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今譯 九年春天,宋國起火災,樂喜做司城的官執掌政權,他就派宋大夫伯氏管理裡政,火還沒有到的地方,就拆去小房子,把大的房子塗上濕泥,預備了挑泥的畚挶,并預備了汲水的繩子同罐子,又預備了各種裝水的器皿,估量輸水所需人力,儲滿水塘,堆了很多濕泥,并且巡視城堡,完善城防守備,标示火所經行的道路;又派華臣預備了工匠,并且命隧正的官,把郊區的人民聚在一起,可以到火場那裡去救火;又使華閱管理右師,管他所有的下屬,向戌管左師,也一樣辦理;叫司寇樂遄準備刑具,也如此;叫皇鄖命令校正出馬,工正出車,備了甲兵,預備軍隊來守城;叫西吾保護六官的典冊,又叫太監的頭目巷伯儆戒宮中。

    左右兩個師令各卿大夫各處祭祀神靈,太祝同宗人殺馬來祭四城神靈,祭祀盤庚在西門的外邊。

    晉侯問士弱說:“我聽說由宋災可以知道天道,這是什麼緣故?”士弱回答說:“古代的火正祭祀火星的時候,或者配享于心星,或者配享在柳星,由于火星運行在這兩個星宿中間,所以柳星也叫鹑火,心星也叫大火。

    陶唐氏的火正阏伯住在商丘這地方,祭祀大火星,而用火星來确定時節。

    商人的祖先相土沿襲這個辦法,所以商人以大火星為祭祀的主星。

    商人觀察禍敗的預兆是由火災開始的,所以在過去自以為掌握了天道。

    ”晉悼公又說:“必定如此嗎?”他又回答說:“這在于道,要是國家無道,上天不給預兆,也就不容易知道了。

    ” 經夏,季孫宿如晉。

     傳夏,季武子如晉,報宣子之聘也1。

     今注 1報宣子之聘也:範宣子的聘問在襄公八年。

     今譯 夏天,季孫宿到晉國去了,這是報答去年士匄的聘問。

     經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傳穆姜薨于東宮1。

    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随?2,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3。

    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貞,無咎。

    ’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

    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随無咎4。

    今我婦人而與于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

    不靖國家,不可謂亨。

    作而害身,不可謂利。

    棄位而姣5,不可謂貞。

    有四德者,随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随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 今注 1穆姜薨于東宮:穆姜是成公的母親,死于太子的宮中。

     2是謂艮之随?:占蔔的太史說:“這是艮?卦變到随?卦。

    ” 3亡:沒有。

     4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随無咎:這是不可以誣賴的,雖然是随卦,也沒有過錯。

     5棄位而姣:穆姜與叔孫僑如相通,所以等于舍棄夫人的位子而淫亂。

     今譯 成公的母親穆姜死在太子的宮中。

    在起初住進去的時候,占筮,得到艮卦的第八爻。

    占蔔的太史就說:“這叫作艮卦變到随卦了。

    随卦是出去的意思,你一定要趕快出去。

    ”穆姜說:“沒有這回事。

    這卦象在《周易》裡邊說:‘随元亨利貞,無咎。

    ’元是頭一個,亨是嘉好的會合,利是義氣的總和,貞是事情的本體。

    體現仁就可以領導别人;嘉德行就可以合于禮;利萬物足以和義氣;貞可以做事情,但是這四種德行的存在是不可以誣賴的,所以就是随卦,也沒有過錯。

    現在我一個女人參加亂事,本來地位低下又沒有仁德,所以不能叫作元;不能使國家安甯,不可以叫作亨;我的作為害了自己,不能叫作利;棄了我的位子而淫亂,不能叫作貞。

    有這四種德行的,遇見随卦才可以沒有禍亂,我四種德行全沒有,豈是合于随卦嗎?我自己造了禍,能沒有禍亂嗎?必定死在這裡,我不能出去啊。

    ” 經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八月癸未這天,葬我小君穆姜。

     傳秦景公使士雃1乞師于楚,将以伐晉,楚子許之。

    子囊曰:“不可,當今吾不能與晉争,晉君類能而使之2,舉不失選3,官不易方4,其卿讓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競于教5,其庶人力于農穑6,商工皂隸不知遷業7。

    韓厥老矣,知?禀焉以為政,範匄少于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8;韓起少于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佐上軍9;魏绛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10。

    君明臣忠,上讓下競11。

    當是時也,晉不可敵,事之而後可,君其圖之。

    ”王曰:“吾既許之矣!雖不及晉,必将出師。

    ”秋,楚子師于武城以為秦援。

    秦人侵晉,晉饑弗能報也。

     今注 1士雃:是秦大夫。

     2類能而使之:随着他的能力而使用人。

     3舉不失選:所選舉的人各得其所。

     4官不易方:官吏沒有不合宜的。

     5其士競于教:士争先奉上面的命令。

     6其庶人力于農穑:庶人全都用力耕田。

     7商工皂隸不知遷業:商人同工人同下級的皂隸不會改變職業。

     8佐中軍:範匄佐中軍。

     9佐上軍:韓起佐上軍。

     10趙武為賢而為之佐:魏绛以趙武為賢才使他将新軍而魏绛為佐。

     11君明臣忠,上讓下競:悼公很明白,臣下全都很忠心,各軍将們上邊退讓,下邊盡力。

     今譯 秦景公叫秦大夫士雃到楚國求軍隊,預備讨伐晉國。

    楚王答應了他。

    公子貞說:“不可以。

    現在我們不能跟晉國争奪,晉君随着人的能力大小而用他,所推舉的人不違背了他的能力,所派的官也沒有不相宜的。

    他的卿全都讓位給比自己好的人,他的大夫不失職守,他的士也全都遵守命令,庶人也全努力耕田,商工皂隸全都不想改換職業。

    韓厥告老,知繼承他來掌政權,士匄比中行偃年輕但是超過中行偃,就使士匄為中軍佐;韓起比栾黡年輕,栾黡同士鲂推舉他,使他為上軍佐;魏绛功勞很多,他以為趙武很有賢才,就做趙武的副佐。

    君明臣忠,上邊推讓,下邊盡力。

    這個時候不可以和晉國為敵,必須要侍奉它才可以,君王還是考慮一下。

    ”楚王說:“我已經答應他了,雖然打不倒晉國,但是必須出軍隊。

    ”秋天,楚王派軍隊駐到武城作為對秦國的援助。

    秦國人侵略晉國,晉國有荒年所以沒法抵抗。

     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戲。

     傳冬十月,諸侯伐鄭1,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鄖從荀?、士匄門于鄟門2,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于師之梁3,滕人、薛人從栾黡、士鲂門于北門4,杞人、郳人從趙武、魏绛斬行栗5。

    甲戌,師于氾6,令于諸侯曰:“修器備7,盛糇糧,歸老幼,居疾于虎牢8,肆眚圍鄭9。

    ”鄭人恐,乃行成,中行獻子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

    ”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10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11,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于戰。

    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

    ”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戲12,鄭服也。

    将盟,鄭六卿公子13、公子發14、公子嘉15、公孫辄16、公孫虿17、公孫舍之18及其大夫、門子19皆從鄭伯。

    晉士莊子為載書20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

    ”公子趨進曰:“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21,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22。

    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

    ”荀偃曰:“改載書23。

    ”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

    ”知武子謂獻子曰:“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非禮何以主盟?姑盟而退,修德息師而來,終必獲鄭,何必今日?我之不德,民将棄我,豈唯鄭?若能休和,遠人将至,何恃于鄭?”乃盟而還24。

     今注 1諸侯伐鄭:因為鄭國聽從楚國。

     2鄟門:《方輿紀要》:鄭城門有渠門、皇門、鄟門、墓門、師之梁門、純門(西門)、時門(南門)、桔秩之門(南門)、閨門(内宮北門)等。

    魯、齊、宋三國皆從晉中軍。

     3師之梁:衛、曹、邾三國皆從上軍。

     4北門:滕、薛兩國皆從下軍。

     5行栗:道邊上的樹木。

     6汜:鄭地,在河南省中牟縣南。

     7修器備:修整軍隊所用的軍器。

     8居疾于虎牢:要是有病的人可以住到虎牢城去休息。

     9肆眚圍鄭:眚,過失。

    使軍中有罪的人緩判罪,讓他們去圍鄭國都城。

     10吾三分四軍:把四軍分成三部。

     11以逆來者:以便迎接來侵犯的楚國軍隊。

     12戲:在今河南汜水縣南。

     13公子:是子驷。

     14公子發:是子國。

     15公子嘉:是子孔。

     16公孫辄:是子耳。

     17公孫虿:是子。

     18公孫舍之:是子展。

     19門子:是卿的嫡子。

     20載書:是盟誓的文件。

     21介居二大國之間:處在晉楚兩大國的中間。

     22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夫婦終年辛苦,沒有處所去告訴。

     23改載書:因為子驷所說的話寫在載書中,所以荀偃說再修改載書。

     24乃盟而還:就兩用盟誓的話,意思是說晉國的盟詞也用,鄭國的盟詞也用。

     今譯 冬天十月,諸侯讨伐鄭國,庚午這天,季孫宿、齊國崔杼、宋國皇鄖跟從晉國的荀、士匄進攻鄟門,衛國北宮括、曹人、邾人跟從荀偃、韓起進攻師之梁門,滕國人、薛國人跟從栾黡、士鲂進攻北門,杞國人、郳國人跟從趙武、魏绛斬伐路旁的樹木。

    甲戌這天,軍隊駐紮在汜這地方,就命令諸侯們說:“修補軍械,預備幹糧,把年老的年幼的全送回去,使有病的暫時住到虎牢城,把軍中有罪的人暫時不定罪,派他們圍鄭國。

    ”鄭國人害怕了,就要求講和。

    荀偃說:“仍舊包圍它,等着楚國軍隊來救,我們就同它打仗,要不然就沒法講和。

    ”知說:“答應他盟會,我們就把兵撤回去,使楚人疲勞,把我們的四軍分成三部,聯合諸侯的軍隊,用以迎戰楚軍,如此我們并不困乏,而楚國不能持久了,這比打仗更好。

    用人命來拼,不可以用這樣的辦法和敵人争勝,大的勞苦還沒有完,君子是勞心,小人就勞力,這是先王的訓示。

    ”各國的諸侯全不願意打仗,就答應鄭國和平了。

    十一月己亥,在戲同盟,這是因為鄭國已經服從了。

    将盟會的時候,鄭國的六個卿公子、公子發、公子嘉、公孫辄、公孫虿、公孫舍之同他的大夫同卿的嫡子全随從着鄭伯與會。

    晉國士弱寫了一個盟書說:“自從今天盟會以後,鄭國要不對晉國唯命是從,或有旁的心的時候,就照着違盟的辦法處理。

    ”鄭國的公子就急着走近說:“天降禍給鄭國,使它居在晉楚兩大國中間,大國不加恩惠給它,而用軍隊的力量來要挾我們結盟,使鄭國的鬼神不能夠得到祭享,它的人民不能得到土田的利益,夫婦們辛苦委頓,無處去告訴。

    自今天盟會以後,鄭國如果不對有禮貌同強健可以保護鄭國人民的國家唯命是從,而敢有異心的話,應照着違盟的辦法處理。

    ”荀偃說:“改這盟書。

    ”公孫舍之就說:“起誓是告訴神明的,如果可以改動,大國也可以違約了。

    ”知就對荀偃說:“我們實在不夠有德,而強求人盟會,這豈是合于禮的嗎?沒有禮怎麼主持盟會?姑且結盟就回國,修養德行并休整軍隊再來,終必得到鄭國,何必今天呢?我要仍舊沒有德行,人民全要舍棄我,豈止鄭國?若能夠休養和氣,遠方的國家将會順服,何必專仗着鄭國呢?”就兩用盟書後回到晉國。

     傳晉人不得志于鄭,以諸侯複伐之。

    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1。

    閏月戊寅2,濟于陰阪3,侵鄭,次于陰口4而還。

    子孔曰:“晉師可擊也,師老而勞,且有歸志,必大克之。

    ”子展曰:“不可。

    ” 今注 1門其三門:三門是鄟門、師之梁門同北門。

     2閏月戊寅:據杜預推算這年不得有閏月戊寅,《春秋》上原本是寫的門五日,在那裡攻打它的城門五天的工夫。

    後人遂改為閏月。

     3陰阪:是洧水的渡口。

    《一統志》說:“在河南省新鄭縣的西邊。

    ” 4陰口:鄭地。

    《水經注》說:“陰口者水口也,參陰聲相近,蓋傳呼之謬耳。

    ” 今譯 晉人沒有從鄭國得到好處,就拿諸侯的軍隊再去讨伐。

    十二月癸亥攻打它的鄟門、師之梁門、北門三個城門,閏月戊寅在陰阪這地方渡河,侵略鄭國都城,駐紮陰口這地方就回國。

    子孔就說:“晉國軍隊可以打,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因而勞苦并且有歸晉國的心,必定能大敗它。

    ”子展說:“不可以。

    ” 傳經公送晉侯,晉侯以公宴于河上,問公年。

    季武子對曰:“會于沙随之歲,寡君以生1。

    ”晉侯曰:“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2。

    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

    君可以冠矣。

    大夫盍為冠具3?”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4,以金石之樂節之5,以先君之祧處之6,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

    ”晉侯曰:“諾。

    ”公還及衛,冠于成公之廟7,假鐘磬焉8,禮也。

     今注 1會于沙随之歲,寡君以生:在沙随開會那年我國的君就生了,沙随開會在魯成公十六年。

     2是謂一終,一星終也:這是歲星十二年走了一周天。

     3大夫盍為冠具:大夫為什麼不預備給他行冠禮呢? 4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祼是灌鬯,享是祭祀,必行這兩種禮。

     5以金石之樂節之:用鐘磬來調節。

     6以先君之祧處之:在先君始祖的廟中來舉行。

     7冠于成公之廟:我在《中國古代社會新研》補充說:“按所以冠于成公之廟者,疑亦因魯襄公與衛成公同昭穆。

    以周公康叔為文之昭,則衛成公與魯襄公同屬昭位。

    蓋若以成公為當時衛君之曾祖,因須假其祖廟而冠,何不冠于衛之始祖康叔之廟乎?” 8假鐘磬焉:借用衛國廟中的鐘磬。

     今譯 魯襄公送晉悼公回國,晉悼公同魯襄公在河邊上宴會,問襄公幾歲了。

    季孫宿就回答說:“在沙随開會那一年,我們的君生了。

    ”晉悼公就說:“已經十二年了,這叫作一終,這是歲星周繞了天際一圈。

    國君應該十五歲就娶夫人,行冠禮而後生孩子,這是合于禮的,你可以行冠禮了,大夫何不給他預備冠禮的儀注?”季孫宿就回答說:“國君行冠禮的時候必定拿祼享的禮來實行,用金石樂章來調節,并在始祖的廟中來舉行,現在我們的魯君正在途中,沒有辦法預備的。

    請到了同姓兄弟的國家,再去借它的地方來實行。

    ”晉悼公說:“好吧!”魯襄公回來途經衛國,就到衛成公的廟中行冠禮,借用鐘同磬,這是合于禮的。

     經楚子伐鄭。

     傳楚子伐鄭,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蟜曰:“與大國盟,口血未幹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雲唯強是從,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

    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

    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

    是故臨之。

    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

    ”乃及楚平,公子罷戎入盟,同盟于中分1。

    楚莊夫人卒2,王未能定鄭而歸。

     今注 1中分:杜預注:“鄭城中裡名。

    ” 2楚莊夫人卒:楚共王的母親死了。

     今譯 楚王去讨伐鄭國。

    鄭國的執政大夫子驷想着與楚國講和。

    另兩個大夫子孔、子蟜就說:“同晉國盟誓以後,當時盟誓用的血在嘴裡邊,尚且沒有幹,我們就違背了,可以嗎?”子驷同子展就回答說:“我們的盟誓曾經說過,隻遵從強有力的國家,現在楚國軍隊來了,而晉國沒有來救我們,豈不是楚國有力量嗎?盟誓裡所說的話,我們也不敢違背,并且這是強迫的盟誓,沒有誠信可言,神靈不會降臨。

    隻有信實神才降臨,信用是語言的祥瑞、善良的主體,所以神降臨。

    明察一切的神不管要挾之下的盟誓,違背了也沒關系。

    ”就同楚國和解了。

    楚國的公子罷戎,到鄭國中分地方去盟誓,這時恰好楚共王的母親死了,共王也就沒法安定鄭國,就回去了。

     傳晉侯歸,謀所以息民。

    魏绛請施舍1,輸積聚以貸2,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滞積3,亦無困人,公無禁利4,亦無貪民,祈以币更5,賓以特牲6,器用不作7,車服從給8。

    行之期年,國乃有節,三駕而楚不能與争9。

     今注 1施舍:施恩惠,舍去勞役。

     2輸積聚以貸:把所有積存的錢财借給旁人。

     3國無滞積:國中沒有積存的錢财。

     4公無禁利:公自己沒有專利的事情。

     5祈以币更:祈禱的時候不用牲畜,而改用貨币。

     6賓以特牲:請客的時候用特牛特羊等。

     7器用不作:器用全不改成新的。

     8車服從給:車同衣服全都夠用就可以。

     9三駕而楚不能與争:三次出兵,指十年在牛首、十一年在向、十一年的秋天在鄭國的東門。

    而楚國不敢和晉國争奪鄭國。

     今譯 晉悼公回國以後,謀劃如何安息人民。

    魏绛就請求施恩惠廢除勞役,把積存的錢财借給人民,自悼公以下的官員,假設有積攢的錢财就全拿出來,國中沒有積存的錢财,也沒有貧困的人,公家不禁止人民謀利,人民也沒有貪利的。

    禱告的時候隻用貨币來替代牲畜,請客的時候,隻用大的牲畜,各種器用不做新的,車輛同衣服足用就可以。

    這些措施推行一年,晉國就有節度了,晉悼公三次出兵,而楚國不敢與他争奪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