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流28,五聲和29,八風平30,節有度,守有序31,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籥》者32,曰:“美哉!猶有憾33!”見舞《大武》34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35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見舞《大夏》36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37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帱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其出聘也,通嗣君也38。
故遂聘于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于難。
齊國之政,将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
”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難39。
聘于鄭,見子産如舊相識,與之缟帶,子産獻纻衣40焉,謂子産曰:“鄭之執政侈41,難将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将敗。
”适衛,說蘧瑗42、史狗43、史44、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衛如晉,将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45。
夫子46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樂乎?”遂去之。
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适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于三族乎?”說叔向,将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難。
” 今注 1子其不得死乎:你恐怕不能夠壽終。
2周樂:因為魯國有天子的禮樂。
3始基之矣:因為《周南》《召南》是周朝文化的開始。
4勤而不怨矣:能夠勤勞而不怨恨。
5憂而不困者也:這是憂愁而不會困惑。
6其《衛風》乎:這三種全都是衛國的歌唱。
7其周之東乎:這恐怕是周東遷以後的歌唱。
8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做東海的表率,就是大公。
9其周公之東乎:周公為平管蔡之亂,所以東征武庚的時候。
10夏聲:是夏的舊聲調。
11其能久乎:這還能夠長久嗎? 12郐:郐與曹全是小國,所以不再批評。
13思而不貳:想文王、武王的德行,并沒有背叛的意思。
14怨而不言:哀怨而不多說。
15直而不倨:直爽而不倨傲。
16曲而不屈:曲折而不屈撓。
17迩而不偪:近而不太逼。
18遠而不攜:離遠而不反叛。
19遷而不淫:遷出而不淫蕩。
20複而不厭:反複而不厭煩。
21哀而不愁:悲哀而不發愁。
22樂而不荒:快樂而不荒淫。
23用而不匮:用的永遠用不完。
24廣而不宣:寬廣而不顯露。
25施而不費:施舍而不浪費人民的财利。
26取而不貪:合于義的事情然後取并不貪圖。
27處而不底:處理一件事情,應該以道來守。
28行而不流:行的事情應該以道義來節制。
29五聲和:宮、商、角、徵、羽全都和諧。
30八風平:八方的風氣叫八風,全都相和。
31節有度,守有序:八音和諧無相奪倫。
32見舞《象箾》《南籥》者:象箾是舞時所拿的,南籥也是與舞有關系,這些全是文王的樂。
33美哉!猶有憾:文王以為自己不能治太平,所以以為有憾。
34《大武》:武王的樂。
35《韶濩》:是殷湯的音樂。
36《大夏》:夏禹的樂。
37《韶箾》:舜的樂。
38通嗣君也:因為吳王餘祭剛即位。
39以免于栾、高之難:事見于魯昭公八年。
40缟帶、纻衣:因為吳地以缟為貴族,鄭地以纻為貴族,各獻他們貴族的衣服。
41鄭之執政侈:指伯有。
42蘧瑗:蘧伯玉。
43史狗:史朝的兒子。
44史:是史魚。
45辯而不德,必加于戮:争論而沒有德行,必定要被殺掉。
46夫子:指孫林父。
今譯 吳國的公子季劄到魯國來聘問,看見叔孫豹很高興,對他說:“你恐怕不得好死,喜歡善良,而不能夠選擇賢人。
我聽說,君子務必在選擇人才。
你是魯國本家的卿而主持國政,你若不謹慎地選拔人才,怎麼樣能夠擔此大任呢?禍患必連及你。
”季劄請觀王賜給魯國的天子之樂,魯國便差樂工唱《周南》《召南》的詩給他聽,季劄聽了說:“好呀!文王的教化根基在此了,雖還不能盡善盡美,然而勤勞是勤勞,卻沒有怨恨的意思了。
”歌唱邶、鄘、衛三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個聲音真深沉呢!人民雖有憂思,卻并不困倦,我聽說衛國康叔、武公的德化是這樣的,這不是《衛風》麼?”歌唱《王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人民雖有憂思,卻得了先王的遺風,所以沒有畏縮,莫非是周室東遷以後的詩嗎?”歌唱《鄭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但它的政事煩瑣得很,人民不堪其命,這國難道要先亡麼?”歌唱齊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宏大的聲音,像大風一樣呢!做東海的表率的,莫非是姜太公麼?國家的前途真不可限量呢!”歌唱《豳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廣大得很,人民樂于農事,不做荒淫的事情,莫非是周公遭管蔡的變亂,東征時所作的詩麼?”歌唱秦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這叫作夏聲,能夠得夏聲的,便可廣大,大到極點了,是那周朝舊地的音調嗎?”歌唱魏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是中庸的聲音呢!高大并且和婉,險阻但是易行,倘把德行去輔助他,便可做賢明的君主了。
”歌唱唐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憂深思遠,難道是陶唐氏的遺民麼?否則他的憂愁為什麼這樣深遠呢?不是盛德者的後代,哪裡能夠這樣?”歌唱陳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國中沒有君主,能夠長久嗎?”從《郐風》以下的詩,季劄聽了,卻沒有什麼評論了。
再歌唱《小雅》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想念文王武王的仁德,卻沒有反叛的心思,怨恨商纣的政令,卻能夠忍耐不言,那是周朝德化未盛的時候嗎?猶有文武成康的遺風呢。
”歌唱《大雅》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廣大呀!那聲音和樂得很呢!委曲了,卻有正直的本質,莫非是文王的盛德嗎?”給他歌《頌》,季劄說:“好極了!正直卻不至于倨傲;委曲卻不至于屈撓;親近卻不至于相逼;疏遠卻不至于攜貳;遷動卻以德自守,不至于淫蕩;反複卻能政教日新,不為人厭棄;哀思卻不至于憂傷;安樂卻不至于荒淫;使用卻不至于用完;廣大而不宣傳;施舍而不浪費人民的錢,取用而不貪心;處理一件事,應該以道來守;常運行的卻能夠不至于流放;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都和諧;八方的風氣都平和;節奏有一定的法度;官守有一定的次序,這是凡有盛德者都是相同的!”季劄看見文王的武舞文舞,名叫《象箾》《南籥》的便說:“好呀!但還有遺憾!”看見了武王的樂舞叫《大武》的,便說:“好呀!周朝昌盛的時候,是這般的嗎?”看了商湯的樂舞叫《韶濩》的,便說:“聖人道德的寬宏是這般的嗎?卻還有慚愧的德行,可見聖人處亂世的艱難呢!”看了禹王《大夏》的舞便說:“好呀!能夠勤勞了,卻不自矜功德,不是大禹,哪個能夠立起這般功德?”看見了舜樂《韶箾》的舞,便說:“舜德至此極了,和天地同大,好像在天的沒有一物不覆,在地的沒有一物不載,雖有極盛的仁德,卻不再比它好了,觀樂可以到此為止,如果再有别種的樂,我也不敢再看了!”季劄來出聘各國,是為了吳國的嗣君與各國相通。
他就到齊國去聘問,很喜歡晏平仲,對他說:“你趕緊把封邑同政權交回給齊君,你若沒有封邑,也沒有政權,就可以免除禍難。
齊國的政權,将有所歸,要沒能夠歸到,禍亂沒法停止。
”所以晏子就通過陳桓交回他的封邑同政權,而免除了栾氏、高氏的禍難。
季劄到鄭國去聘問,見到子産,如同老朋友一樣,送給子産缟帶,子産也送給他纻衣,他對子産說:“鄭國當政的人很奢侈,禍難必将來到。
政權也必定到你身上,你掌政權,必定對禮節很慎重,要不然,鄭國必定要失敗。
”季劄到衛國去,他又喜歡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
他說:“衛國君子很多,不會有禍患的。
”從衛國到晉國去,将在戚這地方住宿,聽見敲鐘的聲音,就說:“這真是奇怪了,我聽說過争辯而沒有德行,必定被殺。
這位先生得罪了衛君,所以住在這裡,害怕還不夠呢,又為什麼奏樂呢?這位先生在這裡,等于燕子在帳幕上搭窩。
衛君方才出殡,難道可以尋歡作樂嗎?”就不在那裡住宿。
孫林父聽見了,終身不再聽琴瑟。
到了晉國,喜歡趙武、韓起、魏舒,就說:“晉國恐怕就歸了這三家。
”他很喜歡叔向,将走的時候,對叔向說:“你要努力啊!晉君奢侈,而有很多好的大夫,大夫們全富有,政權将歸到各家中,你喜歡有話直說,一定要想法避免禍難。
” 經秋九月,葬衛獻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九月,給衛獻公舉行葬禮。
經齊高止出奔北燕。
傳秋九月,齊公孫虿、公孫竈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乙未出,書曰出奔,罪高止也1。
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今注 1罪高止也:因為說高止為有罪。
今譯 秋天九月,齊國的公孫虿、公孫竈驅逐他們的大夫高止到北燕,乙未那天,出奔。
《春秋》記載着“出奔”,這是說高止有罪。
高止喜歡生事而自以為有功,并且專制,所以禍亂連及他。
經冬,仲孫羯如晉。
傳冬,孟孝伯如晉,報範叔也。
今譯 冬天,仲孫羯到晉國去,這是報答士鞅來聘。
傳為高氏之難故,高豎1以盧叛。
十月庚寅,闾丘嬰帥師圍盧。
高豎曰:“苟使高氏有後,請緻邑2。
”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3,良敬仲也。
十一月乙卯,高豎緻盧而出奔晉,晉人城綿4而寘旃。
今注 1高豎:高止的兒子。
2請緻邑:把他的封邑還給齊君。
3敬仲之曾孫酀:高傒的曾孫高酀。
4綿: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西之綿城。
今譯 因為高止受到放逐,他的兒子高豎就以盧這地方來反叛齊國。
十月庚寅這天,闾丘嬰率領着軍隊包圍盧地。
高豎就說:“如果能使高氏有後人,請将盧這地方還給齊景公。
”齊國人就立了敬仲的曾孫高酀,這是以敬仲為賢良。
十一月乙卯,高豎交還了盧這地方,逃到晉國去。
晉國人修綿這個城,使他住在這裡。
傳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而使餘往,是殺餘也。
”伯有曰:“世行也1。
”子皙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強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
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于伯有氏。
裨谌2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3。
’今是長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纾。
”然明曰:“政将焉往?”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産4?舉不逾等,則位班也。
擇善而舉,則世隆也5,天又除之,奪伯有魄。
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禍鄭久矣,其必使子産息之,乃猶可以戾6,不然将亡矣。
” 今注 1世行也:你世代做行人。
2裨谌:鄭大夫。
3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屢次會盟,亂事更要加多。
4其焉辟子産:政權怎麼能夠躲開子産呢?意思是政權必定要歸子産。
5則世隆也:那麼子産就是當世最高的一個人。
6乃猶可以戾:那就可以安定了。
今譯 鄭國伯有叫公孫黑到楚國去,公孫黑辭謝說:“楚國與鄭國交往甚不好,而叫我去,這是想殺我。
”伯有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搞外交的。
”公孫黑就說:“可以就去,困難就不去,何必論世不世呢?”伯有将強迫他去,公孫黑惱怒,将攻伐伯有,大夫們為他們調和。
十二月己巳那天,鄭大夫們在伯有家裡盟會。
鄭大夫裨谌說:“這種盟誓,還能夠管多久?《詩經》上說過:‘君子屢次盟誓,動亂由此加多。
’這是滋長動亂的做法,禍亂沒有停止,必三年以後方能解除。
”然明說:“政權将歸給誰呢?”裨谌說:“好人替代壞人,這是天命,政權哪能躲過子産?如果不是越級提拔别人,那麼按照班次,子産也應當掌政權。
擇善人而推舉,也以子産為最高,天又保佑他,奪走伯有的魂魄。
子西就要死了,子産怎麼能躲開呢?天禍害鄭國已經很久了,必定使子産來平息它,國家才可以安定,要不然,鄭國恐怕就要滅亡。
” 襄公三十年(公元前五四三年)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
傳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通嗣君也1。
穆叔問王子2之為政何如。
對曰:“吾侪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于戾,焉與知政?”固問焉,不告。
穆叔告大夫曰:“楚令尹将有大事,子蕩将與焉3,助之,匿其情矣。
” 今注 1通嗣君也:是因為郏敖初即位,所以叫他聘問魯國。
2王子:王子圍當時做令尹。
3子蕩将與焉:子蕩即薳罷。
他将參與這件事。
罷音皮。
今譯 三十年春王正月,楚王派薳罷來魯國聘問,這是因為康王的兒子郏敖初即位的緣故。
叔孫豹問王子圍為令尹,他的執政情況怎麼樣。
薳罷回答說:“我們小人們,吃飯以後聽着命令,尚且怕做不了,而做得錯誤,哪裡能參與政事呢?”堅持地問他,他不回答。
叔孫豹告訴大夫們說:“楚國令尹将舉行大事,薳罷将參加,幫着他隐瞞情況。
” 傳子産相鄭伯以如晉,叔向問鄭國之政焉,對曰:“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
驷、良方争1,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見乃可知也。
”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對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
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
” 今注 1驷良方争:驷氏同良氏是指子皙同伯有,方在争奪政權。
今譯 子産給鄭伯相禮,到晉國去,叔向問鄭國的政治情形,子産回答說:“我能夠看見它的結果或不能看見,皆在今年。
驷、良兩氏,方才鬥争,現在尚不知道結果,要能夠有結果,我看見以後就知道了。
”叔向說:“不是已經和好了嗎?”回答說:“伯有奢侈又加以剛愎,子皙好在人的上面,兩人互不相讓。
雖然已經和解了,但是這等于把惡積聚在一塊,爆發的日子很近了
”見舞《象箾》《南籥》者32,曰:“美哉!猶有憾33!”見舞《大武》34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35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見舞《大夏》36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37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帱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其出聘也,通嗣君也38。
故遂聘于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于難。
齊國之政,将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
”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難39。
聘于鄭,見子産如舊相識,與之缟帶,子産獻纻衣40焉,謂子産曰:“鄭之執政侈41,難将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将敗。
”适衛,說蘧瑗42、史狗43、史44、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衛如晉,将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45。
夫子46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樂乎?”遂去之。
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适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于三族乎?”說叔向,将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難。
” 今注 1子其不得死乎:你恐怕不能夠壽終。
2周樂:因為魯國有天子的禮樂。
3始基之矣:因為《周南》《召南》是周朝文化的開始。
4勤而不怨矣:能夠勤勞而不怨恨。
5憂而不困者也:這是憂愁而不會困惑。
6其《衛風》乎:這三種全都是衛國的歌唱。
7其周之東乎:這恐怕是周東遷以後的歌唱。
8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做東海的表率,就是大公。
9其周公之東乎:周公為平管蔡之亂,所以東征武庚的時候。
10夏聲:是夏的舊聲調。
11其能久乎:這還能夠長久嗎? 12郐:郐與曹全是小國,所以不再批評。
13思而不貳:想文王、武王的德行,并沒有背叛的意思。
14怨而不言:哀怨而不多說。
15直而不倨:直爽而不倨傲。
16曲而不屈:曲折而不屈撓。
17迩而不偪:近而不太逼。
18遠而不攜:離遠而不反叛。
19遷而不淫:遷出而不淫蕩。
20複而不厭:反複而不厭煩。
21哀而不愁:悲哀而不發愁。
22樂而不荒:快樂而不荒淫。
23用而不匮:用的永遠用不完。
24廣而不宣:寬廣而不顯露。
25施而不費:施舍而不浪費人民的财利。
26取而不貪:合于義的事情然後取并不貪圖。
27處而不底:處理一件事情,應該以道來守。
28行而不流:行的事情應該以道義來節制。
29五聲和:宮、商、角、徵、羽全都和諧。
30八風平:八方的風氣叫八風,全都相和。
31節有度,守有序:八音和諧無相奪倫。
32見舞《象箾》《南籥》者:象箾是舞時所拿的,南籥也是與舞有關系,這些全是文王的樂。
33美哉!猶有憾:文王以為自己不能治太平,所以以為有憾。
34《大武》:武王的樂。
35《韶濩》:是殷湯的音樂。
36《大夏》:夏禹的樂。
37《韶箾》:舜的樂。
38通嗣君也:因為吳王餘祭剛即位。
39以免于栾、高之難:事見于魯昭公八年。
40缟帶、纻衣:因為吳地以缟為貴族,鄭地以纻為貴族,各獻他們貴族的衣服。
41鄭之執政侈:指伯有。
42蘧瑗:蘧伯玉。
43史狗:史朝的兒子。
44史:是史魚。
45辯而不德,必加于戮:争論而沒有德行,必定要被殺掉。
46夫子:指孫林父。
今譯 吳國的公子季劄到魯國來聘問,看見叔孫豹很高興,對他說:“你恐怕不得好死,喜歡善良,而不能夠選擇賢人。
我聽說,君子務必在選擇人才。
你是魯國本家的卿而主持國政,你若不謹慎地選拔人才,怎麼樣能夠擔此大任呢?禍患必連及你。
”季劄請觀王賜給魯國的天子之樂,魯國便差樂工唱《周南》《召南》的詩給他聽,季劄聽了說:“好呀!文王的教化根基在此了,雖還不能盡善盡美,然而勤勞是勤勞,卻沒有怨恨的意思了。
”歌唱邶、鄘、衛三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個聲音真深沉呢!人民雖有憂思,卻并不困倦,我聽說衛國康叔、武公的德化是這樣的,這不是《衛風》麼?”歌唱《王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人民雖有憂思,卻得了先王的遺風,所以沒有畏縮,莫非是周室東遷以後的詩嗎?”歌唱《鄭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但它的政事煩瑣得很,人民不堪其命,這國難道要先亡麼?”歌唱齊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宏大的聲音,像大風一樣呢!做東海的表率的,莫非是姜太公麼?國家的前途真不可限量呢!”歌唱《豳風》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廣大得很,人民樂于農事,不做荒淫的事情,莫非是周公遭管蔡的變亂,東征時所作的詩麼?”歌唱秦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這叫作夏聲,能夠得夏聲的,便可廣大,大到極點了,是那周朝舊地的音調嗎?”歌唱魏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這是中庸的聲音呢!高大并且和婉,險阻但是易行,倘把德行去輔助他,便可做賢明的君主了。
”歌唱唐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憂深思遠,難道是陶唐氏的遺民麼?否則他的憂愁為什麼這樣深遠呢?不是盛德者的後代,哪裡能夠這樣?”歌唱陳國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國中沒有君主,能夠長久嗎?”從《郐風》以下的詩,季劄聽了,卻沒有什麼評論了。
再歌唱《小雅》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好呀!想念文王武王的仁德,卻沒有反叛的心思,怨恨商纣的政令,卻能夠忍耐不言,那是周朝德化未盛的時候嗎?猶有文武成康的遺風呢。
”歌唱《大雅》的詩給他聽,季劄說:“廣大呀!那聲音和樂得很呢!委曲了,卻有正直的本質,莫非是文王的盛德嗎?”給他歌《頌》,季劄說:“好極了!正直卻不至于倨傲;委曲卻不至于屈撓;親近卻不至于相逼;疏遠卻不至于攜貳;遷動卻以德自守,不至于淫蕩;反複卻能政教日新,不為人厭棄;哀思卻不至于憂傷;安樂卻不至于荒淫;使用卻不至于用完;廣大而不宣傳;施舍而不浪費人民的錢,取用而不貪心;處理一件事,應該以道來守;常運行的卻能夠不至于流放;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都和諧;八方的風氣都平和;節奏有一定的法度;官守有一定的次序,這是凡有盛德者都是相同的!”季劄看見文王的武舞文舞,名叫《象箾》《南籥》的便說:“好呀!但還有遺憾!”看見了武王的樂舞叫《大武》的,便說:“好呀!周朝昌盛的時候,是這般的嗎?”看了商湯的樂舞叫《韶濩》的,便說:“聖人道德的寬宏是這般的嗎?卻還有慚愧的德行,可見聖人處亂世的艱難呢!”看了禹王《大夏》的舞便說:“好呀!能夠勤勞了,卻不自矜功德,不是大禹,哪個能夠立起這般功德?”看見了舜樂《韶箾》的舞,便說:“舜德至此極了,和天地同大,好像在天的沒有一物不覆,在地的沒有一物不載,雖有極盛的仁德,卻不再比它好了,觀樂可以到此為止,如果再有别種的樂,我也不敢再看了!”季劄來出聘各國,是為了吳國的嗣君與各國相通。
他就到齊國去聘問,很喜歡晏平仲,對他說:“你趕緊把封邑同政權交回給齊君,你若沒有封邑,也沒有政權,就可以免除禍難。
齊國的政權,将有所歸,要沒能夠歸到,禍亂沒法停止。
”所以晏子就通過陳桓交回他的封邑同政權,而免除了栾氏、高氏的禍難。
季劄到鄭國去聘問,見到子産,如同老朋友一樣,送給子産缟帶,子産也送給他纻衣,他對子産說:“鄭國當政的人很奢侈,禍難必将來到。
政權也必定到你身上,你掌政權,必定對禮節很慎重,要不然,鄭國必定要失敗。
”季劄到衛國去,他又喜歡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
他說:“衛國君子很多,不會有禍患的。
”從衛國到晉國去,将在戚這地方住宿,聽見敲鐘的聲音,就說:“這真是奇怪了,我聽說過争辯而沒有德行,必定被殺。
這位先生得罪了衛君,所以住在這裡,害怕還不夠呢,又為什麼奏樂呢?這位先生在這裡,等于燕子在帳幕上搭窩。
衛君方才出殡,難道可以尋歡作樂嗎?”就不在那裡住宿。
孫林父聽見了,終身不再聽琴瑟。
到了晉國,喜歡趙武、韓起、魏舒,就說:“晉國恐怕就歸了這三家。
”他很喜歡叔向,将走的時候,對叔向說:“你要努力啊!晉君奢侈,而有很多好的大夫,大夫們全富有,政權将歸到各家中,你喜歡有話直說,一定要想法避免禍難。
” 經秋九月,葬衛獻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九月,給衛獻公舉行葬禮。
經齊高止出奔北燕。
傳秋九月,齊公孫虿、公孫竈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乙未出,書曰出奔,罪高止也1。
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今注 1罪高止也:因為說高止為有罪。
今譯 秋天九月,齊國的公孫虿、公孫竈驅逐他們的大夫高止到北燕,乙未那天,出奔。
《春秋》記載着“出奔”,這是說高止有罪。
高止喜歡生事而自以為有功,并且專制,所以禍亂連及他。
經冬,仲孫羯如晉。
傳冬,孟孝伯如晉,報範叔也。
今譯 冬天,仲孫羯到晉國去,這是報答士鞅來聘。
傳為高氏之難故,高豎1以盧叛。
十月庚寅,闾丘嬰帥師圍盧。
高豎曰:“苟使高氏有後,請緻邑2。
”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3,良敬仲也。
十一月乙卯,高豎緻盧而出奔晉,晉人城綿4而寘旃。
今注 1高豎:高止的兒子。
2請緻邑:把他的封邑還給齊君。
3敬仲之曾孫酀:高傒的曾孫高酀。
4綿: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西之綿城。
今譯 因為高止受到放逐,他的兒子高豎就以盧這地方來反叛齊國。
十月庚寅這天,闾丘嬰率領着軍隊包圍盧地。
高豎就說:“如果能使高氏有後人,請将盧這地方還給齊景公。
”齊國人就立了敬仲的曾孫高酀,這是以敬仲為賢良。
十一月乙卯,高豎交還了盧這地方,逃到晉國去。
晉國人修綿這個城,使他住在這裡。
傳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而使餘往,是殺餘也。
”伯有曰:“世行也1。
”子皙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強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
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于伯有氏。
裨谌2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3。
’今是長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纾。
”然明曰:“政将焉往?”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産4?舉不逾等,則位班也。
擇善而舉,則世隆也5,天又除之,奪伯有魄。
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禍鄭久矣,其必使子産息之,乃猶可以戾6,不然将亡矣。
” 今注 1世行也:你世代做行人。
2裨谌:鄭大夫。
3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屢次會盟,亂事更要加多。
4其焉辟子産:政權怎麼能夠躲開子産呢?意思是政權必定要歸子産。
5則世隆也:那麼子産就是當世最高的一個人。
6乃猶可以戾:那就可以安定了。
今譯 鄭國伯有叫公孫黑到楚國去,公孫黑辭謝說:“楚國與鄭國交往甚不好,而叫我去,這是想殺我。
”伯有說:“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搞外交的。
”公孫黑就說:“可以就去,困難就不去,何必論世不世呢?”伯有将強迫他去,公孫黑惱怒,将攻伐伯有,大夫們為他們調和。
十二月己巳那天,鄭大夫們在伯有家裡盟會。
鄭大夫裨谌說:“這種盟誓,還能夠管多久?《詩經》上說過:‘君子屢次盟誓,動亂由此加多。
’這是滋長動亂的做法,禍亂沒有停止,必三年以後方能解除。
”然明說:“政權将歸給誰呢?”裨谌說:“好人替代壞人,這是天命,政權哪能躲過子産?如果不是越級提拔别人,那麼按照班次,子産也應當掌政權。
擇善人而推舉,也以子産為最高,天又保佑他,奪走伯有的魂魄。
子西就要死了,子産怎麼能躲開呢?天禍害鄭國已經很久了,必定使子産來平息它,國家才可以安定,要不然,鄭國恐怕就要滅亡。
” 襄公三十年(公元前五四三年)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
傳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通嗣君也1。
穆叔問王子2之為政何如。
對曰:“吾侪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于戾,焉與知政?”固問焉,不告。
穆叔告大夫曰:“楚令尹将有大事,子蕩将與焉3,助之,匿其情矣。
” 今注 1通嗣君也:是因為郏敖初即位,所以叫他聘問魯國。
2王子:王子圍當時做令尹。
3子蕩将與焉:子蕩即薳罷。
他将參與這件事。
罷音皮。
今譯 三十年春王正月,楚王派薳罷來魯國聘問,這是因為康王的兒子郏敖初即位的緣故。
叔孫豹問王子圍為令尹,他的執政情況怎麼樣。
薳罷回答說:“我們小人們,吃飯以後聽着命令,尚且怕做不了,而做得錯誤,哪裡能參與政事呢?”堅持地問他,他不回答。
叔孫豹告訴大夫們說:“楚國令尹将舉行大事,薳罷将參加,幫着他隐瞞情況。
” 傳子産相鄭伯以如晉,叔向問鄭國之政焉,對曰:“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
驷、良方争1,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見乃可知也。
”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對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
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
” 今注 1驷良方争:驷氏同良氏是指子皙同伯有,方在争奪政權。
今譯 子産給鄭伯相禮,到晉國去,叔向問鄭國的政治情形,子産回答說:“我能夠看見它的結果或不能看見,皆在今年。
驷、良兩氏,方才鬥争,現在尚不知道結果,要能夠有結果,我看見以後就知道了。
”叔向說:“不是已經和好了嗎?”回答說:“伯有奢侈又加以剛愎,子皙好在人的上面,兩人互不相讓。
雖然已經和解了,但是這等于把惡積聚在一塊,爆發的日子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