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國大夫洩冶诤谏說:“君同卿全在表示淫亂,人民又怎麼樣效法呢?并且使人聽見也不好,你趕緊把内衣藏起來吧。

    ”陳靈公說:“我能改過來。

    ”可是,他也将此事告訴了孔甯與儀行父。

    孔甯和儀行父請求将洩冶殺死,陳靈公沒有禁止,他們就把洩冶殺了。

    孔子說:“《毛詩·大雅》上說:‘人民都有邪僻,就不必自己立法律!’這豈不是指洩冶而說的嗎!” 宣公十年(公元前五九九年) 經十年春,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宣公十年春天,魯宣公到齊國去。

     經公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宣公從齊國回來。

     經齊人歸我濟西田。

     傳十年春,公如齊。

    齊侯以我服故,歸濟西之田1。

     今注 1濟西之田:在濟水西邊的田地。

     今譯 十年春,宣公到齊國的時候,齊侯以為魯國很服從他,就把濟水西邊的田地歸還給了魯國。

     經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四月丙辰,有日食。

     經己巳,齊侯元卒。

     經齊崔氏出奔衛。

     傳夏,齊惠公卒1。

    崔杼有寵于惠公,高國畏其偪也2,公卒而逐之,奔衛。

    書曰“崔氏”,非其罪也。

    且告以族,不以名。

    凡諸侯之大夫違3,告于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4,失守宗廟,敢告。

    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5,不然則否。

     今注 1齊惠公卒:齊惠公就是齊侯元。

     2崔杼有寵于惠公,高國畏其偪也:崔杼是齊大夫,他甚為惠公所寵愛。

    高氏同國氏是齊國世襲的命卿,他們恐怕崔杼逼迫。

     3凡諸侯之大夫違:諸侯大夫被放逐。

     4某氏之守臣某:某氏是姓氏,守臣某是名字。

     5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所有出聘他國的使者,就通告。

     今譯 夏四月己巳,齊惠公死了。

    崔杼很得齊惠公的寵愛,齊國的命卿高氏與國氏兩家,很怕他的逼迫,恰好惠公死了,就把他驅逐出境,他逃到衛國去。

    《春秋》上寫着“崔氏”,是說他不是有罪的,并且用族來稱呼他,不用崔杼一個人的名字。

    凡是諸侯的大夫逃奔出國,就告訴其他的諸侯說,“某氏的守臣某人,不能奉守宗廟,敢告訴你”。

    所有曾經派出使者互相聘問的國家就告訴,沒有就不告訴。

     經公如齊。

     傳公如齊奔喪1。

     今注 1公如齊奔喪:宣公自己到齊國奔喪,這是不合于禮節的。

     今譯 魯宣公到齊國去奔齊惠公的喪事。

     經五月,公至自齊。

     今譯 五月,宣公從齊國回來。

     經癸巳,陳夏徵舒弑其君平國。

     傳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飲酒于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

    ”對曰:“亦似君。

    ”徵舒病之1,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2。

    二子奔楚3。

     今注 1徵舒病之:徵舒以這為恥辱,非常生氣。

     2自其廄射而殺之:從他的馬棚裡,用箭射擊陳靈公,把他殺了。

     3二子奔楚:孔甯、儀行父全逃到楚國去了。

     今譯 陳靈公同孔甯及儀行父在夏家(即前述夏姬之家)喝酒。

    陳靈公對儀行父說:“徵舒長得像你。

    ”儀行父說:“也像你。

    ”徵舒以為這件事是在侮辱他。

    等到陳靈公出來的時候,夏徵舒就從馬棚中用箭射殺他。

    孔甯、儀行父兩人害怕了,就逃到楚國。

     經六月,宋師伐滕。

     傳滕人恃晉而不事宋1,六月,宋師伐滕。

     今注 1滕人恃晉而不事宋:滕國人依仗晉國的力量,而不侍奉宋國。

     今譯 滕國人依靠着晉國,而不侍奉宋國。

    六月,宋人伐滕國。

     經公孫歸父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的公孫歸父到齊國去,為的是參加齊惠公的葬禮。

     經葬齊惠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給齊惠公行葬禮。

     經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

     傳鄭及楚平,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1。

     今注 1取成而還:得了和平就回來了。

     今譯 鄭國與楚國和平,諸侯的軍隊就來伐鄭國,得到和平就回來了。

     經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

     傳秋,劉康公來報聘1。

     今注 1劉康公來報聘:劉康公即王季子,來報孟獻子到周的聘問。

     今譯 到了秋天,周王派劉康公來回報孟獻子的聘問。

     經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

     傳師伐邾,取繹1。

     今注 1繹:在今山東省鄒縣峄山西北。

     今譯 公孫歸父率領軍隊讨伐邾國,占領繹這地方。

     經大水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大水。

     經季孫行父如齊。

     傳季文子初聘于齊1。

     今注 1季文子初聘于齊:是齊侯初即位的緣故。

     今譯 季文子頭一次到齊國去,是齊侯初即位的緣故。

     經冬,公孫歸父如齊。

    齊侯使國佐來聘。

     傳冬,子家如齊,伐邾故也1,國武子來報聘2。

     今注 1伐邾故也:因為魯國曾經讨伐邾國,恐怕齊國認為魯國侵小國,故使子家前往謝罪。

     2國武子來報聘:齊卿國佐來回報季文子的訪聘。

     今譯 冬天,公孫歸父到齊國去,因為侵了邾國,使齊國不滿意。

    齊卿國佐來回報季孫行父的聘問。

     經饑1。

     今注 1饑:饑因為有水災,所以糧食不足。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大饑,是因為有水災,所以收成不好。

     經楚子伐鄭。

     傳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于颍北1。

    諸侯之師戍鄭。

    鄭子家卒,鄭人讨幽公之亂2,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3,改葬幽公,谥之曰靈4。

     今注 1颍北:大概是指今河南省禹縣、襄城同許昌等縣,皆在颍水以北的地方。

     2幽公之亂:在宣公四年,鄭幽公被弑。

     3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把子家的棺材斫得薄了,就表示不以卿的禮來下葬,而驅逐他的族人。

     4改葬幽公,谥之曰靈:改禮節來葬幽公,并且改了他的谥号叫鄭靈公。

     今譯 楚王征伐鄭國,晉國的士會救鄭國,追逐楚國的軍隊到了颍水以北,諸侯的軍隊看守鄭國都城。

    鄭國的卿子家死了,鄭國人讨宣公四年弑幽公的亂事,斫薄了子家的棺材,而驅逐他的族人,并且對幽公改行葬禮,并改了他的谥号叫靈公。

     宣公十有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經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

     傳十一年春,楚子伐鄭,及栎1。

    子良曰:“晉楚不務德而兵争,與其來者可也2!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3?”乃從楚。

    夏,楚盟于辰陵4,陳鄭服也。

     今注 1栎:今河南省禹縣。

     2晉楚不務德而兵争,與其來者可也:晉國同楚國,不注意德行,而隻注意拿軍隊來争奪,哪個先來,我們就可以與它和好。

     3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晉與楚全沒有信用,我們安得有信用? 4辰陵:《河南通志》說:“辰亭在西華縣西。

    ” 今譯 十一年春天,楚王征伐鄭國到了栎這地方。

    鄭國子良說:“晉國與楚國全不用德行而用軍隊鬥争,哪個先來,我們就同它講和。

    晉同楚全都沒有信用,我們安能有信用?”于是就服從楚國。

    夏天,楚國跟他們在辰陵盟誓,這時陳國與鄭國全都服從楚國。

     經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傳楚左尹子重1侵宋,王待諸郔2。

     今注 1子重:公子嬰齊,楚莊王的弟弟。

     2郔:楚地,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境,與鄭國的郔同名而異地。

     今譯 楚國的左尹官叫子重,侵略宋國,楚王在楚地郔這地方等待他。

     傳令尹艾獵城沂1,使封人慮事2,以授司徒3,量功命日4,分财用5,平闆榦6,稱畚築7,程土物8,議遠迩9,略基趾10,具糇糧11,度有司12。

    事三旬而成13,不愆于素14。

     今注 1令尹艾獵城沂:艾獵即孫叔敖,令尹是楚國最高的官名,在沂這地方修城。

    沂在今河南省正陽縣境。

     2使封人慮事:封人是管築城的人。

    意思是計算修城的時間。

     3以授司徒:交給管召集人民工作的司徒官。

     4量功命日:計算工程時間。

     5分财用:然後分配築城的工具。

     6平闆榦:分配築城的木闆同木料。

     7稱畚築:量稱容土輕重的畚箕。

     8程土物:計量各種土材。

     9議遠迩:商量遠近的工作。

     10略基趾:計劃築城的根基。

     11具糇糧:預備幹糧。

     12度有司:審度人才,使其能力與其職位相稱。

     13事三旬而成:各種事情三十天就成功了。

     14不愆于素:不超過所預期的時間。

     今譯 楚國令尹孫叔敖,在楚國沂這地方,修築城池,使管築城的人計算工作時間,交給司徒,研究工作的日數,分配建築城池的工具,及築城的木闆同木料,量稱容土的畚箕的輕重,計量各種土材,商量遠近的工作,然後計劃城腳的根基,準備食物,審定監工的人。

    經過三十天就成功了,不超過以前所定的期限。

     經秋,晉侯會狄于欑函。

     傳晉郤成子求成于衆狄,衆狄疾赤狄1之役,遂服于晉。

    秋,會于欑函2,衆狄服也。

    是行也,諸大夫欲召狄。

    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3?能勤有繼,其從之也4。

    《詩》曰:‘文王既勤止5!’文王猶勤,況寡德乎?” 今注 1赤狄:即潞氏。

     2欑函:是狄地,杜說:地阙。

    《左傳補注》說:“以為即欑茅之邑,在今河南修武縣。

    ” 3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沒有德就不如勤勞,如果不勤勞,怎麼樣能夠求到旁人? 4能勤有繼,其從之也:能夠勤勞,就有功勞去繼續,那麼人家才會遵從。

     5文王既勤止:文王既已勤勞創立事業。

    這是《詩經·周頌》的詩句。

     今譯 晉國下軍佐郤成子向衆狄要求和平,各狄深恨赤狄對他們的役使,所以服從晉國。

    秋天在欑函會盟,這時衆狄全都服從晉國了。

    這次在盟會之前,諸大夫本來都想召用狄人,郤成子說:“我聽說沒有德行就隻能勤勞,不勤勞怎麼樣去求人?能夠勤勞,就有功勞去繼續,這樣人家才會遵從。

    《詩經·周頌》說:‘文王能夠勤勞以創業。

    ’文王尚能勤勞,何況我們這種人?” 經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經丁亥,楚子入陳。

     經納公孫甯、儀行父于陳。

     傳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1,謂陳人無動2,将讨于少西氏3。

    遂入陳,殺夏徵舒,諸栗門4。

    因縣陳5,陳侯在晉6。

    申叔時使于齊,反複命而退7。

    王使讓之曰:“夏徵舒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諸侯讨而戮之。

    諸侯縣公8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對曰:“猶可辭乎9?”王曰:“可哉。

    ”曰:“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

    讨而戮之,君之義也10!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11,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諸侯之從也,曰:‘讨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讨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聞也!反之可乎?”對曰:“吾侪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乃複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12。

    故書曰:楚子入陳,納公孫甯、儀行父于陳,書有禮也。

     今注 1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在宣公十年夏徵舒弑君,這就是所謂陳夏氏亂。

     2謂陳人無動:叫陳國人不要驚動,不要畏懼。

     3讨于少西氏:少西是夏徵舒的祖父,子夏的名字。

     4諸栗門:栗門是陳國都城的城門。

    将夏徵舒用幾輛車分屍。

     5因縣陳:因此就把陳國滅了,改為楚國的縣。

     6陳侯在晉:陳靈公的兒子成公午,在晉國。

     7申叔時使于齊,反複命而退:申叔時是楚大夫,出使齊國,返回來報告後,就退走。

     8諸侯縣公:各國的諸侯同楚國各縣的大夫。

     9猶可辭乎:我還能有話說嗎? 10讨而戮之,君之義也:讨伐而殺了他,是你的義氣。

     11牽牛以蹊人之田:牽着牛,經過旁人的田地。

     12夏州:江永說:“在大江北岸江漢合流之間,其後漢水遂有夏水之名。

    ” 今譯 冬天十月,楚王因為陳國的夏氏作亂就讨伐陳國,告訴陳國人,你們不要驚動,我隻讨伐少西這一族。

    于是就進入陳國,殺死夏徵舒,在陳國栗門這地方将夏徵舒用幾輛車分屍。

    随後把陳國作為楚國的縣。

    陳成公正在晉國。

    楚國的申叔時被派去出使齊國,回來報告完成使命就退走了。

    楚王就責備他說:“夏徵舒不合道理,弑他的君,寡人用諸侯的力量去讨殺他。

    各諸侯同楚國各縣公都來慶賀我,唯獨你不來慶賀我,這是什麼緣故?”申叔時說:“尚可有話說嗎?”楚王說:“可以。

    ”申叔時說:“夏徵舒殺了他的君,他的罪惡重大,你去讨殺他,這是你的義氣。

    但是有人說:‘牽着牛去踩别人的田地,就奪走他的牛。

    牽牛去踩别人的田地确實有罪過,奪走他的牛,這個處罰就太重了。

    ’諸侯跟着你來就說:‘是讨伐有罪的夏徵舒。

    ’可是,現在把陳國作為楚國的縣,是貪陳國的富庶。

    用讨罪來召集諸侯,而以貪陳國的富庶做終結,這大約是不可以的。

    ”楚王說:“好極了,我沒有聽見别人這樣說過!退回陳國可不可以?”申叔時就回答說:“這就是我們這班小人所說的從懷裡拿出來還給他。

    ”于是,又重新封建陳國,每鄉裡取一個人回楚國,集中住在一地,這地方就叫作夏州。

    所以,《春秋》上寫着,楚王進入陳國,使公孫甯、儀行父回到陳國,這是表示楚王很有禮節。

     傳厲之役,鄭伯逃歸。

    自是楚未得志焉。

    鄭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晉。

     今譯 (宣公六年)厲地的一場戰役中,鄭伯逃回了鄭國。

    (此後數年間,晉、楚多次交兵。

    鄭國地理位置居于兩國之間,又是小國,懼于兩國勢力,誰也不敢得罪,經常朝秦暮楚。

    )自那之後,楚國一直未能得志。

    鄭國既已在辰陵接受了盟約,又請求奉事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