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傳二十七年春,胥梁帶使諸喪邑1者具車徒以受地,必周2,使烏餘具車徒以受封3。
烏餘以衆出4,使諸侯僞效烏餘之封者5而遂執之,盡獲之,皆取其邑而歸諸侯。
諸侯是以睦于晉。
今注 1諸喪邑:就是齊、魯、宋各國丢掉的城邑。
2必周:必定很秘密的。
3具車徒以受封:預備車輛以便受封地。
4烏餘以衆出:烏餘領着軍隊全出來。
5使諸侯僞效烏餘之封者:使諸侯們假拿着些城邑來封烏餘。
今譯 二十七年春天,晉國的胥梁帶叫所有丢掉城邑的國家準備好車輛和士兵來接受土地,但是行動必定要周密。
另外使烏餘預備了車輛來接受封邑。
烏餘聽了,就帶他的徒衆出來接受封邑,使齊、魯、宋各諸侯假裝把土地送給烏餘。
趁其不備,就把烏餘的人全都逮捕,并取了他全部的封邑還給各諸侯。
諸侯們因此對于晉國很親睦。
經二十有七年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傳齊慶封來聘,其車美。
孟孫謂叔孫曰:“慶季1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
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2,亦不知也。
今注 1慶季:即慶封。
2《相鼠》:《詩經·鄘風》的一篇詩,意思是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今譯 齊國的慶封來魯國聘問,他乘的車輛很美,孟孫就對叔孫說:“慶封的車輛,不也很美嗎?”叔孫說:“我聽見說過,車服美到和他的為人不相稱,必然得到惡果,車美有什麼用呢?”叔孫便設宴招待慶封,慶封表現得不恭敬,叔孫為他賦《相鼠》這篇詩,他也不懂。
經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奂、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
經衛殺其大夫甯喜。
經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傳衛甯喜專,公患之,公孫免餘1請殺之,公曰:“微甯子不及此2,吾與之言矣3。
事未可知,隻成惡名,止也。
”對曰:“臣殺之,君勿與知。
”乃與公孫無地、公孫臣4謀,使攻甯氏,弗克,皆死5。
公曰:“臣也無罪,父子死餘矣6。
”夏,免餘複攻甯氏,殺甯喜及右宰穀,屍諸朝。
石惡将會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屍,枕之股而哭之,欲斂以亡,懼不免,且曰受命矣,乃行。
子鮮曰:“逐我者出7,納我者死8,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無刑,不亦難乎?且鱄實使之9。
”遂出奔晉,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門10,不鄉衛國而坐。
木門大夫勸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将誰訴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
”終身不仕。
公喪之如稅服終身。
公與免餘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
臣弗敢聞,且甯子唯多邑故死,臣懼死之速及也。
”公固與之,受其半,以為少師,公使為卿,辭曰:“大叔儀不貳,能贊大事,君其命之。
”乃使文子為卿。
今注 1公孫免餘:衛大夫。
2微甯子不及此:要不是甯喜,我不能夠回國。
3吾與之言矣:我已經跟他說過政由甯氏的話。
4公孫無地、公孫臣:全是衛大夫。
5弗克,皆死:沒能攻下,公孫無地同公孫臣全戰死。
6父子死餘矣:在衛獻公出亡在齊國時,公孫臣的父親也為孫林父所殺。
7逐我者出:指孫林父。
8納我者死:指甯喜。
9且鱄實使之:并且鱄實在使甯喜迎衛獻公回國。
10木門:《彙纂》引《穀梁傳》說:“織絇邯鄲。
則木門當在今河北邯鄲縣境。
” 今譯 衛國甯喜專權,衛獻公深以為憂,公孫免餘請把他殺掉,獻公說:“要不是甯喜,我不會返回衛國,我曾經跟他說過,政權由甯氏來掌。
殺他的事沒有把握一定成功,隻得到惡的名譽,不如停止吧。
”免餘回答說:“我把他殺掉,你當作不知道好了。
”就與公孫無地、公孫臣謀劃,讓他們攻打甯氏家,沒有成功,全都死了。
衛獻公說:“公孫臣沒有罪,他父子兩個人全都為我死了。
”夏天,免餘又攻甯氏,殺了甯喜同右宰穀,把他們的屍首全擺在朝上。
石惡将到宋國去開會,已經受了命令預備走了,就用衣服覆蓋甯喜屍體,又把甯喜的屍首枕到腿上,哭了一陣,想着等到入殓以後再逃亡,又害怕不能免于禍難,姑且說已經受了命令了,就去開會。
獻公的弟弟子鮮說:“驅逐我的孫林父,他出奔到晉國去,迎接我回國的甯喜可是死了,賞罰沒有規章,怎麼樣可以懲惡勸善呢?君失掉信用,而國家沒有刑賞,這不是很難嗎?并且我鱄實在使甯喜納君回來。
”就出逃到晉國,獻公派人攔住他,他不肯留下,到了黃河,又使人攔阻他,他不讓使者前進,而在黃河上盟誓說再不回來,住在晉國的木門,不向着衛國的方向而坐。
木門的大夫勸他出仕,他不同意說:“做官而廢棄自己的職責,這是罪惡的;要盡自己的職責,這就是宣揚我逃亡的原因。
這還告訴誰呢?我不可以立在旁人的朝上。
”終身不做官。
獻公以他的出走等于喪事,穿着喪服一輩子。
獻公給免餘邑六十,他辭讓說:“卿可有一百邑,我已經有六十個了,在下的人有在上的人的俸祿,這是亂事,我不敢知道這件事,并且甯喜因為邑很多,所以死了,我很怕死來得快。
”獻公非給他不可,就接受了一半,叫他做少師。
獻公又讓他做卿,他辭謝說:“大叔儀沒有二心,能佐理大事情,你何不命令他做。
”就讓大叔儀做卿。
經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傳宋向戌善于趙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1,如晉告趙孟,趙孟謀于諸大夫。
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财用之蠹2,小國之大災也。
将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将許之。
弗許,楚将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
”晉人許之。
如楚,楚亦許之。
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将焉用之?”齊人許之。
告于秦,秦亦許之,皆告于小國為會于宋。
五月甲辰,晉趙武至于宋。
丙午,鄭良霄至。
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3,禮也。
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衛石惡至。
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
丙辰,邾悼公至。
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4,成言于晉。
丁卯,宋戌5如陳,從子木成言于楚。
戊辰,滕成公至。
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庚午,向戌複于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于齊,猶楚之不能于秦也。
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請于齊。
”壬申,左師複言于子木,子木使驲谒諸王。
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
”秋七月戊寅,左師至。
是夜也,趙孟及子皙6盟以齊言。
庚辰,子木至自陳,陳孔奂、蔡公孫歸生至,曹許之大夫皆至,以藩為軍,晉楚各處其偏7。
伯夙8謂趙孟曰:“楚氛甚惡,懼難。
”趙孟曰:“吾左還入于宋9,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門之外,楚人衷甲10。
伯州犂曰:“合諸侯之師以為不信,無乃不可乎?夫諸侯望信于楚,是以來服。
若不信,是棄其所以服諸侯也。
”固請釋甲。
子木曰:“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11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
求逞志而棄信,志将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12,信亡,何以及三?”趙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
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為不信,猶不可,單斃其死,若合諸侯之卿以為不信,必不捷矣。
食言者不病13,非子之患也。
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濟之,必莫之與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緻死,與宋緻死14,雖倍楚可也,子何懼焉?又不及是。
曰弭兵以召諸侯,而稱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
”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
”既而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與盟。
叔孫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國也,何故視之?宋、衛吾匹也。
”乃盟。
故不書其族,言違命也。
晉楚争先15,晉人曰:“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
”楚人曰:“子言晉楚匹也,若晉常先,是楚弱也,且晉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豈專在晉?”叔向謂趙孟曰:“諸侯歸晉之德隻,非歸其屍盟也。
子務德,無争先。
且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楚為晉細,不亦可乎16?”乃先楚人。
書先晉,晉有信也。
壬午,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17,子木與之言,弗能對,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對也。
乙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18。
子木問于趙孟曰:“範武子19之德如何?”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隐情,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
”子木歸以語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輔五君20以為盟主也。
”子木又語王曰:“宜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争。
”晉荀盈遂如楚莅盟。
今注 1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想着使諸侯軍隊停止打仗,以獲得安息人民的名譽。
2财用之蠹:蠹是害蟲名。
這是損害财物的害蟲。
3折俎:享卿的宴法。
4楚公子黑肱先至:因為楚國令尹屈建到陳國去,所以公子黑肱先來。
5宋戌:宋國向戌。
6子皙:公子黑肱。
7晉楚各處其偏:晉國在北部,楚國在南部。
8伯夙:荀盈。
9吾左還入于宋:我往左邊就可以進到宋國都城裡。
10楚人衷甲:楚國人把甲穿在衣服裡面。
11大宰:伯州犂。
12參以定之:志、言、信三者全定軌,然後身體可以安存。
13食言者不病:無信之人不能害人,隻會害己。
14與宋緻死:宋人因為地主的關系必定齊力幫助我們。
15晉楚争先:争着先喝血酒。
16楚為晉細,不亦可乎:楚國為晉國辦理細事,不也可以嗎? 17趙孟為客:趙武做主客。
18蒙門之外:蒙門是宋國都城的城門。
19範武子:士會。
20宜其光輔五君:五君是指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
今譯 宋左師向戌和晉國的趙武要好,和楚國的令尹屈建也很要好,想要聯合晉楚兩國,息滅諸侯的兵事,借此成就自己的名聲。
便到晉國去把這意思告訴趙武,趙武和衆大夫商量。
韓宣子說:“戰争原是殘害人民的,又是耗财的蠹蟲,是小國的大災殃呢!如今向戌想要停息兵事,雖明知兵事不能久息,但也不可不允許他。
如果我們不允許他,楚國倒要允許他了,它若借此号召起諸侯來,那麼我國要失掉盟主的資格了。
”晉人便答應了他。
向戌再到楚國去,楚人也答應了他。
向戌到齊國去,齊人感到為難,陳須無說:“晉國、楚國已經答應,我們安能不答應?而且别人說消滅戰争,我們若不答應,就使我們人民離心,以後如何使用他們呢?”齊國人就答應了。
去告訴秦國,秦國也答應,這四個大國分别告訴各小國,到宋國去開會。
五月甲辰這天,晉國趙武到宋國都城。
丙午,鄭國良霄也到了。
六月初一丁未,宋國人設享禮招待趙武,叔向做相禮的,宋國司馬把煮熟的肉切成碎塊,放在盤子裡,這是合于禮的。
孔子使弟子記錄這次享宴之禮,以為賓主都長于辭令,值得取法。
戊申這天,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同陳須無、衛國的石惡全都來到。
甲寅這天,晉國荀盈跟随趙武也來了。
丙辰這天,邾國的悼公也來了。
壬戌這天,楚公子黑肱先到,與晉國訂立盟誓。
丁卯這天,宋國向戌到陳國去,同楚國令尹屈建訂立盟約。
戊辰這天,滕國成公來了。
屈建對向戌說,請屬晉、楚的諸侯互相見面。
庚午這天,向戌報告趙武,趙武說:“晉、楚、齊、秦是地位相等的國家,晉國的不能幹涉齊國,猶楚國也不能幹涉秦國一樣。
楚國國君若能使秦國國君到晉國來,我們晉國的國君,敢不盡力地要求齊國到楚國去朝見。
”壬申這天,向戌回複了屈建,屈建派傳車告訴楚王。
楚王說:“除了齊、秦以外,旁的國家請互相見面。
”秋天七月戊寅這天,向戌從陳國回來。
這天夜裡,趙武同楚國的公子黑肱達成協議。
庚辰,楚卿子木來到宋國,陳國的孔奂、蔡國的公孫歸生都一同來,曹國、許國大夫也來了。
用竹籬笆作為分界線,晉、楚兩國各分居在偏北偏南的位置。
晉大夫荀盈對趙武說:“楚國的氣氛很不好,怕有禍難呢!”趙武說:“遇到緊急的時候,我隻需向左轉,進宋國的東城門,楚國能奈我何?”辛巳這天,諸侯将要定盟在宋國的西門以外,楚人都暗穿鐵甲在外衣裡邊。
伯州犂說:“會齊了諸侯的兵,卻做對别人不信任的事情,恐怕不可以吧?那些諸侯都是希望我楚國有信用,所以相率來服從的。
如果不講信用,這分明是丢掉了所以使諸侯服從的東西。
”便再三請子木脫掉鐵甲。
子木說:“晉楚兩國缺乏信用已經很久了,去做對我有利的事便罷。
如果能夠如願,用得着講什麼信用呢?”伯州犂退了出來,對他人說:“令尹快要死了,不出三年。
他單求稱心,不管信義,但心能夠稱着的麼?有了心願才說話,說話是要表示誠信的,誠信是所以表達心願的,定要志、言、信三種都有,身體方才可以安定。
誠信沒有了,怎樣活過三年呢?”趙武擔憂楚人衣中暗着鐵甲,怕有不測的禍,把這件事告訴叔向。
叔向說:“有什麼禍害呢?百姓做了一回不付信用的事,尚且不可以,都不得好死!如果會合了諸侯的卿,卻做出不誠信的事情,必然不能成功的。
無信之人不能害人,隻會害己,不是你的禍患。
用信用招來人家,卻做了不講信用的事,一定沒有人擁護他,哪裡能夠害我們呢?并且我們可以進入宋國都城,制止楚國制造的禍難,每個人都可以拼命,與宋國一同誓死拼命,即使楚軍增加一倍也是可以抵抗的,你又何必害怕呢?再說事情又不會到這一步。
他嘴裡說彌兵以号召諸侯,而發動戰争以害晉國,我們晉國有信用,所以不必害怕。
”季孫宿叫人告訴叔孫豹說魯襄公的命令說:“魯國與邾、滕為列。
”後來齊國人要邾國作為屬國,宋國人要滕國,邾、滕全不參加盟會。
叔孫豹說:“邾、滕是旁國的私屬國,我們是列國,為什麼要和它們一樣?宋國同衛國才是和我們并列的。
”于是就盟會。
《春秋》所以不寫叔孫的族名,表示他違抗了魯襄公的命令。
晉國和楚國互争執歃血盟誓的先後,晉人說:“晉國原來是諸侯的盟主,從沒有誰在晉國之先的呢。
”楚人說:“你說晉國和楚國是一樣的,倘若晉國常在先,這分明是楚國弱了一步了啊!并且晉楚屢次替換着做諸侯的盟主,已經好久了,難道專門由晉國主持嗎?”叔向便對趙武說:“諸侯佩服晉國的德行!并不是靠我能主盟的!你隻要講究德行就好了,不要去和他争先,并且諸侯聯盟小國,原來是一定要有人出來主辦這盟事的,現在隻讓楚國為晉國辦理細小的事,不也是很好麼?”便讓楚國在先。
《春秋》上記的卻先記晉國,這為的是晉國有信義。
壬午這天,宋公同時宴享晉國同楚國的大夫,趙武做主客,屈建跟趙武說話,趙武不能回答,叫叔向來說話,屈建也不能回答。
乙酉這天,宋公同諸侯大夫在蒙門的外邊會盟。
屈建問趙武說:“士會的德行到底怎麼樣?”趙武回答說:“他的家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晉國說話沒有隐瞞的情形,他的祝史在鬼神前面陳詞的時候,沒有說過瞎話。
”屈建回去告訴楚王。
楚王說:“這真是最好的,能使神人享受他的貢獻,他能夠光輔晉國的文、襄、靈、成、景五公來做盟主,是很應當的。
”屈建又對楚王說:“晉國做霸主很相宜,有叔向來輔佐它的卿,楚國找不出這樣的人,我們不可以跟它争。
”晉國荀盈就到楚國參加盟約。
傳鄭伯享趙孟于垂隴1,子展、伯有、子西、子産、子大叔,二子石從。
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贶,武亦以觀七子之志。
”子展賦《草蟲》2,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3,抑武也不足以當之。
”伯有賦《鹑之贲贲》4。
趙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子西賦《黍苗》之四章5。
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産賦《隰桑》6。
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
”子大叔賦《野有蔓草》7。
趙孟曰:“吾子之惠也。
”印段賦《蟋蟀》8。
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公孫段賦《桑扈》9。
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為戮矣。
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後亡。
”叔向曰:“然,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
”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
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
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 今注 1垂隴:鄭地。
今河南省荥陽縣東。
2《草蟲》:《詩經
烏餘以衆出4,使諸侯僞效烏餘之封者5而遂執之,盡獲之,皆取其邑而歸諸侯。
諸侯是以睦于晉。
今注 1諸喪邑:就是齊、魯、宋各國丢掉的城邑。
2必周:必定很秘密的。
3具車徒以受封:預備車輛以便受封地。
4烏餘以衆出:烏餘領着軍隊全出來。
5使諸侯僞效烏餘之封者:使諸侯們假拿着些城邑來封烏餘。
今譯 二十七年春天,晉國的胥梁帶叫所有丢掉城邑的國家準備好車輛和士兵來接受土地,但是行動必定要周密。
另外使烏餘預備了車輛來接受封邑。
烏餘聽了,就帶他的徒衆出來接受封邑,使齊、魯、宋各諸侯假裝把土地送給烏餘。
趁其不備,就把烏餘的人全都逮捕,并取了他全部的封邑還給各諸侯。
諸侯們因此對于晉國很親睦。
經二十有七年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傳齊慶封來聘,其車美。
孟孫謂叔孫曰:“慶季1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
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2,亦不知也。
今注 1慶季:即慶封。
2《相鼠》:《詩經·鄘風》的一篇詩,意思是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今譯 齊國的慶封來魯國聘問,他乘的車輛很美,孟孫就對叔孫說:“慶封的車輛,不也很美嗎?”叔孫說:“我聽見說過,車服美到和他的為人不相稱,必然得到惡果,車美有什麼用呢?”叔孫便設宴招待慶封,慶封表現得不恭敬,叔孫為他賦《相鼠》這篇詩,他也不懂。
經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奂、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
經衛殺其大夫甯喜。
經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傳衛甯喜專,公患之,公孫免餘1請殺之,公曰:“微甯子不及此2,吾與之言矣3。
事未可知,隻成惡名,止也。
”對曰:“臣殺之,君勿與知。
”乃與公孫無地、公孫臣4謀,使攻甯氏,弗克,皆死5。
公曰:“臣也無罪,父子死餘矣6。
”夏,免餘複攻甯氏,殺甯喜及右宰穀,屍諸朝。
石惡将會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屍,枕之股而哭之,欲斂以亡,懼不免,且曰受命矣,乃行。
子鮮曰:“逐我者出7,納我者死8,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無刑,不亦難乎?且鱄實使之9。
”遂出奔晉,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門10,不鄉衛國而坐。
木門大夫勸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将誰訴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
”終身不仕。
公喪之如稅服終身。
公與免餘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
臣弗敢聞,且甯子唯多邑故死,臣懼死之速及也。
”公固與之,受其半,以為少師,公使為卿,辭曰:“大叔儀不貳,能贊大事,君其命之。
”乃使文子為卿。
今注 1公孫免餘:衛大夫。
2微甯子不及此:要不是甯喜,我不能夠回國。
3吾與之言矣:我已經跟他說過政由甯氏的話。
4公孫無地、公孫臣:全是衛大夫。
5弗克,皆死:沒能攻下,公孫無地同公孫臣全戰死。
6父子死餘矣:在衛獻公出亡在齊國時,公孫臣的父親也為孫林父所殺。
7逐我者出:指孫林父。
8納我者死:指甯喜。
9且鱄實使之:并且鱄實在使甯喜迎衛獻公回國。
10木門:《彙纂》引《穀梁傳》說:“織絇邯鄲。
則木門當在今河北邯鄲縣境。
” 今譯 衛國甯喜專權,衛獻公深以為憂,公孫免餘請把他殺掉,獻公說:“要不是甯喜,我不會返回衛國,我曾經跟他說過,政權由甯氏來掌。
殺他的事沒有把握一定成功,隻得到惡的名譽,不如停止吧。
”免餘回答說:“我把他殺掉,你當作不知道好了。
”就與公孫無地、公孫臣謀劃,讓他們攻打甯氏家,沒有成功,全都死了。
衛獻公說:“公孫臣沒有罪,他父子兩個人全都為我死了。
”夏天,免餘又攻甯氏,殺了甯喜同右宰穀,把他們的屍首全擺在朝上。
石惡将到宋國去開會,已經受了命令預備走了,就用衣服覆蓋甯喜屍體,又把甯喜的屍首枕到腿上,哭了一陣,想着等到入殓以後再逃亡,又害怕不能免于禍難,姑且說已經受了命令了,就去開會。
獻公的弟弟子鮮說:“驅逐我的孫林父,他出奔到晉國去,迎接我回國的甯喜可是死了,賞罰沒有規章,怎麼樣可以懲惡勸善呢?君失掉信用,而國家沒有刑賞,這不是很難嗎?并且我鱄實在使甯喜納君回來。
”就出逃到晉國,獻公派人攔住他,他不肯留下,到了黃河,又使人攔阻他,他不讓使者前進,而在黃河上盟誓說再不回來,住在晉國的木門,不向着衛國的方向而坐。
木門的大夫勸他出仕,他不同意說:“做官而廢棄自己的職責,這是罪惡的;要盡自己的職責,這就是宣揚我逃亡的原因。
這還告訴誰呢?我不可以立在旁人的朝上。
”終身不做官。
獻公以他的出走等于喪事,穿着喪服一輩子。
獻公給免餘邑六十,他辭讓說:“卿可有一百邑,我已經有六十個了,在下的人有在上的人的俸祿,這是亂事,我不敢知道這件事,并且甯喜因為邑很多,所以死了,我很怕死來得快。
”獻公非給他不可,就接受了一半,叫他做少師。
獻公又讓他做卿,他辭謝說:“大叔儀沒有二心,能佐理大事情,你何不命令他做。
”就讓大叔儀做卿。
經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傳宋向戌善于趙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1,如晉告趙孟,趙孟謀于諸大夫。
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财用之蠹2,小國之大災也。
将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将許之。
弗許,楚将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
”晉人許之。
如楚,楚亦許之。
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将焉用之?”齊人許之。
告于秦,秦亦許之,皆告于小國為會于宋。
五月甲辰,晉趙武至于宋。
丙午,鄭良霄至。
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3,禮也。
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衛石惡至。
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
丙辰,邾悼公至。
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4,成言于晉。
丁卯,宋戌5如陳,從子木成言于楚。
戊辰,滕成公至。
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
庚午,向戌複于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于齊,猶楚之不能于秦也。
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請于齊。
”壬申,左師複言于子木,子木使驲谒諸王。
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
”秋七月戊寅,左師至。
是夜也,趙孟及子皙6盟以齊言。
庚辰,子木至自陳,陳孔奂、蔡公孫歸生至,曹許之大夫皆至,以藩為軍,晉楚各處其偏7。
伯夙8謂趙孟曰:“楚氛甚惡,懼難。
”趙孟曰:“吾左還入于宋9,若我何?”辛巳,将盟于宋西門之外,楚人衷甲10。
伯州犂曰:“合諸侯之師以為不信,無乃不可乎?夫諸侯望信于楚,是以來服。
若不信,是棄其所以服諸侯也。
”固請釋甲。
子木曰:“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11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
求逞志而棄信,志将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12,信亡,何以及三?”趙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
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為不信,猶不可,單斃其死,若合諸侯之卿以為不信,必不捷矣。
食言者不病13,非子之患也。
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濟之,必莫之與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緻死,與宋緻死14,雖倍楚可也,子何懼焉?又不及是。
曰弭兵以召諸侯,而稱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
”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
”既而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與盟。
叔孫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國也,何故視之?宋、衛吾匹也。
”乃盟。
故不書其族,言違命也。
晉楚争先15,晉人曰:“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
”楚人曰:“子言晉楚匹也,若晉常先,是楚弱也,且晉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豈專在晉?”叔向謂趙孟曰:“諸侯歸晉之德隻,非歸其屍盟也。
子務德,無争先。
且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楚為晉細,不亦可乎16?”乃先楚人。
書先晉,晉有信也。
壬午,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17,子木與之言,弗能對,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對也。
乙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18。
子木問于趙孟曰:“範武子19之德如何?”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無隐情,其祝史陳信于鬼神無愧辭。
”子木歸以語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輔五君20以為盟主也。
”子木又語王曰:“宜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争。
”晉荀盈遂如楚莅盟。
今注 1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想着使諸侯軍隊停止打仗,以獲得安息人民的名譽。
2财用之蠹:蠹是害蟲名。
這是損害财物的害蟲。
3折俎:享卿的宴法。
4楚公子黑肱先至:因為楚國令尹屈建到陳國去,所以公子黑肱先來。
5宋戌:宋國向戌。
6子皙:公子黑肱。
7晉楚各處其偏:晉國在北部,楚國在南部。
8伯夙:荀盈。
9吾左還入于宋:我往左邊就可以進到宋國都城裡。
10楚人衷甲:楚國人把甲穿在衣服裡面。
11大宰:伯州犂。
12參以定之:志、言、信三者全定軌,然後身體可以安存。
13食言者不病:無信之人不能害人,隻會害己。
14與宋緻死:宋人因為地主的關系必定齊力幫助我們。
15晉楚争先:争着先喝血酒。
16楚為晉細,不亦可乎:楚國為晉國辦理細事,不也可以嗎? 17趙孟為客:趙武做主客。
18蒙門之外:蒙門是宋國都城的城門。
19範武子:士會。
20宜其光輔五君:五君是指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
今譯 宋左師向戌和晉國的趙武要好,和楚國的令尹屈建也很要好,想要聯合晉楚兩國,息滅諸侯的兵事,借此成就自己的名聲。
便到晉國去把這意思告訴趙武,趙武和衆大夫商量。
韓宣子說:“戰争原是殘害人民的,又是耗财的蠹蟲,是小國的大災殃呢!如今向戌想要停息兵事,雖明知兵事不能久息,但也不可不允許他。
如果我們不允許他,楚國倒要允許他了,它若借此号召起諸侯來,那麼我國要失掉盟主的資格了。
”晉人便答應了他。
向戌再到楚國去,楚人也答應了他。
向戌到齊國去,齊人感到為難,陳須無說:“晉國、楚國已經答應,我們安能不答應?而且别人說消滅戰争,我們若不答應,就使我們人民離心,以後如何使用他們呢?”齊國人就答應了。
去告訴秦國,秦國也答應,這四個大國分别告訴各小國,到宋國去開會。
五月甲辰這天,晉國趙武到宋國都城。
丙午,鄭國良霄也到了。
六月初一丁未,宋國人設享禮招待趙武,叔向做相禮的,宋國司馬把煮熟的肉切成碎塊,放在盤子裡,這是合于禮的。
孔子使弟子記錄這次享宴之禮,以為賓主都長于辭令,值得取法。
戊申這天,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同陳須無、衛國的石惡全都來到。
甲寅這天,晉國荀盈跟随趙武也來了。
丙辰這天,邾國的悼公也來了。
壬戌這天,楚公子黑肱先到,與晉國訂立盟誓。
丁卯這天,宋國向戌到陳國去,同楚國令尹屈建訂立盟約。
戊辰這天,滕國成公來了。
屈建對向戌說,請屬晉、楚的諸侯互相見面。
庚午這天,向戌報告趙武,趙武說:“晉、楚、齊、秦是地位相等的國家,晉國的不能幹涉齊國,猶楚國也不能幹涉秦國一樣。
楚國國君若能使秦國國君到晉國來,我們晉國的國君,敢不盡力地要求齊國到楚國去朝見。
”壬申這天,向戌回複了屈建,屈建派傳車告訴楚王。
楚王說:“除了齊、秦以外,旁的國家請互相見面。
”秋天七月戊寅這天,向戌從陳國回來。
這天夜裡,趙武同楚國的公子黑肱達成協議。
庚辰,楚卿子木來到宋國,陳國的孔奂、蔡國的公孫歸生都一同來,曹國、許國大夫也來了。
用竹籬笆作為分界線,晉、楚兩國各分居在偏北偏南的位置。
晉大夫荀盈對趙武說:“楚國的氣氛很不好,怕有禍難呢!”趙武說:“遇到緊急的時候,我隻需向左轉,進宋國的東城門,楚國能奈我何?”辛巳這天,諸侯将要定盟在宋國的西門以外,楚人都暗穿鐵甲在外衣裡邊。
伯州犂說:“會齊了諸侯的兵,卻做對别人不信任的事情,恐怕不可以吧?那些諸侯都是希望我楚國有信用,所以相率來服從的。
如果不講信用,這分明是丢掉了所以使諸侯服從的東西。
”便再三請子木脫掉鐵甲。
子木說:“晉楚兩國缺乏信用已經很久了,去做對我有利的事便罷。
如果能夠如願,用得着講什麼信用呢?”伯州犂退了出來,對他人說:“令尹快要死了,不出三年。
他單求稱心,不管信義,但心能夠稱着的麼?有了心願才說話,說話是要表示誠信的,誠信是所以表達心願的,定要志、言、信三種都有,身體方才可以安定。
誠信沒有了,怎樣活過三年呢?”趙武擔憂楚人衣中暗着鐵甲,怕有不測的禍,把這件事告訴叔向。
叔向說:“有什麼禍害呢?百姓做了一回不付信用的事,尚且不可以,都不得好死!如果會合了諸侯的卿,卻做出不誠信的事情,必然不能成功的。
無信之人不能害人,隻會害己,不是你的禍患。
用信用招來人家,卻做了不講信用的事,一定沒有人擁護他,哪裡能夠害我們呢?并且我們可以進入宋國都城,制止楚國制造的禍難,每個人都可以拼命,與宋國一同誓死拼命,即使楚軍增加一倍也是可以抵抗的,你又何必害怕呢?再說事情又不會到這一步。
他嘴裡說彌兵以号召諸侯,而發動戰争以害晉國,我們晉國有信用,所以不必害怕。
”季孫宿叫人告訴叔孫豹說魯襄公的命令說:“魯國與邾、滕為列。
”後來齊國人要邾國作為屬國,宋國人要滕國,邾、滕全不參加盟會。
叔孫豹說:“邾、滕是旁國的私屬國,我們是列國,為什麼要和它們一樣?宋國同衛國才是和我們并列的。
”于是就盟會。
《春秋》所以不寫叔孫的族名,表示他違抗了魯襄公的命令。
晉國和楚國互争執歃血盟誓的先後,晉人說:“晉國原來是諸侯的盟主,從沒有誰在晉國之先的呢。
”楚人說:“你說晉國和楚國是一樣的,倘若晉國常在先,這分明是楚國弱了一步了啊!并且晉楚屢次替換着做諸侯的盟主,已經好久了,難道專門由晉國主持嗎?”叔向便對趙武說:“諸侯佩服晉國的德行!并不是靠我能主盟的!你隻要講究德行就好了,不要去和他争先,并且諸侯聯盟小國,原來是一定要有人出來主辦這盟事的,現在隻讓楚國為晉國辦理細小的事,不也是很好麼?”便讓楚國在先。
《春秋》上記的卻先記晉國,這為的是晉國有信義。
壬午這天,宋公同時宴享晉國同楚國的大夫,趙武做主客,屈建跟趙武說話,趙武不能回答,叫叔向來說話,屈建也不能回答。
乙酉這天,宋公同諸侯大夫在蒙門的外邊會盟。
屈建問趙武說:“士會的德行到底怎麼樣?”趙武回答說:“他的家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晉國說話沒有隐瞞的情形,他的祝史在鬼神前面陳詞的時候,沒有說過瞎話。
”屈建回去告訴楚王。
楚王說:“這真是最好的,能使神人享受他的貢獻,他能夠光輔晉國的文、襄、靈、成、景五公來做盟主,是很應當的。
”屈建又對楚王說:“晉國做霸主很相宜,有叔向來輔佐它的卿,楚國找不出這樣的人,我們不可以跟它争。
”晉國荀盈就到楚國參加盟約。
傳鄭伯享趙孟于垂隴1,子展、伯有、子西、子産、子大叔,二子石從。
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贶,武亦以觀七子之志。
”子展賦《草蟲》2,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3,抑武也不足以當之。
”伯有賦《鹑之贲贲》4。
趙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子西賦《黍苗》之四章5。
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産賦《隰桑》6。
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
”子大叔賦《野有蔓草》7。
趙孟曰:“吾子之惠也。
”印段賦《蟋蟀》8。
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公孫段賦《桑扈》9。
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為戮矣。
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後亡。
”叔向曰:“然,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
”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
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
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 今注 1垂隴:鄭地。
今河南省荥陽縣東。
2《草蟲》:《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