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衛國跟晉國不和睦,所以占領了他的一些地方。
現在已經和好了,可以還給他這些地方。
反叛了而不讨他罪,何以表示威嚴?服從了而不安定他,何以表示懷柔?不用威嚴、不用懷柔,怎麼樣表示德行,沒有德行怎麼樣來做盟主?你是正卿,管理諸侯的事,而不緻力于德行,打算怎麼辦呢?《夏書》說:‘褒獎有賢行的人用恩賞,有罪就用威信來督促他,拿九歌來勸勉他,使他不要學壞了。
’九功的德行,全可以歌唱,就叫作九歌。
六府和三事叫作九功。
水、火、金、木、土、谷叫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
合于道義而推行這些叫作德禮。
沒有禮就不快樂,這是人民所以反叛的原因。
假設你的德行,沒有被人可以歌唱的,誰還來服從你。
何不使和睦的人來歌唱你呢?”趙盾聽了這番話,很高興。
文公八年(公元前六一九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
傳八年春,晉侯使解揚1歸匡、戚之田于衛2,且複緻公婿池之封3,自申至于虎牢之竟4。
今注 1解揚:晉大夫。
2歸匡、戚之田于衛:匡本來是衛的地方,中間屬過鄭國,戚本來是衛國的地方。
匡在今河南省洧川縣東北的匡城。
戚,據明《一統志》說:“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北七裡,有古戚城。
” 3且複緻公婿池之封:晉國的女婿名字叫池,且恢複他的封邑。
4自申至于虎牢之竟:申是鄭地,《彙纂》:“在今河南汜水縣界。
”虎牢鄭地,在今河南省泗水縣西二裡。
今譯 八年春天,晉靈公派解揚歸還匡、戚的田地給衛國,并且把公婿池的封地也還給衛國,由申這地方起一直到虎牢邊境。
經夏四月。
傳夏,秦人伐晉,取武城1,以報令狐之役2。
今注 1武城:晉地,在今陝西省華縣東北十三裡。
2令狐之役:見文公七年。
今譯 夏天,秦人伐晉國,占領了武城這地方,這是為的報複令狐的戰役。
經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傳秋,襄王崩1。
今注 1襄王崩:這是公孫敖往周都城吊唁的原因。
今譯 秋天,周襄王死了。
經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經乙酉,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傳晉人以扈之盟來讨1。
冬,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2,報扈之盟也3,遂會伊雒之戎4。
書曰公子遂,珍之也。
今注 1晉人以扈之盟來讨:因為在扈盟約的時候,魯文公後到,所以晉國來讨魯國。
2衡雍:鄭地,據《彙纂》說:“在今河南省原武縣西北三裡有衡雍城。
” 3報扈之盟也:這是回報扈的盟約。
4遂會伊雒之戎:會見伊水同雒水的戎。
據《春秋地名補注》:“暴在今河南省原武縣境。
”時戎将侵晉,因公子遂之會而止。
今譯 晉國人因為扈盟的時候,文公遲到,就來讨伐魯國。
冬天,公子遂會晉國趙盾,在衡雍盟誓,這是為了補償扈的盟會,他就會見伊雒的戎,《春秋》上寫着公子遂,這表示重視他。
經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
丙戌,奔莒。
傳穆伯如周吊喪1,不至以币奔莒,從己氏焉2。
今注 1穆伯如周吊喪:穆伯到周都城吊祭周王的喪事。
2從己氏焉:跟從莒國的女子己氏。
今譯 公孫敖到周國去吊喪,沒有到那裡他就帶着币帛逃到莒國,為的是追随莒國的女子己氏。
經螽1。
今注 1螽是蝗蟲,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有蝗災。
經宋人殺其大夫司馬,宋司城來奔。
傳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1,昭公不禮焉2,夫人因戴氏之族3以殺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鐘離及大司馬公子卬4,皆昭公之黨也。
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5。
司城蕩意諸來奔6,效節于府人而出7。
公以其官逆之,皆複之8,亦書以官,皆貴之也9。
今注 1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宋襄公的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
2昭公不禮焉:宋襄夫人是昭公的嫡祖母,而昭公對她沒有禮貌。
3戴氏之族:華氏、樂氏、黃氏,全是戴公的後人。
4大司馬公子卬:公子卬是昭公的弟弟,他做大司馬的官。
5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司馬手握着符信死了,所以特别寫上司馬的官名。
6司城蕩意諸來奔:宋國的司城官名叫蕩意諸的,逃到魯國來。
7效節于府人而出:把他的符信交給府裡的人才逃出來。
8公以其官逆之,皆複之:魯文公以他的官階來迎接他,并且他的官屬也全都逃來魯國,所以魯文公全都恢複了他們的官職。
9亦書以官,皆貴之也:所以《春秋》上寫的官名表示尊重他們。
今譯 宋襄公的夫人是周襄王的姊姊,昭公對她沒有禮貌。
夫人用戴氏的族人殺了襄公的孫子孔叔、公孫鐘離和大司馬公子卬,這全是昭公的黨羽。
司馬死的時候,手裡拿着符節,所以《春秋》上寫着他的官名。
司城蕩意諸逃到魯國,把他的符節交給府人才逃出來。
魯文公按照他原來的官職迎接他,連他的官屬都逃到魯國,文公全都恢複了他們的官職。
《春秋》上寫着官名,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傳夷之蒐1,晉侯将登箕鄭父、先都2,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3,先克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4。
”從之。
先克5奪蒯得田于堇陰6,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7。
今注 1夷之蒐:在文公六年。
2将登箕鄭父、先都:升他們為上車的将領。
3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士縠本來是司空,現在叫他将中軍,使梁益耳為中軍佐。
4狐趙之勳不可廢也:狐偃同趙衰有從晉文公在外出亡的功勞。
5先克:是中軍佐。
6奪蒯得田于堇陰:在文公七年,晉國抵抗秦國的軍隊在菫陰,以軍隊奪蒯得的田地。
7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這是第二年晉人殺先克、先都、士縠、梁益耳等人的原因。
今譯 夷那次檢閱部隊的時候,晉侯将把箕鄭父、先都升到上軍裡,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先克說:“狐、趙的勳勞不可以廢免。
”晉靈公也就聽從他。
先克奪到蒯得的田地在堇陰,所以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
文公九年(公元前六一八年) 傳九年春王正月,己酉,使賊殺先克1。
乙醜,晉人殺先都、梁益耳2。
今注 1使賊殺先克:這是箕鄭父所派的人殺先克。
2晉人殺先都、梁益耳:晉人殺先都、梁益耳。
今譯 九年春天正月己酉,晉國使賊殺先克。
乙醜,晉人殺先都、梁益耳。
經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傳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1。
不書王命,未葬也2。
今注 1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天子不應該對諸侯私求财貨,所以說他非禮。
2不書王命,未葬也:不寫周王派他來,因為那時周王未下葬。
今譯 周王的卿士毛伯衛到魯國要求金子,這是不合禮的。
不寫王的命令,因為周襄王尚沒有行葬禮。
經夫人姜氏如齊1。
今注 1夫人姜氏如齊:在沒到齊國以前,曾經先告魯國的祖廟,所以寫在《春秋》上。
今譯 文公的夫人姜氏到齊國去。
經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辛醜,葬襄王。
傳二月,莊叔如周,葬襄王1。
今注 1莊叔如周,葬襄王:莊叔就是叔孫得臣,到周國參加襄王的葬禮。
今譯 二月,叔孫得臣到京師去,辛醜,為周襄王行葬禮。
經晉人殺其大夫先都1。
今注 1晉人殺其大夫先都:因為先都作亂,晉人讨伐他,所以在《春秋》上寫着他的名字。
此經無傳。
今譯 晉人殺了他們的大夫先都。
經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文公的夫人姜氏從齊國回來。
經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傳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1。
今注 1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他們與先都有同樣的罪過,所以晉國人殺他們。
今譯 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
經楚人伐鄭。
傳範山1言于楚子曰:“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楚子師于狼淵2以伐鄭,囚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3,鄭及楚平。
今注 1範山:楚大夫。
2楚子師于狼淵:據《河南通志》說:“在臨穎縣西北繁城鎮。
”楚子率軍隊到此,為讨伐鄭國。
3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他們都是鄭大夫。
今譯 楚大夫範山告訴楚王說:“晉國的君年輕,心思不在于稱霸諸侯,我們可以圖謀北方。
”楚王将軍隊派到狼淵以讨伐鄭國,把鄭國的大夫公子堅、公子尨同樂耳囚禁起來,鄭人同楚國講和。
經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
傳公子遂會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救鄭,不及楚師1,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2。
今注 1不及楚師:沒趕得及楚國的軍隊。
2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各國的卿在《春秋》上全不寫名字,因為他們出兵過于緩慢,這是懲戒他們辦事不嚴肅認真。
今譯 公子遂同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去救鄭國,沒有碰到楚國軍隊,《春秋》上不寫卿的名字,因為他們出兵遲緩,以此懲戒他們辦事不嚴肅認真。
經夏,狄侵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狄人侵略齊國。
經秋八月,曹伯襄卒1。
今注 1曹伯襄:即曹共公。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八月,曹伯襄死了。
經九月癸酉,地震1。
今注 1地震:古人以為地震是一種災害。
今譯 九月癸酉,魯國有地震。
傳夏,楚侵陳,克壺丘1,以其服于晉也2。
今注 1壺丘:陳邑,《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省,新蔡縣東南。
” 2以其服于晉也:因為陳國服從晉國。
今譯 夏天,楚國侵略陳國,得到壺丘這地方,因為陳國服從晉國。
傳秋,楚公子朱1自東夷伐陳,陳人敗之,獲公子茷2。
陳懼3乃及楚平4。
今注 1楚公子朱:即息公。
2公子茷:也是楚國的公子。
3陳懼:陳國因為小國勝大國,所以害怕了。
4乃及楚平:就同楚國和好。
今譯 秋天,楚國公子朱由東夷伐陳國,陳人打敗他,捕獲了公子茷,但是陳國人很害怕,就同楚國和好了。
經冬,楚子使椒來聘。
傳冬,楚子越椒來聘,執币傲1。
叔仲惠伯曰:“是必滅若敖氏之宗2,傲其先君,神弗福也3。
” 今注 1楚子越椒來聘,執币傲:子越椒是令尹子文的侄子,拿着禮物,表現出很傲慢的樣子。
2是必滅若敖氏之宗:這必定要使若敖的宗族全部滅亡。
3傲其先君,神弗福也:在他祖先面前傲慢,神不會保佑他。
若敖氏是子越椒的祖先,所以有此說。
今譯 冬天,楚國子越椒來聘問,拿着禮物很不恭敬。
叔仲惠伯說:“這必定要滅掉若敖氏的宗族。
在他先君面前驕傲,神不會降福的。
” 經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
傳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1。
諸侯相吊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書也,以無忘舊好2。
今注 1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秦國人來送僖公同僖公的母親成風的喪衣,這是合于禮的。
2諸侯相吊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書也,以無忘舊好:雖然不及時,假設合于禮貌,《春秋》也加以記載,以表示不忘過去的友好。
今譯 秦人來送僖公同成風的喪衣,這是合于禮的。
諸侯的互相吊賀,雖然不及時,假設有禮,《春秋》也加以記載,以表示不忘舊的恩好。
文公十年(公元前六一七年) 經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1。
今注 1臧孫辰即臧文仲,因為魯文公參與小殓,所以寫明日期。
此經無傳。
今譯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文仲死了。
經夏,秦伐晉。
傳十年春,晉人伐秦,取少梁1。
夏,秦伯伐晉,取北征2。
今注 1少梁:《彙纂》說:“今陝西韓城縣南二十二裡,有少梁城。
” 2北征:《一統志》說:“漢誤征為澄,今陝西澄城縣西南二十五裡,有北征故城。
” 今譯 十年春,晉國人伐秦國,占據了少梁。
夏,秦康公伐晉國,占據了北征。
經楚殺其大夫宜申。
傳初,楚範巫矞似1謂成王、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強死2!”城濮之役3,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縣絕4。
王使适至5,遂止之,使為商公6。
沿漢溯江将入郢7。
王在渚宮8,下見之,懼而辭曰:“臣免于死,又有讒言,謂臣将逃,臣歸死于司敗也9!”王使為工尹10。
又與子家11謀弑穆王。
穆王聞之,五月,殺鬬宜申12及仲歸。
今注 1楚範巫矞似:楚國範邑的巫人名叫矞似。
2三君皆将強死:你們三位皆将不得善終。
強死意指無疾病而死。
3城濮之役:此役在僖公二十八年。
4子西缢而縣絕:子西上吊恰遇見懸挂的帶子壞了。
縣音義皆同懸。
5王使适至:楚成王所派來的使臣恰巧來到。
6使為商公:江永說:“楚成王時,楚地未能至商州。
其使子西為商公或是商密之地。
”《一統志》說:“商密在今河南淅川縣西。
” 7沿漢溯江将入郢:沿漢水順流而下至江,又溯流至郢。
8王在渚宮:渚宮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城内西北隅。
9臣歸死于司敗也:楚與陳皆謂司寇為司敗,意說我将死于刑官之手。
10工尹:掌百工的首領。
11子家:就是仲歸。
12鬬宜申:就是子西。
今譯 最早的時候,楚國範這地方的巫人矞似,告訴楚成王和子玉子西說:“你們三位皆不得善終。
”城濮之戰以後,成王想到這事,就使人叫子玉說:“不要死!”來不及,又叫子西不要死,子西已經上吊,而吊的繩子斷了。
成王派去的使臣恰好到了,就阻止了他自殺,讓他做商公,子西沿漢江南下,逆長江而上,将入楚國的郢都。
王正在渚宮,下來接見他,他害怕了就說:“下臣免子一死,現在又有人造我謠言,說我将逃走,下臣現在回來請求死在刑官手裡。
”王就叫他做工尹的官。
他又跟仲歸打算弑穆王,穆王聽說後,五月,就把子西和仲歸全殺了。
經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1。
今注 1這經的意義與文公二年同。
此經無傳。
今譯 從正月不下雨一直到秋天七月。
經及蘇子盟于女栗。
傳秋七月,及蘇子盟于女栗1,頃王立故也2。
今注 1女栗:地名,自杜預以後各家皆注阙。
2頃王立故地:因為周頃王初立的緣故。
今譯 秋七月,同周王卿士蘇子在女栗盟誓,因為周頃王新立的緣故。
經冬,狄侵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狄國侵略齊國。
經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傳陳侯、鄭伯會楚子于息。
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1,将以伐宋。
宋華禦事曰:“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2?何必使誘我3?我實不能,民何罪4?”乃逆楚子,勞且聽命5,遂道以田孟諸6。
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7,期思公複遂8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9為左司馬。
命夙駕載燧10,宋公違命11,無畏抶其仆以徇12。
或謂子舟曰:“國君不可戮也!”子舟曰:“當官而行,何強之有13?《詩》曰:‘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毋縱詭随,以謹罔極14。
’是亦非辟強也,敢愛死以亂官乎15。
” 今注 1厥貉:《彙纂》說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境。
2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楚國是想降服我國,何不先表示歸服? 3何必使誘我:何必使他來引誘我。
4我實不能,民何罪:我們實在沒有能力,但是人民有什麼罪狀? 5乃逆楚子,勞且聽命:就去迎接楚王,慰勞楚王,并且聽候楚國的命令。
6遂道以田孟諸:就引導他到孟諸去田獵。
孟諸是宋國的大湖,在今河南省商邱縣東北。
7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右盂左盂都是打獵時候的陣名。
8期思公複遂:期思是楚國的邑名,《彙纂》說古蔣國之都,在河南省固始縣西北七十裡。
複遂是人名。
9子朱及文之無畏:子朱是楚大夫,文之無畏也是楚大夫。
10命夙駕載燧:叫他們很早就預備駕車,并且帶着點火的燧。
11宋公違命:宋國的君違背了這個命令。
12無畏抶其仆以徇:無畏打他的仆人,并示衆。
13當官而行,何強之有:按照職責執行事情,有什麼強橫的。
14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母縱詭随,以謹罔極:這是《詩經·大雅》的話,硬的也不吐,柔軟也不吞下去。
不縱容小人,要慎重。
15是亦非辟強也,敢愛死以亂官乎:這也是不躲避強橫的人,豈敢怕死,而亂職守呢? 今譯 陳侯、鄭伯在息與楚王相會。
冬天,就同蔡侯領兵駐紮在厥貉這地方,将去讨伐宋國。
宋國的華禦事說:“楚想使我歸服,何不先表示歸服呢?何必來逼迫我?我們實在無能力,人民又有何罪呢?”就去迎接楚王,加以慰勞,并且表示服從命令。
于是引導楚王到孟諸去打獵,宋公任右盂,鄭伯任左盂,期思公複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下令一早就駕車并載着燧火出發,宋公不聽命令,文之無畏打宋公的仆人并示衆,表示懲戒。
有人對無畏說:“國君不可以侮辱的!”無畏說:“按照職責行事,有什麼強橫的?《詩·大雅》說:‘硬的不吐出來,軟的不吞下去。
不要放縱狡詐的人,以使放蕩的行為得到檢點。
’這也是不避強橫的意思,我哪裡敢愛惜生命而亂職守呢!” 傳厥貉之會,麇1子逃歸。
今注 1麇:江永及顧棟高皆說麇國在今湖北省鄖縣縣境内。
今譯 在厥貉開會的時候,麇子逃回去了。
現在已經和好了,可以還給他這些地方。
反叛了而不讨他罪,何以表示威嚴?服從了而不安定他,何以表示懷柔?不用威嚴、不用懷柔,怎麼樣表示德行,沒有德行怎麼樣來做盟主?你是正卿,管理諸侯的事,而不緻力于德行,打算怎麼辦呢?《夏書》說:‘褒獎有賢行的人用恩賞,有罪就用威信來督促他,拿九歌來勸勉他,使他不要學壞了。
’九功的德行,全可以歌唱,就叫作九歌。
六府和三事叫作九功。
水、火、金、木、土、谷叫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
合于道義而推行這些叫作德禮。
沒有禮就不快樂,這是人民所以反叛的原因。
假設你的德行,沒有被人可以歌唱的,誰還來服從你。
何不使和睦的人來歌唱你呢?”趙盾聽了這番話,很高興。
文公八年(公元前六一九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
傳八年春,晉侯使解揚1歸匡、戚之田于衛2,且複緻公婿池之封3,自申至于虎牢之竟4。
今注 1解揚:晉大夫。
2歸匡、戚之田于衛:匡本來是衛的地方,中間屬過鄭國,戚本來是衛國的地方。
匡在今河南省洧川縣東北的匡城。
戚,據明《一統志》說:“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北七裡,有古戚城。
” 3且複緻公婿池之封:晉國的女婿名字叫池,且恢複他的封邑。
4自申至于虎牢之竟:申是鄭地,《彙纂》:“在今河南汜水縣界。
”虎牢鄭地,在今河南省泗水縣西二裡。
今譯 八年春天,晉靈公派解揚歸還匡、戚的田地給衛國,并且把公婿池的封地也還給衛國,由申這地方起一直到虎牢邊境。
經夏四月。
傳夏,秦人伐晉,取武城1,以報令狐之役2。
今注 1武城:晉地,在今陝西省華縣東北十三裡。
2令狐之役:見文公七年。
今譯 夏天,秦人伐晉國,占領了武城這地方,這是為的報複令狐的戰役。
經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傳秋,襄王崩1。
今注 1襄王崩:這是公孫敖往周都城吊唁的原因。
今譯 秋天,周襄王死了。
經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
經乙酉,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傳晉人以扈之盟來讨1。
冬,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2,報扈之盟也3,遂會伊雒之戎4。
書曰公子遂,珍之也。
今注 1晉人以扈之盟來讨:因為在扈盟約的時候,魯文公後到,所以晉國來讨魯國。
2衡雍:鄭地,據《彙纂》說:“在今河南省原武縣西北三裡有衡雍城。
” 3報扈之盟也:這是回報扈的盟約。
4遂會伊雒之戎:會見伊水同雒水的戎。
據《春秋地名補注》:“暴在今河南省原武縣境。
”時戎将侵晉,因公子遂之會而止。
今譯 晉國人因為扈盟的時候,文公遲到,就來讨伐魯國。
冬天,公子遂會晉國趙盾,在衡雍盟誓,這是為了補償扈的盟會,他就會見伊雒的戎,《春秋》上寫着公子遂,這表示重視他。
經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
丙戌,奔莒。
傳穆伯如周吊喪1,不至以币奔莒,從己氏焉2。
今注 1穆伯如周吊喪:穆伯到周都城吊祭周王的喪事。
2從己氏焉:跟從莒國的女子己氏。
今譯 公孫敖到周國去吊喪,沒有到那裡他就帶着币帛逃到莒國,為的是追随莒國的女子己氏。
經螽1。
今注 1螽是蝗蟲,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有蝗災。
經宋人殺其大夫司馬,宋司城來奔。
傳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1,昭公不禮焉2,夫人因戴氏之族3以殺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鐘離及大司馬公子卬4,皆昭公之黨也。
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5。
司城蕩意諸來奔6,效節于府人而出7。
公以其官逆之,皆複之8,亦書以官,皆貴之也9。
今注 1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宋襄公的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
2昭公不禮焉:宋襄夫人是昭公的嫡祖母,而昭公對她沒有禮貌。
3戴氏之族:華氏、樂氏、黃氏,全是戴公的後人。
4大司馬公子卬:公子卬是昭公的弟弟,他做大司馬的官。
5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司馬手握着符信死了,所以特别寫上司馬的官名。
6司城蕩意諸來奔:宋國的司城官名叫蕩意諸的,逃到魯國來。
7效節于府人而出:把他的符信交給府裡的人才逃出來。
8公以其官逆之,皆複之:魯文公以他的官階來迎接他,并且他的官屬也全都逃來魯國,所以魯文公全都恢複了他們的官職。
9亦書以官,皆貴之也:所以《春秋》上寫的官名表示尊重他們。
今譯 宋襄公的夫人是周襄王的姊姊,昭公對她沒有禮貌。
夫人用戴氏的族人殺了襄公的孫子孔叔、公孫鐘離和大司馬公子卬,這全是昭公的黨羽。
司馬死的時候,手裡拿着符節,所以《春秋》上寫着他的官名。
司城蕩意諸逃到魯國,把他的符節交給府人才逃出來。
魯文公按照他原來的官職迎接他,連他的官屬都逃到魯國,文公全都恢複了他們的官職。
《春秋》上寫着官名,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傳夷之蒐1,晉侯将登箕鄭父、先都2,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3,先克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4。
”從之。
先克5奪蒯得田于堇陰6,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7。
今注 1夷之蒐:在文公六年。
2将登箕鄭父、先都:升他們為上車的将領。
3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士縠本來是司空,現在叫他将中軍,使梁益耳為中軍佐。
4狐趙之勳不可廢也:狐偃同趙衰有從晉文公在外出亡的功勞。
5先克:是中軍佐。
6奪蒯得田于堇陰:在文公七年,晉國抵抗秦國的軍隊在菫陰,以軍隊奪蒯得的田地。
7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這是第二年晉人殺先克、先都、士縠、梁益耳等人的原因。
今譯 夷那次檢閱部隊的時候,晉侯将把箕鄭父、先都升到上軍裡,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軍,先克說:“狐、趙的勳勞不可以廢免。
”晉靈公也就聽從他。
先克奪到蒯得的田地在堇陰,所以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
文公九年(公元前六一八年) 傳九年春王正月,己酉,使賊殺先克1。
乙醜,晉人殺先都、梁益耳2。
今注 1使賊殺先克:這是箕鄭父所派的人殺先克。
2晉人殺先都、梁益耳:晉人殺先都、梁益耳。
今譯 九年春天正月己酉,晉國使賊殺先克。
乙醜,晉人殺先都、梁益耳。
經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傳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1。
不書王命,未葬也2。
今注 1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天子不應該對諸侯私求财貨,所以說他非禮。
2不書王命,未葬也:不寫周王派他來,因為那時周王未下葬。
今譯 周王的卿士毛伯衛到魯國要求金子,這是不合禮的。
不寫王的命令,因為周襄王尚沒有行葬禮。
經夫人姜氏如齊1。
今注 1夫人姜氏如齊:在沒到齊國以前,曾經先告魯國的祖廟,所以寫在《春秋》上。
今譯 文公的夫人姜氏到齊國去。
經二月,叔孫得臣如京師,辛醜,葬襄王。
傳二月,莊叔如周,葬襄王1。
今注 1莊叔如周,葬襄王:莊叔就是叔孫得臣,到周國參加襄王的葬禮。
今譯 二月,叔孫得臣到京師去,辛醜,為周襄王行葬禮。
經晉人殺其大夫先都1。
今注 1晉人殺其大夫先都:因為先都作亂,晉人讨伐他,所以在《春秋》上寫着他的名字。
此經無傳。
今譯 晉人殺了他們的大夫先都。
經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文公的夫人姜氏從齊國回來。
經晉人殺其大夫士縠,及箕鄭父。
傳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1。
今注 1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他們與先都有同樣的罪過,所以晉國人殺他們。
今譯 三月甲戌,晉人殺箕鄭父、士縠、蒯得。
經楚人伐鄭。
傳範山1言于楚子曰:“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
”楚子師于狼淵2以伐鄭,囚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3,鄭及楚平。
今注 1範山:楚大夫。
2楚子師于狼淵:據《河南通志》說:“在臨穎縣西北繁城鎮。
”楚子率軍隊到此,為讨伐鄭國。
3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他們都是鄭大夫。
今譯 楚大夫範山告訴楚王說:“晉國的君年輕,心思不在于稱霸諸侯,我們可以圖謀北方。
”楚王将軍隊派到狼淵以讨伐鄭國,把鄭國的大夫公子堅、公子尨同樂耳囚禁起來,鄭人同楚國講和。
經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
傳公子遂會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救鄭,不及楚師1,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2。
今注 1不及楚師:沒趕得及楚國的軍隊。
2卿不書,緩也,以懲不恪:各國的卿在《春秋》上全不寫名字,因為他們出兵過于緩慢,這是懲戒他們辦事不嚴肅認真。
今譯 公子遂同晉趙盾、宋華耦、衛孔達、許大夫去救鄭國,沒有碰到楚國軍隊,《春秋》上不寫卿的名字,因為他們出兵遲緩,以此懲戒他們辦事不嚴肅認真。
經夏,狄侵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狄人侵略齊國。
經秋八月,曹伯襄卒1。
今注 1曹伯襄:即曹共公。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八月,曹伯襄死了。
經九月癸酉,地震1。
今注 1地震:古人以為地震是一種災害。
今譯 九月癸酉,魯國有地震。
傳夏,楚侵陳,克壺丘1,以其服于晉也2。
今注 1壺丘:陳邑,《一統志》說:“在今河南省,新蔡縣東南。
” 2以其服于晉也:因為陳國服從晉國。
今譯 夏天,楚國侵略陳國,得到壺丘這地方,因為陳國服從晉國。
傳秋,楚公子朱1自東夷伐陳,陳人敗之,獲公子茷2。
陳懼3乃及楚平4。
今注 1楚公子朱:即息公。
2公子茷:也是楚國的公子。
3陳懼:陳國因為小國勝大國,所以害怕了。
4乃及楚平:就同楚國和好。
今譯 秋天,楚國公子朱由東夷伐陳國,陳人打敗他,捕獲了公子茷,但是陳國人很害怕,就同楚國和好了。
經冬,楚子使椒來聘。
傳冬,楚子越椒來聘,執币傲1。
叔仲惠伯曰:“是必滅若敖氏之宗2,傲其先君,神弗福也3。
” 今注 1楚子越椒來聘,執币傲:子越椒是令尹子文的侄子,拿着禮物,表現出很傲慢的樣子。
2是必滅若敖氏之宗:這必定要使若敖的宗族全部滅亡。
3傲其先君,神弗福也:在他祖先面前傲慢,神不會保佑他。
若敖氏是子越椒的祖先,所以有此說。
今譯 冬天,楚國子越椒來聘問,拿着禮物很不恭敬。
叔仲惠伯說:“這必定要滅掉若敖氏的宗族。
在他先君面前驕傲,神不會降福的。
” 經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
傳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1。
諸侯相吊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書也,以無忘舊好2。
今注 1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禮也:秦國人來送僖公同僖公的母親成風的喪衣,這是合于禮的。
2諸侯相吊賀也,雖不當事,苟有禮焉,書也,以無忘舊好:雖然不及時,假設合于禮貌,《春秋》也加以記載,以表示不忘過去的友好。
今譯 秦人來送僖公同成風的喪衣,這是合于禮的。
諸侯的互相吊賀,雖然不及時,假設有禮,《春秋》也加以記載,以表示不忘舊的恩好。
文公十年(公元前六一七年) 經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1。
今注 1臧孫辰即臧文仲,因為魯文公參與小殓,所以寫明日期。
此經無傳。
今譯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文仲死了。
經夏,秦伐晉。
傳十年春,晉人伐秦,取少梁1。
夏,秦伯伐晉,取北征2。
今注 1少梁:《彙纂》說:“今陝西韓城縣南二十二裡,有少梁城。
” 2北征:《一統志》說:“漢誤征為澄,今陝西澄城縣西南二十五裡,有北征故城。
” 今譯 十年春,晉國人伐秦國,占據了少梁。
夏,秦康公伐晉國,占據了北征。
經楚殺其大夫宜申。
傳初,楚範巫矞似1謂成王、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強死2!”城濮之役3,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縣絕4。
王使适至5,遂止之,使為商公6。
沿漢溯江将入郢7。
王在渚宮8,下見之,懼而辭曰:“臣免于死,又有讒言,謂臣将逃,臣歸死于司敗也9!”王使為工尹10。
又與子家11謀弑穆王。
穆王聞之,五月,殺鬬宜申12及仲歸。
今注 1楚範巫矞似:楚國範邑的巫人名叫矞似。
2三君皆将強死:你們三位皆将不得善終。
強死意指無疾病而死。
3城濮之役:此役在僖公二十八年。
4子西缢而縣絕:子西上吊恰遇見懸挂的帶子壞了。
縣音義皆同懸。
5王使适至:楚成王所派來的使臣恰巧來到。
6使為商公:江永說:“楚成王時,楚地未能至商州。
其使子西為商公或是商密之地。
”《一統志》說:“商密在今河南淅川縣西。
” 7沿漢溯江将入郢:沿漢水順流而下至江,又溯流至郢。
8王在渚宮:渚宮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城内西北隅。
9臣歸死于司敗也:楚與陳皆謂司寇為司敗,意說我将死于刑官之手。
10工尹:掌百工的首領。
11子家:就是仲歸。
12鬬宜申:就是子西。
今譯 最早的時候,楚國範這地方的巫人矞似,告訴楚成王和子玉子西說:“你們三位皆不得善終。
”城濮之戰以後,成王想到這事,就使人叫子玉說:“不要死!”來不及,又叫子西不要死,子西已經上吊,而吊的繩子斷了。
成王派去的使臣恰好到了,就阻止了他自殺,讓他做商公,子西沿漢江南下,逆長江而上,将入楚國的郢都。
王正在渚宮,下來接見他,他害怕了就說:“下臣免子一死,現在又有人造我謠言,說我将逃走,下臣現在回來請求死在刑官手裡。
”王就叫他做工尹的官。
他又跟仲歸打算弑穆王,穆王聽說後,五月,就把子西和仲歸全殺了。
經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1。
今注 1這經的意義與文公二年同。
此經無傳。
今譯 從正月不下雨一直到秋天七月。
經及蘇子盟于女栗。
傳秋七月,及蘇子盟于女栗1,頃王立故也2。
今注 1女栗:地名,自杜預以後各家皆注阙。
2頃王立故地:因為周頃王初立的緣故。
今譯 秋七月,同周王卿士蘇子在女栗盟誓,因為周頃王新立的緣故。
經冬,狄侵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狄國侵略齊國。
經楚子蔡侯次于厥貉。
傳陳侯、鄭伯會楚子于息。
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1,将以伐宋。
宋華禦事曰:“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2?何必使誘我3?我實不能,民何罪4?”乃逆楚子,勞且聽命5,遂道以田孟諸6。
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7,期思公複遂8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9為左司馬。
命夙駕載燧10,宋公違命11,無畏抶其仆以徇12。
或謂子舟曰:“國君不可戮也!”子舟曰:“當官而行,何強之有13?《詩》曰:‘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毋縱詭随,以謹罔極14。
’是亦非辟強也,敢愛死以亂官乎15。
” 今注 1厥貉:《彙纂》說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境。
2楚欲弱我也!先為之弱乎:楚國是想降服我國,何不先表示歸服? 3何必使誘我:何必使他來引誘我。
4我實不能,民何罪:我們實在沒有能力,但是人民有什麼罪狀? 5乃逆楚子,勞且聽命:就去迎接楚王,慰勞楚王,并且聽候楚國的命令。
6遂道以田孟諸:就引導他到孟諸去田獵。
孟諸是宋國的大湖,在今河南省商邱縣東北。
7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右盂左盂都是打獵時候的陣名。
8期思公複遂:期思是楚國的邑名,《彙纂》說古蔣國之都,在河南省固始縣西北七十裡。
複遂是人名。
9子朱及文之無畏:子朱是楚大夫,文之無畏也是楚大夫。
10命夙駕載燧:叫他們很早就預備駕車,并且帶着點火的燧。
11宋公違命:宋國的君違背了這個命令。
12無畏抶其仆以徇:無畏打他的仆人,并示衆。
13當官而行,何強之有:按照職責執行事情,有什麼強橫的。
14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母縱詭随,以謹罔極:這是《詩經·大雅》的話,硬的也不吐,柔軟也不吞下去。
不縱容小人,要慎重。
15是亦非辟強也,敢愛死以亂官乎:這也是不躲避強橫的人,豈敢怕死,而亂職守呢? 今譯 陳侯、鄭伯在息與楚王相會。
冬天,就同蔡侯領兵駐紮在厥貉這地方,将去讨伐宋國。
宋國的華禦事說:“楚想使我歸服,何不先表示歸服呢?何必來逼迫我?我們實在無能力,人民又有何罪呢?”就去迎接楚王,加以慰勞,并且表示服從命令。
于是引導楚王到孟諸去打獵,宋公任右盂,鄭伯任左盂,期思公複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下令一早就駕車并載着燧火出發,宋公不聽命令,文之無畏打宋公的仆人并示衆,表示懲戒。
有人對無畏說:“國君不可以侮辱的!”無畏說:“按照職責行事,有什麼強橫的?《詩·大雅》說:‘硬的不吐出來,軟的不吞下去。
不要放縱狡詐的人,以使放蕩的行為得到檢點。
’這也是不避強橫的意思,我哪裡敢愛惜生命而亂職守呢!” 傳厥貉之會,麇1子逃歸。
今注 1麇:江永及顧棟高皆說麇國在今湖北省鄖縣縣境内。
今譯 在厥貉開會的時候,麇子逃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