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田蘇相好,田蘇說韓起喜歡仁慈。
《詩經》上說過:‘安于你的位子,求得正直的賢人,神聽到這些,就會給你福祿的。
’體恤人民叫作德,正自己的心叫作正,正旁人的心叫作直,德正直三種全都齊備了就叫作仁,有這樣的人,神就會聽從他,大福就降于他,立他為卿,不也可以嗎?”庚戌這天,使韓起上朝見晉悼公,韓厥就告老還鄉了。
晉悼公認為韓無忌有仁德,就叫他掌管公族大夫。
經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壬戌,及孫林父盟。
傳衛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尋孫桓子之盟1,公登亦登2。
叔孫穆子相,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衛君3,今吾子不後寡君,寡君未知所過,吾子其少安4。
”孫子無辭,亦無悛容5,穆叔曰:“孫子必亡,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詩》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謂從者也6,衡而委蛇必折7。
” 今注 1尋孫桓子之盟:孫桓子的盟在魯成公三年。
2公登亦登:魯襄公上台階的時候,孫文子也上台階。
3寡君未嘗後衛君:我們的國君也未嘗在衛國君的後面上台階。
4吾子其少安:你可以慢點兒走。
5亦無悛容:也沒有改變的樣子。
6謂從者也:這是指順從者。
7衡而委蛇必折:衡行不順道,必定會摧毀。
今譯 衛國孫林父來聘問魯國,同時拜謝季孫宿的解釋,且重申孫恒子的盟誓。
魯襄公上台階,孫林父也同時上台階。
叔孫豹做相禮,趕快走近說:“在諸侯會盟的時候,我們魯國的君沒有在衛國君的後面,現在你不在我們君的後面,我們君不知道有什麼錯誤了,你可以慢一點走嗎?”孫林父無話要說,但是也沒有改變的意思。
叔孫豹就說:“孫林父必定要失敗,作為臣子而與國君并行,有錯誤又不改正,這是失敗的原因,《詩經》上說過:‘由公家辦公回來必定要謙順的。
’這就是所說的順從,專橫而又自得,必然要遭受挫折。
” 經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傳楚子囊圍陳,會于鄬1以救之。
今注 1鄬:據《釋地》說:“鄬在今河南省偃師縣。
”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圍了陳國都城,晉悼公就召各諸侯在鄬會見,以救援陳國。
經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
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鄵。
傳鄭僖公之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1,與子罕适晉,不禮焉,又與子豐2适楚,亦不禮焉。
及其元年,朝于晉3,子豐欲訴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
及将會于鄬,子驷相,又不禮焉。
侍者谏,不聽;又谏,殺之。
及鄵4,子驷使賊夜弑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簡公5生五年,奉而立之。
今注 1于成之十六年:這是魯成公十六年。
2子豐:是鄭穆公的兒子。
3其元年,朝于晉:這是鄭僖公六年,等于魯襄公三年。
4鄵:在今河南省密縣南。
5簡公:是僖公的兒子。
今譯 鄭僖公做太子的時候是在魯成公十六年。
和鄭國的子罕到晉國去,他對子罕不加禮遇,又同子豐到楚國去,也不加禮遇。
到了鄭僖公的元年,到晉國朝見,子豐想要向晉國控告,把僖公廢掉,子罕把他勸住了。
這次到鄬這地方開會,公子驷做相禮,鄭僖公又不以禮相待。
用人規谏他,他不聽,再谏他,就把用人殺掉。
到了鄵這地方,子驷使人夜裡把他殺掉,而用暴病緻死赴告諸侯。
鄭僖公的兒子簡公隻有五歲,子驷就侍奉立了他做國君。
經陳侯逃歸。
傳陳人患楚1,慶虎、慶寅2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3往而執之。
”楚人從之。
二慶使告陳侯于會,曰:“楚人執公子黃矣。
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
”陳侯逃歸。
今注 1陳人患楚:陳人因為楚國包圍了陳國都城,所以以楚國為心頭大患。
2慶虎、慶寅:是陳國掌政權的大夫。
3公子黃:是陳哀公的弟弟。
今譯 陳國因為楚國包圍了陳國都城,所以以楚國為心頭大患,兩個執政的大夫慶虎、慶寅就告訴楚國說:“我叫公子黃到楚國去,你們就把他逮起來。
”楚國人就照樣辦了,二慶派人到會報告陳侯說:“楚國人已經把公子黃逮捕了,你要不回來,我們諸臣不忍心國家宗廟被楚人占領,恐怕他們有别的想法。
”陳侯就從會中逃回來了。
襄公八年(公元前五六五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傳八年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數1。
今注 1聽朝聘之數:打聽應該有多少數目的貢獻。
今譯 八年春正月,魯襄公到晉國去朝見,并且打聽應該有多少數目的貢獻。
經夏,葬鄭僖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鄭僖公下葬。
傳鄭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驷,子驷先之。
夏四月庚辰,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1,孫擊、孫惡2出奔衛。
今注 1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假造罪名來殺這四個人。
2孫擊、孫惡:這二人全是子狐的兒子。
今譯 鄭國的很多公子,因為僖公的突然死去,籌劃殺死子驷,子驷先下手。
夏天四月庚辰,假造罪名殺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這四個人,子狐的兒子孫擊和孫惡逃奔到衛國。
經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
傳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1。
鄭人皆喜,唯子産不順2,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讨,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
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甯矣。
”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3,将為戮矣。
” 今注 1公子燮:是蔡莊公的兒子。
2唯子産不順:唯子産不随着他們一起喜歡。
3童子言焉: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話。
今譯 庚寅那天,鄭國的子國、子耳率領軍隊侵略蔡國,捕獲了蔡國司馬公子燮。
鄭國人都高興,隻有子産不如此,說:“小的國家沒有文德而隻有武功,沒有比這再大的禍患了。
楚國人來讨伐能不順從嗎?要順從楚國,晉國軍隊必定要來。
晉國同楚國來讨伐鄭國,從今以後四五年的工夫,鄭國不得安甯。
”他的父親子國生氣地說:“你又知道什麼,國家所有的大事情皆由正卿來主持,小孩子說這些話,會被殺的。
” 經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于邢丘。
傳五月甲辰,會于邢丘1,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
鄭伯獻捷于會2,故親聽命。
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今注 1邢丘:晉地,在今河南省溫縣東二十裡。
2獻捷于會:他貢獻戰勝蔡國的戰利品到會盟地點。
今譯 五月甲辰這天,在邢丘開會,由晉國提出諸侯們朝聘财禮的數目,使各國的大夫們進來聽命,魯國季孫宿、齊國高厚、宋國向戌、衛國甯殖、邾國大夫都來開會。
鄭伯獻蔡捷的戰利品到會中,所以親自來聽晉國的号令。
《春秋》上不寫大夫們的名字,是尊敬晉悼公的緣故。
經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晉國回來。
經莒人伐我東鄙。
傳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1。
今注 1以疆鄫田:目的是劃定鄫國田地的界線。
今譯 莒國人伐魯國的東部邊境,目的是劃定鄫國田地的疆界。
經秋九月,大雩。
傳秋九月,大雩,旱也。
今譯 秋九月,行求雨的典禮,因為魯國大旱。
經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傳冬,楚子囊伐鄭,讨其侵蔡也。
子驷、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
子驷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1。
’謀之多族,民之多違2,事滋無成。
民急矣,姑從楚以纾吾民。
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币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
犧牲玉帛,待于二竟3,以待強者而庇民焉。
寇不為害,民不罷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
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
五會之信4,今将背之,雖楚救我,将安用之?親我無成5,鄙我是欲6,不可從也7,不如待晉,晉君方明,四軍無阙,八卿和睦,必不棄鄭。
楚師遼遠,糧食将盡,必将速歸,何患焉?舍之8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子驷曰:“《詩》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9。
’請從楚,10也受其咎。
”乃及楚平。
使王子伯骈11告于晉曰:“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讨亂略。
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甯處,悉索敝賦12,以讨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
今楚來讨曰:‘女何故稱兵于蔡?’焚我郊保13,馮陵我城郭14,敝邑之衆,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
翦焉傾覆無所控告15,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16,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
”知武子使行人子員對之曰:“君有楚命17,亦不使一介行李18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誰敢違君?寡君将帥諸侯以見于城下,唯君圖之。
” 今注 1兆雲詢多,職競作羅:占蔔很多,計謀也很多,所以也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2謀之多族,民之多違:計謀出于多家族,人民也多有違拗。
3待于二竟:等待在晉國同楚國的兩國邊境上。
4五會之信:這是指三年會雞澤,五年會戚,又會城棣,七年會鄬,八年會邢丘。
5親我無成:親近我的國家不能和平,指晉國而言。
6鄙我是欲:把我當作偏僻地方的國家為所欲為,指楚國而言。
7不可從也:意思說子驷的話,不可以聽從。
8舍之:是子展的名字。
9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這是《詩經·小雅·小旻》的詩句,意思是說謀劃的人越多就越不能成功,滿庭的人都發言,誰敢擔責任呢?如同在路上,随便問人道路,終究不能到達。
10:驷的名字。
11伯骈:是鄭大夫。
12悉索敝賦:用盡了我們的軍隊。
13焚我郊保:焚燒我郊外的房舍。
14馮陵我城郭:并圍困我們的内城同外城。
15翦焉傾覆無所控告:完全被他們毀滅,沒有地方可以去申告。
16夫人愁痛:每個人全發愁痛苦。
17君有楚命:你得到楚國讨鄭國的命令。
18一介行李:一個使者。
今譯 冬天,楚國的公子貞帶兵來伐鄭國,是讨它侵略蔡國的罪。
鄭國大夫子驷、子國、子耳想要服從楚國,子孔、子蟜、子展想要等着晉兵來救。
子驷說:“《周詩》上說:‘要等到黃河澄清,人的壽命能有多少?占蔔太多,計謀也太多,難以成功的。
’我們鄭國的計謀出自很多家族,人民又多違拗,越發難成功了。
如今百姓危急了,姑且服從了楚國,寬緩我們人民眼前的困難,等晉兵到來,我便再服從他。
恭恭敬敬地備辦了禮物,接待那來的大國,這就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把牲畜和玉帛擺在晉楚二國的邊境上,等那強的國家來庇護我們的人民。
來寇掠的,可以不為禍害,人民又不疲勞困乏,不也是可以的嗎?”子展說:“小國所以服侍大國的,全靠着信用。
要是小國沒有信用,那麼兵亂很快到來,滅亡沒有日子了!我國從前同晉國五次盟誓,不能算不多了,如今卻要違背它,雖是楚國肯來救我,有什麼用處呢?晉國和我是同姓的親屬,卻不和它要好,楚國要想把我看作它的邊鄙,不能順從他們。
不如等晉國來救的好。
現在晉君非常賢明,他們四支兵沒有缺少,八個卿又很和睦,一定不肯抛棄我們鄭國的。
楚兵離開我們鄭國很遠,糧食快要吃完了,一定會很快回去的,怕什麼?我舍之聽說過,最靠得住的,莫如守信用,完善了城池的守備以等楚兵日久疲勞,依靠信用以等候晉兵來救,不也是可以的嗎?”子驷說:“《詩經》上說:‘謀算的人太多了就不會成功。
發言的滿庭,有哪個敢擔責任?好像是同所有過路人問路一般,最後不知依了哪個好。
’請你們服從了楚國,讓我來擔這責任吧!”鄭國便同楚國講和。
一面又差王子伯骈告訴晉國說:“君主吩咐敝邑:‘整修你的戰車,叮囑你們的士兵保持戒備,準備讨伐來擾亂侵略的人!’隻因蔡國人不依你的吩咐,我這裡的人不敢貪圖安逸,出動了我們所有的兵車,去讨伐蔡人,捉到個司馬燮,獻于邢丘那裡。
現在楚國來讨伐我說:‘你為什麼舉兵伐蔡呢?’他們燒掉我們郊外的屋宇,圍困我們的城池;我國的百姓,夫婦男女,都顧不得休息而互相救護。
鄭國怕要完全被他們毀滅,沒有地方可去申冤呢!人民死亡的,不是他們的父兄,便是他們的子弟,每個人都悲愁痛苦,不知在哪裡可得到庇護。
人民窮苦得沒法可想,隻得接受楚國的盟約,我和我的臣子們,不能禁止,不敢不來報告。
”晉國的知武子便派行人子員回答說:“君主既有了楚國讨伐的消息,也不趕緊派個使臣來通告我君一聲,反而立刻同楚國和好,這原來是你的願望呀,誰敢反對你呢?不過我君卻要帶領諸侯,同您在城下見面呢,隻請君主考慮一下!” 經晉侯使士匄來聘。
傳晉範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1,告将用師于鄭。
公享之,宣子賦《摽有梅》2。
季武子曰:“誰敢哉3?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4。
歡以承命,何時之有。
”武子賦《角弓》5。
賓将出,武子賦《彤弓》6,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為子孫藏7。
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8。
”君子以為知禮。
今注 1拜公之辱:來道謝襄公春天到晉國朝見。
2《摽有梅》:是《詩經·召南》的一篇詩。
3誰敢哉:誰敢不服從晉國的命令呢? 4君之臭味也:這意思言同晉君趣味相同。
5武子賦《角弓》:範武子就歌唱《詩經·小雅·角弓》這篇詩。
6《彤弓》:也是《詩經·小雅》的一篇詩。
7以為子孫藏:這是藏在宮中給子孫看的。
8敢不承命:我怎敢不接受你的命令。
今譯 晉國士匄來魯國聘問,拜謝魯襄公到晉國的朝見,并且告訴魯國,晉國将同鄭國打仗。
魯襄公設享禮招待他,士匄歌唱《詩經·召南·摽有梅》這篇詩。
季孫宿就說:“誰敢不服從晉國的命令?譬如草木一樣,我們魯國的君對于晉國的君是氣味相同的。
高高興興地接受命令,有什麼時間早晚之分呢。
”季孫宿就歌唱《角弓》這篇詩。
客人将退出的時候,季孫宿又歌唱了《彤弓》這篇詩,士匄就說:“在城濮打仗時,我晉國的先君文公到衡雍這地方去獻功勞給周天子,周襄王就賞給他彤弓,這是藏在宮中給子孫看的。
我士匄是從前守宮官吏的後人,敢不接受你的命令。
”君子以為士匄很懂得禮。
襄公九年(公元前五六四年) 經九年春,宋災。
傳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1,使伯氏司裡2,火所未至,徹小屋,塗大屋3,陳畚挶,具绠缶4,備水器5,量輕重,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6,表火道;使華臣具正徒7,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使華閱讨右官8,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樂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9,備甲兵,庀武守;使西吾庀府守10,令司宮巷伯儆宮11,二師12令四卿正敬享,祝宗用馬于四墉13,祀盤庚于西門之外。
晉侯問于士弱14曰:“吾聞之宋災,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15,以出内火,是故咮為鹑火,心為大火。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16,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17,故商主大火。
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 今注 1樂喜為司城以為政:樂喜即子罕。
他是以司城的官當政權。
2伯氏司裡:伯氏是宋大夫,司裡是裡的首領。
3塗大屋:大屋沒法拆,用泥塗在上邊以避火。
4陳畚挶,具绠缶:畚是畚挶,绠是汲水用的繩子,缶是裝水的器具。
5備水器:預備裝水盆之類的物器。
6繕守備:完善守城的預備,大約是因為恐怕火災引起變亂。
7華臣具正徒:華臣是華元的兒子,他預備工役。
8華閱讨右官:華閱也是華元的兒子,他替華元做右師的官,治理右師所管的各官。
9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皇鄖是皇父充石的後人,校正是管馬的官,工正是管車的官。
10西吾庀府守:西吾是太宰,府守是六官的典冊。
11司宮巷伯儆宮:司宮是管太監的,巷伯就是太監,管理宮中的事。
12二師:即左師同右師。
13祝宗用馬于四墉:祝是太祝,宗是宗人,用馬來祭四城,以求火的止息。
14士弱:是士渥濁的兒子士莊子。
15食于心,或食于咮:食是配享于心星,或者配享于柳星。
16阏伯居商丘:阏伯是高辛氏的後人,住在商丘。
即今河南省商丘縣。
17相土因之:相土是商的祖先,也就是宋國的祖先,也住在那裡
《詩經》上說過:‘安于你的位子,求得正直的賢人,神聽到這些,就會給你福祿的。
’體恤人民叫作德,正自己的心叫作正,正旁人的心叫作直,德正直三種全都齊備了就叫作仁,有這樣的人,神就會聽從他,大福就降于他,立他為卿,不也可以嗎?”庚戌這天,使韓起上朝見晉悼公,韓厥就告老還鄉了。
晉悼公認為韓無忌有仁德,就叫他掌管公族大夫。
經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壬戌,及孫林父盟。
傳衛孫文子來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尋孫桓子之盟1,公登亦登2。
叔孫穆子相,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衛君3,今吾子不後寡君,寡君未知所過,吾子其少安4。
”孫子無辭,亦無悛容5,穆叔曰:“孫子必亡,為臣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詩》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謂從者也6,衡而委蛇必折7。
” 今注 1尋孫桓子之盟:孫桓子的盟在魯成公三年。
2公登亦登:魯襄公上台階的時候,孫文子也上台階。
3寡君未嘗後衛君:我們的國君也未嘗在衛國君的後面上台階。
4吾子其少安:你可以慢點兒走。
5亦無悛容:也沒有改變的樣子。
6謂從者也:這是指順從者。
7衡而委蛇必折:衡行不順道,必定會摧毀。
今譯 衛國孫林父來聘問魯國,同時拜謝季孫宿的解釋,且重申孫恒子的盟誓。
魯襄公上台階,孫林父也同時上台階。
叔孫豹做相禮,趕快走近說:“在諸侯會盟的時候,我們魯國的君沒有在衛國君的後面,現在你不在我們君的後面,我們君不知道有什麼錯誤了,你可以慢一點走嗎?”孫林父無話要說,但是也沒有改變的意思。
叔孫豹就說:“孫林父必定要失敗,作為臣子而與國君并行,有錯誤又不改正,這是失敗的原因,《詩經》上說過:‘由公家辦公回來必定要謙順的。
’這就是所說的順從,專橫而又自得,必然要遭受挫折。
” 經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傳楚子囊圍陳,會于鄬1以救之。
今注 1鄬:據《釋地》說:“鄬在今河南省偃師縣。
” 今譯 楚國令尹公子貞圍了陳國都城,晉悼公就召各諸侯在鄬會見,以救援陳國。
經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
鄭伯髡頑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鄵。
傳鄭僖公之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1,與子罕适晉,不禮焉,又與子豐2适楚,亦不禮焉。
及其元年,朝于晉3,子豐欲訴諸晉而廢之,子罕止之。
及将會于鄬,子驷相,又不禮焉。
侍者谏,不聽;又谏,殺之。
及鄵4,子驷使賊夜弑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簡公5生五年,奉而立之。
今注 1于成之十六年:這是魯成公十六年。
2子豐:是鄭穆公的兒子。
3其元年,朝于晉:這是鄭僖公六年,等于魯襄公三年。
4鄵:在今河南省密縣南。
5簡公:是僖公的兒子。
今譯 鄭僖公做太子的時候是在魯成公十六年。
和鄭國的子罕到晉國去,他對子罕不加禮遇,又同子豐到楚國去,也不加禮遇。
到了鄭僖公的元年,到晉國朝見,子豐想要向晉國控告,把僖公廢掉,子罕把他勸住了。
這次到鄬這地方開會,公子驷做相禮,鄭僖公又不以禮相待。
用人規谏他,他不聽,再谏他,就把用人殺掉。
到了鄵這地方,子驷使人夜裡把他殺掉,而用暴病緻死赴告諸侯。
鄭僖公的兒子簡公隻有五歲,子驷就侍奉立了他做國君。
經陳侯逃歸。
傳陳人患楚1,慶虎、慶寅2謂楚人曰:“吾使公子黃3往而執之。
”楚人從之。
二慶使告陳侯于會,曰:“楚人執公子黃矣。
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
”陳侯逃歸。
今注 1陳人患楚:陳人因為楚國包圍了陳國都城,所以以楚國為心頭大患。
2慶虎、慶寅:是陳國掌政權的大夫。
3公子黃:是陳哀公的弟弟。
今譯 陳國因為楚國包圍了陳國都城,所以以楚國為心頭大患,兩個執政的大夫慶虎、慶寅就告訴楚國說:“我叫公子黃到楚國去,你們就把他逮起來。
”楚國人就照樣辦了,二慶派人到會報告陳侯說:“楚國人已經把公子黃逮捕了,你要不回來,我們諸臣不忍心國家宗廟被楚人占領,恐怕他們有别的想法。
”陳侯就從會中逃回來了。
襄公八年(公元前五六五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晉。
傳八年春,公如晉朝,且聽朝聘之數1。
今注 1聽朝聘之數:打聽應該有多少數目的貢獻。
今譯 八年春正月,魯襄公到晉國去朝見,并且打聽應該有多少數目的貢獻。
經夏,葬鄭僖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鄭僖公下葬。
傳鄭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謀子驷,子驷先之。
夏四月庚辰,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1,孫擊、孫惡2出奔衛。
今注 1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假造罪名來殺這四個人。
2孫擊、孫惡:這二人全是子狐的兒子。
今譯 鄭國的很多公子,因為僖公的突然死去,籌劃殺死子驷,子驷先下手。
夏天四月庚辰,假造罪名殺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這四個人,子狐的兒子孫擊和孫惡逃奔到衛國。
經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
傳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1。
鄭人皆喜,唯子産不順2,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讨,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
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甯矣。
”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3,将為戮矣。
” 今注 1公子燮:是蔡莊公的兒子。
2唯子産不順:唯子産不随着他們一起喜歡。
3童子言焉: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話。
今譯 庚寅那天,鄭國的子國、子耳率領軍隊侵略蔡國,捕獲了蔡國司馬公子燮。
鄭國人都高興,隻有子産不如此,說:“小的國家沒有文德而隻有武功,沒有比這再大的禍患了。
楚國人來讨伐能不順從嗎?要順從楚國,晉國軍隊必定要來。
晉國同楚國來讨伐鄭國,從今以後四五年的工夫,鄭國不得安甯。
”他的父親子國生氣地說:“你又知道什麼,國家所有的大事情皆由正卿來主持,小孩子說這些話,會被殺的。
” 經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于邢丘。
傳五月甲辰,會于邢丘1,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
鄭伯獻捷于會2,故親聽命。
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今注 1邢丘:晉地,在今河南省溫縣東二十裡。
2獻捷于會:他貢獻戰勝蔡國的戰利品到會盟地點。
今譯 五月甲辰這天,在邢丘開會,由晉國提出諸侯們朝聘财禮的數目,使各國的大夫們進來聽命,魯國季孫宿、齊國高厚、宋國向戌、衛國甯殖、邾國大夫都來開會。
鄭伯獻蔡捷的戰利品到會中,所以親自來聽晉國的号令。
《春秋》上不寫大夫們的名字,是尊敬晉悼公的緣故。
經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晉國回來。
經莒人伐我東鄙。
傳莒人伐我東鄙,以疆鄫田1。
今注 1以疆鄫田:目的是劃定鄫國田地的界線。
今譯 莒國人伐魯國的東部邊境,目的是劃定鄫國田地的疆界。
經秋九月,大雩。
傳秋九月,大雩,旱也。
今譯 秋九月,行求雨的典禮,因為魯國大旱。
經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傳冬,楚子囊伐鄭,讨其侵蔡也。
子驷、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蟜、子展欲待晉。
子驷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1。
’謀之多族,民之多違2,事滋無成。
民急矣,姑從楚以纾吾民。
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币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
犧牲玉帛,待于二竟3,以待強者而庇民焉。
寇不為害,民不罷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
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
五會之信4,今将背之,雖楚救我,将安用之?親我無成5,鄙我是欲6,不可從也7,不如待晉,晉君方明,四軍無阙,八卿和睦,必不棄鄭。
楚師遼遠,糧食将盡,必将速歸,何患焉?舍之8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子驷曰:“《詩》雲:‘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9。
’請從楚,10也受其咎。
”乃及楚平。
使王子伯骈11告于晉曰:“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讨亂略。
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甯處,悉索敝賦12,以讨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
今楚來讨曰:‘女何故稱兵于蔡?’焚我郊保13,馮陵我城郭14,敝邑之衆,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
翦焉傾覆無所控告15,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16,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
”知武子使行人子員對之曰:“君有楚命17,亦不使一介行李18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誰敢違君?寡君将帥諸侯以見于城下,唯君圖之。
” 今注 1兆雲詢多,職競作羅:占蔔很多,計謀也很多,所以也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2謀之多族,民之多違:計謀出于多家族,人民也多有違拗。
3待于二竟:等待在晉國同楚國的兩國邊境上。
4五會之信:這是指三年會雞澤,五年會戚,又會城棣,七年會鄬,八年會邢丘。
5親我無成:親近我的國家不能和平,指晉國而言。
6鄙我是欲:把我當作偏僻地方的國家為所欲為,指楚國而言。
7不可從也:意思說子驷的話,不可以聽從。
8舍之:是子展的名字。
9謀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這是《詩經·小雅·小旻》的詩句,意思是說謀劃的人越多就越不能成功,滿庭的人都發言,誰敢擔責任呢?如同在路上,随便問人道路,終究不能到達。
10:驷的名字。
11伯骈:是鄭大夫。
12悉索敝賦:用盡了我們的軍隊。
13焚我郊保:焚燒我郊外的房舍。
14馮陵我城郭:并圍困我們的内城同外城。
15翦焉傾覆無所控告:完全被他們毀滅,沒有地方可以去申告。
16夫人愁痛:每個人全發愁痛苦。
17君有楚命:你得到楚國讨鄭國的命令。
18一介行李:一個使者。
今譯 冬天,楚國的公子貞帶兵來伐鄭國,是讨它侵略蔡國的罪。
鄭國大夫子驷、子國、子耳想要服從楚國,子孔、子蟜、子展想要等着晉兵來救。
子驷說:“《周詩》上說:‘要等到黃河澄清,人的壽命能有多少?占蔔太多,計謀也太多,難以成功的。
’我們鄭國的計謀出自很多家族,人民又多違拗,越發難成功了。
如今百姓危急了,姑且服從了楚國,寬緩我們人民眼前的困難,等晉兵到來,我便再服從他。
恭恭敬敬地備辦了禮物,接待那來的大國,這就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把牲畜和玉帛擺在晉楚二國的邊境上,等那強的國家來庇護我們的人民。
來寇掠的,可以不為禍害,人民又不疲勞困乏,不也是可以的嗎?”子展說:“小國所以服侍大國的,全靠着信用。
要是小國沒有信用,那麼兵亂很快到來,滅亡沒有日子了!我國從前同晉國五次盟誓,不能算不多了,如今卻要違背它,雖是楚國肯來救我,有什麼用處呢?晉國和我是同姓的親屬,卻不和它要好,楚國要想把我看作它的邊鄙,不能順從他們。
不如等晉國來救的好。
現在晉君非常賢明,他們四支兵沒有缺少,八個卿又很和睦,一定不肯抛棄我們鄭國的。
楚兵離開我們鄭國很遠,糧食快要吃完了,一定會很快回去的,怕什麼?我舍之聽說過,最靠得住的,莫如守信用,完善了城池的守備以等楚兵日久疲勞,依靠信用以等候晉兵來救,不也是可以的嗎?”子驷說:“《詩經》上說:‘謀算的人太多了就不會成功。
發言的滿庭,有哪個敢擔責任?好像是同所有過路人問路一般,最後不知依了哪個好。
’請你們服從了楚國,讓我來擔這責任吧!”鄭國便同楚國講和。
一面又差王子伯骈告訴晉國說:“君主吩咐敝邑:‘整修你的戰車,叮囑你們的士兵保持戒備,準備讨伐來擾亂侵略的人!’隻因蔡國人不依你的吩咐,我這裡的人不敢貪圖安逸,出動了我們所有的兵車,去讨伐蔡人,捉到個司馬燮,獻于邢丘那裡。
現在楚國來讨伐我說:‘你為什麼舉兵伐蔡呢?’他們燒掉我們郊外的屋宇,圍困我們的城池;我國的百姓,夫婦男女,都顧不得休息而互相救護。
鄭國怕要完全被他們毀滅,沒有地方可去申冤呢!人民死亡的,不是他們的父兄,便是他們的子弟,每個人都悲愁痛苦,不知在哪裡可得到庇護。
人民窮苦得沒法可想,隻得接受楚國的盟約,我和我的臣子們,不能禁止,不敢不來報告。
”晉國的知武子便派行人子員回答說:“君主既有了楚國讨伐的消息,也不趕緊派個使臣來通告我君一聲,反而立刻同楚國和好,這原來是你的願望呀,誰敢反對你呢?不過我君卻要帶領諸侯,同您在城下見面呢,隻請君主考慮一下!” 經晉侯使士匄來聘。
傳晉範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1,告将用師于鄭。
公享之,宣子賦《摽有梅》2。
季武子曰:“誰敢哉3?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4。
歡以承命,何時之有。
”武子賦《角弓》5。
賓将出,武子賦《彤弓》6,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為子孫藏7。
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8。
”君子以為知禮。
今注 1拜公之辱:來道謝襄公春天到晉國朝見。
2《摽有梅》:是《詩經·召南》的一篇詩。
3誰敢哉:誰敢不服從晉國的命令呢? 4君之臭味也:這意思言同晉君趣味相同。
5武子賦《角弓》:範武子就歌唱《詩經·小雅·角弓》這篇詩。
6《彤弓》:也是《詩經·小雅》的一篇詩。
7以為子孫藏:這是藏在宮中給子孫看的。
8敢不承命:我怎敢不接受你的命令。
今譯 晉國士匄來魯國聘問,拜謝魯襄公到晉國的朝見,并且告訴魯國,晉國将同鄭國打仗。
魯襄公設享禮招待他,士匄歌唱《詩經·召南·摽有梅》這篇詩。
季孫宿就說:“誰敢不服從晉國的命令?譬如草木一樣,我們魯國的君對于晉國的君是氣味相同的。
高高興興地接受命令,有什麼時間早晚之分呢。
”季孫宿就歌唱《角弓》這篇詩。
客人将退出的時候,季孫宿又歌唱了《彤弓》這篇詩,士匄就說:“在城濮打仗時,我晉國的先君文公到衡雍這地方去獻功勞給周天子,周襄王就賞給他彤弓,這是藏在宮中給子孫看的。
我士匄是從前守宮官吏的後人,敢不接受你的命令。
”君子以為士匄很懂得禮。
襄公九年(公元前五六四年) 經九年春,宋災。
傳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1,使伯氏司裡2,火所未至,徹小屋,塗大屋3,陳畚挶,具绠缶4,備水器5,量輕重,蓄水潦,積土塗,巡丈城,繕守備6,表火道;使華臣具正徒7,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使華閱讨右官8,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樂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9,備甲兵,庀武守;使西吾庀府守10,令司宮巷伯儆宮11,二師12令四卿正敬享,祝宗用馬于四墉13,祀盤庚于西門之外。
晉侯問于士弱14曰:“吾聞之宋災,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15,以出内火,是故咮為鹑火,心為大火。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16,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17,故商主大火。
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
” 今注 1樂喜為司城以為政:樂喜即子罕。
他是以司城的官當政權。
2伯氏司裡:伯氏是宋大夫,司裡是裡的首領。
3塗大屋:大屋沒法拆,用泥塗在上邊以避火。
4陳畚挶,具绠缶:畚是畚挶,绠是汲水用的繩子,缶是裝水的器具。
5備水器:預備裝水盆之類的物器。
6繕守備:完善守城的預備,大約是因為恐怕火災引起變亂。
7華臣具正徒:華臣是華元的兒子,他預備工役。
8華閱讨右官:華閱也是華元的兒子,他替華元做右師的官,治理右師所管的各官。
9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皇鄖是皇父充石的後人,校正是管馬的官,工正是管車的官。
10西吾庀府守:西吾是太宰,府守是六官的典冊。
11司宮巷伯儆宮:司宮是管太監的,巷伯就是太監,管理宮中的事。
12二師:即左師同右師。
13祝宗用馬于四墉:祝是太祝,宗是宗人,用馬來祭四城,以求火的止息。
14士弱:是士渥濁的兒子士莊子。
15食于心,或食于咮:食是配享于心星,或者配享于柳星。
16阏伯居商丘:阏伯是高辛氏的後人,住在商丘。
即今河南省商丘縣。
17相土因之:相土是商的祖先,也就是宋國的祖先,也住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