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以死,将死曰:“樹吾墓槚,槚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

    ” 今注 1其有颠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玆邑:是《商書》的一句,意思是說,有人要是縱橫不恭敬,就把他割絕,不要再使他有後人,不要使他後代在這裡。

     2屬镂:是寶劍名。

     今譯 吳國将要去伐齊,越王勾踐帶領群臣來朝吳國,對吳王和群臣,一概都有送的東西,吳人都很喜歡。

    隻有伍子胥害怕說:“這是養吳人,像畜生一般嗎?”就谏诤吳王說:“越國的在我吳國,好比是人們心腹的毛病,土地相接卻又對我吳國有欲念,他這種服軟的手段,不過是要滿足他的欲念。

    不如早些解決了他吧!得志于齊國,譬如得石田一樣,有什麼用處呢?若不滅掉越國,吳國定要被越國滅掉了!譬如使醫生治病,卻說必定要留些病根的,這是從來沒有的!《商書·盤庚》篇說:‘諸臣有縱橫不依命令的,就鏟除他,不要使他發展,不要使他的種族在這地方延續下去。

    ’這就是商朝所以能夠振興的原因。

    現在君王卻和這道理相反,想要霸諸侯,擴大國家,不是很難嗎?”吳王不聽他的話。

    子胥後來出使到齊國去,便把他的兒子托鮑氏寄養,改姓叫王孫氏。

    艾陵的戰役回來後,吳王聞知這事,便差人賜他一把屬镂的劍,叫他自殺。

    子胥将死的時候,吩咐說:“我死之後,我的墳上替我種棵槚樹,等到槚樹長大了,可以做材料用了,吳國便要亡了!從現在再過三年,吳國就要衰弱。

    盈滿極了,定要毀壞的,這是天然的道理。

    ” 經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毋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七月辛酉,滕子虞毋死了。

     傳秋,季孫命修守備曰:“小勝大禍也,齊至無日矣。

    ” 今譯 秋天,季孫命修整守備,說:“小國勝了大國,這就是禍害,齊國随時可以來了。

    ” 經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一月,給滕隐公下葬。

     經衛世叔齊出奔宋。

     傳冬,衛大叔疾1出奔宋。

    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2。

    子朝出3,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誘其初妻之娣,寘于犁4,而為之一宮如二妻。

    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奪其妻。

    或淫于外州,外州人奪之軒以獻5,恥是二者,故出。

    衛人立遺,使室孔姞6。

    疾臣向魋7,納美珠焉,與之城8。

    宋公求珠,魋不與,由是得罪。

    及桓氏出9,城人攻大叔疾,衛莊公複之,使處巢10,死焉,殡于鄖11,葬于少禘12。

    初,晉悼公子憖亡在衛,使其女仆而田,大叔懿子13止而飲之酒,遂聘之,生悼子14。

    悼子即位,故夏戊15為大夫。

    悼子亡,衛人翦夏戊16。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訪于仲尼,仲尼曰:“胡簋17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

    ”退,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文子遽止之曰:“圉豈敢度其私,訪衛國之難也。

    ”将止,魯人以币召之,乃歸。

     今注 1大叔疾:即世叔齊。

     2其娣嬖:她陪嫁的女子很得他寵愛。

     3子朝出:子朝出奔。

     4犁:江永說:在今山東範縣境。

     5外州人奪之軒以獻:外州在今山東郓城範縣間。

    外州人奪他的車獻給衛君。

     6立遺使室孔姞:立了疾的弟弟遺,叫他娶疾的夫人。

     7疾臣向魋:疾做宋國向魋的臣子。

     8城:在今河北省東明縣境。

     9桓氏出:在魯定公十四年。

     10巢:《寰宇記》說:今河南睢縣西南二十裡有巢亭。

     11鄖:在今河南睢縣境。

     12少禘:在今河南睢縣境。

     13大叔懿子:大叔儀的孫子。

     14悼子:大叔疾。

     15夏戊:悼子的外甥。

     16衛人翦夏戊:衛人削翦夏戊的封爵同田地。

     17胡簋:是禮器,夏朝叫胡,周朝叫簋。

     今譯 冬天,衛大叔疾逃到宋國去。

    當初,大叔疾娶了宋子朝的女兒為妻,她陪嫁的女子很得寵愛,後來子朝出奔了,孔圉使大叔疾跟他的妻子離婚,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大叔疾使他的傭人引誘他最初的妻子的陪嫁女子住到犁這地方,給她蓋所房子,如兩個妻子一樣。

    孔圉發怒了,想率領軍隊攻打他,孔子阻止他,就隻奪回他的女兒。

    大叔疾有時候在外州這地方淫亂,外州人奪掉他的車獻給衛君。

    大叔疾對這兩件事頗引為羞辱,所以出奔。

    衛人就立了他弟弟遺,使孔圉的女兒孔姞嫁給他的弟弟。

    他給向魋做臣子,送向魋美麗珍珠,向魋就把城這地方給他。

    後來宋公也要求珍珠,向魋不給,因此就得罪了宋公。

    到了桓氏出奔,城人攻擊大叔疾,衛莊公叫他回來,就叫他住到巢這地方,死在那裡,就在鄖這地方出殡了,葬到少禘這地方。

    當初,晉悼公的兒子憖逃亡在衛國,使他的女兒駕着車去打獵,大叔懿子叫他們停住,給他們酒喝,就聘了他的女兒為妻,生下了大叔疾。

    大叔疾即卿位以後,夏戊就做了大夫。

    大叔疾逃亡以後,衛人就削翦夏戊的封邑。

    孔圉從前想攻大叔疾時,曾訪問孔子,孔子說:“禮器的事情我學過,打仗的事情我沒聽說過。

    ”出來,就命令駕車,說:“鳥可以選擇樹木,樹豈能選擇鳥?”孔圉趕緊止住他說:“我圉豈敢問我的私事,是為的訪問衛國的禍難。

    ”孔子正要留在衛國,恰好魯國人用貨币來請他回國,就回去了。

     傳季孫欲以田賦1,使冉有訪諸仲尼。

    仲尼曰:“丘不識也。

    ”三發2,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将又不足。

    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

    ”弗聽。

     今注 1田賦:田稅。

     2三發:三次發問。

     今譯 季孫肥想着根據田來上稅,派冉有去問孔子。

    孔子說:“我不知道。

    ”三次發問,末了冉有就說:“你是國老,等着你來辦,為什麼你不說話?”孔子不公開回答,私下告訴冉有說:“君子行使政權,按禮節來度量,施舍取他最厚的,事情舉行中間的,賦稅用最微薄的,如此講起來,就按着丘來上稅也可以夠了。

    要是不順着禮節,又貪圖無厭,雖然按照田畝來上稅,賦稅又将不足用。

    且你季孫若将行你的法度,周公的舊典已經存在,要想着随便來做,又何必問呢?”不聽。

     哀公十有二年(公元前四八三年) 經十有二年,春,用田賦。

     傳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賦。

     今譯 十二年春王正月,根據田畝來上稅。

     經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傳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

    昭公娶于吳,故不書姓。

    死不赴,故不稱夫人。

    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

    孔子與吊,适季氏,季氏不1,放绖2而拜。

     今注 1:喪禮的帽子。

     2绖:身上捆着麻。

     今譯 夏天五月,魯昭公的夫人孟子死了。

    昭公是娶自吳國,因為魯國與吳國同姓,所以不寫姓。

    她死了以後,也不送訃告給各國,所以也不稱夫人。

    不反哭于寝,所以不說葬小君。

    孔子去吊喪,到了季孫氏那裡,季孫氏不戴喪服的帽子,沒有穿麻衣就拜謝。

     經公會吳于橐臯。

     傳公會吳于橐臯1,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2,公不欲,使子貢對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

    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

    ’若可尋也,亦可寒也。

    ”乃不尋盟。

     今注 1橐臯:《江南通志》說:在今安徽巢縣西北六十裡,有柘臯鎮,一名會吳城。

     2尋盟:重申鄫地的盟誓。

     今譯 魯哀公到橐臯去跟吳王會盟,吳王派太宰嚭請求重申鄫地的盟誓,魯哀公不願意,叫子貢回答說:“盟會為的是堅固信用,所以用心來約束它的意義,用玉币來奉明神,用言語完成它,用神明來保佑它,寡君以為苟有盟誓,就不能改變了,要是尚可以改變,每天會盟又有什麼用處呢?現在你說‘必定要重申盟誓’,若可以重申,也就可以取消了。

    ”于是就不重申盟誓。

     經秋,公會衛侯、宋皇瑗于鄖。

     傳吳征會于衛。

    初,衛人殺吳行人且姚而懼,謀于行人子羽1。

    子羽曰:“吳方無道,無乃辱吾君,不如止也。

    ”子木2曰:“吳方無道,國無道必棄疾于人,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

    往也,長木之斃,無不摽也3,國狗之瘈,無不噬也4,而況大國乎?”秋,衛侯會吳于鄖5,公及衛侯、宋皇瑗盟,而卒辭吳盟。

    吳人藩衛侯之舍,子服景伯謂子貢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緻禮,地主歸饩,以相辭也。

    今吳不行禮于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子盍見大宰。

    ”乃請束錦以行6,語及衛故。

    大宰嚭曰:“寡君願事衛君,衛君之來也緩,寡君懼,故将止之。

    ”子貢曰:“衛君之來,必謀于其衆,其衆或欲或否,是以緩來。

    其欲來者,子之黨也。

    其不欲來者,子之雠也。

    若執衛君,是堕黨而崇雠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

    且合諸侯而執衛君,誰敢不懼?堕黨崇雠而懼諸侯,或者難以霸乎?”大宰嚭說,乃舍衛侯。

    衛侯歸,效夷言,子之7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執焉而又說其言,從之固矣。

    ” 今注 1子羽:衛大夫。

     2子木:衛大夫。

     3無不摽也:打擊沒有打不着的。

     4國狗之瘈無不噬也:一國的狗發狂沒有不咬人的。

     5鄖:《方輿紀要》說:今江蘇如臯東十裡有立發霸,古發揚也,一名古鄖,一稱會盟原。

     6請束錦以行:拿着錦去賄賂吳國。

     7子之:公孫彌牟。

     今譯 吳國到衛國去參加會盟。

    當初,衛國人殺了吳國的行人且姚,就害怕了,同衛大夫行人子羽商量。

    子羽說:“吳王不講道理,你要去了,一定被羞辱,不如不去吧!”衛大夫子木就說:“吳國不講道理,一個國家不講道理,必定把壞事推到旁人身上,吳王雖沒有道理,尚可以為衛國的禍患。

    去吧!長木頭倒下,無人不被它打,一國的狗要瘋了,沒有人不被咬,何況吳國這個大國呢?”秋天,魯哀公同衛侯、宋皇瑗盟會,終究辭掉同吳國的盟會。

    吳人把衛侯住的地方圍上藩籬,子服景伯對子貢說:“諸侯的會盟既然已經完了事,侯伯行禮節,地主送食物,以互相辭讓。

    現在吳國不對衛國行禮,而把衛君的屋子圍上,使他為難,你何不往見太宰嚭呢?”子貢就請捆一束錦去,講話中談到衛國。

    太宰嚭說:“寡君很願意侍奉衛君,衛君來得太慢,寡君害怕了,所以想把他逮起來。

    ”子貢說:“衛君來的時候,必定跟他的衆人商量,因為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所以來得很緩慢。

    贊成來的人是你的黨羽。

    不贊成來的人是你的仇敵,你們若把衛君逮住,這使黨羽不滿,而使仇人高興。

    反對你們的就得意了。

    并且集合諸侯,而把衛君逮起來,誰能夠不害怕呢?毀了你的同黨使仇人高興,再加上諸侯害怕,這恐怕很難以稱霸主了。

    ”太宰嚭聽這話高興了,就放了衛侯。

    衛侯回到國裡,常效法吳國的方言,公孫彌牟當時還小,他就說:“君必不免于禍難,或者要死于夷這地方。

    被夷逮捕了,而又喜歡它的方言,必定要死在夷了。

    ” 經冬,十有二月,螽。

     傳冬,十二月螽,季孫問諸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曆過也1。

    ” 今注 1司曆過也:這是管曆官的過錯。

     今譯 冬天十二月,魯國有蝗蟲,季孫肥問孔子,孔子回答道:“我聽說,心星不見了,飛蟲全不飛了。

    現在心星尚且出現,這是管曆法的官少算了一個閏月的過錯。

    ” 經宋向巢帥師伐鄭。

     傳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1、頃丘2、玉暢3、嵒4、戈5、錫6,子産與宋人為成曰:“勿有是。

    ”及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7,鄭人為之城嵒、戈、錫。

    九月,宋向巢伐鄭,取錫,殺元公之孫,遂圍嵒。

    十二月,鄭罕達救嵒。

    丙申,圍宋師。

     今注 1彌作:應在今河南陳留杞縣、太康縣境。

     2頃邱:即陳留之老邱。

     3玉暢:即陳留之鬥城。

     4嵒:音岩。

    在通許。

     5戈:近河南杞縣。

     6錫:在河南封丘之黃池。

     7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在魯定公十五年。

     今譯 宋國同鄭國的中間有些空地,叫作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錫,子産跟宋人訂條約說:“誰也不要有這塊地方。

    ”等到宋平元公的族人從蕭逃到鄭國去,鄭國人給他修築嵒、戈、錫三個城。

    九月,宋國向巢率領軍隊伐鄭國,占據錫,殺了元公的孫子,就圍了嵒這個城。

    十二月,鄭國罕達去救故嵒。

    丙申,圍了宋國的軍隊。

     哀公十有三年(公元前四八二年) 經十有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于嵒。

     傳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師1,鄭子賸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賞。

    ”魋也逃歸,遂取宋師于嵒,獲成、郜延2,以六邑為虛。

     今注 1救其師:救去年宋國圍嵒的軍隊。

     2成、郜延:二人都是宋大夫。

     今譯 十三年春天,宋桓魋救他的軍隊,鄭國罕達叫鄭國軍隊說:“得到宋國桓魋的人有賞賜。

    ”向魋聽到這話就逃回去了,鄭國就取了圍嵒的宋國軍隊,捕獲了宋大夫成同郜延,又把六個城夷成了空隙之地。

     經夏,許男成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許男成死了。

     經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傳夏,公會單平公1、晉定公、吳夫差于黃池2。

     今注 1單平公:周卿士。

     2黃池:《寰宇記》說:黃池在今河南封邱縣西南七裡,東西廣三裡。

     今譯 夏天,魯哀公在黃池這地方會見了周王卿士單平公、晉定公、吳王夫差。

     傳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1,疇無餘、讴陽2自南方,先及郊,吳大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3上觀之,彌庸見姑蔑4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雠而弗殺也!”大子曰:“戰而不克,将亡國,請待之。

    ”彌庸不可,屬徒五千,王子地助之。

    乙酉,戰,彌庸獲疇無餘,地獲讴陽。

    越子至,王子地守。

    丙戌,複戰,大敗吳師,獲大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

    丁亥,入吳。

    吳人告敗于王,王惡其聞也5,自刭七人于幕下。

     今注 1隧:即道。

     2疇無餘、讴陽:二人是越大夫。

     3泓:在今江蘇吳縣東南五裡。

     4姑蔑:《一統志》說:姑蔑故城,在今浙江龍遊縣北,今人呼為寺城麓。

     5王惡其聞也:吳王很怕别的諸侯們聽見。

     今譯 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國,分成兩路,越大夫疇無餘同讴陽從南邊走,先到了吳國都城的郊外,吳國的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同壽於姚在泓水上觀看越國的軍隊,彌庸看見姑蔑的旗幟就說:“這是我父親的旗幟,不可以看見仇人而不殺他們。

    ”太子友說:“打仗而不能夠戰勝就要亡了國家,請等等再說吧!”彌庸不肯,他就會合他的黨徒五千人,王子地幫助他。

    乙酉打仗,王孫彌庸逮獲疇無餘,王子地捕獲讴陽。

    後來越王勾踐率領軍隊來了,吳國的王子地采取守勢。

    丙戌再打仗,越國大敗吳國軍隊,捕獲了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

    丁亥,越國軍隊進入吳國都城。

    吳國人派人到黃池去告訴吳王打了敗仗,吳王恐怕諸侯們聽見了,自己動手把他幕下的七個人全殺了。

     經楚公子申帥師伐陳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楚國公子申率領軍隊讨伐陳國。

     經於越入吳。

     今譯 越王侵入吳國。

     經葬許元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許元公行葬禮。

     傳秋,七月,辛醜,盟,吳晉争先。

    吳人曰:“于周室我為長。

    ”晉人曰:“于姬姓我為伯。

    ”趙鞅呼司馬寅1曰:“日旰矣2,大事未成,二臣3之罪也。

    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

    ”對曰:“請姑視之。

    ”反曰:“肉食者無墨4,今吳王有墨,國勝乎5?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

    ”乃先晉人。

    吳人将以公見晉侯,子服景伯對使者曰:“王合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于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職貢于吳有豐,于晉無不及焉,以為伯也。

    今諸侯會而君将以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矣。

    敝邑将改職貢,魯賦于吳八百乘,若為子男,則将半邾以屬吳6,而如邾以事晉7。

    且執事以伯召諸侯,而以侯終之,何利之有焉?”吳人乃止。

    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8也立後于魯矣。

    将以二乘。

    與六人從,遲速唯命。

    ”遂囚以還,及戶牗9,謂太宰曰:“魯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何世有職焉,自襄以來未之改也。

    若不會,祝宗将曰:‘吳實然。

    ’”且謂:“魯不共,而執其賤者七人,何損焉?”大宰嚭言于王曰:“無損于魯,而隻為名10,不如歸之。

    ”乃歸景伯。

    吳申叔儀11乞糧于公孫有山氏12曰:“佩玉繠兮,餘無所系之13,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14。

    ”對曰:“梁則無矣,麤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15?’則諾。

    ”王欲伐宋,殺其丈夫而囚其婦人。

    大宰嚭曰:“可勝也,而弗能居也。

    ”乃歸。

    冬,吳及越平。

     今注 1司馬寅:晉大夫。

     2日旰矣:時間已經很晚了。

     3二臣:指趙鞅同司馬寅。

     4肉食者無墨:肉食的沒有黑氣。

     5國勝乎:吳國為敵人所戰勝嗎? 6将半邾以屬于吳:将三百乘歸屬于吳國。

     7如邾以事晉:如邾等于六百乘以侍奉晉國。

     8何:景伯的名字。

     9戶牖:《一統志》說:東昏故城,在今河南蘭封縣東北二十裡,古戶牖鄉,漢東昏縣。

     10隻為名:隻能得到惡名。

     11申叔儀:吳大夫。

     12公孫有山氏:魯大夫。

     13佩玉繠兮,餘無所系之:佩玉很多,我沒有可系之玉。

     14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很好的旨酒有一滿器,我隻能跟貧賤的人一同來看。

     15庚癸乎:庚在西方,保持谷物,癸在北方,保持水。

    意思是說吳王不能同大家共饑渴。

     今譯 秋天七月,辛醜那天,魯哀公會同晉侯、吳王盟于黃池,吳晉兩國争先歃血。

    吳人說:“在周室中,我是太伯之後,應該是長。

    ”晉人說:“在姬姓諸侯中,我是諸侯的伯。

    ”晉大夫趙鞅喊司馬寅說:“天晚了,大事還沒有成功,是我二臣的罪。

    我們隻要建立了旗鼓,整齊了行列,決一死戰,誰長誰幼,就可有分曉的了。

    ”司馬寅回答說:“請你姑且去看看情形。

    ”趙鞅回來說:“有爵祿的人,不會有晦氣的。

    如今吳王有了晦氣,難道他本國給敵人勝了嗎?還是太子死了?并且夷狄是輕佻不能耐久的,請略等一刻,不要和它争。

    ”吳國便先晉人歃血。

    吳人将要同魯哀公去見晉侯,子服景伯對使臣說:“如果天王會合諸侯,那麼伯率了諸侯牧伯去見王,如果伯會合諸侯,那麼諸侯率了子男去見伯。

    自從天王以下,朝聘時的玉帛,各人不同,所以敝邑的貢給你吳國,比晉國豐富得多,沒有不及它的地方,以為你是伯啦!現在諸侯會合,你君倒要同我寡君去見晉君,那麼倒是晉國成了伯了,我敝邑将要改變貢品。

    魯國給你吳國八百乘的貢。

    若變了子男,便隻需三百乘給你吳國,卻要拿六百乘事晉國了。

    并且你們執事用伯來号召諸侯,卻拿侯終局,有什麼利益呢?”吳人便停止。

    後來卻又反悔了,将要拘囚景伯。

    景伯說:“我已立後代在魯國了,将要拿兩乘車子和六個人跟你去,遲早聽你的吩咐!”便囚了他回去,到戶牖,景伯又對太宰嚭說:“魯國将在十月上辛那天,祭祀上帝先王,到了第三個辛日才完。

    我世代有職分在祭事上,自從襄公以來,一直不曾改換過,如果不去會祭,祝宗将要告訴神明說:‘景伯不來,實在是被吳國囚去的緣故。

    ’”又說:“魯國不恭敬,卻隻拘執他的賤大夫七人,有什麼損害呢?”太宰嚭便對吳王說:“對于魯國并沒有損害,卻恰造成了惡名,不如使景伯回去吧!”就使景伯回去。

    吳大夫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說:“我王服飾很盛,我卻沒有所系,好酒一杯,我和穿短衣的賤人,隻是看看,沒得喝的。

    ”有山氏回答說:“精美的沒有了,粗糙的還有呢。

    你隻要登首山上叫:‘庚癸啊!’便可答應你了!”吳王又要去伐宋國,想殺死它的男人,囚住它的婦人,太宰嚭說:“勝是自然可以勝的,卻是不能久留的。

    ”吳兵便回去。

    冬天,吳人就和越人講和。

     經九月,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月魯國有蝗蟲。

     經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東方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一月,有彗星在東方。

     經盜殺陳夏區夫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強盜殺了陳國的夏區夫。

     經十有二月,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二月魯國有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