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哀公上 哀公元年(公元前四九四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元年春王正月,魯哀公行即位禮。

     經楚子、陳侯、随侯、許男圍蔡。

    < 傳元年,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1。

    裡而栽2,廣丈高倍3,夫屯晝夜九日4,如子西之素5。

    蔡人男女以辨6,使疆于江汝之間而還,蔡于是乎請遷于吳。

     今注 1報柏舉也:柏舉之役在定公四年。

     2裡而栽:圍着蔡都城一裡開始做版築。

     3廣丈高倍:寬有一丈,高兩丈。

     4夫屯晝夜九日:在壘裡邊軍隊屯在那裡九天的工夫。

     5如子西之素:跟子西原定的辦法一樣。

     6蔡人男女以辨:蔡人分成男女來分着出降。

     今譯 春天,楚王圍蔡國都城,這是報複柏舉的戰役,離城一裡遠,就築起版築來,厚有一丈,高有兩丈。

    軍隊在裡邊屯守,經過九晝夜的工夫,同楚令尹子西本來的計劃一樣。

    蔡國人分成男女兩隊出城來投降,使他們住在江水同汝水的中間,楚國軍隊方才回來,蔡國請求遷到吳國去。

     經鼷鼠食郊牛,改蔔牛。

     今譯 小黑老鼠食了祭天的牛,就改蔔牛。

     傳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1,報槜李也,遂入越。

    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2,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将許之。

    伍員曰:“不可。

    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3,殺斟灌以伐斟4,滅夏後相5,後缗方娠6,逃出自窦,歸于有仍7,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

    澆使椒8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

    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9,而邑諸綸10,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

    使女艾諜澆11,使季杼誘豷12,遂滅過戈13,複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将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違天而長寇雠,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聽。

    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

    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

     今注 1夫椒:《通典》說:“包山一名夫椒山,即今江蘇吳縣太湖中之西洞庭山是也。

    ” 2會稽: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十二裡。

     3有過澆:過是古國。

    澆是寒浞的兒子。

     4斟灌、斟:古代兩國,與夏同姓。

     5夏後相:是夏啟的孫子。

     6後缗方娠:後缗是夏後相的妻子,方懷孕。

     7有仍:《續山東考古錄》:以濟甯城為古仍國,周為任國,仍任古通用,《左傳·桓公五年》“仍叔之子,殺梁作任”是也。

     8椒:是澆的臣子。

     9二姚:虞君的兩個女兒為少康的妻子。

     10綸:《方輿紀要》:故綸城在今河南虞城縣東南三十五裡。

     11使女艾諜澆:女艾是少康臣子,去偵察澆。

     12季杼諜誘豷:季杼是少康的兒子後杼,引誘澆的弟弟豷。

     13過、戈:過是澆的國,戈是豷的國。

     今譯 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越國的軍隊,這是為的報複槜李的失敗,就進入越國去。

    越王帶着拿盔甲同盾牌的五千兵退到會稽山保存實力,使越大夫種利用吳國大宰嚭同吳國要求和平。

    吳王想答應他。

    伍員說:“不可以。

    我聽說過,樹德行,最好不斷增加,去掉毛病必須除根。

    從前有過的澆殺了斟灌,攻打斟,接着滅了夏後相,夏後相的夫人後缗,方有喜,從隧道逃出,逃回她的母家有仍去,生了少康,少康做有仍國牧馬的長官,他恨澆,但對他戒備。

    澆叫椒去尋求他,少康就逃到有虞去,做他廚子的長官,以保護他自己,躲避害他的人。

    虞國的君虞思,就把他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使他住到綸這地方,有十裡見方的田地,有五百人的軍隊,能宣揚他的德行,執行他的計謀,收聚夏國的衆民,設立了官職,叫他臣女艾偵察澆,叫他兒子季杼引誘澆的弟弟豷,就滅了過、戈兩國,光複禹的土地,祭祀夏的祖先,上配皇天,不失掉舊的事物。

    現在吳國不如過國,而越國比少康還大,要使他更豐大了,這不是必為吳國的禍難嗎?句踐這人能親愛民衆,而又善于施舍,所加施舍,皆得其人;親愛民衆,不會遺漏他們的小勞。

    跟吳國在同一塊地方,而輩輩作仇敵,現在把他打勝,而又不占領他地方,這是保存他,違背天命而增長敵人,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

    姬姓的衰危,眼看着就可以來到。

    處在蠻夷中間而使仇人增加,拿這個來求當霸主,必定不能成功。

    ”吳王不聽。

    伍員退下告訴旁人說:“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人民,二十年以後,吳國就變成池沼了。

    ”三月,越國同吳國講和。

    吳國攻進越國不寫在《春秋》上,因為吳國不記慶賀,越國也不記失敗。

     經夏,四月,辛巳,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辛巳,舉行郊天的禮。

     傳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1。

     今注 1五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原為元城)縣東南四十五裡。

     今譯 夏天四月,齊侯、衛侯去救邯鄲,圍了晉國五鹿這地方。

     傳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

    陳人從田,無田從黨。

    ”逢滑當公而進1,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

    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

    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2,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複?小國猶複,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

    吳日敝于兵,暴骨如莽3,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

    禍之适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

    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

     今注 1逢滑當公而進:逢滑向着陳懷公走來。

     2國勝君亡:吳國勝了楚國,楚君也逃走了。

     3暴骨如莽:暴露在野地的骨頭,如草那麼多。

     今譯 吳國攻入楚國時,叫人去召陳懷公,陳懷公叫貴族們上朝問他們說:“想同楚國一同的站到右邊,想同吳國一同的站到左邊。

    都邑之人按田的位置站,沒有田地的就跟族黨站。

    ”逢滑直向着陳懷公走去說:“我聽說國家興盛,因為有福祉,亡國,因為有禍亂。

    現在吳國沒有福,楚國沒有禍。

    楚國不可以舍棄,吳國不可以聽從,而晉國是我們的盟主,要是以晉國為理由,來辭謝吳國,怎麼樣?”陳懷公說:“吳國勝了楚國,楚君又逃亡,這不是禍是什麼?”回答說:“國家有這種情形的很多,何必不複興呢?小國尚可以複興,何況楚是大國呢?我聽說國家的興盛,是因為它看人民如看受傷的人一樣,這就是它的福祉,亡的時候看人民如草一樣,這就是它的禍。

    楚國雖沒有德,也不常殺它的人民。

    吳國使它人民,常暴露在兵禍中,它人民的白骨跟草一般多,而沒見它的德,上天或者正教訓楚國,禍亂就到吳國,沒有多少日子了。

    ”陳懷公就聽他的話。

    等到夫差戰勝越國以後,就着手為先君報仇。

    秋天八月,吳國侵了陳國,這是修整舊的怨望。

     經秋,齊侯、衛侯伐晉。

     傳齊侯、衛侯會于乾侯,救範氏也。

    師及齊師、衛孔圉、鮮虞人伐晉,取棘蒲1。

     今注 1棘蒲:《一統志》說:棘蒲故城,在今河北省趙縣城中。

     今譯 齊侯、衛侯在乾侯會見,為了救範氏。

    魯國的軍隊同齊國軍隊、衛國孔圉、鮮虞人伐晉國,占據棘蒲這地方。

     傳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阖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于柏舉,今聞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

    昔阖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1,器不彤镂2,宮室不觀3,舟車不飾,衣服财用,擇不取費4。

    在國,天有菑疠,親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5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6。

    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不知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

    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禦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今注 1室不崇壇:屋子不起高壇。

     2器不彤镂:物件不刻上紅顔色的花。

     3宮室不觀:宮室沒有台榭。

     4擇不取費:物件全取堅固不尚細緻。

     5熟食者分:熱的吃的,必須分給别人。

     6其所嘗者卒乘與焉:他所吃的珍貴的食物,普通的士兵也吃了。

     今譯 吳國軍隊仍舊在陳國,楚大夫全害怕了,說:“吳王阖廬能用他的人民,所以在柏舉這地方打敗我們楚國,現在聽說他的嗣君又更厲害,那怎麼辦呢?”令尹子西就說:“你們隻應當憂慮自己不相和睦,不要以吳國為禍患。

    從前吳王阖廬,吃食隻是一味,住的地方也不用兩層的席,屋子底下也不起壇,器具全不雕花,宮室裡頭也沒有台榭,舟同車全不裝飾,衣服财用不要最好的。

    在國家裡面,天降下疫疠,有傳染病,他就親自巡視孤兒寡婦,而供給他們的乏困;在軍中,凡有好的食物,必遍分給兵士吃,然後自己才敢吃。

    他有了好吃的,兵士們全參加。

    他常常撫恤他的人民而同他們一樣的勞苦安逸,所以人民并不勞苦,死了也知道沒有白白死去,我們楚國的先大夫子常,跟他做法相反,所以我們被吳國打敗。

    現在聽說夫差,住的地方有台榭、水池子,夜裡也有妃嫱嫔禦。

    一日的工夫,所希望的事,必定做成,好玩的必定要帶着,珍奇的東西要聚在一塊兒,遊觀樂事必須要做,看人民跟仇人一樣,而每天用他們,吳國是先自己敗亡了,怎麼能夠使我失敗?” 經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仲孫何忌率領軍隊去讨伐邾國。

     傳冬,十一月,晉趙鞅伐朝歌。

     今譯 冬天十一月,晉國趙鞅伐朝歌,為的讨伐範氏、中行氏。

     哀公二年(公元前四九三年) 經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

    癸巳,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繹。

     傳二年,春,伐邾,将伐絞1,邾人愛其土,故賂以漷沂之田2而受盟。

     今注 1絞:《彙纂》說:在今山東滕縣縣境。

     2漷沂之田:《一統志》說:漷水在今山東滕縣南十五裡,即南沙河也。

    沂西田在今山東費縣東南,小沂水西南。

     今譯 哀公二年春,魯國伐邾國的絞邑,邾人喜愛他們的土田,就利用漷水同沂水沿邊田地作賄賂來受盟誓。

     經夏,四月,丙子,衛侯元卒。

     經滕子來朝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滕子到魯國來朝見。

     經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聩于戚。

     傳初衛侯遊于郊,子南仆1。

    公曰:“餘無子2,将立女。

    ”不對。

    他日又謂之,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圖,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3,君命隻辱。

    ”夏,衛靈公卒。

    夫人曰:“命公子郢為大子,君命也。

    ”對曰:“郢異于他子,且君沒于吾手,若有之,郢必聞之。

    且亡人之子辄在4。

    ”乃立辄。

    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大子于戚,宵迷。

    陽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5。

    ”使大子6,八人衰绖,僞自衛逆者,告于門,哭而入,遂居之。

     今注 1子南仆:子南是衛靈公的兒子公子郢,給衛靈公駕車。

     2餘無子:因為蒯聩出奔了,所以他沒有太子。

     3三揖在下:三揖指卿、大夫、士。

     4且亡人之子辄在:逃亡的人指蒯聩,他的兒子出公辄。

     5右河而南必至焉:從河的右邊走往南去,必定達到。

    這時候黃河從北邊流,戚在河的外邊。

     6大子:太子穿着喪服。

     今譯 當初,衛靈公到郊外去遊玩,他的兒子公子郢駕着車。

    靈公說:“我現在沒有了太子,将立你為太子。

    ”郢不回答。

    另一天又對他說,他回答說:“我不能羞辱國家,請君另作打算吧。

    君夫人在堂上,卿大夫士在堂下,君的命令隻能得到恥辱!”夏天,衛靈公死了,郢夫人說:“立公子郢為太子,這是君的命令。

    ”他就回答說:“郢同旁的兒子不一樣,并且君死時我在身邊,假設有這一回事,我必定能知道,并且蒯聩的兒子辄尚且存在。

    ”衛人就立了辄為君。

    六月乙酉,晉國趙鞅送蒯聩到戚去,夜裡迷了路,陽虎說:“右邊順着黃河走再向南,必能到戚這地方。

    ”使太子穿着喪服,八個人穿着喪衣裝作自衛來接蒯聩的,告訴戚守門的人,哭着就進去了。

     經秋,八月,甲戌,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帥師戰于鐵,鄭師敗績。

     傳秋,八月,齊人輸範氏粟,鄭子姚、子般1送之,士吉射逆之,趙鞅禦之,遇于戚。

    陽虎曰:“吾車少,以兵車之斾與罕驷兵車先陳,罕驷自後随而從之,彼見吾貌,必有懼心,于是乎會之2,必大敗之。

    ”從之,蔔戰龜焦3。

    樂丁4曰:“《詩》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5。

    ’謀協,以故兆詢可也。

    ”簡子誓曰:“範氏、中行氏反易天明6,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寡君恃鄭而保焉。

    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诟恥,在此行也。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7,人臣隸圉免8。

    志父9無罪,君實圖之,若其有罪,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10,素車樸馬11,無入于兆12,下卿之罰也。

    ”甲戌将戰,郵無恤13禦簡子,衛太子為右,登鐵14上,望見鄭師衆,大子懼自投于車下,子良授大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于牖下。

    群子勉之,死不在寇。

    ”繁羽禦趙羅,宋勇15為右。

    羅無勇,麇之16,吏诘之,禦對曰:“痁作而伏。

    ”衛大子禱曰:“曾孫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17,鄭勝18亂從,晉午19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備持矛焉20,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

    ”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21,獲其蠭旗22,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獲溫大夫趙羅。

    大子複伐之,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

    趙孟喜曰:“可矣!”傅傁23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

    ”初,周人與範氏田,公孫尨24稅焉,趙氏得而獻之,吏請殺之,趙孟曰:“為其主也,何罪?”止而與之田。

    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蠭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追鄭師,姚、般、公孫林殿而射,前列25多死。

    趙孟曰:“國無小。

    ”既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26,今日我上也。

    ”大子曰:“吾救主于車,退敵于下,我右之上也。

    ”郵良曰:“我兩靷将絕,吾能止之27,我禦之上也。

    ”駕而乘材,兩靷皆絕。

     今注 1子姚、子般:子姚是罕達,子般是驷弘。

     2會之:聯合起來作戰。

     3蔔戰龜焦:龜裂了蔔兆不成。

     4樂丁:是晉大夫。

     5爰始爰謀,爰契我龜:這是《詩經·大雅》的一句詩。

    先開始計謀,然後去占蔔。

     6反易天明:指不侍奉君長。

     7庶人工商遂:庶人同工人、商人全可以做官。

     8人臣隸圉免:做人臣同隸圉全免去奴隸的工作。

     9志父:據服虔說:趙鞅反叛以後就改名叫志父。

     10不設屬辟:在棺材裡不要再有近身的小棺材。

     11素車樸馬:素的車輛,壞的馬,用以拉棺材。

     12無入于兆:不要入到祖先的墳地中。

     13郵無恤:即王良。

     14鐵:《一統志》說:在今河北濮陽縣北五裡,一稱鐵邱。

     15繁羽、趙羅、宋勇:三人都是晉大夫。

     16麋之:捆起來。

     17文祖襄公:蒯聩的祖父。

     18鄭勝:鄭聲公的名字。

     19晉午:晉定公的名字。

     20備持矛焉:做戎右。

     21斃于車中:躺在車中。

     22蠭旗:是旗子名。

     23傅傁:趙鞅的屬臣。

     24公孫尨:尨音旁,是範氏的臣。

     25前列:排在隊前面的人。

     26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我伏在弓衣上吐血,敲鼓的聲沒有止住。

     27我兩靷将絕,吾能止之:靷音引。

    我兩個缰繩将斷,我能阻止他不斷。

     今譯 秋天八月,齊人輸送粟給範氏,鄭大夫子姚同子般護送去的。

    範氏的士吉射在路上迎接,趙鞅便去抵拒他,在戚這地方碰見。

    陽虎說:“我們的車子甚少,現在隻能把兵車的先鋒隊,和子姚、子般的兵車混列成陣勢,子姚、子般再從後追趕上來,他見了我的景象,不知虛實,一定有畏懼的心,于是合攏去交戰,必定可以大敗他的。

    ”趙鞅依了他的話,及至占蔔時,龜兆卻焦了不成功。

    晉大夫樂丁說:“《詩經》上說:‘先謀劃,然後再蔔筮,兩相契合,就是吉利。

    ’如謀劃與蔔兆結果相同,便拿從前衛太子的蔔兆作為吉利的結果,也可以的,不必再蔔了。

    ”趙鞅誓師說:“範氏、中行氏違反天的明德,不事君上,殺戮人民,想專擅晉國的政權,要滅他的國君。

    寡君是要靠鄭國保護的。

    現在鄭國卻做無道的事情,丢開君主,幫助臣子,我們這些人,順着天的明德,聽從君的命令;經營有德的義事;要除去诟罵的羞恥,都全靠這次戰争了!克服敵國以後,上大夫可受縣邑;下大夫可受郡邑;兵士可受田十萬畝;庶人及工商人,都能得仕進;人臣及隸圉們都得免去厮役。

    我這次如果沒有罪,隻請君主商酌;如果有了罪,就受絞缢的死刑,死後用三寸厚的桐棺,外面不用套材,拿素車樸馬裝載着柩,不要進入祖先墓地,這是下卿的刑罰啊。

    ”甲戌那天,兩軍将要交戰了,郵無恤駕了簡子的車子。

    衛太子做了車右,登上鐵丘去,望見鄭國的兵很多,太子害怕得跌出車外去,子良便拉根上車的繩索給太子,使他爬上來說:“你真像婦人一樣!”趙鞅周巡在行伍中說:“從前晉獻公的臣子畢萬,原是個微賤的人,卻七次戰争都有斬獲;後來做了大夫,有了四百匹馬,死在牖下,得以壽終。

    你們都要勉力些,打仗是不一定會死的!”繁羽替趙羅駕了車子,宋勇做了車右,趙羅是沒有勇氣的,就在車上用繩束縛住他。

    有軍吏诘問為什麼要這樣子,繁羽答說:“瘧疾發作了,所以縛在那裡的。

    ”衛太子禱告說:“曾孫蒯聩,敢昭告皇祖周文王,烈祖衛康叔,文祖衛襄公,現在鄭聲公勝,跟着奸人為亂,晉定公午,陷在患難中,不能治這亂事,使鞅出來征讨。

    我蒯聩不敢自己貪安逸,也備位拿着長矛,充作戎右,敢祈告神靈,不要使我絕了筋,不要使我折了骨,不要使我傷損了面目;以能成功這件大事,不要成為三位祖先的羞恥,大命雖然不敢請,佩玉卻也不敢愛惜。

    ”鄭人擊中了趙鞅的肩,倒在車中,鄭人搶去一面蠭旗,太子便拿戈救,鄭師才敗下去,溫大夫趙羅卻仍被他們捉去。

    太子便再去攻打,鄭國軍隊才大敗,擄得齊國的粟一千車。

    趙鞅快活地說:“現在好了!”趙鞅的屬下傅傁說:“雖然勝了鄭國,還有知氏存在,憂患還沒有清除呢!”起初周人給了範氏田,公孫尨替範氏去收田租,趙氏衆人捉了尨來獻給趙簡子,軍吏請求殺死他,趙鞅說:“他也是為他主人出力啊!有什麼罪?”便阻止不殺,又還了他的田租。

    等到這會兒鐵丘的戰争,他便領了徒衆五百人,趁夜間去攻打鄭師,取那在子姚的帳幔下的蠭旗,回來獻給簡子說:“請報你主子的恩德。

    ”追趕鄭師的當兒,子姚、子般、公孫林做了押隊,向後射箭。

    晉兵的前排兵士死得很多。

    趙鞅說:“你們留意,不可看輕它是小國。

    ”戰鬥結束以後,趙鞅說:“我伏在弓衣上邊吐血,鼓聲卻仍舊不息,今天是我的功勞為上!”太子說:“我在車上救你,到車下退敵兵,我要算戎右中上等的了!”郵良說:“我駕着的馬,兩條肚帶要斷了,我卻能使它不斷,我要算駕車子中上等的了!”便再搭馬在橫木上,一拖之後,兩條馬肚帶果然都斷掉了。

     經冬,十月,葬衛靈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月,給衛靈公行葬禮。

     經十有一月,蔡遷于州來,蔡殺其大夫公子驷。

     傳吳洩庸如蔡納聘而稍納師,師畢入,衆知之。

    蔡侯告大夫殺公子驷以說1,哭而遷墓。

    冬,蔡遷于州來。

     今注 1殺公子驷以說:殺公子驷以做解說。

     今譯 吳洩庸往蔡國去聘問,就逐漸将軍隊帶進去,軍隊都進去了,蔡人方才知道,蔡侯告知大夫們,殺了公子驷以做解說,哭着往墓地中告蔡先君。

    冬天,蔡就遷到州來。

     哀公三年(公元前四九二年) 經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傳三年,春,齊、衛圍戚,求援于中山1。

     今注 1中山:即鮮虞。

    在今河北省新樂縣西南四十五裡。

     今譯 春天,齊國的國夏同衛國的石曼姑率領着軍隊圍戚地,戚人要求鮮虞幫助。

     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