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由于、王孫圉、鐘建、鬬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鬬懷。

    子西說:“請不要賞鬬懷。

    ”楚王說:“他終究聽了兄的話,免掉我的大難,這是大德呢!有了大德,不可再記小怨,這才合道理呢!”申包胥說:“我原是為國君,并不是為我自己一身,君王既然安定了,我還求什麼?并且我曾經責備過子旗的,我難道自己再做他嗎?”便逃避賞賜不受。

    楚王将要嫁季芈了,季芈說:“所以稱為女子,是因為能和丈夫遠離,鐘建已經負過我了。

    ”便給鐘建做妻,楚王叫他做樂尹。

    楚王在随國的時候,子西恐怕國人潰散,所以假裝王的車服,保護過路的人,在脾洩地方立國。

    後來聽說王已在随國了,方才跟去。

    王差王孫由于造麋地的城,造好了來複命的時候,子西問城的高度和厚度,王孫由于卻不知道。

    子西說:“既然知道自己幹不了,應當推辭,造了城不知道高厚大小,還有什麼事能知道呢?”王孫由于回答說:“我原是推辭幹不了的,你定要派我哪!人們各有會與不會,王遇見強盜在雲中,我受了一刀,傷口還在這裡呢!”就露出他的背脊說:“這是我會做的,至于脾洩的事情,我卻不會的。

    ” 經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

     傳晉士鞅圍鮮虞,報觀虎之敗1也。

     今注 1觀虎之敗:定公三年,鮮虞人逮着晉國觀虎。

     今譯 晉國士鞅圍了鮮虞,這是為報複定公三年,鮮虞人逮着觀虎的那場戰役。

     定公六年(公元前五○四年) 經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遊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傳六年,春,鄭滅許,因楚敗也。

     今譯 六年,春,鄭國滅掉許國,因為楚國戰敗。

     經二月,公侵鄭。

     傳二月,公侵鄭,取匡,為晉讨鄭之伐胥靡也1。

    往不假道于衛,及還,陽虎使季孟自南門入,出自東門,舍于豚澤2,衛侯怒,使彌子瑕3追之。

    公叔文子4老矣,辇而如公,曰:“尤人而效之,非禮也。

    昭公之難,君将以文之舒鼎5、成之昭兆6、定之鞶鑒7,苟可以納之,擇用一焉,公子與二三臣之子,諸侯苟憂之,将以為之質8,此群臣之所聞也。

    今将以小忿蒙舊德,無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棄之,不亦誣乎?天将多陽虎之罪以斃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

     今注 1胥靡: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東南。

     2豚澤: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東南境。

     3彌子瑕:衛國的嬖大夫。

     4公叔文子:公叔發。

     5文之舒鼎:衛文公的舒鼎。

     6成之昭兆:衛成公的寶龜。

     7定之鞶鑒:衛定公的帶子上邊以銅鏡子為裝飾。

     8将以為之質:做人質,使魯昭公回國。

     今譯 二月,魯定公侵略鄭國,占據匡這地方,這是晉國讨伐鄭國攻胥靡這地方的緣故。

    去的時候經過衛國而不借道,到了回來的時候,陽虎使季孫同孟孫從南門進去,而自東門出來,住到豚澤這地方,衛侯因此發怒,派彌子瑕去追他們。

    公叔發已經老了,坐着車到衛侯那裡去,說:“說人家不好而又效法他,這是不合于禮的。

    魯昭公遇見禍難時,你準備用衛文公的舒鼎、衛成公的寶龜、衛定公帶鏡子的帶作為賞賜,隻要可以使魯昭公回國,選擇一個用都可以,公子同群臣的兒子,諸侯假設願意,就拿他們做人質,這是群臣所聽說過的。

    現在要以小的憤怒覆蓋了舊德,這不也是不可以的嗎?太姒的兒子中間,隻有周公同康叔相親愛,而你仿效小人,把他們的相好扔掉,不也是不可以嗎?皇天将使陽虎的罪狀增多,使他滅亡,你何不稍等一等呢?”衛侯就停止出兵。

     經公至自侵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定公從侵略鄭國回來。

     經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傳夏,季桓子如晉,獻鄭俘也。

    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币,晉人兼享之,孟孫立于房外,謂範獻子曰:“陽虎若不能居魯而息肩于晉,所不以為中軍司馬者,有如先君。

    ”獻子曰:“寡君有官,将使其人,鞅何知焉。

    ”獻子謂簡子曰:“魯人患陽虎矣!孟孫知其釁,以為必适晉,故強為之請以取入焉1。

    ” 今注 1故強為之請以取入焉:所以強替他請求以使他入晉國。

     今譯 夏天,季孫斯到晉國去,為了獻鄭國的俘虜。

    陽虎強使仲孫何忌去報答晉國夫人的聘問,晉侯讓他們一起宴享。

    仲孫何忌立在房的外面,對士鞅說:“陽虎若不能住在魯國,而逃到晉國,你們不要請他做中軍司馬,敢以先君做起誓。

    ”士鞅說:“晉國的君有官出缺,就派他應當派的人,我又怎麼能夠知道呢?”士鞅對趙鞅說:“魯國人以陽虎為禍患,仲孫何忌知道這個緣故,以為陽虎必逃到晉國來,所以強替他請求,使晉國知道他會來。

    ” 傳四月,己醜,吳大子終累1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2及大夫七人,楚國大惕,懼亡。

    子期又以陵師敗于繁揚3,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為矣。

    ”于是乎遷郢于鄀4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

     今注 1終累:阖廬的兒子,夫差的哥哥。

     2潘子臣、小惟子:二人是楚國水師的将領。

     3陵師敗于繁揚:陵師就是陸軍,繁揚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北。

     4鄀:在今湖北省自忠縣東南。

     今譯 四月己醜,吳國太子終累,打敗楚國的水師,捕獲了楚将領潘子臣同小惟子,還有七個大夫,楚國人大驚,很怕亡國。

    子期又将楚國陸軍在繁揚打敗,令尹子西歡喜地說:“現在就可以有辦法治理國家了。

    ”就遷都到鄀這地方,而改革了政治,以安定楚國。

     傳周儋翩1率王子朝之徒,因鄭人将以作亂于周,鄭于是乎伐馮、滑2、胥靡、負黍3、狐人4、阙外5。

    六月,晉閻沒戍周,且城胥靡。

     今注 1儋翩:是子朝的黨餘。

     2馮、滑:《彙纂》說:外《東觀漢記》,以魏之别封華侯,華侯孫長卿食釆于馮城即此。

    滑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二十裡。

     3負黍:《一統志》說: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二十七裡,有負黍聚。

     4狐人:案颍陰在今河南省禹縣東南四十裡,其颍水北岸,有狐人亭。

     5阙外:《彙纂》說:即伊阙外之邑,在洛陽縣之南,阙塞山下。

     今譯 周國儋翩率領着王子朝的餘黨,利用鄭國人想在周國作亂,鄭于是就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阙外六個地方。

    六月晉國的閻沒率領軍隊戍守周國,并且修理胥靡這個城。

     經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傳秋,八月,宋樂祁言于景公曰:“諸侯唯我事晉,今使不往,晉其憾矣。

    ”樂祁告其宰陳寅1。

    陳寅曰:“必使子往。

    ”他日,公謂樂祁曰:“唯寡人說子之言,子必往。

    ”陳寅曰:“子立後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見溷而行2。

    趙簡子逆而飲之酒于綿上3,獻楊楯4六十于簡子。

    陳寅曰:“昔吾主範氏,今子主趙氏,又有納焉,以楊楯賈禍,弗可為也已。

    然子死晉國,子孫必得志于宋。

    ”範獻子言于晉侯曰:“以君命越疆而使,未緻使而私飲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讨也。

    ”乃執樂祁。

     今注 1樂祁告其宰陳寅:樂祁把他同宋景公談的話,告訴他的宰陳寅。

     2見溷而行:溷是樂祁的兒子。

    使他見了宋景公,将來立他為繼承人。

     3綿上:在山西翼城縣西。

     4楊楯:楊木做的盾牌。

     今譯 秋天,八月,宋國卿樂祁對宋景公說:“諸侯隻有我們侍奉晉國,現在若不去,晉國恐怕将要不高興。

    ”樂祁把這話告訴他的宰陳寅。

    陳寅說:“這樣他必定派你去。

    ”另一天,宋景公對樂祁說:“我很喜歡你那句話,你必定去。

    ”陳寅告訴樂祁說:“你立了繼承人再走,這樣,我們家室就不會亡,君也以為我知道很難才去的。

    ”樂祁帶着他的兒子溷見了宋景公,就走了。

    趙鞅迎接他到晉國的綿上喝酒,樂祁獻給他楊樹做的盾牌六十個。

    陳寅說:“從前我們以範氏為主,現在你以趙氏為主,并且又送了禮物,拿楊樹盾牌招來災禍,這恐怕沒有辦法。

    但你死在晉國,子孫必在宋國得志。

    ”士鞅對晉侯說:“受了宋君的命令,越過别國來出使,還沒有返命而偷喝酒,這是對于晉、宋兩國的君全不恭敬,這不可以不讨伐。

    ”就把樂祁逮住了。

     經冬,城中城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修築中城。

     傳陽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詛于五父之衢。

     今譯 陽虎又同魯定公和孟孫、季孫、叔孫在周社盟誓,又同貴族們在亳社盟誓,在五父大街上詛咒。

     經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圍郓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季孫斯、仲孫何忌率領軍隊圍了郓。

     傳冬,十二月,天王處于姑莸1,辟儋翩之亂也。

     今注 1姑莸: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境。

     今譯 冬天十二月,周敬王到姑莸這地方,這是為了躲避儋翩的亂子。

     定公七年(公元前五○三年) 經七年,春,王正月。

     傳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儀栗1以叛。

     今注 1儀栗:在今河南新安宜陽縣境。

     今譯 七年二月,周儋翩入儀栗反叛了。

     傳齊人歸郓、陽關1,陽虎居之以為政2。

     今注 1陽關:今山東省甯陽縣東北有陽關故城。

     2陽虎居之以為政:陽虎是季孫氏的重要家臣。

    住在那裡掌握政權。

     今譯 齊國人把郓、陽關送回魯國,陽虎住到那裡管理政權。

     經夏,四月。

     傳夏,四月,單武公1、劉桓公2敗尹氏于窮谷3。

     今注 1單武公:是單穆公的兒子。

     2劉桓公:是劉蚠的兒子。

     3窮谷:在河南洛陽城南五十裡。

     今譯 夏天四月,單武公同劉桓公伐尹氏,在窮谷這地方把他打敗了。

     經秋,齊侯、鄭伯盟于鹹。

     經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齊侯、衛侯盟于沙。

     傳秋,齊侯、鄭伯盟于鹹1。

    征會于衛,衛侯欲叛晉,諸大夫不可。

    使北宮結如齊,而私于齊侯曰:“執結以侵我。

    ”齊侯從之,乃盟于瑣2。

     今注 1鹹:在今河南濮陽縣東南。

     2瑣:《左通補釋》說:以沙亭左氏謂之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

     今譯 秋天,齊侯、鄭伯在鹹這地方會盟。

    在衛國召集諸侯會見,衛侯想對晉國反叛,很多大夫們認為不可以。

    衛侯派北宮結到齊國去,而偷着告訴齊侯說:“把北宮結逮起來,然後來侵略衛國。

    ”齊侯聽了他的話,就同衛國在瑣這地方盟會。

     經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行求雨的典禮。

     經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傳齊國夏伐我,陽虎禦季桓子,公斂處父1禦孟懿子,将宵軍齊師,齊師聞之,堕伏而待之2。

    處父曰:“虎不圖禍,而必死3。

    ”苫夷4曰:“虎陷二子于難,不待有司,餘必殺女。

    ”虎懼乃還,不敗。

     今注 1公斂處父:孟孫氏家臣,做成宰。

     2堕伏而待之:以堕毀軍隊引誘敵人,而在後面設伏兵等待。

     3虎不圖禍而必死:如果陽虎不預備禍難就必定要死。

     4苫夷:季孫氏的家臣。

     今譯 齊國國夏率領軍隊讨伐魯國。

    陽虎為季孫斯駕車,公斂處父給仲孫何忌駕車,想在夜裡去攻打齊國軍隊,齊軍聽說了,就堕毀了軍隊引誘敵人,而在後面設了伏兵等着。

    公斂處父說:“陽虎要不引出禍來,就必定死。

    ”季孫氏家臣苫夷說:“陽虎想把季孫斯同仲孫何忌陷在難中,不必等到官吏來,我就必定殺你。

    ”陽虎害怕了就回來,軍隊也沒有失敗。

     經九月,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月行求雨典禮。

     經冬,十月。

     傳冬,十一月戊午,單子、劉子逆王于慶氏1,晉籍秦送王。

    己巳,王入于王城,館于公族黨氏2而後朝于莊宮。

     今注 1慶氏:守姑莸的大夫。

     2黨氏:周大夫。

     今譯 冬天十一月戊午,單武公、劉桓公到姑莸迎接敬王,晉國籍秦送王。

    己巳這天,王進入王城,住到公族黨氏家裡,然後到莊王廟裡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