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家的憂患,卻專想獵獲的獸是公是母。

    武事不可太多,太多就不能擴大夏後氏的國家。

    獸臣是管原野的,敢于告訴君的仆夫。

    ’警戒田獵的箴言,是這般說法的,可以不戒懼嗎?”因為這時候晉悼公喜歡打獵,所以魏绛講到後羿的這件事。

    悼公說:“照你說來,那麼最好是和戎嗎?”魏绛回答說:“和戎有五種利益:戎人逐水草而居,看重貨财,看輕土地,我們可以給他貨而獲得土地,這是第一種好處;晉國的邊境沒有狄患,百姓安心于田野中勞作,管農業的人容易成功,這是第二種好處;戎狄服從晉國,四鄰各國都驚動起來,諸侯便畏威懷德而懾服,這是第三種好處;用德行安撫戎狄,軍隊不要出力,兵甲又不會敗壞,這是第四種好處;把後羿做個鑒戒,用明德做諸侯的法度,使遠的來歸附,近的都安樂着,這是第五種好處,請君謀算着吧。

    ”悼公心中歡樂,便差魏绛和諸戎會盟,又緻力于治理百姓,按照時令去打獵。

     傳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敗于狐骀1。

    國人逆喪者皆髽2,魯于是乎始髽。

    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于狐骀。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

    ” 今注 1狐骀:《一統志》說:“今山東滕縣東南二十裡,有狐骀山。

    ” 2國人逆喪者皆髽:髽音抓。

    是婦人喪服之髻。

     今譯 冬天十月,邾國人同莒國人讨伐鄫國,臧武仲因為救鄫國就去侵邾國,在狐骀這地方打了敗仗。

    魯國的貴族來迎接戰死的人,全都束上髽,魯國人于是開始束髽。

    魯國人悲哀地唱道:“臧纥穿着狐裘的皮襖在狐骀這地方打了敗仗。

    我們的國君派遣這個矮人。

    矮人啊,矮人,使我們在邾國打了敗仗。

    ” 襄公五年(公元前五六八年) 經五年春,公至自晉。

     傳五年春,公至自晉1。

     今注 1公至自晉:魯襄公從晉國回來。

     今譯 五年春,魯襄公從晉國回來。

     傳王使王叔陳生1訴戎于晉,晉人執之。

    士鲂如京師,言王叔之貳于戎也2。

     今注 1王叔陳生:是周的卿士。

     2言王叔之貳于戎也:說明王叔對戎有二心。

     今譯 周王使周卿士王叔陳生向晉國控告戎人,晉國人把他逮起來。

    晉國士鲂到京師去,說明王叔傾向于戎人,對晉國有二心。

     經夏,鄭伯使公子發來聘。

     傳夏,鄭子國來聘,通嗣君也1。

     今注 1通嗣君也:這是鄭僖公初即位的緣故。

     今譯 夏天,鄭國派公子發來魯國聘問,這是因為鄭僖公剛剛即位的緣故。

     經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

     傳穆叔觌鄫大子于晉1,以成屬鄫。

    書曰叔孫豹、鄫大子巫如晉,言比諸魯大夫也2。

     今注 1觌鄫大子于晉:引見鄫太子于晉國。

     2言比諸魯大夫也:等于說是給鄫太子同魯國大夫一樣的待遇。

     今譯 魯國的叔孫豹領着鄫國的太子巫到晉國去引見,以完成鄫國屬于魯國的手續。

    《春秋》上說叔孫豹、鄫太子巫如晉,這是把鄫國的太子巫比作魯國的大夫。

     經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道。

     傳吳子使壽越1如晉,辭不會于雞澤之故,且請聽諸侯之好。

    晉人将為之合諸侯,使魯、衛先會吳,且告會期,故孟獻子、孫文子會吳于善道2。

     今注 1壽越:吳國大夫。

     2善道:《彙纂》說:“案:阮勝之《南兖州記》所說盱眙本吳善道地,秦置盱眙縣。

    ”即今江蘇省盱眙縣。

     今譯 吳王派吳大夫壽越到晉國去說明不到雞澤去開會的緣故,并且請求聽從命令和諸侯和好。

    晉國就要為他會合諸侯,于是使魯國同衛國先與吳相會,并且告訴他開會的日期,所以魯國的孟獻子、衛國的孫文子到善道去會見吳國人。

     經秋,大雩。

     傳秋,大雩,旱也1。

     今注 1大雩,旱也:大雩是因為天旱而求雨的祭祀。

     今譯 秋天,行求雨的禮節,這是因為魯國天旱的緣故。

     經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傳楚人讨陳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實侵欲焉。

    ”乃殺之。

    書曰:“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貪也1。

    君子謂楚共王于是不刑。

    《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2。

    ”己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3?《夏書》曰:“成允成功4。

    ” 今注 1貪也:多要賄賂。

     2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這是一首逸詩,不見于現在《詩經》中,意思是說周的道路是很直的,我的心中也很明亮,要是謀劃得不好,就應當集會很多賢人來決定。

     3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殺人來得意,這不也是很難嗎? 4成允成功:這是一句逸書。

    意思是說信用要能成立,功業就能成立。

     今譯 楚國人讨伐陳國,質問陳國反叛的原因,陳人說:“實在是由于令尹子辛貪求無厭。

    ”楚國就殺了子辛。

    《春秋》記載說:“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這是因為他貪婪的緣故。

    君子說楚共王這樣做不合于刑律。

    逸詩上說:“周道是很正直的,我心裡是很清楚的,要是謀劃得不好,應當集合很多賢人來決定。

    ”自己沒有信用,反而通過殺人以達到目的,這不也是很難的嗎?夏朝的逸書說:“有了信用就能夠成功。

    ” 經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鄫人于戚。

     傳九月丙午,盟于戚,會吳且命戍陳也1。

    穆叔以屬鄫為不利,使鄫大夫聽命于會。

     今注 1會吳且命戍陳也:這是為會合吳國并且命令諸侯戍守陳國。

     今譯 九月丙午這一天,在戚會盟,這是會合吳國且命諸侯去戍守陳國。

    叔孫豹以為鄫國屬魯國對魯國不利,他就叫鄫大夫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參加會見并聽取命令。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襄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經經冬,戍陳。

     經楚公子貞帥師伐陳,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

     傳楚子囊為令尹1,範宣子曰:“我喪陳矣。

    楚人讨貳而立子囊,必改行2,而疾讨陳3。

    陳近于楚,民朝夕急,能無往乎?有陳非吾事也。

    無之而後可。

    ”冬,諸侯戍陳4,子囊伐陳。

    十一月甲午,會于城棣5,以救之。

     今注 1子囊為令尹:子囊是公子貞。

     2必改行:必定改了子辛所做的事。

     3而疾讨陳:而趕快地去讨伐陳國。

     4諸侯戍陳:諸侯防備楚國就到陳國戍守。

     5城棣:是鄭地,《彙纂》說:“在今河南陽武縣北十裡,有南北二城棣。

    ” 今譯 楚國的公子貞做令尹,晉國的範宣子說:“我國必定丢掉陳國了。

    楚國人讨伐三心二意的國家,而立了公子貞為令尹,他必定改變以前子辛的行為,必定很快地去讨伐陳國。

    陳國離楚國很近,百姓時時刻刻害怕兵患,能不歸向楚國嗎?保有陳國并不是我們的事情。

    放棄陳國,以後反倒好辦。

    ”冬天,諸侯往陳國戍守。

    公子貞去讨伐陳國。

    十一月甲午在城棣開會,以援救陳國。

     經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二月,魯襄公從救陳國前線回來。

     經辛未,季孫行父卒。

     傳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1,宰庀2家器為葬備,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3。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4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今注 1公在位:襄公就立在阼階的西邊。

     2庀:預備。

     3無重器備:是指珍寶兵器等物。

     4三君:宣公、成公、襄公。

     今譯 季文子死了,魯國的大夫全參加他的斂禮,魯襄公在阼階的西邊站立。

    季孫氏的家宰預備各種的器物做下葬的準備。

    季文子沒有穿着綢布衣服的妾,沒有吃粟的馬匹,所收藏的沒有金同玉,也沒有各種珍寶甲兵之類。

    君子所以知道季文子對魯國公室很忠心,他輔相了三個魯君而沒有私人的積蓄,還不能說他是忠心嗎? 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 經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傳六年春,杞桓公卒,始赴以名1,同盟故也。

     今注 1始赴以名:頭一次用名字來赴告。

     今譯 六年春天,杞桓公死了,頭一次用名字來赴告,因為是同盟的緣故。

     經夏,宋華弱來奔。

     傳宋華弱與樂辔,少相狎,長相優1,又相謗也。

    子蕩2怒以弓梏3華弱于朝。

    平公見之曰:“司武而梏于朝,難以勝矣4。

    ”遂逐之。

    夏,宋華弱來奔。

    司城子罕曰:“同罪異罰非刑也,專戮于朝,罪孰大焉?”亦逐子蕩。

    子蕩射子罕之門曰:“幾日而不我從5?”子罕善之如初。

     今注 1長相優:年長了以後就互相開玩笑。

     2子蕩:就是樂辔。

     3以弓梏:拿弓當作枷戴在華弱的頸上。

     4難以勝矣:就難打勝仗了。

     5幾日而不我從:過不了幾天你就跟我一樣被趕走。

     今譯 宋國的華弱同樂辔少時很要好,長大以後就時常互相開玩笑,但是又互相毀謗。

    有一次樂辔發怒,就用弓在朝上套住了華弱的脖子,如同戴枷一樣。

    宋平公看見了說:“司武在朝廷上戴了枷,這很難打勝仗。

    ”就把華弱驅逐出國。

    夏天,宋華弱逃到魯國來。

    宋國的司城樂喜說:“同樣的罪狀而不同的懲罰,這是不合于刑律的。

    在朝廷上專橫和侮辱别人,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

    ”于是,也驅逐了樂辔。

    樂辔射樂喜的門說:“過幾天你就會跟我一樣被趕走了。

    ”樂喜害怕,對樂辔像以前一樣好。

     經秋,葬杞桓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給杞桓公舉行葬禮。

     經滕子來朝。

     傳秋,滕成公來朝,始朝公也1。

     今注 1始朝公也:滕成公頭一次來朝見魯襄公。

     今譯 秋天,滕成公來朝見魯襄公,這是頭一次來朝見。

     經莒人滅鄫。

     傳莒人滅鄫,鄫恃賂也1。

     今注 1恃賂也:鄫仗着自己賄賂過魯國,而以魯國為靠山,疏于防備。

     今譯 莒國人滅了鄫國,鄫國人仗着自己賄賂過魯國,而以魯國為靠山,疏于防備。

     經冬,叔孫豹如邾。

     傳冬,穆叔如邾聘,且修平1。

     今注 1且修平:并且重修在狐骀打仗以後的友好關系。

     今譯 冬天,叔孫豹到邾國去聘問,并且重修在狐骀打仗以後的友好關系。

     經季孫宿如晉。

     傳晉人以鄫故來讨曰:“何故亡鄫1?”季武子如晉見,且聽命2。

     今注 1何故亡鄫:你為什麼使鄫國滅亡? 2且聽命:且聽受晉國的處分。

     今譯 晉國人因為鄫國的緣故來讨伐魯國,說:“為什麼使鄫國滅亡了?”季孫去見晉國的君,并且聽候晉國的處分。

     經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傳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1,于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2,甲寅,堙之環城,傅于堞3。

    及杞桓公卒之月4,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5,齊師大敗之6,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7,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

    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宮8,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于郳9。

    高厚10崔杼定其田。

     今注 1萊恃謀也:因為萊國仗着賄賂夙沙衛的計謀。

     2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此事發生在五年四月。

     3堙之環城,傅于堞:在環繞着萊的四面築了一個小土山,同萊的城牆一般高。

     4杞桓公卒之月:這在此年三月。

     5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王湫率領着軍隊同萊的大夫正輿子及棠的軍隊一起攻打齊國的軍隊。

     6齊師大敗之:齊國軍隊反把王湫的軍隊打敗了。

     7萊共公浮柔奔棠:萊國的君浮柔逃到棠的地方。

    棠,據《彙纂》說:“在今山東省即墨縣西南八十裡。

    ” 8陳無宇獻萊宗器于襄宮:陳無宇是陳完的玄孫,他把萊國所有的寶器獻到齊襄公的廟裡。

    (我在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說古代同一輩的人隻有一個廟,所以齊襄公的廟也就是齊桓公的廟。

    ) 9郳:山東《黃縣志》說:“縣南十裡有歸城,土人曰灰城,齊遷萊于郳,即此。

    ” 10高厚:高固的兒子。

     今譯 十一月,齊侯滅了萊國,因為萊國依仗着上次賄賂楚國夙沙衛使其退兵的計謀,而不切實防備。

    在鄭子國來聘問魯國那年的四月,齊國的晏弱修理齊萊兩國邊境上的東陽城,就圍了萊國都城。

    甲寅這天,在這都城的四圍,修了一個和它的城牆同高的土山。

    到了杞桓公死的那月乙未那天,王湫率領軍隊同萊國的大夫正輿子以及棠人攻擊齊國的軍隊,齊國軍隊把他們打得大敗,丁未這天就進入萊國的都城。

    萊共公叫浮柔逃到棠這地方,正輿子同王湫逃到莒國,莒人把他們殺了。

    四月,齊國的大夫陳無宇把萊國宗廟的器皿獻到齊襄公的廟中。

    晏弱将棠包圍了,十一月丙辰這天把它滅了,把萊國的百姓遷到郳地。

    齊大夫高厚同崔杼劃定分配萊國的田地疆界。

     襄公七年(公元前五六六年) 經七年春,郯子來朝。

     傳七年春,郯子來朝,始朝公也1。

     今注 1始朝公也:頭一次朝見魯襄公。

     今譯 七年春,郯子來朝見魯襄公,這是頭一次朝見魯襄公。

     經夏四月,三蔔郊不從,乃免牲。

     傳夏四月,三蔔郊不從,乃免牲。

    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蔔筮。

    夫郊祀後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今既耕而蔔郊1,宜其不從也。

    ” 今注 1既耕而蔔郊:現在已經耕農田而後又占蔔祭天。

     今譯 夏天四月,魯國三次占蔔郊天,都不吉利,就把用于祭祀的牛免除了。

    孟獻子就說:“我從今以後才能明白占蔔拈簽。

    郊天以周的祖先後稷配享,而祈求農事順利,所以一到啟蟄節就郊天,郊天以後方才種地。

    現在已經開始耕種了,而然後再郊天,所以占蔔不吉利,是很相宜的。

    ” 傳南遺為費宰1,叔仲昭伯為隧正2,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遺,謂遺請城費,吾多與而役,故季氏城費。

     今注 1費宰:費是季孫氏的邑。

    費宰是費邑的主持人。

     2叔仲昭伯為隧正:叔仲昭伯是叔仲惠伯的孫子,隧正是管理公土的長官。

     今譯 南遺做季孫所管的費邑的首領,叔孫昭伯做隧正的官,想結好于季孫氏,而巴結南遺,就告訴南遺說:“你去請求修費這個城,我多給你公家的工人。

    ”所以季孫氏就修費這個城。

     經小邾子來朝。

     傳小邾穆公來朝,亦始朝公也1。

     今注 1亦始朝公也:他也和郯子一樣,頭一次來朝見魯襄公。

     今譯 小邾穆公來朝見,也是頭一次朝見魯襄公。

     經城費。

     今譯 魯國修築費城。

     經秋,季孫宿如衛。

     傳秋,季武子如衛,報子叔之聘,且辭緩報非貳也1。

     今注 1辭緩報非貳也:表示來報答甚晚而并不是三心二意。

     今譯 秋天,季孫宿到衛國,這是報答子叔的聘問,并且說明延遲回報,并非三心二意。

     經八月,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魯國有蝗蟲的災害。

     傳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廢疾1,将立之,辭曰:“《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2。

    ’又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3。

    ’無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4。

    與田蘇遊,而曰好仁5。

    《詩》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6。

    ’恤民為德7,正直為正8,正曲為直9,參和為仁10,如是則神聽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

    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11。

     今注 1公族穆子有廢疾:長子無忌有不易治好的病。

     2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意思說哪裡是不敢夜裡走路,就是因為夜裡露水很多。

     3弗躬弗親,庶民弗信:這是《詩經·小雅·節南山》的詩句。

    意思是說假設在上位的,不親自管理政事,則人民不敢輕易信仰他的命令。

     4無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無忌我沒有才幹,可以不可以讓位給旁人?韓起是韓無忌的弟弟韓宣子。

     5與田蘇遊而曰好仁:他和田蘇要好,而田蘇說他能好仁義。

     6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這是《詩經·小雅·小明》篇的詩句。

    意思是說你很恭敬地在你的位置上,求到正直的人,神明聽到了,就可以幫助你的大福氣。

     7恤民為德:安定人民就是德行。

     8正直為正:正直你的心就是正。

     9正曲為直:正旁人的心為直。

     10參和為仁:把德、正、直三種和在一塊就叫作仁。

     11使掌公族大夫:叫他做公族大夫的長官。

     今譯 冬天十月,晉國韓厥要告老,他的大兒子韓無忌有不容易治好的疾病,晉候要使他接任韓厥的職務,他就辭謝說:“《詩經》曾經說過:‘豈是不願意夜中走路,就是怕露水多的緣故。

    ’又說:‘不親自管理政事,人民就不會信任他。

    ’我無忌沒有才幹,可以不可以讓位呢?請立我的弟弟韓起吧。

    他與晉國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