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經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

     傳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谮之于晉侯1,曰:“原屏将為亂,栾郤為徵2。

    ”六月,晉讨趙同、趙括。

    武從姬氏畜于公宮3,以其田與祁奚。

    韓厥言于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4,為善者其懼矣。

    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5,賴前哲以免也。

    《周書》曰:‘不敢侮鳏寡6。

    ’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7。

     今注 1谮之于晉侯:因為趙嬰的逃亡,所以趙莊姬對晉景公說壞話。

     2原屏将為亂,栾郤為徵:趙同、趙括将作亂,栾氏同郤氏可以做證明。

     3武從姬氏畜于公宮:趙武是趙莊姬的兒子,随着母親寄住在晉侯宮裡。

     4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成季是趙衰,宣孟是趙盾,他們兩人全有忠心,而他的後人不能夠繼承他的事業。

     5夫豈無辟王:難道沒有壞的君嗎? 6不敢侮鳏寡:這是《周書·康诰》篇的一句話。

    意為不敢侵侮沒有太太的男人同守寡的女人。

     7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就立趙武為大夫而把田地歸還給他。

     今譯 晉國趙莊姬因為趙嬰逃亡到齊國,便向晉侯說趙同、趙括的壞話,她說:“原、屏将作亂,栾氏同郤氏可以做證明。

    ”六月,晉國就讨伐趙同與趙括。

    趙武同他母親莊姬寄住在晉侯的宮裡,晉景公把趙氏的田地給了祁奚。

    韓厥對晉侯說:“趙衰的勳勞,趙盾的忠誠,而反倒沒有後人,做好事的人看了這種情況就害怕了。

    三代賢明的君王,全能夠幾百年間保持着上天的福祿,這中間難道沒有壞的君王嗎?全是仰賴前輩忠誠的臣子得以免禍。

    《周書·康诰》篇說:‘不敢欺侮沒有妻的男人同寡婦。

    ’用這樣的做法來發揚道德。

    ”于是就立了趙武為趙氏的繼承人,歸還趙氏的田地。

     經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賜公命。

     傳秋,召桓公來賜公命1。

     今注 1召桓公來賜公命:召桓公是周王的卿士,來賜周王對魯成公的命令。

     今譯 秋天,周天子的卿士召桓公來賜魯成公襲爵的命令。

     傳晉侯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于莒,與渠丘公1立于池上,曰:“城已惡2。

    ”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3?”對曰:“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4,何國蔑有?唯然故多大國矣,唯或思或縱也。

    勇夫重閉,況國乎5?” 今注 1渠丘公:就是莒子朱。

    渠丘,是莒國的地名。

    《續山東考古錄》說:“以九年楚伐莒,渠丘先潰,次莒,次郓,自南而北,則渠丘在莒南明矣。

    至安丘渠丘亭,乃前漢北海安丘所改,非是。

    ” 2城已惡:這城已經太壞了。

     3其孰以我為虞:誰會算計我? 4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狡猾的人很想擴充他的國境以對他的國家有利。

     5勇夫重閉,況國乎:勇夫睡覺都要關閉内外兩門,何況國家呢? 今譯 晉侯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去,向莒國借道,巫臣同莒國的君渠丘公站在護城河邊,說:“這個城池已經很壞了。

    ”莒子說:“敝國偏僻、簡陋,處在蠻夷之地,誰還會算計我?”巫臣答說:“狡猾的人,想着擴充他的疆土,為使他的國家得利,哪一國沒有這種人?就因為這樣,大的國家變成了很多,你們應該想到有的人想開辟疆土,有的人想在國外掠奪。

    勇敢的男人睡覺的時候必須關上内外兩門,何況一個國家呢?” 經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

     傳冬,杞叔姬卒,來歸自杞故書1。

     今注 1歸自杞故書:因為她從杞國見棄來歸,所以特别寫在《春秋》上。

     今譯 冬天,杞國的叔姬死了,因為她是以前從杞國回到魯國的,所以寫在《春秋》上。

     經晉侯使士燮來聘。

     經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伐郯。

     傳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

    公賂之,請緩師,文子不可曰:“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禮無加貨,事無二成1,君後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2,燮将複之3。

    ”季孫懼,使宣伯帥師會伐郯。

     今注 1禮無加貨,事無二成:照禮節不能夠加賄賂,公事同私事不能都顧全。

     2是寡君不得事君也:這是我們晉國的君,不能侍奉你。

    意思是想跟魯國斷絕關系。

     3燮将複之:我将把這話帶回去對我的君說。

     今譯 晉侯派士燮來聘問,表示晉國要伐郯國,因為郯國侍奉吳國。

    魯成公送給他财禮,請求緩進兵,但是士燮不答應,他說:“君的命令說一不二,失了君的信用就無法自立。

    照禮說沒有加賄賂的,公的同私的兩種事情,不能都成功,如魯君比旁人來得晚,我們晉君就不能侍奉魯君了。

    我将把這些話帶回去告訴晉君。

    ”季文子害怕,就叫叔孫宣伯率魯國的軍隊會同晉國去伐郯國。

     經衛人來媵。

     傳衛人來媵共姬,禮也。

    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1。

     今注 1同姓媵之,異姓則否:凡同姓的人可以派媵妾,異姓則不行。

     今譯 衛國人派女子來做共姬的媵妾,這是合于禮的。

    凡是諸侯嫁女兒給旁的國家,同姓的國就派人來做媵妾,異姓的國就不派。

     成公九年(公元前五八二年) 經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

     傳九年春,杞桓公來逆叔姬之喪,請之也1。

    杞叔姬卒,為杞故也2。

    逆叔姬,為我也3。

     今注 1請之也:這是魯國的請求。

     2為杞故也:這是為杞國的緣故。

     3逆叔姬,為我也:她是被杞國遺棄的,而杞國迎接她的喪事,這是為魯國的緣故。

     今譯 九年春天,杞桓公來迎接魯國叔姬的靈柩,這是魯國請求的。

    叔姬的死,是由于被杞國遺棄。

    杞伯迎接叔姬的靈柩,這是為魯國的面子。

     經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傳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于晉1。

    晉人懼,會于蒲2,以尋馬陵之盟。

    季文子謂範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為3?”範文子曰:“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強以禦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貳4,德之次也。

    ”是行也,将始會吳,吳人不至。

     今注 1諸侯貳于晉:諸侯全都與晉國有了二心。

     2蒲:是衛地,在今河北省長垣縣西南。

     3德則不競,尋盟何為:德行不能加強,何必重申盟誓呢? 4柔服而伐貳:安撫服從的國家,而讨伐有二心的人。

     今譯 由于晉國讓魯國退還齊國汶水北邊的田地,諸侯對于晉國全有了二心。

    晉國人害怕,在蒲這地方會盟,以重申馬陵的舊盟誓。

    魯國大夫季文子就對晉國的大夫範文子說:“晉國的德行不能加強,重申盟會有什麼用?”範文子說:“用勤勞以安撫諸侯,寬大以對待諸侯,堅忍強毅以駕馭諸侯,用盟誓來約束諸侯,安撫服從的諸侯而讨伐有二心的諸侯,這也是德行的第二等。

    ”這次盟會是首次邀請吳國人,但是吳國人不來。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成公從開會的地方回來。

     經二月,伯姬歸于宋。

     傳二月,伯姬歸于宋1。

     今注 1伯姬歸于宋:魯國的女兒伯姬出嫁到宋國。

     今譯 二月,魯國的女兒伯姬出嫁到宋國。

     傳楚人以重賂求鄭,鄭伯會楚公子成于鄧1。

     今注 1鄧:在今河南省郾成縣東南三十五裡的鄧城。

     今譯 楚國人拿重的賄賂求鄭國,鄭伯就到鄧這地方與楚大夫公子成會盟。

     經夏,季孫行父如宋緻女。

     傳夏,季文子如宋緻女,複命。

    公享之,賦《韓奕》之五章1。

    穆姜2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3,先君猶有望也4,敢拜大夫之重勤。

    ”又賦《綠衣》之卒章5而入。

     今注 1賦《韓奕》之五章:《韓奕》是《詩經·大雅》的一篇,五章裡面說,觀察各處沒有比韓再快樂的地方。

     2穆姜:是伯姬的母親。

     3施及未亡人:未亡人是女子丈夫已死的自稱。

     4先君猶有望也:先君也希望季文子如此。

     5《綠衣》之卒章:《綠衣》是《詩經·邶風》的一篇。

    卒章的意思是說季文子很得穆姜的心意。

     今譯 夏天,季文子到宋國去送女,回到魯國複命。

    魯成公設宴款待他,季文子就歌唱《詩經·大雅·韓奕》的第五章,意思是說觀察各地,沒有比韓國更快樂的地方了。

    成公的母親穆姜從屋裡出來拜謝兩次,并且說:“大夫勤勞,不忘記先君以及現在的君,延及于未亡人,先君也是這樣希望你的,再謝大夫的多次辛勞。

    ”穆姜又歌唱《詩經·邶風·綠衣》末了一篇,然後回到屋裡去。

     經晉人來媵。

     傳晉人來媵,禮也1。

     今注 1晉人來媵,禮也:晉人與魯人同姓,所以派來媵很合于禮。

     今譯 晉國人派媵妾來,這是合于禮的。

     經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丙子這天,齊侯無野死了。

     經晉人執鄭伯。

     傳秋,鄭伯如晉,晉人讨其貳于楚也,執諸銅鞮1。

     今注 1銅鞮:《一統志》說:“今山西沁縣南十裡,中有宮阙台基,即晉别宮。

    其北即晉大夫羊舌赤之邑。

    ” 今譯 秋天,鄭伯到晉國去。

    晉國人懲罰他對晉國有二心而傾向楚國,把他逮到銅鞮的宮中。

     經晉栾書帥師伐鄭。

     傳栾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1,晉人殺之,非禮也。

    兵交使在其間2,可也。

    楚子重侵陳以救鄭。

    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絷者誰也3?”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4。

    ”使稅之5。

    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問其族,對曰:“泠人也6。

    ”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7!”使與之琴,操南音8。

    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9,不知其他。

    ”公語範文子。

    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10;名其二卿,尊君也11。

    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12;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

    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

    ”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13。

     今注 1鄭人使伯蠲行成:伯蠲是鄭國的行人,到晉國去要求和平。

     2兵交使在其間:在打仗的時候使臣可以在中間。

     3南冠而絷者誰也: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拘禁的,這是誰? 4鄭人所獻楚囚也:這是鄭國所貢獻的楚國囚人。

     5使稅之:稅音義同脫。

    就把拘禁他的器械打開。

     6泠人也:泠音義同伶。

    是指樂館能奏樂的人。

     7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這是我們先人的職責,我不敢學旁的事情。

     8使與之琴,操南音:給他琴,他就奏楚國的音樂。

     9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早晨到令尹子重那裡去,而晚上到司馬子反那裡去。

     10稱大子,抑無私也:大音泰。

    稱呼楚王做大子的時候,表示他沒私心。

     11名其二卿,尊君也:稱嬰齊同側這是二卿的名字,這表示尊敬晉君。

     12尊君,敏也:尊重晉君,這是很敏達的。

     13使歸求成:叫他回去以求晉楚兩國的和平。

     今譯 晉将栾書讨伐鄭國,鄭國人派遣大夫伯蠲來求和平,晉國人把他殺掉,這是不合于禮的。

    打仗的時候,使臣可以在中間。

    楚國令尹子重侵伐陳國以救鄭國。

    晉景公視察軍用倉庫,見了鐘儀,便問道:“那個戴了南邊帽子而被拘禁的,是誰?”有司回答說:“就是鄭人獻來的楚囚。

    ”便命放了鐘儀。

    召來安慰他一番,鐘儀便再拜叩頭。

    問他宗族,答說:“是做樂工的。

    ”公就問:“能夠奏樂嗎?”答道:“這是先父的職責,怎敢學其他事呢?”就叫他彈琴,他彈的是楚國的音樂。

    公又問:“你的君王怎樣?”答說:“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再三問他,就答說:“他做太子的時候,師保侍奉他,早起去見嬰齊,晚上去見側,尊卿敬老是這般的,其餘便不知道了。

    ”公把這些話告訴範文子,文子說:“楚囚倒是個君子哩!說話稱呼先父的官職,這是他的不忘本;奏樂奏家鄉的樂調,這是不忘故舊;舉出楚君做太子時候的事,這是他的無私心;稱二卿的名字,這是他的尊重國君。

    不背本,就是仁;不忘舊,就是信;沒有私心,就是忠;尊君,就是敏。

    用仁以接事,用信來守事,用忠成事,用敏行事,有這四德,哪怕大事,也定能成功的了。

    君為什麼不使他回去,撮合晉和楚和好呢?”公聽他的話,格外用禮貌待鐘儀,使他歸國去求和。

     經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一月,給齊頃公行葬禮。

     經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庚申,莒潰,楚人入郓。

     傳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衆潰奔莒。

    戊申,楚入渠丘1。

    莒人囚楚公子平2,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

    ”莒人殺之。

    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郓,莒無備故也。

    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3。

    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4。

    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間5,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

    《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

    凡百君子,莫不代匮6。

    ’言備之不可以已也。

    ” 今注 1渠丘:見成公八年。

     2公子平:是楚大夫。

     3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依仗城的簡陋而不防備,這是罪狀最大的。

     4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在沒有狀況的時候,就預備着,這是善政最大的。

     5浃辰之間:十二天的工夫。

     6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

    凡百君子,莫不代匮:這是一首逸詩。

    意思是說雖然有好的織布的原料,也不要放棄壞的原料,雖有美女,也不要放棄陋賤的人。

    凡是各種君子,沒有不準備好可以代用的以備匮乏。

     今譯 冬天十一月,楚國令尹子重自從陳國伐了莒國,圍了渠丘這個城,渠丘城池破敗,大衆潰散了,逃到莒國都城。

    戊申這天,楚國軍隊進入渠丘城。

    莒國人抓住了楚國的公子平,楚人說:“不要殺他,我歸還你們的俘虜。

    ”莒國人不聽,就殺了公子平。

    楚國軍隊就圍了莒國都城,這個城也很壞。

    庚申這天,莒國潰敗,楚國軍隊就進入郓城,這是莒國沒有防備的緣故。

    君子說:“仗着簡陋而不防備,這是罪惡中最大的。

    在平時就預做準備,這是最大的善策。

    莒國仗着它的簡陋而不修理它的内城同外郭,十二天的工夫,而楚國得到三個大城,這是沒有防備的緣故。

    逸詩說:‘雖然有絲同麻,也不要舍棄壞一點的材料;雖然有姬姜的美女,不要舍棄微賤的女子;凡是君子,不要忘了準備替代可用的人。

    ’意思是說,防備是不可以忘的。

    ” 經秦人、白狄伐晉。

     傳秦人、白狄伐晉,諸侯貳故也1。

     今注 1諸侯貳故也:因為諸侯對晉國有了二心。

     今譯 秦國人同白狄全都去讨伐晉國,這都是各諸侯對晉國全有二心的緣故。

     經鄭人圍許。

     傳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

    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将改立君者,而纾晉使1,晉必歸君。

    ” 今注 1為将改立君者,而纾晉使:就是為表示要改立新君,而暫緩派人到晉國去。

     今譯 鄭國人圍了許國都城,這是向晉國表示他們不急于使鄭伯回國。

    這是公孫申的計謀,他說:“我們出兵去圍了許國都城,為表示要改立新的鄭君,而暫緩派人到晉國,晉國必定把君送還。

    ” 經城中城。

     傳城中城1,書時也。

     今注 1城中城:這是修魯國曲阜的内城。

    因為楚國占了莒國的三個城,所以魯國害怕。

     今譯 在魯國曲阜都城裡面修一小城,《春秋》中記載了這件事,因為合于時令。

     傳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鐘儀之使,請修好結成1。

     今注 1請修好結成:請修好,并加以盟誓。

     今譯 十二月,楚王派公子辰到晉國去,是報答晉國派楚國的鐘儀來修好,請求修好并且商定盟約。

     成公十年(公元前五八一年) 傳十年春,晉侯使籴茷如楚1,報大宰子商2之使也。

     今注 1晉侯使籴茷如楚:晉景公叫籴茷到楚國去。

    籴茷是晉大夫。

     2子商:是楚公子辰。

     今譯 成公十年春天,晉侯叫籴茷到楚國去,是報答楚國太宰子商前年出使魯國。

     經十年春,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傳衛子叔黑背侵鄭,晉命也1。

     今注 1晉命也:這是晉國的命令。

     今譯 衛國子叔黑背侵略鄭國,這是晉國的命令。

     經夏四月,五蔔郊不從,乃不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五次占蔔郊天,占蔔不成,就不郊天。

     經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傳鄭公子班聞叔申之謀1,三月,子如立公子2。

    夏四月,鄭人殺立髡頑3,子如奔許。

    栾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

    ”晉侯有疾,五月,晉立大子州蒲以為君4,而會諸侯伐鄭,鄭子罕賂以襄鐘5,子然盟于修澤,子驷為質6。

    辛巳,鄭伯歸。

     今注 1鄭公子班聞叔申之謀:鄭公子班聽見了叔申計劃重新立君的計謀。

    這件事情在魯成公九年。

     2子如立公子:音須。

    子如就是公子班。

     3髡頑:是鄭成公的太子。

     4晉立大子州蒲以為君:州蒲是晉景公的太子。

     5鄭子罕賂以襄鐘:子罕是鄭穆公的兒子,襄鐘是鄭襄公廟裡的鐘。

    拿這個鐘作為給晉國的賄賂。

     6子然盟于修澤,子驷為質:子然同子驷全是鄭穆公的兒子。

    修澤據《河南通志》說:“今河南原武縣東北有修武亭即修澤,又名修魚。

    ” 今譯 鄭國的公子班聽見叔申改立鄭君的計謀,三月的時候,公子班就立了為鄭君。

    四月,鄭國人殺公子立鄭成公太子髡頑,公子班逃到許國。

    晉國栾書就說:“鄭國人立了一個君,我也囚困的就是普通人,這有什麼用處?不如讨伐鄭國,而歸還它的國君,以要求和平。

    ”晉侯有病,五月,晉國立了他的太子州蒲為君,會合諸侯讨伐鄭國,鄭大夫子罕用鄭襄公廟裡的鐘來賄賂晉國,鄭國子然同諸侯在修澤這地方盟誓,子驷作為人質。

    辛巳這天,鄭成公從晉國回到鄭國。

     經齊人來媵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齊國人派媵妾來。

     經丙午,晉侯獳卒。

     傳晉侯夢大厲1被發及地搏膺而踴2曰:“殺餘孫不義3,餘得請于帝矣。

    ”壞大門及寝門而入,公懼入于室,又壞戶。

    公覺,召桑田巫4。

    巫言如夢。

    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5。

    ”公疾病6,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7。

    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8?”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9?”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10。

    ”厚為之禮而歸之。

    六月丙午,晉侯欲麥11,使甸人獻麥12,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

    将食,張如廁,陷而卒13。

    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14。

     今注 1大厲:大的鬼。

     2被發及地搏膺而踴:頭發一直垂到地上,拍着胸脯,跳着腳。

     3殺餘孫不義:殺我的孫子這是不合道理。

    這是指成公八年晉侯殺了趙同和趙括。

     4公覺,召桑田巫:晉景公睡醒了以後,就召桑田的巫人。

    桑田是晉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已見僖公二年。

     5不食新矣:說晉景公吃不到新麥子了。

     6公疾病:晉景公的病重了。

     7秦伯使醫緩為之:秦伯就派了一個名醫叫緩的給他治病。

     8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他是一個很有名的醫師,恐怕要傷害我們,逃避到什麼地方去呢? 9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肓音荒。

    《說文解字》說肓是在心下鬲上。

    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對我怎麼辦呢? 10良醫也:這是一個好醫生。

     11晉侯欲麥:晉侯想吃新的麥子。

     12使甸人獻麥:甸人是管公田的人,叫他呈獻新的麥子。

     13張如廁,陷而卒:肚子脹就到廁所去,跌到廁所就死了。

     14遂以為殉:就把這小臣來為晉景公殉葬。

     今譯 晉景公夢中看見一個大鬼,頭發直披到地上,用手拍着胸膛跳躍着說:“殺掉我的孫子這是不義,我要為他們報仇,已經得到上帝允許了。

    ”就壞了大門和寝門一直進來。

    公心中害怕,逃進屋中,厲鬼又毀壞了屋門。

    公一驚,醒了,差人去招桑田這地方的巫人來問問吉兇。

    巫所說的話,和公的夢一樣!公就問:“主什麼吉兇?”巫答說:“君王吃不到新麥了。

    ”公從此便重病,到秦國去請醫生,秦伯差個醫生叫緩的來給他醫治。

    還沒有到來,公又夢見那病化成兩個小孩子,一個說:“他是個好醫生呢!恐怕他要傷害我們,逃避到什麼地方去呢?”又一個說:“我們居在肓上膏下,他能怎樣對付我們呢?”後來醫生到了,說:“這病不可救了,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灸他不能,用針卻又達不到,藥力也行不到,真沒法醫治了。

    ”公說:“這真是個好醫生呢!”遂用厚禮待他,送他回國去。

    六月丙午這一天,晉侯想吃麥,叫管田租的人獻上麥來,又叫庖人煮了,然後召來巫人,把新麥給他看,便殺死了他。

    景公正要吃麥飯的時候,肚子偏脹起來,就到茅坑去,跌在坑裡,就死了。

    有個小臣早晨做了一夢,夢背着公升上天去,等到日中,果真背了晉侯從茅坑中爬出來,于是就以他為景公殉葬。

     傳鄭伯讨立君者,戊申,殺叔申、叔禽1。

    君子曰:“忠為令德2,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今注 1叔申、叔禽:叔申是鄭大夫,叔禽是他的弟弟。

     2忠為令德:忠誠是好的德行。

     今譯 鄭成公讨伐另立新君的人,戊申這天,殺了叔申、叔禽兩個人。

    君子說:“忠誠是好的德行,所忠的人不适合尚且不可以,何況是不好的德行呢?” 經秋七月,公如晉。

     傳秋,公如晉,晉人止公,使逆葬,于是籴茷未反1。

    冬,葬晉景公,公送葬,諸侯莫在,魯人辱之,故不書,諱之也。

     今注 1籴茷未反:籴茷到楚國。

    為的是回來可以報告魯國與楚國是否有勾結。

     今譯 秋天,魯成公到晉國去,晉人叫他不要回來,等着行晉景公的葬禮,因為這個時間晉國派到楚國去的籴茷還沒有回來。

    冬天,晉國行晉景公的葬禮,魯成公參加送葬,其他的諸侯沒有參加,魯國人以為羞辱,所以不寫在《春秋》上,因為要避諱。

     經冬十月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