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秋季九月,齊國的卿高固親自到魯國來迎接叔姬,《春秋》上寫逆叔姬,是表示卿為他自己來迎接。
經叔孫得臣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叔孫得臣于這時候死了。
經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傳冬,來反馬也1。
今注 1來反馬也:送還女子叔姬去齊國時所乘的馬。
今譯 冬季,齊國的卿高固與他的夫人叔姬送還當時嫁到齊國時所乘的馬。
經楚人伐鄭。
傳楚子伐鄭,陳及楚平。
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今譯 楚王讨伐鄭國,陳國同楚國講和。
晉國的荀林父救援鄭國,讨伐陳國。
宣公六年(公元前六○三年) 經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傳六年春,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1。
今注 1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晉國與衛國攻打陳國,是陳國與楚國聯合的緣故。
今譯 宣公六年春季時,晉國趙盾、衛國孫免聯合攻打陳國,是陳國與楚國聯盟的緣故。
經夏四月。
傳夏,定王使子服1求後于齊2。
今注 1子服:是周大夫。
2求後于齊:向齊國求娶王後。
今譯 夏天四月時,周定王使名叫子服的周大夫到齊國去求娶王後。
經秋八月,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季八月,蝗蟲很多。
傳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1。
晉侯欲伐之。
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2,以盈其貫,将可殪也3。
《周書》曰:‘殪戎殷4。
’此類之謂也。
” 今注 1懷及邢丘:邢丘就是平臯,《河南通志》:“在河南省溫縣城東二十裡,故平臯城東北隅。
”《懷大事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十一裡有故懷城。
” 2使疾其民:使他的人民怨恨。
3以盈其貫,将可殪也:使他滿了他的惡貫,就可全被掃除。
4殪戎殷:這是《尚書·康诰》篇的文章,就是将殷國全都滅掉。
今譯 秋季,赤狄侵略晉國,包圍懷及邢丘兩個地方。
晉侯想讨赤狄。
荀林父說:“使他為他的人民所怨恨,将來惡貫滿盈,就可以被掃除。
《周書·康诰》:‘把殷人全都滅掉。
’就是等于說這件事。
” 經冬十月。
傳冬,召桓公1逆王後于齊2。
今注 1召桓公:是周王的卿士。
2逆王後于齊:到齊國去迎接周定王的王後。
今譯 冬季十月,召桓公到齊國去迎接周定王的王後。
傳楚人伐鄭,取成而還1。
今注 1取成而還: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今譯 楚國人攻打鄭國,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傳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1語欲為卿。
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2,其在《周易》豐?之離?3,弗過之矣4。
”間一歲,鄭人殺之5。
今注 1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全部都是鄭大夫。
2無德而貪:沒有德行而貪卿的位置。
3其在《周易》豐?之離?:在《周易》中說就是由豐卦變到離卦。
意思是他沒法過三年。
4弗過之矣:他就是不能過三年。
5間一歲,鄭人殺之:隔了一年,鄭人就把他殺了。
今譯 鄭國的公子曼滿向王子伯廖說想做卿。
伯廖告訴人家:“沒有德行而又貪心,這在《周易》中由豐卦變到離卦,也不能超過三年。
”隔了一年,鄭人就殺了公子曼滿。
宣公七年(公元前六○二年) 經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傳七年春,衛孫桓子來盟1,始通,且謀會晉也2。
今注 1孫桓子來盟:孫桓子即孫良夫到魯國來盟。
2始通,且謀會晉也:因為宣公初即位,所以衛孫桓子就來與魯國通盟好,并且計劃同晉國會盟。
今譯 七年春天,衛國大夫孫桓子來魯國盟會。
這是在宣公即位以後,衛國始同魯國修好,并且計劃與晉國會盟。
經夏,公會齊侯伐萊。
傳夏,公會齊侯伐萊1,不與謀也。
凡師出,與謀曰及2,不與謀曰會3。
今注 1伐萊:萊是姜姓國,《彙纂》說:“在今山東平陰縣境。
” 2凡師出,與謀曰及:凡是軍隊作戰,參加計謀就叫作及。
3不與謀曰會:不參加計謀叫作會。
今譯 夏天,宣公會齊侯讨伐萊國,事先未與齊商量。
凡是軍隊作戰,事先參與計謀的就叫作及,不參加計謀就叫作會。
經秋,公至自伐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宣公從伐萊回到魯國。
經大旱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天不下雨,魯國有旱災。
傳赤狄1侵晉,取向陰之禾2。
今注 1赤狄:國名,在今山西省長治縣西方。
2向陰之禾:江永說:“山西省濟源縣西南有向城,向陰其在此欤?” 今譯 赤狄侵略晉國,取走了向陰這地方的禾稼。
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傳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1,故相鄭伯以會。
冬,盟于黑壤2,王叔桓公臨之3,以謀不睦4。
今注 1公子宋之謀也:這是公子宋的計劃。
2黑壤:又名黃父,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北,與沁水縣接近。
3王叔桓公臨之:周卿士親自監臨。
4以謀不睦:以使諸侯不和睦的能和好。
今譯 鄭國與晉國和平,這是公子宋的計劃,所以他陪侍鄭伯參加盟會。
冬天,在黑壤盟會,周卿士王叔桓公親自監臨着這盟誓,使不和睦的諸侯能和好。
傳晉侯之立也1,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于會,盟于黃父2,公不與盟,以賂免3。
故黑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今注 1晉侯之立也:晉成公即位,在魯宣公二年。
2黃父:即黑壤。
3公不與盟,以賂免:宣公不參加盟誓,用賄賂才逃走。
今譯 晉成公即位的時候,魯宣公不去朝見,并且不使大夫去聘問晉國。
晉人在會場上阻止魯宣公參加盟會。
諸侯盟于黑壤,宣公未能參加,并且用賄賂始得逃回魯國。
所以黑壤的盟會不寫在《春秋》上,就是避諱這種恥辱。
宣公八年(公元前六○一年) 經八年春,公至自會。
傳八年春,白狄1及晉平。
夏,會晉伐秦。
晉人獲秦諜2,殺諸绛市,六日而蘇3。
今注 1白狄:國名,在今陝西省延安縣附近。
2秦諜:秦國的間諜。
3殺諸绛市,六日而蘇:在晉國都城绛的市上殺掉他,過了六天又複活了。
今譯 八年春天,白狄與晉國和平。
到了夏天,白狄同晉國伐秦國,晉國人捕獲秦國的間諜,在晉國都城绛的市上殺了他,經過六天又複活了。
經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1乃複2。
今注 1黃:在今山東省淄川鎮東北。
此經無傳。
2乃複:就回來了。
今譯 夏天六月,公子遂往齊國去,到了黃這地方就回來了。
經辛巳,有事于大廟,仲遂卒于垂。
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傳有事于大廟1,襄仲卒,而繹2,非禮也。
今注 1有事于大廟:有事是指祭祀。
就是祭祀祖廟。
2襄仲卒,而繹:公子遂死了,祭祀了以後,重新祭祀。
今譯 在辛巳這天祭祀魯國的祖廟,仲遂死了。
祭祀過後,重新祭祀。
這是不合于禮的。
經戊子,夫人嬴氏薨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戊子,宣公的母親敬嬴死了。
經晉師、白狄伐秦。
經楚人滅舒蓼。
傳楚為衆舒1叛故,伐舒蓼2,滅之,楚子疆之3,及滑汭4,盟吳越而還5。
今注 1衆舒:就是群舒。
2伐舒蓼:在今安徽省舒城縣境。
3楚子疆之:楚王親自劃疆界。
4及滑汭:《彙纂》說:“在今安徽合肥縣東。
” 5盟吳越而還:吳是姬姓國,《紀要》:“梅裡,今江蘇無錫東南三十裡。
”即今江蘇吳縣。
越是姒姓國,今浙江省紹興縣治。
今譯 楚國因為群舒的叛亂,所以滅了舒同蓼兩國,楚王親自劃他的疆界,到了滑水邊上,與吳國及越國盟誓後回到楚國。
經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1。
今注 1日有食之既:有日食完全看不見。
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甲子日,有日食完全看不見。
傳晉胥克有蠱疾1,郤缺為政2,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3。
今注 1胥克有蠱疾:胥童的兒子胥克有精神病。
2郤缺為政:郤缺替代趙盾。
3趙朔佐下軍:趙朔是趙盾的兒子,替代胥克。
今譯 晉國佐下軍胥克有精神病,郤缺接代趙盾管晉國的政權。
秋天,廢免了胥克,使趙盾的兒子趙朔當佐下軍。
經冬十月己醜,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傳冬,葬敬嬴1,旱無麻,始用葛茀2。
雨,不克葬,禮也。
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3。
今注 1敬嬴:宣公的母親。
2旱無麻,始用葛茀:天旱得不到麻,始用葛做成繩子。
3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按照禮節,占蔔下葬的,事先用遠的日子,以避免别人認為對死者不懷念。
今譯 冬天,葬宣公的母親敬嬴,因為沒有下雨,所以沒有麻,始用葛做成繩子。
這一天突然下雨,所以沒法下葬,這是很合于禮的。
按照禮節,占蔔下葬先用遠的日期,為的是避免别人認為對死者不懷念。
經城平陽。
傳城平陽1,書時也。
今注 1平陽:《彙纂》說:“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四裡有平陽古城。
” 今譯 修建平陽的城池,《春秋》有記載,這是很合于時的。
經楚師伐陳。
傳陳及晉平,楚師伐陳,取成而還1。
今注 1取成而還: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今譯 陳國同晉國和平了。
楚國軍隊讨伐陳國,得到和平就回去了。
宣公九年(公元前六○○年) 經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年春天正月,魯宣公到齊國去。
經公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宣公從齊國回來。
經夏,仲孫蔑如京師。
傳九年春,王使來徵聘1。
夏,孟獻子2聘于周。
王以為有禮,厚賄之3。
今注 1王使來徵聘:周定王派人來魯國征召它去聘問。
2孟獻子:孟文伯的兒子。
3厚賄之:贈送他厚禮。
今譯 九年春天,周定王派人來魯國征召它去聘問。
夏天,孟獻子到周國去聘問。
周定王以為他很有禮貌,贈送他厚禮。
經齊侯伐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齊侯去征伐萊國。
經秋,取根牟。
傳秋,取根牟1,言易也2。
今注 1根牟: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南。
2言易也:表示很容易拿到。
今譯 秋天,魯國占據了根牟國,這樣寫法,表示很容易。
經八月,滕子卒。
傳滕昭公卒1。
今注 1滕昭公卒:與宣公未同盟。
今譯 八月,滕昭公死了。
經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于扈。
經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經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
傳會于扈,讨不睦也。
陳侯不會1,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晉侯卒于扈,乃還。
今注 1陳侯不會:陳侯不參加會盟,因為他已經與楚國會盟。
今譯 九月,各諸侯在扈會盟,是要讨伐與晉國不和睦的國家。
陳侯不去開會,晉國荀林父用諸侯的軍隊來讨伐陳國,晉成公病死在扈這地方,他們就回去了。
經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月癸酉,衛侯鄭死了。
經宋人圍滕。
傳冬,宋人圍滕,因其喪也1。
今注 1宋人圍滕,因其喪也:因為滕昭公的喪事,所以宋人利用這個機會,包圍滕國的都城。
今譯 冬天,因為滕昭公的喪事,所以宋人利用這個機會,包圍滕國的都城。
經楚子伐鄭。
傳楚子為厲之役1故,伐鄭。
今注 1楚子為厲之役:楚王為盟于厲的事情。
厲之役在宣公六年,鄭伯逃走。
(見宣公十一年) 今譯 楚王為厲盟的緣故,讨伐鄭國。
經晉郤缺帥師救鄭。
傳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于柳棼1。
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2!” 今注 1柳棼:鄭地,在今河南省襄城縣東汾邱。
2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是國家的災害,我不知道哪天會死。
今譯 晉國郤缺救鄭國,鄭伯在柳棼這地方打敗了楚國的軍隊。
鄭國的人全都高興,隻有鄭公子良發愁說:“這是國家的災害,我不知道哪一天會死亡!” 經陳殺其大夫洩冶。
傳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1通于夏姬2,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3。
洩冶4谏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5!且聞不令,君其納之6!”公曰:“吾能改矣。
”公告二子7,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
孔子曰:“《詩》雲:‘民之多辟,無自立辟8!’其洩冶之謂乎!” 今注 1孔甯、儀行父:全都是陳國的卿。
2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陳大夫禦叔的妻子。
3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他們三個人衣服裡頭都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上互相玩笑。
4洩冶:是陳國大夫。
5公卿宣淫,民無效焉:陳靈公同卿全部都宣示淫亂,人民是不能效法的。
6且聞不令,君其納之:而且讓人家聽見也不好,你趕緊把内衣收藏起來。
7二子:即孔甯、儀行父。
8民之多辟,無自立辟:人民多邪僻時,不必自己立法。
這是《毛詩·大雅》的句子。
今譯 陳靈公同陳國的兩個卿孔甯與儀行父都和夏姬私通,都穿着她的内衣,在朝上玩笑。
陳
經叔孫得臣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叔孫得臣于這時候死了。
經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傳冬,來反馬也1。
今注 1來反馬也:送還女子叔姬去齊國時所乘的馬。
今譯 冬季,齊國的卿高固與他的夫人叔姬送還當時嫁到齊國時所乘的馬。
經楚人伐鄭。
傳楚子伐鄭,陳及楚平。
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今譯 楚王讨伐鄭國,陳國同楚國講和。
晉國的荀林父救援鄭國,讨伐陳國。
宣公六年(公元前六○三年) 經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傳六年春,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1。
今注 1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晉國與衛國攻打陳國,是陳國與楚國聯合的緣故。
今譯 宣公六年春季時,晉國趙盾、衛國孫免聯合攻打陳國,是陳國與楚國聯盟的緣故。
經夏四月。
傳夏,定王使子服1求後于齊2。
今注 1子服:是周大夫。
2求後于齊:向齊國求娶王後。
今譯 夏天四月時,周定王使名叫子服的周大夫到齊國去求娶王後。
經秋八月,螽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季八月,蝗蟲很多。
傳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1。
晉侯欲伐之。
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2,以盈其貫,将可殪也3。
《周書》曰:‘殪戎殷4。
’此類之謂也。
” 今注 1懷及邢丘:邢丘就是平臯,《河南通志》:“在河南省溫縣城東二十裡,故平臯城東北隅。
”《懷大事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十一裡有故懷城。
” 2使疾其民:使他的人民怨恨。
3以盈其貫,将可殪也:使他滿了他的惡貫,就可全被掃除。
4殪戎殷:這是《尚書·康诰》篇的文章,就是将殷國全都滅掉。
今譯 秋季,赤狄侵略晉國,包圍懷及邢丘兩個地方。
晉侯想讨赤狄。
荀林父說:“使他為他的人民所怨恨,将來惡貫滿盈,就可以被掃除。
《周書·康诰》:‘把殷人全都滅掉。
’就是等于說這件事。
” 經冬十月。
傳冬,召桓公1逆王後于齊2。
今注 1召桓公:是周王的卿士。
2逆王後于齊:到齊國去迎接周定王的王後。
今譯 冬季十月,召桓公到齊國去迎接周定王的王後。
傳楚人伐鄭,取成而還1。
今注 1取成而還: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今譯 楚國人攻打鄭國,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傳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1語欲為卿。
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2,其在《周易》豐?之離?3,弗過之矣4。
”間一歲,鄭人殺之5。
今注 1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全部都是鄭大夫。
2無德而貪:沒有德行而貪卿的位置。
3其在《周易》豐?之離?:在《周易》中說就是由豐卦變到離卦。
意思是他沒法過三年。
4弗過之矣:他就是不能過三年。
5間一歲,鄭人殺之:隔了一年,鄭人就把他殺了。
今譯 鄭國的公子曼滿向王子伯廖說想做卿。
伯廖告訴人家:“沒有德行而又貪心,這在《周易》中由豐卦變到離卦,也不能超過三年。
”隔了一年,鄭人就殺了公子曼滿。
宣公七年(公元前六○二年) 經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傳七年春,衛孫桓子來盟1,始通,且謀會晉也2。
今注 1孫桓子來盟:孫桓子即孫良夫到魯國來盟。
2始通,且謀會晉也:因為宣公初即位,所以衛孫桓子就來與魯國通盟好,并且計劃同晉國會盟。
今譯 七年春天,衛國大夫孫桓子來魯國盟會。
這是在宣公即位以後,衛國始同魯國修好,并且計劃與晉國會盟。
經夏,公會齊侯伐萊。
傳夏,公會齊侯伐萊1,不與謀也。
凡師出,與謀曰及2,不與謀曰會3。
今注 1伐萊:萊是姜姓國,《彙纂》說:“在今山東平陰縣境。
” 2凡師出,與謀曰及:凡是軍隊作戰,參加計謀就叫作及。
3不與謀曰會:不參加計謀叫作會。
今譯 夏天,宣公會齊侯讨伐萊國,事先未與齊商量。
凡是軍隊作戰,事先參與計謀的就叫作及,不參加計謀就叫作會。
經秋,公至自伐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宣公從伐萊回到魯國。
經大旱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天不下雨,魯國有旱災。
傳赤狄1侵晉,取向陰之禾2。
今注 1赤狄:國名,在今山西省長治縣西方。
2向陰之禾:江永說:“山西省濟源縣西南有向城,向陰其在此欤?” 今譯 赤狄侵略晉國,取走了向陰這地方的禾稼。
經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傳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1,故相鄭伯以會。
冬,盟于黑壤2,王叔桓公臨之3,以謀不睦4。
今注 1公子宋之謀也:這是公子宋的計劃。
2黑壤:又名黃父,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北,與沁水縣接近。
3王叔桓公臨之:周卿士親自監臨。
4以謀不睦:以使諸侯不和睦的能和好。
今譯 鄭國與晉國和平,這是公子宋的計劃,所以他陪侍鄭伯參加盟會。
冬天,在黑壤盟會,周卿士王叔桓公親自監臨着這盟誓,使不和睦的諸侯能和好。
傳晉侯之立也1,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于會,盟于黃父2,公不與盟,以賂免3。
故黑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今注 1晉侯之立也:晉成公即位,在魯宣公二年。
2黃父:即黑壤。
3公不與盟,以賂免:宣公不參加盟誓,用賄賂才逃走。
今譯 晉成公即位的時候,魯宣公不去朝見,并且不使大夫去聘問晉國。
晉人在會場上阻止魯宣公參加盟會。
諸侯盟于黑壤,宣公未能參加,并且用賄賂始得逃回魯國。
所以黑壤的盟會不寫在《春秋》上,就是避諱這種恥辱。
宣公八年(公元前六○一年) 經八年春,公至自會。
傳八年春,白狄1及晉平。
夏,會晉伐秦。
晉人獲秦諜2,殺諸绛市,六日而蘇3。
今注 1白狄:國名,在今陝西省延安縣附近。
2秦諜:秦國的間諜。
3殺諸绛市,六日而蘇:在晉國都城绛的市上殺掉他,過了六天又複活了。
今譯 八年春天,白狄與晉國和平。
到了夏天,白狄同晉國伐秦國,晉國人捕獲秦國的間諜,在晉國都城绛的市上殺了他,經過六天又複活了。
經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1乃複2。
今注 1黃:在今山東省淄川鎮東北。
此經無傳。
2乃複:就回來了。
今譯 夏天六月,公子遂往齊國去,到了黃這地方就回來了。
經辛巳,有事于大廟,仲遂卒于垂。
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傳有事于大廟1,襄仲卒,而繹2,非禮也。
今注 1有事于大廟:有事是指祭祀。
就是祭祀祖廟。
2襄仲卒,而繹:公子遂死了,祭祀了以後,重新祭祀。
今譯 在辛巳這天祭祀魯國的祖廟,仲遂死了。
祭祀過後,重新祭祀。
這是不合于禮的。
經戊子,夫人嬴氏薨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戊子,宣公的母親敬嬴死了。
經晉師、白狄伐秦。
經楚人滅舒蓼。
傳楚為衆舒1叛故,伐舒蓼2,滅之,楚子疆之3,及滑汭4,盟吳越而還5。
今注 1衆舒:就是群舒。
2伐舒蓼:在今安徽省舒城縣境。
3楚子疆之:楚王親自劃疆界。
4及滑汭:《彙纂》說:“在今安徽合肥縣東。
” 5盟吳越而還:吳是姬姓國,《紀要》:“梅裡,今江蘇無錫東南三十裡。
”即今江蘇吳縣。
越是姒姓國,今浙江省紹興縣治。
今譯 楚國因為群舒的叛亂,所以滅了舒同蓼兩國,楚王親自劃他的疆界,到了滑水邊上,與吳國及越國盟誓後回到楚國。
經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1。
今注 1日有食之既:有日食完全看不見。
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甲子日,有日食完全看不見。
傳晉胥克有蠱疾1,郤缺為政2,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3。
今注 1胥克有蠱疾:胥童的兒子胥克有精神病。
2郤缺為政:郤缺替代趙盾。
3趙朔佐下軍:趙朔是趙盾的兒子,替代胥克。
今譯 晉國佐下軍胥克有精神病,郤缺接代趙盾管晉國的政權。
秋天,廢免了胥克,使趙盾的兒子趙朔當佐下軍。
經冬十月己醜,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傳冬,葬敬嬴1,旱無麻,始用葛茀2。
雨,不克葬,禮也。
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3。
今注 1敬嬴:宣公的母親。
2旱無麻,始用葛茀:天旱得不到麻,始用葛做成繩子。
3禮,蔔葬先遠日,辟不懷也:按照禮節,占蔔下葬的,事先用遠的日子,以避免别人認為對死者不懷念。
今譯 冬天,葬宣公的母親敬嬴,因為沒有下雨,所以沒有麻,始用葛做成繩子。
這一天突然下雨,所以沒法下葬,這是很合于禮的。
按照禮節,占蔔下葬先用遠的日期,為的是避免别人認為對死者不懷念。
經城平陽。
傳城平陽1,書時也。
今注 1平陽:《彙纂》說:“今山東省,新泰縣,西北四裡有平陽古城。
” 今譯 修建平陽的城池,《春秋》有記載,這是很合于時的。
經楚師伐陳。
傳陳及晉平,楚師伐陳,取成而還1。
今注 1取成而還: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今譯 陳國同晉國和平了。
楚國軍隊讨伐陳國,得到和平就回去了。
宣公九年(公元前六○○年) 經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年春天正月,魯宣公到齊國去。
經公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宣公從齊國回來。
經夏,仲孫蔑如京師。
傳九年春,王使來徵聘1。
夏,孟獻子2聘于周。
王以為有禮,厚賄之3。
今注 1王使來徵聘:周定王派人來魯國征召它去聘問。
2孟獻子:孟文伯的兒子。
3厚賄之:贈送他厚禮。
今譯 九年春天,周定王派人來魯國征召它去聘問。
夏天,孟獻子到周國去聘問。
周定王以為他很有禮貌,贈送他厚禮。
經齊侯伐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齊侯去征伐萊國。
經秋,取根牟。
傳秋,取根牟1,言易也2。
今注 1根牟: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南。
2言易也:表示很容易拿到。
今譯 秋天,魯國占據了根牟國,這樣寫法,表示很容易。
經八月,滕子卒。
傳滕昭公卒1。
今注 1滕昭公卒:與宣公未同盟。
今譯 八月,滕昭公死了。
經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于扈。
經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經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
傳會于扈,讨不睦也。
陳侯不會1,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晉侯卒于扈,乃還。
今注 1陳侯不會:陳侯不參加會盟,因為他已經與楚國會盟。
今譯 九月,各諸侯在扈會盟,是要讨伐與晉國不和睦的國家。
陳侯不去開會,晉國荀林父用諸侯的軍隊來讨伐陳國,晉成公病死在扈這地方,他們就回去了。
經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十月癸酉,衛侯鄭死了。
經宋人圍滕。
傳冬,宋人圍滕,因其喪也1。
今注 1宋人圍滕,因其喪也:因為滕昭公的喪事,所以宋人利用這個機會,包圍滕國的都城。
今譯 冬天,因為滕昭公的喪事,所以宋人利用這個機會,包圍滕國的都城。
經楚子伐鄭。
傳楚子為厲之役1故,伐鄭。
今注 1楚子為厲之役:楚王為盟于厲的事情。
厲之役在宣公六年,鄭伯逃走。
(見宣公十一年) 今譯 楚王為厲盟的緣故,讨伐鄭國。
經晉郤缺帥師救鄭。
傳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于柳棼1。
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2!” 今注 1柳棼:鄭地,在今河南省襄城縣東汾邱。
2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是國家的災害,我不知道哪天會死。
今譯 晉國郤缺救鄭國,鄭伯在柳棼這地方打敗了楚國的軍隊。
鄭國的人全都高興,隻有鄭公子良發愁說:“這是國家的災害,我不知道哪一天會死亡!” 經陳殺其大夫洩冶。
傳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1通于夏姬2,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3。
洩冶4谏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5!且聞不令,君其納之6!”公曰:“吾能改矣。
”公告二子7,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
孔子曰:“《詩》雲:‘民之多辟,無自立辟8!’其洩冶之謂乎!” 今注 1孔甯、儀行父:全都是陳國的卿。
2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陳大夫禦叔的妻子。
3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他們三個人衣服裡頭都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上互相玩笑。
4洩冶:是陳國大夫。
5公卿宣淫,民無效焉:陳靈公同卿全部都宣示淫亂,人民是不能效法的。
6且聞不令,君其納之:而且讓人家聽見也不好,你趕緊把内衣收藏起來。
7二子:即孔甯、儀行父。
8民之多辟,無自立辟:人民多邪僻時,不必自己立法。
這是《毛詩·大雅》的句子。
今譯 陳靈公同陳國的兩個卿孔甯與儀行父都和夏姬私通,都穿着她的内衣,在朝上玩笑。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