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人的心也得安甯,這不也是可以的嗎?一個人的欲望沒有方法成功,侵犯了衆人,必定興起禍患,你必須聽從我的辦法。

    ”于是,就在倉門的外面,把盟書燒掉,衆人看見,然後心就安定了。

     經戍鄭虎牢。

     傳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晉師城梧及制1,士鲂、魏绛戍之。

    書曰戍鄭虎牢,非鄭地也,言将歸2焉。

    鄭及晉平。

     今注 1城梧及制:梧同制全是鄭國的舊地方,《彙纂》說:“按:今河南省荥陽縣南有梧通澗,大概就是梧這地方。

    ”制在今河南省汜水縣東十裡,現在叫上街鎮。

     2言将歸:意思是說将來還給鄭國。

     今譯 諸侯的軍隊,把虎牢這城修好,加以戍守。

    晉國軍隊也把梧同制兩城修好,晉國的士鲂同魏绛來戍守它。

    《春秋》記載,戍守鄭國的虎牢,這不是鄭國的地方。

    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将歸還給鄭國。

    鄭國于是與晉國和平了。

     經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傳楚子囊救鄭。

    十一月,諸侯之師還鄭,而南至于陽陵1,楚師不退。

    知武子2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

    ”栾黡曰:“逃楚,晉之恥也,合諸侯以益恥,不如死,我将獨進。

    ”師遂進,己亥,與楚師夾颍而軍3。

    子蟜曰:“諸侯既有成行4,必不戰矣。

    從之将退,不從亦退,退5,楚必圍我,猶将退也。

    不如從楚,亦以退之。

    ”宵6涉颍與楚人盟。

    栾黡欲伐鄭師,荀?不可,曰:“我實不能禦楚,又不能庀鄭,鄭何罪?不如緻怨焉7,而還。

    今伐其師,楚必救之。

    戰而不克,為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還也。

    ”丁未,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8。

    楚人亦還。

     今注 1陽陵:鄭地,《彙纂》說:“在今河南省許昌縣西北。

    ” 2知武子:是荀。

     3夾颍而軍:在颍水的兩面擺軍隊。

     4諸侯既有成行:諸侯既然有離開的意思。

     5退:我們要退了。

     6宵:夜晚。

     7不如緻怨焉:不如使他們怨恨,然後再回國。

     8侵鄭北鄙而歸:侵略鄭國的北部邊境就回到晉國去,這就是所謂招緻怨恨。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救鄭國。

    十一月,諸侯的軍隊環繞鄭國,往南到了陽陵,楚國軍隊不退。

    晉國荀想退兵,說:“我現在逃避了楚國,楚國必定要驕傲,驕傲了就可以跟它打仗了。

    ”栾黡說:“逃避楚國是晉國的羞恥,聯合諸侯而增加羞恥,還不如死,我将獨自往前進。

    ”軍隊因此也就往前進。

    己亥這天,與楚國的軍隊,各占了颍水的一邊,而成陣勢。

    鄭國的子蟜說:“諸侯既有走的意思,必定不會打仗。

    服從他們将退,不服從他們也會退,等到他們退了以後,楚國必定圍了鄭國,也等于是退。

    不如現在就服從了楚國,使楚國可以退兵。

    ”夜裡渡過颍水與楚人會盟。

    栾黡想讨伐鄭國的軍隊,荀不肯,就說:“我們不能抵抗楚國,也不能庇護鄭國,鄭國有什麼罪?不如使他們怨恨楚國,然後回晉國。

    現在伐鄭國的軍隊,楚國必救援它,這戰必不能勝,這會令諸侯恥笑,沒有方法必定戰勝鄭國,不如回晉國。

    ”丁未這天,諸侯的軍隊撤退,侵略鄭國的北部邊境,然後回國,楚國人也回去了。

     經公至自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伐鄭國回來。

     傳王叔陳生與伯輿争政1,王右伯輿。

    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及河,王複之,殺史狡以說焉2,不入,遂處之。

    晉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與伯輿訟焉,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3坐獄于王庭,士匄聽之。

    王叔之宰曰:“筚門閨窦之人而皆陵其上4,其難為上矣。

    ”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5,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骍旄之盟6曰:‘世世無失職。

    ’若筚門閨窦其能來東底乎?且王何賴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而刑放于寵7,官之師旅不勝其富8,吾能無筚門閨窦乎?唯大國圖之。

    下而無直,則何謂正矣9?”範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王叔氏不能舉其契10。

    王叔奔晉,不書不告也。

    單靖公為卿士,以相王室。

     今注 1王叔陳生與伯輿争政:王叔陳生與伯輿全是周王的卿士,互相争奪政權。

     2殺史狡以說焉:周王就殺掉史狡以對王叔有解釋。

     3瑕禽:是伯輿屬下大夫。

     4筚門閨窦之人而皆陵其上:筚門是木材做的門,閨窦是小門,這種下賤的人,全都欺負他的上面的人。

     5七姓從王:伯輿的祖先同旁的六姓跟随着平王東遷。

     6骍旄之盟:是用赤色的牛來做盟誓。

     7而刑放于寵:刑法全随着寵來做,就是不聽從刑律。

     8官之師旅不勝其富:司旅的長官,受的賄賂沒法形容有多少。

     9下而無直,則何謂正矣:下面沒有直爽的人就怎麼算是正呢? 10王叔氏不能舉其契:王叔沒有方法拿出他的證契。

     今譯 周王的兩個卿士王叔陳生與伯輿争奪政權,周王幫助伯輿,王叔陳生甚不愉快,就出奔,想到晉國,到了黃河,周王就叫他回來,把史狡殺了,以取悅王叔陳生,但是王叔陳生仍舊不肯回來,就住在黃河邊上。

    晉悼公派士匄去給王室講和,王叔同伯輿争訟,王叔的家臣同伯輿所屬的大夫瑕禽在王庭中争訟,士匄聽訟,判斷曲直。

    王叔的家臣說:“柴門小戶的人,全都欺負他的上面的人,上面的人真難做。

    ”瑕禽說:“以前周平王東遷的時候,我們七個姓從王來,各種祭祀用的牲畜,全是由我們預備的,平王很仰賴我們,而用赤色的牛做盟誓,就說:‘世世代代不要失掉職位。

    ’要是柴門小戶的人還能随着平王東遷嗎?并且平王為何仰賴我們?現在自從王叔掌政權以後,政治全是以賄賂來完成,有寵的臣專管刑法,師旅的官富得不成樣子,我們能夠不是柴門小戶嗎?希望大國細想想。

    下邊沒有直爽的人,怎麼叫作正呢?”士匄說:“周天子所願意幫助的,我們晉國君也願意幫助,他所不願幫助的,我們晉國君也不願幫助。

    ”叫王叔同伯輿将他們的訟詞對比,王叔這人不能提出他的證據。

    王叔就逃到晉國去了。

    《春秋》上沒有寫,因為周朝沒有告訴魯國,單靖公就替代王叔為卿士,執掌王室的政權。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五六二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

     傳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軍1,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

    ”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2。

    ”武子固請之,穆子曰:“然則盟諸。

    ”乃盟諸僖闳3,詛諸五父之衢4。

    正月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5,三子各毀其乘。

    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無征6,不入者倍征7。

    孟氏使半為臣若子若弟8,叔孫氏使盡為臣9,不然不舍10。

     今注 1季武子将作三軍:因為魯國隻有兩軍,遇到戰事的時候,就由三卿輪流着來率領,現在加設中軍變成三軍。

     2子必不能:你一定不能如此辦理。

     3乃盟諸僖闳:僖闳是僖公的廟門,在那裡盟誓。

     4詛諸五父之衢:據《山東通志》說:“在今曲阜縣東南五裡。

    ”我們要注意的是盟同詛不太一樣,盟是貴族所舉行的,而詛是小人階級所舉行的,由《左傳》各年皆能考見。

     5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将公家所有的人民分成三份,而每一個卿有一份。

     6以其役邑入者無征:拿他邑中的人歸入季氏的,就不必繳納公家賦稅。

     7不入者倍征:要是不歸季氏的,就加倍納稅。

     8使半為臣若子若弟:使他的子弟的一半歸他自己,可以說有三份歸于公家,而自己留了四分之一。

     9使盡為臣:把他子弟留下而把父兄歸到公家。

     10不然不舍:要不聽他的話,就不肯舍置。

     今譯 十一年春天,季孫宿預備加設一軍為三軍,告訴叔孫豹說:“請作三個軍,我們三家各征他的軍的稅收。

    ”叔孫豹說:“魯國的政權将要輪到你管,你一定不能如此辦理。

    ”季孫宿一再地請求。

    叔孫豹就說:“那麼我們就盟誓吧。

    ”就到僖公廟門口去盟誓,又在五父之衢起誓。

    正月作成三軍,把魯國的公室三分,每個人各得一份,三家各把他的車乘部伍解散,重新編為三軍。

    季氏叫他私人武裝中的人,加入軍隊的就不給公家納稅,不加入軍隊的,就加倍給公家納稅。

    孟氏讓他私邑士兵中的一半,或子或弟歸公家;叔孫氏把他的私邑士兵全部歸到公家。

    要不這樣做,不肯舍置。

     經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不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四次占蔔祭天,都不吉祥,就不郊天。

     經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傳鄭人患晉楚之故,諸大夫曰:“不從晉,國幾亡。

    楚弱于晉,晉不吾疾也1。

    晉疾,楚将辟之,何為而使晉師緻死于我?楚弗敢敵,而後可固與也2。

    ”子展曰:“與宋為惡,諸侯必至,吾從之盟,楚師至,吾又從之,則晉怒甚矣。

    晉能驟來3,楚将不能,吾乃固與晉。

    ”大夫說之,使疆埸之司惡于宋。

    宋向戌侵鄭,大獲。

    子展曰:“師而伐宋可矣。

    若我伐宋,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聽命焉,且告于楚。

    楚師至,吾乃與之盟,而重賂晉,師乃免矣4。

    ”夏,鄭子展侵宋。

     今注 1晉不吾疾也:晉國不會侵略我們。

     2而後可固與也:然後就可以和晉國很牢固地和好。

     3晉能驟來:晉國可以急着來。

     4師乃免矣:戰禍就可以免了。

     今譯 鄭國人很以晉楚兩個大國的争奪為患,諸大夫說:“不從晉國,鄭國幾乎滅亡。

    楚國較晉國為弱,晉國不會很快來攻我。

    晉國若很快來攻我,楚國将躲避它,有何計使晉國的軍隊用力來攻打我們?楚不敢抵抗,然後我們可以和晉國牢固地和好。

    ”子展就說:“為惡于宋國,諸侯必定全都來到,我們就同晉國盟會,楚國軍隊來了,我們又服從楚國,晉國的憤怒,必然很厲害。

    晉國可以很快來,而楚國不能夠,如此,我們就能同晉國牢固地和好。

    ”大夫們全贊成,使守邊疆的官侵犯宋國。

    宋國向戌侵犯了鄭國,收獲很多。

    子展說:“我們的軍隊可以伐宋國了。

    我們要讨伐宋國,諸侯的軍隊必定很快地來讨伐我們,我就聽從命令并且通知楚國。

    楚國軍隊來了,我們又跟它定盟誓,并且加重賄賂晉國,如此我們就能免除戰禍。

    ”夏天,鄭國子展侵略宋國。

     經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經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亳城北。

     傳四月,諸侯伐鄭。

    己亥,齊太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鄭,門于東門;其莫,晉荀?至于西郊,東侵舊許;衛孫林父侵其北鄙。

    六月,諸侯會于北林1,師于向2,右還,次于瑣3,圍鄭,觀兵于南門,西濟于濟隧4,鄭人懼,乃行成。

    秋七月,同盟于亳5。

    範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乃盟,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蘊年6,毋壅利7,毋保奸8,毋留慝9,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10,或間茲命,司慎司盟11,名山名川,群神群祀12,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13,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

    ” 今注 1北林:鄭地,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北。

     2向:《彙纂》說:“今河南省尉氏縣西南四十裡有向城。

    ” 3瑣:《一統志》說:“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北有鎮侯亭。

    ” 4濟隧:水名。

    《彙纂》引《水經注》說:“荥澤在荥陽縣東南,蓋即濟水、汴水、荥澤分流處。

    ” 5亳:江永說:“《左傳》作亳城,公穀作京城。

    以諸侯圍鄭,當同盟于京城,應從公穀。

    ”京城在荥陽縣東南二十裡。

     6毋蘊年:不要屯谷類。

     7毋壅利:不要壟斷山川利益。

     8毋保奸:不要藏着罪犯。

     9毋留慝:不要藏着壞心在心裡。

     10獎王室:獎助周王室。

     11司慎司盟:兩個天上的神。

     12群神群祀:各種的神同各種祭典中的神。

     13七姓十二國之祖:七姓是指姬姓、曹姓、子姓、姜姓、巳姓、姒姓、任姓,共十二國的祖先。

     今譯 四月,諸侯們伐鄭。

    己亥這天,齊國太子光同宋國的向戌先到鄭國,攻擊鄭國首都的東門,到了晚間,晉國的荀到了鄭國的西郊,向東攻擊了舊許國的地方,衛國孫林父攻擊了鄭國的北部邊境。

    六月,諸侯在北林聚會,把軍隊遷到向地,然後向北走再向西走,到了瑣地,圍鄭國都城,到南門去示威,西邊渡過濟隧,鄭國人害怕了,乃要求和好。

    秋,七月,諸侯和鄭國在亳這地方盟誓。

    士匄說:“如果盟辭不謹慎,必定要丢掉諸侯,諸侯們經過這麼多的道路,辛苦而沒有成功,能沒有二心嗎?”就盟會了,盟書上說:“凡是我們同盟的國家,不要屯糧,不要壟斷山川的利益,不要藏慝罪人,不要存心不良,必定要救旁國的災患,憐恤旁國的禍亂,好惡同心,協助周王室,如果違犯了這個盟誓,司慎、司盟兩個天神,各名山名川的神,各種神和在誓典上盟誓的神,所封的國家先王同先公,姬、曹、子、姜、巳、姒、任七姓,共十二國的祖先,各明神全都來誅殛他,使他丢掉他的人民,墜掉他的天命,丢掉他的姓氏,颠覆他的國家。

    ” 經公至自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伐鄭回來。

     經楚子、鄭伯伐宋。

     傳楚子囊乞旅于秦1,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将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今注 1楚子囊乞旅于秦:楚國公子貞請求秦國派遣軍隊。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向秦國請求派遣軍隊,秦國的右大夫詹率領軍隊追随楚王,将要讨伐鄭國,鄭伯迎接他們,表示順服,丙子伐宋國。

     經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傳九月,諸侯悉師以複伐鄭,鄭人使良霄、大宰石?如楚,告将服于晉曰:“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能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1,孤之願也。

    ”楚人執之。

    書曰行人,言使人也。

     今注 1武震以攝威之:你要是能夠拿武力來使它害怕。

     今譯 九月,諸侯用全部的軍隊,再次讨伐鄭國,鄭國人派良霄同太宰石到楚國去,告訴楚國他們将服從晉國,說:“孤以國家的緣故,不能夠懷念你,你若能夠以用玉帛來安撫晉國,要不然就用武力以威吓它,這是我的願望。

    ”楚國人把他們逮起來。

    《春秋》記載說:“行人”,表示這是鄭國的使者。

     經會于蕭魚。

     傳諸侯之師觀兵于鄭東門,鄭人使王子伯骈行成。

    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

    冬十月丁亥,鄭子展出盟晉侯。

    十二月戊寅,會于蕭魚1。

    庚辰,赦鄭囚,皆禮而歸之,納斥候2,禁侵掠。

    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3。

    公使臧孫纥對曰:“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緻讨,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寡君聞命矣。

    ” 今注 1蕭魚:鄭地。

    在今河南省許昌縣西。

     2納斥候:不再相防備。

     3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叔肸即叔向。

    晉侯派叔向布告給諸侯。

     今譯 諸侯的軍隊到鄭國的東門去示威,鄭國人叫王子伯骈去要求和好。

    甲戌這天,晉國的趙武到鄭國去盟會鄭伯。

    冬十月丁亥這一天,鄭國子展去盟誓晉悼公,十二月戊寅,在蕭魚開會。

    庚辰那天,把鄭國囚犯都赦免,皆加以禮貌遣送回去。

    取消國境内監視的人,禁止侵奪。

    晉悼公叫叔向告訴各諸侯。

    魯襄公叫臧孫纥回答說:“凡是我們同盟的國家,小國有了罪,大國就讨伐它,假設能夠稍有所得,沒有不赦免的,我們魯君聽到命令了。

    ”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開會回來。

     經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傳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1,廣車軘車淳2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3,歌鐘二肆4,及其镈磬5,女樂二八。

    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6,請與子樂之。

    ”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

    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

    《詩》曰:‘樂隻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隻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7。

    ’夫樂以安德8,義以處之9,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10。

    書曰:‘居安思危11。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寡人無以待戎,不能濟河12。

    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13,不可廢也,子其受之。

    ”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樂,禮也。

     今注 1師悝、師觸、師蠲:這三個人全都是樂師的名字。

     2廣車軘車淳:廣車、軘車全是車的名字,淳是一對。

     3凡兵車百乘:其他的兵車同廣車、軘車一共一百輛。

     4歌鐘二肆:一肆等于十六個,二肆一共三十二個。

     5及其镈磬:是全部的樂器。

     6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跟樂器的相和沒有不和諧的。

     7樂隻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隻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這是《詩經·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