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贽币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18。
”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于會,成恺悌也19。
于是子叔齊子20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币而益敬其使。
今注 1吳告敗于晉:吳國來報告晉國,前年吳國被楚國打敗。
2向:杜預說是鄭地。
在今河南省尉氏縣西南四十裡。
3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士匄數說吳國不應該伐楚共王的喪事。
4莒公子務婁:莒國的公子名務婁。
5駒支:是戎子的名字。
6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驅逐你的祖先叫吾離的到瓜州的地方,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五裡有瓜州城。
7被苫蓋:披着草編的衣服。
8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把話全洩露了就是因為你們的緣故。
9是四嶽之裔胄也:四嶽是姜姓,他們也是姜姓的後人。
10毋是翦棄:不要把他們毀掉。
11至于今不貳:一直到今天我們對你沒有二心。
12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這件事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
13有殽之師:這事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三年。
14戎亢其下:戎人當他的下邊。
15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晉人抓鹿的角,戎人抓鹿的腿。
16與晉踣之:同晉國軍隊一起把它逮起來。
17相繼于時:繼續不斷地做。
18亦無瞢焉:也沒有什麼煩悶。
19成恺悌也:恺悌是表示不信讒言。
20子叔齊子:是叔老的号。
今譯 十四年春天,吳國到晉國去告訴前年它被楚國打敗。
在向這地方開會,為的是為吳國謀算楚國。
士匄數說吳國在楚共王喪事之際侵伐楚國不合于道德,用以使吳人退步。
晉國逮捕了莒國的公子務婁,因為他通楚國使臣的緣故。
将把戎子駒支逮捕,士匄親自在朝廷上責備他,說:“來!姜戎氏!以前秦國的人,在瓜州迫逐你的祖先吾離,你的祖先吾離披着草編的衣服,冒着荊棘來歸附我們的先君,我先君惠公的田地并不太多,同你分了一半而養着你們。
現在諸侯們侍奉我們晉國的君,不如從前,大概是因為語言之間洩露了秘密,皆因你的緣故,明天開會的事情,你不要參加好了,你要參加就把你逮起來。
”戎子回答說:“以前秦國人仗着他們人數衆多,想着我們的土地,把我們各戎狄全驅逐出來,惠公顯示了他的大德行,說我們各戎皆是四嶽的後人,不要再削弱他們,賞給我們晉國南邊的土地,這是狐狸所住的地方,豺狼叫喚的地方,我們剪除所有的荊棘,轟走了狐狸豺狼,作為晉國先君不侵略也不反叛的臣子,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二心。
以前晉文公同秦國軍隊一起讨伐鄭國,秦國人偷着跟鄭國接盟,并且派兵戍衛,就發生了殽的戰役。
晉國在上面抵禦,戎人在下邊抵抗,秦國的軍隊沒能完全退回去,這是我們戎人幫忙的緣故。
譬如逮鹿一樣,晉國人抓它的角,戎人抓它的腿,跟晉國一起使鹿仆倒,戎人為什麼還不免于責難呢?自從這以後,晉國的多次戰役,不斷地有我們戎人參與,戎人跟從晉國的執政,如同支援殽的戰役,豈敢遠離?現在晉國的各級官吏,也許是實在有所缺失,因此使諸侯有二心,怎麼能夠把這罪狀加在我戎身上?我們諸戎的飲食衣服,不與中原人相同,财禮也不通,言語也不能明白,能夠做什麼壞事呢?不參加會議,這也沒有什麼可煩悶的。
”就歌唱《青蠅》這篇詩,退下去。
士匄就表示歉意,讓他參加會議,這是表示不信讒言的意思。
于是子叔齊子做季孫宿的副使前往開會,由此晉人減輕魯國進貢的貨币,更恭敬它的使臣。
經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乙未初一,魯國有日食。
傳吳子諸樊既除喪,将立季劄1。
季劄辭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将立子臧。
子臧去之,遂弗為也,以成曹君。
君子曰能守節。
君義嗣也2,誰敢奸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才,願附于子臧以無失節。
”固立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今注 1季劄:是吳王諸樊最小的弟弟。
2君義嗣也:你是合理的後嗣。
今譯 吳王諸樊葬了他的父親以後,将立他最小的弟弟季劄為國君。
季劄辭謝說:“曹宣公死的時候,諸侯同曹國人皆不贊成曹成公為國君,将要立子臧為國君。
子臧就離開曹國,而不答應立自己為君,以成就曹成公。
君子就說子臧是能守節。
你是合理的繼嗣人,誰敢反對你?有國家,不是我應當有的節操,劄雖然沒有才幹,我願意追随子臧,使我的節操不失掉。
”後來諸樊仍舊想立他,季劄把他的家産全部丢掉,去耕地,隻好舍棄他了。
經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傳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栎之役也。
晉侯待于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泾不濟1。
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2,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
鄭子蟜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說,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泾而次。
秦人毒泾上流,師人多死3。
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于棫林4,不獲成焉。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5。
”栾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餘馬首欲東。
”乃歸,下軍從之。
左史謂魏莊子6曰:“不待中行伯乎?”莊子曰:“夫子7命從帥,栾伯吾帥也,吾将從之,從帥所以待夫子也。
”伯遊曰:“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
”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8。
栾鍼曰:“此役也,報栎之敗也。
役又無功,晉之恥也。
吾有二位于戎路9,敢不恥乎?”與士鞅10馳秦師,死焉。
士鞅反,栾黡謂士匄曰:“餘弟不欲往,而子召之,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弗逐,餘亦将殺之。
”士鞅奔秦。
于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不書,惰也11。
向之會亦如之。
衛北宮括不書于向,書于伐秦,攝也12。
秦伯問于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栾黡汰虐已甚,猶可以免,其在盈乎13?”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14?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黡之怨實章,将于是乎在。
”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于晉而複之。
今注 1及泾不濟:到泾水河邊,諸侯軍隊不肯渡過。
2穆子賦《匏有苦葉》:這是《詩經·邶風》的一篇,意思是說:“深則厲,淺則揭。
”表示志在渡過河水。
3師人多死:因為受秦國人毒水的緣故,所以軍隊很多人死掉了。
4棫林:秦地,《方輿紀要》說:“在今陝西省華縣。
” 5唯餘馬首是瞻:眼睛看着我的馬的行動。
意思是說進退全看我自己。
6魏莊子:即魏绛。
7夫子:指荀偃。
8遷延之役:這是一種遷延後退卻的戰役。
9吾有二位于戎路:這指栾鍼同他哥哥栾黡在軍隊中做将領。
10士鞅:士匄的兒子。
11不書,惰也:《春秋》不寫姓名,是因為他們惰慢的緣故。
12攝也:這是因為他很能整攝軍隊的緣故。
13其在盈乎:這必是在栾黡的兒子栾盈。
14愛其甘棠,況其子乎:這是《召南》的一篇詩,因為周人喜愛召公常坐在底下的甘棠樹,何況他的兒子呢? 今譯 夏天四月裡,諸侯的大夫都跟了晉侯去讨伐秦國,是專為報複栎那次戰争。
晉侯卻等在邊境上,并不親自前去,隻派六卿帶領諸侯的兵向西進發。
到了泾水邊,不肯渡過去。
叔向便來見叔孫穆子。
穆子向他念《邶風·匏有苦葉》的一章詩句。
叔向便退下來,預備船隻,魯人、莒人先渡過去,鄭大夫子蟜見衛大夫北宮懿子說:“親附别人而不堅定,最使人讨厭了,對于自己的國家怎麼說得過去呢?”懿子聽到這話,快活得很。
于是他兩人見了諸侯的軍隊,便勸他們渡過去,軍隊渡過了以後,便宿營在那裡。
秦人在泾水的上流放毒物,諸侯的兵士飲了這毒水,死得很多。
鄭國的司馬子蟜,卻頭一個領了鄭國軍隊前進,諸侯的軍隊便跟他前去。
到了棫林地方,不能和平解決;荀偃便發令說:“明天隻聽雞一啼,便起來駕好車馬,塞了井,平了竈,進退隻要看我的馬頭便了。
”栾黡說:“晉國的發令,從來沒有這樣的,我的馬頭卻要向東去了。
”便回國了,下軍也都跟他回國。
左史對魏莊子說:“你也不等中行伯嗎?”魏莊子說:“夫子吩咐人們跟從元帥,栾伯是我的元帥,我應當跟他的;跟了他,就是聽夫子的吩咐呢。
”伯遊說:“我的号令差了,改悔也來不及了,多留下人馬徒然都給秦國捉去。
”便下令全體回國。
晉國人稱這次戰争,叫作遷延之役。
栾鍼說:“這次戰争,是報複栎地的戰敗,作戰但沒有功勞,這是晉國的羞恥。
我們姓栾的有兩位在軍營中,哪能不感到恥辱呢?”便同士鞅沖到秦軍中去,死在那裡,士鞅卻逃回來;栾黡同士匄說:“我的兄弟本不願去,你的兒子招了他去;現在我兄弟死了,你的兒子倒回來了,這好比就是你的兒子殺害我的兄弟一樣。
你如果不趕他出去,我也要殺他。
”士鞅便逃到秦國去。
這次伐秦,有齊國的崔杼,宋國的華閱、仲江,會齊了一同去的,《春秋》上不寫出他們的名字,是因他們臨時懶惰的緣故。
向的那次會盟,寫齊人、宋人,也是這種意思。
衛國的北宮括不記在向的那一次會盟,卻記在伐秦這一次,因為他能夠整頓軍隊的緣故。
秦伯同士鞅說:“晉國的大夫,哪個該先滅亡?”士鞅答:“大概栾氏要先滅亡的。
”秦伯說:“因為他的驕橫嗎?”答說:“是的,栾黡過于作威作福,卻還可以免掉殺身之禍,禍難大約在栾盈身上吧?”秦伯又問:“為什麼?”答說:“武子的功德,還有些留在民間,好像周朝人的想念召公一樣,愛護他的甘棠樹,況且他的兒子呢?若栾黡死了,盈的好處還及不到人,武子那時給他們的一些好處已經沒有了。
對于栾黡的怨恨,漸漸地顯明起來,那麼滅亡将會落在栾盈身上了。
”秦伯以為這是有見識的話,便替士鞅請求晉國恢複了他的職位。
經己未,衛侯出奔齊。
傳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1,而射鴻于囿。
二子從之,不釋皮冠2而與之言,二子怒。
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
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3。
大師辭,師曹4請為之。
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
公使歌之,遂誦之5,蒯懼,告文子。
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并帑于戚6,而入見蘧伯玉7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
大懼社稷之傾覆,将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
雖奸之,庸知愈乎?”遂行,從近關出8。
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于丘宮,孫子皆殺之。
四月己未,子展9奔齊,公如鄄10。
使子行于孫子,孫子又殺之。
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于河澤11,鄄人執之。
初,尹公佗學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學射于公孫丁,二子追公12,公孫丁禦公。
子魚13曰:“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射兩軥而還14。
尹公佗曰:“子為師,我則遠矣。
”乃反之15。
公孫丁授公辔而射之,貫臂16。
子鮮從公17。
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無罪18。
定姜曰:“無神何告,若有不可誣也。
有罪若何告無?舍大臣而與小臣謀,一罪也。
先君有冢卿以為師保,而蔑之,二罪也。
餘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餘,三罪也。
告亡而已,無告無罪。
”公使厚成叔19吊于衛曰:“寡君使瘠20,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若之何不吊?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于執事曰:‘有君不吊,有臣不敏21,君不赦宥,臣亦不帥職,增淫發洩,其若之何?’”衛人使大叔儀22對曰:“群臣不佞,得罪于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為君憂,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23,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贶。
”厚孫歸複命,語臧武仲曰:“衛君其必歸乎!有大叔儀以守,有母弟以出,或撫其内,或營其外,能無歸乎?”齊人以郲24寄衛侯,及其複也,以郲糧歸。
右宰穀25從而逃歸,衛人将殺之,辭曰:“餘不說初矣26,餘狐裘而羔袖27。
”乃赦之。
衛人立公孫剽28,孫林父、甯殖相之,以聽命于諸侯。
衛侯在郲,臧纥如齊唁衛侯,與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曰:“衛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糞土也。
亡而不變,何以複國?”子展、子鮮聞之,見臧纥與之言道29,臧孫說,謂其人曰:“衛君必入。
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今注 1日旰不召:等到天很晚也不召見他。
2皮冠:田獵用的帽子。
3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是掌樂大夫,巧言是《詩經·小雅》的一篇,末了一章說沒有拳沒有勇就敢作亂事,意在刺激孫林父。
4師曹:是一個樂人。
5遂誦之:歌唱恐怕孫蒯不理解,他就又念出來。
6并帑于戚:就讓他的妻子們全住在戚這個地方。
7蘧伯玉:是衛大夫。
8從近關出:由最近的通往外國的關門出去。
9子展:衛獻公的弟弟。
10鄄:衛地,《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省濮縣東二十裡之舊城集。
” 11河澤:衛地,《水經注》說:“河水右曆柯澤,《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孫文子敗公徒于柯澤者也。
” 12二子追公:二子就是尹公佗與庾公差,追趕衛獻公。
13子魚:就是庾公差。
14射兩軥而還:兩軥就是在車轅子上拴馬的器具。
15乃反之:他就獨自回去了。
16貫臂:穿過手臂。
17子鮮從公:子鮮是衛獻公同母的弟弟。
18且告無罪:并且說他沒犯什麼罪。
19厚成叔:是魯孝公的後人。
20瘠:是厚成叔的名字。
21有臣不敏:有臣不達于禮。
22大叔儀:是衛大夫,就是大叔文子。
23又重恤之:又加以憐恤。
24郲:齊所滅郲國。
《一統志》說:“在今山東黃縣東南二十五裡。
” 25右宰穀:衛大夫。
26餘不說初矣:我當初從着衛獻公逃出,并不喜歡他。
27餘狐裘而羔袖:我等于是穿着狐的皮襖,隻有袖子是羊皮。
意思說全身很美,隻是袖子差一點。
28公孫剽:是衛穆公的孫子。
29與之言道:跟他講道理。
今譯 衛獻公約孫林父、甯殖吃飯,兩人都穿着朝服,在朝廷上等候,直到很晚了,衛獻公還不來召他們,卻隻管自己在園中射天鵝。
二人走到園中去,衛侯卻又不脫獵帽,便和他們講話。
孫、甯二人便大怒。
孫文子便到戚邑去,派他的兒子孫蒯到獻公那裡。
獻公給他酒喝,吩咐管音樂的唱《巧言》末了一章。
樂官推辭,以為不可以。
樂工師曹,出來請求唱這詩;隻因當初獻公有個寵妾,叫師曹教她彈琴,師曹用鞭子打她,獻公便大怒,打了師曹三百鞭,所以師曹記恨在心,現在要唱這章詩,激怒孫蒯出這口氣。
獻公叫他唱,他恐怕孫蒯不懂,唱完後又讀了一遍,孫蒯吓得不得了,回去告訴文子,文子說:“君主疑忌我了!我如果不先發難,一定要被他害死的。
”就将妻、子都搬到戚地去,自己去見蘧伯玉,說:“君主的暴虐,你是素來知道的,我恐怕國家快要覆亡了呢!你準備怎麼辦?”蘧伯玉回答說:“君主控制着國家,臣子怎好觸犯他呢?就是觸犯了他,立了新的君主又哪裡知道後來的君主會比他好呢?”及文子去後,蘧伯玉便逃走,從最近的關走出國境。
獻公派子蟜、子伯、子皮三人和孫文子會盟在丘宮那裡,孫文子卻都把他們殺死。
四月己未這天,獻公的兄弟子展逃到齊國去,獻公自己到了鄄,派子行到孫文子那裡去請求和解,孫文子又把他殺死,獻公便逃到齊國去。
孫文子家人追他,在河澤地方打敗公的徒衆。
公的徒衆因戰敗散回,鄄地方人便把公拘執起來。
當初,尹公佗學射箭于庾公差,庾公差學射箭于公孫丁,佗與差二人替孫文子追趕獻公,公孫丁替獻公駕着車子。
庾公差說:“如果射,便叫作違背師恩,不射,便要被戮刑,我們隻照射禮的方法,不求命中吧。
”就向車轅上射了兩箭,便回去。
尹公佗說:“你對于他,是師生,我卻遠了一級了。
”就回轉去要想射公孫丁,公孫丁便把馬缰繩交給獻公,自己抽取弓箭射他,那箭竟貫穿了尹公佗的臂膊。
獻公的同母弟子鮮,跟了公一同出逃。
到了邊境上,公便叫祝宗向祖先報告逃亡,同時說自己沒有罪。
公的母親定姜說:“如說沒有鬼神,還禱告什麼?若有,卻欺瞞不過他;既有罪,為什麼還說沒有罪呢?他丢掉大臣,專和小臣謀算,這就是第一種罪;先君有大臣給你做師保,你卻看輕他們,這就是第二種罪;我用手巾木梳服侍過先君,你卻很暴虐地對待我,和婢妾一般,這就是第三種罪。
現在隻要報告逃亡就好了,不必說自己是無罪的。
”魯襄公派大夫厚成叔到衛國去吊慰獻公,說:“寡君派我瘠來,因聽說君王不能安撫社稷,卻跑到他國去,怎可不來吊
”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于會,成恺悌也19。
于是子叔齊子20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币而益敬其使。
今注 1吳告敗于晉:吳國來報告晉國,前年吳國被楚國打敗。
2向:杜預說是鄭地。
在今河南省尉氏縣西南四十裡。
3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士匄數說吳國不應該伐楚共王的喪事。
4莒公子務婁:莒國的公子名務婁。
5駒支:是戎子的名字。
6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驅逐你的祖先叫吾離的到瓜州的地方,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五裡有瓜州城。
7被苫蓋:披着草編的衣服。
8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把話全洩露了就是因為你們的緣故。
9是四嶽之裔胄也:四嶽是姜姓,他們也是姜姓的後人。
10毋是翦棄:不要把他們毀掉。
11至于今不貳:一直到今天我們對你沒有二心。
12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這件事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
13有殽之師:這事發生在魯僖公三十三年。
14戎亢其下:戎人當他的下邊。
15晉人角之,諸戎掎之:晉人抓鹿的角,戎人抓鹿的腿。
16與晉踣之:同晉國軍隊一起把它逮起來。
17相繼于時:繼續不斷地做。
18亦無瞢焉:也沒有什麼煩悶。
19成恺悌也:恺悌是表示不信讒言。
20子叔齊子:是叔老的号。
今譯 十四年春天,吳國到晉國去告訴前年它被楚國打敗。
在向這地方開會,為的是為吳國謀算楚國。
士匄數說吳國在楚共王喪事之際侵伐楚國不合于道德,用以使吳人退步。
晉國逮捕了莒國的公子務婁,因為他通楚國使臣的緣故。
将把戎子駒支逮捕,士匄親自在朝廷上責備他,說:“來!姜戎氏!以前秦國的人,在瓜州迫逐你的祖先吾離,你的祖先吾離披着草編的衣服,冒着荊棘來歸附我們的先君,我先君惠公的田地并不太多,同你分了一半而養着你們。
現在諸侯們侍奉我們晉國的君,不如從前,大概是因為語言之間洩露了秘密,皆因你的緣故,明天開會的事情,你不要參加好了,你要參加就把你逮起來。
”戎子回答說:“以前秦國人仗着他們人數衆多,想着我們的土地,把我們各戎狄全驅逐出來,惠公顯示了他的大德行,說我們各戎皆是四嶽的後人,不要再削弱他們,賞給我們晉國南邊的土地,這是狐狸所住的地方,豺狼叫喚的地方,我們剪除所有的荊棘,轟走了狐狸豺狼,作為晉國先君不侵略也不反叛的臣子,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二心。
以前晉文公同秦國軍隊一起讨伐鄭國,秦國人偷着跟鄭國接盟,并且派兵戍衛,就發生了殽的戰役。
晉國在上面抵禦,戎人在下邊抵抗,秦國的軍隊沒能完全退回去,這是我們戎人幫忙的緣故。
譬如逮鹿一樣,晉國人抓它的角,戎人抓它的腿,跟晉國一起使鹿仆倒,戎人為什麼還不免于責難呢?自從這以後,晉國的多次戰役,不斷地有我們戎人參與,戎人跟從晉國的執政,如同支援殽的戰役,豈敢遠離?現在晉國的各級官吏,也許是實在有所缺失,因此使諸侯有二心,怎麼能夠把這罪狀加在我戎身上?我們諸戎的飲食衣服,不與中原人相同,财禮也不通,言語也不能明白,能夠做什麼壞事呢?不參加會議,這也沒有什麼可煩悶的。
”就歌唱《青蠅》這篇詩,退下去。
士匄就表示歉意,讓他參加會議,這是表示不信讒言的意思。
于是子叔齊子做季孫宿的副使前往開會,由此晉人減輕魯國進貢的貨币,更恭敬它的使臣。
經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乙未初一,魯國有日食。
傳吳子諸樊既除喪,将立季劄1。
季劄辭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将立子臧。
子臧去之,遂弗為也,以成曹君。
君子曰能守節。
君義嗣也2,誰敢奸君?有國非吾節也,劄雖不才,願附于子臧以無失節。
”固立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今注 1季劄:是吳王諸樊最小的弟弟。
2君義嗣也:你是合理的後嗣。
今譯 吳王諸樊葬了他的父親以後,将立他最小的弟弟季劄為國君。
季劄辭謝說:“曹宣公死的時候,諸侯同曹國人皆不贊成曹成公為國君,将要立子臧為國君。
子臧就離開曹國,而不答應立自己為君,以成就曹成公。
君子就說子臧是能守節。
你是合理的繼嗣人,誰敢反對你?有國家,不是我應當有的節操,劄雖然沒有才幹,我願意追随子臧,使我的節操不失掉。
”後來諸樊仍舊想立他,季劄把他的家産全部丢掉,去耕地,隻好舍棄他了。
經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傳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栎之役也。
晉侯待于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泾不濟1。
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2,叔向退而具舟,魯人、莒人先濟。
鄭子蟜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說,二子見諸侯之師而勸之濟,濟泾而次。
秦人毒泾上流,師人多死3。
鄭司馬子蟜帥鄭師以進,師皆從之,至于棫林4,不獲成焉。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5。
”栾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餘馬首欲東。
”乃歸,下軍從之。
左史謂魏莊子6曰:“不待中行伯乎?”莊子曰:“夫子7命從帥,栾伯吾帥也,吾将從之,從帥所以待夫子也。
”伯遊曰:“吾今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
”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8。
栾鍼曰:“此役也,報栎之敗也。
役又無功,晉之恥也。
吾有二位于戎路9,敢不恥乎?”與士鞅10馳秦師,死焉。
士鞅反,栾黡謂士匄曰:“餘弟不欲往,而子召之,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弗逐,餘亦将殺之。
”士鞅奔秦。
于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不書,惰也11。
向之會亦如之。
衛北宮括不書于向,書于伐秦,攝也12。
秦伯問于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栾黡汰虐已甚,猶可以免,其在盈乎13?”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14?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黡之怨實章,将于是乎在。
”秦伯以為知言,為之請于晉而複之。
今注 1及泾不濟:到泾水河邊,諸侯軍隊不肯渡過。
2穆子賦《匏有苦葉》:這是《詩經·邶風》的一篇,意思是說:“深則厲,淺則揭。
”表示志在渡過河水。
3師人多死:因為受秦國人毒水的緣故,所以軍隊很多人死掉了。
4棫林:秦地,《方輿紀要》說:“在今陝西省華縣。
” 5唯餘馬首是瞻:眼睛看着我的馬的行動。
意思是說進退全看我自己。
6魏莊子:即魏绛。
7夫子:指荀偃。
8遷延之役:這是一種遷延後退卻的戰役。
9吾有二位于戎路:這指栾鍼同他哥哥栾黡在軍隊中做将領。
10士鞅:士匄的兒子。
11不書,惰也:《春秋》不寫姓名,是因為他們惰慢的緣故。
12攝也:這是因為他很能整攝軍隊的緣故。
13其在盈乎:這必是在栾黡的兒子栾盈。
14愛其甘棠,況其子乎:這是《召南》的一篇詩,因為周人喜愛召公常坐在底下的甘棠樹,何況他的兒子呢? 今譯 夏天四月裡,諸侯的大夫都跟了晉侯去讨伐秦國,是專為報複栎那次戰争。
晉侯卻等在邊境上,并不親自前去,隻派六卿帶領諸侯的兵向西進發。
到了泾水邊,不肯渡過去。
叔向便來見叔孫穆子。
穆子向他念《邶風·匏有苦葉》的一章詩句。
叔向便退下來,預備船隻,魯人、莒人先渡過去,鄭大夫子蟜見衛大夫北宮懿子說:“親附别人而不堅定,最使人讨厭了,對于自己的國家怎麼說得過去呢?”懿子聽到這話,快活得很。
于是他兩人見了諸侯的軍隊,便勸他們渡過去,軍隊渡過了以後,便宿營在那裡。
秦人在泾水的上流放毒物,諸侯的兵士飲了這毒水,死得很多。
鄭國的司馬子蟜,卻頭一個領了鄭國軍隊前進,諸侯的軍隊便跟他前去。
到了棫林地方,不能和平解決;荀偃便發令說:“明天隻聽雞一啼,便起來駕好車馬,塞了井,平了竈,進退隻要看我的馬頭便了。
”栾黡說:“晉國的發令,從來沒有這樣的,我的馬頭卻要向東去了。
”便回國了,下軍也都跟他回國。
左史對魏莊子說:“你也不等中行伯嗎?”魏莊子說:“夫子吩咐人們跟從元帥,栾伯是我的元帥,我應當跟他的;跟了他,就是聽夫子的吩咐呢。
”伯遊說:“我的号令差了,改悔也來不及了,多留下人馬徒然都給秦國捉去。
”便下令全體回國。
晉國人稱這次戰争,叫作遷延之役。
栾鍼說:“這次戰争,是報複栎地的戰敗,作戰但沒有功勞,這是晉國的羞恥。
我們姓栾的有兩位在軍營中,哪能不感到恥辱呢?”便同士鞅沖到秦軍中去,死在那裡,士鞅卻逃回來;栾黡同士匄說:“我的兄弟本不願去,你的兒子招了他去;現在我兄弟死了,你的兒子倒回來了,這好比就是你的兒子殺害我的兄弟一樣。
你如果不趕他出去,我也要殺他。
”士鞅便逃到秦國去。
這次伐秦,有齊國的崔杼,宋國的華閱、仲江,會齊了一同去的,《春秋》上不寫出他們的名字,是因他們臨時懶惰的緣故。
向的那次會盟,寫齊人、宋人,也是這種意思。
衛國的北宮括不記在向的那一次會盟,卻記在伐秦這一次,因為他能夠整頓軍隊的緣故。
秦伯同士鞅說:“晉國的大夫,哪個該先滅亡?”士鞅答:“大概栾氏要先滅亡的。
”秦伯說:“因為他的驕橫嗎?”答說:“是的,栾黡過于作威作福,卻還可以免掉殺身之禍,禍難大約在栾盈身上吧?”秦伯又問:“為什麼?”答說:“武子的功德,還有些留在民間,好像周朝人的想念召公一樣,愛護他的甘棠樹,況且他的兒子呢?若栾黡死了,盈的好處還及不到人,武子那時給他們的一些好處已經沒有了。
對于栾黡的怨恨,漸漸地顯明起來,那麼滅亡将會落在栾盈身上了。
”秦伯以為這是有見識的話,便替士鞅請求晉國恢複了他的職位。
經己未,衛侯出奔齊。
傳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1,而射鴻于囿。
二子從之,不釋皮冠2而與之言,二子怒。
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
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3。
大師辭,師曹4請為之。
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
公使歌之,遂誦之5,蒯懼,告文子。
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并帑于戚6,而入見蘧伯玉7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
大懼社稷之傾覆,将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
雖奸之,庸知愈乎?”遂行,從近關出8。
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于丘宮,孫子皆殺之。
四月己未,子展9奔齊,公如鄄10。
使子行于孫子,孫子又殺之。
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于河澤11,鄄人執之。
初,尹公佗學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學射于公孫丁,二子追公12,公孫丁禦公。
子魚13曰:“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射兩軥而還14。
尹公佗曰:“子為師,我則遠矣。
”乃反之15。
公孫丁授公辔而射之,貫臂16。
子鮮從公17。
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無罪18。
定姜曰:“無神何告,若有不可誣也。
有罪若何告無?舍大臣而與小臣謀,一罪也。
先君有冢卿以為師保,而蔑之,二罪也。
餘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餘,三罪也。
告亡而已,無告無罪。
”公使厚成叔19吊于衛曰:“寡君使瘠20,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若之何不吊?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于執事曰:‘有君不吊,有臣不敏21,君不赦宥,臣亦不帥職,增淫發洩,其若之何?’”衛人使大叔儀22對曰:“群臣不佞,得罪于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為君憂,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23,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贶。
”厚孫歸複命,語臧武仲曰:“衛君其必歸乎!有大叔儀以守,有母弟以出,或撫其内,或營其外,能無歸乎?”齊人以郲24寄衛侯,及其複也,以郲糧歸。
右宰穀25從而逃歸,衛人将殺之,辭曰:“餘不說初矣26,餘狐裘而羔袖27。
”乃赦之。
衛人立公孫剽28,孫林父、甯殖相之,以聽命于諸侯。
衛侯在郲,臧纥如齊唁衛侯,與之言虐,退而告其人曰:“衛侯其不得入矣,其言糞土也。
亡而不變,何以複國?”子展、子鮮聞之,見臧纥與之言道29,臧孫說,謂其人曰:“衛君必入。
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今注 1日旰不召:等到天很晚也不召見他。
2皮冠:田獵用的帽子。
3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是掌樂大夫,巧言是《詩經·小雅》的一篇,末了一章說沒有拳沒有勇就敢作亂事,意在刺激孫林父。
4師曹:是一個樂人。
5遂誦之:歌唱恐怕孫蒯不理解,他就又念出來。
6并帑于戚:就讓他的妻子們全住在戚這個地方。
7蘧伯玉:是衛大夫。
8從近關出:由最近的通往外國的關門出去。
9子展:衛獻公的弟弟。
10鄄:衛地,《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省濮縣東二十裡之舊城集。
” 11河澤:衛地,《水經注》說:“河水右曆柯澤,《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孫文子敗公徒于柯澤者也。
” 12二子追公:二子就是尹公佗與庾公差,追趕衛獻公。
13子魚:就是庾公差。
14射兩軥而還:兩軥就是在車轅子上拴馬的器具。
15乃反之:他就獨自回去了。
16貫臂:穿過手臂。
17子鮮從公:子鮮是衛獻公同母的弟弟。
18且告無罪:并且說他沒犯什麼罪。
19厚成叔:是魯孝公的後人。
20瘠:是厚成叔的名字。
21有臣不敏:有臣不達于禮。
22大叔儀:是衛大夫,就是大叔文子。
23又重恤之:又加以憐恤。
24郲:齊所滅郲國。
《一統志》說:“在今山東黃縣東南二十五裡。
” 25右宰穀:衛大夫。
26餘不說初矣:我當初從着衛獻公逃出,并不喜歡他。
27餘狐裘而羔袖:我等于是穿着狐的皮襖,隻有袖子是羊皮。
意思說全身很美,隻是袖子差一點。
28公孫剽:是衛穆公的孫子。
29與之言道:跟他講道理。
今譯 衛獻公約孫林父、甯殖吃飯,兩人都穿着朝服,在朝廷上等候,直到很晚了,衛獻公還不來召他們,卻隻管自己在園中射天鵝。
二人走到園中去,衛侯卻又不脫獵帽,便和他們講話。
孫、甯二人便大怒。
孫文子便到戚邑去,派他的兒子孫蒯到獻公那裡。
獻公給他酒喝,吩咐管音樂的唱《巧言》末了一章。
樂官推辭,以為不可以。
樂工師曹,出來請求唱這詩;隻因當初獻公有個寵妾,叫師曹教她彈琴,師曹用鞭子打她,獻公便大怒,打了師曹三百鞭,所以師曹記恨在心,現在要唱這章詩,激怒孫蒯出這口氣。
獻公叫他唱,他恐怕孫蒯不懂,唱完後又讀了一遍,孫蒯吓得不得了,回去告訴文子,文子說:“君主疑忌我了!我如果不先發難,一定要被他害死的。
”就将妻、子都搬到戚地去,自己去見蘧伯玉,說:“君主的暴虐,你是素來知道的,我恐怕國家快要覆亡了呢!你準備怎麼辦?”蘧伯玉回答說:“君主控制着國家,臣子怎好觸犯他呢?就是觸犯了他,立了新的君主又哪裡知道後來的君主會比他好呢?”及文子去後,蘧伯玉便逃走,從最近的關走出國境。
獻公派子蟜、子伯、子皮三人和孫文子會盟在丘宮那裡,孫文子卻都把他們殺死。
四月己未這天,獻公的兄弟子展逃到齊國去,獻公自己到了鄄,派子行到孫文子那裡去請求和解,孫文子又把他殺死,獻公便逃到齊國去。
孫文子家人追他,在河澤地方打敗公的徒衆。
公的徒衆因戰敗散回,鄄地方人便把公拘執起來。
當初,尹公佗學射箭于庾公差,庾公差學射箭于公孫丁,佗與差二人替孫文子追趕獻公,公孫丁替獻公駕着車子。
庾公差說:“如果射,便叫作違背師恩,不射,便要被戮刑,我們隻照射禮的方法,不求命中吧。
”就向車轅上射了兩箭,便回去。
尹公佗說:“你對于他,是師生,我卻遠了一級了。
”就回轉去要想射公孫丁,公孫丁便把馬缰繩交給獻公,自己抽取弓箭射他,那箭竟貫穿了尹公佗的臂膊。
獻公的同母弟子鮮,跟了公一同出逃。
到了邊境上,公便叫祝宗向祖先報告逃亡,同時說自己沒有罪。
公的母親定姜說:“如說沒有鬼神,還禱告什麼?若有,卻欺瞞不過他;既有罪,為什麼還說沒有罪呢?他丢掉大臣,專和小臣謀算,這就是第一種罪;先君有大臣給你做師保,你卻看輕他們,這就是第二種罪;我用手巾木梳服侍過先君,你卻很暴虐地對待我,和婢妾一般,這就是第三種罪。
現在隻要報告逃亡就好了,不必說自己是無罪的。
”魯襄公派大夫厚成叔到衛國去吊慰獻公,說:“寡君派我瘠來,因聽說君王不能安撫社稷,卻跑到他國去,怎可不來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