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成公下 成公十有一年(公元前五八〇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傳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晉人以公為貳于楚,故止公。

    公請受盟而後使歸1。

     今注 1公請受盟而後使歸:公請受盟誓,然後才使他回國。

     今譯 成公十一年春天三月,魯成公從晉國回來。

    晉國人以為魯成公傾向楚國而對晉國有二心,就扣留了魯成公,待魯成公接受盟誓後才讓他回國。

     經晉侯使郤犨來聘,己醜,及郤犨盟。

     傳郤犨來聘且莅盟1。

     今注 1莅盟:參加盟誓。

     今譯 晉國郤犨到魯國來聘問,并且參加盟誓。

     傳聲伯之母不聘1。

    穆姜曰:“吾不以妾為姒2。

    ”生聲伯而出之,嫁于齊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歸聲伯。

    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3,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4。

    郤犨來聘,求婦于聲伯。

    聲伯奪施氏婦以與之5。

    婦人曰:“鳥獸猶不失俪6,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7。

    ”婦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

    郤氏亡。

    晉人歸之施氏,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8。

    婦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9,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10,将何以終!”遂誓施氏11。

     今注 1聲伯之母不聘:聲伯的母親就是叔肸的妻子,她沒有經過正式的媒聘。

     2姒:弟兄的夫人互相稱為姒。

    因為穆姜是魯宣公的夫人,宣公是叔肸的同母弟兄。

     3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聲伯拿管于奚的兒子為魯國的大夫。

     4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而使管于奚的女兒嫁給魯國的大夫施孝叔。

    施孝叔是魯惠公的五世孫。

     5聲伯奪施氏婦以與之:聲伯就把施氏的夫人給郤犨。

     6鳥獸猶不失俪:飛鳥同走獸尚不能失去配偶。

     7吾不能死亡:施孝叔說假設不給郤犨,必定會死亡。

     8沈其二子:在黃河裡把郤犨兩個兒子全淹死了。

     9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護他的配偶而使她出亡。

     10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又不能保護人家的孤兒,而把他殺掉。

     11遂誓施氏:就起誓不歸施氏為夫人。

     今譯 聲伯的母親,沒有行聘禮就和叔肸同居。

    成公的母親穆姜說:“我不能把姘婦當成嫂嫂。

    ”聲伯的母親生了聲伯以後,就被遺棄了,嫁給齊國的管于奚,生了兩個兒子就守寡了,後來就回到魯國聲伯處。

    聲伯使他的外弟為魯國的大夫,而使他的外妹嫁給魯國大夫施孝叔。

    晉國的郤犨來魯國聘問,向聲伯要妻子。

    聲伯又将他的外妹施氏夫人奪去給了郤犨。

    他的外妹對丈夫施孝叔說:“鳥與禽獸尚不能失掉配偶,你将怎麼辦呢?”施孝叔說:“我不能夠因此死去或逃亡。

    ”施氏夫人就到晉國去了,生了兩個兒子。

    等到郤犨亡了以後,晉國人把她歸還給施孝叔。

    施孝叔迎接到黃河上,把她的兩個兒子就扔到黃河裡淹死。

    這個女子就生氣地說:“自己不能庇護自己的配偶,而使她出亡,又不能愛護人家的孤兒,而把他們殺掉,怎麼樣能有好結果!”就起誓不再歸施孝叔。

     經夏,季孫行父如晉。

     傳夏,季文子如晉報聘,且莅盟也1。

     今注 1莅盟也:參加盟會。

     今譯 夏天,季文子到晉國去報答郤犨來魯國的聘問,并且參加盟誓。

     傳周公楚惡惠襄之偪也1,且與伯與争政2,不勝,怒而出,及陽樊3。

    王使劉子複之,盟于鄄4而入。

    三日複出奔晉。

     今注 1惡惠襄之偪也:畏懼周惠王同周襄王的後人對他的逼迫。

     2且與伯與争政:伯與是周卿士,周公同伯與争政權。

     3陽樊:晉地,在今河南省濟源縣。

     4鄄:周地,在今河南省孟津縣西。

     今譯 周王朝的周公楚畏懼周惠王及周襄王後人的逼迫,并且同周王的卿士伯與争政權失利,一生氣就出奔到陽樊這地方。

    周王派卿士劉子使他回到周王城,在鄄這地方和他盟誓就回來。

    三天以後,他又逃奔到晉國。

     經秋,叔孫僑如如齊。

     傳秋,宣伯聘于齊,以修前好1。

     今注 1以修前好:前好是在鞍戰前的和好。

     今譯 秋天,叔孫宣伯到齊國聘問,以修鞍戰以前的舊好。

     傳晉郤至與周争鄇田1,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

    郤至曰:“溫吾故也,故不敢失2。

    ”劉子、單子曰:“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3,蘇忿生4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于河。

    蘇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衛5。

    襄王勞文公而賜之溫6,狐氏、陽氏先處之7,而後及子。

    若治其故,則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晉侯使郤至勿敢争。

     今注 1鄇田:杜注說是溫的别邑。

    《河南通志》說:“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十五裡有鄇人亭。

    ” 2溫吾故也,故不敢失:溫是我的舊封地,所以我不敢失掉它。

     3諸侯撫封:諸侯各撫有他封内的地方。

     4蘇忿生:是周武王的司寇。

     5又不能于狄而奔衛:他又不能跟狄人要好而奔到衛國去。

    這件事見魯僖公十年。

     6勞文公而賜之溫:這件事見魯僖公二十五年。

     7狐氏、陽氏先處之:狐溱同陽處父先後全都食邑在這地方。

     今譯 晉國郤至與周室争鄇這地方的田地,周王命令劉季子、單襄公到晉國同他争訟。

    郤至說:“溫是我的舊封地,所以不敢丢掉它。

    ”劉季子、單襄公就回答說:“從前,周戰勝商朝以後,使諸侯各撫有他的封疆,蘇忿生據有溫地,為周武王的司寇,和檀伯達全封在河邊。

    蘇忿生的後人後來投奔狄人,又不能安居于狄國而逃到衛國。

    周襄王因為看晉文公的功勞就賞給他溫這地方,狐氏同陽氏兩族先後受封在溫這地方,然後傳到郤至。

    若研究這塊地的原始,這就是周天子屬官的封邑,你如何能夠得到它?”晉侯命令郤至不要跟周室争論。

     經冬十月。

     傳宋華元善于令尹子重,又善于栾武子,聞楚人既許晉籴茷成而使歸複命矣1。

    冬,華元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

     今注 1使歸複命矣:這件事在魯成公十年。

     今譯 宋國的華元跟楚國令尹子重相好,又同晉國的栾武子也相好,聽見楚國人已經答應了晉國籴茷的求和,讓他回到晉國複命去了。

    冬天,宋國華元往楚國去,又到晉國去,想促成晉國、楚國的和平。

     傳秦晉為成,将會于令狐,晉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顆1盟晉侯于河東。

    晉郤犨盟秦伯于河西。

    範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質信也2,會所信之始也。

    始之不從,其何質乎?”秦伯歸而背晉成。

     今注 1史顆:是秦大夫。

     2齊盟所以質信也:同盟所以表示相信。

     今譯 秦、晉兩國和好,将在令狐這地方盟誓,晉侯先到達。

    秦伯不肯渡過黃河,隻在河西的王城屯留,派遣秦國大夫史顆與晉侯在黃河東面去盟會。

    晉國的郤犨到黃河的西面與秦伯盟會。

    範文子說:“這個盟誓有什麼用處?同心的盟誓是用來表示信用的,開會的處所是信用的開始。

    開始不從,還能夠成功嗎?”秦伯回去後就背棄了晉國。

     成公十有二年(公元前五七九年) 經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傳十二年春,王使以周公之難來告1。

    書曰周公出奔晉。

    凡自周無出,周公自出故也2。

     今注 1王使以周公之難來告:周公逃出是在十年的事情,現在方來通知魯國。

     2周公自出故也:這是周公自己逃出的緣故。

     今譯 成公十二年春天,周王派人來告訴魯國周公的禍難。

    所以,《春秋》上說周公逃奔到晉國。

    凡是從周朝外逃禍的,不能叫作“出”,周公因為是自己出奔,所以才用了“出”字。

     經夏,公會晉侯、衛侯于瑣澤。

     傳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1,癸亥,盟于宋西門之外,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2。

    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

    交贽往來道路無壅3。

    謀其不協而讨不庭4。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

    俾隊其師,無克胙國5。

    ”鄭伯如晉聽成,會于瑣澤6,成故也。

     今注 1楚公子罷、許偃:罷音皮。

    公子罷同許偃都是楚大夫。

     2同恤災危,備救兇患:一同憐恤危險的事,并且全都互救兇的災難。

     3交贽往來道路無壅:拿着貨币來往,中間所經的道路也沒有壅塞。

     4謀其不協而讨不庭:互相商量不同意的事,而讨伐背叛不來周王朝廷拜見的國家。

     5俾隊其師,無克胙國:使他們的軍隊全都毀掉,也不能享有國家。

    隊,音義同墜。

     6瑣澤: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北。

     今譯 宋國的華元終于完成晉國同楚國的和平。

    夏天五月,晉國士燮會見楚國的公子罷、許偃,癸亥,在宋國都西門的外邊盟誓,誓詞說:“凡是晉國同楚國不要互相加兵,彼此所好所惡要相同,一同恤憐災危,同救助兇患。

    若是有人加害楚國的,晉國就讨伐他。

    對于晉國,楚國也一樣的。

    拿着貨币互相往來,道路上沒有壅塞。

    商量彼此不同意的事,而讨伐背叛不來周王朝廷拜見的國家。

    誰違背了這個盟誓,神明就來誅殺他,毀掉他的軍隊,使他不能夠享有國家。

    ”鄭伯到晉國去接受合約,并在瑣澤這地方開會,這是和平成功的緣故。

     經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傳狄人間宋之盟1以侵晉,而不設備,秋,晉人敗狄于交剛2。

     今注 1間宋之盟:趁着在宋西門之外的盟會的時候。

     2交剛:在今山西省隰縣境。

     今譯 狄人利用晉國在宋國盟誓的機會,去侵略晉國。

    狄人沒有設防備,秋天,晉人在交剛這地方打敗狄人。

     經冬十月。

     傳晉郤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1。

    郤至将登2,金奏作于下3,驚而走出。

    子反曰:“日雲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賓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4,如天之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

    ”子反曰:“如天之福,兩君相見,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5?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賓曰:“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世之治也,諸侯間于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于是乎有享宴之禮。

    享以訓共儉6,宴以示慈惠7。

    共儉以行禮,而慈惠以布政。

    政以禮成,民是以息。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8,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

    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幹城9。

    ’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争尋常以盡其民10,略其武夫11,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12。

    ’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幹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13。

    今吾子之言,亂之道也,不可以為法。

    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

    ”遂入卒事,歸以語範文子,文子曰:“無禮必食言14,吾死無日矣夫。

    ”冬,楚公子罷如晉聘且莅盟15。

    十二月,晉侯及楚公子罷盟于赤棘16。

     今注 1為地室而縣焉:在地下室中懸有鐘鼓,為作樂之用。

     2郤至将登:郤至要登到堂上的時候。

     3金奏作于下:在地下室中敲鐘以奏樂。

     4重之以備樂:以完備的音樂加重禮節。

     5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遺,焉用樂:隻能用一支箭以互相攻擊,又何必用樂器? 6享以訓共儉:享是為表示恭敬同儉省。

     7宴以示慈惠:宴以表示慈悲同恩惠。

     8朝而不夕:早晨辦公而不在夜晚。

    意思是事情不多。

     9赳赳武夫,公侯幹城:這是《詩經·周南》裡的一句話。

    意思是說勇敢的武夫,可以做公侯護衛的人。

     10争尋常以盡其民:尋是八尺,一尺六叫常。

    意思是争小的土地而打起戰争而毀掉它的人民。

     11略其武夫:取武夫為己用。

     12赳赳武夫,公侯腹心:這是在同一首詩中的另一句。

    勇敢的武夫,可以做公侯的心腹。

     13亂則反之:如果天下亂就變成相反。

     14無禮必食言:沒有禮貌必定食言。

     15且莅盟:這是為的報答郤至。

     16赤棘:晉地,在今山西省翼城縣。

     今譯 晉國郤至到楚國聘問,并且參加盟誓。

    楚王宴請他,子反相禮,在地下室裡懸着樂器,郤至要登到堂上,敲鐘奏樂在下邊,他就吓得走出來。

    子反說:“天已經将黑了,我們的君王也正在等待你,你何不進入呢?”郤至就說:“貴國君主不忘記對晉國先君的友好,施恩于我這個小官,賜給下臣以重大的禮節,更加以完備的樂章,要是上天降福,兩國的君相見的時候,還能夠用什麼來替代這種禮節?下臣不敢接受。

    ”子反說:“要是上天降福,兩國的君相見的時候,隻能用一支箭來互相贈送,何必用這種樂章呢?我們的君王等待着,你請進去吧!”郤至又說:“要是彼此相責,用一支箭相贈,這是禍難很大的,哪裡是什麼福氣?世上安治的時候,諸侯在周王事情的餘暇中,就互相朝見,于是就有享同宴的禮節。

    享是表示共儉的,宴是表示慈惠的。

    共儉是為推行禮節的,而慈惠是用以布告政治的。

    政治是由禮節來成功的,人民因此就可以安息。

    百官辦理各種事情,隻在早晨,而夜晚沒事,這是公侯所以保護他的人民的措施。

    所以,《詩經·周南》裡的一句詩說:‘很雄壯的武夫,是公侯保護城池的人。

    ’等到動亂的時候,諸侯貪婪,侵占的欲望已無所顧忌,為争很小的土地而毀盡它的人民,利用武人,作為自己的心腹爪牙。

    所以,同一首詩裡說:‘很雄壯的武夫,隻能做公侯的心腹。

    ’天下有道的時候,公侯就能為人民的幹城而控制他的心腹。

    要是有動亂就反過來。

    現在你所說的話,是動亂的道理,不可以用作法則。

    但是,你是主人,我郤至不敢不從。

    ”就進入堂上,辦完這件事,回到晉國就告訴範文子,範文子說:“無禮必然說話不算話,我們的死亡之日不遠了。

    ”冬天,楚國公子罷到晉國聘問,并且回報郤至的盟誓。

    十二月,晉侯與楚公子罷在赤棘盟會。

     成公十有三年(公元前五七八年) 經十有三年春,晉侯使郤锜來乞師。

     傳十三年春,晉侯使郤锜來乞師,将事不敬1。

    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

    郤子無基。

    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将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2?” 今注 1将事不敬:他表達晉君的要求不恭敬。

     2棄君命也,不亡何為:這是背棄了君的命令,那麼他怎能不滅亡? 今譯 十三年春,晉侯派晉大夫郤锜來要求軍隊幫助,他表達晉君要求的時候不恭敬。

    孟獻子說:“郤氏恐怕要滅亡了。

    禮,是身體的骨幹;敬,是身體的基礎。

    郤氏已經沒有基礎了。

    并且,他是晉國先君的下一代的卿,受晉君的命令來請求出兵,這是為保護國家,卻怠惰。

    這是背棄晉君的命令,那麼他怎能不滅亡?” 經三月,公如京師。

     傳三月,公如京師。

    宣伯欲賜1,請先使,王以行人之禮禮焉。

    孟獻子從,王以為介而重賄之2。

    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3、成肅公會晉侯伐秦。

    成子受脤于社不敬4。

    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5。

    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

    勤禮莫如緻敬,盡力莫如敦笃6,敬在養神,笃在守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7,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8。

    今成子惰,棄其命矣9。

    其不反乎?” 今注 1宣伯欲賜:宣伯想讓周王對自己賞賜。

     2王以為介而重賄之:周王以為他是相禮的人而加以重的贈賄。

     3劉康公:即王季子。

     4成子受脤于社不敬:成肅公到社廟中受祭祀的肉,不恭敬。

     5以定命也:這是以安定性命的。

     6勤禮莫如緻敬,盡力莫如敦笃:關于勤勞禮節,沒有比恭敬再好的,盡力氣沒有比勉勵與笃厚再好的。

     7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的大事情就在祭祀同打仗。

     8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祭祀的時候要奉獻祭肉,打仗以前有受祭社神肉的禮節,這全是與神明交往的大節目。

     9棄其命矣:他是放棄他的天命。

     今譯 三月,魯成公到周朝都城去,叔孫宣伯想着叫周王賞賜他,就要求先派他去,周王用對普通外交官的禮節對待他。

    到了成公去的時候,孟獻子随從他,周王以為孟獻子是相禮的人而加重他的财禮賞賜。

    魯成公與别國的諸侯朝見周王,就随從周國的兩個卿士劉康公同成肅公會同晉侯去伐秦國。

    成肅公在周社廟中受祭肉的時候,不恭敬。

    劉康公說:“我聽見說,人民受到天地的中和之氣而降生,這就是所謂‘生命’。

    所以有各種動作禮儀上下貴賤的規則,以安定他的性命。

    能幹的人遵守這些規則,可以得到幸福,不能幹的人不遵守這些規則,因此得到禍患。

    所以,君子勤于禮儀,小人竭盡力量。

    勤于禮儀沒有比恭敬再好的,竭盡力量沒有比勉勵與笃厚再好的。

    恭敬在于供奉神明,笃厚在于各安本分。

    一國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同打仗。

    祭祀要獻給宗廟祭肉,打仗的時候要接受祭社神的祭肉,這是與神交往的大節。

    現在成子懶惰了,是他丢掉他的命運,恐怕他是不能返國的。

    ” 經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經曹伯盧卒于師。

     傳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1,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2,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3。

    天禍晉國,文公如齊4,惠公如秦5。

    無祿6,獻公即世7,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8。

    又不能成大勳9,而為韓之師10。

    亦悔于厥心11,用集我文公12。

    是穆之成也13。

    文公躬擐甲胄14,跋履山川15,逾越險阻16,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17,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

    鄭人怒君之疆埸18,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

    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19。

    諸侯疾之,将緻命于秦20,文公恐懼,綏靜諸侯21,秦師克還22無害23,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24。

    無祿,文公即世25,穆為不吊26,蔑死我君,寡我襄公27。

    疊我殽地,奸絕我好28,伐我保城29,殄滅我費滑30。

    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31。

    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32,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33,猶願赦罪于穆公34。

    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35,天誘其衷36,成王隕命37,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38。

    康公,我之自出39,又欲阙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40,我是以有令狐之役41。

    康猶不悛42,入我河曲43,伐我涑川44,俘我王官45,翦我羁馬46,我是以有河曲之戰47。

    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48。

    及君之嗣49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50,曰:‘庶撫我乎51。

    ’君亦不惠稱盟52,利吾有狄難53,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54,虔劉我邊陲55,我是以有輔氏之聚56。

    君亦悔禍之延57,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58,使伯車59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複修舊德,以追念前勳。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60。

    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61,君又不祥62,背棄盟誓63。

    白狄及君同州64,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65也。

    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

    ’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66,君有二心于狄67曰:‘晉将伐女。

    ’狄應且憎68,是用告我。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69、秦三公70、楚三王71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72。

    ”不穀73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74。

    ’諸侯備聞此言75,斯是用痛心疾首76,昵就寡人77,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78,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甯諸侯以退79,豈敢徼亂80。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81,其不能以諸侯退矣82。

    敢盡布之執事83,俾執事實圖利之84。

    ”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

    諸侯是以睦于晉85。

    晉栾書将中軍,荀庚86佐之。

    士燮将上軍87,郤锜88佐之。

    韓厥将下軍89,荀?佐之90。

    趙旃将新軍91,郤至佐之92。

    郤毅93禦戎,栾鍼94為右。

    孟獻子95曰:“晉帥乘和96,師必有大功。

    ”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于麻隧97,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98,曹宣公99卒于師,師遂濟泾100,及侯麗101而還。

    迓晉侯于新楚102。

    成肅公卒于瑕。

     今注 1晉侯使呂相絕秦:晉侯,晉厲公。

    呂相,廚武子魏锜的兒子魏相,以食采于呂,亦稱呂相,一稱呂宣子,後為晉卿。

    絕秦,厲公口宣己命,使呂相往秦去絕交。

    以下皆絕秦的文辭。

     2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謂晉獻公與秦穆公交好。

    以追溯上世的事情,故說昔逮,昔即往昔,逮就是及。

     3重之以昏姻:秦穆公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所以說重之以婚姻。

     4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是指骊姬的亂事,晉文公以僖五年奔狄,處狄十二年而行。

    及齊,齊桓公妻之,故雲文公如齊。

    不言奔狄而雲如齊,舉所恃的大國。

     5惠公如秦:晉惠公以僖六年奔梁,至僖九年,秦納惠公,不言奔梁而雲如秦者,也是舉所恃的大國。

     6無祿:是死亡的别稱,與“不祿”同意。

    蓋雲命盡無從享受祿命。

    此處作“不幸”解,下同。

     7即世:就是死,獻公的死在僖九年。

     8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即指秦納夷吾為晉君的事。

     9不能成大勳:意思是說秦不能始終其事,成就立惠公的大功。

     10韓之師:即僖十五年秦、晉戰于韓,獲惠公入秦事。

     11亦悔于厥心:言秦亦自悔,故放還惠公。

     12用集我文公:指僖二十四年秦納文公事。

     13是穆之成也:言秦納文公,是秦穆公在晉國的成功。

     14躬擐甲胄:親自穿着戎衣,穿在身上的叫甲,戴在頭上的叫胄。

     15跋履山川:登山涉水的意思。

     16逾越險阻:意思是不辭艱難跋涉,用有事于遠方。

     17虞夏商周之胤:這是指陳、杞、宋、魯諸國,為東方諸侯的主角。

    秦在西方,故稱東方。

    胤是後裔。

     18鄭人怒君之疆埸:謂鄭人挑釁于秦國的邊境。

    埸音易,一指境界。

    杜預注:晉自以鄭貳于楚,故圍之,鄭非侵秦也,晉以此誣秦,事在僖公三十年。

     19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不欲稱秦君,隻稱其大夫擅自作主張。

     20諸侯疾之,将緻命于秦:各國皆憤怒而将緻死命以讨秦。

     21綏靜諸侯:文公使諸侯安定下來,以表示晉文公勸止各國的意思。

     22秦師克還:使秦國軍隊能全師回到秦國。

     23無害:并沒有受到損傷。

     24是我有大造于西也:言晉國對于秦國有甚大的襄助。

     25文公即世:晉文公在魯僖公三十二年死了。

     26穆為不吊:秦穆公不吊喪晉文公。

     27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謂秦國輕蔑文公的死亡,又以晉襄公新立,并欺負他的幼弱。

     28疊我殽地,奸絕我好:言秦國侵略晉國的殽地,以破壞秦晉兩國的舊和好。

     29伐我保城:杜預以為誣秦之辭。

    《左通補》則以為保城并非地名。

     30殄滅我費滑:指僖公三十三年秦襲鄭滅滑事。

    滑國都城在費,在今河南省缑氏縣,故叫作費滑。

     31傾覆我國家:此言秦之伐滑圖鄭,為欲傾危覆滅晉之國家也。

     32舊勳:謂納文公的功勳。

     33殽之師:在僖三十三年。

     34猶願赦罪于穆公:言晉雖勝,尚欲求解于秦。

     35即楚謀我:指秦穆公于殽戰敗後使鬬克歸楚求和事。

    見文十四年傳追叙的話。

     36天誘其衷:言上天使其暴露私衷。

     37成王隕命:指文元年楚成王被弑事。

    克歸時,适逢其會,故秦的計謀未成。

     38穆襄即世,康靈即位:文六年,秦穆公、晉襄公皆卒,秦康公、晉靈公嗣立,故雲穆、襄即世,康、靈即位。

     39康公,我之自出:秦康公為穆姬的兒子,晉的外甥。

    所以說“康公,我之自出”。

     40阙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亦晉文緻秦罪之辭。

    阙猶阙掘也。

    翦是截斷。

    蝥賊,食禾稼的害蟲,比喻秦所納的公子雍。

     41令狐之役:見文七年。

     42悛:改、更。

     43入我河曲:在文十二年。

     44涑川:《讀史方輿紀要》說:“涑水城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北二十六裡。

    ” 45俘我王官:在文三年。

     46翦我羁馬:在河曲之戰的年代。

     47河曲之戰:河曲的戰事見文十二年。

     48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言康公自絕,故不複東通晉。

     49及君之嗣:謂宣五年,秦桓公即位。

     50引領西望:延頸西向秦國而遙望着。

     51庶撫我乎:希望之辭。

    言秦或自此可以撫恤晉國。

     52君亦不惠稱盟:言秦桓公不肯滿足晉國希望而結盟。

     53有狄難:謂宣十五年晉滅赤狄潞氏。

     54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言秦師闌入河東,焚燒近河之箕、郜二邑,妨害晉的農作。

     55虔劉我邊垂:虔劉,殺也。

    邊垂即邊疆。

    垂音義同“陲”。

     56輔氏之聚:指宣十五年晉抗秦師,敗秦軍于輔氏。

    輔氏,晉地,在今陝西省朝邑縣西北。

     57悔禍之延:悔禍亂的延長。

     58獻穆:謂晉獻公、秦穆公。

     59伯車:秦桓公子。

     60景公即世:見成公十年。

     61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成公十一年傳:“秦、晉為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