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middot采菽》的一句詩,意思是說周王能禮樂君子來鎮撫天子的邦國,萬福來同,遠處的人全都來服從,便藏在天子的左右。

     8夫樂以安德:夫樂是用來安和德行。

     9義以處之:義是用來處理事宜。

     10所謂樂也:意思是說樂、義、禮、信、仁五種德行全都完備的時候,就成了樂。

     11居安思危:這是一句逸書的話,處在安樂的時候,要考慮危險的事。

     12不能濟河:不能夠渡過黃河到南邊去打鄭國。

     13藏在盟府:這種賞賜記載在司盟的府中。

     今譯 鄭國人用師悝、師觸、師蠲同廣車、軘車各十五乘,甲兵齊備,共有兵車一百輛,歌鐘一共三十二個,同镈磬的各種樂器,同女樂十六人,來賄賂晉悼公。

    晉悼公拿樂隊的一半賞給魏绛說:“你教給我聯合各部落的戎狄,以整頓中原諸侯,在八年的中間九次會合諸侯,這如音樂的相和,沒有不和諧,請同你一同來享受。

    ”魏绛辭謝說:“論起和諸戎狄,這是晉國的福祉,八年之中九次會合諸侯,諸侯全沒有不聽從的,這是君主的威靈,諸位臣子的功勞,我有什麼力量呢?并且我很希望你安于這樂趣,同時想到終身享有,《詩經·小雅·采菽》說過:‘有德的君子,就能鎮守天子的邦國,有德行的君子,福祿聚在一塊,遠方的人也來到天子的左右服從。

    ’用樂來安和德行,用義來處理事情,用禮來行教令,用信來守所行,用仁來厲風俗,然後可以安定邦國,福祿同來,遠人也到了,這就是所謂音樂。

    逸書上說:‘居住安定的地方,就想到危險的時候。

    ’想到了就有防備,有防備就沒有危險,謹以這種話來規谏。

    ”晉悼公說:“你的教導我敢不承命嗎?沒有你,我就無法對付戎人,渡河攻鄭。

    賞賜是國家的典章,藏在盟府,不可以廢,你還是接受吧!”魏绛從此以後,開始有了金石的樂,這是合乎禮的。

     經冬,秦人伐晉。

     傳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鲂禦之,少秦師而弗設備。

    壬午,武濟自輔氏1,與鮑交伐晉師。

    己醜,秦晉戰于栎2,晉師敗績,易秦故也3。

     今注 1武濟自輔氏:秦國的庶長由輔氏渡黃河。

    輔氏在今陝西省朝邑縣西北十三裡。

     2栎:晉地,《方輿紀要》說:“栎陽城在陝西省臨潼縣北三十裡,渭水之北。

    ” 3易秦故也:因為看秦國太容易的緣故。

     今譯 秦國庶長鮑、庶長武率領軍隊伐晉國,以救鄭國。

    鮑先進入晉國地方,士鲂去抵禦,認為秦國軍隊人少,不設防備。

    壬午這天,武從輔氏這地方渡過黃河,同鮑一起攻伐晉國軍隊。

    己醜這天,秦晉在栎這地方作戰,晉師被打敗了,是因為他們看不起秦國軍隊。

     襄公十有二年(公元前五六一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郓。

     傳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台1。

    季武子救台,遂入郓2,取其鐘以為公盤3。

     今注 1台:《山東通志》說:“今山東省費縣南,有台亭。

    ” 2郓:是為莒郓,在山東省沂水縣東北四十裡。

     3取其鐘以為公盤:把郓這地方的鐘,做成魯襄公用的銅盤。

     今譯 十二年春天,莒國人讨伐魯國東部邊境,圍了台這個地方。

    季孫宿救台,就侵入莒國的郓城,拿了它的銅鐘熔化了做成魯襄公所用的銅盤。

     經夏,晉侯使士鲂來聘。

     傳夏,晉士鲂來聘,且拜師1。

     今注 1且拜師:并且來拜謝前年魯國伐鄭的軍隊。

     今譯 夏天,晉國派士鲂來聘問,且來拜謝前年魯國參加伐鄭國的軍隊。

     經秋九月,吳子乘卒。

     傳秋,吳子壽夢卒,臨于周廟1,禮也。

    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2,同宗于祖廟3,同族于祢廟4,是故魯為諸姬臨于周廟,為邢、凡、蔣、茅、胙、祭臨于周公之廟5。

     今注 1臨于周廟:到周文王的廟中去哭臨。

     2同姓于宗廟:同姓的人就到宗廟裡哭臨。

     3同宗于祖廟:同一個宗的就到祖廟裡哭臨。

     4同族于祢廟:凡是同高祖以下的,就到父親的廟裡哭臨。

     5邢、凡、蔣、茅、胙、祭臨于周公之廟:這六個全都是周公的兒子,所以就到周公的廟中哭臨。

     今譯 秋天,吳王壽夢死了,魯襄公到周文王的廟中哭臨,這是很合于禮的。

    凡是諸侯死了以後,不同姓的就到都城以外哭臨,同姓的就到宗廟哭臨,同宗的人就到始封的君的廟中哭臨,同高祖的就到父親廟中哭臨。

    魯國為姬姓,到周廟中去哭臨,邢、凡、蔣、茅、胙、祭六國,到周公廟那兒哭臨。

     經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傳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于楊梁1,以報晉之取鄭也。

     今注 1楊梁:宋地。

    《一統志》說:“今河南省商邱縣東南三十裡有陽亭,即楊梁。

    ” 今譯 冬天,楚國令尹公子貞、秦國的庶長無地讨伐宋國,出兵到楊梁這個地方,以報複晉國取鄭國。

     傳靈王求後于齊,齊侯問對于晏桓子1,桓子對曰:“先王之禮辭有之,天子求後于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2,妾婦之子若而人,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

    ’”齊侯許昏,王使陰裡3逆之。

     今注 1晏桓子:是晏弱。

     2若而人:這些個人,指女兒。

     3陰裡:周大夫。

     今譯 周靈王到齊國去求王後,齊侯就問晏桓子怎樣回答,晏弱回答說:“從前先王的禮辭有一句話,天子要對諸侯求皇後,就回答說:‘我們夫婦所生女兒若幹,妾婦所生女兒若幹,沒有女兒而有姊妹同姑姊妹等,就說:‘先君某公的遺女若幹。

    ’”齊侯答應這段婚姻,周王就派周大夫陰裡去迎親。

     經公如晉。

     傳公如晉朝,且拜士鲂之辱,禮也1。

     今譯 魯襄公到晉國朝見,并且拜謝士鲂的聘問,這是合于禮的。

     傳秦嬴歸于楚1,楚司馬子庚2聘于秦,為夫人甯,禮也。

     今注 1秦嬴歸于楚:秦景公的妹妹嫁到楚國為楚共王的夫人。

     2子庚:是楚莊王的兒子子午。

     今譯 秦景公的妹妹秦嬴嫁給楚共王,楚國的司馬子庚到秦國聘問,這是為的楚國夫人歸甯,這是合于禮的。

     襄公十有三年(公元前五六○年) 經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晉。

     傳十三年春,公至自晉,孟獻子書勞于廟1,禮也。

     今注 1書勞于廟:在廟中竹簡上記載襄公的勳勞。

     今譯 十三年春天,魯襄公從晉國回來,仲孫蔑到魯國宗廟中,寫上襄公的勳勞,這是合于禮的。

     經夏,取邿。

     傳夏,邿亂分為三1,師救邿2,遂取之。

    凡書取,言易也。

    用大師焉曰滅3,弗地曰入4。

     今注 1邿亂分為三:邿國亂了,分成三部分。

     2邿:《山東通志》說:“在今山東省濟甯縣東南五十裡。

    ” 3用大師焉曰滅:用很多的軍隊就叫作滅。

     4弗地曰入:不指名那地方,就是打敗它,而不占領那地方叫作入。

     今譯 夏天,邿國發生亂事,分成三部分,魯國軍隊去救邿國,就占據它了。

    凡是寫取,就是說很容易,用很多軍隊就叫作滅,不指明地方,就叫作入。

     傳荀?、士鲂卒,晉侯蒐于綿上以治兵1,使士匄将中軍,辭曰:“伯遊長2,昔臣習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請從伯遊。

    ”荀偃将中軍3,士匄佐之。

    使韓起将上軍,辭以趙武。

    又使栾黡,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

    君其聽之。

    ”使趙武将上軍4,韓起佐之5。

    栾黡将下軍,魏绛佐之6。

    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于下軍,禮也。

    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

    君子曰:“讓,禮之主也,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栾黡為汰,弗敢違也,晉國以平,數世賴之,刑善也夫。

    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務乎?《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甯惟永7。

    ’其是之謂乎?周之興也,其《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8。

    ’言刑善也。

    及其衰也,其《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9。

    ’言不讓也。

    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争也,謂之懿德10。

    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并生,由争善也,謂之昏德11。

    國家之敝,恒必由之。

    ” 今注 1晉侯蓃于綿上以治兵:晉悼公在綿上行軍禮,以治理軍隊。

    江永說:“綿上應當近于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西。

    ” 2伯遊長:伯遊即荀偃。

    年紀長。

     3荀偃将中軍:荀偃替代荀。

     4趙武将上軍:趙武自新軍将超四等替代荀偃。

     5韓起佐之:韓起仍舊故位不動。

     6魏绛佐之:魏绛自新軍佐代士鲂。

     7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甯惟永:一人指天子。

    天子好善,人民全都仰賴他,這種安甯是永遠的,這是《尚書·呂刑》篇的一句。

     8儀刑文王,萬邦作孚:這是《詩經·大雅·文王》的一句詩。

    意思是說文王善用法,所以為萬國所信賴。

     9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這是《詩經·小雅·北山》的詩句。

    意思是說大夫處事不公平,隻有我為王事效力獨多。

     10謂之懿德:這是好的德行。

     11謂之昏德:這叫作昏亂的德行。

     今譯 晉國的荀與士鲂死了,晉悼公在晉都城左近的綿上這地方以治理軍隊,派士匄将中軍,他辭謝說:“荀偃年紀比我長,因為我從前學習于荀,所以輔佐他,不是我真比旁人好。

    請派遣荀偃。

    ”于是荀偃就将中軍,士匄為中軍佐。

    派韓起将上軍,他辭讓給趙武。

    又派栾黡,他辭謝說:“我不如韓起,韓起願意讓趙武在上位,君王不如聽他的意見。

    ”就派趙武為上軍将,韓起做上軍佐;栾黡做下軍将,魏绛做下軍佐。

    新軍沒有統帥,晉悼公很難找到合适的人選,就派新軍的十名将吏,領着他們的兵卒、兵車和所屬官員,附在下軍裡,這是合于禮的。

    晉國的人民于是大大和順,諸侯也對晉國和睦。

    君子說:“讓是禮的主人,士匄讓,他的下屬也都讓。

    栾黡雖然專橫,也不敢違背,晉國就和平了,幾代都受益,這是由于取法于善的緣故。

    君王取法于善,老百姓全都和平,能不朝這方向努力嗎?《尚書·呂刑》篇說過:‘天子好善,人民全仰賴他,這種安甯是很長的。

    ’是指這件事說的吧?周朝興起的時候,《大雅·文王》裡說:‘文王善用法典,各邦國全都相信他。

    ’意思是說取法于善。

    等周朝衰微的時候,在《小雅·北山》那篇詩裡說:‘大夫不公平,隻有我為王事盡心力。

    ’這是表示不能謙讓。

    在世上太平的時候,君子重用能幹的人并對下謙讓,小人們耕地以侍奉他的上司,所以上下有禮,而廢黜遠離讒佞邪惡之人,由于沒有争端,所以叫作好的德行。

    等着亂的時候,君子自稱他的功勞來壓迫小人,小人自以他的技術來欺辱君子,于是上下沒有禮貌,亂虐同時生出,全自以為好,而不相讓,這叫作昏德。

    國家的衰敗,常常由于這種情形。

    ” 經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傳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1,是以不德,而亡師于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2。

    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殁于地。

    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于祢廟者3,請為靈若厲4,大夫擇焉。

    ”莫對,及五命乃許。

    秋,楚共王卒。

    子囊謀谥,大夫曰:“君有命矣5。

    ”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谥之共6。

    ”大夫從之。

     今注 1而應受多福:多福是指做君王。

     2其弘多矣:這是很大的事情。

     3所以從先君于祢廟者:将來随着先君于父廟。

     4請為靈若厲:請将谥号作為靈王或厲王。

    亂而不損為靈,戮殺無辜為厲。

     5君有命矣:君已經有命令了。

     6請谥之共:就請給他谥号叫作共王。

     今譯 楚共王有病,告訴大夫們說:“我沒有德行,很年輕的時候,就掌管這個國家,才十歲就失了先君,沒來得及學習師父們的教訓,就成了君王,所以沒有德行,而把軍隊毀在鄢這地方,使國家受羞辱,讓大夫們憂慮,這是很大的事。

    如果托大夫們的福,我得以保全首級而善終。

    關于祭祀埋葬的事,得到在祢廟中追随先君,請給我一個谥号,叫作靈或是厲,你們選擇吧。

    ”沒有人回答,他說了五次以後,才答應。

    秋天,楚共王死了。

    公子貞籌謀他的谥号,大夫們說:“君王已經有了命令了。

    ”公子貞說:“君王命令用共,為什麼來毀掉它?聲威赫赫的楚國,而君做王,安撫了蠻夷,征服了南海,讓他們從屬于中原諸國,而國君又知道他的過錯,能不說他是恭敬嗎?就請給他谥号為共王。

    ”各大夫都聽從他。

     傳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1以師繼之。

    養叔2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

    子為三覆3以待我,我請誘之。

    ”子庚從之,戰于庸浦4,大敗吳師,獲公子黨。

    君子以吳為不吊,《詩》曰:“不吊昊天,亂靡有定5。

    ” 今注 1子庚:是楚國的司馬。

     2養叔:即養由基。

     3三覆:三個埋伏軍隊。

     4庸浦:楚地,在今安徽省無為縣南,瀕江之浦。

     5不吊昊天,亂靡有定:意思是說上天不憐恤他,所以亂事永遠沒有安定的時候。

     今譯 吳國侵略楚國,養由基到各處去救援楚軍,楚國的司馬子庚,領着軍隊跟從他,養由基說:“吳國利用我們的喪事,認為我們不能用兵,必看不起我們而不戒備,你設置三處伏兵,等着我,我請去引誘吳國。

    ”子庚聽了他的話,在庸浦這個地方作戰,把吳國軍隊打敗了,捕獲了吳國公子黨。

    君子以為吳國不恤他人之喪,《詩經》上說過:“要是不為上天所憐恤,亂事永遠沒有安定的時候。

    ” 經冬,城防。

     傳冬,城防,書事,時也。

    于是将早城,臧武仲請俟畢農事1,禮也。

     今注 1請俟畢農事:等着農事完畢以後再做。

     今譯 冬天,修築魯國防的城,《春秋》記載此事,因為合于時節。

    本來想早修城,臧武仲要求等到農事完了以後再修城,這是合于禮的。

     傳鄭良霄、大宰石?1猶在楚2,石?言于子囊曰:“先王蔔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3,不習則增修德而改蔔。

    今楚實不競,行人何罪?止鄭一卿4,以除其偪,使睦而疾楚以固于晉,焉用之?使歸而廢其所5,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也6,不猶愈乎?”楚人歸之。

     今注 1石:石在魯襄公十一年為楚國所逮捕,留在楚國一直到現在。

     2猶在楚:現在還在楚國。

     3祥習則行:要占蔔全都吉祥就做。

     4止鄭一卿:一卿是指良霄,他是鄭國卿。

     5使歸而廢其所:使他回去就廢除他被使派的原意。

     6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也:他會怨恨鄭國的君而恨他的大夫們,使鄭國全不相和。

     今譯 鄭國的良霄同太宰石,仍舊在楚國,石對公子貞說:“先王為了征伐占蔔五年,而每年看吉祥不吉祥,吉祥就辦,不吉祥就努力修養德行,再來占蔔。

    現在楚國真正不能同晉國競争,做行人官的何罪?隻留下鄭國一個卿良霄,實在是去掉了對鄭國君王的威逼,使鄭國的大夫們和睦而恨楚國,因此牢固地與晉國和好,這有什麼用處呢?叫他回國,使他沒有完成出使任務,他回國怨恨他的君,又恨他的大夫們,因而互相牽制,那不更好嗎?”楚國人就把他們送回去。

     襄公十有四年(公元前五五九年)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于向。

     傳十四年春,吳告敗于晉1。

    會于向2,為吳謀楚故也。

    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3,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4,以其通楚使也。

    将執戎子駒支5,範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6,乃祖吾離被苫蓋7,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8,诘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将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衆,貪于土地,逐我諸戎。

    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9,毋是翦棄10,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11。

    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12,于是乎有殽之師13,晉禦其上,戎亢其下14,秦師不複,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15,與晉踣之16,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17,以從執政,猶殽志也。

    豈敢離逷?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阙,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