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四月,甲午,地震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甲午這天,魯國地震。

     經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

     傳夏,五月,辛卯,司铎1火,火逾公宮,桓、僖災2,救火者皆曰:“顧府3。

    ”南宮敬叔4至,命周人出禦書俟于宮5,曰:“庀,女而不在死。

    ”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禮書6,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校人乘馬7,巾車脂轄8,百官官備,府庫慎守,官人肅給,濟濡帷幕9,郁攸從之,蒙葺公屋,自大廟始,外内以悛10,助所不給,有不用命,則有常刑無赦。

    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駕乘車11,季桓子至,禦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傷人則止,财可為也,命藏象魏12曰:“舊章不可亡也!”富父槐至曰:“無備而官辦者,猶拾沈也。

    ”于是乎去表之槀,道還公宮13。

    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 今注 1司铎:是宮名。

     2桓、僖災:桓公同僖公的廟也着火。

     3顧府:注意藏财物的府庫。

     4南宮敬叔:孔子弟子南宮閱。

     5周人出禦書俟于宮:周人是管周代典籍的人,把魯君看的書拿出來,在宮裡等候。

     6命宰人出禮書:叫總宰的屬下拿出管禮的書。

     7校人乘馬:掌馬的預備好馬。

     8巾車脂轄:管車的塗上油脂在車軸上。

     9濟濡帷幕:把帷帳全拿水濕了。

     10以悛:按着次序的先後。

     11乘車:魯君坐的車。

     12象魏:象魏是城門之阙,公布有教民的法令。

     13道還公宮:開出道路圍繞着宮,使火不緻燒到公宮。

     今譯 五月辛卯,司铎宮起火,火超過公所住的宮,桓公同僖公的廟也連上了,救火的人都說:“注意救府庫。

    ”南宮閱來了,叫管周代典籍的官趕快将魯君常讀的簡冊拿出來在宮中等着,說:“預備好了,你要不在就将你處死。

    ”子服景伯來了,叫家宰的屬員拿禮書出來等待命令,要不恭敬命令,就有常例的刑法;又叫掌馬的人排列好馬,掌車的人在車軸上塗上油,百官預備,嚴慎守着府庫,館人努力救火,将帷帳用水濕了,順着火氣将公家的屋,由太廟開始,以次序蒙上,在後的人支援在前的人,有不聽從的,不能赦免。

    公父文伯來了,叫掌馬的駕上哀公所坐的車。

    季孫斯來了,駕着公所坐的車到象魏門的外邊,叫救火者人受傷了就止着,錢财仍可以想辦法,又叫他們将象魏典章藏起來,他說:“舊章不可以失掉!”富父槐來了說:“不預備救火,而各自治己所掌的官事,是救不了火的。

    ”就去掉火道所經過的積橐,使火不至于達到公宮。

    孔子在陳國聽見火災,就說:“恐怕是桓公同僖公的廟呀!” 經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1。

     今注 1啟陽:《一統志》說: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裡有開陽故城。

    此經無傳。

     今譯 季孫斯同叔孫州仇率領軍隊修啟陽城。

     經宋樂髠帥師伐曹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宋國樂髠率領軍隊讨伐曹國。

     傳劉氏、範氏1世為昏姻,苌弘事劉文公,故周與範氏,趙鞅以為讨。

    六月,癸卯,周人殺苌弘。

     今注 1劉氏、範氏:劉氏周卿士,範氏是晉大夫。

     今譯 周卿士劉氏同晉國範氏代代通婚,苌弘侍奉劉蚠,所以周與範氏相連,趙鞅頗以為非。

    六月癸卯,周人殺了苌弘。

     經秋,七月,丙子,季孫斯卒。

     傳秋,季孫有疾,命正常1曰:“無死,南孺子2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3也可。

    ”季孫卒,康子即位。

    既葬,康子在朝。

    南氏生男,正常載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遺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則以告于君與大夫而立之。

    ’今生矣,男也,敢告。

    ”遂奔衛,康子請退,公使共劉4視之,則或殺之矣,乃讨之,召正常,正常不反。

     今注 1正常:是季孫斯的寵臣。

     2南孺子:季孫斯的夫人。

     3肥:季康的名字。

     4共劉:是魯大夫。

     今譯 秋,季孫斯有了病,告訴他的家臣正常說:“你不要死,南孺子要生下了男孩,你就去告訴君把他立了;若是女孩,就立了肥罷!”季孫斯死了,季孫肥即位。

    季孫斯下葬了,季孫肥正在公朝上,南氏生了男孩,正常抱着到朝上報告說:“季孫有遺言告訴我說:‘南氏要生男孩,你就告訴君同大夫們立了他。

    ’現在生了一個男孩,特來告。

    ”正常就逃到衛國去了。

    季孫肥請求退位,哀公叫大夫共劉去看,已經被人殺掉,就讨伐那殺小孩的。

    叫正常回來,正常也畏懼不敢回來。

     經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于吳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蔡人放逐他的大夫公孫獵到吳國去。

     經冬,十月,癸卯,秦伯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月癸卯,秦伯死了。

     傳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荀寅伐其郛,使其徒自北門入,己犯師而出。

    癸醜,奔邯鄲。

    十一月,趙鞅殺士臯夷,惡範氏也。

     今譯 冬十月,晉國趙鞅圍了朝歌,軍隊在南方,荀寅伐他的外郭,使他的黨徒從北門進來,他自己直接打對方的軍隊而出,癸醜這天逃到邯鄲去了,十一月,趙鞅殺了士臯夷,因為他恨範氏。

     經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邾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叔孫州仇同仲孫何忌率領軍隊圍邾國都城。

     哀公四年(公元前四九一年) 經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盜殺蔡侯申,蔡公孫辰出奔吳。

     今譯 四年,春天二月,庚戌這天,強盜殺了蔡侯申,蔡國公孫辰逃到吳國去。

     經葬秦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秦惠公行葬禮。

     經宋人執小邾子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宋人逮捕了小邾子。

     經夏,蔡殺其大夫公孫姓、公孫霍。

     傳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1,公孫翩2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

    以兩矢門之,衆莫敢進。

    文之锴3後至,曰:“如牆而進,多而殺二人。

    ”锴執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殺之,故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公孫盱4。

     今注 1承:承音懲。

    杜預注說這是楚國話。

    《正義》:“懲創往年之遷,恐其更複遷徙”。

     2公孫翩:蔡大夫。

     3文之锴:蔡大夫。

     4公孫盱:公孫盱即公孫霍。

    都是蔡大夫,全是反對蔡昭侯的黨羽。

     今譯 春天,蔡昭侯将到吳國去,諸大夫恐怕他又遷國,非常的畏懼,公孫翩追着去射他,他進到家中就死了。

    公孫翩拿着兩支箭立在門前看守,衆人沒有敢向前的。

    文之锴最後來了,就說:“如牆并排地向前進,至多也不過射傷二人。

    ”他就拿着弓領先,公孫翩射中他的肘。

    文之锴遂殺了公孫翩,因此将公孫辰放逐而殺了公孫姓及公孫霍。

     經晉人執戎蠻子赤歸于楚。

     傳夏,楚人既克夷虎1,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梁2緻蔡于負函3緻方城之外于缯關4,曰:“吳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

    ”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5,單浮餘6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7,司馬8起豐析9與狄戎,以臨上10雒,左師軍于菟和11,右師軍于倉野12,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13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将不廢,寡君之願也。

    不然,将通于少習14以聽命。

    ”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甯,安能惡于楚,必速與之。

    ”士蔑乃緻九州之戎15,将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将為之蔔。

    蠻子聽蔔,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于三戶16,司馬緻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今注 1夷虎:蠻夷對楚國反叛。

     2左司馬眅、申公壽餘、葉公諸梁:三人都是楚大夫。

     3負函: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境。

     4缯關: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

     5梁霍:《水經注》說:“汝水之右,有霍陽聚,汝水迳其北,東合霍陽山水,水出南山。

    杜預曰:‘河南梁縣有霍山者也。

    ’其水東北流,迳霍陽聚東。

    ” 6單浮餘:是楚大夫。

     7陰地:在河南盧氏縣東北。

     8司馬:指左司馬眅。

     9豐析:《方輿紀要》說:豐城在今河南析川縣西南,析在内鄉縣西,有淅陽城。

     10上雒:在今陝西商縣縣治。

     11菟和:菟和山在商縣東一百一十裡。

     12倉野:《一統志》引《水經注》說:“丹水自倉野,又東曆兔和山。

    ”是蒼野聚在菟和山之西。

     13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派人通知晉國派駐陰地的大夫士蔑。

     14少習:在商縣東南一百八十裡。

     15九州之戎:晉城陸渾戎,散居在九個州鄉,故名九州之戎。

     16三戶:《一統志》說:三戶城在河南析川縣西南。

     今譯 夏天,楚國已經克服反叛的蠻夷,就進而謀劃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餘及葉公諸梁在負函這地方會合蔡舊民衆,在缯關這地方會聚方城外的人民,說:“吳國将逆流來攻進楚都郢,大家要奔命去救。

    ”連夜就決定明天襲了梁同霍,楚大夫單浮餘圍了蠻氏,蠻氏潰散,蠻子赤逃到晉國陰地。

    司馬眅召集楚邑豐同析的群衆及狄戎,以威脅上雒,左師陳列在菟和,右師陳列在倉野,派人通知晉國派駐陰地的大夫士蔑說:“晉國與楚國有盟誓,好惡都相同。

    若仍舊不改,這是我君的願望;否則将通往少習以等候命令。

    ”士蔑請示趙鞅,趙鞅說:“晉國尚未能安甯,何能再開罪楚國人,趕快給他。

    ”士蔑就送九州的戎,詐言将分田地給蠻子為他修城,并說為他占蔔。

    蠻子來聽占蔔,士蔑就将他同五大夫一齊捉住,全都在三戶這地方交給楚國軍隊,楚國又詐作邑立宗,以引誘他分散的人民,全都俘虜來。

     經城西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修魯都城的西面外郭。

     經六月,辛醜,亳社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六月,魯國的亳社神廟火災。

     經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八月,甲寅,滕頃公死了。

     經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二月,為蔡昭公行葬禮。

     經葬滕頃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為滕頃公行葬禮。

     傳秋,七月,齊陳乞1、弦施2、衛寗跪救範氏。

    庚午,圍五鹿。

    九月,趙鞅圍邯鄲。

    冬,十一月,邯鄲降,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3。

    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臨。

    國夏伐晉,取邢4、任5、栾6、鄗7、逆畤8、陰人9、盂10、壺口11,會鮮虞納荀寅于柏人12。

     今注 1陳乞:是陳僖子。

     2弦施:即弦多。

     3臨:在今河北省臨城縣西南十裡,有古臨城。

     4邢:今河北邢台縣。

     5任:在今河北任縣東南。

     6栾:在今河北栾城東南。

     7鄗:在今河北柏鄉縣北二十二裡。

     8逆畤:在今河北省完縣東南二十裡。

     9陰人:在今山西平順及壺關附近。

     10盂:在今壺關平順附近。

     11壺口:在今山西長治縣東南十三裡,狹形如壺口。

     12柏人:在今河北堯山縣西北十二裡。

     今譯 秋天七月,齊國陳乞、弦施同衛國寗跪救範氏,庚午圍晉地五鹿。

    九月,趙鞅圍邯鄲。

    冬十一月,邯鄲投降,荀寅遂逃往鮮虞,趙午的兒子趙稷逃往臨。

    十二月,弦施迎着趙稷遂毀掉臨的城牆。

    齊國國夏伐晉國,占據晉國的邢、任、栾、鄗、逆畤、陰人、盂、壺口八個城,弦施又會合鮮虞将荀寅納到柏人城中。

     哀公五年(公元前四九〇年) 經五年,春,城毗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五年,春天,魯國修築毗的城池。

     傳五年,春,晉圍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齊。

    初,範氏之臣王生惡張柳朔1,言諸昭子2使為柏人3,昭子曰:“夫非而雠乎?”對曰:“私雠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臣敢違之。

    ”及範氏出4,張柳朔謂其子:“爾從主,勉之,我将止死,王生授我矣5!吾不可以僭之。

    ”遂死于柏人。

     今注 1張柳朔:範氏的家臣。

     2昭子:範吉射。

     3柏人:派張柳朔做柏人宰。

     4及範氏出:範氏由柏人出奔齊國。

     5王生授我矣:王生給我死節之地。

     今譯 春天,晉國圍了柏人城,荀寅同士吉射逃到齊國去了。

    當初,範氏的家臣王生甚恨張柳朔,告訴士吉射使張柳朔作柏人宰。

    士吉射問:“他不是你的仇人嗎?”回答說:“私仇不能危害公事,喜好一個人,不廢除他的過錯,厭惡一個人,不抹殺他的好處,這是正常道理,臣哪裡敢違背呢?”等到範氏出奔,張柳朔對他的兒子說:“你随着他去吧!我将不出奔而死,王生已給我死節之地啦,我不可以騙他!”就死在柏人。

     經夏,齊侯伐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侯伐宋國。

     經晉趙鞅帥師伐衛。

     傳夏,趙鞅伐衛,範氏之故也,遂圍中牟。

     今譯 晉國趙鞅率領軍隊伐衛,是因為範氏,就圍了中牟。

     經秋,九月,癸酉,齊侯杵臼卒。

     傳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1,諸子鬻姒之子荼嬖2,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于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于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于無君?”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3立荼,寘群公子于萊4。

    秋,齊景公卒。

    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奔衛,公子、公子陽生來奔。

    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5?” 今注 1燕姬生子不成而死:燕姬是齊景公夫人,生的兒子沒有行冠禮就死了。

     2諸子鬻姒之子荼嬖:庶公子是景公的妾鬻姒的兒子,名字叫荼,很受寵愛。

     3國惠子、高昭子:國惠子是國夏,高昭子是高張。

     4萊:《彙纂》說:“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

    ” 5師乎師乎,何黨之乎:衆多的人到哪裡去呢? 今譯 齊景公的夫人燕姬生的兒子不及成年就死了,他的妾鬻姒的兒子荼甚得寵愛,大夫們恐怕他成了太子,對景公說:“你的年紀大了,沒有太子怎麼辦呢?”公回答說:“你們不要發愁,發愁容易有病,何不常想快樂,何必怕沒有君呢?”公有病,叫國夏同高張立荼,叫公子們都到萊去。

    秋,齊景公死了。

    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同公子黔都逃到衛國去,公子同公子陽生逃到魯國。

    萊人為他們歌唱:“景公死了呀不能參加葬禮,三軍的事呀不能與計謀,這一群人将往哪裡去呀!” 傳鄭驷秦富而侈,嬖大夫也,而常陳卿之車服于其庭,鄭人惡而殺之。

    子思1曰:“《詩》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2。

    ’不守其位而能久者鮮矣。

    《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3。

    ’” 今注 1子思:是子産的兒子國參。

     2不解于位,民之攸塈:《詩經·大雅·假樂》的一句詩。

    意思是說如果對他職位不懈怠,人民就能夠安息。

     3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這是《商頌》的一句詩。

    意思說不差池,也不敢滿溢,不敢懈怠閑暇,就可以得到上天所命很多的福氣。

     今譯 鄭國驷秦富而且侈,他隻是嬖大夫,可是他常在庭中陳列卿的衣服及車,鄭人怨恨就殺了他。

    國參說:“《詩》說過:‘在位若不懈怠,人民就能安息了。

    ’在位子上不能慎守,而能長久的甚少。

    《商頌》說:‘不差錯也不自滿溢,不敢懈怠閑暇,上天自然降下給他很多福氣。

    ’” 經冬,叔還如齊。

     今譯 冬天,叔還到齊國去了。

     經閏月,葬齊景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閏月,為齊景公舉行葬禮。

     哀公六年(公元前四八九年) 經六年,春,城邾瑕1。

     今注 1邾瑕:《山東通志》說:“邾瑕城在山東濟甯縣東南二十裡,與負瑕為近,邾氏居此,因名邾瑕。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修邾瑕城。

     經晉趙鞅帥師伐鮮虞。

     傳六年,春,晉伐鮮虞,治範氏之亂也。

     今譯 六年春天,晉國趙鞅率領軍隊伐鮮虞,為的治理範氏的亂事。

     經吳伐陳。

     傳吳伐陳,複修舊怨也。

    楚子曰:“吾先君與陳有盟1,不可以不救。

    ”乃救陳,師于城父2。

     今注 1與陳有盟:在魯昭公十三年。

     2城父: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七十裡。

     今譯 吳國讨伐陳國,為的修整舊的怨望。

    楚昭王說:“我的先君與陳舊有盟誓,不能不去救他。

    ”就去救陳,将軍隊駐紮在城父這地方。

     經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

     傳齊陳乞僞事高、國者,每朝必骖乘焉,所從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1,将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偪我,盍去諸?’固将謀子,子早圖之,圖之莫如盡滅之,需事之下也。

    ”及朝則曰:“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請就之位。

    ”又謂諸大夫曰:“二子者禍矣,恃得君而欲謀二三子,曰:‘國之多難,貴寵之由,盡去之而後君定。

    ’既成謀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大夫從之,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2及諸大夫以甲入于公宮。

    昭子聞之,與惠子乘如公,戰于莊3敗,國人追之,國夏奔莒,遂及高張、晏圉4、弦施來奔。

     今注 1偃蹇:驕傲。

     2鮑牧:鮑圉的孫子。

     3莊:江永說:“即莊嶽。

    ” 4晏圉:晏嬰的兒子。

     今譯 齊國陳乞裝作高張、國夏的黨徒,每逢上朝就坐在他們的車上,随從時必說諸大夫的壞話,他說:“他們都很驕傲,将不聽你的命令,他們皆說:‘高、國皆得到君心,必要逼迫我們,何不離開他們!’他們就要算計你們,你要早算計他們,也就是盡滅掉他們,遲緩是最下的策略。

    ”在朝上又說:“他們全是虎狼,看見我在你們的身旁,就随時要殺我了,請準我到原位上去。

    ”又對諸大夫說:“他們兩人要有禍了,仗着得君就想算計你們,他們說:‘國中多禍難,就因為這些貴寵的人,把他們去掉,君就可以安定了。

    ’此事他們已經謀算好了,何不在他們未動以前先動呢?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大夫們聽從了。

    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同大夫們率領軍隊進入公宮,高張聽見了,就同國夏坐車到公處,在莊開戰,高、國失敗了,貴族們追趕他們,國夏逃到莒國,又同高張、晏圉、弦施奔到魯國。

     經叔還會吳于柤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叔還同吳國在柤這地方會盟。

     經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傳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陳,蔔戰不吉,蔔退不吉。

    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不如死!棄盟逃雠,亦不如死。

    死一也,其死雠乎?”命公子申1為王,不可,則命公子結2,亦不可,則命公子啟3,五辭而後許。

    将戰,王有疾。

    庚寅,昭王攻大冥4,卒于城父。

    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讓群臣,敢忘君乎?從君之命,順也,立君之子,亦順也,二順不可失也。

    ”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途5,逆越女之子章6,立之而後還。

    是歲也,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

    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馬。

    ”王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蔔曰:“河為祟。

    ”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

    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7,江漢睢章,楚之望也。

    禍福之至,不是過也。

    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

    ”遂弗祭。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

    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8。

    ’又曰:‘允出茲在茲9。

    ’由己率常可矣。

    ” 今注 1公子申:即子西。

     2公子結:就是子期。

     3公子啟:是公子闾。

    以上三人都是昭王的哥哥。

     4大冥:《彙纂》說:“當在今河南淮陽項城縣境。

    ” 5潛師閉途:秘密地發動軍隊,關閉道路,為的外人不能通消息。

     6章:是惠王的名字。

     7祭不越望:諸侯祭祀不能超過境内的山川。

     8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這是《逸書》。

    意思是說唐堯能夠遵守天的常道,有了這個冀方,現在失了他的道路,把紀綱全都亂了,就滅亡了。

     9允出茲在茲:這是一句《逸書》。

    信用出自自己,福祉也在自己。

     今譯 秋天七月,楚昭王在城父,将去救陳國,占蔔作戰不吉祥,占蔔退兵也不吉祥,昭王就說:“隻有死了,再使楚國軍隊打敗仗,不如死;棄掉盟誓而逃避仇人,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