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設起了庭燎照亮它們,仆人巡宮查夜,車馬有安置的地方,賓客的随從有人替代服役,管車的官,用脂膏塗在車軸上,仆隸和養馬的,各人都做自己分内的事,各部官吏各陳列他應有物件,招待着賓客。

    文公并不久留賓客,所以諸侯也并沒有荒廢的事;和賓客憂樂相同,有事加以安撫,又教他們不知道的,不周到的加以體諒,所以賓客到來,好像回到家中一般,他的待遇,這般周到,難道會有災患麼?雖則有寇盜,也不用害怕,雖則有晴雨,也不至于腐爛了。

    如今銅鞮的宮室綿延幾裡,而諸侯住到像奴隸住的屋子裡,門口進不去馬車,又有了牆垣,不可跨進去,盜賊公然強奪,水潦災害,也沒有戒備,見賓客又沒有定時,召見的時期也不可測知,如果再不毀壞牆垣,便是沒有藏貨币的地方,反而要加重罪了。

    敢請問你們國君,叫我把這币帛藏在哪裡呢?雖說你君有了魯國的喪事,這也是敝邑的憂愁啊!如果得能獻了币帛,情願修好牆壁才回去,這也是你君的恩惠呢!豈敢怕修牆的辛勞呢?”文伯便回報晉君。

    趙文子說:“不錯,我實在不好。

    把仆隸所住的房屋作為諸侯的館舍,這是我國的不是啊。

    ”便派士文伯去道歉。

    後來晉侯見鄭伯的時候,禮節加倍恭敬,宴會也格外豐盛,然後方才送他回去,便另造諸侯的館舍。

    叔向說:“辭令不能廢棄竟像這般呢。

    子産說了這幾句話,諸侯都靠他得到,這樣說來怎麼樣可以把辭令廢去呢?《詩經》上說:‘言語能夠和睦,人民自然和氣了;說話能夠和樂,人民自然安定了。

    ’作這詩的人,真知道這道理了!” 傳鄭子皮使印段如楚,以适晉告,禮也。

     今譯 鄭國子皮派印段到楚國去,告訴他先到晉國,這是很合于禮的。

     經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

     傳莒犂比公生去疾及展輿,既立展輿1,又廢之。

    犂比公虐,國人患之,十一月,展輿因國人以攻莒子,弑之乃立2。

    去疾奔齊,齊出也3,展輿吳出也。

    書曰莒人弑其君買朱,言罪之在也4。

     今注 1立展輿:立他為太子。

     2弑之乃立:展輿把犂比公殺掉,就自己立為君。

     3齊出也:他母親是齊國女子。

     4言罪之在也:言罪過在買朱。

     今譯 莒國犂比公生了去疾同展輿兩個兒子,已經立了展輿做太子,又把他廢掉。

    犂比公很暴虐,貴族們全以為憂患。

    十一月,展輿利用貴族來進攻莒國君,把他殺掉,自己就立為君。

    去疾就逃到齊國去,因為他是齊國的外甥,展輿是吳國的外甥。

    《春秋》上記載莒國人把他的君買朱殺掉,意思是罪狀在買朱自己。

     傳吳子使屈狐庸1聘于晉,通路也2。

    趙文子問焉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巢隕諸樊3,阍戕戴吳4,天似啟之,何如?”對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啟季子也。

    若天所啟,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啟也。

    有吳國者,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

    季子守節者也,雖有國,不立。

    ” 今注 1狐庸:是巫臣的兒子。

     2通路也:通吳國同晉國的道路。

     3巢隕諸樊:在襄公二十五年。

     4阍戕戴吳:這件事在襄公二十九年,戴吳就是吳王餘祭。

     今譯 吳王叫巫臣的兒子屈狐庸到晉國聘問,這是為的通吳國到晉國的道路。

    趙武就問他說:“季劄最終能夠立為國君嗎?以前巢國人害了諸樊,看門的又殺了餘祭,上天似乎為季劄打開了做國君的大門,你看怎麼樣?”回答說:“不立,這是兩個君的命運,不是天開啟季劄。

    若是天所開啟的,必是現今這位國君。

    很有德行而且有度量,有德行就不會失掉人民,有度量就不會辦錯事情。

    人民親愛他,而事情全有秩序,這是天所啟發的。

    以後保有吳國的人必是這個君的子孫。

    季劄是位守節的人,雖然應享有國家,而不肯做國君。

    ” 傳十二月,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

    過鄭,印段迋勞于棐林1,如聘禮,而以勞辭。

    文子入聘2,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于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讨乎?《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3?’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子産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

    裨谌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

    鄭國将有諸侯之事,子産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谌乘以适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

     今注 1棐林: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南二十五裡。

     2文子入聘:文子是北宮佗,他是為的報印段的迎接。

     3誰能執熱,逝不以濯:這是《詩經·大雅》的一句詩。

    意思是說誰能拿熱的東西而不先以冷水澆手。

     今譯 十二月,北宮佗為衛襄公相禮到楚國去,這是宋國盟誓的緣故。

    經過鄭國的時候,印段在棐林慰勞他們。

    依照聘問的禮儀,而加上郊勞的言辭。

    北宮佗到鄭國都城聘問,子羽做行人官,馮簡子跟遊吉迎接北宮佗。

    行禮以後北宮佗出來,對衛襄公說:“鄭國很有禮貌,這是幾輩子的福澤,恐怕不會有大國來讨伐它吧?《詩經·大雅》上有句詩說:‘誰能夠拿熱東西,而先不拿冷水來澆手?’禮節對于政事,這是和拿熱東西前而先拿冷水澆手一樣,冷水來救熱東西,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子産掌政權的時候,挑選有能力的人來使用。

    馮簡子能夠決斷大的事情,遊吉美秀而有文才,公孫揮能夠知道各國諸侯想做的事,能分辨各國的大夫們的族姓、班位、貴賤、能與不能,他又善于辭令。

    裨谌能夠謀劃,在田野靜處謀劃就能夠成功,在城市煩嚣中則不成功。

    鄭國要有外交上的事情,子産就問各諸侯國他們想做什麼,等着子羽回答,并且讓他預備好很多辭令,叫他與裨谌坐車到田野中商量可不可以,再告訴馮簡子使他決斷,計劃完成了以後就交給遊吉,讓他來做,如此來應對賓客,很少有失敗的事情。

    這就是北宮佗所說的有禮。

     傳鄭人遊于鄉校1,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産曰:“毀鄉校,何如?”子産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

    ” 今注 1鄉校:鄉村的學校。

     今譯 鄭國人遊于鄉校,議論執政大臣的得失。

    然明對子産說:“毀掉鄉校怎麼樣?”子産說:“為什麼要毀掉它呢?人早晚的工作完成以後,遊在那裡,議論執政的好歹。

    他們以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們以為歹的,我便更改它,這好比是我的先生呢!為什麼要毀壞它呢?我聽說熱心做好事,便可以息滅怨謗,沒有聽過作了威福,能防怨的,作威他們哪能不畏懼、不停止,但是好像防河決口一樣,大水來了,傷人定然很多,我也不能挽救。

    不如讓它把水放掉一點,加以疏通,不如使我聽得了這些話,好作藥石呢。

    ”然明說:“蔑到現在,才知你真能幹事呢!我實在沒有才學,如果你真的執行了這政策,鄭國實在全靠你了,難道隻是二三大臣受用麼?”仲尼聽到這話說:“從這般看來,有人說子産是個不仁的人,我卻不相信呢!” 傳子皮欲使尹何為邑1,子産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2亦愈知治矣。

    ”子産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

    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将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田獵射禦,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禦,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後知不足3。

    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

    ”子産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産是以能為鄭國。

     今注 1使尹何為邑:叫尹何做邑大夫。

     2夫:指尹何。

     3今而後知不足:我自己明白以後就對我的家也沒有方法保護。

     今譯 子皮要想差尹何做縣大夫,治理縣邑。

    子産說:“他年紀太輕,不知道能不能勝任。

    ”子皮說:“他做人小心忠厚,我很愛他,一定不會違背我的。

    叫他去學習,使他越發懂得政治了。

    ”子産說:“使不得的,人家的愛人,總是想法子有利于他,如今你的愛人卻叫他去管理政事,這好像沒有能力拿刀,偏使他割東西,他自己所受的傷害,實在很多呢!你的愛人,不過是害人罷了,以後還有哪個敢來求你的見愛呢?你在鄭國譬如房屋的棟梁,棟梁斷了,屋椽必定倒坍,連我僑也要壓死在裡面了。

    怎敢不盡心竭力地把話全說出來呢?譬如你有好的綢緞,就不肯使人拿它學着裁衣!現在這大官大邑,是庇護身子的,卻使學習的人去裁制它!那麼它這種美錦,不也太貴得多了麼?僑聽說學習好了,方才可進政界,沒有聽得用政事來叫他學習的啊!如果真的這麼辦,一定有害。

    譬如打獵,練習得慣了,方才能夠獵得禽獸。

    如果從來沒有登車射箭趕馬過,那麼連失敗和翻車壓死,還來不及怕,哪裡還有工夫想到捉獲禽獸?”子皮說:“好呀!我虎實在不聰明,我聽說君子懂得大的、遠的,小人懂得小的、近的,我是小人,衣服穿在我身上,我就懂得小心愛護它,大官大邑是保護我身子的,我卻疏遠而且輕視。

    不是你這一說,我竟不知道呢。

    從前我說:你治理鄭國,我治理我家,庇護我自己,這就可以了。

    現在才知道這還不夠呢!從今天起,哪怕我家裡的事,也請依了你的意思幹吧。

    ”子産說:“人心的不同,像臉面一個樣子,我難道敢說你的臉面就像我的臉面麼?不過我心裡以為危險的,一定要來告訴你。

    ”子皮因為子産實在是忠心的,所以交卸政權給他,子産因此能夠治理鄭國。

     傳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于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

    雖獲其志,不能終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終之實難,令尹其将不免。

    ”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雲:‘敬慎威儀,唯民之則。

    ’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

    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

    ”公曰:“善哉。

    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

    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

    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

    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

    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1。

    ’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儀也。

    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2’,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

    《周書》3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

    ’言畏而愛之也。

    《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4。

    ’言則而象之也。

    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纣于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

    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

    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

    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有威儀也。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 今注 1威儀棣棣,不可選也:這是《詩經·邶風》的一句詩。

    棣棣是表示富而娴習的意思。

    不可以選也是說多得不能數。

     2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互相輔佐,靠的是威儀。

     3《周書》:是逸書。

     4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經·大雅》的一句詩。

    不甚知道,隻是順從着天帝的法則。

     今譯 衛侯在楚國,北宮佗看見楚國令尹公子圍的威儀,就對衛襄公說:“令尹的舉動同言詞全都很像君王,他必定有别的想法。

    雖然能實現這個想法,但不能善終。

    《詩經》上有句話:‘什麼都有開頭,可是很少能有好的結果。

    ’善終很難,令尹恐怕不免于禍難吧!”衛襄公說:“你怎麼能夠知道呢?”回答說:“《詩經》上說:‘恭敬而慎重地使用威儀,因為它是百姓的準則。

    ’令尹假設沒有威儀,人民就沒有方法效法他。

    人民沒法效法他,而他在人民的上面,所以不可以終了。

    ”襄公說:“真好。

    但是什麼叫威儀呢?”回答說:“有威望使人害怕叫威,有儀态而可以表現出來叫儀。

    君有君的威儀,他的臣子們又怕他而又愛他,效法他而表現出來,所以能夠享有他的國家,有好名聲傳于子孫後代。

    臣有臣的威儀,他的部下,也怕而又敬愛他,所以他能夠守住他的官職,保護他的族衆,使他的家族和順。

    再往下去全都如此,所以上下全能互相團結。

    衛國《邶風》那篇詩中有這話:‘既多而且娴習的威儀,沒有方法能數得清楚。

    ’這是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全都有威儀。

    《大雅》那篇詩中又說:‘朋友互相輔佐,用威儀來互相輔佐。

    ’這是說朋友的道理,必用威儀來互相教導。

    《周書》裡面有一篇解釋文王的德行也說:‘大國怕他的力量,小國懷念他的德行。

    ’意思是說,有的怕他而又愛他。

    《詩經》上又說:‘全都不知道,隻是順着上天的法則。

    ’這意思是說效法而表現它。

    商纣把文王囚了七年,諸侯們全都跟着去坐牢,商纣就害怕使他回國,可以說是敬愛文王。

    後來文王伐崇,兩次起兵,崇就投降了,蠻夷也相繼歸降,可以說怕他。

    文王的功勞,天下全知道,對他的行為歌舞而贊頌,可以說是效法他。

    文王的行為到現在可以為法則,這是有威儀的緣故,所以君子們在位子上使人害怕,施舍可使人愛他,進退可為法度,應對得體,容止可使人觀賞,他做的事情可以為人法度,德行可以為象征,聲音氣度可使人高興,動作有修養,言語有條理,用這些來對待他的下屬,這就叫作威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