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慰呢?因為是同盟國家的緣故,所以使瘠敢私下對大夫們說:‘做人君的,不能體諒人臣,做人臣的,不達于禮。
君不能寬赦人臣的過失,臣也不能盡自己的職責,積怨很久,一朝發洩,怎麼辦呢?’”衛國人派太叔儀回答說:“群臣沒有才能,得罪了寡君,寡君不把群臣依法懲處,卻是自己傷痛着,遠離國家,使你君憂愁,你君不忘卻先君的盟好,難為你來慰問我們群臣,又加以憐恤,敢拜謝你的辱臨,并且拜謝重賜!”厚成叔回魯國去,複了命以後,對臧武仲說:“衛君一定能回國的,有太叔儀守在國中,有同母弟一同出奔,有人鎮撫在國内,有人經營在國外,能夠不回去麼?”齊國人把郲邑給衛侯寄居,等到他回國的時候,卻把郲邑的糧食都帶了回去。
衛大夫右宰穀,也想跟着逃回去,衛人因他跟着國君,沒有廉恥,要殺死他,右宰穀答說:“我當初跟着君,也不是喜歡他呢!叫作不得已啊。
我的人好像一件狐裘,通身是好的,隻袖上的羔皮有些不好罷了。
比較起來,還是好的多,壞的少。
”衛人就赦免了他。
衛人立了公孫剽做君,孫林父、甯殖做相,準備執行諸侯盟會的命令。
衛侯住在郏邑,臧纥到齊國去安慰衛侯。
衛侯和他說話,态度粗暴。
臧纥退下來對旁人說:“衛侯不能回國了,他所講的話,和糞土一般;既逃亡在外,卻還不知悔改,怎可回國呢?”子展、子鮮聽了這話,來見臧纥,和他講道理,臧武仲大悅,對他的手下人說:“衛君定能回國的,因為這兩人,一個拉他,一個推他,要想不進衛國,還能夠嗎?” 經莒人侵我東鄙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莒國人侵略魯國東部邊境。
傳師歸自伐秦,晉侯舍新軍,禮也。
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于是知朔生盈而死1,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
新軍無帥,故舍之。
師曠2侍于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将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将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為之貳3。
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4,大夫有貳宗5,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6,史為書7,瞽為詩8,工誦箴谏9,大夫規誨10,士傳言11,庶人謗12,商旅于市13,百工獻藝14。
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15。
’官師相規16,工執藝事以谏17,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18,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 今注 1知朔生盈而死:知朔是知的長子,知盈是知朔的兒子,生了知盈,知朔就死了。
2師曠:是晉國掌樂的太師。
3有君而為之貳:有君以後就給他設了卿佐。
4卿置側室:卿下邊有側室。
5大夫有貳宗:大夫底下也有宗子的副二。
6補察其政:為補救他的過失,察明他的得失。
7史為書:太史編成史書。
8瞽為詩:盲人就作詩來譏刺。
9工誦箴谏:樂工念規谏的話。
10大夫規誨:大夫可以直接谏诤。
11士傳言:士因為比大夫低,他不能直接規谏,所以把話傳給大夫。
12庶人謗:庶人的謗誨。
13商旅于市:商人在市上陳列貨物。
14百工獻藝:各種工人貢獻他的技巧。
15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逸書說,行人用木頭做的铎,上面有金鈴,在路上搖着宣布政令。
16官師相規:大夫們自己互相規正。
17工執藝事以谏:百工拿着技巧來谏诤。
18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豈能使為君的一個人在人民上放肆。
今譯 晉國的軍隊從讨伐秦國回來,晉悼公就取消了新軍,這是合于禮的,大國軍隊不超過周天子軍隊的一半,周有六個軍,諸侯最大的國家,三軍就夠了。
這時候荀的長子知朔生了知盈就死了,知盈生了六年,荀也死了。
士鲂的兒子彘裘很年輕,全都不能夠立為卿。
新軍沒有能率領的人,所以就取消了。
晉國的樂大師叫師曠的坐在晉悼公的旁邊,晉悼公說:“衛國人把他的君放逐了,不是過分了嗎?”師曠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君實在太過分!好的君将賞善良的人而刑罰不善良的人,撫養人民如養兒子一樣,保護百姓如天一樣,容納他們如地一樣,人民侍奉他的君,愛慕他如同對父母一樣,尊仰他如同對日月一樣,恭敬他如對神明一樣,怕他如對天上的雷一樣,這樣的君會被驅逐出去嗎?國君就是祭神的主持者,是人民所仰望的。
如果使人民困窮,使神也匮乏沒有祭祀,百姓也失掉了希望,國家沒有主人,那又何必用他?為什麼不放逐他呢?天生了人民而給他立了君,使君王管理着人民,不要失掉應有的人性。
有了君以後,就給他設了卿佐,讓他們教育保護君主,不要使君主過了常度,所以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又有側室的官,大夫底下宗子有副二,士也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密的人,以互相幫助,有好事就賞賜他,有過錯就匡正他,遇到患難就來救援他,有過錯就幫助他改正。
從王以下全都有父兄子弟以考察他政治的得失,太史記在竹簡上,盲人作詩,樂工念谏诤的話,大夫可以規正他的君,士不能直接傳達,有的話就傳給大夫,庶人就謗誨,商人陳列貨物在市場上,各種工匠全貢獻他的技藝。
所以《夏書》說:‘行人的官用木頭做的铎在路中搖着鈴宣布政令。
’大夫們互相的規正,工人獻他的技藝,這在春天正月的時候方才有,這是谏箴失常的緣故。
上天愛護人民,可以說是很厲害,哪能夠叫一個在人民頭上肆意妄為,以放縱他的荒淫,而舍棄了天地的本性,一定不會如此吧!” 經秋,楚公子貞帥師伐吳。
傳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師于棠1以伐吳,吳不出而還,子囊殿2,以吳為不能而弗儆。
吳人自臯舟之隘3要而擊之,楚人不能相救,吳人敗之,獲楚公子宜穀。
今注 1棠:楚地。
《彙纂》:“今江蘇省六合縣古棠邑。
” 2子囊殿:子囊在軍隊最後。
3臯舟之隘:臯舟,據《釋地》說:“在今江西湖口。
”一臯舟險地。
今譯 秋天,楚王因為從前庸浦那一戰役的緣故,派令尹公子貞率軍隊到棠這個地方,以讨伐吳國,吳國人不出戰,楚國軍隊就退回了,公子貞殿後,他以為吳國人無能,并不警戒。
吳國人從臯舟的險要的地方攔腰截擊楚軍,楚國人不能互相援救,吳人把楚人打敗了,捕獲了楚國公子宜穀。
傳王使劉定公1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今餘命女環2,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
敬之哉,無廢朕命。
” 今注 1劉定公:即劉夏。
2環:是齊靈公的名字。
今譯 周王派劉定公将榮寵賜給齊靈公,說:“以前伯舅太公輔佐我們的先王,為周室股肱,百姓的師保,世世代代銘記太師的功勞,為東海各國的表率,周王室不毀壞,完全仰賴着伯舅們。
現在我命你環,遵守着伯舅的舊典章,繼續你祖父的舊章程,不要失掉你的舊功勞。
要恭敬呀!不要廢掉我的命令。
” 經冬,季孫宿會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虿、莒人、邾人于戚。
傳晉侯問衛故于中行獻子,對曰:“不如因而定之,衛有君矣1,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諸侯。
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撫之2’仲虺3有言曰:‘亡者侮之,亂者取之。
推亡固存,國之道也’4。
君其定衛以待時乎。
”冬,會于戚,謀定衛也5。
今注 1衛有君矣:衛國已經立了剽為君。
2因重而撫之:不如就此安撫他。
3仲虺:是成湯的左相。
4亡者侮之,亂者取之。
推亡固存,國之道也:有滅亡之道的就侮之,國家亂的就拿他,使該亡的亡國,該存的強固,這是治國家的道理。
5謀定衛也:這是為了立公孫剽為君。
今譯 晉悼公問荀偃衛國驅逐獻公的事情,他就回答說:“不如根據現狀而安定他,衛國已經立了公孫剽為君,要讨伐衛國,必勞動諸侯們,不一定能達到願望。
從前史佚說過:‘因為不可改易就安撫他。
’仲虺也說過這話:‘有滅亡之道的就侮之,亂者就取他的國家,使該亡的亡國,該存的強固,這是治理國家的常道。
’君王還是安定衛國,等待時機吧。
”冬天,在戚這個地方開會,這是為的安定衛國,立了公孫剽為君。
傳範宣子假羽毛于齊而弗歸1,齊人始貳。
今注 1假羽毛于齊而弗歸:他向齊國借了裝飾儀仗的羽毛而不還給他。
今譯 士匄向齊國借用裝飾儀仗的羽毛,而很久不歸還,齊國人開始有了二心。
傳楚子囊還自伐吳,卒。
将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
君子謂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1,将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詩》曰:“行歸于周,萬民所望2。
”忠也。
今注 1增其名:楚共王死了,他忘不了給他起好的谥号。
2行歸于周,萬民所望:這是《詩經·小雅·都人士》這篇的詩句,意思是說德行要歸到忠信,這就是萬民所瞻望的。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從讨伐吳國回來就死了。
将要死以前,告訴子庚說必定把楚國的都城郢修好。
君子說公子貞很忠,楚王死了以後,不忘增美他的谥号。
自己将要死時,又不忘保衛他的國家,這可以不說是忠嗎?忠是人民的仰望。
《詩經·小雅·都人士》說:“德行要歸到忠信,這是老百姓們所仰望的。
”這就是忠的意思。
襄公十有五年(公元前五五八年) 經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來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劉。
傳十五年春,宋向戌來聘,且尋盟1。
見孟獻子,尤其室2曰:“子有令聞而美其室,非所望也。
”對曰:“我在晉,吾兄為之。
毀之重勞,且不敢間。
” 今注 1宋向戌來聘,且尋盟:宋國的向戌來聘問魯國,并且來重申襄公十一年亳的盟誓。
2尤其室:責備他的屋子太好。
今譯 十五年春天,宋國的向戌到魯國來聘問,并且重申亳的盟誓。
見了仲孫蔑,責備他的房屋太講究,說:“你有很好的名望,而修的房屋很講究,這不是我所希望的。
”仲孫蔑回答說:“我在晉國,我的哥哥給我修的,要把它毀了,又要勞動衆人,也不敢說是我哥哥的過錯。
” 經劉夏逆王後于齊。
傳官師1從單靖公逆王後于齊,卿不行,非禮也。
今注 1官師:就指劉夏。
他隻是大夫而不是卿。
今譯 劉夏追随着單靖公,到齊國去迎接王後,卿不去,這是不合于禮的。
傳楚公子午為令尹1,公子罷戎為右尹,子馮2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3為莫敖,公子追舒4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
君子謂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
能官人,則民無觎心5,《詩》雲:“嗟我懷人,寘彼周行6。
”能官人也。
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今注 1公子午為令尹:他是接續公子貞的職位。
2子馮:孫叔敖的侄子。
3屈到:屈蕩的兒子。
4公子追舒:楚莊王的兒子子南。
5能官人,則民無觎心:能夠使做官的人合宜,則人民沒有觊觎的心。
6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這是《周南·卷耳》篇的一句。
意思是說我懷念這些人,使他們全部安置到應當有的位子上。
今譯 楚國公子午做令尹,公子罷戎做右尹,子馮做大司馬,公子橐師做右司馬,公子成做左司馬,屈到做莫敖,公子追舒做箴尹,屈蕩做連尹,養由基做宮廄尹,以安定楚國的人民。
君子說楚國真是能夠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是國家的急政。
能夠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則人民沒有觊觎的心,《詩經·周南·卷耳》的詩篇說:“嗟歎我所懷念的人,各安置在他們恰當的位置上。
”這就是能夠給每個賢人适當的官。
王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采、衛各級大夫各就各位,這就是所謂周行啊。
傳鄭尉氏、司氏之亂1,其餘盜在宋,鄭人以子西、伯有、子産之故,納賂于宋,以馬四十乘2,與師茷、師慧3。
三月,公孫黑為質焉。
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齊與之,良司臣而逸之4,托諸季武子,武子寘諸卞。
鄭人醢之,三人也5。
師慧過宋朝,将私焉6。
其相曰:“朝也。
”慧曰:“無人焉。
”相曰:“朝也!何故無人?”慧曰:“必無人焉!若猶有人,豈其以千乘之相易淫樂之蒙,必無人焉故也。
”子罕聞之,固請而歸之7。
今注 1鄭尉氏、司氏之亂:這次亂事在襄公十年。
2以馬四十乘:共一百六十匹馬,一乘是四匹馬。
3師茷、師慧:全是樂工,茷與慧是他們的名字。
4良司臣而逸之:認為司臣這人很好,就放他走了。
5鄭人醢之,三人也:鄭人把他們剁成肉醬,他們是堵女父、尉翩、司齊三個人。
6将私焉:他要小解。
7固請而歸之:子罕堅持請求把他們送還。
今譯 鄭國尉氏、司氏那次的叛亂,他的餘黨都逃避在宋國。
鄭國人因子西、伯有、子産的父親都被叛賊殺了,想報仇,便送馬一百六十匹與樂師花茷及慧給宋國。
三月又使公孫黑去做人質,宋國的司城子罕就把堵女父、尉翩、司齊送給鄭國。
認為司臣是好人,便放了他,把他托給魯國的季武子,武子叫他住在卞那裡。
鄭人既得了那三人,便把他們都剁成肉醬。
有一天樂師慧走過宋國朝廷,想要小便。
扶他的人說:“這是朝廷呢!”師慧說:“沒有人,不妨礙小便的。
”扶他的人說:“朝上哪裡會沒人的?”師慧說:“一定沒有人的,如果還有人,難道肯把擁有千乘戰車的國家的國相,去交換一個隻會唱淫樂的盲人嗎?一定是沒有人了,才會這樣的。
”子罕聽了這話,便堅決請求宋君,把師慧送還鄭國。
經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公救成至遇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國伐魯國的北部邊境,圍了成這地方。
魯襄公救成到了遇這地方。
經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傳夏,齊侯圍成,貳于晉故也。
于是乎城成郛1。
今注 1于是乎城成郛:就修理城的外郭。
今譯 夏天,齊侯圍了成,因為齊國對晉國有二心,于是修成這地方的外郭。
經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丁巳,魯國有日食。
經邾人伐我南鄙。
經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傳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晉。
晉将為會以讨邾、莒1,晉侯有疾,乃止。
冬,晉悼公卒,遂不克會。
今注 1以讨邾、莒:這次是邾國侵犯魯國,而在襄公十二年、襄公十四年,莒人兩次侵犯魯國的緣故。
今譯 秋天,邾國人進攻魯國南部邊境,派人去告訴晉國。
晉國将開會,去讨伐邾國同莒國,因為晉悼公有病了,就停止。
冬天,晉悼公死了,就不能開會。
傳鄭公孫夏1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今注 1公孫夏:是子西。
今譯 鄭國的公孫夏到晉國奔喪吊唁,鄭大夫子蟜送晉悼公下葬。
傳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1,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2。
”子罕寘諸其裡,使玉人為之攻之3,富而後使複其所。
今注 1以示玉人:給雕刻玉的人看。
2納此以請死也:送你這塊玉是為免除死亡。
3攻之:雕刻它。
今譯 宋國有個人得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
獻玉的人說:“我把這玉請治玉的人細看,治玉的人以為是寶貝,所以敢來奉獻呢!”子罕說:“我把不貪當寶貝,而你把這塊玉當作寶貝,如果把它給了我,這就兩人都失了寶,倒不如各人保有各人的寶貝吧!”獻玉的人叩頭答說:“小人拿着這塊玉,是不可以遠走他鄉的,獻了這東西,隻求免死罷了。
”子罕便叫獻玉的住在他家中,派治玉的給他雕琢好了,賣出去;既然有了錢,方才叫他回到原住的地方。
傳十二月,鄭人奪堵狗之妻而歸諸範氏1。
今注 1歸諸範氏:因為堵狗的夫人是晉國範氏的女兒。
今譯 十二月,鄭國人奪取了堵狗的妻子,把她還給晉國的範氏。
君不能寬赦人臣的過失,臣也不能盡自己的職責,積怨很久,一朝發洩,怎麼辦呢?’”衛國人派太叔儀回答說:“群臣沒有才能,得罪了寡君,寡君不把群臣依法懲處,卻是自己傷痛着,遠離國家,使你君憂愁,你君不忘卻先君的盟好,難為你來慰問我們群臣,又加以憐恤,敢拜謝你的辱臨,并且拜謝重賜!”厚成叔回魯國去,複了命以後,對臧武仲說:“衛君一定能回國的,有太叔儀守在國中,有同母弟一同出奔,有人鎮撫在國内,有人經營在國外,能夠不回去麼?”齊國人把郲邑給衛侯寄居,等到他回國的時候,卻把郲邑的糧食都帶了回去。
衛大夫右宰穀,也想跟着逃回去,衛人因他跟着國君,沒有廉恥,要殺死他,右宰穀答說:“我當初跟着君,也不是喜歡他呢!叫作不得已啊。
我的人好像一件狐裘,通身是好的,隻袖上的羔皮有些不好罷了。
比較起來,還是好的多,壞的少。
”衛人就赦免了他。
衛人立了公孫剽做君,孫林父、甯殖做相,準備執行諸侯盟會的命令。
衛侯住在郏邑,臧纥到齊國去安慰衛侯。
衛侯和他說話,态度粗暴。
臧纥退下來對旁人說:“衛侯不能回國了,他所講的話,和糞土一般;既逃亡在外,卻還不知悔改,怎可回國呢?”子展、子鮮聽了這話,來見臧纥,和他講道理,臧武仲大悅,對他的手下人說:“衛君定能回國的,因為這兩人,一個拉他,一個推他,要想不進衛國,還能夠嗎?” 經莒人侵我東鄙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莒國人侵略魯國東部邊境。
傳師歸自伐秦,晉侯舍新軍,禮也。
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于是知朔生盈而死1,盈生六年而武子卒,彘裘亦幼,皆未可立也。
新軍無帥,故舍之。
師曠2侍于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将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将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
有君而為之貳3。
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4,大夫有貳宗5,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
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6,史為書7,瞽為詩8,工誦箴谏9,大夫規誨10,士傳言11,庶人謗12,商旅于市13,百工獻藝14。
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15。
’官師相規16,工執藝事以谏17,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18,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 今注 1知朔生盈而死:知朔是知的長子,知盈是知朔的兒子,生了知盈,知朔就死了。
2師曠:是晉國掌樂的太師。
3有君而為之貳:有君以後就給他設了卿佐。
4卿置側室:卿下邊有側室。
5大夫有貳宗:大夫底下也有宗子的副二。
6補察其政:為補救他的過失,察明他的得失。
7史為書:太史編成史書。
8瞽為詩:盲人就作詩來譏刺。
9工誦箴谏:樂工念規谏的話。
10大夫規誨:大夫可以直接谏诤。
11士傳言:士因為比大夫低,他不能直接規谏,所以把話傳給大夫。
12庶人謗:庶人的謗誨。
13商旅于市:商人在市上陳列貨物。
14百工獻藝:各種工人貢獻他的技巧。
15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逸書說,行人用木頭做的铎,上面有金鈴,在路上搖着宣布政令。
16官師相規:大夫們自己互相規正。
17工執藝事以谏:百工拿着技巧來谏诤。
18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豈能使為君的一個人在人民上放肆。
今譯 晉國的軍隊從讨伐秦國回來,晉悼公就取消了新軍,這是合于禮的,大國軍隊不超過周天子軍隊的一半,周有六個軍,諸侯最大的國家,三軍就夠了。
這時候荀的長子知朔生了知盈就死了,知盈生了六年,荀也死了。
士鲂的兒子彘裘很年輕,全都不能夠立為卿。
新軍沒有能率領的人,所以就取消了。
晉國的樂大師叫師曠的坐在晉悼公的旁邊,晉悼公說:“衛國人把他的君放逐了,不是過分了嗎?”師曠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君實在太過分!好的君将賞善良的人而刑罰不善良的人,撫養人民如養兒子一樣,保護百姓如天一樣,容納他們如地一樣,人民侍奉他的君,愛慕他如同對父母一樣,尊仰他如同對日月一樣,恭敬他如對神明一樣,怕他如對天上的雷一樣,這樣的君會被驅逐出去嗎?國君就是祭神的主持者,是人民所仰望的。
如果使人民困窮,使神也匮乏沒有祭祀,百姓也失掉了希望,國家沒有主人,那又何必用他?為什麼不放逐他呢?天生了人民而給他立了君,使君王管理着人民,不要失掉應有的人性。
有了君以後,就給他設了卿佐,讓他們教育保護君主,不要使君主過了常度,所以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又有側室的官,大夫底下宗子有副二,士也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密的人,以互相幫助,有好事就賞賜他,有過錯就匡正他,遇到患難就來救援他,有過錯就幫助他改正。
從王以下全都有父兄子弟以考察他政治的得失,太史記在竹簡上,盲人作詩,樂工念谏诤的話,大夫可以規正他的君,士不能直接傳達,有的話就傳給大夫,庶人就謗誨,商人陳列貨物在市場上,各種工匠全貢獻他的技藝。
所以《夏書》說:‘行人的官用木頭做的铎在路中搖着鈴宣布政令。
’大夫們互相的規正,工人獻他的技藝,這在春天正月的時候方才有,這是谏箴失常的緣故。
上天愛護人民,可以說是很厲害,哪能夠叫一個在人民頭上肆意妄為,以放縱他的荒淫,而舍棄了天地的本性,一定不會如此吧!” 經秋,楚公子貞帥師伐吳。
傳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師于棠1以伐吳,吳不出而還,子囊殿2,以吳為不能而弗儆。
吳人自臯舟之隘3要而擊之,楚人不能相救,吳人敗之,獲楚公子宜穀。
今注 1棠:楚地。
《彙纂》:“今江蘇省六合縣古棠邑。
” 2子囊殿:子囊在軍隊最後。
3臯舟之隘:臯舟,據《釋地》說:“在今江西湖口。
”一臯舟險地。
今譯 秋天,楚王因為從前庸浦那一戰役的緣故,派令尹公子貞率軍隊到棠這個地方,以讨伐吳國,吳國人不出戰,楚國軍隊就退回了,公子貞殿後,他以為吳國人無能,并不警戒。
吳國人從臯舟的險要的地方攔腰截擊楚軍,楚國人不能互相援救,吳人把楚人打敗了,捕獲了楚國公子宜穀。
傳王使劉定公1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今餘命女環2,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
敬之哉,無廢朕命。
” 今注 1劉定公:即劉夏。
2環:是齊靈公的名字。
今譯 周王派劉定公将榮寵賜給齊靈公,說:“以前伯舅太公輔佐我們的先王,為周室股肱,百姓的師保,世世代代銘記太師的功勞,為東海各國的表率,周王室不毀壞,完全仰賴着伯舅們。
現在我命你環,遵守着伯舅的舊典章,繼續你祖父的舊章程,不要失掉你的舊功勞。
要恭敬呀!不要廢掉我的命令。
” 經冬,季孫宿會晉士匄、宋華閱、衛孫林父、鄭公孫虿、莒人、邾人于戚。
傳晉侯問衛故于中行獻子,對曰:“不如因而定之,衛有君矣1,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諸侯。
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撫之2’仲虺3有言曰:‘亡者侮之,亂者取之。
推亡固存,國之道也’4。
君其定衛以待時乎。
”冬,會于戚,謀定衛也5。
今注 1衛有君矣:衛國已經立了剽為君。
2因重而撫之:不如就此安撫他。
3仲虺:是成湯的左相。
4亡者侮之,亂者取之。
推亡固存,國之道也:有滅亡之道的就侮之,國家亂的就拿他,使該亡的亡國,該存的強固,這是治國家的道理。
5謀定衛也:這是為了立公孫剽為君。
今譯 晉悼公問荀偃衛國驅逐獻公的事情,他就回答說:“不如根據現狀而安定他,衛國已經立了公孫剽為君,要讨伐衛國,必勞動諸侯們,不一定能達到願望。
從前史佚說過:‘因為不可改易就安撫他。
’仲虺也說過這話:‘有滅亡之道的就侮之,亂者就取他的國家,使該亡的亡國,該存的強固,這是治理國家的常道。
’君王還是安定衛國,等待時機吧。
”冬天,在戚這個地方開會,這是為的安定衛國,立了公孫剽為君。
傳範宣子假羽毛于齊而弗歸1,齊人始貳。
今注 1假羽毛于齊而弗歸:他向齊國借了裝飾儀仗的羽毛而不還給他。
今譯 士匄向齊國借用裝飾儀仗的羽毛,而很久不歸還,齊國人開始有了二心。
傳楚子囊還自伐吳,卒。
将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
君子謂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1,将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詩》曰:“行歸于周,萬民所望2。
”忠也。
今注 1增其名:楚共王死了,他忘不了給他起好的谥号。
2行歸于周,萬民所望:這是《詩經·小雅·都人士》這篇的詩句,意思是說德行要歸到忠信,這就是萬民所瞻望的。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從讨伐吳國回來就死了。
将要死以前,告訴子庚說必定把楚國的都城郢修好。
君子說公子貞很忠,楚王死了以後,不忘增美他的谥号。
自己将要死時,又不忘保衛他的國家,這可以不說是忠嗎?忠是人民的仰望。
《詩經·小雅·都人士》說:“德行要歸到忠信,這是老百姓們所仰望的。
”這就是忠的意思。
襄公十有五年(公元前五五八年) 經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來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劉。
傳十五年春,宋向戌來聘,且尋盟1。
見孟獻子,尤其室2曰:“子有令聞而美其室,非所望也。
”對曰:“我在晉,吾兄為之。
毀之重勞,且不敢間。
” 今注 1宋向戌來聘,且尋盟:宋國的向戌來聘問魯國,并且來重申襄公十一年亳的盟誓。
2尤其室:責備他的屋子太好。
今譯 十五年春天,宋國的向戌到魯國來聘問,并且重申亳的盟誓。
見了仲孫蔑,責備他的房屋太講究,說:“你有很好的名望,而修的房屋很講究,這不是我所希望的。
”仲孫蔑回答說:“我在晉國,我的哥哥給我修的,要把它毀了,又要勞動衆人,也不敢說是我哥哥的過錯。
” 經劉夏逆王後于齊。
傳官師1從單靖公逆王後于齊,卿不行,非禮也。
今注 1官師:就指劉夏。
他隻是大夫而不是卿。
今譯 劉夏追随着單靖公,到齊國去迎接王後,卿不去,這是不合于禮的。
傳楚公子午為令尹1,公子罷戎為右尹,子馮2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3為莫敖,公子追舒4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
君子謂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
能官人,則民無觎心5,《詩》雲:“嗟我懷人,寘彼周行6。
”能官人也。
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今注 1公子午為令尹:他是接續公子貞的職位。
2子馮:孫叔敖的侄子。
3屈到:屈蕩的兒子。
4公子追舒:楚莊王的兒子子南。
5能官人,則民無觎心:能夠使做官的人合宜,則人民沒有觊觎的心。
6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這是《周南·卷耳》篇的一句。
意思是說我懷念這些人,使他們全部安置到應當有的位子上。
今譯 楚國公子午做令尹,公子罷戎做右尹,子馮做大司馬,公子橐師做右司馬,公子成做左司馬,屈到做莫敖,公子追舒做箴尹,屈蕩做連尹,養由基做宮廄尹,以安定楚國的人民。
君子說楚國真是能夠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是國家的急政。
能夠合理地安排官職的人選,則人民沒有觊觎的心,《詩經·周南·卷耳》的詩篇說:“嗟歎我所懷念的人,各安置在他們恰當的位置上。
”這就是能夠給每個賢人适當的官。
王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采、衛各級大夫各就各位,這就是所謂周行啊。
傳鄭尉氏、司氏之亂1,其餘盜在宋,鄭人以子西、伯有、子産之故,納賂于宋,以馬四十乘2,與師茷、師慧3。
三月,公孫黑為質焉。
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齊與之,良司臣而逸之4,托諸季武子,武子寘諸卞。
鄭人醢之,三人也5。
師慧過宋朝,将私焉6。
其相曰:“朝也。
”慧曰:“無人焉。
”相曰:“朝也!何故無人?”慧曰:“必無人焉!若猶有人,豈其以千乘之相易淫樂之蒙,必無人焉故也。
”子罕聞之,固請而歸之7。
今注 1鄭尉氏、司氏之亂:這次亂事在襄公十年。
2以馬四十乘:共一百六十匹馬,一乘是四匹馬。
3師茷、師慧:全是樂工,茷與慧是他們的名字。
4良司臣而逸之:認為司臣這人很好,就放他走了。
5鄭人醢之,三人也:鄭人把他們剁成肉醬,他們是堵女父、尉翩、司齊三個人。
6将私焉:他要小解。
7固請而歸之:子罕堅持請求把他們送還。
今譯 鄭國尉氏、司氏那次的叛亂,他的餘黨都逃避在宋國。
鄭國人因子西、伯有、子産的父親都被叛賊殺了,想報仇,便送馬一百六十匹與樂師花茷及慧給宋國。
三月又使公孫黑去做人質,宋國的司城子罕就把堵女父、尉翩、司齊送給鄭國。
認為司臣是好人,便放了他,把他托給魯國的季武子,武子叫他住在卞那裡。
鄭人既得了那三人,便把他們都剁成肉醬。
有一天樂師慧走過宋國朝廷,想要小便。
扶他的人說:“這是朝廷呢!”師慧說:“沒有人,不妨礙小便的。
”扶他的人說:“朝上哪裡會沒人的?”師慧說:“一定沒有人的,如果還有人,難道肯把擁有千乘戰車的國家的國相,去交換一個隻會唱淫樂的盲人嗎?一定是沒有人了,才會這樣的。
”子罕聽了這話,便堅決請求宋君,把師慧送還鄭國。
經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公救成至遇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國伐魯國的北部邊境,圍了成這地方。
魯襄公救成到了遇這地方。
經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傳夏,齊侯圍成,貳于晉故也。
于是乎城成郛1。
今注 1于是乎城成郛:就修理城的外郭。
今譯 夏天,齊侯圍了成,因為齊國對晉國有二心,于是修成這地方的外郭。
經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丁巳,魯國有日食。
經邾人伐我南鄙。
經冬,十有一月癸亥,晉侯周卒。
傳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晉。
晉将為會以讨邾、莒1,晉侯有疾,乃止。
冬,晉悼公卒,遂不克會。
今注 1以讨邾、莒:這次是邾國侵犯魯國,而在襄公十二年、襄公十四年,莒人兩次侵犯魯國的緣故。
今譯 秋天,邾國人進攻魯國南部邊境,派人去告訴晉國。
晉國将開會,去讨伐邾國同莒國,因為晉悼公有病了,就停止。
冬天,晉悼公死了,就不能開會。
傳鄭公孫夏1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今注 1公孫夏:是子西。
今譯 鄭國的公孫夏到晉國奔喪吊唁,鄭大夫子蟜送晉悼公下葬。
傳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1,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2。
”子罕寘諸其裡,使玉人為之攻之3,富而後使複其所。
今注 1以示玉人:給雕刻玉的人看。
2納此以請死也:送你這塊玉是為免除死亡。
3攻之:雕刻它。
今譯 宋國有個人得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
獻玉的人說:“我把這玉請治玉的人細看,治玉的人以為是寶貝,所以敢來奉獻呢!”子罕說:“我把不貪當寶貝,而你把這塊玉當作寶貝,如果把它給了我,這就兩人都失了寶,倒不如各人保有各人的寶貝吧!”獻玉的人叩頭答說:“小人拿着這塊玉,是不可以遠走他鄉的,獻了這東西,隻求免死罷了。
”子罕便叫獻玉的住在他家中,派治玉的給他雕琢好了,賣出去;既然有了錢,方才叫他回到原住的地方。
傳十二月,鄭人奪堵狗之妻而歸諸範氏1。
今注 1歸諸範氏:因為堵狗的夫人是晉國範氏的女兒。
今譯 十二月,鄭國人奪取了堵狗的妻子,把她還給晉國的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