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把他殺了。
經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傳十一月己酉,定王崩1。
今注 1定王崩:周定王死了。
今譯 十一月己酉,周定王死了。
經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傳冬,同盟于蟲牢1,鄭服也。
諸侯謀複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2。
今注 1蟲牢:鄭地,也作桐牢。
《河南通志》說:“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北三裡。
” 2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宋公使向為人來辭謝他不能與會,因為公子圍龜的禍亂。
按此條與上一條經傳前後不一樣,更足以證明《左氏春秋》與孔子所修的《春秋》不是一部書。
今譯 冬天,在蟲牢這地方同盟誓,因為鄭國已經服從。
諸侯想着再開會,宋公使向為人代表他說宋國有圍龜的亂事,所以不來開會。
成公六年(公元前五八五年) 經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成公六年春天,魯成公從蟲牢開會回來。
傳六年春,鄭伯如晉拜成1,子遊相2,授玉于東楹之東3。
士貞伯曰:“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已4,視流而行速5,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今注 1鄭伯如晉拜成:鄭伯到晉國去拜謝講和的成功。
2子遊相:子遊就是鄭大夫公子偃,相禮。
3授玉于東楹之東:授玉是行一種典禮,應該在兩楹的中間。
4自棄也已:他是自暴自棄。
5視流而行速:看東西太快,而走路也快。
今譯 六年春天,鄭伯到晉國去拜謝講和的成功。
鄭國大夫子遊相禮,在東楹的東邊舉行授玉的典禮。
晉國大夫士貞伯說:“鄭伯恐怕将要死了,是他自暴自棄,看東西太快,而行走又快,他在他的位子上不能安定,應當是不能夠長久。
” 經二月辛巳,立武宮。
傳二月,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1,非禮也。
聽于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
立武由己,非由人也2。
今注 1立武宮:建立了魯武公的廟。
2立武由己,非由人也:建立武功是由自己,不是由于旁人。
今譯 二月,魯國的季文子因為鞍地戰役的功勞就在魯國立了魯武公的廟,這是不合于禮的。
聽着旁人的話來救魯國的禍難,自己不能标榜武功。
建立武功應該在于自己,而不是由于别人的功勞。
經取鄟。
傳取鄟1,言易也。
今注 1鄟:在今山東省郯城縣東北。
今譯 占據了附庸的鄟國。
這樣記載是表示得來容易。
經衛孫良夫帥師侵宋。
傳三月,晉伯宗、夏陽說、衛孫良夫、甯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1。
師于鍼2,衛人不保。
說欲襲衛曰:“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3。
”伯宗曰:“不可,衛唯信晉,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
若襲之,是棄信也。
雖多衛俘,而晉無信,何以求諸侯?”乃止。
師還,衛人登陴4。
今注 1以其辭會也:因為他辭謝開會。
2鍼:在今河北省濮陽縣西南。
3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雖然不能攻進去,但是可以多俘虜回來,這就是晉軍以為我們有罪,也不會死亡。
4師還,衛人登陴:軍隊回去了,衛國人就上了城牆。
今譯 三月,晉國的伯宗、夏陽說、衛國的孫良夫、甯相、鄭國人、伊水和雒水旁邊的戎、陸渾、蠻氏,侵略宋國,因為去年宋國有公子圍龜的亂事沒有去參加盟會。
在鍼這地方屯兵,衛國人不守城,夏陽說想去襲衛國,他說:“雖然不一定能夠攻進去,但是多得了俘虜回來,就是有罪也不至于死。
”伯宗就說:“不可以的。
衛國因為相信晉國,所以晉國的軍隊在它的郊外,而并沒有設防備。
要是偷襲它,這是棄了信用。
雖是多得到衛國的俘虜,但是晉國失去信用,怎麼樣來獲得諸侯的擁護?”于是就停止了行動。
等到軍隊回去以後,衛國人登上城去守備。
經夏六月,邾子來朝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六月,邾國的君來魯國朝見。
傳晉人謀去故绛1。
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2,沃饒而近鹽3,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韓獻子将新中軍,且為仆大夫4。
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于寝庭5,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
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觏6,易觏則民愁,民愁則墊隘7,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8,不如新田9土厚水深,居之不疾10,有汾、浍以流其惡,且民從教11,十世之利也。
夫山澤林鹽,國之寶也。
國饒則民驕佚12,近寶,公室乃貧13,不可謂樂。
”公說,從之。
夏四月丁醜,晉遷于新田。
今注 1晉人謀去故绛:晉人想離開舊的都城故绛城。
2必居郇瑕氏之地:必然要住到郇瑕氏這地方。
江永說:“郇瑕兩個邑在解縣,二城相距不遠,故連成郇瑕。
” 3沃饒而近鹽:地方肥沃而近于鹽池。
鹽池在今山西省安邑縣及解縣,長五十一裡。
4仆大夫:是太仆的官。
5寝庭:是路寝的庭。
6其惡易觏:污穢的東西容易積聚。
7易觏則民愁,民愁則墊隘:居民就容易發愁,發愁就容易瘦弱。
8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沈溺是風濕,重膇是腳腫。
9不如新田:閻若璩親往新田考之,土人呼王官城(此專指新田,與文公三年之王官不同地),距故晉城(即故绛城)五十裡。
10土厚水深,居之不疾:這裡土田很厚,水也很深,所以住在那裡不會有風濕病。
11且民從教:人民沒有災患,所以很聽從政教。
12國饒則民驕佚:國家富饒則人民驕侈。
13近寶,公室乃貧:近于寶物,則國君的家财就容易貧窮。
今譯 晉國人計謀離開現在的都城绛。
各位大夫皆說:“必須遷到郇瑕氏這地方,它肥沃而近于鹽池,對國家有利,晉君一定很安樂,不可以失去它。
”韓獻子做新軍的将領,并且做仆大夫,掌管宮中的事。
晉君恭揖請他進去,韓獻子就跟着他立在路寝的庭院中。
晉君就說:“他們說的,怎麼樣?”韓獻子回答說:“不可以。
郇瑕氏這地方的土地薄,水很淺,污穢的東西容易積聚。
人民就會發愁,人民發愁就身體瘦弱,于是就有風濕腿腫的毛病。
不如遷到新田去,土很深厚,水也很深,住在那裡的人高燥,不容易得病,并且有汾水、浍水能夠沖走污穢,人民聽從政教,這是長久的利益。
郇瑕氏地方的山林川澤同鹽湖全是國家的寶貝。
國家富。
人民就驕佚,鄰近了寶藏,大家争利,公室就貧窮。
這不可以說是歡樂。
”晉君聽了很高興,就聽從了他。
夏天四月丁醜這天,晉國就遷都到新田。
經公孫嬰齊如晉。
經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
傳子叔聲伯如晉,命伐宋。
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1。
今注 1晉命也:這是受了晉國的命令。
今譯 魯國的子叔聲伯到晉國去,晉國命他伐宋國。
秋天,孟獻子同叔孫宣伯就侵略宋國,也是晉國的命令。
經壬申,鄭伯費卒。
傳六月,鄭悼公卒1。
今注 1鄭悼公卒:杜預注:“終士貞伯之言。
” 今譯 六月,鄭國的悼公死了。
經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傳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1。
今注 1鄭從晉故也:這是鄭國前年同晉國盟會的緣故。
今譯 楚國令尹子重伐鄭國,這是鄭國聽從晉國的緣故。
經冬,季孫行父如晉。
傳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1。
今注 1賀遷也:恭賀晉國遷都于新田。
今譯 冬天,季文子到晉國去,是祝賀晉國遷都。
經晉栾書帥師救鄭。
傳晉栾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1,楚師還。
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禦諸桑隧2,趙同、趙括欲戰,請于武子,武子将許之。
知莊子3、範文子4、韓獻子5谏曰:“不可。
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于此6,是遷戮也7。
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
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
于是軍師之欲戰者衆,或謂栾武子曰:“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子盍從衆!子為大政8,将酌于民者也9。
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
欲戰者可謂衆矣!《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10。
’衆故也。
”武子曰:“善鈞從衆11,夫善,衆之主也。
三卿為主,可謂衆矣。
從之,不亦可乎?” 今注 1繞角:《一統志》說:“繞角城在今河南魯山縣東南。
” 2桑隧:《一統志》說:“今河南確山縣東有桑裡亭,即成公六年,晉侵蔡,楚救蔡,禦諸桑隧處也。
” 3知莊子:即荀首,時為中軍佐。
4範文子:士燮,時為上軍佐。
5韓獻子:韓厥,時為新中軍将。
6吾遂至于此:遂到了蔡國。
7是遷戮也:這是把誅戮遷到别的地方去。
8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子盍從衆!子為大政:聖人與大家同欲望,所以能夠成功。
你為什麼不同衆人的欲望?你是掌政權的中軍元帥。
9将酌于民者也:是要酌取人民的心理。
10三人占,從二人:這是《書經·洪範》裡的一句話:“三個人要占卦,就要聽從兩人的話。
” 11善鈞從衆:大家的善要相等就從多數。
今譯 晉國栾書帶領軍隊去救鄭國,同楚國軍隊在繞角這地方相遇,楚軍就退卻。
晉軍就去侵略蔡國,楚國的公子申同公子成用楚國申、息兩縣的軍隊去救蔡國,在桑隧這地方來抵抗晉國軍隊,晉國大夫趙同、趙括想着作戰,就請示于栾書,栾書就要答應他們。
但是荀首、士燮、韓厥全都谏诤說:“不可以。
我們是來救鄭國,楚國軍隊走了,我們随着到蔡國這個地方,這是将殺戮搬家了。
殺戮不止,又激怒楚國軍隊。
打起仗來,必然失利,就是勝利了也沒有榮譽。
整頓軍隊出來打仗,隻打敗了楚國兩個縣的軍隊,有什麼榮譽呢?假若打不敗它,這羞辱就更厲害了,不如退回去吧。
”就退兵。
這時各軍的将領,願意打仗的很多,有的人對栾書說:“聖人是與大家同欲望,所以事情可以辦成。
你為什麼不從衆人的欲望?你是掌政權的人,應該斟酌民心來做事。
你的副佐十一個人,其中不願打仗的隻有三個人。
要打仗的可以說是衆多!《書經·洪範》篇說:‘三個人占蔔,就聽從兩個人的話。
’因為兩個人是多數。
”栾書就說:“大家的善要均等,就從多數,善是決定是否從衆的主要因素。
三卿為主,可以說是衆多。
聽從他們不也可以嗎?” 成公七年(公元前五八四年) 經七年春王正月,鼷鼠1食郊牛角。
改蔔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2。
今注 1鼷鼠:鼷音兮。
這是一種灰色的小老鼠。
此經無傳。
2乃免牛:于是就把牛廢除不用。
今譯 成公七年春天正月,小的老鼠吃了祭天的牛的角。
另外再占蔔祭天的牛,小老鼠又吃它的角,于是就把牛廢除不用。
經吳伐郯。
傳七年春,吳伐郯,郯成。
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
《詩》曰:‘不吊昊天,亂靡有定1。
’其此之謂乎?有上不吊2,其誰不受亂?吾亡無日矣。
”君子曰:“知懼如是,斯不亡矣3。
” 今注 1不吊昊天,亂靡有定:這是《詩經·小雅》中的一句詩。
因為上天不能哀恤人民,所以亂事永遠沒辦法解決。
2有上不吊:這是說上面霸主不仁慈。
3知懼如是,斯不亡矣:這樣的害怕就不會亡國了。
今譯 七年春,吳國讨伐小的郯國,郯同吳國講和了。
季文子說:“中原諸國不能振興軍隊,蠻夷來侵犯而沒有人能夠哀恤人民,這是因為沒有好的國君。
《詩經》說:‘上天不仁慈,亂事永遠不安定。
’就是指這件事。
上面霸主不仁慈,誰能夠不受這個亂離呢?我的滅亡沒有日子了。
”君子就說:“如此知道害怕,就不會亡國了。
” 傳鄭子良相成公以如晉,見且拜師1。
今注 1且拜師:并且拜謝以前晉國救鄭國的軍隊。
今譯 鄭國大夫子良,為鄭成公相禮,到晉國去。
鄭成公進見晉景公,并且道謝以前晉國救鄭國軍隊。
經夏五月,曹伯來朝。
傳夏,曹宣公來朝1。
今注 1曹宣公來朝:這是曹伯到魯國來朝見。
今譯 夏天,曹宣公到魯國朝見。
經不郊猶三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不祭天但是三望山川的禮。
經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經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八月戊辰,同盟于馬陵。
傳秋,楚子重伐鄭,師于氾1。
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2,囚鄖公鐘儀,獻諸晉。
八月,同盟于馬陵3,尋蟲牢之盟4,且莒服故也。
今注 1氾:氾音凡。
鄭地,在今河南省成臯縣(現在并入荥陽縣)東。
2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共仲與侯羽皆是鄭大夫,用軍隊去抵抗楚軍。
3馬陵:是鄭地。
《一統志》說:“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十五裡,有馬陵城,即成公七年同盟處。
亦即魏惠王三十年孫膑殺龐涓處。
” 4尋蟲牢之盟:這是重申蟲牢的盟會。
蟲牢的盟會在成公五年。
今譯 秋天,楚令尹子重伐鄭國,軍隊駐在氾這地方。
諸侯去救鄭國,鄭國的大夫共仲同侯羽攻打楚國的軍隊,捕獲楚國的鄖公鐘儀,獻給晉國。
八月,諸侯同盟于馬陵,這是重申蟲牢的舊盟會,并且莒國已經服從晉國的緣故。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成公自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晉人以鐘儀歸,囚諸軍府1。
今注 1囚諸軍府:把他囚禁在存軍械的庫中。
今譯 晉國人把楚國的鐘儀帶回到晉國,把他囚禁在軍械庫中。
經吳入州來。
傳楚圍宋之役1,師還,子重請取于申呂以為賞田2,王許之。
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禦北方3。
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
”王乃止。
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
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4,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
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
巫臣自晉遺二子書5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6,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7。
”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
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于晉。
以兩之一卒适吳8,舍偏兩之一焉9。
與其射禦,教吳乘車10,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于吳11。
吳始伐楚、伐巢、伐徐12,子重奔命。
馬陵之會,吳入州來13,子重自鄭奔命。
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14。
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15。
今注 1楚圍宋之役:楚國圍宋都城的戰役在魯宣公十四年。
2取于申呂以為賞田:把申同呂這兩個地方的田地以為子重的賞賜。
3是以為賦以禦北方:拿這裡的田賦組成軍隊,以抵抗北方。
4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他們都是巫臣的本家。
5巫臣自晉遺二子書:巫臣自晉給子重、子反寫信說。
6爾以讒慝貪婪事君:你們用讒言,而且很貪财來侍奉君王。
7餘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我必使你們一再來回奔逃以至于死亡。
罷音皮,同疲。
8以兩之一卒适吳:據《司馬法》說:“一百人為一卒,二十五人叫作兩。
”帶了一百二十五人的軍隊到吳國去。
9舍偏兩之一焉:留下九輛車同二十五個步卒在吳國。
10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給吳國人射箭同駕車,使吳國能夠練習車戰。
11使為行人于吳:使他的兒子狐庸在吳國做行人的官。
12伐巢、伐徐:巢同徐全是楚國的屬國。
13吳入州來:吳國攻入州來。
14于是乎一歲七奔命:于是楚國的子重同子反一年的工夫為救各國而南北逃奔七次。
15上國:到中原。
今譯 楚國圍宋國那次戰役,軍隊回到楚國,令尹子重請求将申、呂兩邑的田地賞給他,楚王答應了。
申公巫臣說:“不可以,申同呂所以做楚國的城邑,可以從這裡征發軍賦以抵禦北方。
假設拿它賞給子重,就等于沒有申、呂這兩個城,晉國同鄭國必定一直打到漢水。
”楚王就不給了。
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子反要娶夏姬,巫臣亦阻止他,後來巫臣卻把夏姬娶來一同出國,子反因而也怨恨他。
等到楚共王即位以後,子重同子反兩個人就殺掉巫臣的同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的兒子黑要,并且分他們的家産。
子重取了子閻的家産,又叫沈尹同王子罷瓜分了子蕩的家産。
子反取到黑要同清尹弗忌的家産。
巫臣從晉國給子重、子反寫信說:“你們是以讒言以及貪财來侍奉君王,又殺了很多無罪的人,我一定叫你們疲于奔走,以至于死。
”巫臣請派自己到吳國做使臣,晉侯答應了他。
吳王壽夢喜歡他,于是他就使吳國同晉國通好。
用一百二十五個人的軍隊到吳國去,他留下九輛兵車同二十五個步卒在吳國。
教給吳國人射箭、駕車,并且教給吳國人練習車戰,教給他們打仗的排陣,教給吳國反叛楚國。
把他的兒子狐庸留下做吳國行人的官。
吳國開始進攻楚國,伐巢、伐徐,子重奉命救他們。
在馬陵會見的時候,吳國侵入州來,子重因為正在救鄭國,他就從鄭國奔命來救州來。
于是子重、子反一年的工夫,七次奔命。
凡是蠻夷從前屬于楚國的,吳國全占據了。
吳國就變成大國,同中原各國開始交往。
經冬,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求雨。
經衛孫林父出奔晉。
傳衛定公惡孫林父,冬,孫林父出奔晉。
衛侯如晉,晉反戚焉1。
今注 1晉反戚焉:晉國把戚這地方還給衛國。
今譯 衛定公不喜歡孫林父,冬天,孫林父出奔到晉國。
衛侯到晉國去,晉國就将孫林父的封邑戚還給衛國。
成公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 經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傳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季文子餞之,私焉1,曰:“大國制義,以為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讨,無有貳心。
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于齊2,使歸諸敝邑。
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
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3?《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4。
’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5?霸主将德是以6,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7?《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8。
行父懼晉之不遠猶9,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 今注 1私焉:季文子偷偷跟韓穿說。
2用師于齊:對齊用兵,指鞍之戰。
3其誰不解體:諸侯哪一個不再對于晉國不服從? 4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是《詩經·衛風》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你的女子沒有絲毫的差錯而男子改變了他的行為。
男人不好,他的德行常常變化。
5而況霸主:何況是天下的霸主呢? 6霸主将德是以:霸主隻能用德行。
7其何以長有諸侯乎:怎麼能夠有諸侯很長久呢? 8猶之未遠,是用大簡:這是《詩經·大雅》裡的一句詩。
意思是說:圖謀的尚沒有長遠,所以必須大谏诤。
9不遠猶:晉國的圖謀不太遠。
今譯 成公八年春天,晉侯派韓穿到魯國來說汶陽之田,要求把成公二年魯國所拿汶水北邊的田地歸還給齊國。
季文子給他餞行,私下跟他說:“大國制定了義禮,憑這個可以做盟主,所以各國諸侯全都懷念它的德行,怕它的讨伐,就沒有二心。
說到汶水北邊這塊田地,是魯國本來所有的,用軍隊到齊國打仗,命令它歸還給我國,今天有不同的命令說:‘歸還給齊國。
’信用所以推行義禮,義禮為的是完成命令。
這是小國所希望而懷念的。
信用不可以得知,義禮也就沒法成立,四方諸侯,哪一個不會渙散、瓦解呢?《詩經·衛風》篇說:‘女的毫無差錯,可是男人卻變了行為,男人沒有标準,他的行為前後不一。
’七年之中,一次給魯國田地,又一次奪回去,前後不一,還有比這更甚的嗎?男人前後不一尚且可以丢掉配偶,何況是霸主呢?霸主應該尚德,但卻前後不一,這樣如何能夠得到諸侯長久的擁護呢?《詩經·大雅·闆》篇說:‘因為王者謀略缺乏遠見,所以就用大道理來谏诤他。
’我行父恐怕晉國不能夠深謀遠慮而失掉諸侯,所以敢私自向你說說。
” 經晉栾書帥師侵蔡。
傳晉栾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骊1。
楚師之還也2,晉侵沈,獲沈子揖3,初從知、範、韓也4。
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5。
《詩》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6。
’求善也夫。
作人斯有功績矣。
”是行也,鄭伯将會晉師7,門于許東門,大獲焉8。
今注 1申骊:是楚大夫。
2楚師之還也:這是指成公六年,楚師到了繞角,而回楚國。
3沈子揖:是沈國的君。
4初從知、範、韓也:這是晉國初次采用知氏、範氏同韓氏的計謀。
5從善如流,宜哉:服從能說好話的人跟流水一樣。
6恺悌君子,遐不作人:這是《詩經·大雅》中的一句話。
意思是說很祥和的君子能用遠方人才。
不,語助。
7鄭伯将會晉師:鄭伯會見晉國伐蔡國的軍隊。
8大獲焉:得到很多的俘虜。
今譯 晉國栾書領着軍隊侵蔡國,接着侵略楚國,捕獲楚國大夫申骊。
楚國軍隊回來的時候,晉國就侵略沈國,捕獲沈國的君揖,這是初次采用知、範、韓三氏的計謀。
君子說:“聽從好主意好像水流一樣,這是多麼恰當啊。
《詩經·大雅》說:‘這個很和善的君子能用遠方人才。
’這是指求善吧!用人就能有功勞了。
”這次行動,鄭伯将會合晉國伐蔡的軍隊,率領着鄭國的軍隊攻打許國都城的東門,俘獲很多。
經公孫嬰齊如莒。
傳聲伯如莒,逆也1。
今注 1逆也:他自己來迎接他的夫人。
今譯 魯國的聲伯到莒國去,他自己來迎接他的夫人。
經宋公使華元來聘。
經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
傳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1。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2,禮也。
今注 1聘共姬也:他是來聘求魯國的女兒為宋共公的夫人。
2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公孫壽是宋大夫,來送聘共姬禮的貨币。
今譯 宋國華元來魯國聘問,這是為的迎接宋共公的夫人共姬。
夏天,宋共公派公孫壽來魯國送納币,這是合于禮的。
經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傳十一月己酉,定王崩1。
今注 1定王崩:周定王死了。
今譯 十一月己酉,周定王死了。
經十有二月己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蟲牢。
傳冬,同盟于蟲牢1,鄭服也。
諸侯謀複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2。
今注 1蟲牢:鄭地,也作桐牢。
《河南通志》說:“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北三裡。
” 2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宋公使向為人來辭謝他不能與會,因為公子圍龜的禍亂。
按此條與上一條經傳前後不一樣,更足以證明《左氏春秋》與孔子所修的《春秋》不是一部書。
今譯 冬天,在蟲牢這地方同盟誓,因為鄭國已經服從。
諸侯想着再開會,宋公使向為人代表他說宋國有圍龜的亂事,所以不來開會。
成公六年(公元前五八五年) 經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成公六年春天,魯成公從蟲牢開會回來。
傳六年春,鄭伯如晉拜成1,子遊相2,授玉于東楹之東3。
士貞伯曰:“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已4,視流而行速5,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今注 1鄭伯如晉拜成:鄭伯到晉國去拜謝講和的成功。
2子遊相:子遊就是鄭大夫公子偃,相禮。
3授玉于東楹之東:授玉是行一種典禮,應該在兩楹的中間。
4自棄也已:他是自暴自棄。
5視流而行速:看東西太快,而走路也快。
今譯 六年春天,鄭伯到晉國去拜謝講和的成功。
鄭國大夫子遊相禮,在東楹的東邊舉行授玉的典禮。
晉國大夫士貞伯說:“鄭伯恐怕将要死了,是他自暴自棄,看東西太快,而行走又快,他在他的位子上不能安定,應當是不能夠長久。
” 經二月辛巳,立武宮。
傳二月,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1,非禮也。
聽于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
立武由己,非由人也2。
今注 1立武宮:建立了魯武公的廟。
2立武由己,非由人也:建立武功是由自己,不是由于旁人。
今譯 二月,魯國的季文子因為鞍地戰役的功勞就在魯國立了魯武公的廟,這是不合于禮的。
聽着旁人的話來救魯國的禍難,自己不能标榜武功。
建立武功應該在于自己,而不是由于别人的功勞。
經取鄟。
傳取鄟1,言易也。
今注 1鄟:在今山東省郯城縣東北。
今譯 占據了附庸的鄟國。
這樣記載是表示得來容易。
經衛孫良夫帥師侵宋。
傳三月,晉伯宗、夏陽說、衛孫良夫、甯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以其辭會也1。
師于鍼2,衛人不保。
說欲襲衛曰:“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3。
”伯宗曰:“不可,衛唯信晉,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
若襲之,是棄信也。
雖多衛俘,而晉無信,何以求諸侯?”乃止。
師還,衛人登陴4。
今注 1以其辭會也:因為他辭謝開會。
2鍼:在今河北省濮陽縣西南。
3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雖然不能攻進去,但是可以多俘虜回來,這就是晉軍以為我們有罪,也不會死亡。
4師還,衛人登陴:軍隊回去了,衛國人就上了城牆。
今譯 三月,晉國的伯宗、夏陽說、衛國的孫良夫、甯相、鄭國人、伊水和雒水旁邊的戎、陸渾、蠻氏,侵略宋國,因為去年宋國有公子圍龜的亂事沒有去參加盟會。
在鍼這地方屯兵,衛國人不守城,夏陽說想去襲衛國,他說:“雖然不一定能夠攻進去,但是多得了俘虜回來,就是有罪也不至于死。
”伯宗就說:“不可以的。
衛國因為相信晉國,所以晉國的軍隊在它的郊外,而并沒有設防備。
要是偷襲它,這是棄了信用。
雖是多得到衛國的俘虜,但是晉國失去信用,怎麼樣來獲得諸侯的擁護?”于是就停止了行動。
等到軍隊回去以後,衛國人登上城去守備。
經夏六月,邾子來朝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六月,邾國的君來魯國朝見。
傳晉人謀去故绛1。
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2,沃饒而近鹽3,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韓獻子将新中軍,且為仆大夫4。
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于寝庭5,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
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觏6,易觏則民愁,民愁則墊隘7,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8,不如新田9土厚水深,居之不疾10,有汾、浍以流其惡,且民從教11,十世之利也。
夫山澤林鹽,國之寶也。
國饒則民驕佚12,近寶,公室乃貧13,不可謂樂。
”公說,從之。
夏四月丁醜,晉遷于新田。
今注 1晉人謀去故绛:晉人想離開舊的都城故绛城。
2必居郇瑕氏之地:必然要住到郇瑕氏這地方。
江永說:“郇瑕兩個邑在解縣,二城相距不遠,故連成郇瑕。
” 3沃饒而近鹽:地方肥沃而近于鹽池。
鹽池在今山西省安邑縣及解縣,長五十一裡。
4仆大夫:是太仆的官。
5寝庭:是路寝的庭。
6其惡易觏:污穢的東西容易積聚。
7易觏則民愁,民愁則墊隘:居民就容易發愁,發愁就容易瘦弱。
8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沈溺是風濕,重膇是腳腫。
9不如新田:閻若璩親往新田考之,土人呼王官城(此專指新田,與文公三年之王官不同地),距故晉城(即故绛城)五十裡。
10土厚水深,居之不疾:這裡土田很厚,水也很深,所以住在那裡不會有風濕病。
11且民從教:人民沒有災患,所以很聽從政教。
12國饒則民驕佚:國家富饒則人民驕侈。
13近寶,公室乃貧:近于寶物,則國君的家财就容易貧窮。
今譯 晉國人計謀離開現在的都城绛。
各位大夫皆說:“必須遷到郇瑕氏這地方,它肥沃而近于鹽池,對國家有利,晉君一定很安樂,不可以失去它。
”韓獻子做新軍的将領,并且做仆大夫,掌管宮中的事。
晉君恭揖請他進去,韓獻子就跟着他立在路寝的庭院中。
晉君就說:“他們說的,怎麼樣?”韓獻子回答說:“不可以。
郇瑕氏這地方的土地薄,水很淺,污穢的東西容易積聚。
人民就會發愁,人民發愁就身體瘦弱,于是就有風濕腿腫的毛病。
不如遷到新田去,土很深厚,水也很深,住在那裡的人高燥,不容易得病,并且有汾水、浍水能夠沖走污穢,人民聽從政教,這是長久的利益。
郇瑕氏地方的山林川澤同鹽湖全是國家的寶貝。
國家富。
人民就驕佚,鄰近了寶藏,大家争利,公室就貧窮。
這不可以說是歡樂。
”晉君聽了很高興,就聽從了他。
夏天四月丁醜這天,晉國就遷都到新田。
經公孫嬰齊如晉。
經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
傳子叔聲伯如晉,命伐宋。
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1。
今注 1晉命也:這是受了晉國的命令。
今譯 魯國的子叔聲伯到晉國去,晉國命他伐宋國。
秋天,孟獻子同叔孫宣伯就侵略宋國,也是晉國的命令。
經壬申,鄭伯費卒。
傳六月,鄭悼公卒1。
今注 1鄭悼公卒:杜預注:“終士貞伯之言。
” 今譯 六月,鄭國的悼公死了。
經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傳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1。
今注 1鄭從晉故也:這是鄭國前年同晉國盟會的緣故。
今譯 楚國令尹子重伐鄭國,這是鄭國聽從晉國的緣故。
經冬,季孫行父如晉。
傳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1。
今注 1賀遷也:恭賀晉國遷都于新田。
今譯 冬天,季文子到晉國去,是祝賀晉國遷都。
經晉栾書帥師救鄭。
傳晉栾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1,楚師還。
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禦諸桑隧2,趙同、趙括欲戰,請于武子,武子将許之。
知莊子3、範文子4、韓獻子5谏曰:“不可。
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于此6,是遷戮也7。
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
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
于是軍師之欲戰者衆,或謂栾武子曰:“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子盍從衆!子為大政8,将酌于民者也9。
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
欲戰者可謂衆矣!《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10。
’衆故也。
”武子曰:“善鈞從衆11,夫善,衆之主也。
三卿為主,可謂衆矣。
從之,不亦可乎?” 今注 1繞角:《一統志》說:“繞角城在今河南魯山縣東南。
” 2桑隧:《一統志》說:“今河南確山縣東有桑裡亭,即成公六年,晉侵蔡,楚救蔡,禦諸桑隧處也。
” 3知莊子:即荀首,時為中軍佐。
4範文子:士燮,時為上軍佐。
5韓獻子:韓厥,時為新中軍将。
6吾遂至于此:遂到了蔡國。
7是遷戮也:這是把誅戮遷到别的地方去。
8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子盍從衆!子為大政:聖人與大家同欲望,所以能夠成功。
你為什麼不同衆人的欲望?你是掌政權的中軍元帥。
9将酌于民者也:是要酌取人民的心理。
10三人占,從二人:這是《書經·洪範》裡的一句話:“三個人要占卦,就要聽從兩人的話。
” 11善鈞從衆:大家的善要相等就從多數。
今譯 晉國栾書帶領軍隊去救鄭國,同楚國軍隊在繞角這地方相遇,楚軍就退卻。
晉軍就去侵略蔡國,楚國的公子申同公子成用楚國申、息兩縣的軍隊去救蔡國,在桑隧這地方來抵抗晉國軍隊,晉國大夫趙同、趙括想着作戰,就請示于栾書,栾書就要答應他們。
但是荀首、士燮、韓厥全都谏诤說:“不可以。
我們是來救鄭國,楚國軍隊走了,我們随着到蔡國這個地方,這是将殺戮搬家了。
殺戮不止,又激怒楚國軍隊。
打起仗來,必然失利,就是勝利了也沒有榮譽。
整頓軍隊出來打仗,隻打敗了楚國兩個縣的軍隊,有什麼榮譽呢?假若打不敗它,這羞辱就更厲害了,不如退回去吧。
”就退兵。
這時各軍的将領,願意打仗的很多,有的人對栾書說:“聖人是與大家同欲望,所以事情可以辦成。
你為什麼不從衆人的欲望?你是掌政權的人,應該斟酌民心來做事。
你的副佐十一個人,其中不願打仗的隻有三個人。
要打仗的可以說是衆多!《書經·洪範》篇說:‘三個人占蔔,就聽從兩個人的話。
’因為兩個人是多數。
”栾書就說:“大家的善要均等,就從多數,善是決定是否從衆的主要因素。
三卿為主,可以說是衆多。
聽從他們不也可以嗎?” 成公七年(公元前五八四年) 經七年春王正月,鼷鼠1食郊牛角。
改蔔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2。
今注 1鼷鼠:鼷音兮。
這是一種灰色的小老鼠。
此經無傳。
2乃免牛:于是就把牛廢除不用。
今譯 成公七年春天正月,小的老鼠吃了祭天的牛的角。
另外再占蔔祭天的牛,小老鼠又吃它的角,于是就把牛廢除不用。
經吳伐郯。
傳七年春,吳伐郯,郯成。
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無吊者也夫。
《詩》曰:‘不吊昊天,亂靡有定1。
’其此之謂乎?有上不吊2,其誰不受亂?吾亡無日矣。
”君子曰:“知懼如是,斯不亡矣3。
” 今注 1不吊昊天,亂靡有定:這是《詩經·小雅》中的一句詩。
因為上天不能哀恤人民,所以亂事永遠沒辦法解決。
2有上不吊:這是說上面霸主不仁慈。
3知懼如是,斯不亡矣:這樣的害怕就不會亡國了。
今譯 七年春,吳國讨伐小的郯國,郯同吳國講和了。
季文子說:“中原諸國不能振興軍隊,蠻夷來侵犯而沒有人能夠哀恤人民,這是因為沒有好的國君。
《詩經》說:‘上天不仁慈,亂事永遠不安定。
’就是指這件事。
上面霸主不仁慈,誰能夠不受這個亂離呢?我的滅亡沒有日子了。
”君子就說:“如此知道害怕,就不會亡國了。
” 傳鄭子良相成公以如晉,見且拜師1。
今注 1且拜師:并且拜謝以前晉國救鄭國的軍隊。
今譯 鄭國大夫子良,為鄭成公相禮,到晉國去。
鄭成公進見晉景公,并且道謝以前晉國救鄭國軍隊。
經夏五月,曹伯來朝。
傳夏,曹宣公來朝1。
今注 1曹宣公來朝:這是曹伯到魯國來朝見。
今譯 夏天,曹宣公到魯國朝見。
經不郊猶三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不祭天但是三望山川的禮。
經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經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八月戊辰,同盟于馬陵。
傳秋,楚子重伐鄭,師于氾1。
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2,囚鄖公鐘儀,獻諸晉。
八月,同盟于馬陵3,尋蟲牢之盟4,且莒服故也。
今注 1氾:氾音凡。
鄭地,在今河南省成臯縣(現在并入荥陽縣)東。
2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共仲與侯羽皆是鄭大夫,用軍隊去抵抗楚軍。
3馬陵:是鄭地。
《一統志》說:“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十五裡,有馬陵城,即成公七年同盟處。
亦即魏惠王三十年孫膑殺龐涓處。
” 4尋蟲牢之盟:這是重申蟲牢的盟會。
蟲牢的盟會在成公五年。
今譯 秋天,楚令尹子重伐鄭國,軍隊駐在氾這地方。
諸侯去救鄭國,鄭國的大夫共仲同侯羽攻打楚國的軍隊,捕獲楚國的鄖公鐘儀,獻給晉國。
八月,諸侯同盟于馬陵,這是重申蟲牢的舊盟會,并且莒國已經服從晉國的緣故。
經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成公自開會的地方回來。
傳晉人以鐘儀歸,囚諸軍府1。
今注 1囚諸軍府:把他囚禁在存軍械的庫中。
今譯 晉國人把楚國的鐘儀帶回到晉國,把他囚禁在軍械庫中。
經吳入州來。
傳楚圍宋之役1,師還,子重請取于申呂以為賞田2,王許之。
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禦北方3。
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
”王乃止。
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
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4,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
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
巫臣自晉遺二子書5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6,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7。
”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
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于晉。
以兩之一卒适吳8,舍偏兩之一焉9。
與其射禦,教吳乘車10,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于吳11。
吳始伐楚、伐巢、伐徐12,子重奔命。
馬陵之會,吳入州來13,子重自鄭奔命。
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14。
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15。
今注 1楚圍宋之役:楚國圍宋都城的戰役在魯宣公十四年。
2取于申呂以為賞田:把申同呂這兩個地方的田地以為子重的賞賜。
3是以為賦以禦北方:拿這裡的田賦組成軍隊,以抵抗北方。
4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他們都是巫臣的本家。
5巫臣自晉遺二子書:巫臣自晉給子重、子反寫信說。
6爾以讒慝貪婪事君:你們用讒言,而且很貪财來侍奉君王。
7餘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我必使你們一再來回奔逃以至于死亡。
罷音皮,同疲。
8以兩之一卒适吳:據《司馬法》說:“一百人為一卒,二十五人叫作兩。
”帶了一百二十五人的軍隊到吳國去。
9舍偏兩之一焉:留下九輛車同二十五個步卒在吳國。
10與其射禦,教吳乘車:教給吳國人射箭同駕車,使吳國能夠練習車戰。
11使為行人于吳:使他的兒子狐庸在吳國做行人的官。
12伐巢、伐徐:巢同徐全是楚國的屬國。
13吳入州來:吳國攻入州來。
14于是乎一歲七奔命:于是楚國的子重同子反一年的工夫為救各國而南北逃奔七次。
15上國:到中原。
今譯 楚國圍宋國那次戰役,軍隊回到楚國,令尹子重請求将申、呂兩邑的田地賞給他,楚王答應了。
申公巫臣說:“不可以,申同呂所以做楚國的城邑,可以從這裡征發軍賦以抵禦北方。
假設拿它賞給子重,就等于沒有申、呂這兩個城,晉國同鄭國必定一直打到漢水。
”楚王就不給了。
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子反要娶夏姬,巫臣亦阻止他,後來巫臣卻把夏姬娶來一同出國,子反因而也怨恨他。
等到楚共王即位以後,子重同子反兩個人就殺掉巫臣的同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的兒子黑要,并且分他們的家産。
子重取了子閻的家産,又叫沈尹同王子罷瓜分了子蕩的家産。
子反取到黑要同清尹弗忌的家産。
巫臣從晉國給子重、子反寫信說:“你們是以讒言以及貪财來侍奉君王,又殺了很多無罪的人,我一定叫你們疲于奔走,以至于死。
”巫臣請派自己到吳國做使臣,晉侯答應了他。
吳王壽夢喜歡他,于是他就使吳國同晉國通好。
用一百二十五個人的軍隊到吳國去,他留下九輛兵車同二十五個步卒在吳國。
教給吳國人射箭、駕車,并且教給吳國人練習車戰,教給他們打仗的排陣,教給吳國反叛楚國。
把他的兒子狐庸留下做吳國行人的官。
吳國開始進攻楚國,伐巢、伐徐,子重奉命救他們。
在馬陵會見的時候,吳國侵入州來,子重因為正在救鄭國,他就從鄭國奔命來救州來。
于是子重、子反一年的工夫,七次奔命。
凡是蠻夷從前屬于楚國的,吳國全占據了。
吳國就變成大國,同中原各國開始交往。
經冬,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求雨。
經衛孫林父出奔晉。
傳衛定公惡孫林父,冬,孫林父出奔晉。
衛侯如晉,晉反戚焉1。
今注 1晉反戚焉:晉國把戚這地方還給衛國。
今譯 衛定公不喜歡孫林父,冬天,孫林父出奔到晉國。
衛侯到晉國去,晉國就将孫林父的封邑戚還給衛國。
成公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 經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傳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季文子餞之,私焉1,曰:“大國制義,以為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讨,無有貳心。
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于齊2,使歸諸敝邑。
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
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3?《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4。
’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5?霸主将德是以6,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7?《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8。
行父懼晉之不遠猶9,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 今注 1私焉:季文子偷偷跟韓穿說。
2用師于齊:對齊用兵,指鞍之戰。
3其誰不解體:諸侯哪一個不再對于晉國不服從? 4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是《詩經·衛風》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你的女子沒有絲毫的差錯而男子改變了他的行為。
男人不好,他的德行常常變化。
5而況霸主:何況是天下的霸主呢? 6霸主将德是以:霸主隻能用德行。
7其何以長有諸侯乎:怎麼能夠有諸侯很長久呢? 8猶之未遠,是用大簡:這是《詩經·大雅》裡的一句詩。
意思是說:圖謀的尚沒有長遠,所以必須大谏诤。
9不遠猶:晉國的圖謀不太遠。
今譯 成公八年春天,晉侯派韓穿到魯國來說汶陽之田,要求把成公二年魯國所拿汶水北邊的田地歸還給齊國。
季文子給他餞行,私下跟他說:“大國制定了義禮,憑這個可以做盟主,所以各國諸侯全都懷念它的德行,怕它的讨伐,就沒有二心。
說到汶水北邊這塊田地,是魯國本來所有的,用軍隊到齊國打仗,命令它歸還給我國,今天有不同的命令說:‘歸還給齊國。
’信用所以推行義禮,義禮為的是完成命令。
這是小國所希望而懷念的。
信用不可以得知,義禮也就沒法成立,四方諸侯,哪一個不會渙散、瓦解呢?《詩經·衛風》篇說:‘女的毫無差錯,可是男人卻變了行為,男人沒有标準,他的行為前後不一。
’七年之中,一次給魯國田地,又一次奪回去,前後不一,還有比這更甚的嗎?男人前後不一尚且可以丢掉配偶,何況是霸主呢?霸主應該尚德,但卻前後不一,這樣如何能夠得到諸侯長久的擁護呢?《詩經·大雅·闆》篇說:‘因為王者謀略缺乏遠見,所以就用大道理來谏诤他。
’我行父恐怕晉國不能夠深謀遠慮而失掉諸侯,所以敢私自向你說說。
” 經晉栾書帥師侵蔡。
傳晉栾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骊1。
楚師之還也2,晉侵沈,獲沈子揖3,初從知、範、韓也4。
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5。
《詩》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6。
’求善也夫。
作人斯有功績矣。
”是行也,鄭伯将會晉師7,門于許東門,大獲焉8。
今注 1申骊:是楚大夫。
2楚師之還也:這是指成公六年,楚師到了繞角,而回楚國。
3沈子揖:是沈國的君。
4初從知、範、韓也:這是晉國初次采用知氏、範氏同韓氏的計謀。
5從善如流,宜哉:服從能說好話的人跟流水一樣。
6恺悌君子,遐不作人:這是《詩經·大雅》中的一句話。
意思是說很祥和的君子能用遠方人才。
不,語助。
7鄭伯将會晉師:鄭伯會見晉國伐蔡國的軍隊。
8大獲焉:得到很多的俘虜。
今譯 晉國栾書領着軍隊侵蔡國,接着侵略楚國,捕獲楚國大夫申骊。
楚國軍隊回來的時候,晉國就侵略沈國,捕獲沈國的君揖,這是初次采用知、範、韓三氏的計謀。
君子說:“聽從好主意好像水流一樣,這是多麼恰當啊。
《詩經·大雅》說:‘這個很和善的君子能用遠方人才。
’這是指求善吧!用人就能有功勞了。
”這次行動,鄭伯将會合晉國伐蔡的軍隊,率領着鄭國的軍隊攻打許國都城的東門,俘獲很多。
經公孫嬰齊如莒。
傳聲伯如莒,逆也1。
今注 1逆也:他自己來迎接他的夫人。
今譯 魯國的聲伯到莒國去,他自己來迎接他的夫人。
經宋公使華元來聘。
經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
傳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1。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2,禮也。
今注 1聘共姬也:他是來聘求魯國的女兒為宋共公的夫人。
2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币:公孫壽是宋大夫,來送聘共姬禮的貨币。
今譯 宋國華元來魯國聘問,這是為的迎接宋共公的夫人共姬。
夏天,宋共公派公孫壽來魯國送納币,這是合于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