋味吧。

    ”瞞成回去告訴褚師比,想與他一同伐蒯聩,但是沒能成功。

     哀公十有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卯,衛世子蒯聩自戚入于衛,衛侯辄來奔。

     今譯 十六年春王正月己卯,衛國太子蒯聩入到衛國都城,衛侯辄逃到魯國去。

     經二月,衛子還成出奔宋。

     傳十六年,春,瞞成、褚師比出奔宋,衛侯使鄢武子1告于周曰:“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竄于晉,晉以王室之故,不棄兄弟,寘諸河上2,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

    ”王使單平公對曰:“肸以嘉命來告餘一人,往謂叔父,餘嘉乃成世,複爾祿次,敬之哉。

    方天之休3,弗敬弗休,悔其可追。

    ” 今注 1鄢武子:衛大夫鄢肸。

     2河上:就是戚。

     3方天之休:上天授你的美德。

     今譯 二月,衛國的瞞成與褚師比逃到宋國去,衛莊公使衛大夫鄢肸告訴周王說:“我蒯聩得罪了君父君母,逃到晉國去,晉國以王室的緣故,不肯舍棄兄弟,安置到河邊戚地,天保佑我,得做嗣君,守住衛國的封疆,使下臣肸敢告訴王的官員。

    ”周王使單平公回答說:“肸以好消息來告訴我,你就去告訴叔父說,我喜歡你繼承先世,恢複你君的祿位,要恭敬啊!上天方給你好處,你要不恭敬,不休明,後悔也來不及了。

    ” 經夏,四月,己醜,孔丘卒。

     傳夏,四月,己醜,孔丘卒。

    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茕茕餘在疚。

    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1。

    ”子贛曰:“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

    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禮也。

    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

    ” 今注 1無自律:意思說從此以後,沒人可做法則。

     今譯 夏天四月,己醜那天,孔子死了。

    哀公哀悼他說:“上天不體恤我魯國,不肯為魯國留這一老人,使他一人居這君位中,孑然地使我孤獨一身,像害了疾病。

    啊,悲傷呀!尼父,你既死了,再無人可為我的法則了!”子貢說:“哀公恐怕不能在魯國善終呢!夫子所說:‘禮節失了,便是昏迷,名稱失了,便有過差,失掉志氣才會昏,失掉合宜才有差。

    ’夫子活着的時候,既不能任用他,死了卻哀悼他,這不是禮。

    自稱餘一人,這不是該用的名稱,哀公兩方面都有過錯了。

    ” 傳六月,衛侯飲孔悝酒于平陽1,重酬之,大夫皆有納焉2,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載伯姬于平陽而行3,及西門4,使貳車反祏于西圃5。

    子伯季子初為孔氏臣,新登于公6,請追之,遇載祏者,殺而乘其車7。

    許公為反祏,遇之曰:“與不仁人8争,明無不勝,必使先射。

    ”射三發,皆遠許為。

    許為射之殪,或以其車從,得祏于橐中,孔悝出奔宋。

     今注 1平陽:《一統志》說:平陽在韋城廢縣西二十裡,韋城廢縣在今滑縣東南五十裡。

     2大夫皆有納焉:大夫們全送了很多财物。

     3載伯姬于平陽而行:到平陽載着他的母親一同走。

     4及西門:到平陽的西門。

     5使貳車反祏于西圃:叫副車把神主的石函送回到孔氏的廟。

     6新登于公:升為大夫。

     7遇載祏者殺而乘其車:遇見載石函的人,把他殺掉而坐了他的車。

     8不仁人:指子伯季子。

     今譯 六月,衛莊公在平陽這地方給孔悝酒喝,重重地酬謝他,大夫們全送他很多錢,喝醉了以後,就被送出,夜裡送他出走。

    孔悝到平陽載他的母親同行,到了平陽的西門,使副車把神主的石函送回孔氏的廟。

    子伯季子最初做孔氏的家臣,最近升為大夫,請追他去,遇見載神主的車,殺了副車就坐到車上。

    許公為去迎接廟主,遇見了子伯季子說:“與不仁的人争,必定能夠勝利,必定使他先射箭。

    ”三次發箭,全離着許為很遠,許為反過來射他,把他射死。

    有人用他的車跟許為,在橐中得到盛神主的石函,孔悝就逃到宋國去了。

     傳楚太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辟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

    又适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複焉,鄭人複之如初。

    晉人使諜于子木1,請行而期焉2。

    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之,得晉諜焉,遂殺子木。

    其子曰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

    舍諸邊竟,使衛藩焉。

    3”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複言4,而求死士,殆有私乎?複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

    ”弗從,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5。

    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6,不然,吾不忘也。

    ”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

    勝怒曰:“鄭人在此7,雠不遠矣。

    ”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将以殺爾父。

    ”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餘翼而長之。

    楚國第8,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9。

    ”子西不悛,勝謂石乞10曰:“王與二卿士11,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

    ”乞曰:“不可得也。

    ”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

    ”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12。

    勝曰:“不為利谄,不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

    ”去之。

    吳人伐慎13,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14,許之,遂作亂。

    秋,七月,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

    子西以袂掩面而死15。

    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

    ”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石乞曰:“焚庫弑王,不然不濟!”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庫無聚,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

    葉公在蔡16,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

    ”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餍,偏重必離17。

    ”聞其殺齊管修18也而後入。

    白公欲以子闾為王19,子闾不可,遂劫以兵。

    子闾曰:“王孫若安靖楚國,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啟之願也,敢不聽從,若将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

    ”遂殺之。

    而以王如高府20,石乞尹門21,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22。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

    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23,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将旌君以徇于國。

    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

    遇箴尹固帥其屬将與白公24,子高曰:“微二子25者,楚不國矣。

    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26,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餘知其死所,而長者27使餘勿言。

    ”曰:“不言将烹。

    ”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孫燕28奔頯黃氏。

    諸梁兼二事29,國甯30,乃使甯為令尹31,使寬為司馬32,而老于葉。

     今注 1子木:即太子建。

     2請行而期焉:定好了襲鄭的日期。

     3使衛藩焉:使他做邊境上的防衛。

     4複言:說的話重新改悔。

     5白公:《左通補釋》說:今息縣東有白城。

     6楚未節也:楚國新複,政令還未能節制。

     7鄭人在此:意思說子西也等于鄭國人。

     8楚國第:楚國用人是順着次序的。

     9得死乃非我:若子西能得好死,那麼我就不是我。

     10石乞:白公的部下。

     11二鄉士:指子西同子期。

     12承之以劍,不動:拔寶劍指着他喉,他也一動不動。

     13慎:《一統志》說:慎縣故城,在今安徽颍上縣西北四十裡之江口集。

     14請以戰備獻:拿勝利品貢獻。

     15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因為他不聽葉公從前勸誡。

    意思是死後沒有面目再見葉公。

     16蔡:蔡遷到州來,楚國占據了蔡國地方。

     17偏重必離:譬如一個物件,一面重發生離心力,不如等到有危險再讨伐他。

     18齊管修:管修是管仲的後人,在楚國是賢大夫。

     19子闾為王:子闾是平王的兒子公子啟,當時曾經五辭王位。

     20高府:楚國的别宮。

     21尹門:做門尹。

     22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楚大夫圉公陽挖了宮牆背着楚惠王逃到昭王的夫人、越國的女兒的宮裡。

     23是得艾也:那就得到安定。

     24将與白公:将與白公合作。

     25二子:指子西子期。

     26其徒微之:他的黨徒藏匿他。

     27長者:指白公。

     28王孫燕:白公的弟弟。

     29二事:令尹同司馬。

     30國甯:楚國安甯以後。

     31乃使甯為令尹:就讓子西的兒子子國做令尹。

     32使寬為司馬:叫子期的兒子寬為司馬。

     今譯 楚太子建遇讒以後,從城父逃奔到宋國去,又因避華氏的亂,逃到鄭國,鄭人待他很好。

    卻又到晉國去,替晉人計劃襲攻鄭國,便使鄭人來請他回去,鄭人果然來請他回去,對待他同起初一樣。

    晉人暗中差個探子到子木處去,請他定襲攻鄭國的日期。

    不料子木曾虐待他私邑的人,邑人便去告發,鄭人去查訪他,捉到一個晉國的探子,便殺掉子木。

    他的兒子名叫勝,正在吳國。

    楚子西想要招他回去。

    葉公說:“我聽說勝為人又奸詐又好鬧亂子,到楚國來,不反而為害嗎?”子西說:“我聽說勝的為人,信而且勇,不做害人的事情,我們讓他住在邊境上,使他保衛楚國。

    ”葉公說:“親近仁人的叫作信,依義氣幹事叫作勇。

    我聽說勝的為人,說話時常改悔,又尋求敢死者,大概有什麼私仇要報複吧?改悔說過的話,不能算守信,期望别人為自己效死,便不是真勇。

    你召他來,定要後悔的。

    ”子西不聽他話,就去招他,叫他住在吳國的邊境上,叫作白公。

    白公請子西去伐鄭。

    子西說:“楚國新複,政令尚未能節制,否則我也不會忘記的。

    ”過了幾天又去請,子西應許了他,可是還沒有起兵,晉人卻先來伐鄭了,楚人便去救鄭,和鄭結盟。

    勝發怒說:“鄭人在這裡,我的仇家不遠了。

    ”勝就自己磨劍,子期的兒子名叫平,看見了說:“王孫為什麼要自己磨劍呢?”白公說:“勝是以直道著名的,不告訴你,怎麼能算直?這是要殺你的父親啊!”平便把這事告訴子西,子西說:“勝譬如鳥卵,我好像是鳥,拿翅膀蓋他養育大的,按楚國用士的次第,我死了以後,令尹司馬,不是勝做,還有誰呢?”勝聞知這話說:“這令尹真狂妄!他如果能得好死,我也不是我了。

    ”子西卻仍然不改,勝對石乞說:“王和兩個卿士,共拿五百個人對付他,就可以了。

    ”石乞說:“五百人得不到!”勝說:“市南有個勇士,名叫熊宜僚,如果能得到他,可當五百人用。

    ”便跟了白公去見熊宜僚,和他談話,非常高興,告訴他想要起事的緣故。

    宜僚卻一口拒絕,拿劍擱在他喉頭上,他也一動不動。

    白公說:“這是不為财利奉承,不為威武恐懼,不肯洩漏他人言語讨好别人的。

    ”就不殺他而離去。

    後來吳人來伐慎,白公打敗了他,請求拿戰利品進獻,楚王允許了他,白公便借此作亂。

    秋天七月,白公殺子西子期在朝上,而且劫持惠王。

    子西是拿衣袖遮住臉孔死的。

    子期說:“從前我憑力氣服侍君王,不可有始無終!”就拔起棵大樹來殺了人才死。

    石乞說:“趕快燒了庫,弑掉君王,不然,不成功了!”白公說:“不可以的,弑掉君王便是不吉利,燒了庫便沒有積聚,将來怎麼樣保守呢?”石乞說:“既然有了楚國,隻需治理那些人民,恭敬侍奉神明,便可得到吉利,而且有了積聚,有什麼可愁的?”白公不依。

    那時葉公正在蔡國,方城以外的人民都說:“可以進郢都去讨伐白公了。

    ”葉公子高說:“我聽說拿險惡事僥幸成功的,他那貪求不會有餍足。

    譬如東西的重心偏了,必定要倒的。

    我們隻等他自己有危險時,然後再去讨他不遲。

    ”後來聽見他殺了齊國的賢人管修,方才進郢都去。

    白公想立子闾做王,子闾不肯,便用兵器劫持他。

    子闾說:“你王孫如果肯安定楚國,匡正王室,然後來庇護我,這是我啟情願的,怎敢不聽從?如果要專想利益,傾覆王室,不管楚國的安危,那麼就是死了,也不能夠聽從的。

    ”白公便殺死他,和惠王一同到高府去,石乞做了門尹。

    有個圉公陽,鑿開了高府的宮牆,馱了惠王到昭夫人的宮中去,那時葉公也到了。

    剛到北門,有人碰着他說:“你為什麼不戴頭盔呢?國人都盼望你,像嬰兒盼望慈父母一樣哩,盜賊的箭如果傷了你,這是絕了人民的希望啊!為什麼不戴頭盔呢?”葉公便戴了頭盔前進。

    又碰着一人對他說:“你為什麼戴着頭盔呢?國人盼望你,像農夫盼望豐年一般哩,天天盼望,如果見了你的面容,便安甯了。

    人民知道可以免得死亡,他們也個個都有奮發讨賊的心念了,他們還要擎起了你的名字四面去告訴國人哩!你卻又遮掩了面孔,斷絕了人民的希望,不是很過分嗎?”葉公就摘了頭盔前進,碰着叫固的箴尹,正領了他部下,要去幫助白公,子高說:“柏舉那次事,要不是子西子期,楚國早已不成國了,丢開有德的去從賊,難道可以相保嗎?”箴尹固便跟了葉公,使他們和國人一同去攻白公,白公逃到山中去,自己缢死,白公的徒黨,把他的屍體藏匿了。

    後來又生擒石乞,問他白公死的地方,石乞說:“我知道他的死地的,但是白公卻叫我不要說出來的。

    ”便說:“你如果不說出來,便要烹死你了!”石乞說:“本來這種事,成功了便做卿,不成功便當烹,這是應該的,有什麼妨礙呢!”他始終不說,便烹死石乞。

    勝的兄弟王孫燕逃到頯黃氏去。

    沈諸梁自己便兼做了令尹、司馬兩種官職。

    等國事安甯了,就使子西的兒子子國做令尹,子期的兒子寬做司馬,自己卻在葉那裡告退終老。

     傳衛侯占夢嬖人求酒于大叔僖子1,不得,與蔔人比而告公曰:“君有大臣在西南隅,弗去,懼害。

    ”乃逐大叔遺,遺奔晉。

     今注 1大叔僖子:即大叔遺。

     今譯 衛侯所喜歡的占夢的人,向大叔遺要酒喝,不能得到,他就同占蔔的人聯合告訴衛侯說:“你有一個大臣,在都城的西南角,你要不除去他,恐怕你就被害。

    ”衛侯就驅逐了大叔遺,大叔遺就逃到晉國去。

     傳衛侯謂渾良夫曰:“吾繼先君而不得其器1,若之何?”良夫代執火者而言2曰:“疾與亡君,皆君之子也,召之而擇材焉可也。

    若不材,器可得也。

    ”豎告大子3,大子使五人輿豭從己,劫公而強盟之,且請殺良夫。

    公曰:“其盟,免三死。

    ”曰:“請三之後,有罪殺之。

    ”公曰:“諾哉!” 今注 1其器:衛國的寶器,皆為出公辄拿去。

     2良夫代執火者而言:良夫替代拿火的人方才跟他說話,因為怕旁人聽見。

     3大子:指太子疾。

     今譯 衛侯對渾良夫說:“我繼承先君的位子,而未曾得到他的寶器,怎麼辦呢?”良夫就替代了掌火的人說:“太子疾同逃走那個君,全都是君的兒子,叫他們來,可以衡量他們的才能。

    要是辄沒有才幹,重器就可以得到。

    ”仆人聽了這話,告訴了太子疾,太子叫五個人推着車裡的豬跟着自己,劫持衛侯,強迫他盟誓,并且請求殺掉渾良夫。

    衛莊公說:“我已經跟他盟誓過了,三個死罪全都免除。

    ”太子疾就回答說:“請在三個死罪以後,再有了罪就殺他。

    ”衛莊公說:“好吧。

    ” 哀公十有七年(公元前四七八年) 傳十七年,春,衛侯為虎幄于藉圃1,成,求令名者而與之始食焉,大子請使良夫。

    良夫乘衷甸兩牡2,紫衣狐裘3至,袒裘不釋劍而食4。

    大子使牽以退,數之以三罪5而殺之。

     今注 1為虎幄于藉圃:在藉田的圃中新造了一個帳幕,皆以虎皮為裝飾,所以叫作虎幄。

     2衷甸兩牡:衷甸是一個車轅子。

    這是鄉的規矩。

     3紫衣狐裘:紫顔色的衣,這是君的衣服。

     4袒裘不釋劍而食:把皮衣服解開,不解下劍就吃東西。

     5三罪:紫衣、袒裘同帶劍。

     今譯 十七年的春天,衛莊公在藉田的園子裡,新做了一個虎皮裝飾的帳篷,做成以後,尋求一個有聲名的人,跟他在裡邊吃第一頓,太子疾請求用渾良夫。

    渾良夫乘一輛一個車轅子的鄉車,穿着君所穿的紫顔色的狐皮襖,來了以後解開皮襖,佩寶劍吃飯。

    太子叫人牽着他退下,數着他犯了穿紫顔色的衣服、袒開皮襖、帶着寶劍三種罪而殺掉他。

     傳三月,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

    越子為左右句卒1,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吳師分以禦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今注 1左右句卒:鈎将隊伍分為左右屯。

     今譯 三月,越王勾踐伐吳國,吳王夫差在笠澤這裡抵抗他,隔着水擺開陣勢,越王勾踐擺出左右兩支部隊相連的陣勢,使他們軍隊在夜裡或在左邊,或在右邊,大聲喊叫前往進攻。

    吳國軍隊分着來抵抗,越王帶軍隊偷着渡過水來,對着吳國中軍打鼓前進,吳國軍隊大亂,遂為越王勾踐所打敗。

     傳晉趙鞅使告于衛曰:“君之在晉也,志父為主,請君若大子來,以免志父。

    不然,寡君其曰志父之為也。

    ”衛侯辭以難,大子又使椓之1。

    夏,六月,趙鞅圍衛,齊國觀2陳瓘救衛,得晉人之緻師者,子玉使服而見之3曰:“國子實執齊柄,而命瓘曰:‘無辟晉師。

    ’豈敢廢命,子又何辱4?”簡子曰:“我蔔伐衛,未蔔與齊戰。

    ”乃還。

     今注 1椓之:椓音啄。

    說他壞話。

     2國觀:國書的兒子。

     3子玉使服而見之:子玉是陳瓘,脫下囚服,穿他本來的衣服。

     4子又何辱:你又何必來要求打仗。

     今譯 晉國趙鞅派使者告訴衛國說:“你君在晉國的時候,我是主人,請君或者太子來,以免我的罪。

    要不然,我們晉君必定說這是我叫衛國君不來晉國。

    ”衛莊公以國家尚未安定來推辭,太子又說莊公壞話。

    夏天六月。

    趙鞅圍了衛國都城,齊國的國觀同陳瓘去救衛國,捕獲了晉人派來要求打仗的人,陳瓘叫他換了本來的衣服來見,對他說:“國觀實在掌着齊國的政權,他告訴我說:‘不要躲避晉國的軍隊。

    ’我豈敢不聽他的命令呢?你又何必來挑戰呢?”趙鞅說:“我隻占蔔伐衛國,未曾占蔔同齊國打仗。

    ”就退兵了。

     傳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甯,将取陳麥。

    楚子問帥于大師子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