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昭公三
昭公八年(公元前五三四年)
傳八年春,石言于晉魏榆1,晉侯問于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馮焉,不然,民聽濫也。
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并作,莫保其性2,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3。
叔向曰:“子野4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
《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其是之謂乎?是宮也成,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 今注 1魏榆:晉地。
《彙纂》說:“今山西省榆次縣西北,有榆次故城,《通典》謂即晉魏榆邑。
” 2莫保其性:春秋時性與生尚通用,莫保其性即莫保其生,人民不能自己保全他的生命。
3虒祁之宮:《方輿紀要》說:“宮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四十九裡,新绛縣南六裡。
”< 4子野:是師曠的字。
今譯 八年春天,晉國魏榆地方,有石塊會說話。
晉侯問師曠說:“石頭為什麼會講話?”師曠回答說:“石頭不會說話的,或者有鬼神在石上了。
否則便是百姓聽錯了瞎說。
不過臣又聽得他人說:‘興造土木的事情,妨害了百姓耕種的時候,便有怨恨的說話,動在民間。
那麼就有不會說話的東西,卻也會說話了。
’如今宮室又高大又奢華,人民的精力用盡。
怨恨的說話,四面興起來,百姓都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石塊會說話,不是應當的嗎?”在這時候,晉侯正在建造虒祁宮。
叔向聽了這話就說:“師曠的話,真是君子說的話。
君子的話,是确實有證據的。
所以怨恨總遠離着他,小人的話,是過分沒有證據的,所以仇怨總累及他。
《詩經·小雅·雨無正》篇有這樣的話:‘可悲啊,不能言理的人,并不是不用舌說話,因言而無信,所以自取瘁病。
能言理的人,說來頭頭是道,處身安逸。
’就是這個道理了。
大約這一所宮造成了,諸侯一定要叛變不服了,君王一定要有災殃的,師曠已經早知道了!” 經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夏,四月,辛醜,陳侯溺卒。
經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陳公子留出奔鄭。
傳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大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
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1,哀公有癈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大子偃師而立公子留。
夏,四月,辛亥,哀公缢。
幹徵師2赴于楚,且告有立君。
公子勝愬之于楚3,楚人執而殺之4,公子留奔鄭。
書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罪在招也。
“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
”罪不在行人也。
今注 1招、過:這兩人全都是哀公的弟弟。
2幹徵師:陳大夫。
3公子勝愬之于楚:告訴楚國招同過殺了偃師。
4楚人執而殺之:殺幹徵師。
今譯 陳哀公的元妃鄭姬生了悼太子偃師,第二妃子生了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
二妃很得寵,所以他的兒子也很得寵愛,哀公就把他交給司徒招和公子過(這全是哀公的弟弟)。
哀公有不好治的病,三月,甲申,公子招同公子過殺了悼太子偃師,而立了公子留為君。
夏,四月,辛亥,哀公自己上吊。
陳大夫幹徵師到楚國去訃告,并且告訴已經立了君。
公子勝并且告訴楚人說公子招同公子過殺了太子偃師,楚國人殺了幹徵師,公子留就逃到鄭國去。
《春秋》上寫着:“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這個罪在公子招的身上。
“楚國人把陳行人幹徵師殺掉。
”罪狀不在陳國行人。
經叔弓如晉。
傳叔弓如晉,賀虒祁1也。
遊吉相鄭伯以如晉,亦賀虒祁也。
史趙見子大叔曰:“甚哉其相蒙也!可吊也,而又賀之。
”子大叔曰:“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賀,将天下實賀2。
” 今注 1虒祁:虒音斯。
宮名。
2将天下實賀:天下諸侯全都怕晉國,所以來賀的不隻是鄭國。
今譯 叔弓到晉國去,賀喜虒祁宮修成。
鄭國遊吉為鄭伯相禮到晉國去,也是為賀虒祁宮的修成。
史趙看見遊吉說:“這真是很相蒙蔽,這是一件可吊唁的事,而又去賀他。
”遊吉說:“為什麼可吊唁呢?不隻是我賀,天下全應當來賀。
” 經秋,蒐于紅。
傳秋,大蒐于紅1,自根牟至于商衛2,革車千乘。
今注 1紅:《方輿紀要》說:“泰安有紅亭,即昭公八年大蒐于紅是也。
” 2根牟、商、衛:根牟在山東省沂水縣南。
所謂商衛即魯與宋衛接境之界。
商即宋,王國維在《釋商》篇中說得甚詳細。
今譯 秋天,在紅這地方大閱兵,從根牟起一直到宋國同衛國的邊境上,共列有戰車一千輛。
經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行求雨的典禮。
經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
經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于越,殺陳孔奂。
經葬陳哀公。
傳七月,甲戌,齊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丁醜,殺梁嬰1。
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車2,皆來奔。
而立子良氏之宰。
其臣曰:“孺子3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授甲将攻之。
陳桓子善于子尾,亦授甲将助之。
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則數人告。
将往,又數人告于道,遂如陳氏,桓子将出矣,聞之而還,遊服而逆之4,請命,對曰:“聞彊氏授甲将攻子,子聞諸?”曰:“弗聞。
”“子盍亦授甲,無宇5請從。
”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
吾誨之,猶懼其不濟,吾又寵秩之6,其若先人何?子盍謂之7。
《周書》曰:‘惠不惠,茂不茂8。
’康叔所以服弘大也。
”桓子稽颡曰:“頃靈福子,吾猶有望。
”遂和之如初9。
陳公子招歸罪于公子過而殺之。
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10圍陳,宋戴惡11會之。
冬,十一月,壬午,滅陳。
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楚人将殺之,請寘之12,既又請私,私于幄,加绖于颡而逃。
使穿封戌為陳公,曰:“城麇之役不谄。
”侍飲酒于王,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辟寡人乎?”對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緻死禮以息楚。
”晉侯問于史趙曰:“陳其遂亡乎?”對曰:“未也。
”公曰:“何故?”對曰:“陳颛顼之族也,歲在鹑火,是以卒滅,陳将如之。
今在析木之津,猶将複由,且陳氏得政于齊,而後陳卒亡。
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
臣聞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數未也,繼守将在齊,其兆既存矣。
” 今注 1梁嬰:子尾的家宰。
2子成、子工、子車:皆齊大夫。
子成同子工是齊頃公的兒子。
子車是齊頃公的孫子。
3孺子:指子良,子尾之子。
4遊服而逆之:換上遊戲的衣服去迎接他。
5無宇:是陳桓子的名字。
6吾又寵秩之:我給他立宰來幫助他。
7子盍謂之:你何不告訴他,叫他不要攻擊我。
8惠不惠,茂不茂:這是《周書·康诰》的一句話。
意思說對于沒有恩惠的加恩惠,對于不勤勉的勸他勤勉。
9遂和之如初:調和栾氏同商氏兩家。
10孫吳:悼太子偃師的兒子惠公。
11戴惡:宋大夫。
12請寘之:不要管馬同玉。
今譯 七月甲戌,齊國的子尾死了。
子旗想要并管子尾的家政,丁醜,殺掉子尾的家宰梁嬰。
八月庚戌,驅逐子成、子工、子車,全都逃奔到魯國來。
子旗為子良立了家宰。
子良的家臣說:“子良已經長大了,你們想管着我們的家,就想兼并我們。
”率領着軍隊将攻子旗。
陳無宇素來跟子尾相善,也預備了軍隊去幫助他。
有人去告訴子旗,子旗不相信,就有幾人來告訴他。
将往子良家去的時候,又碰見好幾個人在路上告訴他,子旗就到陳家去了,陳無宇這時将要出來,聽說子旗來了,就趕緊回來換了便服來迎接他。
子旗問陳無宇到哪裡去,他回答說:“聽說子良要率領軍隊來攻打你,你聽說過嗎?”子旗說:“沒有聽說。
”陳無宇說:“你應該趕緊率領軍隊,無宇也可以随從你。
”子旗說:“你為什麼如此?他是一個小孩。
我教誨他,尚怕不能成功,所以又為他立家宰,我若去攻他,怎麼對得起先人呢?你為什麼不對他說,使他不要攻擊我。
《周書》說過:‘叫不惠的人,教給他恩惠,不能夠勉勵的使他勉勵。
’康叔因此能夠行大政。
”陳無宇叩頭說:“希望齊頃公同齊靈公加福給你,也希望你加惠給我。
”遂使兩家和平如從前一樣。
陳國公子招把罪狀全歸到公子過身上,把他殺掉。
九月,楚國公子棄疾率領軍隊侍奉着悼太子偃師的兒子孫吳去圍了陳國,宋國大夫戴惡率軍隊會合他。
冬十一月壬午,滅了陳國。
陳侯喜歡的人袁克想着殺馬毀玉石以葬陳哀公,楚人将要殺他,他就請把馬同玉石擱到旁邊。
後來又請私盡君臣的恩禮,在帳篷裡加绖在頭上,然後逃走。
派穿封戌做陳公,說:“城麇這件事你不巴結我。
”他侍奉着靈王喝酒,楚王說:“城麇那件事,你要早知道我能做王,你是不是會躲避我呢?”回答說:“要知道你來日會做王,我一定要殺你,以安定楚國。
”晉侯問史趙說:“陳就這樣亡了嗎?”回答說:“沒有。
”晉平公說:“為什麼呢?”回答說:“陳國颛顼的族,颛顼是在鹑火那年滅了,陳也同他一樣。
現在在析木之津,又将重新興起來。
現在陳氏在齊國得掌政權,所以以後陳才亡國。
由舜的先人幕起一直到舜的父親瞽瞍,他們沒有違了天命,後來舜加上明德,這個德行一直得到遂,遂輩輩地看守。
到了胡公滿不荒淫,所以周給他姓,叫他祭奉舜。
我聽說盛德的人,必定有百世的祭祀,虞還沒有到這數目,接着興起的人将在齊國,這個預兆已經存在了。
” 昭公九年(即公元前五三三年) 經九年春,叔弓會楚子于陳。
傳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黡會楚子于陳。
今譯 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黡和楚王會于陳國。
經許遷于夷。
傳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實城父1,取州來淮北之田2以益之。
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3,遷方城外人于許。
今注 1實城父:今安徽省渦陽縣西北有城父故城。
2取州來淮北之田:《正義》說:“州來邑民,有田在淮北者,許國盡遷于夷,夷田少,故取以益之。
”州來在今安徽省鳳台縣治。
3以夷濮西田益之:《水經注》:“夏肥水,上承河水,東南迳城父縣故城,《春秋》所謂夷田,在濮水西者也。
” 今譯 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到夷這地方,這就是城父,取州來淮北的田,以增加許的田地。
伍舉授許男的田地,然丹遷城父人到陳國去,把濮西的田地增加,遷方城外的人到許國去。
傳周甘人1與晉閻嘉争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2,王使詹桓伯3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骀4、芮、岐、畢,吾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5,吾東土也。
巴、濮、楚、鄧6,吾南土也。
肅慎、燕亳7,吾北土也。
吾何迩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8,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
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後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
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謀主也。
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叔向謂宣子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9?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
抑臣又聞之曰:‘作事不時,怨讟動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并作,莫保其性2,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3。
叔向曰:“子野4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
《詩》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其是之謂乎?是宮也成,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 今注 1魏榆:晉地。
《彙纂》說:“今山西省榆次縣西北,有榆次故城,《通典》謂即晉魏榆邑。
” 2莫保其性:春秋時性與生尚通用,莫保其性即莫保其生,人民不能自己保全他的生命。
3虒祁之宮:《方輿紀要》說:“宮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四十九裡,新绛縣南六裡。
”< 4子野:是師曠的字。
今譯 八年春天,晉國魏榆地方,有石塊會說話。
晉侯問師曠說:“石頭為什麼會講話?”師曠回答說:“石頭不會說話的,或者有鬼神在石上了。
否則便是百姓聽錯了瞎說。
不過臣又聽得他人說:‘興造土木的事情,妨害了百姓耕種的時候,便有怨恨的說話,動在民間。
那麼就有不會說話的東西,卻也會說話了。
’如今宮室又高大又奢華,人民的精力用盡。
怨恨的說話,四面興起來,百姓都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石塊會說話,不是應當的嗎?”在這時候,晉侯正在建造虒祁宮。
叔向聽了這話就說:“師曠的話,真是君子說的話。
君子的話,是确實有證據的。
所以怨恨總遠離着他,小人的話,是過分沒有證據的,所以仇怨總累及他。
《詩經·小雅·雨無正》篇有這樣的話:‘可悲啊,不能言理的人,并不是不用舌說話,因言而無信,所以自取瘁病。
能言理的人,說來頭頭是道,處身安逸。
’就是這個道理了。
大約這一所宮造成了,諸侯一定要叛變不服了,君王一定要有災殃的,師曠已經早知道了!” 經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夏,四月,辛醜,陳侯溺卒。
經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陳公子留出奔鄭。
傳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大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
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1,哀公有癈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大子偃師而立公子留。
夏,四月,辛亥,哀公缢。
幹徵師2赴于楚,且告有立君。
公子勝愬之于楚3,楚人執而殺之4,公子留奔鄭。
書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罪在招也。
“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
”罪不在行人也。
今注 1招、過:這兩人全都是哀公的弟弟。
2幹徵師:陳大夫。
3公子勝愬之于楚:告訴楚國招同過殺了偃師。
4楚人執而殺之:殺幹徵師。
今譯 陳哀公的元妃鄭姬生了悼太子偃師,第二妃子生了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
二妃很得寵,所以他的兒子也很得寵愛,哀公就把他交給司徒招和公子過(這全是哀公的弟弟)。
哀公有不好治的病,三月,甲申,公子招同公子過殺了悼太子偃師,而立了公子留為君。
夏,四月,辛亥,哀公自己上吊。
陳大夫幹徵師到楚國去訃告,并且告訴已經立了君。
公子勝并且告訴楚人說公子招同公子過殺了太子偃師,楚國人殺了幹徵師,公子留就逃到鄭國去。
《春秋》上寫着:“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這個罪在公子招的身上。
“楚國人把陳行人幹徵師殺掉。
”罪狀不在陳國行人。
經叔弓如晉。
傳叔弓如晉,賀虒祁1也。
遊吉相鄭伯以如晉,亦賀虒祁也。
史趙見子大叔曰:“甚哉其相蒙也!可吊也,而又賀之。
”子大叔曰:“若何吊也?其非唯我賀,将天下實賀2。
” 今注 1虒祁:虒音斯。
宮名。
2将天下實賀:天下諸侯全都怕晉國,所以來賀的不隻是鄭國。
今譯 叔弓到晉國去,賀喜虒祁宮修成。
鄭國遊吉為鄭伯相禮到晉國去,也是為賀虒祁宮的修成。
史趙看見遊吉說:“這真是很相蒙蔽,這是一件可吊唁的事,而又去賀他。
”遊吉說:“為什麼可吊唁呢?不隻是我賀,天下全應當來賀。
” 經秋,蒐于紅。
傳秋,大蒐于紅1,自根牟至于商衛2,革車千乘。
今注 1紅:《方輿紀要》說:“泰安有紅亭,即昭公八年大蒐于紅是也。
” 2根牟、商、衛:根牟在山東省沂水縣南。
所謂商衛即魯與宋衛接境之界。
商即宋,王國維在《釋商》篇中說得甚詳細。
今譯 秋天,在紅這地方大閱兵,從根牟起一直到宋國同衛國的邊境上,共列有戰車一千輛。
經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行求雨的典禮。
經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
經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陳公子招,放之于越,殺陳孔奂。
經葬陳哀公。
傳七月,甲戌,齊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丁醜,殺梁嬰1。
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車2,皆來奔。
而立子良氏之宰。
其臣曰:“孺子3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授甲将攻之。
陳桓子善于子尾,亦授甲将助之。
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則數人告。
将往,又數人告于道,遂如陳氏,桓子将出矣,聞之而還,遊服而逆之4,請命,對曰:“聞彊氏授甲将攻子,子聞諸?”曰:“弗聞。
”“子盍亦授甲,無宇5請從。
”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
吾誨之,猶懼其不濟,吾又寵秩之6,其若先人何?子盍謂之7。
《周書》曰:‘惠不惠,茂不茂8。
’康叔所以服弘大也。
”桓子稽颡曰:“頃靈福子,吾猶有望。
”遂和之如初9。
陳公子招歸罪于公子過而殺之。
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10圍陳,宋戴惡11會之。
冬,十一月,壬午,滅陳。
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楚人将殺之,請寘之12,既又請私,私于幄,加绖于颡而逃。
使穿封戌為陳公,曰:“城麇之役不谄。
”侍飲酒于王,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辟寡人乎?”對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緻死禮以息楚。
”晉侯問于史趙曰:“陳其遂亡乎?”對曰:“未也。
”公曰:“何故?”對曰:“陳颛顼之族也,歲在鹑火,是以卒滅,陳将如之。
今在析木之津,猶将複由,且陳氏得政于齊,而後陳卒亡。
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
臣聞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數未也,繼守将在齊,其兆既存矣。
” 今注 1梁嬰:子尾的家宰。
2子成、子工、子車:皆齊大夫。
子成同子工是齊頃公的兒子。
子車是齊頃公的孫子。
3孺子:指子良,子尾之子。
4遊服而逆之:換上遊戲的衣服去迎接他。
5無宇:是陳桓子的名字。
6吾又寵秩之:我給他立宰來幫助他。
7子盍謂之:你何不告訴他,叫他不要攻擊我。
8惠不惠,茂不茂:這是《周書·康诰》的一句話。
意思說對于沒有恩惠的加恩惠,對于不勤勉的勸他勤勉。
9遂和之如初:調和栾氏同商氏兩家。
10孫吳:悼太子偃師的兒子惠公。
11戴惡:宋大夫。
12請寘之:不要管馬同玉。
今譯 七月甲戌,齊國的子尾死了。
子旗想要并管子尾的家政,丁醜,殺掉子尾的家宰梁嬰。
八月庚戌,驅逐子成、子工、子車,全都逃奔到魯國來。
子旗為子良立了家宰。
子良的家臣說:“子良已經長大了,你們想管着我們的家,就想兼并我們。
”率領着軍隊将攻子旗。
陳無宇素來跟子尾相善,也預備了軍隊去幫助他。
有人去告訴子旗,子旗不相信,就有幾人來告訴他。
将往子良家去的時候,又碰見好幾個人在路上告訴他,子旗就到陳家去了,陳無宇這時将要出來,聽說子旗來了,就趕緊回來換了便服來迎接他。
子旗問陳無宇到哪裡去,他回答說:“聽說子良要率領軍隊來攻打你,你聽說過嗎?”子旗說:“沒有聽說。
”陳無宇說:“你應該趕緊率領軍隊,無宇也可以随從你。
”子旗說:“你為什麼如此?他是一個小孩。
我教誨他,尚怕不能成功,所以又為他立家宰,我若去攻他,怎麼對得起先人呢?你為什麼不對他說,使他不要攻擊我。
《周書》說過:‘叫不惠的人,教給他恩惠,不能夠勉勵的使他勉勵。
’康叔因此能夠行大政。
”陳無宇叩頭說:“希望齊頃公同齊靈公加福給你,也希望你加惠給我。
”遂使兩家和平如從前一樣。
陳國公子招把罪狀全歸到公子過身上,把他殺掉。
九月,楚國公子棄疾率領軍隊侍奉着悼太子偃師的兒子孫吳去圍了陳國,宋國大夫戴惡率軍隊會合他。
冬十一月壬午,滅了陳國。
陳侯喜歡的人袁克想着殺馬毀玉石以葬陳哀公,楚人将要殺他,他就請把馬同玉石擱到旁邊。
後來又請私盡君臣的恩禮,在帳篷裡加绖在頭上,然後逃走。
派穿封戌做陳公,說:“城麇這件事你不巴結我。
”他侍奉着靈王喝酒,楚王說:“城麇那件事,你要早知道我能做王,你是不是會躲避我呢?”回答說:“要知道你來日會做王,我一定要殺你,以安定楚國。
”晉侯問史趙說:“陳就這樣亡了嗎?”回答說:“沒有。
”晉平公說:“為什麼呢?”回答說:“陳國颛顼的族,颛顼是在鹑火那年滅了,陳也同他一樣。
現在在析木之津,又将重新興起來。
現在陳氏在齊國得掌政權,所以以後陳才亡國。
由舜的先人幕起一直到舜的父親瞽瞍,他們沒有違了天命,後來舜加上明德,這個德行一直得到遂,遂輩輩地看守。
到了胡公滿不荒淫,所以周給他姓,叫他祭奉舜。
我聽說盛德的人,必定有百世的祭祀,虞還沒有到這數目,接着興起的人将在齊國,這個預兆已經存在了。
” 昭公九年(即公元前五三三年) 經九年春,叔弓會楚子于陳。
傳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黡會楚子于陳。
今譯 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黡和楚王會于陳國。
經許遷于夷。
傳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實城父1,取州來淮北之田2以益之。
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3,遷方城外人于許。
今注 1實城父:今安徽省渦陽縣西北有城父故城。
2取州來淮北之田:《正義》說:“州來邑民,有田在淮北者,許國盡遷于夷,夷田少,故取以益之。
”州來在今安徽省鳳台縣治。
3以夷濮西田益之:《水經注》:“夏肥水,上承河水,東南迳城父縣故城,《春秋》所謂夷田,在濮水西者也。
” 今譯 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到夷這地方,這就是城父,取州來淮北的田,以增加許的田地。
伍舉授許男的田地,然丹遷城父人到陳國去,把濮西的田地增加,遷方城外的人到許國去。
傳周甘人1與晉閻嘉争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2,王使詹桓伯3辭于晉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骀4、芮、岐、畢,吾西土也。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5,吾東土也。
巴、濮、楚、鄧6,吾南土也。
肅慎、燕亳7,吾北土也。
吾何迩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8,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
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後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
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謀主也。
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叔向謂宣子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9?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