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可以成功嗎?”回答說:“很難。
”韓起說:“同對一件惡事相求,這等于做生意一樣,這有什麼難處?”叔向又回答說:“沒有他同好的人,誰又跟他同惡呢?取到一個國家有五種難處,有寵愛而沒有賢人,第一件事。
有賢人而沒有内主,第二件事。
有内主而沒有計謀是第三件事。
有計謀而沒有民衆是第四件事。
有民衆而沒有德行是第五件事。
子幹在晉國已經十三年了,晉楚随從的人沒聽說有達人,可以說是沒有人。
族也沒有了,親戚全都跟他叛逆,可以說是沒有内主。
沒有大的機會而舉動,可說是沒有計謀。
終身在外國住着,可以說沒有民衆。
逃亡而楚人沒有喜愛他,可以說沒有德行。
楚靈王很暴虐,但是沒有什麼畏懼,楚君子幹有五種難處,就算殺掉舊君,誰能夠幫助他?做楚國君的大概就是棄疾,做陳蔡兩國的君方城以外全歸他管。
他沒有做過壞事,盜賊全都藏了,他不用各人的私欲,去違背民間的事情,人民沒有恨他的心,各種神全都命令他,人民全都信服他。
芈姓每逢到亂事,最小的兒子必定立,這是楚國的常情。
得到神的命令這是第一件。
有人民信仰他是第二件。
他沒有做壞政第三件。
他的母親有寵第四件。
所占的地位照常第五件。
有這五件利去掉了五件難,誰能夠害他?子幹的官隻是右尹,論他的貴寵隻是庶子,以神的命令來說又很遠,他的貴重已經沒有了,他的寵愛也抛棄了,人民也沒有懷念他,國裡沒有内主,以什麼方法來立呢?”韓起答說:“齊桓公同晉文公不是也如此嗎?”叔向回答說:“齊桓是齊僖公的妾衛姬的兒子,為僖公所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做他的輔佐,有莒國、衛國做他的外主,有國高做他的内主。
他從善如流水,對于善事非常的嚴敬,清,不好賄賂,儉,不逞私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煩,所以有國家,這不是很應當的嗎?我們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為晉獻公所寵愛,好學而笃志,生了十七年,有士五個人,有先大夫趙衰、狐偃做他的腹心,有魏犫、賈佗給他做股肱,有齊、宋、秦、楚做他的外主,有栾、郤、狐、先做他的内主,逃亡了十九年,他的志向更堅定,晉惠公、晉懷公抛棄了人民,人民隻能跟着文公,獻公沒有旁的親屬,人民沒有旁的希望,天方向着晉國,将怎麼樣替代文公?這兩位君同子幹不同。
楚共王有寵愛的兒子,國内還有棄疾,而子幹對人民沒有施舍,對外沒有援救,離開晉國沒有人歡送,回到楚國沒有人迎接,怎麼樣能夠想得到國家呢?” 經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
傳晉成虒祁1,諸侯朝而歸者皆有貳心。
為取郠故2,晉将以諸侯來讨。
叔向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
”乃并征會告于吳。
秋,晉侯會吳子于良3,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
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鲋攝司馬,遂合諸侯于平丘4,子産、子大叔相鄭伯以會,子産以幄幕九張行,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損焉,及會亦如之。
次于衛地,叔鲋求貨于衛,淫刍荛者,衛人使屠伯5饋叔向羹與一箧錦,曰:“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刍荛者異于他日,敢請之6。
”叔向受羹反錦,曰:“晉有羊舌鲋者,渎貨無厭,亦将及矣7,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
”客從之,未退而禁之。
晉人将尋盟,齊人不可。
晉侯使叔向告劉獻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對曰:“盟以底信,君苟有信,諸侯不貳,何患焉!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雖齊不許,君庸多矣。
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遲速唯君。
”叔向告于齊曰:“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為請。
”對曰:“諸侯讨貳,則有尋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尋?”叔向曰:“國家之敗,有事而無業,事則不經。
有業而無禮,經則不序。
有禮而無威,序則不共。
有威而不昭,共則不明,不明棄共,百事不終,所由傾覆也。
是故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志業于好,講禮于等,示威于衆,昭明于神,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興。
晉禮主盟,懼有不治,奉承齊犧,而布諸君求終事也。
君曰餘必廢之,何齊之有?唯君圖之,寡君聞命矣。
”齊人懼,對曰:“小國言之,大國制之,敢不聽從,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
”叔向曰:“諸侯有間矣,不可以不示衆。
”八月,辛末,治兵,建而不旆。
壬申,複旆之,諸侯畏之。
邾人,莒人,愬于晉曰:“魯朝夕伐,我幾亡矣。
我之不共,魯故之以8。
”晉侯不見公,使叔向來辭曰:“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
”子服惠伯對曰:“君信蠻夷之訴9,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後,亦唯君,寡君聞命矣。
”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10,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若奉晉之衆,用諸侯之師,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魯罪,間其二憂,何求而弗克?”魯人懼聽命。
甲戌,同盟于平丘,齊服也。
令諸侯日中造于除,癸酉,退朝,子産命外仆速張于除,子大叔止之,使侍明日。
及夕,子産聞其未張也,使速往乃無所張矣。
及盟,子産争承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
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阙,所以得罪也。
諸侯修盟,存小國也。
貢獻無極,亡可待也。
存亡之制,将在今矣。
”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晉人許之。
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産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讨?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使狄人守之。
司铎射11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守者禦之,乃與之錦而入。
晉人以平子歸,子服湫從。
子産歸未至,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
”仲尼謂子産于是行也,是以為國基矣。
《詩》曰:“樂隻君子,邦家之基12。
”子産君子之求樂者也。
且曰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今注 1虒祁:在昭公八年。
2取郠:在昭公十年。
3良:《方輿紀要》說:“今江蘇邳縣北六十裡有良城故城。
” 4平丘:衛地。
《長垣縣志》說:“平邱城在今縣城西南五十裡。
”《一統志》同。
5屠伯:衛大夫。
6敢請之:叫他止住。
7亦将及矣:他不久也将及禍。
8魯故之以:因為魯國的緣故。
9君信蠻夷之訴:你聽信邾國同莒國的告訴。
10牛雖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牛雖然很瘦,但是它若爬到豬的身上,也會把豬吓死。
11司铎射:魯大夫。
12樂隻君子,邦家之基:《詩經·小雅》的一句話。
君子掌政權,這是邦家的基礎。
今譯 晉國修虒祁的宮,諸侯朝晉回去的全有背離的心意。
為取郠的地方,晉将率領着諸侯來讨魯國。
叔向說:“對諸侯不可以不示威。
”并且預備開會告訴吳國。
秋,晉侯同吳王在良這地方開會,水道不方便,吳人辭謝不來開會。
七月丙寅,預備軍隊在邾國南邊,共有車四千輛,羊舌鲋攝司馬的官,就在平丘會合諸侯。
子産、遊吉為鄭伯相禮來開會。
子産做了帳篷九個,遊吉先做了四十個,後來又後悔了,每次住的地方,就去掉若幹個,到了開會的時候,同子産數目相同。
到了衛國的地方,羊舌鲋為了對衛國求賄賂,放任刍荛的人,衛人使他大夫屠伯送給叔向羹湯同一箧錦緞,并且說:“諸侯侍奉晉國,沒有敢有二心,何況衛國等于在晉國屋宇下,還敢有異心嗎?砍草的人同旁的天情形不同,請把他止住。
”叔向受了羹湯,還回他的錦緞說:“晉國有羊舌鲋,想要賄賂,沒有厭心,他也将及于禍了,至于現在這件事,你若以君命來賞賜他,他也就可以止住了。
”于是派去的人就照這樣辦沒有退回,羊舌鲋就禁止砍草的人。
晉人想着重申從前的盟誓,齊人不贊成。
晉侯派叔向告訴王卿士劉獻公說:“齊人不願意盟,怎麼辦?”劉獻公回答說:“盟是為的得到信實,君苟有信實,諸侯沒有二心,這還有什麼可怕的呢?用文辭來告訴他,并且用武力來督帥他,齊國就是不答應,你的功勞也很大。
天子的大夫請率領王的軍隊,元戎十輛在先頭走,早晚全聽你的命令。
”叔向告訴齊國說:“諸侯求盟已經在此地,你不贊成,但是寡君就要請求你。
”齊國回答說:“諸侯讨二心的,方才有重申盟誓的舉動,若全都服從命令,有什麼盟可以重申呢?”叔向說:“國家的敗壞,在有事而沒有貢賦,事就不能有常,有貢賦而沒有禮,雖有常也不能按着次序。
有禮而沒有威望,次序就不恭敬。
有威望而不昭明,恭敬就不明顯。
不明顯就棄了恭敬,百事全不能到底,就是所以颠覆的緣故。
所以明王的制度,使諸侯每歲來聘問,以表明他的志業。
隔歲來朝貢以講求禮節,再朝貢就開會,以表示威嚴,再開會就盟誓,以顯示昭明,志業于好處,就是為的聘問,講禮就是為的朝貢,示威于衆人是為的開會,昭明于神前為的盟誓,自古代以來沒有變過,存亡的道理就是由這裡興起來的。
晉國是諸侯的盟主,恐怕做不好,所以奉承了盟誓的犧牲,而告訴你,這是求把事辦完。
你說我必須廢除他,這對齊國有什麼用處呢?希望你細想想。
寡君隻有聽從你的命令。
”齊人害怕了就回答說:“小國隻是這麼說,大國來制止,敢不聽從你的命令,既然命令如此,我們就恭敬地來,早晚全聽你。
”叔向說:“諸侯有間隙可乘了,不可以不表示兵衆。
”八月辛未這天,練習戰争,把旗子設立了,而不加上飄帶。
壬申,又加上飄帶,諸侯全害怕。
邾人、莒人告訴晉國說:“魯國早晚侵伐我,我幾乎要亡國了。
我的不能供晉國賦歲,這全是魯國的緣故。
”晉侯不見魯昭公,使叔向來辭謝魯昭公說:“諸侯将于甲戌盟誓,寡君知道不能侍奉你,請你不要勤勞來開會。
”子服惠伯對他說:“你信蠻夷的告訴,而絕兄弟國家的關系,舍棄周公的後人,也就聽你的。
”叔向說:“寡君有甲車四千輛,就是以沒有道來行使他,也使人可怕,況他用道理來辦,誰能抵擋他呢?牛雖然瘦,倒在豬的身上,會把豬吓死,南蒯子仲在魯國可憂慮,你們還能忘嗎?若用晉國的衆兵加上諸侯的軍隊,再用邾、莒、杞、鄫的怒氣,來讨魯國的罪狀,乘着南蒯子仲的憂慮,求什麼還不能成功呢?”魯人害了怕,就聽從晉國的命令。
甲戌,在平丘同盟,這是齊人服從了。
令諸侯們日中到盟壇那裡去,癸酉,先朝晉國退下來,子産令仆人趕緊張開帷幕,遊吉攔住,待明天再說。
到了晚上,子産聽說還沒有張帷幕,叫他趕緊去張,已經沒有張帷幕的地方了。
到了盟誓時,子産對于貢賦的數目很有争執,他說:“從前天子對于貢賦,輕重論著次序,地位高貢賦就重,這是周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貢賦重的是甸服。
鄭伯是等于子男的爵位,而使他從着公侯的地位繳納貢賦,恐怕沒有方法供給,我敢請求諸侯休息軍隊,彼此交好。
而晉國使人來責求貢賦,每月都到鄭國。
納的貢賦沒有法制,小國有阙乏,所以得于大國。
諸侯舉行盟誓,為的能使小國存在,貢獻無量,國家的滅亡立可實現。
存亡的制度全在今天。
”由中午争起一直争到夜晚,晉人隻好許他。
既盟以後,遊吉不以為然說:“諸侯若來讨伐,這豈可以容易對付嗎?”子産說:“晉國的政治出自多門,二心苟且之不暇,還能夠讨伐我國嗎?國家要沒有競争,就會衰弱下去,那還有什麼國家可講?”魯昭公不參加盟誓,晉人逮起了季孫意如,拿帳幕裹起來,使狄國人看守着他。
魯大夫司铎射身上藏着一塊錦緞,奉着水壺擱上冰偷着給季孫去喝,看守的人攔住他,就給他一塊錦就進去了。
晉國人把季孫意如領到晉國去,子服湫随着他。
子産回鄭國,沒有到,聽說子皮死了,哭着并且說:“我已經沒有方法做善事了,隻有他知道我。
”仲尼說子産這次去可以為國家的根基。
《詩經》說:“這個君子就是邦家的根基。
”子産是君子求樂的人。
并且說盟主會合諸侯,讨論貢事,這合于禮的。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昭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沖競1,大獲而歸。
今注 1及中人驅沖競:《方輿紀要》說:“中山城在唐縣西北十三裡,一名中人亭。
”用全力把戰車往前沖進。
今譯 鮮虞人聽說晉國的軍隊全出去,他就不警戒邊疆,而且不修理防備,晉國荀吳由著雍這地方,拿上軍侵略鮮虞,到了中人地方跟敵人用車沖突,得到敵人很多以後就回來。
經蔡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傳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禮也。
隐大子之子廬歸于蔡,禮也。
悼大子之子吳歸于陳,禮也。
今譯 楚國軍隊滅了蔡國的時候,楚靈王把許、胡、沈、道、房、申遷到楚國。
平王即位以後,既而又封陳國同蔡國,把這些小國也回複了,這是合禮的。
隐太子的兒子廬也回到蔡國,這也是合禮的。
悼太子的兒子吳回到陳國,也是合禮的。
經冬,十月,葬蔡靈公。
傳冬,十月,葬蔡靈公,禮也。
今譯 冬天十月給蔡靈公行葬禮,這是合禮的。
經公如晉,至河乃複。
傳公如晉,荀吳謂韓宣子曰:“諸侯相朝,講舊好也。
執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辭之。
”乃使士景伯辭公于河。
今譯 魯昭公到晉國,荀吳對韓起說:“請諸侯互相朝見,這是講舊情的好。
把他的卿逮起來,而叫他君來朝見,這是很不好的,不如辭掉他。
”就叫士景伯到黃河邊上辭謝昭公。
經吳滅州來。
傳吳滅州來,令尹子期請伐吳,王弗許,曰:“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
州來在吳猶在楚也,子姑待之。
” 今譯 吳人滅了州來,令尹子期請讨伐吳國,楚平王不答應,說:“我還沒有安撫人民,沒有敬祀鬼神,守備全沒修整,國家也沒有安定,而隻用人民的力量,若失敗了,就後悔也來不及。
州來屬于吳國等于屬于楚國,你姑且等一等再看。
” 傳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于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棄之,使事齊楚,其何瘳于晉?親親與大,賞共罰否,所以為盟主也,子其圖之。
諺曰:‘臣一主二。
’吾豈無大國?”穆子告韓宣子,且曰:“楚滅陳蔡不能救,而為夷執
”韓起說:“同對一件惡事相求,這等于做生意一樣,這有什麼難處?”叔向又回答說:“沒有他同好的人,誰又跟他同惡呢?取到一個國家有五種難處,有寵愛而沒有賢人,第一件事。
有賢人而沒有内主,第二件事。
有内主而沒有計謀是第三件事。
有計謀而沒有民衆是第四件事。
有民衆而沒有德行是第五件事。
子幹在晉國已經十三年了,晉楚随從的人沒聽說有達人,可以說是沒有人。
族也沒有了,親戚全都跟他叛逆,可以說是沒有内主。
沒有大的機會而舉動,可說是沒有計謀。
終身在外國住着,可以說沒有民衆。
逃亡而楚人沒有喜愛他,可以說沒有德行。
楚靈王很暴虐,但是沒有什麼畏懼,楚君子幹有五種難處,就算殺掉舊君,誰能夠幫助他?做楚國君的大概就是棄疾,做陳蔡兩國的君方城以外全歸他管。
他沒有做過壞事,盜賊全都藏了,他不用各人的私欲,去違背民間的事情,人民沒有恨他的心,各種神全都命令他,人民全都信服他。
芈姓每逢到亂事,最小的兒子必定立,這是楚國的常情。
得到神的命令這是第一件。
有人民信仰他是第二件。
他沒有做壞政第三件。
他的母親有寵第四件。
所占的地位照常第五件。
有這五件利去掉了五件難,誰能夠害他?子幹的官隻是右尹,論他的貴寵隻是庶子,以神的命令來說又很遠,他的貴重已經沒有了,他的寵愛也抛棄了,人民也沒有懷念他,國裡沒有内主,以什麼方法來立呢?”韓起答說:“齊桓公同晉文公不是也如此嗎?”叔向回答說:“齊桓是齊僖公的妾衛姬的兒子,為僖公所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做他的輔佐,有莒國、衛國做他的外主,有國高做他的内主。
他從善如流水,對于善事非常的嚴敬,清,不好賄賂,儉,不逞私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煩,所以有國家,這不是很應當的嗎?我們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為晉獻公所寵愛,好學而笃志,生了十七年,有士五個人,有先大夫趙衰、狐偃做他的腹心,有魏犫、賈佗給他做股肱,有齊、宋、秦、楚做他的外主,有栾、郤、狐、先做他的内主,逃亡了十九年,他的志向更堅定,晉惠公、晉懷公抛棄了人民,人民隻能跟着文公,獻公沒有旁的親屬,人民沒有旁的希望,天方向着晉國,将怎麼樣替代文公?這兩位君同子幹不同。
楚共王有寵愛的兒子,國内還有棄疾,而子幹對人民沒有施舍,對外沒有援救,離開晉國沒有人歡送,回到楚國沒有人迎接,怎麼樣能夠想得到國家呢?” 經秋,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
傳晉成虒祁1,諸侯朝而歸者皆有貳心。
為取郠故2,晉将以諸侯來讨。
叔向曰:“諸侯不可以不示威。
”乃并征會告于吳。
秋,晉侯會吳子于良3,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
七月,丙寅,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鲋攝司馬,遂合諸侯于平丘4,子産、子大叔相鄭伯以會,子産以幄幕九張行,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損焉,及會亦如之。
次于衛地,叔鲋求貨于衛,淫刍荛者,衛人使屠伯5饋叔向羹與一箧錦,曰:“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而敢有異志。
刍荛者異于他日,敢請之6。
”叔向受羹反錦,曰:“晉有羊舌鲋者,渎貨無厭,亦将及矣7,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
”客從之,未退而禁之。
晉人将尋盟,齊人不可。
晉侯使叔向告劉獻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對曰:“盟以底信,君苟有信,諸侯不貳,何患焉!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雖齊不許,君庸多矣。
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遲速唯君。
”叔向告于齊曰:“諸侯求盟已在此矣,今君弗利寡君以為請。
”對曰:“諸侯讨貳,則有尋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尋?”叔向曰:“國家之敗,有事而無業,事則不經。
有業而無禮,經則不序。
有禮而無威,序則不共。
有威而不昭,共則不明,不明棄共,百事不終,所由傾覆也。
是故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志業于好,講禮于等,示威于衆,昭明于神,自古以來未之或失也,存亡之道,恒由是興。
晉禮主盟,懼有不治,奉承齊犧,而布諸君求終事也。
君曰餘必廢之,何齊之有?唯君圖之,寡君聞命矣。
”齊人懼,對曰:“小國言之,大國制之,敢不聽從,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
”叔向曰:“諸侯有間矣,不可以不示衆。
”八月,辛末,治兵,建而不旆。
壬申,複旆之,諸侯畏之。
邾人,莒人,愬于晉曰:“魯朝夕伐,我幾亡矣。
我之不共,魯故之以8。
”晉侯不見公,使叔向來辭曰:“諸侯将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
”子服惠伯對曰:“君信蠻夷之訴9,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後,亦唯君,寡君聞命矣。
”叔向曰:“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10,南蒯子仲之憂,其庸可棄乎?若奉晉之衆,用諸侯之師,因邾、莒、杞、鄫之怒,以讨魯罪,間其二憂,何求而弗克?”魯人懼聽命。
甲戌,同盟于平丘,齊服也。
令諸侯日中造于除,癸酉,退朝,子産命外仆速張于除,子大叔止之,使侍明日。
及夕,子産聞其未張也,使速往乃無所張矣。
及盟,子産争承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
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阙,所以得罪也。
諸侯修盟,存小國也。
貢獻無極,亡可待也。
存亡之制,将在今矣。
”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晉人許之。
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諸侯若讨,其可渎乎?”子産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讨?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公不與盟,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使狄人守之。
司铎射11懷錦奉壺飲冰以蒲伏焉,守者禦之,乃與之錦而入。
晉人以平子歸,子服湫從。
子産歸未至,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
”仲尼謂子産于是行也,是以為國基矣。
《詩》曰:“樂隻君子,邦家之基12。
”子産君子之求樂者也。
且曰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今注 1虒祁:在昭公八年。
2取郠:在昭公十年。
3良:《方輿紀要》說:“今江蘇邳縣北六十裡有良城故城。
” 4平丘:衛地。
《長垣縣志》說:“平邱城在今縣城西南五十裡。
”《一統志》同。
5屠伯:衛大夫。
6敢請之:叫他止住。
7亦将及矣:他不久也将及禍。
8魯故之以:因為魯國的緣故。
9君信蠻夷之訴:你聽信邾國同莒國的告訴。
10牛雖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牛雖然很瘦,但是它若爬到豬的身上,也會把豬吓死。
11司铎射:魯大夫。
12樂隻君子,邦家之基:《詩經·小雅》的一句話。
君子掌政權,這是邦家的基礎。
今譯 晉國修虒祁的宮,諸侯朝晉回去的全有背離的心意。
為取郠的地方,晉将率領着諸侯來讨魯國。
叔向說:“對諸侯不可以不示威。
”并且預備開會告訴吳國。
秋,晉侯同吳王在良這地方開會,水道不方便,吳人辭謝不來開會。
七月丙寅,預備軍隊在邾國南邊,共有車四千輛,羊舌鲋攝司馬的官,就在平丘會合諸侯。
子産、遊吉為鄭伯相禮來開會。
子産做了帳篷九個,遊吉先做了四十個,後來又後悔了,每次住的地方,就去掉若幹個,到了開會的時候,同子産數目相同。
到了衛國的地方,羊舌鲋為了對衛國求賄賂,放任刍荛的人,衛人使他大夫屠伯送給叔向羹湯同一箧錦緞,并且說:“諸侯侍奉晉國,沒有敢有二心,何況衛國等于在晉國屋宇下,還敢有異心嗎?砍草的人同旁的天情形不同,請把他止住。
”叔向受了羹湯,還回他的錦緞說:“晉國有羊舌鲋,想要賄賂,沒有厭心,他也将及于禍了,至于現在這件事,你若以君命來賞賜他,他也就可以止住了。
”于是派去的人就照這樣辦沒有退回,羊舌鲋就禁止砍草的人。
晉人想着重申從前的盟誓,齊人不贊成。
晉侯派叔向告訴王卿士劉獻公說:“齊人不願意盟,怎麼辦?”劉獻公回答說:“盟是為的得到信實,君苟有信實,諸侯沒有二心,這還有什麼可怕的呢?用文辭來告訴他,并且用武力來督帥他,齊國就是不答應,你的功勞也很大。
天子的大夫請率領王的軍隊,元戎十輛在先頭走,早晚全聽你的命令。
”叔向告訴齊國說:“諸侯求盟已經在此地,你不贊成,但是寡君就要請求你。
”齊國回答說:“諸侯讨二心的,方才有重申盟誓的舉動,若全都服從命令,有什麼盟可以重申呢?”叔向說:“國家的敗壞,在有事而沒有貢賦,事就不能有常,有貢賦而沒有禮,雖有常也不能按着次序。
有禮而沒有威望,次序就不恭敬。
有威望而不昭明,恭敬就不明顯。
不明顯就棄了恭敬,百事全不能到底,就是所以颠覆的緣故。
所以明王的制度,使諸侯每歲來聘問,以表明他的志業。
隔歲來朝貢以講求禮節,再朝貢就開會,以表示威嚴,再開會就盟誓,以顯示昭明,志業于好處,就是為的聘問,講禮就是為的朝貢,示威于衆人是為的開會,昭明于神前為的盟誓,自古代以來沒有變過,存亡的道理就是由這裡興起來的。
晉國是諸侯的盟主,恐怕做不好,所以奉承了盟誓的犧牲,而告訴你,這是求把事辦完。
你說我必須廢除他,這對齊國有什麼用處呢?希望你細想想。
寡君隻有聽從你的命令。
”齊人害怕了就回答說:“小國隻是這麼說,大國來制止,敢不聽從你的命令,既然命令如此,我們就恭敬地來,早晚全聽你。
”叔向說:“諸侯有間隙可乘了,不可以不表示兵衆。
”八月辛未這天,練習戰争,把旗子設立了,而不加上飄帶。
壬申,又加上飄帶,諸侯全害怕。
邾人、莒人告訴晉國說:“魯國早晚侵伐我,我幾乎要亡國了。
我的不能供晉國賦歲,這全是魯國的緣故。
”晉侯不見魯昭公,使叔向來辭謝魯昭公說:“諸侯将于甲戌盟誓,寡君知道不能侍奉你,請你不要勤勞來開會。
”子服惠伯對他說:“你信蠻夷的告訴,而絕兄弟國家的關系,舍棄周公的後人,也就聽你的。
”叔向說:“寡君有甲車四千輛,就是以沒有道來行使他,也使人可怕,況他用道理來辦,誰能抵擋他呢?牛雖然瘦,倒在豬的身上,會把豬吓死,南蒯子仲在魯國可憂慮,你們還能忘嗎?若用晉國的衆兵加上諸侯的軍隊,再用邾、莒、杞、鄫的怒氣,來讨魯國的罪狀,乘着南蒯子仲的憂慮,求什麼還不能成功呢?”魯人害了怕,就聽從晉國的命令。
甲戌,在平丘同盟,這是齊人服從了。
令諸侯們日中到盟壇那裡去,癸酉,先朝晉國退下來,子産令仆人趕緊張開帷幕,遊吉攔住,待明天再說。
到了晚上,子産聽說還沒有張帷幕,叫他趕緊去張,已經沒有張帷幕的地方了。
到了盟誓時,子産對于貢賦的數目很有争執,他說:“從前天子對于貢賦,輕重論著次序,地位高貢賦就重,這是周的制度,地位低下而貢賦重的是甸服。
鄭伯是等于子男的爵位,而使他從着公侯的地位繳納貢賦,恐怕沒有方法供給,我敢請求諸侯休息軍隊,彼此交好。
而晉國使人來責求貢賦,每月都到鄭國。
納的貢賦沒有法制,小國有阙乏,所以得于大國。
諸侯舉行盟誓,為的能使小國存在,貢獻無量,國家的滅亡立可實現。
存亡的制度全在今天。
”由中午争起一直争到夜晚,晉人隻好許他。
既盟以後,遊吉不以為然說:“諸侯若來讨伐,這豈可以容易對付嗎?”子産說:“晉國的政治出自多門,二心苟且之不暇,還能夠讨伐我國嗎?國家要沒有競争,就會衰弱下去,那還有什麼國家可講?”魯昭公不參加盟誓,晉人逮起了季孫意如,拿帳幕裹起來,使狄國人看守着他。
魯大夫司铎射身上藏着一塊錦緞,奉着水壺擱上冰偷着給季孫去喝,看守的人攔住他,就給他一塊錦就進去了。
晉國人把季孫意如領到晉國去,子服湫随着他。
子産回鄭國,沒有到,聽說子皮死了,哭着并且說:“我已經沒有方法做善事了,隻有他知道我。
”仲尼說子産這次去可以為國家的根基。
《詩經》說:“這個君子就是邦家的根基。
”子産是君子求樂的人。
并且說盟主會合諸侯,讨論貢事,這合于禮的。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昭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沖競1,大獲而歸。
今注 1及中人驅沖競:《方輿紀要》說:“中山城在唐縣西北十三裡,一名中人亭。
”用全力把戰車往前沖進。
今譯 鮮虞人聽說晉國的軍隊全出去,他就不警戒邊疆,而且不修理防備,晉國荀吳由著雍這地方,拿上軍侵略鮮虞,到了中人地方跟敵人用車沖突,得到敵人很多以後就回來。
經蔡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傳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禮也。
隐大子之子廬歸于蔡,禮也。
悼大子之子吳歸于陳,禮也。
今譯 楚國軍隊滅了蔡國的時候,楚靈王把許、胡、沈、道、房、申遷到楚國。
平王即位以後,既而又封陳國同蔡國,把這些小國也回複了,這是合禮的。
隐太子的兒子廬也回到蔡國,這也是合禮的。
悼太子的兒子吳回到陳國,也是合禮的。
經冬,十月,葬蔡靈公。
傳冬,十月,葬蔡靈公,禮也。
今譯 冬天十月給蔡靈公行葬禮,這是合禮的。
經公如晉,至河乃複。
傳公如晉,荀吳謂韓宣子曰:“諸侯相朝,講舊好也。
執其卿而朝其君,有不好焉,不如辭之。
”乃使士景伯辭公于河。
今譯 魯昭公到晉國,荀吳對韓起說:“請諸侯互相朝見,這是講舊情的好。
把他的卿逮起來,而叫他君來朝見,這是很不好的,不如辭掉他。
”就叫士景伯到黃河邊上辭謝昭公。
經吳滅州來。
傳吳滅州來,令尹子期請伐吳,王弗許,曰:“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而用民力,敗不可悔。
州來在吳猶在楚也,子姑待之。
” 今譯 吳人滅了州來,令尹子期請讨伐吳國,楚平王不答應,說:“我還沒有安撫人民,沒有敬祀鬼神,守備全沒修整,國家也沒有安定,而隻用人民的力量,若失敗了,就後悔也來不及。
州來屬于吳國等于屬于楚國,你姑且等一等再看。
” 傳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于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棄之,使事齊楚,其何瘳于晉?親親與大,賞共罰否,所以為盟主也,子其圖之。
諺曰:‘臣一主二。
’吾豈無大國?”穆子告韓宣子,且曰:“楚滅陳蔡不能救,而為夷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