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晉靈公的衛兵。

     28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把兵器倒過來,反向晉靈公的衛隊開戰,好讓趙盾逃走。

     29問其名居,不告而退:問他名字,同住在什麼地方,不說就走了。

     30遂自亡也:靈辄自己也逃走了。

     31趙穿:是趙盾的堂弟。

     32攻靈公于桃園:攻打靈公在宮裡的桃園。

     33宣子未出山而複:趙盾沒有離開晉國邊境上的山林就回來了。

     34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賊:你是做晉國最高的卿,逃亡沒有越過晉國的邊境,回來後也不讨趙穿。

     35我之懷矣,自诒伊戚:這是一句逸詩,我因為懷念國家就自己留下了憂愁。

     36董狐:是晉國史官。

     37書法不隐:在史書上不隐藏趙盾的罪狀。

     38為法受惡:他因為法律受到壞的聲名。

     39惜也,越竟乃免:可惜啊,超過邊境就可以免罪。

     40公子黑臀:是晉文公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周國的女兒。

     41朝于武宮:朝見在晉武公的廟裡。

     今譯 晉靈公不守君道,重征賦稅,來繪畫、雕刻宮中的牆壁;又常從台上用彈子彈人,看他們躲避作為笑樂。

    廚子燒熊掌沒有燒熟便把他殺了,屍體放在畚箕中,差個婦人裝着走過朝堂。

    趙盾、士季看見了一隻手,問明緣故,心裡很憂愁。

    趙盾要去勸谏時,士會道:“我和你一同去進谏,倘他不聽,便沒有相繼勸誡的人了,讓我先去進谏。

    如果他不聽,那你就繼續去谏。

    ”士會進去三次,靈公隻裝作沒看見,直到他到了檐頭下,方才看他說:“我知道錯了,就快要改了。

    ”士會便叩頭回複說:“人們哪個沒有錯處,有了錯處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處。

    《詩經》上說:‘事情不難有個好開始的,隻是少有能夠有始有終的。

    ’能夠如是,那麼能夠補過的人很少了。

    現在君能有終,這便是安固社稷的道理呢。

    難道隻是我們群臣有靠托嗎?《詩經》上又說:‘周宣王有了錯處,隻有仲山甫能夠補救他。

    ’這是說能夠補過啊!君能夠補過,那衮服就不會丢掉了!”從此以後,晉靈公卻仍舊不肯改。

    趙盾屢次進谏,靈公反而厭惡他,便差個力士麑去刺死他。

    麑第二天早晨去刺,見房門已開,趙盾穿好了朝服,将要上朝去。

    隻因時候還早,坐着打盹兒。

    麑就退下來歎了口氣說:“不忘恭敬,這真是人民的主子。

    殺害人民的主子,便是不忠;不聽君的吩咐,便是不信。

    這二事隻要有了一件,便不如死了吧!”就把頭撞在趙盾家中的槐樹上死了。

    秋天九月中,晉侯請趙盾飲酒,埋伏了甲兵,要想攻擊他。

    他的車右提彌明卻早知道,便跑上殿去對趙盾說:“人臣陪了君宴,過了三杯,就不是禮呢!”便扶了他下來。

    靈公卻喚了一隻惡狗來咬,提彌明就把它搏殺。

    趙盾說:“棄人不用,卻用狗,雖然兇猛,有什麼用處呢?”便和公的甲士一面鬥,一面退出,提彌明就死在戰鬥中。

    當初,趙宣子曾經在首山那裡打獵,歇在桑樹蔭中,看見靈辄餓着,問他害了什麼病,靈辄道:“不吃東西已有三天了。

    ”趙盾便把食物給他吃,靈辄吃時卻剩了一半。

    趙盾問他做什麼,靈辄說:“出外求學三年了,不知道母親的生死。

    現在離家不遠了,請求你賞這些給老母吃吧。

    ”趙盾便叫他隻管吃完了,另外把一籃飯和一些肉放在袋中給他。

    後來,靈辄做了晉靈公的衛兵。

    當趙盾危險的當兒,靈辄便倒過戟來攔擋晉靈公的徒衆免卻趙盾的禍。

    趙盾詫異,問他為什麼如此。

    靈辄道:“我就是桑蔭下的餓人呢!”問他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他不肯告訴卻退了下去,便從此逃避不見。

    乙醜這一天,趙穿攻靈公于桃園中,弑殺了他。

    宣子本預先知道有禍,逃出去的,卻沒有走出國境就已聽到靈公死了,便回來。

    太史記在簡冊上說:“趙盾弑其君。

    ”拿着給朝中人看。

    宣子說:“不是我啊!”太史說:“你身居正卿,逃走,沒有出國境,回來又不懲辦那兇手,不是你又是誰?”宣子道:“唉!《詩經》上說:‘因為我懷念國家,卻給自己帶來了憂戚!’這就是對我說的了。

    ”孔子道:“董狐是古時的良史,書法一些不肯隐瞞;趙宣子是古時的良大夫,卻為國法受了委屈,可惜呀!隻要走出國境就可免掉罪名了!”後來,宣子就差趙穿到周王朝去迎接公子黑臀回來,立他做君。

    壬申那日,公子黑臀朝見于武公的廟中。

     傳初,麗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1,自是晉無公族2。

    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3。

    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4,其庶子為公行5。

    晉于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趙盾請以括為公族,曰:“君姬氏之愛子也6!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

    ”公許之。

    冬,趙盾為旄車之族7。

    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8。

     今注 1麗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這是麗姬在的時候,她同晉獻公起誓使各公子到旁的國家去。

     2自是晉無公族:從此以後,晉國沒有公子,所以就廢了公族的官名。

     3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就把卿的適出的兒子配給田地叫他做公族的官。

     4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又把適長子的母弟們做餘子官。

     5其庶子為公行:他庶出的兒子就做公行官。

     6君姬氏之愛子也:君姬氏是文公的女兒,嫁給了趙衰。

    她喜愛的兒子是趙括。

     7趙盾為旄車之族:旄車是公行的官。

     8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屏季即趙括,他率領趙衰的舊官屬做公族大夫。

    適,以上通嫡。

     今譯 最初的時候,因為麗姬作亂,所以晉國設盟誓,不要留群公子在國都,從此晉國沒有公族。

    到了成公做君的時候,就讓卿嫡出的兒子給他田地,以做公族的官。

    又讓卿旁的兒子做餘子的官。

    他妾生的兒子就做公行的官。

    晉國于是才有公族、餘子、公行各種官。

    趙盾請求把趙括列為公族,他說:“這是趙姬喜歡的兒子,要沒有趙姬,那麼我就是狄人。

    ”晉成公答應他。

    冬天,趙盾為公行掌旄車的族。

    使趙括統率趙家舊的官屬做公族大夫。

     經冬十月乙亥,天王崩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月乙亥,周天王死了。

     宣公三年(公元前六○六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蔔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

     傳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禮也。

    望,郊之屬也,不郊,亦無望可也1。

     今注 1望,郊之屬也,不郊,亦無望可也:望祭是郊祭的附屬品,不郊祭也可以不望祭。

     今譯 三年春天,不祭天而望祭山川,這皆不合禮節。

    望祭就是郊祭的附屬品,要是不郊天就不必行望禮。

     經葬匡王1。

     今注 1匡王:是周天子,定王的父親。

    此經無傳。

     今譯 對周匡王行下葬的典禮。

     傳晉侯伐鄭,及郔1,鄭及晉平,士會入盟。

     今注 1郔:是鄭地,在今河南省鄭縣東方。

     今譯 晉成公伐鄭國到郔這地方,鄭國遂與晉國講和,晉國的士會就入盟鄭國。

     經楚子伐陸渾之戎。

     傳楚子伐陸渾之戎1,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2,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3,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4。

    昔夏之方有德也5,遠方圖物6,貢金九牧7,鑄鼎象物8,百物而為之備9,使民知神奸10,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11,螭魅罔兩12,莫能逢之13!用能協于上下14,以承天休15。

    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16。

    商纣暴虐,鼎遷于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17;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18。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19。

    成王定鼎于郏鄏20,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天命未改21。

    鼎之輕重,未可問也22!” 今注 1陸渾之戎:在今河南省嵩縣及伊川縣境。

     2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雒即洛。

    周疆,《水經注》說:“周王城東南門,名曰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故謂是地為鼎中,楚之問鼎于此。

    ” 3王孫滿勞楚子:王孫滿是周大夫,慰勞楚王。

     4在德不在鼎: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有鼎或者沒有鼎。

     5昔夏之方有德也:在從前夏朝方有德行的時候。

     6遠方圖物:遠的地方圖畫,當地奇怪的物件。

     7貢金九牧:使九州的長官貢獻銅。

     8鑄鼎象物:于是拿這銅去做成了三足的鼎,并且刻畫各種物樣在鼎上面。

     9百物而為之備:各種物件全都完備了。

     10使民知神奸:使人民可以知道哪一種是好的神,哪一種是不好的神。

     11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因此人民到山上或樹林中不會遇見不合适的東西。

     12螭魅罔兩:螭魅讀如蚩昧,是山中的怪物,罔兩是獸形的水神。

     13莫能逢之:這些怪物,人民全不會碰見。

     14用能協于上下:使能和協上下。

     15以承天休:以承受上天的善命。

     16載祀六百:商朝共享受了六百年。

     17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德行要很好,鼎雖然小也是重的。

     18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如果他的政治非常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

     19天祚明德,有所底止:上天給有德行的人,天下是有限制的。

     20郏鄏:《一統志》:“今河南洛陽城西有郏鄏陌。

    ” 21周德雖衰,天命未改: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然而天命尚未改變。

     22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鼎是輕或是重,現在尚不可以問。

     今譯 楚莊王去征伐陸渾的戎人,乘勢就到雒邑,在周朝的疆界上陳兵示威。

    周定王就差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卻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答說:“有天下的,是在于有德行,不在于有鼎。

    從前夏朝方有德行的時候,遠方的圖物,九州貢來的銅器,并且在鼎上畫着物像,各種物件都備齊了。

    使得一般人民都識得神異奸怪,因此人民進了川澤山林中去,不會遇着不利于他們的東西。

    就是山魈鬼魅、水妖等也不至逢人為害,因此便能使上下和諧,這是承受上天所賜的福分。

    到了夏桀有昏亂的行為,鼎就遷到商朝去,總共經過六百年。

    到得商纣又暴虐了,鼎就遷到周朝去。

    隻要君主的仁德光明,那麼九鼎雖小,卻似很重;如果是奸邪昏亂的君,那麼九鼎雖大,卻似很輕。

    上天保佑有明德的人,也有一定的數限,不可強取。

    從前,周成王定鼎于郏鄏,曾經占蔔世運有三十代,年數有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命令。

    現在周朝的仁德雖然比之前衰敗,可是上天的命令還沒有改。

    所以這九鼎的輕重,不是可以問得的。

    ” 經夏,楚人侵鄭。

     傳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1。

     今注 1鄭即晉故也:是鄭國接近晉國的緣故。

     今譯 夏天,楚國人侵略鄭國,是鄭國接近晉國的緣故。

     經秋,赤狄侵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赤狄侵了齊國。

     經宋師圍曹。

     傳宋文公即位三年,殺母弟須及昭公子,武氏之謀也1。

    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馬子伯之館2,盡逐武穆之族3。

    武穆之族以曹師伐宋。

    秋,宋師圍曹,報武氏之亂也。

     今注 1武氏之謀也:武氏尊奉司城須同昭公的兒子,想作亂,見于《左傳·文公十八年》。

     2司馬子伯之館:做司馬官,名叫子伯的房屋。

     3盡逐武穆之族:把武公的後人、穆公的後人全都驅逐出國。

     今譯 宋文公即位以後的第三年,殺了同母的弟弟須與昭公的兒子,這是武氏的謀算。

    宋文公就派戴公同桓公的後人,在司馬子伯的館舍,攻打武氏,就驅逐盡了武公同穆公的後人。

    武穆之族就用曹國的軍隊伐宋國。

    到了秋天,宋國軍隊就圍了曹國都城,這為的是報複武氏的作亂。

     經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

     傳冬,鄭穆公卒。

    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1,夢天使與己蘭2,曰:“餘為伯鯈,餘而祖也3。

    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4。

    ”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禦之。

    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徵乎5?”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

    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妫6,生子華、子臧。

    子臧得罪而出7,誘子華而殺之南裡8,使盜殺子臧于陳宋之間9。

    又娶于江,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酖之,及葉而死10。

    又娶于蘇,生子瑕、子俞彌。

    俞彌早卒,洩駕惡瑕,文公亦惡之,故不立也。

    公逐群公子,公子蘭奔晉,從晉文公伐鄭11。

    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12。

    姞,吉人也,後稷之元妃也13。

    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啟之,必将為君,其後必蕃14,先納之,可以亢寵15!”與孔将、侯宣多納之,盟于大宮而立之16,以與晉平。

    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17。

    ”刈蘭而卒18。

     今注 1燕姞:是姞姓,南燕國人。

     2夢天使與己蘭:夢見天使給她蘭花。

     3餘為伯鯈,餘而祖也:我是南燕的祖先,也就是你的祖先。

     4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拿這蘭花做你兒子的名字,因為蘭花有國家的香味,人人都愛它。

     5将不信,敢征徵乎:将來人家會不會相信我,敢以蘭花為證據嗎? 6報鄭子之妃曰陳妫:鄭子是文公的叔父子儀,與叔父的妃子陳妫相通叫作報。

     7子臧得罪而出:子臧出奔到宋國。

     8南裡:鄭地,《一統志》說:“在河南省,新鄭縣故城南。

    ” 9陳宋之間:陳、宋兩國的邊境,這件事在僖公二十四年。

     10楚人酖之,及葉而死:楚人給他吃了毒藥,到楚國葉這地方就死了。

    葉在今河南省葉縣南三十裡,有葉城。

     11晉文公伐鄭:晉文公伐鄭見僖公三十年。

     12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我聽說姬、姞兩姓配偶,他的子孫必衆多。

     13姞,吉人也,後稷之元妃也:姞是吉人,是周的祖先後稷的長妃。

     14必将為君,其後必蕃:必定将為鄭國的君,他的後代必定很繁盛。

     15先納之,可以亢寵:我們要先讓他回國來,必定可以得到寵信。

     16盟于大宮而立之:在鄭國的祖廟盟誓,而立他為太子。

     17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蘭花死了,我也就死了,我是為它而生的。

     18刈蘭而卒:用刀子割掉蘭花,他就死了。

     今譯 冬十月,鄭穆公死了。

    較早的時候,鄭文公有一個低賤的妾叫作燕姞,夢見上天派人給她一種蘭花,并且說:“我是伯鯈,是你的祖先。

    拿這個蘭花做你兒子的名,蘭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