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10豈不可谏誨:豈是不可以谏诤教誨? 11士莊伯不能對:鞏朔沒法回答。
12王使委于三吏:王就把這事情交給周朝的三公。
13非禮也,勿籍:這是不合于禮的,不要寫到竹簡上。
今譯 晉侯派鞏朔獻晉國戰勝齊國的戰利品到周朝,周王不見,使單襄公去辭謝他,說:“四夷不聽從王命,狂淫醉酒,失掉常度,王就叫諸侯讨伐他,勝利後就來獻戰利品。
王親自受這戰利品而加以慰勞,為的懲戒不恭敬的人,并且獎勸立功的人。
兄弟或者甥舅們侵犯、敗壞周王的法度,王命令讨伐他,勝利後隻告訴事情的成功,不來獻他的功勞。
這是為的敬親近的人,禁止做壞事的人。
現在,叔父能夠戰勝齊國,而不派一個曾受天子任命的卿來安撫王室。
所派遣來撫慰我的使者僅僅是鞏伯,而鞏伯在王室沒有位子,又違反先王的禮法。
我雖然想着歡迎鞏伯,但是不敢廢了舊規章使叔父蒙受恥辱。
因為齊國是周室甥舅的國家,而又是太師的後人,齊國豈會放縱它的欲望,使叔父發怒,難道不能夠教誨嗎?”鞏朔不能回答,周王就叫他把戰利品交給三公,對于鞏朔行的禮節,同諸侯戰勝敵人,使大夫告慶祝的禮節。
比對卿的禮節次一等。
周王請鞏伯吃飯又私自送他錢财,并且使相禮的告訴他:“這是不合禮的,不必記載下來。
” 成公三年(公元前五八八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傳三年春,諸侯伐鄭,次于伯牛1,讨邲之役也,遂東侵鄭。
鄭公子偃2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3,敗諸丘輿4。
皇戌5如楚獻捷。
今注 1伯牛:在今河南省陳留縣西南。
2鄭公子偃:是鄭穆公的兒子。
3覆諸鄤:伏兵在鄤這地方。
4敗諸丘輿:在丘輿這地方将晉國軍隊打敗。
丘輿在今河南省開封縣西南的吹台。
5皇戌:是鄭大夫。
今譯 成公三年春天的時候,諸侯聯軍讨伐鄭國,就把軍隊駐在伯牛這地方,這是讨伐邲地戰役鄭國對晉國有二心。
所以東侵到鄭國。
鄭穆公的兒子偃率領軍隊來抵抗,使鄭國東邊軍隊埋伏在鄤這地方,把晉國的軍隊在丘輿打敗了。
鄭國的大夫皇戌到楚國去獻戰利品。
經辛亥,葬衛穆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辛亥這一天,給衛穆公行葬禮。
經二月,公至自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魯成公從讨伐鄭國回魯國。
經甲子,新宮災,三日哭1。
今注 1新宮災,三日哭:新宮就是宣公的廟。
三日哭:哭了三天以表示哀悼。
此經無傳。
今譯 甲子這一天,宣公的新廟發生火災,哀哭了三天。
經乙亥,葬宋文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乙亥這天,給宋文公舉行葬禮。
經夏,公如晉。
傳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1。
今注 1拜汶陽之田:因為去年晉國使齊國送還魯國汶陽的田地,所以這次特别前往晉國拜謝。
今譯 夏天,魯成公到晉國拜謝使齊國歸還魯國汶陽的田地。
經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傳許恃楚而不事鄭1,鄭子良伐許2。
今注 1許恃楚而不事鄭:許國仗着楚國的力量而不侍奉鄭國。
2鄭子良伐許:鄭國子良就是公子去疾,讨伐許國。
今譯 許國仗着楚國的勢力,而不侍奉鄭國。
鄭國的大夫子良率軍隊讨伐許國。
經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傳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1。
于是荀首佐中軍矣2,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3,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4?”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5,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6?”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7。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8,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9,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10,而使嗣宗職11,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12,其弗敢違,其竭力緻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争。
”重為之禮而歸之。
今注 1以求知:因為要求把知交換使他能回晉國。
知在邲之戰時被楚國所獲。
2于是荀首佐中軍矣:這時知的父親荀首已經做到晉國的中軍佐。
3執事不以釁鼓:古時候被捕的人必定被殺,而把他的血塗在戰鼓上。
4然則德我乎:那麼你感激我嗎? 5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各自懲處仇敵,并互相赦免。
6其誰敢德:那誰敢以為德好呢? 7無怨無德,不知所報:既沒有怨恨,也沒有什麼感激,那就不知道有什麼需要報答了。
8以賜君之外臣首:就賞給你的外臣荀首。
因為荀首不是楚國的臣,所以自稱為外臣。
9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荀首就向晉君請求在荀氏宗廟上殺了我。
10若不獲命:要是晉軍既不殺我,也不在宗廟殺我。
11而使嗣宗職:反倒叫我接續祖宗的職位。
12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我就率領一部分的軍隊守住國境,假設遇見楚國的将領。
今譯 晉人送還楚國的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的屍身來贖知,那時荀首已經做了中軍佐,所以楚人允許了。
楚王送别知說:“你怨恨我嗎?”知回答說:“兩國交戰,臣沒有才幹,不能勝任所當職務,做了俘虜,蒙執事不把我殺了,用我的血塗在鼓上,卻使我回歸晉國去受罪刑,這是君的恩惠啊!臣自己沒有才能,還敢怨誰呢?”王說:“那麼你感我的恩德嗎?”回答說:“兩國為了想謀社稷的安全,要安定自己的百姓,各自懲處仇敵,并互相寬赦,兩方都釋放了累囚,以結成和好。
這兩國和好,臣又不曾與謀,又會感激誰?”王說:“那麼你回國後怎樣報答我?”答道:“下臣不再怨恨,君也不值得感恩。
既無怨恨,又無恩德,不知道報答什麼。
”楚王說:“話雖如此,可是你定要告訴我你的想法。
”知回答說:“靠承君王的福佑,臣能得歸骨到晉國去。
寡君如果把我正了法,那麼我雖然死,卻也感恩不盡。
如果靠你君王的恩惠,免了死,把我賜給君的外臣荀首。
荀首請了寡君的命令,戮臣在知氏的宗廟中,那麼也是死得幸運的。
如果君命不殺我,卻使臣接續祖宗的職位,挨着次第與聞了晉國的政事,領了偏師來治理晉國的疆場。
那時雖遇着了楚國的将帥,也不敢違背的,應當竭力盡忠出死力,和你楚國相戰沒有二心,拿來盡我做臣子的禮,這就是所以報你楚德的。
”楚王說:“不可和晉國相争。
”便格外用禮待他,送他歸去。
經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傳秋,叔孫僑如圍棘1,取汶陽之田。
棘不服,故圍之2。
今注 1棘:據《彙纂》說:“今山東肥城縣有棘亭。
” 2棘不服,故圍之:棘因不服從叔孫僑如,所以就把他圍起來。
今譯 秋天,叔孫僑如圍棘,取回汶陽之田地。
棘不肯歸服,所以把他圍困了。
經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因為旱災,所以舉行求雨的典禮。
經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傳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讨赤狄之餘焉1。
廧咎如潰,上失民也2。
今注 1讨赤狄之餘焉:讨伐赤狄的殘餘。
2廧咎如潰,上失民也:廧咎如潰亂了,因為在上的人失掉民心。
今譯 晉國的郤克同衛國的孫良夫,讨伐廧咎如。
這是讨伐赤狄的殘餘。
廧咎如軍隊潰亂,因為當政的人失掉了民心。
經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經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經丙午,及荀庚盟。
經丁未,及孫良夫盟。
傳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1來聘,且尋盟2。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且尋盟3。
公問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于晉也,其位在三4,孫子之于衛也,位為上卿,将誰先?”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5。
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6。
上下如是,古之制也7。
衛在晉不得為次國8,晉為盟主,其将先之9。
”丙午盟晉,丁未盟衛,禮也。
今注 1荀庚:是荀林父的兒子。
2尋盟:重申成公元年赤棘的盟會。
3尋盟:這是重申宣公七年的盟誓。
4其位在三:等于下卿。
5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皆降大國一等。
6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皆降大國二等。
7上下如是,古之制也:上下如此,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8衛在晉不得為次國:以《春秋》的時候論,是以強弱為分别。
衛國雖然是侯爵,與晉國相比還算是小國。
9晉為盟主,其将先之:晉國是盟會的主人,必須讓它在先。
今譯 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問魯國,并且重申成公元年赤棘的盟約。
衛侯亦使孫良夫來聘問,并來重申魯宣公七年的盟約。
魯成公向臧宣叔詢問,說:“中行伯在晉國,他是下卿的位子。
而孫良夫在衛國是上卿的位子,将讓哪一位先行禮?”臧宣叔回答說:“次等國家的上卿等于大國的中卿,中卿等于下卿,下卿等于上大夫。
小國的上卿等于大國的下卿,中卿等于上大夫,下卿等于下大夫。
上下如此,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衛國對晉國,不能夠做第二等國家,晉并且是盟主,必須讓它在先。
”丙午這天,與晉盟會,丁未這天,與衛盟誓,這是合于禮的。
經鄭伐許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鄭國讨伐許國。
傳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為卿1,賞鞍之功也。
今注 1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為卿:韓厥為新中軍将,趙括為佐,鞏朔為新上軍将,韓穿為佐,荀骓為新下軍将,趙旃為佐。
今譯 十二月甲戌這天,晉國創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做了卿的官,這是賞鞍之戰的功勞。
傳齊侯朝于晉,将授玉1。
郤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2辱也!寡君未之敢任3。
”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
韓厥曰:“君知厥也乎4?”齊侯曰:“服改矣5!”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 今注 1授玉:是為的行朝見的禮。
2婦人之笑:見宣公十七年。
3寡君未之敢任:我們的君對你這個恩惠不敢承受。
4君知厥也乎:你還認識韓厥嗎? 5服改矣:衣服改變了。
今譯 齊頃公往晉國朝見,将行使朝見授玉的典禮,郤克小跑着往前進說:“你這次來朝是為婦人的笑謝罪!我們的晉君并不敢承受你這種恩惠。
”晉侯設宴款待齊侯,齊侯用眼直看韓厥。
韓厥說:“你認識我韓厥嗎?”齊頃公說:“你的衣服換了樣子。
”韓厥登上堂來舉着酒杯說:“下臣之不惜一死,為的就是兩位君王今天在這堂上宴會。
” 傳荀?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将寘諸褚中以出1,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
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2。
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
”遂适齊。
今注 1鄭賈人有将寘諸褚中以出:鄭國商人有人想把荀藏到褚葉中暗中運出。
2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後來商人到晉國去,荀對他很好,好像商人真正偷運他到晉國一樣。
今譯 荀在楚國的時候,鄭國的商人想把他藏到褚葉中間來運出。
打算好了還沒有做,而楚國人已經将荀歸還晉國。
這個商人到晉國去貿易,荀把他招待得很好,好像是真正幫他逃出來似的。
這個商人說:“我沒有過這個功勞,敢享有這樣的報償嗎?我是一個小人,不可以欺騙君子你啊!”就到齊國去了。
成公四年(公元前五八七年) 經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傳四年春,宋華元來聘,通嗣君也1。
今注 1通嗣君也:這是為着宋共公方才即位,所以使華元來聘問。
今譯 成公四年春天,宋國的華元來魯國聘問,這是為的宋共公新即位的緣故。
經三月壬申,鄭伯堅1卒。
今注 1鄭伯堅:就是鄭襄公。
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壬申這天,鄭襄公死了。
經杞伯來朝。
傳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1。
今注 1歸叔姬故也:杞伯來朝見魯成公,為的是他與魯女叔姬離婚的緣故。
今譯 杞伯到魯國來朝見,因為他要說明為何與魯國的叔姬離婚。
經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甲寅這天,臧孫許死了。
經公如晉。
傳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
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1。
《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2。
’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3,可不敬乎?” 今注 1晉侯必不免:晉景公必定不能壽終。
2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這是《詩經·周頌》的一句話,意思說:恭敬啊,恭敬,天是很顯明的,天命是不容易得到的。
3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晉侯的命運全在諸侯的手中。
今譯 夏天,魯成公到晉國去,晉侯接見魯成公,不恭敬。
季文子就說:“晉侯必定不能壽終。
《詩經·周頌》上說:‘恭敬啊,恭敬,上天很顯明,受天命是很不容易的啊!’晉侯的命運全掌握在諸侯的手裡,怎麼能不恭敬呢?” 經葬鄭襄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鄭襄公行葬禮。
經秋,公至自晉。
傳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
季文子曰:“不可。
晉雖無道,未可叛也。
國大臣睦而迩于我1,諸侯聽焉2,未可以貳。
史佚之志有之3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4,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今注 1國大臣睦而迩于我:國家很大,而晉國大臣們全都很和睦,又離我們疆界很近。
2諸侯聽焉:諸侯全都服從它。
3史佚之志有之:史佚是周文王的太史,他的書裡有這句話。
4楚雖大,非吾族也:楚國雖然廣大,但他跟我們不同族。
今譯 秋天,魯成公從晉國回來,想着同楚國和平而背叛晉國。
季文子就說:“不可以。
晉國雖然無道,也不可以背叛。
晉國大、群臣和睦,并且離我國很近,諸侯全都服從它,我們不可以對它有二心。
周文王的太史佚的書中有這句話說:‘不是我同族類的人,他的心思必定不相同。
’楚國雖是大國,但不跟我們同族,難道肯愛我們嗎?”魯成公就停止了。
經冬,城郓1。
今注 1郓:魯國有二個郓,現在所城的是西郓,在今山東省郓城縣東十六裡。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修魯國的郓城。
經鄭伯伐許。
傳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1,許人敗諸展陂2。
鄭伯伐許,取任、泠敦之田3。
今注 1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前年鄭國伐許侵占它的田地,所以現在來整理它的疆界。
2展陂:是許地,在今河南省許昌縣西北。
3任、泠敦之田:任、泠敦都是許地,據《彙纂》說:“皆在今河南省許昌縣境内。
” 今譯 冬天十一月,鄭國公孫申率領着軍隊,到許國來劃定他所得到的許國國土的疆界。
許國軍隊在展陂這地方打敗他。
于是鄭伯就伐許國都城,奪取了任、泠敦的田地。
傳晉栾書将中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氾、祭1。
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2,皇戌攝鄭伯之辭3,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4。
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5。
” 今注 1氾、祭:氾在今河南省氾水縣(氾水縣今已廢,在今荥陽縣西北,鞏縣東北)東南,祭在今河南省鄭縣東北十五裡。
2鄭伯與許男訟焉:鄭伯同許男争訟。
3皇戌攝鄭伯之辭:鄭國的大夫皇戌替鄭伯對答。
4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那麼兩國所願意成功的也就可以知道了。
5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要不然我不能夠确知并使兩國達成和解。
今譯 晉國栾書率領着中軍,荀首做他的副佐,士燮做上軍佐,去救許國,讨伐鄭國,取了鄭地名叫氾和祭的地方。
楚國令子反來救鄭國。
鄭伯同許男在子反的面前争訟,鄭國的大夫皇戌替鄭伯對答。
子反聽了不能夠決斷,就說:“你們要是能來見楚國的君,楚君和幾個臣子可以共同聽你們兩國所希望的,那就可以解決了。
不然的話,我不能夠确知并使兩國達成和解。
” 傳晉趙嬰通于趙莊姬1。
今注 1晉趙嬰通于趙莊姬:趙嬰是趙盾的弟弟,趙莊姬是趙盾的兒子趙朔的妻子,他們二人私通。
今譯 晉國趙盾的弟弟趙嬰與趙盾的兒子趙朔的妻子趙莊姬私通。
成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六年) 經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傳五年春,原、屏放諸齊1。
嬰曰:“我在,故栾氏不作2;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3,舍我何害?”弗聽。
嬰夢天使謂己:“祭餘,餘福女。
”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
”既而告其人4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
祭其得亡乎5。
”祭之之明日而亡。
今注 1原、屏放諸齊:原、屏是指趙嬰的哥哥趙同和趙括,他們把趙嬰放逐到齊國去。
2我在,故栾氏不作:因為我在國内,所以栾氏不敢對趙氏作亂。
3人各有能有不能:每個人各有能做的事也有不能做的事。
意思說我雖淫亂,但可以使趙莊姬保護趙氏。
4既而告其人:士貞伯告訴他的侍從。
5祭其得亡乎:如果祭祀就可以逃奔别國。
今譯 成公五年春天,趙同、趙括把趙嬰驅逐到齊國去。
趙嬰說:“我若在國,栾氏不敢作亂;我若出亡,兩位兄長必定要發愁了。
并且每個人有能幹的也有不能幹的,放過我有什麼害處?”他們不聽從他。
趙嬰夢見上天派人對他說:“你要祭祀我,我就使你得到福。
”他派人去問士貞伯,士貞伯說:“不知道。
”後來士貞伯就告訴他左右的人說:“神是加福于仁人,而加禍于淫人的,淫亂而不得到懲罰,這就是福。
如果祭神或者可以逃亡到别國。
”趙嬰祭祀了神靈,第二天就逃亡了。
經仲孫蔑如宋。
傳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1。
今注 1報華元也:回答華元的聘問。
今譯 孟獻子到宋國去,這是回答上次宋國華元的聘問。
經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于穀。
傳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穀1。
今注 1宣伯餫諸穀:餫音郓。
餫是在野地送飯。
魯國的叔孫僑如到穀這地方給他送飯。
今譯 夏天,晉大夫荀首到齊國去迎接女子,所以魯國的叔孫僑如到魯國穀這地方去給他送飯。
經梁山崩。
傳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1。
伯宗辟重曰:“辟傳。
”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2。
”問其所,曰:“绛人也。
”問绛事焉,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謀之。
”問将若之何3。
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4,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5,降服6,乘缦7,徹樂8,出次9,祝币10,史辭11,以禮焉12。
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13?”伯宗請見之14,不可。
遂以告而從之15。
今注 1晉侯以傳召伯宗:傳是驿車。
晉侯就用驿車來召伯宗到都城去。
2待我不如捷之速也:等到我的車子避開,不如另走捷徑。
3問将若之何:問這有什麼辦法。
4國主山川:國家本來以山同川為主祭的。
5君為之不舉:國君就撤去很好的食品。
6降服:穿的衣服也不再華盛。
7乘缦:車上沒畫文采叫缦。
乘這種沒有文采的車。
8徹樂:取消作樂。
9出次:到城外去居住。
10祝币:由祝官陳列很多玉币。
11史辭:太史就作國君責備自己的言辭。
12以禮焉:這是為的禮告山同川。
13雖伯宗若之何:就是伯宗又有什麼辦法? 14伯宗請見之:伯宗請他與晉國的君見面。
15遂以告而從之:就告訴晉國的君,晉侯就照這辦法來做。
今譯 晉國的梁山崩塌了,晉侯用驿車召見伯宗。
伯宗在路上命一個擋在驿車前面載重的車說:“避開我這驿車。
”那載重車上的人就說:“等着我避開,不如走小路快。
”伯宗很驚異地問他是哪裡的人,回答說:“是晉國都城绛的人。
”伯宗就問绛的事情,這個載重的人就說:“因為梁山崩塌,所以召見伯宗來商量。
”伯宗又問他說那怎麼辦呢?他說:“山因為有腐朽的土壤就崩了,那有什麼辦法?國以山川為主祭,所以山要崩川要幹,為君的就不吃好的菜,穿壞的衣服,車上也棄掉文飾,取消作樂,到都城郊外去居住,禱告的人陳列玉币,大史作文章為君自責,這是對于山川所行的禮節。
不過如此而已,就是伯宗又能怎麼辦呢?”伯宗請他一同見晉君,他不肯。
就把這套話告訴晉君。
晉侯照他的話來辦理。
經秋,大水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國發生大水。
傳許靈公訴鄭伯于楚1。
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2。
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于晉。
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于垂棘3。
今注 1許靈公訴鄭伯于楚:許靈公到楚國去告鄭悼公。
2皇戌及子國:皇戌是鄭大夫,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
楚國因為鄭國沒打赢官司,所以把他們逮捕了。
3垂棘:晉地。
《群經釋地》說:“以為垂棘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南。
” 今譯 許靈公到楚國告訟鄭伯,六月,鄭悼公到楚國打官司,鄭國沒有勝利,楚人就把鄭國的皇戌及鄭穆公的兒子子國全逮着。
鄭伯回來以後使公子偃到晉國請求和平。
秋天八月,鄭悼公與晉國大夫趙同在垂棘這地方盟誓。
傳宋公子圍龜1為質于楚而歸,華元享之,請鼓噪以出,鼓噪以複入,曰:“習攻華氏2。
”宋公殺之。
今注 1宋公子圍龜:圍龜是宋文公的兒子。
2習攻華氏:練習攻打華氏一家。
這是因為魯宣公十五年,華元使公子圍龜替代他到楚國去做人質,所以他想攻打華氏。
今譯 宋國的公子圍龜到楚國做人質回來,華元請他吃飯。
公子圍龜就請打着鼓離開華元家,再敲着鼓進入華元家,說:“我這是練習攻打華氏一家。
”宋國的君就
10豈不可谏誨:豈是不可以谏诤教誨? 11士莊伯不能對:鞏朔沒法回答。
12王使委于三吏:王就把這事情交給周朝的三公。
13非禮也,勿籍:這是不合于禮的,不要寫到竹簡上。
今譯 晉侯派鞏朔獻晉國戰勝齊國的戰利品到周朝,周王不見,使單襄公去辭謝他,說:“四夷不聽從王命,狂淫醉酒,失掉常度,王就叫諸侯讨伐他,勝利後就來獻戰利品。
王親自受這戰利品而加以慰勞,為的懲戒不恭敬的人,并且獎勸立功的人。
兄弟或者甥舅們侵犯、敗壞周王的法度,王命令讨伐他,勝利後隻告訴事情的成功,不來獻他的功勞。
這是為的敬親近的人,禁止做壞事的人。
現在,叔父能夠戰勝齊國,而不派一個曾受天子任命的卿來安撫王室。
所派遣來撫慰我的使者僅僅是鞏伯,而鞏伯在王室沒有位子,又違反先王的禮法。
我雖然想着歡迎鞏伯,但是不敢廢了舊規章使叔父蒙受恥辱。
因為齊國是周室甥舅的國家,而又是太師的後人,齊國豈會放縱它的欲望,使叔父發怒,難道不能夠教誨嗎?”鞏朔不能回答,周王就叫他把戰利品交給三公,對于鞏朔行的禮節,同諸侯戰勝敵人,使大夫告慶祝的禮節。
比對卿的禮節次一等。
周王請鞏伯吃飯又私自送他錢财,并且使相禮的告訴他:“這是不合禮的,不必記載下來。
” 成公三年(公元前五八八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傳三年春,諸侯伐鄭,次于伯牛1,讨邲之役也,遂東侵鄭。
鄭公子偃2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3,敗諸丘輿4。
皇戌5如楚獻捷。
今注 1伯牛:在今河南省陳留縣西南。
2鄭公子偃:是鄭穆公的兒子。
3覆諸鄤:伏兵在鄤這地方。
4敗諸丘輿:在丘輿這地方将晉國軍隊打敗。
丘輿在今河南省開封縣西南的吹台。
5皇戌:是鄭大夫。
今譯 成公三年春天的時候,諸侯聯軍讨伐鄭國,就把軍隊駐在伯牛這地方,這是讨伐邲地戰役鄭國對晉國有二心。
所以東侵到鄭國。
鄭穆公的兒子偃率領軍隊來抵抗,使鄭國東邊軍隊埋伏在鄤這地方,把晉國的軍隊在丘輿打敗了。
鄭國的大夫皇戌到楚國去獻戰利品。
經辛亥,葬衛穆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辛亥這一天,給衛穆公行葬禮。
經二月,公至自伐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魯成公從讨伐鄭國回魯國。
經甲子,新宮災,三日哭1。
今注 1新宮災,三日哭:新宮就是宣公的廟。
三日哭:哭了三天以表示哀悼。
此經無傳。
今譯 甲子這一天,宣公的新廟發生火災,哀哭了三天。
經乙亥,葬宋文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乙亥這天,給宋文公舉行葬禮。
經夏,公如晉。
傳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1。
今注 1拜汶陽之田:因為去年晉國使齊國送還魯國汶陽的田地,所以這次特别前往晉國拜謝。
今譯 夏天,魯成公到晉國拜謝使齊國歸還魯國汶陽的田地。
經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傳許恃楚而不事鄭1,鄭子良伐許2。
今注 1許恃楚而不事鄭:許國仗着楚國的力量而不侍奉鄭國。
2鄭子良伐許:鄭國子良就是公子去疾,讨伐許國。
今譯 許國仗着楚國的勢力,而不侍奉鄭國。
鄭國的大夫子良率軍隊讨伐許國。
經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傳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1。
于是荀首佐中軍矣2,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3,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4?”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5,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6?”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7。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8,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9,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10,而使嗣宗職11,次及于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12,其弗敢違,其竭力緻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争。
”重為之禮而歸之。
今注 1以求知:因為要求把知交換使他能回晉國。
知在邲之戰時被楚國所獲。
2于是荀首佐中軍矣:這時知的父親荀首已經做到晉國的中軍佐。
3執事不以釁鼓:古時候被捕的人必定被殺,而把他的血塗在戰鼓上。
4然則德我乎:那麼你感激我嗎? 5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各自懲處仇敵,并互相赦免。
6其誰敢德:那誰敢以為德好呢? 7無怨無德,不知所報:既沒有怨恨,也沒有什麼感激,那就不知道有什麼需要報答了。
8以賜君之外臣首:就賞給你的外臣荀首。
因為荀首不是楚國的臣,所以自稱為外臣。
9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荀首就向晉君請求在荀氏宗廟上殺了我。
10若不獲命:要是晉軍既不殺我,也不在宗廟殺我。
11而使嗣宗職:反倒叫我接續祖宗的職位。
12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我就率領一部分的軍隊守住國境,假設遇見楚國的将領。
今譯 晉人送還楚國的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的屍身來贖知,那時荀首已經做了中軍佐,所以楚人允許了。
楚王送别知說:“你怨恨我嗎?”知回答說:“兩國交戰,臣沒有才幹,不能勝任所當職務,做了俘虜,蒙執事不把我殺了,用我的血塗在鼓上,卻使我回歸晉國去受罪刑,這是君的恩惠啊!臣自己沒有才能,還敢怨誰呢?”王說:“那麼你感我的恩德嗎?”回答說:“兩國為了想謀社稷的安全,要安定自己的百姓,各自懲處仇敵,并互相寬赦,兩方都釋放了累囚,以結成和好。
這兩國和好,臣又不曾與謀,又會感激誰?”王說:“那麼你回國後怎樣報答我?”答道:“下臣不再怨恨,君也不值得感恩。
既無怨恨,又無恩德,不知道報答什麼。
”楚王說:“話雖如此,可是你定要告訴我你的想法。
”知回答說:“靠承君王的福佑,臣能得歸骨到晉國去。
寡君如果把我正了法,那麼我雖然死,卻也感恩不盡。
如果靠你君王的恩惠,免了死,把我賜給君的外臣荀首。
荀首請了寡君的命令,戮臣在知氏的宗廟中,那麼也是死得幸運的。
如果君命不殺我,卻使臣接續祖宗的職位,挨着次第與聞了晉國的政事,領了偏師來治理晉國的疆場。
那時雖遇着了楚國的将帥,也不敢違背的,應當竭力盡忠出死力,和你楚國相戰沒有二心,拿來盡我做臣子的禮,這就是所以報你楚德的。
”楚王說:“不可和晉國相争。
”便格外用禮待他,送他歸去。
經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傳秋,叔孫僑如圍棘1,取汶陽之田。
棘不服,故圍之2。
今注 1棘:據《彙纂》說:“今山東肥城縣有棘亭。
” 2棘不服,故圍之:棘因不服從叔孫僑如,所以就把他圍起來。
今譯 秋天,叔孫僑如圍棘,取回汶陽之田地。
棘不肯歸服,所以把他圍困了。
經大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因為旱災,所以舉行求雨的典禮。
經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傳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讨赤狄之餘焉1。
廧咎如潰,上失民也2。
今注 1讨赤狄之餘焉:讨伐赤狄的殘餘。
2廧咎如潰,上失民也:廧咎如潰亂了,因為在上的人失掉民心。
今譯 晉國的郤克同衛國的孫良夫,讨伐廧咎如。
這是讨伐赤狄的殘餘。
廧咎如軍隊潰亂,因為當政的人失掉了民心。
經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經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經丙午,及荀庚盟。
經丁未,及孫良夫盟。
傳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1來聘,且尋盟2。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且尋盟3。
公問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于晉也,其位在三4,孫子之于衛也,位為上卿,将誰先?”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5。
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6。
上下如是,古之制也7。
衛在晉不得為次國8,晉為盟主,其将先之9。
”丙午盟晉,丁未盟衛,禮也。
今注 1荀庚:是荀林父的兒子。
2尋盟:重申成公元年赤棘的盟會。
3尋盟:這是重申宣公七年的盟誓。
4其位在三:等于下卿。
5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皆降大國一等。
6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皆降大國二等。
7上下如是,古之制也:上下如此,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8衛在晉不得為次國:以《春秋》的時候論,是以強弱為分别。
衛國雖然是侯爵,與晉國相比還算是小國。
9晉為盟主,其将先之:晉國是盟會的主人,必須讓它在先。
今譯 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問魯國,并且重申成公元年赤棘的盟約。
衛侯亦使孫良夫來聘問,并來重申魯宣公七年的盟約。
魯成公向臧宣叔詢問,說:“中行伯在晉國,他是下卿的位子。
而孫良夫在衛國是上卿的位子,将讓哪一位先行禮?”臧宣叔回答說:“次等國家的上卿等于大國的中卿,中卿等于下卿,下卿等于上大夫。
小國的上卿等于大國的下卿,中卿等于上大夫,下卿等于下大夫。
上下如此,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衛國對晉國,不能夠做第二等國家,晉并且是盟主,必須讓它在先。
”丙午這天,與晉盟會,丁未這天,與衛盟誓,這是合于禮的。
經鄭伐許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鄭國讨伐許國。
傳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為卿1,賞鞍之功也。
今注 1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為卿:韓厥為新中軍将,趙括為佐,鞏朔為新上軍将,韓穿為佐,荀骓為新下軍将,趙旃為佐。
今譯 十二月甲戌這天,晉國創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骓、趙旃皆做了卿的官,這是賞鞍之戰的功勞。
傳齊侯朝于晉,将授玉1。
郤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2辱也!寡君未之敢任3。
”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
韓厥曰:“君知厥也乎4?”齊侯曰:“服改矣5!”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 今注 1授玉:是為的行朝見的禮。
2婦人之笑:見宣公十七年。
3寡君未之敢任:我們的君對你這個恩惠不敢承受。
4君知厥也乎:你還認識韓厥嗎? 5服改矣:衣服改變了。
今譯 齊頃公往晉國朝見,将行使朝見授玉的典禮,郤克小跑着往前進說:“你這次來朝是為婦人的笑謝罪!我們的晉君并不敢承受你這種恩惠。
”晉侯設宴款待齊侯,齊侯用眼直看韓厥。
韓厥說:“你認識我韓厥嗎?”齊頃公說:“你的衣服換了樣子。
”韓厥登上堂來舉着酒杯說:“下臣之不惜一死,為的就是兩位君王今天在這堂上宴會。
” 傳荀?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将寘諸褚中以出1,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
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2。
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
”遂适齊。
今注 1鄭賈人有将寘諸褚中以出:鄭國商人有人想把荀藏到褚葉中暗中運出。
2賈人如晉,荀善視之如實出己:後來商人到晉國去,荀對他很好,好像商人真正偷運他到晉國一樣。
今譯 荀在楚國的時候,鄭國的商人想把他藏到褚葉中間來運出。
打算好了還沒有做,而楚國人已經将荀歸還晉國。
這個商人到晉國去貿易,荀把他招待得很好,好像是真正幫他逃出來似的。
這個商人說:“我沒有過這個功勞,敢享有這樣的報償嗎?我是一個小人,不可以欺騙君子你啊!”就到齊國去了。
成公四年(公元前五八七年) 經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傳四年春,宋華元來聘,通嗣君也1。
今注 1通嗣君也:這是為着宋共公方才即位,所以使華元來聘問。
今譯 成公四年春天,宋國的華元來魯國聘問,這是為的宋共公新即位的緣故。
經三月壬申,鄭伯堅1卒。
今注 1鄭伯堅:就是鄭襄公。
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壬申這天,鄭襄公死了。
經杞伯來朝。
傳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1。
今注 1歸叔姬故也:杞伯來朝見魯成公,為的是他與魯女叔姬離婚的緣故。
今譯 杞伯到魯國來朝見,因為他要說明為何與魯國的叔姬離婚。
經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甲寅這天,臧孫許死了。
經公如晉。
傳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
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1。
《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2。
’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3,可不敬乎?” 今注 1晉侯必不免:晉景公必定不能壽終。
2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這是《詩經·周頌》的一句話,意思說:恭敬啊,恭敬,天是很顯明的,天命是不容易得到的。
3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晉侯的命運全在諸侯的手中。
今譯 夏天,魯成公到晉國去,晉侯接見魯成公,不恭敬。
季文子就說:“晉侯必定不能壽終。
《詩經·周頌》上說:‘恭敬啊,恭敬,上天很顯明,受天命是很不容易的啊!’晉侯的命運全掌握在諸侯的手裡,怎麼能不恭敬呢?” 經葬鄭襄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鄭襄公行葬禮。
經秋,公至自晉。
傳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
季文子曰:“不可。
晉雖無道,未可叛也。
國大臣睦而迩于我1,諸侯聽焉2,未可以貳。
史佚之志有之3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4,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今注 1國大臣睦而迩于我:國家很大,而晉國大臣們全都很和睦,又離我們疆界很近。
2諸侯聽焉:諸侯全都服從它。
3史佚之志有之:史佚是周文王的太史,他的書裡有這句話。
4楚雖大,非吾族也:楚國雖然廣大,但他跟我們不同族。
今譯 秋天,魯成公從晉國回來,想着同楚國和平而背叛晉國。
季文子就說:“不可以。
晉國雖然無道,也不可以背叛。
晉國大、群臣和睦,并且離我國很近,諸侯全都服從它,我們不可以對它有二心。
周文王的太史佚的書中有這句話說:‘不是我同族類的人,他的心思必定不相同。
’楚國雖是大國,但不跟我們同族,難道肯愛我們嗎?”魯成公就停止了。
經冬,城郓1。
今注 1郓:魯國有二個郓,現在所城的是西郓,在今山東省郓城縣東十六裡。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修魯國的郓城。
經鄭伯伐許。
傳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1,許人敗諸展陂2。
鄭伯伐許,取任、泠敦之田3。
今注 1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前年鄭國伐許侵占它的田地,所以現在來整理它的疆界。
2展陂:是許地,在今河南省許昌縣西北。
3任、泠敦之田:任、泠敦都是許地,據《彙纂》說:“皆在今河南省許昌縣境内。
” 今譯 冬天十一月,鄭國公孫申率領着軍隊,到許國來劃定他所得到的許國國土的疆界。
許國軍隊在展陂這地方打敗他。
于是鄭伯就伐許國都城,奪取了任、泠敦的田地。
傳晉栾書将中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氾、祭1。
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2,皇戌攝鄭伯之辭3,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4。
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5。
” 今注 1氾、祭:氾在今河南省氾水縣(氾水縣今已廢,在今荥陽縣西北,鞏縣東北)東南,祭在今河南省鄭縣東北十五裡。
2鄭伯與許男訟焉:鄭伯同許男争訟。
3皇戌攝鄭伯之辭:鄭國的大夫皇戌替鄭伯對答。
4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那麼兩國所願意成功的也就可以知道了。
5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要不然我不能夠确知并使兩國達成和解。
今譯 晉國栾書率領着中軍,荀首做他的副佐,士燮做上軍佐,去救許國,讨伐鄭國,取了鄭地名叫氾和祭的地方。
楚國令子反來救鄭國。
鄭伯同許男在子反的面前争訟,鄭國的大夫皇戌替鄭伯對答。
子反聽了不能夠決斷,就說:“你們要是能來見楚國的君,楚君和幾個臣子可以共同聽你們兩國所希望的,那就可以解決了。
不然的話,我不能夠确知并使兩國達成和解。
” 傳晉趙嬰通于趙莊姬1。
今注 1晉趙嬰通于趙莊姬:趙嬰是趙盾的弟弟,趙莊姬是趙盾的兒子趙朔的妻子,他們二人私通。
今譯 晉國趙盾的弟弟趙嬰與趙盾的兒子趙朔的妻子趙莊姬私通。
成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六年) 經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傳五年春,原、屏放諸齊1。
嬰曰:“我在,故栾氏不作2;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3,舍我何害?”弗聽。
嬰夢天使謂己:“祭餘,餘福女。
”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
”既而告其人4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
祭其得亡乎5。
”祭之之明日而亡。
今注 1原、屏放諸齊:原、屏是指趙嬰的哥哥趙同和趙括,他們把趙嬰放逐到齊國去。
2我在,故栾氏不作:因為我在國内,所以栾氏不敢對趙氏作亂。
3人各有能有不能:每個人各有能做的事也有不能做的事。
意思說我雖淫亂,但可以使趙莊姬保護趙氏。
4既而告其人:士貞伯告訴他的侍從。
5祭其得亡乎:如果祭祀就可以逃奔别國。
今譯 成公五年春天,趙同、趙括把趙嬰驅逐到齊國去。
趙嬰說:“我若在國,栾氏不敢作亂;我若出亡,兩位兄長必定要發愁了。
并且每個人有能幹的也有不能幹的,放過我有什麼害處?”他們不聽從他。
趙嬰夢見上天派人對他說:“你要祭祀我,我就使你得到福。
”他派人去問士貞伯,士貞伯說:“不知道。
”後來士貞伯就告訴他左右的人說:“神是加福于仁人,而加禍于淫人的,淫亂而不得到懲罰,這就是福。
如果祭神或者可以逃亡到别國。
”趙嬰祭祀了神靈,第二天就逃亡了。
經仲孫蔑如宋。
傳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1。
今注 1報華元也:回答華元的聘問。
今譯 孟獻子到宋國去,這是回答上次宋國華元的聘問。
經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于穀。
傳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穀1。
今注 1宣伯餫諸穀:餫音郓。
餫是在野地送飯。
魯國的叔孫僑如到穀這地方給他送飯。
今譯 夏天,晉大夫荀首到齊國去迎接女子,所以魯國的叔孫僑如到魯國穀這地方去給他送飯。
經梁山崩。
傳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1。
伯宗辟重曰:“辟傳。
”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2。
”問其所,曰:“绛人也。
”問绛事焉,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謀之。
”問将若之何3。
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4,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5,降服6,乘缦7,徹樂8,出次9,祝币10,史辭11,以禮焉12。
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13?”伯宗請見之14,不可。
遂以告而從之15。
今注 1晉侯以傳召伯宗:傳是驿車。
晉侯就用驿車來召伯宗到都城去。
2待我不如捷之速也:等到我的車子避開,不如另走捷徑。
3問将若之何:問這有什麼辦法。
4國主山川:國家本來以山同川為主祭的。
5君為之不舉:國君就撤去很好的食品。
6降服:穿的衣服也不再華盛。
7乘缦:車上沒畫文采叫缦。
乘這種沒有文采的車。
8徹樂:取消作樂。
9出次:到城外去居住。
10祝币:由祝官陳列很多玉币。
11史辭:太史就作國君責備自己的言辭。
12以禮焉:這是為的禮告山同川。
13雖伯宗若之何:就是伯宗又有什麼辦法? 14伯宗請見之:伯宗請他與晉國的君見面。
15遂以告而從之:就告訴晉國的君,晉侯就照這辦法來做。
今譯 晉國的梁山崩塌了,晉侯用驿車召見伯宗。
伯宗在路上命一個擋在驿車前面載重的車說:“避開我這驿車。
”那載重車上的人就說:“等着我避開,不如走小路快。
”伯宗很驚異地問他是哪裡的人,回答說:“是晉國都城绛的人。
”伯宗就問绛的事情,這個載重的人就說:“因為梁山崩塌,所以召見伯宗來商量。
”伯宗又問他說那怎麼辦呢?他說:“山因為有腐朽的土壤就崩了,那有什麼辦法?國以山川為主祭,所以山要崩川要幹,為君的就不吃好的菜,穿壞的衣服,車上也棄掉文飾,取消作樂,到都城郊外去居住,禱告的人陳列玉币,大史作文章為君自責,這是對于山川所行的禮節。
不過如此而已,就是伯宗又能怎麼辦呢?”伯宗請他一同見晉君,他不肯。
就把這套話告訴晉君。
晉侯照他的話來辦理。
經秋,大水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國發生大水。
傳許靈公訴鄭伯于楚1。
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戌及子國2。
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于晉。
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于垂棘3。
今注 1許靈公訴鄭伯于楚:許靈公到楚國去告鄭悼公。
2皇戌及子國:皇戌是鄭大夫,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
楚國因為鄭國沒打赢官司,所以把他們逮捕了。
3垂棘:晉地。
《群經釋地》說:“以為垂棘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南。
” 今譯 許靈公到楚國告訟鄭伯,六月,鄭悼公到楚國打官司,鄭國沒有勝利,楚人就把鄭國的皇戌及鄭穆公的兒子子國全逮着。
鄭伯回來以後使公子偃到晉國請求和平。
秋天八月,鄭悼公與晉國大夫趙同在垂棘這地方盟誓。
傳宋公子圍龜1為質于楚而歸,華元享之,請鼓噪以出,鼓噪以複入,曰:“習攻華氏2。
”宋公殺之。
今注 1宋公子圍龜:圍龜是宋文公的兒子。
2習攻華氏:練習攻打華氏一家。
這是因為魯宣公十五年,華元使公子圍龜替代他到楚國去做人質,所以他想攻打華氏。
今譯 宋國的公子圍龜到楚國做人質回來,華元請他吃飯。
公子圍龜就請打着鼓離開華元家,再敲着鼓進入華元家,說:“我這是練習攻打華氏一家。
”宋國的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