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襄公六
襄公二十有九年(公元前五四四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
傳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1。
楚人使公親襚2,公患之,穆叔曰:“祓殡而襚,則布币也3。
”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4,楚人弗禁,既而悔之5。
今注 1釋不朝正于廟也:解釋為什麼不在宗廟中朝見。
2楚人使公親襚:楚人使魯襄公親自送葬衣給楚康王。
3祓殡而襚,則布币也:先來使巫人祓除不祥,然後再送葬衣。
這就等于朝見的布币禮一樣。
4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就使巫人拿桃樹所做的掃帚先來祓除不祥。
5既而悔之:他後來明白君臨臣喪才祓殡,就後悔了。
今譯 二十九年春王正月,魯襄公在楚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不在廟中朝見。
楚國人使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的屍體贈送葬衣,魯襄公甚為憂慮,叔孫豹就說:“先派巫人祓除不祥,然後再送葬衣,這等于朝見時奉上布币。
”就派巫人用桃枝所做的掃帚到楚康王的殡所祓除不祥,楚國人也沒有禁止,後來明白了,深以為後悔。
傳二月癸卯,齊人葬莊公于北郭1。
今注 1齊人葬莊公于北郭:北郭是齊都城北門的外邊。
因為古代被殺的人不能葬到墓地,所以把齊莊公單葬。
今譯 二月癸卯,齊國人把齊莊公葬到北郭的地方。
經夏五月,公至自楚。
傳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于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
楚郏敖1即位,王子圍為令尹。
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公還及方城2,季武子取卞3,使公冶問4,玺書追而與之5,曰:“聞守卞者将叛,臣帥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
”公冶緻使而退6,及舍而後聞取卞7,公曰:“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8。
”公謂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對曰:“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與公冶冕服9。
固辭,強之而後受。
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微》乃歸。
五月,公至自楚,公冶緻其邑于季氏,而終不入焉10,曰:“欺其君,何必使餘?”季孫見之,則言季氏如他日,不見,則終不言季氏。
及疾,聚其臣11曰:“我死,必無以冕服斂,非德賞也,且無使季氏葬我。
” 今注 1郏敖:楚康王的兒子熊麇。
2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北四十裡,方城山亦作外方。
3卞:魯地,在今山西省泗水縣東五十裡。
4使公冶問:公冶是季氏的屬大夫,問襄公的起居怎麼樣。
5玺書追而與之:蓋了印的書信,追去給公閱。
6公冶緻使而退:公冶說了季氏的使命就退下。
7及舍而後聞取卞:到了家裡而後才知道季氏占領卞的消息。
8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本來想取卞這個地方,而說他反叛,這種假話隻是證明季氏同我的疏遠。
9公與公冶冕服:魯襄公就給公冶做卿的衣服同帽子。
10而終不入焉:不到季孫家裡去。
11聚其臣:把大夫的家臣全聚在一塊。
今譯 夏天四月,給楚康王下葬,魯襄公同陳侯、鄭伯、許男一直送到楚國都城西門的外邊,諸侯的大夫全送到墓地。
楚康王的兒子郏敖即王位,康王的弟弟王子圍做令尹。
鄭國行人官子羽說:“這叫作不相宜,令尹必定要替代楚君而昌盛。
在松柏樹的底下,細草不能繁殖。
”魯襄公回魯國,到方城的地方,季孫宿占據卞邑,同時派他的屬大夫公冶問候魯襄公的起居,後來又把蓋了印的書信追交公冶轉呈襄公,信上說:“聽說守卞的人将要反叛,我隻好率着軍隊去讨伐他,現在已然得到,謹此報告。
”公冶報告以後,就退下。
到了住所方才知道占據卞的事情。
魯襄公就說:“想要占據卞地而說他反叛,這隻是顯得和我疏遠了。
”因此他就問公冶說:“我可以回魯國嗎?”公冶回答說:“國家是你所有的,誰敢違背君王?”魯襄公賜給公冶卿的衣冠,公冶先辭謝,但是襄公勉強他,然後方才接受。
襄公想不回魯國,榮駕鵝就賦《式微》這篇詩,襄公就回到魯國。
五月,魯襄公從楚國回來,公冶把他所得的封邑給了季孫宿,從此以後不再入季孫氏的門,說:“騙他的君,何必派我去呢?”季孫宿和他見面,就和季孫氏像以前一樣說說話,不相見,永遠不講季孫。
到了他病了,他就聚他的家臣說:“我死了以後,不要拿卿服來葬我,因為這不是由于德行好而得到的賞賜,并且不要使季氏來葬我。
” 經庚午,衛侯衎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庚午這天,衛獻公死了。
傳葬靈王,鄭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
伯有曰:“弱,不可。
”子展曰:“與其莫往,弱不猶愈乎?《詩》雲:‘王事靡盬,不遑啟處1。
’東西南北,誰敢甯處2?堅事晉楚,以蕃王室也。
王事無曠,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
今注 1王事靡盬,不遑啟處:這是《詩經·小雅》的一段。
意思是說周王室的事情應當細緻,所以沒有空閑安居。
2東西南北,誰敢甯處:東西南北,誰也不敢安居。
今譯 周靈王下葬,鄭國的上卿全都有事情,子展派印段往周送葬。
伯有說:“印段太年輕,不可以。
”子展說:“與其沒人去,年輕的去總比不去好。
《詩經·小雅》說:‘王事應當細緻,沒有空閑安居。
’東西南北,誰敢安甯地居住?堅定地侍奉晉國同楚國,這是為着屏藩周王室。
王朝的事情,沒有缺禮,又何必派固定的上卿去呢?”就派印段到周去。
經阍弑吳子餘祭。
傳吳人伐越,獲俘焉,以為阍,使守舟。
吳子餘祭觀舟,阍以刀弑之。
今譯 吳人伐越國,得到一個俘虜,叫他做看門的人,使他看守船隻。
吳王餘祭去看船,這個看門人用刀殺了他。
傳鄭子展卒,子皮即位1,于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國人粟,戶一鐘2,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以為上卿。
宋司城子罕聞之曰:“鄰于善,民之望也3。
”宋亦饑,請于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4,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饑人。
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其後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國乎5。
民之歸也,施而不德,樂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6?” 今注 1子皮即位:子皮是子展的兒子,替他父親做上卿。
2一鐘:六斛四鬥叫一鐘。
3民之望也:人民希望宋國的君也如此為善。
4貸而不書:借貸給人民但是不記錄他們的名字。
5其皆得國乎:可以得到國家政權。
6其以宋升降乎:他會追随着宋的盛衰。
今譯 鄭國子展死了,他的兒子子皮替他父親做上卿。
這個時候,鄭國正在鬧饑荒而還沒到收麥的時候,百姓很困乏,子皮用他父親的遺命,給國裡的人民每一戶粟米一鐘,于是得到鄭國人民的擁護。
所以罕氏永遠掌理鄭國的政權,做上卿。
宋國的司城子罕聽見就說:“做善人的鄰居,人民全都希望他的君也做善事。
”宋國也遇到饑荒,子罕就請求宋平公出公家的粟米借給人民,使大夫們全出粟米來借給人民,司城氏借給人民而不記錄他們的名字,并且替大夫們沒有粟米的人出借,宋國沒有饑餓的人。
晉國叔向聽見了就說:“鄭國的罕氏,宋國的樂氏,必是最後滅亡的,兩家全都能掌握國家的政權。
這是因為人民都擁護他們的緣故,施舍而不自居功德,樂氏更高出一籌,他會随着宋國的盛衰而升降吧?” 經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儀、鄭公孫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
傳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1。
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
孟孝伯會之,鄭子大叔與伯石往,子大叔見大叔文子2,與之語。
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晉國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3,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
諸姬是棄,其誰歸之?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4。
’晉不鄰矣,其誰雲之?” 今注 1故治杞:所以修杞的城池。
2大叔文子:大叔儀。
3夏肄是屏:把夏國的殘餘來保護。
4協比其鄰,昏姻孔雲: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意思是說協和他的近親戚,婚姻們就全都歸附他。
今譯 晉平公是杞女所生,所以修治杞國城池。
六月,荀盈會合諸侯的大夫們,為杞國修城牆。
仲孫羯也參與其事,鄭國的遊吉同印段全去了,遊吉看見衛國的大叔儀,跟他談話,大叔儀說:“晉國這次修理杞國城池,未免過甚了。
”遊吉說:“那有什麼辦法呢?晉國不擔心周室的衰微,僅而保護夏國的殘餘,它放棄各姬姓諸國就可以知道。
姬姓諸國全放棄了,還有誰來依附它?我遊吉聽說過,放棄了同姓,聯合異姓,這叫作離德。
《詩經·小雅》有句詩說:‘和協他的近親,姻親們就會歸附他。
’晉國已經不和協近親,誰還來和它友好?” 傳齊高子容1與宋司徒2見知伯3,女齊4相禮。
賓出,司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
子容專5,司徒侈6,皆亡家之主也。
”知伯曰:“何如?”對曰:“專則速及7,侈将以其力斃8,專則人實斃之,将及矣。
” 今注 1高子容:是高止。
2宋司徒:華定。
3知伯:荀盈。
4女齊:司馬侯。
5子容專:子容專橫,自以為是。
6司徒侈:華定奢侈。
7專則速及:自以為是,就很快得到禍。
8侈将以其力斃:奢侈到力盡的時候,就自己亡了。
今譯 齊國的高止跟宋國的華定進見荀盈,司馬侯來相禮。
等到賓客走了以後,司馬侯對荀盈說:“這兩個人皆不能免于禍難。
高止專橫,自以為是,華定奢侈,這全是使家族滅亡的主。
”荀盈說:“為什麼?”回答說:“自以為是,就很快得到禍,奢侈到力盡的時候,就自己死亡,自以為是,旁人就會要他命,這些就要來了。
” 經晉侯使士鞅來聘。
傳範獻子來聘,拜城杞也。
公享之,展莊叔執币,射者三耦1,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耦2,公臣公巫召伯、仲顔莊叔為一耦,鄫鼓父、黨叔為一耦。
今注 1射者三耦:射箭的一共是三對。
2為一耦:這意思是說公臣不夠,隻好用家臣以補充。
今譯 士鞅來魯國聘問,為的拜謝魯國幫助修杞國城牆的事。
魯襄公設享禮招待他,展莊叔拿着束帛,參加射禮的人要三對,公家的臣不夠,就在家臣中去找。
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對;公臣,公巫召伯、仲顔莊叔做一對,鄫鼓父、黨叔為一對。
傳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1,弗盡歸也。
晉悼夫人愠曰:“齊也取貨2,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3。
”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杞,夏餘也,而即東夷。
魯,周公之後也,而睦于晉,以杞封魯,猶可,而何有焉4?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5,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甯夫人,而焉用老臣。
” 今注 1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司馬女叔侯即司馬侯,晉平公命令他向魯國追讨前次侵占的杞國田地。
2齊也取貨:女叔侯得到魯國的賄賂。
3不尚取之:不以女叔侯取貨為然。
4而何有焉:何必把杞田全歸給杞國呢? 5府無虛月:晉國的府藏,沒有一月不受到魯國的貢獻。
今譯 晉平公叫司馬侯來魯國辦理使魯國歸還侵占的杞國的田地的事情,魯國沒有全部歸還給杞國。
晉悼公夫人發怒了,說:“司馬侯得到賄賂,先君若知道這件事,一定不贊成。
”晉平公告訴司馬侯,司馬侯說:“虞、虢、焦、滑、霍、揚、韓、魏,這全是姬姓的國家,晉國因為滅了它們,所以擴大了,要不是侵略小國,哪裡去擴張國土呢?自從晉武公、獻公以下,兼并的國家很多,誰能夠管呢!杞國是夏朝的殘餘,而行東夷的禮節。
魯國是周公的後人,而對晉國很和睦,用杞的地方來封魯國還可以,何必歸還它所有的田地呢?魯國對晉國,貢品不缺乏,玩好的貢獻常常送到,公卿大夫不斷地朝見,史書上不斷地寫,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的貢品,這樣已經可以了,何必使魯國瘦而使杞國肥呢?并且先君若有知,甯可責備夫人,怎麼會責備我老臣!” 經杞子來盟。
傳杞文公來盟,書曰子,賤之也1。
今注 1賤之也:因為賤視他。
今譯 杞文公因為魯國歸還他田地,而來盟會,《春秋》稱他為“子”,這是賤視他。
經吳子使劄來聘。
傳吳公子劄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1?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
”請觀于周樂2,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曰:“美哉!始基之矣3!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4。
”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5,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6?”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7?”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8?國未可量也。
”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9?”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10,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11?”自《郐》12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13,怨而不言14,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15,曲而不屈16,迩而不偪17,遠而不攜18,遷而不淫19,複而不厭20,哀而不愁21,樂而不荒22,用而不匮23,廣而不宣24,施而不費25,取而不貪26,處而不底27,行而不
傳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1。
楚人使公親襚2,公患之,穆叔曰:“祓殡而襚,則布币也3。
”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4,楚人弗禁,既而悔之5。
今注 1釋不朝正于廟也:解釋為什麼不在宗廟中朝見。
2楚人使公親襚:楚人使魯襄公親自送葬衣給楚康王。
3祓殡而襚,則布币也:先來使巫人祓除不祥,然後再送葬衣。
這就等于朝見的布币禮一樣。
4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就使巫人拿桃樹所做的掃帚先來祓除不祥。
5既而悔之:他後來明白君臨臣喪才祓殡,就後悔了。
今譯 二十九年春王正月,魯襄公在楚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不在廟中朝見。
楚國人使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的屍體贈送葬衣,魯襄公甚為憂慮,叔孫豹就說:“先派巫人祓除不祥,然後再送葬衣,這等于朝見時奉上布币。
”就派巫人用桃枝所做的掃帚到楚康王的殡所祓除不祥,楚國人也沒有禁止,後來明白了,深以為後悔。
傳二月癸卯,齊人葬莊公于北郭1。
今注 1齊人葬莊公于北郭:北郭是齊都城北門的外邊。
因為古代被殺的人不能葬到墓地,所以把齊莊公單葬。
今譯 二月癸卯,齊國人把齊莊公葬到北郭的地方。
經夏五月,公至自楚。
傳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于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
楚郏敖1即位,王子圍為令尹。
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公還及方城2,季武子取卞3,使公冶問4,玺書追而與之5,曰:“聞守卞者将叛,臣帥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
”公冶緻使而退6,及舍而後聞取卞7,公曰:“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8。
”公謂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對曰:“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與公冶冕服9。
固辭,強之而後受。
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微》乃歸。
五月,公至自楚,公冶緻其邑于季氏,而終不入焉10,曰:“欺其君,何必使餘?”季孫見之,則言季氏如他日,不見,則終不言季氏。
及疾,聚其臣11曰:“我死,必無以冕服斂,非德賞也,且無使季氏葬我。
” 今注 1郏敖:楚康王的兒子熊麇。
2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北四十裡,方城山亦作外方。
3卞:魯地,在今山西省泗水縣東五十裡。
4使公冶問:公冶是季氏的屬大夫,問襄公的起居怎麼樣。
5玺書追而與之:蓋了印的書信,追去給公閱。
6公冶緻使而退:公冶說了季氏的使命就退下。
7及舍而後聞取卞:到了家裡而後才知道季氏占領卞的消息。
8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本來想取卞這個地方,而說他反叛,這種假話隻是證明季氏同我的疏遠。
9公與公冶冕服:魯襄公就給公冶做卿的衣服同帽子。
10而終不入焉:不到季孫家裡去。
11聚其臣:把大夫的家臣全聚在一塊。
今譯 夏天四月,給楚康王下葬,魯襄公同陳侯、鄭伯、許男一直送到楚國都城西門的外邊,諸侯的大夫全送到墓地。
楚康王的兒子郏敖即王位,康王的弟弟王子圍做令尹。
鄭國行人官子羽說:“這叫作不相宜,令尹必定要替代楚君而昌盛。
在松柏樹的底下,細草不能繁殖。
”魯襄公回魯國,到方城的地方,季孫宿占據卞邑,同時派他的屬大夫公冶問候魯襄公的起居,後來又把蓋了印的書信追交公冶轉呈襄公,信上說:“聽說守卞的人将要反叛,我隻好率着軍隊去讨伐他,現在已然得到,謹此報告。
”公冶報告以後,就退下。
到了住所方才知道占據卞的事情。
魯襄公就說:“想要占據卞地而說他反叛,這隻是顯得和我疏遠了。
”因此他就問公冶說:“我可以回魯國嗎?”公冶回答說:“國家是你所有的,誰敢違背君王?”魯襄公賜給公冶卿的衣冠,公冶先辭謝,但是襄公勉強他,然後方才接受。
襄公想不回魯國,榮駕鵝就賦《式微》這篇詩,襄公就回到魯國。
五月,魯襄公從楚國回來,公冶把他所得的封邑給了季孫宿,從此以後不再入季孫氏的門,說:“騙他的君,何必派我去呢?”季孫宿和他見面,就和季孫氏像以前一樣說說話,不相見,永遠不講季孫。
到了他病了,他就聚他的家臣說:“我死了以後,不要拿卿服來葬我,因為這不是由于德行好而得到的賞賜,并且不要使季氏來葬我。
” 經庚午,衛侯衎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庚午這天,衛獻公死了。
傳葬靈王,鄭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
伯有曰:“弱,不可。
”子展曰:“與其莫往,弱不猶愈乎?《詩》雲:‘王事靡盬,不遑啟處1。
’東西南北,誰敢甯處2?堅事晉楚,以蕃王室也。
王事無曠,何常之有?”遂使印段如周。
今注 1王事靡盬,不遑啟處:這是《詩經·小雅》的一段。
意思是說周王室的事情應當細緻,所以沒有空閑安居。
2東西南北,誰敢甯處:東西南北,誰也不敢安居。
今譯 周靈王下葬,鄭國的上卿全都有事情,子展派印段往周送葬。
伯有說:“印段太年輕,不可以。
”子展說:“與其沒人去,年輕的去總比不去好。
《詩經·小雅》說:‘王事應當細緻,沒有空閑安居。
’東西南北,誰敢安甯地居住?堅定地侍奉晉國同楚國,這是為着屏藩周王室。
王朝的事情,沒有缺禮,又何必派固定的上卿去呢?”就派印段到周去。
經阍弑吳子餘祭。
傳吳人伐越,獲俘焉,以為阍,使守舟。
吳子餘祭觀舟,阍以刀弑之。
今譯 吳人伐越國,得到一個俘虜,叫他做看門的人,使他看守船隻。
吳王餘祭去看船,這個看門人用刀殺了他。
傳鄭子展卒,子皮即位1,于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國人粟,戶一鐘2,是以得鄭國之民,故罕氏常掌國政,以為上卿。
宋司城子罕聞之曰:“鄰于善,民之望也3。
”宋亦饑,請于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司城氏貸而不書4,為大夫之無者貸,宋無饑人。
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其後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國乎5。
民之歸也,施而不德,樂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6?” 今注 1子皮即位:子皮是子展的兒子,替他父親做上卿。
2一鐘:六斛四鬥叫一鐘。
3民之望也:人民希望宋國的君也如此為善。
4貸而不書:借貸給人民但是不記錄他們的名字。
5其皆得國乎:可以得到國家政權。
6其以宋升降乎:他會追随着宋的盛衰。
今譯 鄭國子展死了,他的兒子子皮替他父親做上卿。
這個時候,鄭國正在鬧饑荒而還沒到收麥的時候,百姓很困乏,子皮用他父親的遺命,給國裡的人民每一戶粟米一鐘,于是得到鄭國人民的擁護。
所以罕氏永遠掌理鄭國的政權,做上卿。
宋國的司城子罕聽見就說:“做善人的鄰居,人民全都希望他的君也做善事。
”宋國也遇到饑荒,子罕就請求宋平公出公家的粟米借給人民,使大夫們全出粟米來借給人民,司城氏借給人民而不記錄他們的名字,并且替大夫們沒有粟米的人出借,宋國沒有饑餓的人。
晉國叔向聽見了就說:“鄭國的罕氏,宋國的樂氏,必是最後滅亡的,兩家全都能掌握國家的政權。
這是因為人民都擁護他們的緣故,施舍而不自居功德,樂氏更高出一籌,他會随着宋國的盛衰而升降吧?” 經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儀、鄭公孫段、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
傳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1。
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
孟孝伯會之,鄭子大叔與伯石往,子大叔見大叔文子2,與之語。
文子曰:“甚乎其城杞也!”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晉國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3,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
諸姬是棄,其誰歸之?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4。
’晉不鄰矣,其誰雲之?” 今注 1故治杞:所以修杞的城池。
2大叔文子:大叔儀。
3夏肄是屏:把夏國的殘餘來保護。
4協比其鄰,昏姻孔雲: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意思是說協和他的近親戚,婚姻們就全都歸附他。
今譯 晉平公是杞女所生,所以修治杞國城池。
六月,荀盈會合諸侯的大夫們,為杞國修城牆。
仲孫羯也參與其事,鄭國的遊吉同印段全去了,遊吉看見衛國的大叔儀,跟他談話,大叔儀說:“晉國這次修理杞國城池,未免過甚了。
”遊吉說:“那有什麼辦法呢?晉國不擔心周室的衰微,僅而保護夏國的殘餘,它放棄各姬姓諸國就可以知道。
姬姓諸國全放棄了,還有誰來依附它?我遊吉聽說過,放棄了同姓,聯合異姓,這叫作離德。
《詩經·小雅》有句詩說:‘和協他的近親,姻親們就會歸附他。
’晉國已經不和協近親,誰還來和它友好?” 傳齊高子容1與宋司徒2見知伯3,女齊4相禮。
賓出,司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
子容專5,司徒侈6,皆亡家之主也。
”知伯曰:“何如?”對曰:“專則速及7,侈将以其力斃8,專則人實斃之,将及矣。
” 今注 1高子容:是高止。
2宋司徒:華定。
3知伯:荀盈。
4女齊:司馬侯。
5子容專:子容專橫,自以為是。
6司徒侈:華定奢侈。
7專則速及:自以為是,就很快得到禍。
8侈将以其力斃:奢侈到力盡的時候,就自己亡了。
今譯 齊國的高止跟宋國的華定進見荀盈,司馬侯來相禮。
等到賓客走了以後,司馬侯對荀盈說:“這兩個人皆不能免于禍難。
高止專橫,自以為是,華定奢侈,這全是使家族滅亡的主。
”荀盈說:“為什麼?”回答說:“自以為是,就很快得到禍,奢侈到力盡的時候,就自己死亡,自以為是,旁人就會要他命,這些就要來了。
” 經晉侯使士鞅來聘。
傳範獻子來聘,拜城杞也。
公享之,展莊叔執币,射者三耦1,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耦2,公臣公巫召伯、仲顔莊叔為一耦,鄫鼓父、黨叔為一耦。
今注 1射者三耦:射箭的一共是三對。
2為一耦:這意思是說公臣不夠,隻好用家臣以補充。
今譯 士鞅來魯國聘問,為的拜謝魯國幫助修杞國城牆的事。
魯襄公設享禮招待他,展莊叔拿着束帛,參加射禮的人要三對,公家的臣不夠,就在家臣中去找。
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對;公臣,公巫召伯、仲顔莊叔做一對,鄫鼓父、黨叔為一對。
傳晉侯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1,弗盡歸也。
晉悼夫人愠曰:“齊也取貨2,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3。
”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杞,夏餘也,而即東夷。
魯,周公之後也,而睦于晉,以杞封魯,猶可,而何有焉4?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5,如是可矣,何必瘠魯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甯夫人,而焉用老臣。
” 今注 1使司馬女叔侯來治杞田:司馬女叔侯即司馬侯,晉平公命令他向魯國追讨前次侵占的杞國田地。
2齊也取貨:女叔侯得到魯國的賄賂。
3不尚取之:不以女叔侯取貨為然。
4而何有焉:何必把杞田全歸給杞國呢? 5府無虛月:晉國的府藏,沒有一月不受到魯國的貢獻。
今譯 晉平公叫司馬侯來魯國辦理使魯國歸還侵占的杞國的田地的事情,魯國沒有全部歸還給杞國。
晉悼公夫人發怒了,說:“司馬侯得到賄賂,先君若知道這件事,一定不贊成。
”晉平公告訴司馬侯,司馬侯說:“虞、虢、焦、滑、霍、揚、韓、魏,這全是姬姓的國家,晉國因為滅了它們,所以擴大了,要不是侵略小國,哪裡去擴張國土呢?自從晉武公、獻公以下,兼并的國家很多,誰能夠管呢!杞國是夏朝的殘餘,而行東夷的禮節。
魯國是周公的後人,而對晉國很和睦,用杞的地方來封魯國還可以,何必歸還它所有的田地呢?魯國對晉國,貢品不缺乏,玩好的貢獻常常送到,公卿大夫不斷地朝見,史書上不斷地寫,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的貢品,這樣已經可以了,何必使魯國瘦而使杞國肥呢?并且先君若有知,甯可責備夫人,怎麼會責備我老臣!” 經杞子來盟。
傳杞文公來盟,書曰子,賤之也1。
今注 1賤之也:因為賤視他。
今譯 杞文公因為魯國歸還他田地,而來盟會,《春秋》稱他為“子”,這是賤視他。
經吳子使劄來聘。
傳吳公子劄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1?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
”請觀于周樂2,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曰:“美哉!始基之矣3!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4。
”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5,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6?”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7?”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8?國未可量也。
”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9?”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10,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11?”自《郐》12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13,怨而不言14,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15,曲而不屈16,迩而不偪17,遠而不攜18,遷而不淫19,複而不厭20,哀而不愁21,樂而不荒22,用而不匮23,廣而不宣24,施而不費25,取而不貪26,處而不底27,行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