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傳周原伯絞虐。

    其輿臣使曹逃1。

    冬,十月,壬申,朔,原輿人逐絞而立公子跪尋2,絞奔郊3。

     今注 1使曹逃:叫他們一起逃走。

     2跪尋:是絞的弟弟。

     3郊:周地。

    案《方輿紀要》說:“河南鞏縣西南五十八裡,有城。

    周邑也。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王師晉師圍郊,郊潰。

    ’是年‘絞奔郊’應即此。

    ” 今譯 周國大夫原伯絞暴虐,他的衆臣就使大夥一起逃走。

    冬天十月壬申朔,原國的衆人驅逐了原伯絞,而立了他弟弟公子跪尋,絞就逃到郊這個地方去了。

     傳甘簡公1無子,立其弟過。

    過将去成景之族2。

    成景之族賂劉獻公3。

    丙申,殺甘悼公4,而立成公之孫。

    丁酉,殺獻大子之傅庚皮之子過,殺瑕辛于市,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鸠、陰忌、老陽子5。

     今注 1甘簡公:周卿士。

     2成景之族:甘成公同甘景公全是甘過的祖先。

     3劉獻公:劉定公的兒子,也是周卿士。

     4甘悼公:即甘過。

     5瑕辛、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鸠、陰忌、老陽子:六人都是周大夫,全是甘悼公的黨羽。

     今譯 甘簡公沒有兒子,立了他的弟弟甘過。

    甘過想着去掉甘成公同甘景公的後人。

    甘成公同甘景公的後人就賄賂了劉獻公。

    丙申,殺了甘過,而立了成公的孫子甘。

    丁酉,殺獻太子的師傅庚皮的兒子過,殺瑕辛在市上,同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鸠、陰忌、老陽子六人。

     經冬,十月,公子出奔齊。

     傳季平子立而不禮于南蒯1,南蒯謂子仲2:“吾出季氏而歸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

    ”子仲許之。

    南蒯語叔仲穆子3,且告之故。

    季悼子之卒也,叔孫昭子以再命為卿。

    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

    叔仲子欲構二家,謂平子曰:“三命踰父兄,非禮也。

    ”平子曰:“然。

    ”故使昭子4。

    昭子曰:“叔孫氏有家禍,殺適立庶,故婼也及此。

    若因禍以斃之,則聞命矣。

    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5。

    ”昭子朝而命吏曰:“婼将與季氏訟,書辭無頗。

    ”季孫懼而歸罪于叔仲子,故叔仲小、南蒯、公子謀季氏,告公。

    而遂從公如晉,南蒯懼不克,以費叛如齊。

    子仲還及衛,聞亂,逃介而先。

    及郊,聞費叛,遂奔齊。

    南蒯之将叛也,其鄉人或知之,過之而歎,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淺謀,迩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

    ”以為大吉也。

    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

    外彊内溫,忠也。

    和以率貞,信也。

    故曰:‘黃裳元吉。

    ’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

    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

    外内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

    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将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6可筮,猶有阙也,筮雖吉未也。

    ”将适費,飲鄉人酒,鄉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恥乎?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平子欲使昭子逐叔仲小,小聞之不敢朝,昭子命吏謂小待政于朝,曰:“吾不為怨府。

    ” 今注 1南蒯:南遺的兒子,是季孫氏費邑的宰。

     2子仲:公子。

    音印。

     3叔仲穆子:叔仲帶的兒子叔仲小。

     4昭子:叔孫婼。

     5則固有着矣:現在已經有了明白的位置。

     6參成:三種全完備。

     今譯 季孫意如立了以後,對南蒯不禮貌,南蒯對公子說:“我把季氏趕出去,而把他的家财歸到公家,你替代他的位置,我用費的地方,做公家的臣。

    ”公子答應了。

    南蒯又對叔仲小說這件事,并且告訴他的緣故,在季悼子死的時候,叔孫婼以再命令做卿。

    等到季孫意如伐了莒以後,打勝了仗,他更受到三命。

    叔仲小想着使季孫同叔孫兩家不和,就對季孫意如說:“三命超過父兄,這是不合禮的。

    ”季孫意如說:“很對。

    ”所以想使叔孫婼自己貶黜。

    叔孫婼就說:“叔孫氏有家禍,殺嫡而立了庶子,所以我就達到這個地位。

    要是因為亂事而把我殺掉,那隻好聽從命令。

    要不廢君的命令,則已經有明白的地位。

    ”叔孫婼上朝對吏說:“婼要跟季氏打官司,你們寫的不要有偏向。

    ”季孫害怕了,就把說的話歸罪給叔仲小,所以叔仲小、南蒯、公子謀推翻季氏,公子告訴昭公,就同昭公到晉國去,南蒯怕不能成功,把費的地方反叛了到齊國去。

    公子回來到了衛國,聽說亂了就逃走,派他的副使先回國,到了城外,聽說費已經反叛,就逃到齊國去。

    南蒯将反叛的時候,他的鄉人有的知道,過他的門口就歎息,并且說:“憂愁啊!愁啊!憂啊!深的思想,而淺的計謀,身近而志向很遠,家臣而圖謀君國的事,現在真有這個人啊!”南蒯占蔔是何吉兇,遇見坤卦變到比卦,說:“黃裳元吉。

    ”他以為這是很大的吉兆。

    就給子服惠伯看,說:“就想辦事情,怎麼樣?”子服惠伯說:“我曾研究這個卦,如果忠信的事情就可以成功,要不然必定失敗。

    外邊強盛而内裡溫和,這是忠。

    和平以循貞正,這是信。

    所以說:‘黃裳元吉。

    ’黃是中的顔色,裳是下邊的裝飾,元是善的長處。

    中要不忠實就不得到它的黃顔色,下邊不恭敬就不得到它的裝飾,事情不合禮就不得到它的極端。

    外内全都相和叫作忠,行事用信實叫作共,供養正直、剛克、柔克三德叫作善,不是這三件事,不能用這個卦。

    并且這個易卦不可以占險的事情,這是什麼事情呢,還可以裝飾嗎?中美能黃,上美能元,下美則變成裳,這三件事能夠完備,就可以占卦,現在尚有一點阙的地方,占卦雖然好,但是還沒有成功。

    ”南蒯想到費去,飲他的鄉下人的酒,鄉人有的唱歌說:“我的圃中生有杞,從我的人是你,去我的人就變成鄙陋,背他的親戚是羞恥,你要不改,就不是我們黨裡的人。

    ”季孫意如想着使叔孫婼驅逐叔仲小,叔仲小聽說了不敢上朝,叔孫婼命吏叫小到朝上等待,并且說:“我不要怨望聚集在我身上。

    ” 經楚子伐徐。

     傳楚子狩于州來,次于颍尾1,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嚣尹午、陵尹喜2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谿3,以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複陶4、翠被5、豹舄、執鞭以出,仆析父6從。

    右尹子革夕。

    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7與呂級8、王孫牟9、燮父10、禽父并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

    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11,筚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

    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将唯命是從,豈其愛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12,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

    周不愛鼎,鄭敢愛田。

    ”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

    是四國者13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柲,敢請命。

    ”王入視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将斬矣。

    ”王出複語,左史倚相趨過。

    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車轍馬迹焉。

    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

    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

    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王揖而入,饋不食,寝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複禮,仁也。

    ’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谿?” 今注 1颍尾:在今安徽正陽關北,為壽縣、鳳台、颍上三縣接界處。

     2蕩侯、潘子、司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人都是楚大夫。

     3乾谿:在今安徽亳縣東南七十裡。

     4秦複陶:秦國所送羽毛做的衣服。

     5翠被:拿翠羽裝飾的被。

     6仆析父:楚大夫。

     7熊繹:楚國始封的君。

     8呂級:齊太公的兒子丁公。

     9王孫牟:衛康叔的兒子康伯。

     10燮父:晉國唐叔的兒子。

     11荊山:在今湖北省南漳縣西。

     12昆吾:江永說先建國在濮陽。

     13四國者:陳蔡二個不羹。

     今譯 楚王冬天在州來地方打獵,兵馬宿于颍尾地方,順便差蕩侯、潘子、司馬督、嚣尹午、陵尹喜領軍隊去圍徐國,借此恐吓吳國。

    楚王自己駐紮在乾谿,做五大夫的後援。

    那時正當下雪,王戴了皮帽子,着了秦國送的羽衣,肩上再披了翠羽的霞帔,着了豹皮做的鞋子,執了馬鞭走出來,仆析父跟在後面。

    剛巧右尹子革将夜來見,王就見他,去掉皮帽翠被披,丢掉鞭子,和他講談說:“從前我先王熊繹,和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一同侍奉周康王,後來四國都分着珍寶器皿,我國獨沒有。

    如今我差人到周朝去,要他的九鼎來做我的份兒,王肯給我嗎?”子革答說:“給君王的呢!從前我們先王熊繹僻處在荊山地方,坐了柴車,着了破衣服,開辟那草莽,跋涉這山川,去服侍天子。

    隻貢些桃弧棘矢給王抵抗那不祥的事。

    齊是王的母舅,晉和魯衛是王的母弟,楚國所以沒有份兒,他們是都有的。

    如今周朝和那四國,都來服侍你君王了,專聽你君王的命令呢,難道還敢愛九鼎嗎?”靈王說:“從前我皇祖伯父叫昆吾,本是居在許地的,如今鄭人貪靠那許田的出産,不肯給我,我如果去要求,他肯給我的嗎?”子革答說:“給君王的呢!周朝尚且不敢愛那九鼎,鄭國敢愛那田嗎?”靈王說:“從前諸侯都遠離我,卻怕着晉國,如今我築城在陳蔡不羹,兵車都有一千乘,就是你也有功勞的,諸侯能怕我嗎?”子革答說:“怕你君王的呢!單是這陳、蔡、兩不羹四個國,已經夠怕的了;再加上個楚國,哪敢不怕你君王呢?”說到這裡就有個工官叫路的,進來請問楚王說:“君王差我破了圭上的玉裝飾斧柄,敢問要怎麼做法?”王便進去看。

    析父就對子革說:“你是楚國有聲望的人,如今和王講話,好像應聲響,一味依着,國家要怎麼辦呢?”子革說:“磨快了我的刀口等待着王出來,我刀口便要斬下去了!”靈王出來,便再講話;剛巧左史名倚相的在庭中走過,王說:“這倒是個好的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的!他能讀得《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書呢!”子革答說:“曾經有一事問他過的,從前周穆王要暢快他的心願,周行天下,要想處處都有他的車馬轍迹。

    祭公謀父便作《祈招》一篇的詩,阻住王這心念,穆王因此才得善終于祗宮中。

    臣問他詩中怎樣說,他卻不知道。

    如果再問他遠些的事,他哪裡能知道呢?”王說:“你能知道嗎?”子革答說:“能夠的。

    他的詩中說:‘祈父掌管了甲兵,很能安和不迫,并能昭明周王的德音,使人民想念周王的法式器局,如金玉的堅重。

    又使周王用民力有個分寸,并沒有過求醉飽的心念。

    ’”靈王聽了這話,就對子革作一個揖,走了進去,吃也不吃,困也不困的,接連有好幾天,但終究不能克制自己,所以後來仍遭了難。

    仲尼說:“從前書上有記過的:‘能克制自己,歸到禮法上去,方是仁人。

    ’這句話真正好啊!楚王如果能夠這般,哪裡還要受辱在乾谿那裡呢?” 經晉伐鮮虞。

     傳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

     今譯 晉國讨伐鮮虞,是因為肥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