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因為他并不以年齡為主。
管叔、蔡叔聯絡商朝,毒害周王室,于是周成王殺了管叔,而放逐蔡叔,用車七輛,跟蔡叔一同被放逐的有七十人。
他的兒子蔡仲改了行為,崇奉德行,周公就推舉他做自己的卿士,使他見了王,而命他為蔡侯,冊命書定着:‘王說:胡!不要像你父親那樣,違背王的命令。
’怎麼能叫蔡在衛的前面呢?武王的同母弟兄八個人,周公做太宰,康叔做司寇,聃季做司空,其餘的五位沒有官做,這豈是以年齡為标準推舉嗎?曹國君主是文王的後代,晉國君主是武王的後代。
曹國是伯爵,而在甸服的位子,這也不是崇尚年齡。
現在要崇尚年齡,這是反對先王的舊辦法。
晉文公做踐土的盟會時,衛成公不參加,夷叔是他同母弟弟,尚且在蔡先,據他的盟誓書說:‘王這樣說: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
’藏在周的府庫中,可以去翻看。
你想恢複周文武的規矩,而不恢複他的德行,那将怎麼辦呢?”苌弘高興了,就告訴劉子,同士鞅去商量,歃血時就把衛侯擱在前邊。
從召陵地方回來,鄭國遊吉未到國内就死了,晉國的趙鞅,為他哭泣,很哀痛地說:“黃父的盟會時,他告訴我九句話說:‘不要開始作亂,不要以富而驕,不要恃着長官的寵愛,不要違背同事,不要傲視禮節,不要以能力傲視人,不要為一件事重複地發怒,不要謀劃壞事,不要做不合正義的事情。
’” 經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今譯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率領軍隊滅沈,把沈子嘉逮回來,殺了他。
經五月,公及諸侯盟于臯鼬。
今譯 五月,魯定公同諸侯在臯鼬會盟。
經杞伯成卒于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杞伯成在會盟時死了。
經六月,葬陳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六月,給陳惠公下葬。
經許遷于容城1。
今注 1容城:《地名補注》說容城在河南葉縣西。
此經無傳。
今譯 許國遷到容城去了。
經秋,七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魯定公開會回來。
經劉卷1卒2。
今注 1劉卷:就是劉文公。
2此經無傳。
今譯 劉文公死了。
經葬杞悼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杞悼公下葬。
經楚人圍蔡1。
今注 1此經傳在“沈人不會于召陵”一段。
今譯 楚國人圍了蔡。
經晉士鞅、衛孔圉1帥師伐鮮虞2。
今注 1孔圉:是孔羁的孫子。
2此經無傳。
今譯 晉國士鞅、衛國的孔圉讨伐鮮虞。
經葬劉文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劉文公下葬。
經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
庚辰,吳入郢。
傳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夏,蔡滅沈。
秋,楚為沈故,圍蔡。
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
楚之殺郤宛也1,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太宰以謀楚。
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于吳。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2,自豫章與楚夾漢。
左司馬戌3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4,還塞大隧、直轅、冥厄5,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既謀而行。
武城黑6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史皇7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8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9,三戰,子常知不可10,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11,難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12。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13。
阖廬之弟夫王晨請于阖廬曰:“楚瓦14不仁,其臣莫有死志。
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弗許。
夫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史皇以其乘廣死15。
吳從楚師及清發16,将擊之,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17,五戰及郢。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18以出,涉雎,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19。
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20,子山21處令尹之宮,夫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王入之。
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澨,傷22。
初,司馬臣阖廬,故恥為禽焉,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23,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可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24,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楚子涉雎濟江入于雲中25,王寝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孫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鄖,鐘建負季芈以從,由于徐蘇而從。
鄖公辛之弟懷将弑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誰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誰雠?《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26。
’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滅宗廢祀27非孝也,動無令名非知也,必犯是,餘将殺女。
”鬬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随。
吳人從之,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
天誘其衷,緻罰于楚,而君又竄之28,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29,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
”楚子在公宮30之北,吳人在其南。
子期似王31,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
”随人蔔與之,不吉,乃辭吳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
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鸠楚竟32,敢不聽命。
”吳人乃退。
鑢金33初官于子期氏,實與随人要言34,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35為利。
”王割子期之心36,以與随人盟。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37曰:“我必複楚國38。
”申包胥曰:“勉之。
子能複之,我必能興之。
”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39。
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
若以君靈撫之40,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将圖而告。
”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41,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42,九頓首43而坐,秦師乃出。
今注 1楚之殺郤宛也:此事在魯昭公二十七年。
2淮汭: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北。
3左司馬戌:即沈尹戌。
4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我用方城外的全軍力量毀掉吳國的船隻。
5大隧、直轅、冥厄:《方輿紀要》說:平靖關西北。
河南省信陽城九十裡,即古冥阨也。
黃岘關又名九裡關,在湖北應山縣東北九十裡,北去信陽九十裡,即古直轅也。
武陽關一名禮山關,在應山縣東北三十裡,(今置禮山縣在禮山之北)西北至信陽一百五十裡,即古大隧也。
6武城黑:楚國武城大夫。
7史皂:楚大夫。
8城口:大隧、直轅、冥厄三隘道的總名稱。
9小别至于大别:楊守敬地圖以大别山在光黃之間,而以羅田縣北松子關西為大别山,柏舉東南為小别山,與傳文俱合。
10子常知不可:子常知道不可能戰勝吳國。
11安求其事:安定時候求掌執政事。
12初罪必盡說:最初的罪行因戰死必可皆被赦免。
13柏舉:楚地,在今湖北麻城縣東北十五裡。
14楚瓦:子常名囊瓦。
15史皇以其乘廣死:乘子常的車,僞為元帥,奮戰而死。
16清發:水名,《一統志》說:石岩山在(湖北省)安陸縣南十裡,北臨涢水,即清發水也。
17雍澨:又東繞天門城之西南,《府志》謂之三叉河,楊圖謂之三岔河,即春秋之雍澨,在今天門縣城之西。
18季芈畀我:《正義》引服虔以為畀我是季芈的字。
19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是在象尾上燒着火使它們奔向吳國軍隊。
20以班處宮:照着班次來住進楚王宮。
21子山:是阖廬的兒子。
22敗吳師于雍澨,傷:他将吳國軍隊在雍澨打敗,但他也受了傷。
23我實失子:不知你的賢能。
24句卑布裳刭而裹之:句卑将已死的沈尹戌的頭割下,并用衣裳将他裹起來。
25雲中:雲夢澤在湖北雲夢縣西七裡。
26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這是《詩經·大雅·烝民》篇的一句,意思是說柔和不怕,剛強也不怕,不欺侮沒有配偶的人,也不怕強有力的人。
27滅宗廢祀:殺君王必被全家無後。
28又竄之:又将他藏起。
29以獎天衷:使天意能成功。
30公宮:随國的公宮。
31子期似王:子期是昭王庶兄公子結,他與昭王面貌相像。
32若鸠楚竟:若能安定楚國全境。
33鑢金:人名。
34實與随人要言:他與随人說要保護楚王及子期。
35不敢以約為利:不敢用要言為利益。
36王割子期之心:王割子期心前邊的血。
37申包胥:楚大夫。
38我必複楚:我必對楚國報複。
39君其取分焉:你也可以得到一份楚地。
40若以君靈撫之:若是用你的神靈來安撫楚國。
41未獲所伏:尚未能得到安身處。
42無衣:《詩經·秦風》中的一篇詩。
43九頓首而坐:《無衣》共三章,每歌一章就頓首三次,共九頓首方才坐下。
今譯 沈國人不到召陵來會,晉國差蔡人去伐他。
夏天,蔡國滅掉沈國。
到了秋天,楚國因為沈,圍住蔡國。
伍員做了吳國行人的官,專謀算楚國。
楚國殺郤宛的時候,郤宛同黨伯氏的一族是逃出來的,伯州的孫子叫嚭,做了吳國的太宰,也就謀算楚國。
楚國自從昭王即了位以後,沒有一年沒有吳國的軍隊來。
蔡侯靠有吳國,就把他的兒子乾和他大夫的兒子,給吳國做人質。
到冬天的時候,蔡侯、吳王、唐侯便一同去伐楚國,到了淮汭地方,便舍舟登陸,從豫章和楚國夾了漢水排成軍陣,左司馬戌對子常說:“你隻沿了漢水上下攔住他,我帶領方城以外的軍隊,去毀壞他的船,回來又塞住大隧、直轅、冥厄各要隘,然後你再渡過漢水去攻打他,我從背後夾擊他,那麼一定可以把他打得大敗。
”商量完了便出發。
後來叫黑的武城大夫又對子常說:“吳是用木為兵器的,我們是用皮做兵器的,我們不能長久和他相持,不如趕快同他交戰。
”史皇對子常說:“楚人都厭惡你,卻歡迎司馬,如果司馬在淮水毀壞了吳船,塞阻了三隘口回來,這分明是他獨自戰勝吳國了。
你一定要速戰,否則免不了罪的。
”便渡過漢水去排成陣勢,從小别山一直排到大别山,總共戰了三次,子常知道不能得勝,想要逃走。
史皇說:“安定的時候想要執政,遇到禍難了便逃走,有哪裡可讓你逃過去呢?你一定要死在這裡,死了以後,那從前貪财惹禍的罪,還全都可以赦免。
”十一月庚午那天,兩國的兵馬排列在柏舉這地方。
阖廬的兄弟夫王,早晨請求阖廬說:“楚國的囊瓦待人不好,他的臣子沒有死戰的心志,我先去攻打,他的軍隊一定逃走的,然後大軍再跟上來,便能勝他了。
”吳王不允許。
夫王說:“所謂人臣見到符合義的事便幹,不等待命令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今天我拼了一死,定可攻進楚國的。
”便帶領他手下的五千兵,先去攻打子常的兵,子常的兵果然逃走,楚師大亂,吳兵大勝。
子常就逃到鄭國了。
史皇坐了他的兵車
管叔、蔡叔聯絡商朝,毒害周王室,于是周成王殺了管叔,而放逐蔡叔,用車七輛,跟蔡叔一同被放逐的有七十人。
他的兒子蔡仲改了行為,崇奉德行,周公就推舉他做自己的卿士,使他見了王,而命他為蔡侯,冊命書定着:‘王說:胡!不要像你父親那樣,違背王的命令。
’怎麼能叫蔡在衛的前面呢?武王的同母弟兄八個人,周公做太宰,康叔做司寇,聃季做司空,其餘的五位沒有官做,這豈是以年齡為标準推舉嗎?曹國君主是文王的後代,晉國君主是武王的後代。
曹國是伯爵,而在甸服的位子,這也不是崇尚年齡。
現在要崇尚年齡,這是反對先王的舊辦法。
晉文公做踐土的盟會時,衛成公不參加,夷叔是他同母弟弟,尚且在蔡先,據他的盟誓書說:‘王這樣說: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
’藏在周的府庫中,可以去翻看。
你想恢複周文武的規矩,而不恢複他的德行,那将怎麼辦呢?”苌弘高興了,就告訴劉子,同士鞅去商量,歃血時就把衛侯擱在前邊。
從召陵地方回來,鄭國遊吉未到國内就死了,晉國的趙鞅,為他哭泣,很哀痛地說:“黃父的盟會時,他告訴我九句話說:‘不要開始作亂,不要以富而驕,不要恃着長官的寵愛,不要違背同事,不要傲視禮節,不要以能力傲視人,不要為一件事重複地發怒,不要謀劃壞事,不要做不合正義的事情。
’” 經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今譯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率領軍隊滅沈,把沈子嘉逮回來,殺了他。
經五月,公及諸侯盟于臯鼬。
今譯 五月,魯定公同諸侯在臯鼬會盟。
經杞伯成卒于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杞伯成在會盟時死了。
經六月,葬陳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六月,給陳惠公下葬。
經許遷于容城1。
今注 1容城:《地名補注》說容城在河南葉縣西。
此經無傳。
今譯 許國遷到容城去了。
經秋,七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魯定公開會回來。
經劉卷1卒2。
今注 1劉卷:就是劉文公。
2此經無傳。
今譯 劉文公死了。
經葬杞悼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杞悼公下葬。
經楚人圍蔡1。
今注 1此經傳在“沈人不會于召陵”一段。
今譯 楚國人圍了蔡。
經晉士鞅、衛孔圉1帥師伐鮮虞2。
今注 1孔圉:是孔羁的孫子。
2此經無傳。
今譯 晉國士鞅、衛國的孔圉讨伐鮮虞。
經葬劉文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劉文公下葬。
經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舉,楚師敗績,楚囊瓦出奔鄭。
庚辰,吳入郢。
傳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
夏,蔡滅沈。
秋,楚為沈故,圍蔡。
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
楚之殺郤宛也1,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孫嚭為吳太宰以謀楚。
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蔡侯因之,以其子乾與其大夫之子為質于吳。
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2,自豫章與楚夾漢。
左司馬戌3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4,還塞大隧、直轅、冥厄5,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既謀而行。
武城黑6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史皇7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于淮,塞城口8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9,三戰,子常知不可10,欲奔。
史皇曰:“安求其事11,難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12。
”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13。
阖廬之弟夫王晨請于阖廬曰:“楚瓦14不仁,其臣莫有死志。
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弗許。
夫王曰:“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
今日我死,楚可入也。
”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子常奔鄭,史皇以其乘廣死15。
吳從楚師及清發16,将擊之,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17,五戰及郢。
己卯,楚子取其妹季芈畀我18以出,涉雎,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19。
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20,子山21處令尹之宮,夫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王入之。
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澨,傷22。
初,司馬臣阖廬,故恥為禽焉,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23,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可用也已!”句卑布裳刭而裹之24,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楚子涉雎濟江入于雲中25,王寝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孫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鄖,鐘建負季芈以從,由于徐蘇而從。
鄖公辛之弟懷将弑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誰敢雠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誰雠?《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26。
’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滅宗廢祀27非孝也,動無令名非知也,必犯是,餘将殺女。
”鬬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随。
吳人從之,謂随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
天誘其衷,緻罰于楚,而君又竄之28,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29,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
”楚子在公宮30之北,吳人在其南。
子期似王31,逃王而己為王曰:“以我與之,王必免。
”随人蔔與之,不吉,乃辭吳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
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執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鸠楚竟32,敢不聽命。
”吳人乃退。
鑢金33初官于子期氏,實與随人要言34,王使見,辭曰:“不敢以約35為利。
”王割子期之心36,以與随人盟。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37曰:“我必複楚國38。
”申包胥曰:“勉之。
子能複之,我必能興之。
”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39。
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
若以君靈撫之40,世以事君。
’”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将圖而告。
”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41,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42,九頓首43而坐,秦師乃出。
今注 1楚之殺郤宛也:此事在魯昭公二十七年。
2淮汭: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北。
3左司馬戌:即沈尹戌。
4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我用方城外的全軍力量毀掉吳國的船隻。
5大隧、直轅、冥厄:《方輿紀要》說:平靖關西北。
河南省信陽城九十裡,即古冥阨也。
黃岘關又名九裡關,在湖北應山縣東北九十裡,北去信陽九十裡,即古直轅也。
武陽關一名禮山關,在應山縣東北三十裡,(今置禮山縣在禮山之北)西北至信陽一百五十裡,即古大隧也。
6武城黑:楚國武城大夫。
7史皂:楚大夫。
8城口:大隧、直轅、冥厄三隘道的總名稱。
9小别至于大别:楊守敬地圖以大别山在光黃之間,而以羅田縣北松子關西為大别山,柏舉東南為小别山,與傳文俱合。
10子常知不可:子常知道不可能戰勝吳國。
11安求其事:安定時候求掌執政事。
12初罪必盡說:最初的罪行因戰死必可皆被赦免。
13柏舉:楚地,在今湖北麻城縣東北十五裡。
14楚瓦:子常名囊瓦。
15史皇以其乘廣死:乘子常的車,僞為元帥,奮戰而死。
16清發:水名,《一統志》說:石岩山在(湖北省)安陸縣南十裡,北臨涢水,即清發水也。
17雍澨:又東繞天門城之西南,《府志》謂之三叉河,楊圖謂之三岔河,即春秋之雍澨,在今天門縣城之西。
18季芈畀我:《正義》引服虔以為畀我是季芈的字。
19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是在象尾上燒着火使它們奔向吳國軍隊。
20以班處宮:照着班次來住進楚王宮。
21子山:是阖廬的兒子。
22敗吳師于雍澨,傷:他将吳國軍隊在雍澨打敗,但他也受了傷。
23我實失子:不知你的賢能。
24句卑布裳刭而裹之:句卑将已死的沈尹戌的頭割下,并用衣裳将他裹起來。
25雲中:雲夢澤在湖北雲夢縣西七裡。
26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這是《詩經·大雅·烝民》篇的一句,意思是說柔和不怕,剛強也不怕,不欺侮沒有配偶的人,也不怕強有力的人。
27滅宗廢祀:殺君王必被全家無後。
28又竄之:又将他藏起。
29以獎天衷:使天意能成功。
30公宮:随國的公宮。
31子期似王:子期是昭王庶兄公子結,他與昭王面貌相像。
32若鸠楚竟:若能安定楚國全境。
33鑢金:人名。
34實與随人要言:他與随人說要保護楚王及子期。
35不敢以約為利:不敢用要言為利益。
36王割子期之心:王割子期心前邊的血。
37申包胥:楚大夫。
38我必複楚:我必對楚國報複。
39君其取分焉:你也可以得到一份楚地。
40若以君靈撫之:若是用你的神靈來安撫楚國。
41未獲所伏:尚未能得到安身處。
42無衣:《詩經·秦風》中的一篇詩。
43九頓首而坐:《無衣》共三章,每歌一章就頓首三次,共九頓首方才坐下。
今譯 沈國人不到召陵來會,晉國差蔡人去伐他。
夏天,蔡國滅掉沈國。
到了秋天,楚國因為沈,圍住蔡國。
伍員做了吳國行人的官,專謀算楚國。
楚國殺郤宛的時候,郤宛同黨伯氏的一族是逃出來的,伯州的孫子叫嚭,做了吳國的太宰,也就謀算楚國。
楚國自從昭王即了位以後,沒有一年沒有吳國的軍隊來。
蔡侯靠有吳國,就把他的兒子乾和他大夫的兒子,給吳國做人質。
到冬天的時候,蔡侯、吳王、唐侯便一同去伐楚國,到了淮汭地方,便舍舟登陸,從豫章和楚國夾了漢水排成軍陣,左司馬戌對子常說:“你隻沿了漢水上下攔住他,我帶領方城以外的軍隊,去毀壞他的船,回來又塞住大隧、直轅、冥厄各要隘,然後你再渡過漢水去攻打他,我從背後夾擊他,那麼一定可以把他打得大敗。
”商量完了便出發。
後來叫黑的武城大夫又對子常說:“吳是用木為兵器的,我們是用皮做兵器的,我們不能長久和他相持,不如趕快同他交戰。
”史皇對子常說:“楚人都厭惡你,卻歡迎司馬,如果司馬在淮水毀壞了吳船,塞阻了三隘口回來,這分明是他獨自戰勝吳國了。
你一定要速戰,否則免不了罪的。
”便渡過漢水去排成陣勢,從小别山一直排到大别山,總共戰了三次,子常知道不能得勝,想要逃走。
史皇說:“安定的時候想要執政,遇到禍難了便逃走,有哪裡可讓你逃過去呢?你一定要死在這裡,死了以後,那從前貪财惹禍的罪,還全都可以赦免。
”十一月庚午那天,兩國的兵馬排列在柏舉這地方。
阖廬的兄弟夫王,早晨請求阖廬說:“楚國的囊瓦待人不好,他的臣子沒有死戰的心志,我先去攻打,他的軍隊一定逃走的,然後大軍再跟上來,便能勝他了。
”吳王不允許。
夫王說:“所謂人臣見到符合義的事便幹,不等待命令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今天我拼了一死,定可攻進楚國的。
”便帶領他手下的五千兵,先去攻打子常的兵,子常的兵果然逃走,楚師大亂,吳兵大勝。
子常就逃到鄭國了。
史皇坐了他的兵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