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公即位以後,派人來接,季孫肥的叔叔季鲂侯與她私通,季孫肥的妹妹告訴季孫肥這種情形,就不敢叫她去齊國,齊悼公很生氣。
夏天五月,齊國的鮑牧率領軍隊伐魯國,占據了同闡兩個地方。
有人說胡姬的壞話,對齊悼公說:“她是安孺子的黨羽。
”六月,齊悼公把胡姬殺掉。
齊悼公派人到吳國請求軍隊,來伐魯國,就把邾隐公送回去了。
邾隐公在國無道,吳王派大宰嚭去讨伐他,把他囚在樓台上面,四面用棘樹圍繞,叫諸大夫奉太子革行使政權。
經秋,七月。
傳秋及齊平,九月,臧賓如1如齊莅盟,齊闾丘明2來莅盟,且逆季姬以歸,嬖。
鮑牧又謂群公子曰:“使女有馬千乘乎3?”公子愬之,公謂鮑子:“或谮子,子姑居于潞4以察之,若有之,則分室以行,若無之,則反子之所。
”出門,使以三分之一行。
半道使以二乘。
及潞,麇之5以入,遂殺之。
今注 1臧賓如:臧會的兒子。
2闾丘明:闾丘嬰的兒子。
3使女有馬千乘乎:意思是使你能做君。
4潞:《彙纂》說:在齊之郊外。
即山東臨淄附近。
5麇之:把他捆起來。
今譯 秋天同齊國講和,九月,臧賓如到齊國去參加盟誓,齊國就派闾丘明到魯國來參加盟會,并且迎接季孫肥的妹妹,回去以後很得寵愛。
鮑牧又對齊國各公子說:“你願意有千匹馬嗎?”公子就告訴齊悼公,悼公告訴鮑牧說:“有人說你的壞話,你姑且到潞這地方住,容我細細地考察,若有這回事,就把你财産分了然後走,要是沒有就可以回到你原位。
”出門以後,叫他拿财産的三分之一去。
走一半的道路,隻準許他帶着兩輛車,到了潞這地方,把他捆起來,就把他殺了。
經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二月,癸亥,杞僖公死了。
經齊人歸及闡。
傳冬,十二月,齊人歸及闡,季姬嬖故也。
今譯 冬十二月,齊國人來歸還及闡這兩個地方,因為季孫肥的妹妹得寵愛。
哀公九年(公元前四八六年) 經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年春王二月,為杞僖公行葬禮。
傳九年,春,齊侯使公孟綽1辭師于吳。
吳子曰:“昔歲寡人聞命,今又革之,不知所從,将進受命于君。
” 今注 1公孟綽:齊大夫。
今譯 齊侯派公孟綽到吳國去辭謝派軍隊。
吳王說:“以前已奉有命令,現在又有改變,不知該聽從什麼,我将前往貴國聽命于君。
” 經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
傳鄭武子賸之嬖許瑕求邑1,無以與之,請外取,許之,故圍宋雍丘2,宋皇瑗圍鄭師,每日遷舍3,壘合,鄭師哭。
子姚4救之大敗。
二月,甲戌,宋取鄭師于雍丘,使有能者無死,以郏張與鄭羅5歸。
今注 1武子賸之嬖許瑕求邑:武子賸就是罕達,他喜歡的一個屬臣叫許瑕,想要一塊田地。
2雍丘:《一統志》說:今河南杞縣縣治。
3每日遷舍:每天修堡壘成了以後,就遷往另一處再修堡壘,為的使雍丘外邊能夠合圍。
4子姚:即罕達。
5郏張、鄭羅:全是有能力的鄭大夫。
今譯 鄭罕達的寵臣要求一個封邑,已經沒有封地了,無法給他,許瑕請求到國外去尋找,罕達答應了,所以圍了宋國的雍丘。
宋皇瑗圍了許瑕的軍隊,每次修完堡壘就遷地方,等到堡壘合圍,鄭國軍隊都哭了。
罕達來救,被宋師打得大敗。
二月甲戌,宋在雍丘的地方消滅了鄭國的軍隊,留有能力的人一條生路,把有能力的郏張同鄭羅帶回到宋國。
經夏,楚人伐陳。
傳夏,楚人伐陳,陳即吳故也。
今譯 夏天,楚人伐陳,陳國與吳聯絡的緣故。
經秋,宋公伐鄭。
傳宋公伐鄭1。
今注 1宋公伐鄭:為報複雍丘的戰役。
今譯 宋公伐鄭,為了報複雍丘的戰役。
傳秋,吳城邗溝1,通江淮。
今注 1邗溝:按即今日江都縣南之瓜州,至淮陰北神堰間之運河。
今譯 秋天,吳在邗溝築城通長江與淮水,這是後來運河的開始。
傳晉趙鞅蔔救鄭,遇水适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1,史龜曰:“是謂沈陽2,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3,伐齊則可,敵宋不吉。
”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4。
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水勝火,伐姜則可。
”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
鄭方有罪,不可救也。
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
”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5,曰:“宋方吉,不可與也。
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
宋鄭甥舅也。
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今注 1史趙、史墨、史龜:全是晉太史。
2是謂沈陽:因為火是陽遇到水就沉下去,所以叫沈陽(沈通沉)。
3不利子商:對于伐宋國不合适。
4名位敵不可幹也:兩個水全茂盛,所以不能幹犯。
5遇泰之需:遇見泰卦變成了需卦。
今譯 晉趙鞅占蔔伐鄭,遇見水同火的兆,問史趙、史墨同史龜,史龜說:“這名為沈陽,可以興起軍隊,對于伐姜有利,而不利于伐商,伐齊就可以,讨伐宋國就不吉祥。
”史墨說:“盈是水的名,子是水的位,名位皆盛不可以侵犯。
炎帝為水師,姜姓是炎帝的後人,水可以勝火,所以伐姜就可以。
”史趙說:“這是等于河水方滿,不可以去遊水,鄭方有罪,不可以去救,救鄭就不吉,其他都不知道。
”陽虎又用周易來占蔔,遇見泰卦變到需卦,說:“宋方吉,不可與交戰,微子啟是帝乙的大兒子,宋與鄭又是甥舅的國家,祉是福祿,若是帝乙的大兒子嫁他的妹妹而有吉祿,我又如何能得到吉呀?”就止住不打仗。
經冬,十月。
傳冬,吳子使來,儆師伐齊。
今譯 冬天,吳王派人告訴魯國預備軍隊伐齊。
哀公十年(公元前四八五年) 經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來奔。
經公會吳伐齊。
傳十年,春,邾隐公來奔,齊甥也,故遂奔齊。
公會吳子、邾子、郯子伐齊南鄙,師于鄎1。
今注 1鄎:在今山東蒙陰縣之北,複興縣境。
今譯 十年春王二月,邾隐公奔魯國來,他是齊國的外甥,所以又從魯國逃到齊國。
魯哀公會合吳王、邾子,同郯子伐齊國的南邊,駐軍在鄎這地方。
經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傳齊人弑悼公,赴于師,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1帥舟師,将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
今注 1徐承:吳大夫。
今譯 齊人弑齊悼公,訃告送到軍隊中,吳王在軍門的外面哭了三天,吳大夫徐承率領着舟師從海上攻入齊國,齊國軍隊将他打敗了,吳國舟師就退回國了。
經夏,宋人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宋國軍隊征伐鄭國。
經晉趙鞅帥師侵齊。
傳夏,趙鞅帥師伐齊,大夫請蔔之,趙孟曰:“吾蔔于此起兵1,事不再令2,蔔不襲吉3,行也!”于是乎取犁4及轅5,毀高唐6之郭,侵及賴7而還。
今注 1吾蔔于此起兵:就說去年曾經占蔔伐宋不吉,伐齊就可以動兵。
2事不再令:不必再求。
3蔔不襲吉:占蔔也不會重複的吉祥。
4犁:《續山東考古錄》說:在今濟陽縣西南五十裡。
5轅:《續山東考古錄》說: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北二十五裡之瑗縣故城。
6高唐:《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禹城西北。
7賴:《方輿紀要》說:今山東聊城縣西有賴亭。
今譯 夏,晉趙鞅率軍隊伐齊國,大夫請求占蔔。
趙鞅說:“去年我已經占蔔伐齊動兵,事情不要再求,占蔔不會再遇到吉兆,去吧!”就占領犁同轅,毀了高唐的外城,侵略到了賴,就回來了。
經五月,公至自伐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五月,魯哀公從伐齊回來。
經葬齊悼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齊國為齊悼公行葬禮。
經衛公孟自齊歸于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衛國公孟從齊國回到衛國。
經薛伯夷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薛惠公死了。
經秋,葬薛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為薛惠公行葬禮。
傳秋,吳子使來複儆師。
今譯 秋天,吳王派人來魯國再次要求預備軍隊。
經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
經吳救陳。
傳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1不務德,而力争諸侯,民何罪焉。
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
”乃還。
今注 1二君:指楚君、吳君。
今譯 冬天,楚公子伐陳,吳季劄救陳,對子期說:“吳楚兩君不務德行,而力争諸侯,人民有何罪呀?我将退下使你得名,務德行而安定人民,那就好了!”吳國軍隊就退走了。
哀公十有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 經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
傳十一年,春,齊為鄎故1,國書、高無帥師伐我。
及清2,季孫謂其宰冉求3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
”季孫曰:“不能。
”求曰:“居封疆之間。
”季孫告二子4,二子不可。
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
魯之群室5,衆于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
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于諸侯矣。
”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6,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
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孟孺子洩7帥右師,顔羽禦,邴洩8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9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有子10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于雩門11之外,五日右師從之12。
公叔務人13見保者而泣曰:“事充14,政重15,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16,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
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師入齊軍17,右師奔,齊人從之18,陳瓘、陳莊19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20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21”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22。
”徐步而死。
師獲甲首八十23,齊人不能師。
宵諜曰:“齊人遁。
”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
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顔羽,而賢于邴洩。
子羽銳敏24,我不欲戰而能默。
洩曰:‘驅之25。
’”公為與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
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也。
”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今注 1齊為鄎故:為去年鄎的戰役。
2清:《方輿紀要》說:清亭在山東長清縣東南。
3冉求:魯人,孔子弟子。
4二子:指叔孫、孟孫。
5群室:都城所住的。
6黨氏之溝:《方輿紀要》說:莊公台在今曲阜縣東北八裡,莊公三十二年,築台臨黨氏,見孟任是也。
7孟孺子洩: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
8邴洩、顔羽:全是孟氏家臣。
9樊遲:魯人,孔子弟子。
10有子:就是冉求。
11雩門:魯都城南門。
12五日右師從之:五日以後,右師才追上。
13公叔務人:是公為。
14事充:工作很多。
15政重:賦稅很重。
16稷曲:《春秋大事表》說:曲阜縣北甯陽東有曲池,疑即稷曲。
17師入齊軍:師指魯國冉求所有的軍隊。
18齊人從之:齊人跟着追逐右師,意思是說右師打敗了。
19陳瓘、陳莊:二人是齊大夫。
20林不狃之伍:林不狃所率領的五人隊。
21誰不如:我不如誰,還想跑嗎? 22惡賢:那也算不得賢。
23師獲甲首八十:師獲穿甲的頭八十個。
24子羽銳敏:子羽即顔羽,很精銳,意思說他想作戰。
25驅之:逃走。
今譯 十一年的春天,齊悼公因為魯國伐鄎,派國書、高無率領軍隊讨伐魯國。
到了清這地方,季孫對他的家宰冉求說:“齊兵在清,一定是因為我魯國,怎麼辦呢?”冉求回答說:“你季孫一人守國,派叔孫、孟孫二人跟了公在邊境上抵禦。
”季孫說:“我無法調動他們的。
”冉求說:“那麼叫他們在境内近郊的地方抵抗。
”季孫便告訴叔孫、孟孫,二人不肯。
冉求說:“如果二人不肯,魯君也不必親自出兵,隻你一人領兵背着城和齊一戰罷了。
不跟你戰的,便不是魯人。
魯國都邑的卿大夫之家,總要比齊國的兵車多些,一家對敵一車,總有餘的了。
你為什麼要憂患呢?他們二人不要戰,是應該的,現在政權都在你季氏手上;當你執政的時候齊人來伐,卻不能打仗,這是你的羞恥,恐怕不能列在諸侯中了。
”季孫便使冉求跟自己上朝,等在黨氏的溝邊;叔孫州仇看見冉求,便喊着問戰事,冉求回答說:“君子有遠大的計慮,我們小人知道什麼呢?”孟孫何忌又強問他,冉求回答說:“小人是估計了材具才說話,打量了能力才供事的。
”州仇說:“這分明是說我不成個丈夫了。
”退下去便大閱他的軍隊。
孟孺子洩領了右師,顔羽趕着兵車,邴洩做了車右。
冉求領了左師,管周父駕了兵車,樊遲做了車右。
季孫肥說:“樊須太怯弱。
”冉求說:“須年少,能夠聽話的。
”季氏的兵甲共有七千,冉有又把三百個武城人做了自己的親兵,老的小的,都坐守宮室,紮兵在南城門外,過了五天,右師方才出來跟上。
公為看見守城池的痛哭說:“公事真煩,租稅真多,隻苦着百姓,在上位的不能謀算國事,士人又不能出死力,怎樣可以治民呢?我既說了他人,自己敢不竭力嗎?”魯兵和齊兵戰于郊外,齊兵從稷曲前來,魯兵卻不敢渡過溝去抵敵。
樊遲說:“這不是不能逾溝,實在是不相信你的号令,請和他們約定三刻時候一定要逾溝的。
”便依着樊遲的話,衆人方才跟過去。
冉求的左師攻進齊軍,右師卻逃跑,齊人追趕右師,陳瓘、陳莊渡過泗水來追魯師,孟之側晚進城來,做了個押隊的,卻抽支箭鞭馬說:“是馬走不快呢!”林不狃的一排兵說:“走吧!”不狃說:“我不如哪個,卻要逃走?”那排兵說:“那麼停在此地戰吧!”不狃說:“那也算不得賢。
”便從容緩步地走了,死在兵中。
冉求的兵得了甲首八十具。
齊人卻不能成隊伍了。
夜間的探子來報說:“齊人已經逃走了。
”冉有請求去追齊師,一共請求了三次,季孫卻不允許。
後來孟孺子對人說:“我雖不及顔羽,卻比邴洩好些,子羽是精銳敏疾,要想戰的。
我雖則不要戰,嘴裡卻也不說要逃,洩隻是說:‘趕馬逃吧!’”公為和他的愛童叫汪锜的,一同坐着車子,都戰死了。
殡葬的時候,孔子說:“能夠執了幹戈保護社稷的,也可以不用夭殇的禮了!”冉有隻因用矛于齊師,所以能攻進他的軍中。
孔子說:“這便是義。
” 經夏,陳轅頗出奔鄭。
傳夏,陳轅頗出奔鄭。
初,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1,有餘,以為己大器2,國人逐之,故出。
道渴,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腶脯焉,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3。
”曰:“何不吾谏?”對曰:“懼先行。
” 今注 1賦封田以嫁公女:把封内的田地,全都加上特别稅,為的嫁公的女兒。
2大器:鐘鼎一類的器皿。
3器成而具:你那大器做成時,我就預備好了給你食物。
今譯 夏天,陳國的轅頗逃到鄭國去。
當初,轅頗做司徒的官,把封内的田地全都上稅,為的嫁公的女兒,剩下的錢,就給自己做鐘鼎這類的大器,貴族們恨他,就把他驅逐出國。
道上很渴,他同族的人轅咺,進奉稻做的酒、高粱做的幹飯、肉做的餅,他很高興,說:“怎麼這樣充足呢?”回答說:“你做的大器成了,我就預備好了給你食物。
”轅頗就說:“你何不谏诤我呢?”回答說:“恐怕你不聽我的話,而我被驅逐出去。
” 經五月,公會吳伐齊。
經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
傳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
五月,克博1。
壬申,至于嬴2,中軍從王3,胥門巢将上軍,王子姑曹将下軍,展如4将右軍。
齊國書将中軍,高無将上軍,宗樓将下軍。
陳僖子謂其弟書5:“爾死,我必得志。
”宗子陽與闾丘明相厲也6。
桑掩胥禦國子7,公孫夏曰:“二子必死。
”将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殡》8,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9,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吳發短10。
”東郭書曰:“三戰11必死,于此三矣。
”使問弦多12以琴,曰:“吾不複見子矣!”陳書曰:“此行也,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
”甲戌,戰于艾陵13,展如敗高子14,國子敗胥門巢15,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闾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于公16。
将戰,吳子呼叔孫17曰:“而事何也18?”對曰:“從司馬19。
”王賜之甲劍铍曰:“奉爾君事,敬無廢命。
”叔孫未能對,衛賜20進曰:“州仇奉甲從君而拜。
”公使大史固歸國子之元,寘之新箧,褽之以玄,加組帶焉,寘書于其上曰:“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 今注 1博:《山東通志》說:“在泰安縣東南三十裡。
” 2嬴:《山東通志》說:“在萊蕪縣西北四十裡。
” 3中軍從王:吳國中軍随從吳王。
4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三人全是吳大夫。
5書:陳書号子占。
6宗子陽與闾丘明相厲也:二人相勉勵效死戰。
7國子:即國書。
8《虞殡》:送葬的歌曲。
表示他預備戰死。
9含玉:死後所含的玉石。
10人尋約、吳發短:每人準備一條八尺長的繩子,吳國人頭發短。
表示用繩子穿吳國人的腦袋。
11三戰:指夷儀、五氏同這一次。
12弦多:齊人。
13艾陵:《山東通志》說:“在山東萊蕪縣東南。
” 14高子:齊國上軍。
15國子敗胥門巢:吳國上軍戰敗。
16以獻于公:獻給魯哀公。
17叔孫:指叔孫州仇。
18而事何也:你是什麼職務。
19從司馬:聽從吳國司馬的命令。
20衛賜:子貢,姓端木。
是孔子弟子。
今譯 為上一次在都城外面打仗的事,魯哀公會合吳王讨伐齊國。
五月,占領了博這地方。
壬申,到達嬴這地方,吳國的中軍随從吳王,胥門曹率領上軍,王子姑曹率領下軍,展如率領右邊的軍隊。
齊國是國書率領中軍,高無率領上軍,宗樓率領下軍。
陳乞對他弟弟陳書說:“你要戰死,我必定能夠得志。
”宗樓同闾丘明互相勉勵效死戰。
桑掩胥為國書駕着車,公孫夏說:“你們兩人必要戰死。
”将要作戰,公孫夏叫他的黨徒唱送葬的歌曲。
陳逆叫他的黨徒預備死後含的玉,公孫揮叫他徒衆說:“每人準備一條八尺長的繩子,吳國人頭發短。
”東郭書說:“三次作戰,我必定要死,我已經打過夷儀、五氏兩次戰争,加上這次作戰,就變成三次戰役。
”派一個人去送一張琴給齊人弦多,并且說:“我不能再看見你了。
”陳書就說:“這一次我隻能聽見敲鼓,聽不見敲金器收兵的聲音。
”甲戌這天,在艾陵作戰,吳國的展如打敗了齊國的上軍高無,齊國的國書打敗了吳國的上軍胥門巢,吳王的中軍幫助他們,大敗齊國軍隊,逮住了國書、公孫夏、闾丘明、陳書、東郭書,繳獲兵車八百輛、戴甲的三千首級來獻給魯哀公。
将要打仗的時候,吳王喊住叔孫州仇,問他說:“你的職務是什麼?”回答說:“我聽候吳國司馬的命令。
”吳王給了他盔甲、寶劍還有刀,說:“奉行你的君的事情,不要廢掉他的命令。
”叔孫州仇沒法回答,子貢往前說:“州仇捧着盔甲從着君拜受。
”魯哀公派大史固送回國書的頭給齊國,放到新的箧子裡,薦用玄,加上絲帶,并且放了一個簡書說:“上天若不知道壞人,怎麼能夠使令下國。
” 傳吳将伐齊,越子率其衆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
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
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越不為沼,吳其泯矣!使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
《盤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1。
’是商所以興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難乎?”弗聽。
使于齊屬其子于鮑氏,為王孫氏。
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镂2
夏天五月,齊國的鮑牧率領軍隊伐魯國,占據了同闡兩個地方。
有人說胡姬的壞話,對齊悼公說:“她是安孺子的黨羽。
”六月,齊悼公把胡姬殺掉。
齊悼公派人到吳國請求軍隊,來伐魯國,就把邾隐公送回去了。
邾隐公在國無道,吳王派大宰嚭去讨伐他,把他囚在樓台上面,四面用棘樹圍繞,叫諸大夫奉太子革行使政權。
經秋,七月。
傳秋及齊平,九月,臧賓如1如齊莅盟,齊闾丘明2來莅盟,且逆季姬以歸,嬖。
鮑牧又謂群公子曰:“使女有馬千乘乎3?”公子愬之,公謂鮑子:“或谮子,子姑居于潞4以察之,若有之,則分室以行,若無之,則反子之所。
”出門,使以三分之一行。
半道使以二乘。
及潞,麇之5以入,遂殺之。
今注 1臧賓如:臧會的兒子。
2闾丘明:闾丘嬰的兒子。
3使女有馬千乘乎:意思是使你能做君。
4潞:《彙纂》說:在齊之郊外。
即山東臨淄附近。
5麇之:把他捆起來。
今譯 秋天同齊國講和,九月,臧賓如到齊國去參加盟誓,齊國就派闾丘明到魯國來參加盟會,并且迎接季孫肥的妹妹,回去以後很得寵愛。
鮑牧又對齊國各公子說:“你願意有千匹馬嗎?”公子就告訴齊悼公,悼公告訴鮑牧說:“有人說你的壞話,你姑且到潞這地方住,容我細細地考察,若有這回事,就把你财産分了然後走,要是沒有就可以回到你原位。
”出門以後,叫他拿财産的三分之一去。
走一半的道路,隻準許他帶着兩輛車,到了潞這地方,把他捆起來,就把他殺了。
經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二月,癸亥,杞僖公死了。
經齊人歸及闡。
傳冬,十二月,齊人歸及闡,季姬嬖故也。
今譯 冬十二月,齊國人來歸還及闡這兩個地方,因為季孫肥的妹妹得寵愛。
哀公九年(公元前四八六年) 經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年春王二月,為杞僖公行葬禮。
傳九年,春,齊侯使公孟綽1辭師于吳。
吳子曰:“昔歲寡人聞命,今又革之,不知所從,将進受命于君。
” 今注 1公孟綽:齊大夫。
今譯 齊侯派公孟綽到吳國去辭謝派軍隊。
吳王說:“以前已奉有命令,現在又有改變,不知該聽從什麼,我将前往貴國聽命于君。
” 經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
傳鄭武子賸之嬖許瑕求邑1,無以與之,請外取,許之,故圍宋雍丘2,宋皇瑗圍鄭師,每日遷舍3,壘合,鄭師哭。
子姚4救之大敗。
二月,甲戌,宋取鄭師于雍丘,使有能者無死,以郏張與鄭羅5歸。
今注 1武子賸之嬖許瑕求邑:武子賸就是罕達,他喜歡的一個屬臣叫許瑕,想要一塊田地。
2雍丘:《一統志》說:今河南杞縣縣治。
3每日遷舍:每天修堡壘成了以後,就遷往另一處再修堡壘,為的使雍丘外邊能夠合圍。
4子姚:即罕達。
5郏張、鄭羅:全是有能力的鄭大夫。
今譯 鄭罕達的寵臣要求一個封邑,已經沒有封地了,無法給他,許瑕請求到國外去尋找,罕達答應了,所以圍了宋國的雍丘。
宋皇瑗圍了許瑕的軍隊,每次修完堡壘就遷地方,等到堡壘合圍,鄭國軍隊都哭了。
罕達來救,被宋師打得大敗。
二月甲戌,宋在雍丘的地方消滅了鄭國的軍隊,留有能力的人一條生路,把有能力的郏張同鄭羅帶回到宋國。
經夏,楚人伐陳。
傳夏,楚人伐陳,陳即吳故也。
今譯 夏天,楚人伐陳,陳國與吳聯絡的緣故。
經秋,宋公伐鄭。
傳宋公伐鄭1。
今注 1宋公伐鄭:為報複雍丘的戰役。
今譯 宋公伐鄭,為了報複雍丘的戰役。
傳秋,吳城邗溝1,通江淮。
今注 1邗溝:按即今日江都縣南之瓜州,至淮陰北神堰間之運河。
今譯 秋天,吳在邗溝築城通長江與淮水,這是後來運河的開始。
傳晉趙鞅蔔救鄭,遇水适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1,史龜曰:“是謂沈陽2,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3,伐齊則可,敵宋不吉。
”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幹也4。
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水勝火,伐姜則可。
”史趙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遊也。
鄭方有罪,不可救也。
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
”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5,曰:“宋方吉,不可與也。
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
宋鄭甥舅也。
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今注 1史趙、史墨、史龜:全是晉太史。
2是謂沈陽:因為火是陽遇到水就沉下去,所以叫沈陽(沈通沉)。
3不利子商:對于伐宋國不合适。
4名位敵不可幹也:兩個水全茂盛,所以不能幹犯。
5遇泰之需:遇見泰卦變成了需卦。
今譯 晉趙鞅占蔔伐鄭,遇見水同火的兆,問史趙、史墨同史龜,史龜說:“這名為沈陽,可以興起軍隊,對于伐姜有利,而不利于伐商,伐齊就可以,讨伐宋國就不吉祥。
”史墨說:“盈是水的名,子是水的位,名位皆盛不可以侵犯。
炎帝為水師,姜姓是炎帝的後人,水可以勝火,所以伐姜就可以。
”史趙說:“這是等于河水方滿,不可以去遊水,鄭方有罪,不可以去救,救鄭就不吉,其他都不知道。
”陽虎又用周易來占蔔,遇見泰卦變到需卦,說:“宋方吉,不可與交戰,微子啟是帝乙的大兒子,宋與鄭又是甥舅的國家,祉是福祿,若是帝乙的大兒子嫁他的妹妹而有吉祿,我又如何能得到吉呀?”就止住不打仗。
經冬,十月。
傳冬,吳子使來,儆師伐齊。
今譯 冬天,吳王派人告訴魯國預備軍隊伐齊。
哀公十年(公元前四八五年) 經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來奔。
經公會吳伐齊。
傳十年,春,邾隐公來奔,齊甥也,故遂奔齊。
公會吳子、邾子、郯子伐齊南鄙,師于鄎1。
今注 1鄎:在今山東蒙陰縣之北,複興縣境。
今譯 十年春王二月,邾隐公奔魯國來,他是齊國的外甥,所以又從魯國逃到齊國。
魯哀公會合吳王、邾子,同郯子伐齊國的南邊,駐軍在鄎這地方。
經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傳齊人弑悼公,赴于師,吳子三日哭于軍門之外,徐承1帥舟師,将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
今注 1徐承:吳大夫。
今譯 齊人弑齊悼公,訃告送到軍隊中,吳王在軍門的外面哭了三天,吳大夫徐承率領着舟師從海上攻入齊國,齊國軍隊将他打敗了,吳國舟師就退回國了。
經夏,宋人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宋國軍隊征伐鄭國。
經晉趙鞅帥師侵齊。
傳夏,趙鞅帥師伐齊,大夫請蔔之,趙孟曰:“吾蔔于此起兵1,事不再令2,蔔不襲吉3,行也!”于是乎取犁4及轅5,毀高唐6之郭,侵及賴7而還。
今注 1吾蔔于此起兵:就說去年曾經占蔔伐宋不吉,伐齊就可以動兵。
2事不再令:不必再求。
3蔔不襲吉:占蔔也不會重複的吉祥。
4犁:《續山東考古錄》說:在今濟陽縣西南五十裡。
5轅:《續山東考古錄》說: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北二十五裡之瑗縣故城。
6高唐:《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禹城西北。
7賴:《方輿紀要》說:今山東聊城縣西有賴亭。
今譯 夏,晉趙鞅率軍隊伐齊國,大夫請求占蔔。
趙鞅說:“去年我已經占蔔伐齊動兵,事情不要再求,占蔔不會再遇到吉兆,去吧!”就占領犁同轅,毀了高唐的外城,侵略到了賴,就回來了。
經五月,公至自伐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五月,魯哀公從伐齊回來。
經葬齊悼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齊國為齊悼公行葬禮。
經衛公孟自齊歸于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衛國公孟從齊國回到衛國。
經薛伯夷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薛惠公死了。
經秋,葬薛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為薛惠公行葬禮。
傳秋,吳子使來複儆師。
今譯 秋天,吳王派人來魯國再次要求預備軍隊。
經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
經吳救陳。
傳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1不務德,而力争諸侯,民何罪焉。
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
”乃還。
今注 1二君:指楚君、吳君。
今譯 冬天,楚公子伐陳,吳季劄救陳,對子期說:“吳楚兩君不務德行,而力争諸侯,人民有何罪呀?我将退下使你得名,務德行而安定人民,那就好了!”吳國軍隊就退走了。
哀公十有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 經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
傳十一年,春,齊為鄎故1,國書、高無帥師伐我。
及清2,季孫謂其宰冉求3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禦諸竟。
”季孫曰:“不能。
”求曰:“居封疆之間。
”季孫告二子4,二子不可。
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
魯之群室5,衆于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
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于諸侯矣。
”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6,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
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孟孺子洩7帥右師,顔羽禦,邴洩8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禦,樊遲9為右。
季孫曰:“須也弱!”有子10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于雩門11之外,五日右師從之12。
公叔務人13見保者而泣曰:“事充14,政重15,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16,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
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衆從之,師入齊軍17,右師奔,齊人從之18,陳瓘、陳莊19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20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21”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22。
”徐步而死。
師獲甲首八十23,齊人不能師。
宵諜曰:“齊人遁。
”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
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顔羽,而賢于邴洩。
子羽銳敏24,我不欲戰而能默。
洩曰:‘驅之25。
’”公為與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
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也。
”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今注 1齊為鄎故:為去年鄎的戰役。
2清:《方輿紀要》說:清亭在山東長清縣東南。
3冉求:魯人,孔子弟子。
4二子:指叔孫、孟孫。
5群室:都城所住的。
6黨氏之溝:《方輿紀要》說:莊公台在今曲阜縣東北八裡,莊公三十二年,築台臨黨氏,見孟任是也。
7孟孺子洩: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
8邴洩、顔羽:全是孟氏家臣。
9樊遲:魯人,孔子弟子。
10有子:就是冉求。
11雩門:魯都城南門。
12五日右師從之:五日以後,右師才追上。
13公叔務人:是公為。
14事充:工作很多。
15政重:賦稅很重。
16稷曲:《春秋大事表》說:曲阜縣北甯陽東有曲池,疑即稷曲。
17師入齊軍:師指魯國冉求所有的軍隊。
18齊人從之:齊人跟着追逐右師,意思是說右師打敗了。
19陳瓘、陳莊:二人是齊大夫。
20林不狃之伍:林不狃所率領的五人隊。
21誰不如:我不如誰,還想跑嗎? 22惡賢:那也算不得賢。
23師獲甲首八十:師獲穿甲的頭八十個。
24子羽銳敏:子羽即顔羽,很精銳,意思說他想作戰。
25驅之:逃走。
今譯 十一年的春天,齊悼公因為魯國伐鄎,派國書、高無率領軍隊讨伐魯國。
到了清這地方,季孫對他的家宰冉求說:“齊兵在清,一定是因為我魯國,怎麼辦呢?”冉求回答說:“你季孫一人守國,派叔孫、孟孫二人跟了公在邊境上抵禦。
”季孫說:“我無法調動他們的。
”冉求說:“那麼叫他們在境内近郊的地方抵抗。
”季孫便告訴叔孫、孟孫,二人不肯。
冉求說:“如果二人不肯,魯君也不必親自出兵,隻你一人領兵背着城和齊一戰罷了。
不跟你戰的,便不是魯人。
魯國都邑的卿大夫之家,總要比齊國的兵車多些,一家對敵一車,總有餘的了。
你為什麼要憂患呢?他們二人不要戰,是應該的,現在政權都在你季氏手上;當你執政的時候齊人來伐,卻不能打仗,這是你的羞恥,恐怕不能列在諸侯中了。
”季孫便使冉求跟自己上朝,等在黨氏的溝邊;叔孫州仇看見冉求,便喊着問戰事,冉求回答說:“君子有遠大的計慮,我們小人知道什麼呢?”孟孫何忌又強問他,冉求回答說:“小人是估計了材具才說話,打量了能力才供事的。
”州仇說:“這分明是說我不成個丈夫了。
”退下去便大閱他的軍隊。
孟孺子洩領了右師,顔羽趕着兵車,邴洩做了車右。
冉求領了左師,管周父駕了兵車,樊遲做了車右。
季孫肥說:“樊須太怯弱。
”冉求說:“須年少,能夠聽話的。
”季氏的兵甲共有七千,冉有又把三百個武城人做了自己的親兵,老的小的,都坐守宮室,紮兵在南城門外,過了五天,右師方才出來跟上。
公為看見守城池的痛哭說:“公事真煩,租稅真多,隻苦着百姓,在上位的不能謀算國事,士人又不能出死力,怎樣可以治民呢?我既說了他人,自己敢不竭力嗎?”魯兵和齊兵戰于郊外,齊兵從稷曲前來,魯兵卻不敢渡過溝去抵敵。
樊遲說:“這不是不能逾溝,實在是不相信你的号令,請和他們約定三刻時候一定要逾溝的。
”便依着樊遲的話,衆人方才跟過去。
冉求的左師攻進齊軍,右師卻逃跑,齊人追趕右師,陳瓘、陳莊渡過泗水來追魯師,孟之側晚進城來,做了個押隊的,卻抽支箭鞭馬說:“是馬走不快呢!”林不狃的一排兵說:“走吧!”不狃說:“我不如哪個,卻要逃走?”那排兵說:“那麼停在此地戰吧!”不狃說:“那也算不得賢。
”便從容緩步地走了,死在兵中。
冉求的兵得了甲首八十具。
齊人卻不能成隊伍了。
夜間的探子來報說:“齊人已經逃走了。
”冉有請求去追齊師,一共請求了三次,季孫卻不允許。
後來孟孺子對人說:“我雖不及顔羽,卻比邴洩好些,子羽是精銳敏疾,要想戰的。
我雖則不要戰,嘴裡卻也不說要逃,洩隻是說:‘趕馬逃吧!’”公為和他的愛童叫汪锜的,一同坐着車子,都戰死了。
殡葬的時候,孔子說:“能夠執了幹戈保護社稷的,也可以不用夭殇的禮了!”冉有隻因用矛于齊師,所以能攻進他的軍中。
孔子說:“這便是義。
” 經夏,陳轅頗出奔鄭。
傳夏,陳轅頗出奔鄭。
初,轅頗為司徒,賦封田以嫁公女1,有餘,以為己大器2,國人逐之,故出。
道渴,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腶脯焉,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3。
”曰:“何不吾谏?”對曰:“懼先行。
” 今注 1賦封田以嫁公女:把封内的田地,全都加上特别稅,為的嫁公的女兒。
2大器:鐘鼎一類的器皿。
3器成而具:你那大器做成時,我就預備好了給你食物。
今譯 夏天,陳國的轅頗逃到鄭國去。
當初,轅頗做司徒的官,把封内的田地全都上稅,為的嫁公的女兒,剩下的錢,就給自己做鐘鼎這類的大器,貴族們恨他,就把他驅逐出國。
道上很渴,他同族的人轅咺,進奉稻做的酒、高粱做的幹飯、肉做的餅,他很高興,說:“怎麼這樣充足呢?”回答說:“你做的大器成了,我就預備好了給你食物。
”轅頗就說:“你何不谏诤我呢?”回答說:“恐怕你不聽我的話,而我被驅逐出去。
” 經五月,公會吳伐齊。
經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
傳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
五月,克博1。
壬申,至于嬴2,中軍從王3,胥門巢将上軍,王子姑曹将下軍,展如4将右軍。
齊國書将中軍,高無将上軍,宗樓将下軍。
陳僖子謂其弟書5:“爾死,我必得志。
”宗子陽與闾丘明相厲也6。
桑掩胥禦國子7,公孫夏曰:“二子必死。
”将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殡》8,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9,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吳發短10。
”東郭書曰:“三戰11必死,于此三矣。
”使問弦多12以琴,曰:“吾不複見子矣!”陳書曰:“此行也,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
”甲戌,戰于艾陵13,展如敗高子14,國子敗胥門巢15,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闾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于公16。
将戰,吳子呼叔孫17曰:“而事何也18?”對曰:“從司馬19。
”王賜之甲劍铍曰:“奉爾君事,敬無廢命。
”叔孫未能對,衛賜20進曰:“州仇奉甲從君而拜。
”公使大史固歸國子之元,寘之新箧,褽之以玄,加組帶焉,寘書于其上曰:“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 今注 1博:《山東通志》說:“在泰安縣東南三十裡。
” 2嬴:《山東通志》說:“在萊蕪縣西北四十裡。
” 3中軍從王:吳國中軍随從吳王。
4胥門巢、王子姑曹、展如:三人全是吳大夫。
5書:陳書号子占。
6宗子陽與闾丘明相厲也:二人相勉勵效死戰。
7國子:即國書。
8《虞殡》:送葬的歌曲。
表示他預備戰死。
9含玉:死後所含的玉石。
10人尋約、吳發短:每人準備一條八尺長的繩子,吳國人頭發短。
表示用繩子穿吳國人的腦袋。
11三戰:指夷儀、五氏同這一次。
12弦多:齊人。
13艾陵:《山東通志》說:“在山東萊蕪縣東南。
” 14高子:齊國上軍。
15國子敗胥門巢:吳國上軍戰敗。
16以獻于公:獻給魯哀公。
17叔孫:指叔孫州仇。
18而事何也:你是什麼職務。
19從司馬:聽從吳國司馬的命令。
20衛賜:子貢,姓端木。
是孔子弟子。
今譯 為上一次在都城外面打仗的事,魯哀公會合吳王讨伐齊國。
五月,占領了博這地方。
壬申,到達嬴這地方,吳國的中軍随從吳王,胥門曹率領上軍,王子姑曹率領下軍,展如率領右邊的軍隊。
齊國是國書率領中軍,高無率領上軍,宗樓率領下軍。
陳乞對他弟弟陳書說:“你要戰死,我必定能夠得志。
”宗樓同闾丘明互相勉勵效死戰。
桑掩胥為國書駕着車,公孫夏說:“你們兩人必要戰死。
”将要作戰,公孫夏叫他的黨徒唱送葬的歌曲。
陳逆叫他的黨徒預備死後含的玉,公孫揮叫他徒衆說:“每人準備一條八尺長的繩子,吳國人頭發短。
”東郭書說:“三次作戰,我必定要死,我已經打過夷儀、五氏兩次戰争,加上這次作戰,就變成三次戰役。
”派一個人去送一張琴給齊人弦多,并且說:“我不能再看見你了。
”陳書就說:“這一次我隻能聽見敲鼓,聽不見敲金器收兵的聲音。
”甲戌這天,在艾陵作戰,吳國的展如打敗了齊國的上軍高無,齊國的國書打敗了吳國的上軍胥門巢,吳王的中軍幫助他們,大敗齊國軍隊,逮住了國書、公孫夏、闾丘明、陳書、東郭書,繳獲兵車八百輛、戴甲的三千首級來獻給魯哀公。
将要打仗的時候,吳王喊住叔孫州仇,問他說:“你的職務是什麼?”回答說:“我聽候吳國司馬的命令。
”吳王給了他盔甲、寶劍還有刀,說:“奉行你的君的事情,不要廢掉他的命令。
”叔孫州仇沒法回答,子貢往前說:“州仇捧着盔甲從着君拜受。
”魯哀公派大史固送回國書的頭給齊國,放到新的箧子裡,薦用玄,加上絲帶,并且放了一個簡書說:“上天若不知道壞人,怎麼能夠使令下國。
” 傳吳将伐齊,越子率其衆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
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
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越不為沼,吳其泯矣!使醫除疾,而曰必遺類焉者,未之有也。
《盤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則劓殄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邑1。
’是商所以興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難乎?”弗聽。
使于齊屬其子于鮑氏,為王孫氏。
反役,王聞之,使賜之屬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