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等候發落。
子展拿着馬的絷絆去見陳侯,再拜稽首,拿着酒杯進獻給他。
子産進來數了俘虜的數目就出去了。
子展、子産命陳國宗祝對于社神行祓除典禮,司徒招緻人民,司馬整理兵符,司空掌理土地,鄭國人就回去了。
經秋八月己巳,諸侯同盟于重丘。
傳秋七月己巳,同盟于重丘1,齊成故也。
今注 1重丘:齊地,《方輿紀要》說:“在山東聊城縣東南五十裡,為曹衛齊之邊邑。
” 今譯 秋七月己巳,在重丘這個地方同盟會,這是齊國服從晉國的緣故。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趙文子為政1,令薄諸侯之币,而重其禮。
穆叔見之,謂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2。
齊崔、慶新得政,将求善于諸侯。
武也知楚令尹3,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 今注 1趙文子為政:趙文子即趙武,他當政權。
2兵其少弭矣:打仗可以稍為停止。
3武也知楚令尹:我跟楚國令尹屈建很熟識。
今譯 趙武主持政事,叫諸侯所送的财币減輕,而加重禮遇諸侯。
魯國叔孫豹見着他,就對叔孫豹說:“從今以後,戰争就可以稍稍停止了。
齊國的崔杼同慶封新近得了政權,他想跟諸侯親善。
我趙武跟楚國的令尹屈建素來熟識,要是恭敬地執行禮儀,用外交辭令和他打交道,以安定諸侯,戰争就可以停止。
” 經楚屈建帥師滅舒鸠。
傳楚薳子馮卒,屈建為令尹,屈蕩為莫敖。
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1伐之,及離城2,吳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師先3,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孟帥左師以退4,吳人居其間七日5。
子彊曰:“久将墊隘,隘乃禽也6,不如速戰。
請以其私卒誘之,簡師陳以待我。
我克則進,奔則亦視之,乃可以免,不然必為吳禽。
”從之,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複逐之,傅諸其軍,簡師會之,吳師大敗。
遂圍舒鸠,舒鸠潰。
八月,楚滅舒鸠。
今注 1子木:是屈建。
2離城:《彙纂》說:“在今安徽省舒城縣境。
” 3遽以右師先:右邊的軍隊先到舒鸠。
4帥左師以退:因為左師遇見吳國軍隊,所以先退。
5吳人居其間七日:吳國的軍隊在楚國兩軍的中間七天的工夫。
6久将墊隘,隘乃禽也:日久雨水将墊到窄道中,堵住以後就要被擒。
今譯 楚薳子馮死了,屈建就做了令尹,屈蕩做莫敖。
舒鸠人終究反叛,楚令尹屈建讨伐他,到離城這地方,吳國人來救舒鸠。
屈建先領着右邊軍隊到了舒鸠,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孟率領左師遇見吳國人就退下來。
吳人處在楚國兩個軍隊中間七天的工夫,子彊說:“日久軍隊将會疲弱,軍隊疲弱必定被擒,不如趕緊打仗。
我請求帶領家兵去引誘吳國軍隊,你們選擇精兵擺成陣等着我。
我們若戰勝就往前進,我敗逃你們就看情況辦,這樣還可以免除患難,要不然必定為吳國所擒獲。
”大家聽了他的話,五個人帶着他們的私人軍隊先攻擊吳國軍隊,吳國軍隊逃奔到山上,望見楚國軍隊沒有後繼,于是又追逐他們,迫近楚軍。
楚軍精兵與家兵會合作戰,吳國軍隊就被打敗了,楚軍于是圍了舒鸠,舒鸠崩潰。
八月,楚國滅了舒鸠。
經衛侯入于夷儀。
傳衛獻公入于夷儀。
今譯 衛獻公進入夷儀這地方。
經冬,鄭公孫夏帥師伐陳。
傳鄭子産獻捷于晉,戎服将事1。
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阏父為周陶正2,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3,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4,而封諸陳,以備三恪5,則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賴。
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6,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7,蔡人殺之。
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至于莊、宣8,皆我之自立。
夏氏之亂,成公播蕩,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
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衆,以憑陵我敝邑,不可億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9。
未獲成命,則有我東門之役10,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競,而恥大姬,天誘其衷,啟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獻功。
”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緻其辟11,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何故戎服?”對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複舊職。
’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授楚捷,不敢廢王命故也。
”士莊伯不能诘,複于趙文子。
文子曰:“其辭順,犯順不祥。
”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鄭伯如晉拜陳之功。
子西複伐陳,陳及鄭平。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 今注 1戎服将事:穿着軍服來行禮。
2昔虞阏父為周陶正:虞阏父是舜的後人,在周武王的時候他做陶正的官。
3與其神明之後也:因為他是舜的後人。
4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所以用武王的長女大姬許配給胡公滿。
5以備三恪:在周得天下以後,封舜及夏、殷二王的後人為三恪。
6蔡人欲立其出:蔡國想立他所出的兒子陳厲公。
此事見于魯桓公五年。
7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五父是陳佗。
8莊、宣:陳莊公同陳宣公全是厲公的兒子。
9我是以有往年之告:就是所謂鄭伯稽首請晉國準許他伐陳。
10則有我東門之役:所以陳國就從楚國伐鄭國都城東門。
11各緻其辟:就要他們犯了什麼罪就按他的罪狀給他誅殺。
今譯 鄭國子産獻戰利品到晉國去,并且穿着軍服行禮。
晉國人問他陳國有什麼罪,他回答說:“從前虞舜的子孫阏父,做了周朝的陶正,曾經服侍我們的先王,我們的先王嘉獎他所造的器具,于人有利,又因他是虞舜的後代,就把長女太姬許配給阏父的兒子胡公滿,而且封他于陳,以表示對虞夏殷三朝後代三恪中的一個的尊敬。
所以,陳國是我周朝的外甥,到如今還依賴周朝呢!陳桓公死後發生動亂,蔡人想立他女兒生的厲公,我先君莊公便送五父回陳國并立了他的君位,蔡人卻又把他殺了,我先君不得已,又和蔡人一同立了厲公。
一直到莊公、宣公,都是我國助他即位的。
後來夏徵舒弑靈公的時候,靈公的兒子成公流離失所,又靠了我國才得以回國,這是你們都知道的。
現在陳國忘掉周朝的大德,看輕我國的大恩,丢開姻親不管,倚仗着楚國的兵衆,來欺侮敝邑,又料不定它能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暢快。
所以有去年請求伐陳的告禀,卻又不得你們的允許,後來弄得有鄭國都城東門的那次戰役,陳兵經過的地方,井都塞掉,樹林都被砍掉,敝邑非常害怕陳國大兵壓境,羞辱了太姬的神靈。
幸虧上天誘導我們的心,啟發敝邑攻打陳國的念頭。
陳國也自己知道的罪了,向我們投降,所以才敢來獻功的。
”晉人問:“為什麼要侵略小國?”子産回答說:“先王的命令,隻要看有罪的所在,便可對他分别使用懲罰;而且從前天子的土地方圓一千裡,諸侯的土地方圓一百裡,從此以下便漸漸減少。
如今大國的土地,多到方圓幾千裡,如果不是侵吞小國,怎麼能到這地步呢?”晉人又問他說:“為什麼要穿着軍服來呢?”子産回答說:“我的先君武公、莊公,做了周朝平王、桓王的卿士,城濮戰役後,晉文公發布命令,說:‘各人都回複舊職!’命令文公穿了軍服輔佐周王,接受楚國的俘虜獻給周王。
今天我穿着軍服也是不敢廢王命的緣故呢!”士莊伯不能再诘問他,便回報到趙武那裡。
趙武說:“他的言辭順理成章,觸犯順當的事,是不吉利的。
”便接受了他奉獻的戰利品。
冬天,十月,子展給鄭伯相禮,到晉國去,拜謝晉國接受他們奉獻的戰勝陳國所得的戰利品。
子西又讨伐陳國,陳國同鄭國就和平了。
仲尼說:“古書上有過的:‘說話是用來表達志氣的,文采是用來輔助表達的。
倘若不說話,誰能知道他的志氣呢?但是倘若文章缺乏文采,雖能表明心意,但不能流傳于世。
’晉國做了諸侯的霸主,鄭國卻敢興兵入陳國都城,如果不是善于辭令,一定不會成功的。
所以說話應該小心!” 傳楚掩1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2。
甲午,掩書土田3,度山林4,鸠薮澤5,辨京陵6,表淳鹵7,數疆潦8,規偃豬9,町原防10,牧隰臯11,井衍沃12,量入修賦13,賦車籍馬14,賦車兵15、徒卒16、甲楯之數17,既成以授子木,禮也。
今注 1掩:是子馮的兒子。
2數甲兵:清點甲兵的數目。
3書土田:寫明土地所種植的物品。
4度山林:估量山林木材。
5鸠薮澤:鸠就是聚。
聚成薮澤使人民不會破壞它,以備田獵的用處。
6辨京陵:京是高的山,陵是比較低的山。
7表淳鹵:這是不容易種田的地方,表出之以減輕他的賦稅。
8數疆潦:疆界旁邊有小水,可以減輕租稅。
9規偃豬:偃豬是下窪的地方,算計容納水有多少。
10町原防:在平地上看怎樣設堤防。
11牧隰臯:隰臯是水岸下濕地,為刍牧之用。
12井衍沃:衍沃是又平又美的地方,可以做井田。
13量入修賦:看收入的多少以備賦稅的治理。
14賦車籍馬:用稅收來購買車馬。
15賦車兵:看車上甲士有多少。
16徒卒:步兵。
17甲楯之數:盔甲同盾牌的數目。
今譯 楚國子馮的兒子掩做司馬,屈建使他整理賦稅,清點甲兵的數目。
甲午,掩寫上土地所種植的物品;度量山林的木材;聚集薮澤;辨别大山或小堆;标出不易種植的地方;數有小水溝的田地數目;計算濕窪的地方,用來貯水;在平地上看怎樣設堤防;下濕的地方,為牧畜用;在平坦的地方,就劃為井田。
看收成多少,來定他的賦稅,用稅收來購買車馬,清點甲士步卒還有盔甲及盾牌的數目,既成以後就交給屈建,這是合于禮的。
經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于巢,卒。
傳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
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之,将親門,我獲射之,必殪。
是君也死,疆其少安。
”從之。
吳子門焉,牛臣隐于短牆以射之,卒。
今譯 十二月,吳王諸樊進攻楚國,以報複舟師的戰役,攻打巢門。
巢牛臣就說:“吳王勇敢而輕敵,如果我們打開城門,他将親自帶頭進門,我乘機用箭射他,他必定死。
這個人若死了,邊境可以安定。
”于是就照他的辦法,吳王進入城門,巢牛臣藏在短牆後面。
射他,就死了。
傳楚子以滅舒鸠賞子木,辭曰:“先大夫子之功也。
”以與掩。
今譯 楚王因為滅了舒鸠就賞屈建,屈建就辭謝說:“這是我們先大夫子馮的功勞。
”楚康王就把這賞賜給掩。
傳晉程鄭卒,子産始知然明,問為政焉。
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子産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1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
”子大叔問政于子産,子産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2,其過鮮矣。
” 今注 1蔑:然明的名字。
2農之有畔:農人耕地有次序。
今譯 晉國程鄭死了,子産方才明白然明的本領,就問他為政的方法。
然明回答說:“對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
看見不仁的人,誅殺他,好像大鷹追逐小鳥。
”子産很高興,就把這些話告訴子大叔,并且說:“我從前隻看見他的面貌,我現在看見他的心了。
”子大叔有一天問政于子産,子産說:“行政與耕田一樣,日夜想着它,由它開始想起來,一直到它的終了,早晨到晚上去辦理,細想然後再做,跟農人耕地有次序一樣,這過錯就很少了。
” 傳衛獻公自夷儀使與甯喜言,甯喜許之。
大叔文子1聞之曰:“烏呼,《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恤我後’者,甯子可謂不恤其後矣。
将可乎哉?殆必不可。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複也。
《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 今注 1大叔文子:即大叔儀。
今譯 衛獻公從夷儀的地方派人向甯喜請求回衛國,甯喜答應他。
大叔儀聽說了就說:“《詩經》所說我自己不能自主,又有什麼工夫去念及後人,甯喜可以說不想着後人,這可以嗎?想必不可以。
君子的行為,必定想到末了可以成功,必定可以再做。
逸書上說:‘謹慎地開始,恭敬地一直到末了,所以末了一定不會困難。
’《詩經》上也說:‘早晚不敢懈怠,以侍奉一人。
’現在甯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棋,這還能夠免除禍難嗎?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戰勝對方,何況安置國君而不能決定呢?必不能免除禍難。
他是九輩的卿族,一下子就被滅了,可悲啊。
” 傳會于夷儀之歲,齊人城郏1,其五月,秦晉為成,晉韓起如秦莅盟,秦伯車如晉莅盟,成而不結。
今注 1城郏:這是在魯襄公二十四年。
應該在二十五年。
因為竹簡破爛,所以抄在這兒。
今譯 在夷儀會盟的那一年,齊國人修了周王的郏城,那年的五月,秦國同晉國訂了和平,晉國韓起到秦國參加盟會,秦國的伯車到晉國去參加盟會,和平而不能團結。
子展拿着馬的絷絆去見陳侯,再拜稽首,拿着酒杯進獻給他。
子産進來數了俘虜的數目就出去了。
子展、子産命陳國宗祝對于社神行祓除典禮,司徒招緻人民,司馬整理兵符,司空掌理土地,鄭國人就回去了。
經秋八月己巳,諸侯同盟于重丘。
傳秋七月己巳,同盟于重丘1,齊成故也。
今注 1重丘:齊地,《方輿紀要》說:“在山東聊城縣東南五十裡,為曹衛齊之邊邑。
” 今譯 秋七月己巳,在重丘這個地方同盟會,這是齊國服從晉國的緣故。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趙文子為政1,令薄諸侯之币,而重其禮。
穆叔見之,謂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2。
齊崔、慶新得政,将求善于諸侯。
武也知楚令尹3,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 今注 1趙文子為政:趙文子即趙武,他當政權。
2兵其少弭矣:打仗可以稍為停止。
3武也知楚令尹:我跟楚國令尹屈建很熟識。
今譯 趙武主持政事,叫諸侯所送的财币減輕,而加重禮遇諸侯。
魯國叔孫豹見着他,就對叔孫豹說:“從今以後,戰争就可以稍稍停止了。
齊國的崔杼同慶封新近得了政權,他想跟諸侯親善。
我趙武跟楚國的令尹屈建素來熟識,要是恭敬地執行禮儀,用外交辭令和他打交道,以安定諸侯,戰争就可以停止。
” 經楚屈建帥師滅舒鸠。
傳楚薳子馮卒,屈建為令尹,屈蕩為莫敖。
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1伐之,及離城2,吳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師先3,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孟帥左師以退4,吳人居其間七日5。
子彊曰:“久将墊隘,隘乃禽也6,不如速戰。
請以其私卒誘之,簡師陳以待我。
我克則進,奔則亦視之,乃可以免,不然必為吳禽。
”從之,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複逐之,傅諸其軍,簡師會之,吳師大敗。
遂圍舒鸠,舒鸠潰。
八月,楚滅舒鸠。
今注 1子木:是屈建。
2離城:《彙纂》說:“在今安徽省舒城縣境。
” 3遽以右師先:右邊的軍隊先到舒鸠。
4帥左師以退:因為左師遇見吳國軍隊,所以先退。
5吳人居其間七日:吳國的軍隊在楚國兩軍的中間七天的工夫。
6久将墊隘,隘乃禽也:日久雨水将墊到窄道中,堵住以後就要被擒。
今譯 楚薳子馮死了,屈建就做了令尹,屈蕩做莫敖。
舒鸠人終究反叛,楚令尹屈建讨伐他,到離城這地方,吳國人來救舒鸠。
屈建先領着右邊軍隊到了舒鸠,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孟率領左師遇見吳國人就退下來。
吳人處在楚國兩個軍隊中間七天的工夫,子彊說:“日久軍隊将會疲弱,軍隊疲弱必定被擒,不如趕緊打仗。
我請求帶領家兵去引誘吳國軍隊,你們選擇精兵擺成陣等着我。
我們若戰勝就往前進,我敗逃你們就看情況辦,這樣還可以免除患難,要不然必定為吳國所擒獲。
”大家聽了他的話,五個人帶着他們的私人軍隊先攻擊吳國軍隊,吳國軍隊逃奔到山上,望見楚國軍隊沒有後繼,于是又追逐他們,迫近楚軍。
楚軍精兵與家兵會合作戰,吳國軍隊就被打敗了,楚軍于是圍了舒鸠,舒鸠崩潰。
八月,楚國滅了舒鸠。
經衛侯入于夷儀。
傳衛獻公入于夷儀。
今譯 衛獻公進入夷儀這地方。
經冬,鄭公孫夏帥師伐陳。
傳鄭子産獻捷于晉,戎服将事1。
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阏父為周陶正2,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3,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4,而封諸陳,以備三恪5,則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賴。
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6,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7,蔡人殺之。
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至于莊、宣8,皆我之自立。
夏氏之亂,成公播蕩,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
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衆,以憑陵我敝邑,不可億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9。
未獲成命,則有我東門之役10,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競,而恥大姬,天誘其衷,啟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獻功。
”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緻其辟11,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何故戎服?”對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複舊職。
’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授楚捷,不敢廢王命故也。
”士莊伯不能诘,複于趙文子。
文子曰:“其辭順,犯順不祥。
”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鄭伯如晉拜陳之功。
子西複伐陳,陳及鄭平。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 今注 1戎服将事:穿着軍服來行禮。
2昔虞阏父為周陶正:虞阏父是舜的後人,在周武王的時候他做陶正的官。
3與其神明之後也:因為他是舜的後人。
4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所以用武王的長女大姬許配給胡公滿。
5以備三恪:在周得天下以後,封舜及夏、殷二王的後人為三恪。
6蔡人欲立其出:蔡國想立他所出的兒子陳厲公。
此事見于魯桓公五年。
7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五父是陳佗。
8莊、宣:陳莊公同陳宣公全是厲公的兒子。
9我是以有往年之告:就是所謂鄭伯稽首請晉國準許他伐陳。
10則有我東門之役:所以陳國就從楚國伐鄭國都城東門。
11各緻其辟:就要他們犯了什麼罪就按他的罪狀給他誅殺。
今譯 鄭國子産獻戰利品到晉國去,并且穿着軍服行禮。
晉國人問他陳國有什麼罪,他回答說:“從前虞舜的子孫阏父,做了周朝的陶正,曾經服侍我們的先王,我們的先王嘉獎他所造的器具,于人有利,又因他是虞舜的後代,就把長女太姬許配給阏父的兒子胡公滿,而且封他于陳,以表示對虞夏殷三朝後代三恪中的一個的尊敬。
所以,陳國是我周朝的外甥,到如今還依賴周朝呢!陳桓公死後發生動亂,蔡人想立他女兒生的厲公,我先君莊公便送五父回陳國并立了他的君位,蔡人卻又把他殺了,我先君不得已,又和蔡人一同立了厲公。
一直到莊公、宣公,都是我國助他即位的。
後來夏徵舒弑靈公的時候,靈公的兒子成公流離失所,又靠了我國才得以回國,這是你們都知道的。
現在陳國忘掉周朝的大德,看輕我國的大恩,丢開姻親不管,倚仗着楚國的兵衆,來欺侮敝邑,又料不定它能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暢快。
所以有去年請求伐陳的告禀,卻又不得你們的允許,後來弄得有鄭國都城東門的那次戰役,陳兵經過的地方,井都塞掉,樹林都被砍掉,敝邑非常害怕陳國大兵壓境,羞辱了太姬的神靈。
幸虧上天誘導我們的心,啟發敝邑攻打陳國的念頭。
陳國也自己知道的罪了,向我們投降,所以才敢來獻功的。
”晉人問:“為什麼要侵略小國?”子産回答說:“先王的命令,隻要看有罪的所在,便可對他分别使用懲罰;而且從前天子的土地方圓一千裡,諸侯的土地方圓一百裡,從此以下便漸漸減少。
如今大國的土地,多到方圓幾千裡,如果不是侵吞小國,怎麼能到這地步呢?”晉人又問他說:“為什麼要穿着軍服來呢?”子産回答說:“我的先君武公、莊公,做了周朝平王、桓王的卿士,城濮戰役後,晉文公發布命令,說:‘各人都回複舊職!’命令文公穿了軍服輔佐周王,接受楚國的俘虜獻給周王。
今天我穿着軍服也是不敢廢王命的緣故呢!”士莊伯不能再诘問他,便回報到趙武那裡。
趙武說:“他的言辭順理成章,觸犯順當的事,是不吉利的。
”便接受了他奉獻的戰利品。
冬天,十月,子展給鄭伯相禮,到晉國去,拜謝晉國接受他們奉獻的戰勝陳國所得的戰利品。
子西又讨伐陳國,陳國同鄭國就和平了。
仲尼說:“古書上有過的:‘說話是用來表達志氣的,文采是用來輔助表達的。
倘若不說話,誰能知道他的志氣呢?但是倘若文章缺乏文采,雖能表明心意,但不能流傳于世。
’晉國做了諸侯的霸主,鄭國卻敢興兵入陳國都城,如果不是善于辭令,一定不會成功的。
所以說話應該小心!” 傳楚掩1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2。
甲午,掩書土田3,度山林4,鸠薮澤5,辨京陵6,表淳鹵7,數疆潦8,規偃豬9,町原防10,牧隰臯11,井衍沃12,量入修賦13,賦車籍馬14,賦車兵15、徒卒16、甲楯之數17,既成以授子木,禮也。
今注 1掩:是子馮的兒子。
2數甲兵:清點甲兵的數目。
3書土田:寫明土地所種植的物品。
4度山林:估量山林木材。
5鸠薮澤:鸠就是聚。
聚成薮澤使人民不會破壞它,以備田獵的用處。
6辨京陵:京是高的山,陵是比較低的山。
7表淳鹵:這是不容易種田的地方,表出之以減輕他的賦稅。
8數疆潦:疆界旁邊有小水,可以減輕租稅。
9規偃豬:偃豬是下窪的地方,算計容納水有多少。
10町原防:在平地上看怎樣設堤防。
11牧隰臯:隰臯是水岸下濕地,為刍牧之用。
12井衍沃:衍沃是又平又美的地方,可以做井田。
13量入修賦:看收入的多少以備賦稅的治理。
14賦車籍馬:用稅收來購買車馬。
15賦車兵:看車上甲士有多少。
16徒卒:步兵。
17甲楯之數:盔甲同盾牌的數目。
今譯 楚國子馮的兒子掩做司馬,屈建使他整理賦稅,清點甲兵的數目。
甲午,掩寫上土地所種植的物品;度量山林的木材;聚集薮澤;辨别大山或小堆;标出不易種植的地方;數有小水溝的田地數目;計算濕窪的地方,用來貯水;在平地上看怎樣設堤防;下濕的地方,為牧畜用;在平坦的地方,就劃為井田。
看收成多少,來定他的賦稅,用稅收來購買車馬,清點甲士步卒還有盔甲及盾牌的數目,既成以後就交給屈建,這是合于禮的。
經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于巢,卒。
傳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
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之,将親門,我獲射之,必殪。
是君也死,疆其少安。
”從之。
吳子門焉,牛臣隐于短牆以射之,卒。
今譯 十二月,吳王諸樊進攻楚國,以報複舟師的戰役,攻打巢門。
巢牛臣就說:“吳王勇敢而輕敵,如果我們打開城門,他将親自帶頭進門,我乘機用箭射他,他必定死。
這個人若死了,邊境可以安定。
”于是就照他的辦法,吳王進入城門,巢牛臣藏在短牆後面。
射他,就死了。
傳楚子以滅舒鸠賞子木,辭曰:“先大夫子之功也。
”以與掩。
今譯 楚王因為滅了舒鸠就賞屈建,屈建就辭謝說:“這是我們先大夫子馮的功勞。
”楚康王就把這賞賜給掩。
傳晉程鄭卒,子産始知然明,問為政焉。
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子産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1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
”子大叔問政于子産,子産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2,其過鮮矣。
” 今注 1蔑:然明的名字。
2農之有畔:農人耕地有次序。
今譯 晉國程鄭死了,子産方才明白然明的本領,就問他為政的方法。
然明回答說:“對百姓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
看見不仁的人,誅殺他,好像大鷹追逐小鳥。
”子産很高興,就把這些話告訴子大叔,并且說:“我從前隻看見他的面貌,我現在看見他的心了。
”子大叔有一天問政于子産,子産說:“行政與耕田一樣,日夜想着它,由它開始想起來,一直到它的終了,早晨到晚上去辦理,細想然後再做,跟農人耕地有次序一樣,這過錯就很少了。
” 傳衛獻公自夷儀使與甯喜言,甯喜許之。
大叔文子1聞之曰:“烏呼,《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恤我後’者,甯子可謂不恤其後矣。
将可乎哉?殆必不可。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複也。
《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今甯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 今注 1大叔文子:即大叔儀。
今譯 衛獻公從夷儀的地方派人向甯喜請求回衛國,甯喜答應他。
大叔儀聽說了就說:“《詩經》所說我自己不能自主,又有什麼工夫去念及後人,甯喜可以說不想着後人,這可以嗎?想必不可以。
君子的行為,必定想到末了可以成功,必定可以再做。
逸書上說:‘謹慎地開始,恭敬地一直到末了,所以末了一定不會困難。
’《詩經》上也說:‘早晚不敢懈怠,以侍奉一人。
’現在甯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棋,這還能夠免除禍難嗎?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戰勝對方,何況安置國君而不能決定呢?必不能免除禍難。
他是九輩的卿族,一下子就被滅了,可悲啊。
” 傳會于夷儀之歲,齊人城郏1,其五月,秦晉為成,晉韓起如秦莅盟,秦伯車如晉莅盟,成而不結。
今注 1城郏:這是在魯襄公二十四年。
應該在二十五年。
因為竹簡破爛,所以抄在這兒。
今譯 在夷儀會盟的那一年,齊國人修了周王的郏城,那年的五月,秦國同晉國訂了和平,晉國韓起到秦國參加盟會,秦國的伯車到晉國去參加盟會,和平而不能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