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昭公二
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
經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春天正月,魯國下了很多的雹。
經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
傳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複田江南,許男與焉。
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1待之。
椒舉緻命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于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于二三君,使舉請間。
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于諸侯。
”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
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争,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其歸。
若歸于德,吾猶将事之,況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棄之,吾又誰與争?”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
四嶽2三塗3陽城4大室5荊山6中南7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
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
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
鄰國之難,不可虞也。
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
晉有裡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
衛邢無難,敵亦喪之。
故人之難,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
夫豈争諸侯?”乃許楚使,使叔向對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獲春秋時見,諸侯君實有之,何辱命焉。
”椒舉遂請昏,晉侯許之,楚子問于子産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
晉君少安,不在諸侯。
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君,在宋之盟,又曰如一,若不許君,将焉用之?”王曰:“諸侯其來乎?”對曰:“必來,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不來者其魯、衛、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魯,魯衛偪于齊而親于晉,唯是不來。
其餘君之所及也,誰敢不至?”王曰:“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對曰:“求逞于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 今注 1二君:鄭伯同許男。
2四嶽: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恒。
3三塗:《彙纂》說:“在河南省陸渾縣故城東南八十裡。
” 4陽城:《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八裡,俗名車嶺山。
” 5大室:《一統志》說:“嵩山在河南登封縣北十裡,有三十六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
” 6荊山:在新城沶鄉縣南。
7中南:《左傳地名補注》:“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
” 今譯 昭公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到楚國去,楚子就叫他停留在那裡預備跟他一同去打獵。
又叫鄭伯停住,再到江南打獵,許男也參加了。
使椒舉到晉國去,請他準許諸侯來會,鄭許兩個君在等待他。
椒舉告訴晉國說:“寡君叫我來說:以前你曾經在宋的地方會盟,說:‘晉楚所屬的諸侯,得互相見面。
’因為常有困難,我很願意同兩三君見面,使舉來問你有無空閑。
你假設沒有各國的事情,很希望你幫助請各諸侯來。
”晉平公不想答應,司馬侯說:“不可以,楚王正在奢侈,天或者要滿足他的欲望,增加他的罪惡,再降給他處罰,這也未可知道。
或者能讓他善終,也未可以知道。
晉和楚國隻有天可幫助的,這不可以跟他争,你不如答應他。
而自己修德行以等到他的歸宿。
要歸到德行,我們晉國還将侍奉他,何況諸侯呢?要暴虐百姓,楚國人将不要他,我還跟誰争呢?”晉平公說:“晉國有三件不怕的事情,還怕誰能夠抵抗呢?國家有險要,而晉國馬匹甚多,而齊國同楚國全有禍難,有這三種,到哪裡也能成功呢!”回答說:“仗着險要跟馬匹,再加上鄰國的禍難,這是三種可怕的事情。
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這是九州的險要,但是不是一姓所有。
冀的北方是馬所生長的地方,并沒有興旺的國家,險要同馬不能做保險,自古就是如此。
所以先王務必修德,以通神人,沒聽說他隻要險要與馬。
鄰國的困難,不可以希望他,或者是多難以完固他的國,增加他的疆土,或沒有難失掉他的國家土地。
為什麼希望人家有難呢?齊國有公孫無知的難,就出了齊桓公,到現在全仰仗着他。
晉國有裡丕的難,而出了文公,做了盟主。
衛國同邢國尚沒有禍亂,而強敵也把它們喪亡了。
所以人家的禍難不可以希望,仗着這三件事,而不修理政治德行,隻有覆亡又怎麼能成功?你不如答應他。
商纣是淫虐,文王是惠和,商所以滅,周所以興起。
豈在于争諸侯嗎?”就答應了楚國。
使叔向回答說:“我因為有國家的事,所以不能夠常跟你相見,至于諸侯,全由他們,你何必來問我。
”椒舉同時替楚王請求婚姻,晉平公也答應他了。
楚王問子産說:“晉還答應把諸侯給我們嗎?”回答說:“準許你。
晉君現在想安樂,不在諸侯的身上,他大夫們都求富,沒有人能夠匡正他的君。
并且在宋的盟誓說晉楚相等,要不答應你那有什麼辦法呢?”王又問他:“諸侯來嗎?”回答說:“必定來,依從宋的盟誓,奉承楚國的歡樂,不怕大國晉,為什麼不來呢?不來的隻有魯衛曹邾它們。
曹國怕宋國,邾國怕魯國,魯國同衛國離齊國逼近,而對于晉國親善,所以不來,其餘的諸侯,全是你的威勢所能達到的。
”王又問說:“然則我所求于人的沒有不可以嗎?”子産回答說:“求快意于人不可以,跟人全都同心全可以成功。
” 傳大雨雹,季武子問于申豐1,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2而藏冰,西陸3朝觌而出之。
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沍寒,于是乎取之。
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于是乎用之。
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其出入也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
大夫命婦,喪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公始用之,火出而畢賦4。
自命夫命婦至于老疾,無不受冰。
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
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無菑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劄。
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菑,誰能禦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5。
” 今注 1申豐:魯大夫。
2日在北陸:謂夏正十二月。
3西陸:謂夏正三月。
4火出而畢賦:火星出現在舊曆三月四月中。
就把冰全獻完。
5《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七月》是《詩經·豳風》末了一章,說的就是藏冰的道理。
今譯 大下雹子,季孫宿問申豐說:“可以使雹子停止嗎?”他回答說:“要是聖人在上就沒有雹子,就是有也不會做災害。
古的時候在夏正十二月,就把冰藏起來,到了夏正三月,早晨把冰拿出來,藏冰的時候,在深山窮窪的地方,陰地很冷的地方去找尋它,等着冰出來的時候,在朝廷上有祿位,賓食喪祭就來用它。
藏的時侯用黑顔色的牲口同黑黍,這是祭祀管寒的神。
拿出冰的時候,用桃的弧棘的箭,以消除它的災害。
它出進全按着規矩,吃肉的官人,冰全都參加。
大夫同他的妻子們,死了以後用冰來沐浴,祭享寒流藏着它,獻羔羊來開啟它,公有優先權,先用它,等着火星出現的時候,就全都出來。
自命夫以下至于老病的,沒有不受到冰的。
虞官來取它,縣人來傳送它,輿人來接納,賤官來收藏。
冰因為風來堅固,因為風而出現,收藏着很周密,用的也很普遍,冬天沒有疾病,夏天沒有冷病,春天沒有寒風,秋天沒有苦雨,雷出不震驚,沒有災同霜雹,疾病也不下來,人民不會短命。
現在藏着在川池的冰,廢棄而不用,風不散而為害,雷不發就震擊,雹的為災害,誰能夠抵抗呢?《詩經·七月》末了的一章,就講是藏冰的道理。
” 經楚人執徐子。
傳夏,諸侯如楚,魯衛曹邾不會。
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衛侯辭以疾。
鄭伯先待于申1。
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于申。
椒舉言于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
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
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台之享2,商湯有景亳之命3,周武有孟津4之誓,成有岐陽5之蒐,康有酆宮6之朝,穆有塗山7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
”王曰:“吾用齊桓。
”王使問禮于左師與子産。
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
”獻公合諸侯之禮六。
子産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
”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
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産善相小國。
王使椒舉侍于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宋大子佐後至,王田于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
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8,寡君将堕币焉,敢謝後見9。
”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楚子示諸侯侈。
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10,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
夏桀為仍之會,有缗11叛之,商纣為黎之蒐,東夷12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汏也,諸侯所由棄命也。
今君以汏,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子産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汏而愎谏,不過十年。
”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
遠惡而後棄,善可如之,德遠而後興。
” 今注 1申:楚地,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二十裡有申城。
2夏啟有鈞台之享:《一統志》說:“鈞台在禹縣城南十五裡,一稱夏台。
” 3景亳之命:《方輿紀要》說:“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十四裡。
” 4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三十裡。
5岐陽: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五十裡。
6酆宮:《一統志》說:“今陝西鄠縣東三十五裡有酆宮。
” 7塗山:《一統志》說:“在安徽省懷遠縣東南八裡。
” 8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因為宗廟的祭祀所以到武城去打獵。
武城是楚地,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有武亭。
9寡君将堕币焉,敢謝後見:言将待輸币之時乃相見,見既在後故遣我來敢謝後見。
10夫六王二公之事:六王是指夏啟、商湯、周武王、成王、康王、穆王,二公是齊桓、晉文。
11缗:國之名,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五裡有缗城阜。
12東夷:東方的國家。
今譯 夏天,諸侯全到楚國去,魯、衛、曹、邾四國不參加開會。
曹、邾說有困難,魯昭公說有祭祀,衛襄公說有病,鄭伯先在申的地方等着。
六月丙午,楚王在申這地方會諸侯。
椒舉對楚靈王說:“我聽說諸侯沒有歸宿,以禮為歸宿,現在你剛得到諸侯,必定要慎重禮節。
霸權的成功與否,皆以此會為關鍵。
夏啟有鈞台的享宴,商湯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
周成王有岐陽的大閱兵,周康王有在酆宮的朝見,穆王有塗山的會盟,齊桓公有召陵的出兵,晉文公有踐土的盟誓,你用哪一種呢?宋國向戌,鄭國的公孫僑在會中,這是諸侯良善的人,你可以問他們。
”楚靈王說:“我用齊桓公。
”楚王使人問禮于向戌同子産。
向戌說:“小國練習,大國來用,我敢不說所聽見的嗎?”獻上公合諸侯的禮六種。
子産說:“小國是看這個職守,我敢不貢獻所守的嗎?”獻上伯子男會公侯的禮六種。
君子說合左師向戌很會守先代的典禮,子産很會為小國的相禮。
楚王叫椒舉站到後面,以等到有錯誤的來說,結果到末了也不規勸,楚王問他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所沒有見的禮就是這六種,又怎麼樣來規勸呢?”宋國的太子佐最後來,楚王在武城打獵,久沒有見他,椒舉想讓王辭謝不見,王叫他去說:“現在為祭祀宗廟,所以在武城打獵,将來拿着布币再見。
”徐子是吳國的外甥子,以為他有二心,就把他在申的地方逮起來。
楚王對諸侯表現很奢侈,椒舉就說:“夏啟、商湯、周武、成、康、穆六王的事情以及齊桓、晉文兩公的事情,皆所以表現給諸侯看禮節,諸侯也因此就聽從命令。
夏桀在仍國開會時,有缗就反叛了;商纣在黎國閱兵,東夷就反叛了;周幽王在大室盟會,戎狄全反叛了,皆因為對諸侯表現太奢侈,所以諸侯全不聽他的命令,現在你也用奢侈,恐怕不能成功吧!”楚靈王也不聽。
子産見着向戌說:“我不怕楚國了,奢侈而剛愎,最多不過十年。
”向戌說:“對了,不十年的奢侈,他的惡不會遠播,惡遠播了人家全都放棄他,善也跟着一樣,德遠播了就會興起。
” 經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遂滅賴。
傳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宋大子、鄭伯先歸,宋華費遂,鄭大夫從,使屈申圍朱方1。
八月甲申克之,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
将戮慶封,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
慶封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于戮乎?播于諸侯,焉用之?”王弗聽,負之斧钺,以徇于諸侯,使言曰:“無或如齊慶封,弑其君,弱其孤,以盟其大夫。
”慶封曰:“無或如楚共王之庶子圍,弑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以盟諸侯。
”王使速殺之,遂以諸侯滅賴。
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榇從之,造于中軍。
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2,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榇。
”王從之,遷賴于鄢,楚子欲遷許于賴,使鬬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
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将在此矣。
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 今注 1朱方:在江蘇省丹徒縣。
2成王克許:這是楚成王打勝許國,在魯僖公六年。
今譯 秋七月,楚靈王率領諸侯們來伐吳國,宋國太子,鄭伯先回國,宋華費遂同鄭大夫随從着去伐吳國,叫屈申圍了朱方這地方。
八月甲申這天把他占據,把齊國的慶封逮住,将他的族人全部殺掉,将殺慶封的時候,椒舉說:“我聽說沒有過錯的人才可以殺人。
慶封因為不聽從命令,所以在這裡,他還肯默默被殺戮嗎?萬一他把你的過錯傳播于諸侯,殺了他又有什麼用處?”楚王不聽,給他背上斧钺,叫他在諸侯面前徇行,并且說:“不要跟齊國的慶封一樣,把自己的君殺掉,削弱他的孤寡,而盟他的大夫。
”慶封就說:“不要跟楚共王的庶子圍一樣,把他哥哥的兒子麇殺掉,替代他來盟諸侯。
”楚王叫趕緊把他殺了,就拿諸侯的兵力滅了賴國。
賴國子爵前面縛着雙手,口中銜着玉石,士赤着背,擡着棺材到中軍帳下。
王問椒舉,回答說:“楚成王打勝了許國,許僖公就這樣的辦法。
成王給他解開捆的繩子,接受玉石,把他棺材燒掉。
”靈王就這樣辦。
把賴遷到鄢的地方,楚王又想把許國遷到賴國,叫鬬韋龜與公子棄疾給他修城,就回來了。
申無宇說:“楚國禍亂的開始就在這裡。
叫諸侯他們就來,讨伐一個國家成功,在外修城池沒有諸侯敢争,像這般随心所欲,人民還能安居嗎?人民不安居,誰能受得了呢?不受王的命令就是禍亂。
” 經九月,取鄫。
傳九月,取鄫,言易也,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
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今譯 九月取鄫,這意思是說很容易。
莒國亂了,著丘公立了以後,不安撫鄫國,鄫國反叛而來,所以叫作取。
凡是不用軍隊,占領地方就叫取。
傳鄭子産作丘賦1,國人謗之,曰:“其父死于路,己為虿尾2,以令于國,國将若之何?”子寬3以告。
子産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
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詩》曰:‘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遷矣。
”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猶貪,作法于貪,敝将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鄭先衛亡,偪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今注 1丘賦:每十六井當出馬一匹牛三頭。
2已為虿尾:虿尾,蠍子的尾巴。
3子寬:鄭大夫。
今譯 鄭國子産作丘賦,國人很诽謗他說:“他父親被殺了,他還毒害百姓,來命令國家,國将怎麼辦呢?”鄭大夫子寬告訴子産。
子産說:“這有什麼害呢?隻要對國家有利益,死生全不管。
并且我聽說為人善的不改他的法度,所以能成功。
民不可以放縱,度不可以改變。
《逸詩》上說:‘禮隻要不錯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春天正月,魯國下了很多的雹。
經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
傳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複田江南,許男與焉。
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1待之。
椒舉緻命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于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于二三君,使舉請間。
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于諸侯。
”晉侯欲勿許,司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
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争,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其歸。
若歸于德,吾猶将事之,況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棄之,吾又誰與争?”公曰:“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對曰:“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
四嶽2三塗3陽城4大室5荊山6中南7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
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
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
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
鄰國之難,不可虞也。
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
晉有裡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
衛邢無難,敵亦喪之。
故人之難,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
夫豈争諸侯?”乃許楚使,使叔向對曰:“寡君有社稷之事,是以不獲春秋時見,諸侯君實有之,何辱命焉。
”椒舉遂請昏,晉侯許之,楚子問于子産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
晉君少安,不在諸侯。
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君,在宋之盟,又曰如一,若不許君,将焉用之?”王曰:“諸侯其來乎?”對曰:“必來,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不來者其魯、衛、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魯,魯衛偪于齊而親于晉,唯是不來。
其餘君之所及也,誰敢不至?”王曰:“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對曰:“求逞于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 今注 1二君:鄭伯同許男。
2四嶽: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恒。
3三塗:《彙纂》說:“在河南省陸渾縣故城東南八十裡。
” 4陽城:《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八裡,俗名車嶺山。
” 5大室:《一統志》說:“嵩山在河南登封縣北十裡,有三十六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
” 6荊山:在新城沶鄉縣南。
7中南:《左傳地名補注》:“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
” 今譯 昭公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到楚國去,楚子就叫他停留在那裡預備跟他一同去打獵。
又叫鄭伯停住,再到江南打獵,許男也參加了。
使椒舉到晉國去,請他準許諸侯來會,鄭許兩個君在等待他。
椒舉告訴晉國說:“寡君叫我來說:以前你曾經在宋的地方會盟,說:‘晉楚所屬的諸侯,得互相見面。
’因為常有困難,我很願意同兩三君見面,使舉來問你有無空閑。
你假設沒有各國的事情,很希望你幫助請各諸侯來。
”晉平公不想答應,司馬侯說:“不可以,楚王正在奢侈,天或者要滿足他的欲望,增加他的罪惡,再降給他處罰,這也未可知道。
或者能讓他善終,也未可以知道。
晉和楚國隻有天可幫助的,這不可以跟他争,你不如答應他。
而自己修德行以等到他的歸宿。
要歸到德行,我們晉國還将侍奉他,何況諸侯呢?要暴虐百姓,楚國人将不要他,我還跟誰争呢?”晉平公說:“晉國有三件不怕的事情,還怕誰能夠抵抗呢?國家有險要,而晉國馬匹甚多,而齊國同楚國全有禍難,有這三種,到哪裡也能成功呢!”回答說:“仗着險要跟馬匹,再加上鄰國的禍難,這是三種可怕的事情。
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這是九州的險要,但是不是一姓所有。
冀的北方是馬所生長的地方,并沒有興旺的國家,險要同馬不能做保險,自古就是如此。
所以先王務必修德,以通神人,沒聽說他隻要險要與馬。
鄰國的困難,不可以希望他,或者是多難以完固他的國,增加他的疆土,或沒有難失掉他的國家土地。
為什麼希望人家有難呢?齊國有公孫無知的難,就出了齊桓公,到現在全仰仗着他。
晉國有裡丕的難,而出了文公,做了盟主。
衛國同邢國尚沒有禍亂,而強敵也把它們喪亡了。
所以人家的禍難不可以希望,仗着這三件事,而不修理政治德行,隻有覆亡又怎麼能成功?你不如答應他。
商纣是淫虐,文王是惠和,商所以滅,周所以興起。
豈在于争諸侯嗎?”就答應了楚國。
使叔向回答說:“我因為有國家的事,所以不能夠常跟你相見,至于諸侯,全由他們,你何必來問我。
”椒舉同時替楚王請求婚姻,晉平公也答應他了。
楚王問子産說:“晉還答應把諸侯給我們嗎?”回答說:“準許你。
晉君現在想安樂,不在諸侯的身上,他大夫們都求富,沒有人能夠匡正他的君。
并且在宋的盟誓說晉楚相等,要不答應你那有什麼辦法呢?”王又問他:“諸侯來嗎?”回答說:“必定來,依從宋的盟誓,奉承楚國的歡樂,不怕大國晉,為什麼不來呢?不來的隻有魯衛曹邾它們。
曹國怕宋國,邾國怕魯國,魯國同衛國離齊國逼近,而對于晉國親善,所以不來,其餘的諸侯,全是你的威勢所能達到的。
”王又問說:“然則我所求于人的沒有不可以嗎?”子産回答說:“求快意于人不可以,跟人全都同心全可以成功。
” 傳大雨雹,季武子問于申豐1,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2而藏冰,西陸3朝觌而出之。
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沍寒,于是乎取之。
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于是乎用之。
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其出入也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
大夫命婦,喪浴用冰,祭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公始用之,火出而畢賦4。
自命夫命婦至于老疾,無不受冰。
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
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凄風,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無菑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劄。
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菑,誰能禦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5。
” 今注 1申豐:魯大夫。
2日在北陸:謂夏正十二月。
3西陸:謂夏正三月。
4火出而畢賦:火星出現在舊曆三月四月中。
就把冰全獻完。
5《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七月》是《詩經·豳風》末了一章,說的就是藏冰的道理。
今譯 大下雹子,季孫宿問申豐說:“可以使雹子停止嗎?”他回答說:“要是聖人在上就沒有雹子,就是有也不會做災害。
古的時候在夏正十二月,就把冰藏起來,到了夏正三月,早晨把冰拿出來,藏冰的時候,在深山窮窪的地方,陰地很冷的地方去找尋它,等着冰出來的時候,在朝廷上有祿位,賓食喪祭就來用它。
藏的時侯用黑顔色的牲口同黑黍,這是祭祀管寒的神。
拿出冰的時候,用桃的弧棘的箭,以消除它的災害。
它出進全按着規矩,吃肉的官人,冰全都參加。
大夫同他的妻子們,死了以後用冰來沐浴,祭享寒流藏着它,獻羔羊來開啟它,公有優先權,先用它,等着火星出現的時候,就全都出來。
自命夫以下至于老病的,沒有不受到冰的。
虞官來取它,縣人來傳送它,輿人來接納,賤官來收藏。
冰因為風來堅固,因為風而出現,收藏着很周密,用的也很普遍,冬天沒有疾病,夏天沒有冷病,春天沒有寒風,秋天沒有苦雨,雷出不震驚,沒有災同霜雹,疾病也不下來,人民不會短命。
現在藏着在川池的冰,廢棄而不用,風不散而為害,雷不發就震擊,雹的為災害,誰能夠抵抗呢?《詩經·七月》末了的一章,就講是藏冰的道理。
” 經楚人執徐子。
傳夏,諸侯如楚,魯衛曹邾不會。
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衛侯辭以疾。
鄭伯先待于申1。
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于申。
椒舉言于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
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
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台之享2,商湯有景亳之命3,周武有孟津4之誓,成有岐陽5之蒐,康有酆宮6之朝,穆有塗山7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
”王曰:“吾用齊桓。
”王使問禮于左師與子産。
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
”獻公合諸侯之禮六。
子産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
”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
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産善相小國。
王使椒舉侍于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宋大子佐後至,王田于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
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8,寡君将堕币焉,敢謝後見9。
”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楚子示諸侯侈。
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10,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
夏桀為仍之會,有缗11叛之,商纣為黎之蒐,東夷12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汏也,諸侯所由棄命也。
今君以汏,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子産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汏而愎谏,不過十年。
”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
遠惡而後棄,善可如之,德遠而後興。
” 今注 1申:楚地,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二十裡有申城。
2夏啟有鈞台之享:《一統志》說:“鈞台在禹縣城南十五裡,一稱夏台。
” 3景亳之命:《方輿紀要》說:“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十四裡。
” 4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三十裡。
5岐陽: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五十裡。
6酆宮:《一統志》說:“今陝西鄠縣東三十五裡有酆宮。
” 7塗山:《一統志》說:“在安徽省懷遠縣東南八裡。
” 8屬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因為宗廟的祭祀所以到武城去打獵。
武城是楚地,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有武亭。
9寡君将堕币焉,敢謝後見:言将待輸币之時乃相見,見既在後故遣我來敢謝後見。
10夫六王二公之事:六王是指夏啟、商湯、周武王、成王、康王、穆王,二公是齊桓、晉文。
11缗:國之名,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五裡有缗城阜。
12東夷:東方的國家。
今譯 夏天,諸侯全到楚國去,魯、衛、曹、邾四國不參加開會。
曹、邾說有困難,魯昭公說有祭祀,衛襄公說有病,鄭伯先在申的地方等着。
六月丙午,楚王在申這地方會諸侯。
椒舉對楚靈王說:“我聽說諸侯沒有歸宿,以禮為歸宿,現在你剛得到諸侯,必定要慎重禮節。
霸權的成功與否,皆以此會為關鍵。
夏啟有鈞台的享宴,商湯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
周成王有岐陽的大閱兵,周康王有在酆宮的朝見,穆王有塗山的會盟,齊桓公有召陵的出兵,晉文公有踐土的盟誓,你用哪一種呢?宋國向戌,鄭國的公孫僑在會中,這是諸侯良善的人,你可以問他們。
”楚靈王說:“我用齊桓公。
”楚王使人問禮于向戌同子産。
向戌說:“小國練習,大國來用,我敢不說所聽見的嗎?”獻上公合諸侯的禮六種。
子産說:“小國是看這個職守,我敢不貢獻所守的嗎?”獻上伯子男會公侯的禮六種。
君子說合左師向戌很會守先代的典禮,子産很會為小國的相禮。
楚王叫椒舉站到後面,以等到有錯誤的來說,結果到末了也不規勸,楚王問他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所沒有見的禮就是這六種,又怎麼樣來規勸呢?”宋國的太子佐最後來,楚王在武城打獵,久沒有見他,椒舉想讓王辭謝不見,王叫他去說:“現在為祭祀宗廟,所以在武城打獵,将來拿着布币再見。
”徐子是吳國的外甥子,以為他有二心,就把他在申的地方逮起來。
楚王對諸侯表現很奢侈,椒舉就說:“夏啟、商湯、周武、成、康、穆六王的事情以及齊桓、晉文兩公的事情,皆所以表現給諸侯看禮節,諸侯也因此就聽從命令。
夏桀在仍國開會時,有缗就反叛了;商纣在黎國閱兵,東夷就反叛了;周幽王在大室盟會,戎狄全反叛了,皆因為對諸侯表現太奢侈,所以諸侯全不聽他的命令,現在你也用奢侈,恐怕不能成功吧!”楚靈王也不聽。
子産見着向戌說:“我不怕楚國了,奢侈而剛愎,最多不過十年。
”向戌說:“對了,不十年的奢侈,他的惡不會遠播,惡遠播了人家全都放棄他,善也跟着一樣,德遠播了就會興起。
” 經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遂滅賴。
傳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宋大子、鄭伯先歸,宋華費遂,鄭大夫從,使屈申圍朱方1。
八月甲申克之,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
将戮慶封,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
慶封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于戮乎?播于諸侯,焉用之?”王弗聽,負之斧钺,以徇于諸侯,使言曰:“無或如齊慶封,弑其君,弱其孤,以盟其大夫。
”慶封曰:“無或如楚共王之庶子圍,弑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以盟諸侯。
”王使速殺之,遂以諸侯滅賴。
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榇從之,造于中軍。
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2,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榇。
”王從之,遷賴于鄢,楚子欲遷許于賴,使鬬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
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将在此矣。
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 今注 1朱方:在江蘇省丹徒縣。
2成王克許:這是楚成王打勝許國,在魯僖公六年。
今譯 秋七月,楚靈王率領諸侯們來伐吳國,宋國太子,鄭伯先回國,宋華費遂同鄭大夫随從着去伐吳國,叫屈申圍了朱方這地方。
八月甲申這天把他占據,把齊國的慶封逮住,将他的族人全部殺掉,将殺慶封的時候,椒舉說:“我聽說沒有過錯的人才可以殺人。
慶封因為不聽從命令,所以在這裡,他還肯默默被殺戮嗎?萬一他把你的過錯傳播于諸侯,殺了他又有什麼用處?”楚王不聽,給他背上斧钺,叫他在諸侯面前徇行,并且說:“不要跟齊國的慶封一樣,把自己的君殺掉,削弱他的孤寡,而盟他的大夫。
”慶封就說:“不要跟楚共王的庶子圍一樣,把他哥哥的兒子麇殺掉,替代他來盟諸侯。
”楚王叫趕緊把他殺了,就拿諸侯的兵力滅了賴國。
賴國子爵前面縛着雙手,口中銜着玉石,士赤着背,擡着棺材到中軍帳下。
王問椒舉,回答說:“楚成王打勝了許國,許僖公就這樣的辦法。
成王給他解開捆的繩子,接受玉石,把他棺材燒掉。
”靈王就這樣辦。
把賴遷到鄢的地方,楚王又想把許國遷到賴國,叫鬬韋龜與公子棄疾給他修城,就回來了。
申無宇說:“楚國禍亂的開始就在這裡。
叫諸侯他們就來,讨伐一個國家成功,在外修城池沒有諸侯敢争,像這般随心所欲,人民還能安居嗎?人民不安居,誰能受得了呢?不受王的命令就是禍亂。
” 經九月,取鄫。
傳九月,取鄫,言易也,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
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今譯 九月取鄫,這意思是說很容易。
莒國亂了,著丘公立了以後,不安撫鄫國,鄫國反叛而來,所以叫作取。
凡是不用軍隊,占領地方就叫取。
傳鄭子産作丘賦1,國人謗之,曰:“其父死于路,己為虿尾2,以令于國,國将若之何?”子寬3以告。
子産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
民不可逞,度不可改。
《詩》曰:‘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遷矣。
”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猶貪,作法于貪,敝将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偪而無禮,鄭先衛亡,偪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今注 1丘賦:每十六井當出馬一匹牛三頭。
2已為虿尾:虿尾,蠍子的尾巴。
3子寬:鄭大夫。
今譯 鄭國子産作丘賦,國人很诽謗他說:“他父親被殺了,他還毒害百姓,來命令國家,國将怎麼辦呢?”鄭大夫子寬告訴子産。
子産說:“這有什麼害呢?隻要對國家有利益,死生全不管。
并且我聽說為人善的不改他的法度,所以能成功。
民不可以放縱,度不可以改變。
《逸詩》上說:‘禮隻要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