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今譯 四月,單旗到晉國去告急。

    五月戊午,劉蚠的軍隊敗王子朝的軍隊在屍氏這裡。

    戊辰,王城的人同劉蚠的人在施谷打仗,劉的軍隊打敗了。

     經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

     傳秋,盟于鄟陵1,謀納公也。

     今注 1鄟陵:在今沂水東北七十裡,東郓之東北。

     今譯 秋天,在鄟陵盟會,這是齊侯想使魯昭公回魯國都城。

     經公至自會,居于郓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昭公從開會回來,住到郓城。

     傳七月己巳,劉子以王出。

    庚午,次于渠1。

    王城人焚劉。

    丙子,王宿于褚氏2。

    丁醜,王次于萑谷3。

    庚辰,王入于胥靡4。

    辛巳,王次于滑5。

    晉知跞、趙鞅帥師納王,使女寬6守阙塞7。

     今注 1渠:《彙纂》說:“即周陽渠,在王城東北,開渠引洛水,名曰陽渠。

    在今河南洛陽縣。

    劉澄之《永初記》:言城西有陽渠,周公制之是也。

    亦謂之九曲渎。

    ” 2褚氏:今洛陽縣東南,有褚氏聚。

     3萑谷:《彙纂》說:“《後漢書》孫堅進軍大谷,距洛九十裡,其谷連亘至颍陽縣,何進設八關,大谷其一也。

    周之施谷、雈谷,其支徑耳。

    ” 4胥靡:《彙纂》說:“今河南偃師縣東四十裡,有胥靡城。

    ” 5滑:原本鄭地,後入周,在今河南偃師縣。

     6女寬:晉大夫。

     7阙塞:《河南府志》說:“阙塞山一稱伊阙,一作關塞,在今洛陽城西南二十五裡,山之東有香山,西有龍門山。

    ” 今譯 七月己巳,劉蚠領着敬王逃出。

    庚午,到渠這地方。

    王城的人把劉蚠的封邑燒掉。

    丙子,敬王就住到褚氏。

    丁醜,敬王住到雈谷。

    庚辰,敬王進到胥靡。

    辛巳,王到了滑這地方。

    晉國知跞、趙鞅率領軍隊,使王回國,叫女寬守在關塞這地方。

     經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傳九月,楚平王卒。

    令尹子常欲立子西1,曰:“大子壬2弱,其母非適也。

    王子建實聘之。

    子西長而好善,立長則順,建善則治,王順、國治,可不務乎?”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國有外援3,不可渎也。

    王有適嗣,不可亂也。

    敗親、速雠、亂嗣,不祥,我受其名,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也,楚國何為?必殺令尹!”令尹懼,乃立昭王。

     今注 1子西:平王的長庶子。

     2大子壬:楚昭王。

     3外援:指秦國。

     今譯 九月,楚平王死了。

    令尹子常想立平王的長庶子子西為楚王,他說:“太子壬太年輕,他的母親也不是嫡夫人。

    太子建先聘了他。

    子西年長而喜歡善行,立了長子是很順的,建了善行則能夠治,王立了很順,國家能治理,這不可以辦嗎?”子西發怒說:“這是亂國家而壞君王的名譽,國家有秦國作外援,不可以怠慢他,王有嫡的後人不可以亂,使親人失敗,而使敵人來得快,亂了嗣人是不祥瑞的,我不受這種惡名,把天下來賄賂我,我更不可聽從,我要楚國幹嗎?必定殺掉令尹。

    ”令尹害怕,就立了昭王。

     經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

    辛醜在郊1,遂次于屍。

    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2,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陰忌奔莒以叛3,召伯逆王于屍,及劉子單子盟,遂軍圉澤,次于堤上4。

    癸酉,王入于成周。

    甲戌,盟于襄宮5,晉師成公般6戍周而還。

    十二月,癸未,王入于莊宮7。

    王子朝使告于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

    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

    ’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8,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

    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

    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9,攜王10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

    則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

    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頹禍心,施于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

    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11曰:‘周其有頿王,亦克能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12,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

    ’至于靈王,生而有頿,王甚神聖,無惡于諸侯,靈王景王13克終其世。

    今王室亂,單旗、劉狄14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餘心所命,其誰敢讨之’。

    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渎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

    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

    茲不穀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

    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15,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實深圖之。

    昔先王之命曰:‘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蔔,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闵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禮也,子朝幹景之命,遠晉之大,以專其志,無禮甚矣,文辭何為?” 今注 1郊:在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2召伯盈逐王子朝:召伯盈本來是子朝一黨,因為晉國軍隊已經攻下鞏這地方,所以他就知道子朝不能成功,就驅逐王子朝而改迎接敬王。

     3陰忌奔莒以叛:陰忌是子朝一黨,逃奔到莒地對敬王反叛。

    莒在今河南伊川縣南。

     4堤上:應在圉澤附近。

     5襄宮:周襄王的廟。

     6成公般:晉大夫。

     7莊宮:周莊王的廟在王城。

     8王愆于厥身:愆是身有惡疾。

     9用愆厥位:王昏迷不順,所以失掉他的位子。

     10攜王:是幽王的少子伯服。

     11秦人降妖:秦人降下妖言。

     12二世共職:指靈王同景王都謹于職守。

     13靈王景王:景王是靈王的兒子。

     14劉狄:就是劉蚠。

     15赦圖不穀:赦我的憂慮而救我的患難。

    不穀,君王自稱。

     今譯 冬天十月丙申,周敬王在滑這地方發起軍隊,辛醜,到了王子朝所占領郊的地方,接着到了屍這地方。

    十一月辛酉,晉國軍隊克了鞏縣,召伯盈本是王子朝的黨羽,現在看見晉國軍隊占領了鞏,知道王子朝不能成功,就把他驅逐出走,而迎接周敬王回來。

    王子朝同召氏的族人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拿着周的典籍逃到楚國去,王子朝的黨羽陰忌逃到莒的地方反叛了,召伯盈就去迎接敬王在屍這地方,并同劉蚠單旗盟誓,在圉澤整頓軍隊,并且到了堤上。

    癸酉,敬王進入成周。

    甲戌這天,在襄王的廟裡盟誓,晉國軍隊留下晉大夫成公般戍守周國就回到晉國去了。

    十二月癸未,敬王進入了王城莊王的廟裡。

    王子朝叫人告訴諸侯們說:“從前武王勝了殷國,成王安定四方,康王安息人民,他們全都封建母弟,做周室的屏蕃,并且說:‘我不要專享受文王武王的成功。

    并且為後人的迷敗傾覆到了困難時,就去拯救。

    ’到了夷王,王的身體惡疾,諸侯們沒有一個不去禱告他的神,以保障王的身體。

    到了他的兒子厲王,王的心很戾虐,人民忍受不了,叫王住到彘這地方,諸侯們各離開他的位置,以保護王的政治,宣王年長有志向以後,然後才交還政權。

    到了他兒子幽王,天不保佑周國,天子昏亂不順,就失掉他的王位,他的少子伯服,違背了天命,諸侯把他廢了,而重新把平王找回來,就東遷到洛陽,這可以證明兄弟們能用力保護王室。

    到了惠王,天不安靖周室,生了王子頹藏有禍心,禍連叔帶。

    惠王同襄王躲避禍難,離開王都城,就有晉國同鄭國全都幫助黜去不端正的人,用以安定王室,這就是兄弟各國能夠尊重先王的命令。

    在定王六年,秦人降下妖言說:‘周将來有個有胡子的王,也能夠修明他的職務,諸侯全聽從他,靈王景王二世都謹于職守,王室裡恐怕有人妄想求得王位,諸侯不明白,而受他的亂災。

    ’到了靈王,生的時候就有胡子,他很神聖,對諸侯們沒有做壞事,靈王景王都能善終地去世。

    現在王室混亂,單旗同劉狄亂了天下,專行不順的事,他們說:‘先王有什麼常法,應該照我心裡所想的,誰還能夠讨伐我呢?’率着一群不好的人,在王室裡行亂,追求欲望永遠沒有餍足的時候,所求也沒有限制,變化鬼神的典章,慢棄了刑法,背叛了王室,傲慢了威儀,說周景王的壞話,晉國不道德,就幫助它,不知到哪裡為止。

    現在我動蕩流離,逃到楚國,不知到什麼程度,若是我一二兄弟甥舅國家,順着天法,不幫助狡猾,遵從着天命,不至于得到天的處罰,赦去我的憂慮,而救我的患難,這就是我所願意的,敢對你們宣布我心裡所想的,同先王的經常,希望你們細想想。

    從前先王的命令說:‘王後沒有嫡子,就立年長的,年紀若相同就以德行來論,德行若相同,就用占蔔,王也不立愛的兒子,公卿們全沒有私心,這是古代的制度。

    ’穆後及太子壽都死了,單旗劉蚠贊用私心立年輕的,以違背先王的常制,也請諸侯們細想想。

    ”魯國的闵馬父聽見子朝所說的話,就說:“文辭是用來行禮的,子朝違背周景王的命令,遠了晉國的大權,專門用他的思想,他的無禮太厲害了,文辭有什麼用呢?” 傳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

    晏子曰:“無益也,隻取誣焉。

    天道不1,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損?《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2。

    ’君無違德,方國将至,何患于彗?《詩》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3。

    ’若德回亂,民将流亡,祝史之為,無能補也。

    ”公說,乃止。

    齊侯與晏子坐于路寝,公歎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德。

    ”對曰:“如君之言,其陳氏乎!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區、釜、鐘之數,其取之公也薄4,其施之民也厚5。

    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

    《詩》曰:‘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6。

    ’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

    ”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對曰:“唯禮可以已之。

    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公曰:“善哉!我不能矣。

    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

    ”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7。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

    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王所禀于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8” 今注 1天道不:天道是不可以被疑惑的。

     2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這是《詩經·大雅》的一句詩,意思是說周文王能小心地恭敬,侍奉上帝,專門為得到多福,不違背德行,所以四方的邦國全都歸順他。

     3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這是一首《逸詩》,意思是說我所監戒的是夏朝同商朝,因為亂的緣故,人民全都逃亡。

     4其取之公也薄:他是以公量來收取。

     5其施之民也厚:指陳氏用私量來借貸。

     6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意思說雖沒有德行給你,但是能叫你高興的,歌唱并舞蹈。

     7與天地并:禮同天地并立。

     8是以先王上之:所以先王全以禮為最上。

     今譯 齊國有彗星出現,齊侯派人舉行禳祭,去除災害,晏子說:“這沒有用,隻是欺騙人的,天道是不使人疑惑的,天命不能有兩種,為什麼還去除禳它?并且天上有彗星,是為除去穢氣,你沒有穢的德行,又何必去禳除呢?如果你有穢德,舉行禳祭禱告也沒有什麼好處。

    《詩經·大雅》說:‘這位文王,非常小心地來侍奉上帝,以得到很多的福氣,他沒有違德之行,就可以得到四方國家的來歸。

    ’你若沒有違德之行,方國全要來歸你,又何必怕彗星呢?《逸詩》中說過:‘我所以為監戒的,是在夏同商,因為亂的緣故,人民全都散了。

    ’要是違德亂行,人民将逃亡,祝史的禱告,沒有用處。

    ”齊侯高興了就不禳除。

    齊侯同晏嬰坐到路寝上,公歎着說:“這屋子很美麗,誰将有這屋子?”晏嬰說:“請問這句話怎衆講?”公說:“我以為在德。

    ”回答說:“若照你所說,恐怕是陳氏所有;陳氏雖沒有大德行,但對人民很有施舍,豆、區、釜、鐘的數目,他取人民很少,而施舍給人民很多。

    你上的稅很多,陳氏施舍的很多,人民全歸到他那兒去了。

    《詩經·小雅》說:‘雖然沒有德行給你們,你們也能很高興地載歌且舞。

    ’陳氏的施與,人民已對他歌舞,你的後代若稍懈惰,陳氏而不逃亡,那麼國家就是他的國家了。

    ”公就說:“這很對,那麼怎麼辦呢?”回答說:“唯獨禮可以勝他。

    論禮,大夫之家的施舍,不會施給國家,人民也不會搬家,農人不會改職業,工人商人不變化,士人不失掉職掌,官不怠慢,大夫們不私占公家的利益。

    ”齊侯說:“這很好,但是我不能夠。

    今後我方才知道禮可以守國家。

    ”晏嬰說:“禮的守國已經很久了,跟天地并立。

    君下令,臣恭敬,父慈,兒子孝,兄愛弟,弟敬兄,丈夫和順,妻柔和,婆婆慈悲,兒婦們聽從,這全是合于禮的。

    君下令而不違背,臣恭敬而沒有二心,父親慈祥而教訓兒子,兒子孝順而谏箴父親的過失,哥哥親愛而友,弟弟恭敬而順從,丈夫和順而合義,妻子柔和而合于正,婆婆慈悲而不自專,兒婦聽從而婉順,這全是禮的善事。

    ”齊侯說:“這是很好的,寡人現在才知道,這是禮的最上。

    ”晏嬰說:“這是先王從天地接受了禮儀,而保護他的人民,所以先王以禮為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