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百濮散居各處,将各回自己的城裡去,誰還有空打别人的主意?”于是,就出動軍隊,十五天的工夫,百濮軍隊就退了。

    就從廬去伐庸,把倉庫中的食物同吃,到了句澨,叫廬戢梨侵伐庸國,到了庸國的方城。

    庸人趕走了楚軍,囚禁子揚窗,但過了三夜,子揚窗就翻窗逃走回來了,說:“庸的軍隊很多,群蠻聚在一起不如再領大軍隊來,并且把王的軍隊全動員起來,合在一起再進攻。

    ”師叔說:“不可以,姑且再與他交戰,使他驕傲。

    他驕傲,我們奮發,然後可以打勝仗。

    這是先君蚡冒所以占領陉隰兩地的方法。

    ”楚軍又跟庸人作戰,七次全打敗仗,庸國的裨、鯈、魚三個部族的人追逐楚軍,庸人說:“楚軍不值得跟他打仗。

    ”于是就不設防備。

    楚王乘着普通的車在臨品會合軍隊,分成兩隊。

    子越由石溪,子貝由仞,兩路來伐庸國。

    秦國人、巴國人跟着楚國軍隊,群蠻跟楚王盟誓,就把庸國滅了。

     經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傳宋公子鮑1禮于國人2,宋饑,竭其粟而貸之3,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诒也,時加羞珍異4無日不數于六卿之門5,國之材人,無不事也6,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7。

    公子鮑美而豔,襄夫人欲通之8,而不可9,夫人助之施10。

    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以因夫人。

    于是華元為右師11,公孫友為左師,華耦為司馬12,鱗為司徒,蕩意諸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13。

    初,司城蕩卒。

    公孫壽14辭司城,請使意諸為之15。

    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16。

    棄官則族無所庇17,子身之貳也,姑纾死焉18!雖亡子,猶不亡族19!”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諸而殺之。

    公知之盡以寶行20。

    蕩意諸曰:“盍适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國人21,諸侯誰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

    ”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

    夫人使謂司城去公,對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22?”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諸,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23,蕩意諸死之24。

    書曰:“宋人弑其君杵臼。

    ”君無道也25。

    文公即位,使母弟須為司城26,華耦卒,而使蕩虺為司馬27。

     今注 1公子鮑:是宋昭公庶出的弟弟。

     2禮于國人:春秋時代所謂國人,皆指貴族而言。

     3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宋國荒年的時候,就用盡他所藏的谷子接濟人民。

     4無不饋诒也,時加羞珍異:沒有不煮飯給他們吃,并且時常加上珍貴的菜蔬。

     5無日不數于六卿之門:沒有一天不到宋國六卿的家中拜訪。

    六卿是指着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

     6國之材人,無不事也:宋國所有的賢才,沒有他不侍奉的。

     7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親族裡,從他的曾祖宋桓公以下的族人,沒有不周濟的。

     8公子鮑美而豔,襄夫人欲通之:公子鮑長得美,宋襄公的夫人,即宋昭公的祖母,欲與他通奸。

     9而不可:公子鮑不願意。

     10夫人助之施:襄夫人就幫助他施舍。

     11華元為右師:華元是華督的曾孫。

     12華耦為司馬:華耦替代公子印。

     13公子朝為司寇:替代華禦事。

     14公孫壽:是公子蕩的兒子。

     15請使意諸為之:就請讓他的兒子蕩意諸為司城。

     16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現在的君沒有道理,我所做的官又很接近君,恐怕将來有禍亂發生,就會連累到自己。

     17棄官則族無所庇:要丢掉這個官,我們全族就沒有人保護。

     18子身之貳也,姑纾死焉:兒子等于本身的附體,姑且延緩死的日期。

     19雖亡子,猶不亡族:雖然丢了兒子,不敢丢了全族。

     20公知之盡以寶行:昭公知道了,把他的寶物全都帶走。

     21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國人:不能跟宋國的大夫,甚至國君的祖母,并且同所有宋國的貴族和好。

     22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給他做過臣子,而遇見患難就逃避,那麼對以後的君長,怎麼樣侍奉? 23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襄夫人王姬使旁人率領野外的軍隊,攻昭公,殺掉他。

     24蕩意諸死之:蕩意諸随着昭公被殺了。

     25宋人弑其君杵臼,君無道也:宋國人把他們的君主,即宋昭公名杵臼殺了,是人君無道。

     26使母弟須為司城:替代蕩意諸。

     27蕩虺為司馬:蕩虺是蕩意諸的弟弟。

     今譯 宋文公對國人很有禮貌,宋國有饑餓,用盡他的粟米接濟人民,年在七十歲以上,沒有不送的,并且加很多好吃的,每天常去見六卿,國中有賢才的人,沒有不侍奉,親戚自他曾祖桓公以下,沒有不憐恤的。

    宋文公很美,宋襄公的夫人想着要和他通奸,但是宋文公不答應,夫人就幫助他施舍。

    昭公無道,貴族們因為襄公夫人的關系而擁護文公。

    那時華元做右師,公孫友做左師,華耦做司馬,鱗做司徒,蕩意諸做司城,公子朝做司寇。

    最初時,司城蕩死了。

    他的兒子公孫壽辭掉司城的官,使他的兒子蕩意諸來做。

    後來蕩告訴人說:“國君無道,我的官離着君很近,很怕禍患會連累自己。

    丢掉官則全族沒人保護,兒子是我的代表,我姑且緩慢不死,雖然丢了兒子,還不至于丢了全族。

    ”後來襄公夫人将使宋昭公到孟諸打獵而把他殺掉。

    昭公知道後,盡帶着他的全部寶貝而出行。

    蕩意諸說:“何不逃到諸侯那裡去?”昭公說:“得不到大夫甚至祖母襄夫人并連貴族們的信任,諸侯誰肯接納我?并且既為人君,怎能又做人的臣子,還不如死。

    ”拿他的寶物,賞給左右的随行人員,并且使他們趕緊逃走。

    襄公夫人派人對蕩意諸說,叫他離開昭公,他回答說:“給他做了臣子,而逃避他的禍難,那怎樣侍奉後來的君主?”冬天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去孟諸打獵,還沒有到,襄公夫人王姬就叫野外的軍隊殺死了他,蕩意諸為此死了。

    《春秋》上寫着:“宋人殺了他的君杵臼。

    ”這是由于國君無道。

    文公即位,使母弟須做司城,華耦死後,就使蕩意諸的弟弟蕩虺做了司馬。

     文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一〇年) 經十有七年春,晉人、衛人、陳人、鄭人伐宋。

     傳十七年春,晉荀林父、衛孔達、陳公孫甯、鄭石楚伐宋。

    讨曰:“何故弑君1?”猶立文公而還。

    卿不書,失其所也2。

     今注 1讨曰:“何故弑君?”:讨伐的話說:“你們為何把君殺了?” 2卿不書,失其所也:隻寫上人而不寫卿的姓名,這是因為他們改變了初衷。

     今譯 十七年春,晉荀林父、衛孔達、陳公孫甯、鄭石楚讨伐宋國,質問說:“為什麼你們把君殺了?”還是立了文公才回去。

    《春秋》隻寫上人而不寫卿的名字,這是因為他們改變了初衷。

     經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聲姜。

     傳夏四月癸亥,葬聲姜,有齊難是以緩1。

     今注 1有齊難是以緩:因為有齊國的患難,所以下葬得很晚。

     今譯 夏天四月癸亥,給聲姜下葬,因為有齊國的患難,所以下葬得很晚。

     經齊侯伐我西鄙,六月癸未,公及齊侯盟于穀。

     傳齊侯伐我北鄙1,襄仲請盟,六月盟于穀2。

     今注 1北鄙:指魯國北方邊境。

     2穀:齊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治。

     今譯 齊侯讨伐魯國北邊,公子遂請和他們盟會。

    六月在穀這地方盟誓。

     經諸侯會于扈。

     傳晉侯蒐于黃父1,遂複合諸侯于扈2,平宋也3。

    公不與會,齊難故也4。

    書曰諸侯,無功也5。

    于是晉侯不見鄭伯6,以為貳于楚也。

    鄭子家7使執訊而與之書8,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9。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10,敝邑以侯宣多之難11,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

    十一月,克滅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執事12。

    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13,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14。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陳事15。

    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16。

    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陳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17。

    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18?在位之中19,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20,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21,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22。

    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無以加焉23。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24?’又曰:‘鹿死不擇音25。

    ’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26,不德則其鹿也27。

    铤而走險28,急何能擇。

    命之罔極,亦知亡矣29。

    将悉敝賦以待于鯈30,唯執事命之。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齊31。

    四年二月壬戌,為齊侵蔡32,亦獲成于楚33。

    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34,豈其罪也。

    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35。

    ”晉鞏朔36行成于鄭37,趙穿、公婿池38為質焉。

     今注 1晉侯蒐于黃父:晉侯,晉靈公。

    黃父一名黑壤,晉地,即今山西沁水縣烏嶺。

     2扈:鄭邑,今河南原武縣西北有扈亭,先是,文公十五年冬十一月晉侯會宋公、衛侯、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扈,至是,因黃父之蒐,再會于扈,所以說複合諸侯。

     3平宋也:上年冬十一月,宋昭公杵臼為襄夫人王姬使衛伯所攻殺,立公弟鮑,是為宋文公。

    晉靈公再合諸侯于扈,欲以平息宋亂。

     4公不與會,齊難故也:謂魯文公未與此會。

    時齊侯伐魯北鄙,文公方被脅盟于穀,故雲齊難。

     5書曰諸侯,無功也:謂《春秋》隻書“諸侯會于扈”。

    無功也。

    “蓋欲平宋亂而又不能。

    ” 6鄭伯:鄭穆公,公名蘭,文公捷的兒子。

     7子家:公子歸生字,鄭國的執政大夫。

     8執訊而與之書:通訊問的官。

    子家為書與趙盾,使執訊攜書往晉,故雲與之書。

     9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即鄭穆公三年,當魯文公二年。

    時蔡未服晉,故鄭召蔡莊侯而與之事晉。

     10以行:往朝晉君。

     11侯宣多之難:鄭穆公為侯宣多所立,侯宣多遂恃寵專權,故雲侯宣多之難。

     12克滅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執事:謂消滅侯宣多,所以随蔡侯以朝于執事。

     13寡君之嫡夷:鄭穆公十二年即魯文公十一年事寡君之嫡夷,指鄭穆公之太子,即鄭靈公。

     14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請命于楚,與陳共公俱朝于晉。

     15以蒇陳事:鄭穆公十四年即魯文公十三年。

    以蒇陳事,完成陳侯朝晉之事。

    蒇讀如谄,敕成前好曰蒇。

     16燭之武往朝夷也:魯文公十四年往年,去年指鄭穆公十七年,即魯文公十六年。

    燭之武往朝夷也,謂燭之武将太子夷往朝晉。

     17以陳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陳國、蔡國離楚國很近,但是不敢有二心,就是因為我們鄭國的緣故。

     18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雖然我們侍奉你,為何不能免于罪。

     19在位之中:在我即位的時候。

     20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一次朝見晉襄公,再朝見于君,君指晉靈公。

     21相及于绛:不斷地往來于晉國都城绛。

     22則蔑以過之矣:我沒有再能超過這種情形。

     23“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你現在說,你還未能完成我的志願,就是我們亡了國,也沒能夠做得更好。

     24畏首畏尾,身其餘幾:頭也怕,尾也怕,身上所剩餘的就沒有多少了。

     25鹿死不擇音:音等于樹蔭。

    鹿要死的時候,不選擇樹蔭的地方。

     26德則其人也:大國對我有德,小國就以人道來侍奉。

     27不德則其鹿也:大國對小國沒有德,小國就像鹿一樣。

     28铤而走險:铤是走得很快,急了就不怕危險了。

     29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晉國的命令沒有限度,那鄭國也就知道必定亡國了。

     30将悉敝賦以待于鯈:将預備好軍隊,以等候于鯈這地方。

    鯈在鄭國、晉國的邊界上。

     31朝于齊:鄭文公的二年,就是魯僖公的二十三年,到齊國朝見。

     32為齊侵蔡:這是指的鄭文公的四年,就是魯僖公的二十五年,為齊國侵略蔡國。

     33亦獲成于楚:鄭國與楚國也獲得和約。

     34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在兩個大國的中間,隻好服從強令。

     35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你們要不細想辦法,我們也就沒法逃命。

     36晉鞏朔:鞏朔是晉大夫。

     37行成于鄭:與鄭國講和。

     38趙穿、公婿池:趙穿是晉國的卿,公婿池是晉國的女婿。

     今譯 晉侯春獵于黃父,就趁便再合諸侯于扈地,是要想平定宋國的亂事,魯文公沒有參加這會,因為有齊國攻魯的緣故。

    《春秋》上單寫着諸侯,因為譏刺平宋沒有成功的緣故。

    這一次,晉侯不見鄭伯,因為鄭伯背晉而親楚國。

    鄭國子家就差通信的官拿封信去晉國送給趙盾,告訴他說:“寡君即位的第三年,便去招了蔡侯一同侍奉你君;九月間,蔡侯到了敝邑,正要想動身,隻因敝邑有侯宣多的亂事,寡君所以竟不能和蔡侯同來晉國;到了十一月中,克滅了侯宣多的亂事,就跟了蔡侯來朝你們的執事;到了十二年六月中,歸生輔佐寡君的嫡子夷,到楚國去招請了陳侯,和他同來朝見貴國國君;十四年七月中,寡君又來朝見,以完成那陳國的事;十五年五月,陳侯從敝邑動身去朝見你君;去年正月間,燭之武又同嫡子夷來朝見;到了八月,寡君又親自來朝。

    陳、蔡靠近楚國,卻不敢有二心,這都是敝邑的緣故!雖然敝邑一心侍奉你君,為什麼不能免于禍患呢?鄭君在位期間,一次朝見你們襄公,兩次見了現在的君,夷又和我的臣子接連着到你绛都來朝見,雖然我們是個小國,卻沒有誰能比我國對貴國更有誠意了。

    如大國說:‘你們服侍我,還不能稱我的心。

    ’照這般說來,敝邑也隻有滅亡的了,不會再好的了。

    古人有句話說:‘畏首畏尾,身體還有多少呢?’又說:‘鹿要死了,不揀躲蔭的地方了。

    ’我們小國服侍你們大國,如果大國好好相待,小國就以人道侍奉;如果不好好相待,小國便要像那鹿一般呢!铤而走險,急了,也沒有什麼選擇了!你們大國的命令,既沒有完,敝邑也明知要完了,隻得完全發動敝邑當兵的人來,等候在邊界鯈那裡了,該怎麼辦就聽你的吩咐吧!我鄭文公的二年六月壬申那天,朝過齊國,四年二月壬戌那天,又為齊國侵伐過蔡國,也因此和楚國講過和的。

    居住在齊、楚兩個大國的中間,也隻可依着強國的吩咐,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罪嗎?你們大國若再不體諒我們,我們也沒有法子逃命了。

    ”趙盾看了這信,便使大夫鞏朔到鄭國去訂和,又差趙穿和公婿池到鄭國去做人質了。

     經秋,公至自穀1。

     今注 1此經無傳。

     傳秋,周甘歜1,敗戎于邥垂2,乘其飲酒也3。

     今注 1甘歜:是周大夫。

    歜音觸。

     2邥垂:在今河南省伊川縣北境。

     3乘其飲酒也:乘戎人正在飲酒的時候。

     今譯 秋天,周大夫甘歜在邥垂這地方打敗戎人,這是乘着戎人正在飲酒的時候。

     傳冬十月,鄭大子夷1、石楚2為質于晉3。

     今注 1大子夷:是鄭靈公。

     2石楚:鄭大夫。

     3為質于晉:到晉國去做人質。

     今譯 冬天十月,鄭靈公和鄭大夫石楚到晉國去做人質。

     經冬,公子遂如齊。

     傳襄仲如齊,拜穀之盟,複曰1:“臣聞齊人将食魯之麥2,以臣觀之,将不能3,齊君之語偷4,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5。

    ’” 今注 1複曰:回來就說。

     2臣聞齊人将食魯之麥:我聽見齊國人說,将吃魯國收獲的麥子。

     3以臣觀之,将不能:由我看起來,這是不可能的。

     4齊君之語偷:齊國的君,說話中間極不嚴肅。

     5民主偷必死:為人民的主人要極不嚴肅,就必定要死。

     今譯 公子遂到齊國去拜謝穀的盟會,回來就說:“我聽說齊國人将吃魯國收獲的麥子,以我看起來,這是不可能的,齊國的君話說得極不嚴肅,臧文仲有話說:‘人民的主人要極不嚴肅,就必定死。

    ’” 文公十八年(公元前六〇九年) 經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醜,公薨于台下。

     傳十八年春,齊侯戒師期1,而有疾2,醫曰:“不及秋将死3。

    ”公聞之,蔔曰:“尚無及期4。

    ”惠伯令龜5,蔔楚丘占之曰:“齊侯不及期,非疾也6。

    君亦不聞令龜有咎7。

    ”二月丁醜公薨。

     今注 1齊侯戒師期:齊侯預備伐魯國,已經定了日期。

     2而有疾:齊懿公有病。

     3不及秋将死:不到秋天,就會死了。

     4尚無及期:希望不要到打仗的時期,他就先死了。

     5惠伯令龜:惠伯是叔仲惠伯,他命令占蔔的人占蔔。

     6齊侯不及期,非疾也:齊侯不能到打仗的時候,但不是疾病所緻。

     7君亦不聞令龜有咎:魯君将聽不到齊侯死訊,下令占蔔的人亦有兇咎。

     今譯 文公十八年春,齊懿公規定伐魯日期,可是有了病。

    醫生說:“到不了秋天他就要死。

    ”魯文公聽了消息就占蔔說:“最好是到不了齊國動軍隊的時期。

    ”叔仲惠伯令占蔔,蔔楚丘占蔔說:“齊侯不能活到出動軍隊的時候,并不是因為病。

    魯君也不能聽見齊侯死訊,下令占蔔的人也有兇咎。

    ”二月丁醜,魯文公死了。

     經秦伯?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秦伯?死了。

     經夏五月戊戌,齊人弑其君商人。

     傳齊懿公之為公子也1,與邴歜之父争田弗勝2,及即位,乃掘而刖之3,而使歜仆4,納閻職5之妻,而使職骖乘6。

    夏五月,公遊于申池7,二人浴于池8,歜以撲抶職9,職怒,歜曰:“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10。

    ”職曰:“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11?”乃謀弑懿公,納諸竹中,歸,舍爵而行12。

    齊人立公子元13。

     今注 1齊懿公之為公子也:齊懿公做公子的時候。

     2與邴歜之父争田弗勝:和邴歜的父親争田地,但是沒能得到勝利。

     3乃掘而刖之:邴歜的父親已經死了,把他的屍首掘出來,把他的腳砍斷。

     4而使歜仆:而命令邴歜給他駕車。

     5閻職:是齊國的官吏。

     6骖乘:陪他乘車。

     7申池:齊都城,南城的西門,門外的池塘叫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