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前志:我聽說從前的書上講過。
6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敵人有恩惠同敵人有怨恨,無關他的後人。
這是忠厚的道理。
7介人之寵非勇也:利用人家的寵愛這不是勇敢。
8損怨益仇非知也:消除了對賈氏的怨恨,卻造成趙盾對我的仇恨,這是不智慧。
知音義同智。
9以私害公非忠也:因私人的事而害了公事,這不是忠正。
10盡具其帑與器用财賄:完全将他的妻子與他所用的物品錢财。
11親帥扞之送緻諸竟:親自保衛護送到晉國同狄人的邊境上。
今譯 冬天十月,公子遂到晉國,為的晉襄公的下葬。
十一日丙寅,晉國殺了續簡伯,狐射姑也逃到狄國,趙盾派臾骈送他的妻子兒女到狐射姑那裡去。
夷那次閱兵的時候,狐射姑曾刑辱臾骈,臾骈的部下想把狐射姑的人全殺掉,以報這個仇。
臾骈說:“不可以。
我聽見古書中說:‘同敵人有恩惠,或者敵人有怨望,全與他後嗣無幹,這是忠的道理。
’趙盾對狐射姑很有禮貌,我拿他的寵愛來報私的怨恨,這是不可以的。
利用人的寵愛,這不是勇敢,消除了怨恨,增加了仇敵,這不是智,因為私事來害公家,這不是忠。
沒有這三種品德,怎麼能夠侍奉趙盾?”把他的妻子兒女跟他的物件同财賄,親自率領他們送到邊境上。
經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
傳閏月不告朔1,非禮也。
閏以正時2,時以作事3,事以厚生4。
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5? 今注 1閏月不告朔:閏月而不告朔于廟中。
2閏以正時:因為時間有差錯,就加上閏月以修正。
3時以作事:時間正了,就可以按着時間來做事情。
4事以厚生:做事會有收獲,可改善生活。
5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在閏月而不告朔于廟,這是丢掉時間同政令,怎樣治理人民呢? 今譯 閏月初一不在廟中告朔,這是不合禮的。
閏是可以正四時的,時間正了就可以按時做事情。
做事情可以使人民生活好,為人民的生存道理,就在這裡。
現在閏月不告朔在廟,這是丢掉時政,怎麼樣治理人民呢? 文公七年(公元前六二〇年) 經七年春,公伐邾。
經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
傳七年春,公伐邾,間晉難也1。
三月甲戌,取須句2,置文公子焉3,非禮也。
今注 1公伐邾,間晉難也:魯文公侵伐邾國,利用晉國有難,所以文公就侵犯小國。
2須句:風姓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北有須句故城。
3置文公子焉:置是安置,将邾文公的兒子安置在那裡,因為他反叛邾國,逃到魯國,而魯文公使他為守須句的大夫。
今譯 七年春天,魯文公伐邾國,乘着晉國有患難。
三月甲戌,占領須句這地方,把邾文公的兒子安置到那裡,這是不合禮的。
經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經宋人殺其大夫。
傳夏四月,宋成公卒1,于是公子成為右師2,公孫友為左師3,樂豫為司馬4,鱗矔為司徒5,公子蕩為司城6,華禦事為司寇7。
昭公将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8,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9!葛藟猶能庇其本根10,故君子以為比11,況國君乎?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12。
必不可,君其圖之。
親之以德皆股肱也13,誰敢攜貳14?若之何去之?”不聽。
穆襄之族率國人15以攻公,殺公叔固、公孫鄭于公宮16。
六卿和公室17,樂豫舍司馬以讓公子卬18,昭公即位而葬,書曰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衆也19,且言非其罪也20。
今注 1宋成公卒:即宋公王臣死了。
2公子成為右師:公子成是宋莊公的兒子。
宋國以左師、右師為主要官名。
3公孫友為左師:公孫友是公子目夷的兒子。
4樂豫為司馬:樂豫是宋戴公的玄孫。
5鱗矔為司徒:鱗矔是宋桓公的孫子。
6公子蕩為司城:公子蕩也是宋桓公的兒子,宋國司城就是各國所稱的司空。
7華禦事為司寇:華禦事是華元的父親。
8公族,公室之枝葉也:公族等于公室的樹枝同葉子。
9本根無所庇蔭矣:樹的本身及樹根,就沒有可被保護的。
10葛藟猶能庇其本根:藟就是藤,葛樹及藤的枝葉很多,所以它能保護它的本根。
11故君子以為比:所以《詩經·王風·葛藟》一篇為九族與弟兄的比喻。
12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這是俗話所說名為保護而實放縱斧頭去砍。
13親之以德皆股肱也:拿德行與他親近,都可以成為股肱。
14誰敢攜貳:誰還敢離心離德不合作。
15穆襄之族率國人:宋穆公及宋襄公的子孫就是昭公想去掉的那班人,率領貴族作亂。
按:春秋時,國人例指貴族。
16殺公孫固、公孫鄭于公宮:這二人全在宮中,所以為他們所殺。
17六卿和公室:這六個卿給公室講和。
18以讓公子卬:公子卬是宋昭公的弟弟。
19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衆也:宋人殺他們的大夫不指哪一個人,因為很多。
20且言非其罪也:并且說被殺的人并不是有罪的。
今譯 夏四月,宋成公死了,這時間公子成做右師,公孫友做左師,樂豫做司馬,鱗矔做司徒,公子蕩做司城,華禦事做司寇。
昭公想把群公子殺掉。
樂豫說:“不可以,公族是公室的枝葉。
要是去掉他們,則本根沒有保護了!葛藟尚能夠保護它的本根,所以君子拿這為比,何況是國君呢?這是俗諺所說,名為保護,而實在放縱斧頭去砍,必不可以,你細想想。
用德行來親近他們,全都是股肱,誰還敢有二心,為什麼要殺掉他們?”不聽。
穆公同襄公子孫的族人,率領貴族去攻擊昭公,殺了公孫固、公孫鄭在公宮裡面。
六卿調和公室,樂豫讓司馬的官給昭公弟弟公子卬,昭公即位才下葬被殺的人。
《春秋》記載說宋人殺大夫,不稱名字,因為死者衆多,并且說不是他們犯了罪。
經戊子,晉人及秦人戰于令狐。
經晉先蔑奔秦。
傳秦康公1送公子雍2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
故有呂郤之難。
”乃多與之徒衛3。
穆嬴4日抱大子5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6?”出朝,則抱以适趙氏,頓首于宣子7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8,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9。
’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10,乃背先蔑而立靈公11,以禦秦師。
箕鄭居守12,趙盾将中軍,先克13佐之。
荀林父佐上軍14。
先蔑将下軍。
先都15佐之。
步招禦戎,戎津為右16。
及堇陰17,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18。
既不受矣,而複緩師,秦将生心19。
先人有奪人之心20,軍之善謀也。
逐寇如追逃21,軍之善政也。
”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22。
戊子,敗秦師于令狐23,至于刳首24。
己醜,先蔑奔秦,士會25從之。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26,曰:“夫人大子猶在27,而外求君,此必不行28?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将及29。
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30?同官為寮,吾嘗同寮31,敢不盡心乎。
”弗聽。
為賦《闆》之三章32,又弗聽。
及亡33,荀伯盡送其帑34,及其器用财賄于秦,曰:“為同寮故也。
”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其人35曰:“能亡人于國,不能見于此,焉用之36。
”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将何見焉37。
”及歸38,遂不見39。
今注 1秦康公:秦穆公的兒子。
2公子雍:是晉文公的兒子。
3多與之徒衛:多給他衛兵。
4穆嬴:秦穆公的女兒,晉襄公的夫人。
5大子:就是晉靈公。
6将焉置此:意思說,何以安置少君。
7宣子:就是趙盾。
8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晉襄公當時把這小孩子交給你的時候,而托你照顧。
9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這個小孩子,若能成才,我就拜受你的恩賜;要是沒有才幹,我就隻有怨恨你。
10且畏偪:很怕國人以正義來壓迫。
11靈公:即晉靈公。
12箕鄭居守:箕鄭是晉國上軍的将。
留守在晉國。
13先克:先且居的兒子。
14荀林父佐上軍:因為箕鄭留守,所以他以上軍佐獨自作戰。
15先都:是先克的族人。
16步招禦戎,戎津為右:步招同戎津全是晉國大夫,為中軍的禦者,同為車右。
17堇陰:晉地,《左通補釋》:“在今山西萦河縣境。
” 18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我要接受秦國護送公子雍,那麼秦人就是賓客;若不接受,就是敵寇。
19既不受矣,而複緩師,秦将生心:既然不接受,但是又緩兵不進,秦國将發生異心。
20先人有奪人之心:先發動可以壓倒敵人的戰心。
21逐寇如追逃:追敵人如追逃犯一樣。
22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訓練軍隊,把軍器磨得尖銳,喂馬的草料,在沒起床的時候就吃飯,夜裡偷着發動軍隊。
23令狐:《一統志》說:“在今陝西省郃陽縣東南。
” 24刳首:《水經注》:“刳首在猗氏縣西三十裡。
” 25士會:士的孫子。
26止之:勸他不要去。
27夫人大子猶在:穆嬴同晉襄公的太子仍舊在。
28此必不行:這件事必定行不通。
29不然将及:你要不辭職必将及于禍害。
30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可以派人代理卿的職位,去辦這件事,何必你自己。
31同官為寮,吾嘗同寮:在僖公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行,先蔑将左行,所以說是同官。
32《闆》之三章:《詩·大雅·生民之什》之末篇。
第三章說:“我雖異事,及爾同寮,我即爾謀,聽我嚣嚣。
我言維服,勿以為實,先民有言,詢于刍荛。
”意思說,刍荛的話,尚且不可以忽視,何況是同僚? 33及亡:等到先蔑逃奔到秦國。
34帑:即他的妻子。
35其人:即士會左右的人。
36能亡人于國,不能見于此,焉用之:能一起從晉國逃亡,而不能在秦國相見,有什麼用處? 37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将何見焉:我與他皆有迎接公子雍的罪狀,不是以他為義氣,那麼為什麼要相見。
38及歸:士會回晉國是在文公十三年。
39遂不見:就不相見。
今譯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晉國去,說:“文公回到晉國,沒有護衛,所以有呂郤的禍難。
”就給他很多衛兵。
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上啼哭說:“先君有什麼罪,他的後人有什麼罪,不要太子而到外邊去求君,那麼對于這個人怎麼辦呢?”出了朝,就抱着太子到趙盾家,沖着趙盾就叩頭說:“先君把這個兒子交給你,說:‘這個兒子成材,我是得到你的恩賜;不成材,我隻有怨恨你。
’現在先君雖然死了,言猶在耳。
你就放棄他了,怎麼辦呢?”趙盾跟諸大夫全都以穆嬴為患,并且怕貴族用大義來逼迫自己,就背叛了先蔑而把靈公立為晉君,并且發兵以抵抗秦國的軍隊。
箕鄭在國内看守。
趙盾将中軍,先克輔佐他。
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将下軍,先都輔佐他。
步招趕着車,戎津為戎右。
到了堇陰,趙盾說:“我要接受秦國送公子雍回來,秦人就是客人;不接受,他就是賊寇。
既然已經不接受了,再緩兵不動,秦人必定要生了旁的心。
先發動進攻就可有壓倒敵人心的效果,這是作戰中好的計劃。
追逐賊寇跟追逃犯一樣,這是作戰中好的政策。
”訓練軍隊,磨好刀槍,喂飽了馬,早晨就吃飯,暗中在夜裡就起兵。
戊子這天,把秦的軍隊在令狐打敗,一直追到刳首這地方。
己醜這天,先蔑逃到秦國去,士會也随着他。
先蔑最初出使的時候,荀林父勸他不要去,說:“夫人同太子全在,反到外邊去求君,這必不能辦得通的。
你裝病告辭怎麼樣?不然禍必定到你身上。
可以派人代理卿的職位,去辦這件事,何必你自己呢?同官叫作同僚,我們曾同僚,敢不盡心來替你謀劃。
”先蔑不聽。
荀林父又給他歌唱《闆》的第三章,又不聽。
到了先蔑逃到秦國去後,荀林父又把他的妻子兒女、家具同财賄全送到秦國去。
荀林父說:“這是為同僚的緣故。
”士會在秦國三年的時間,沒有去看先蔑。
他随從的人說:“能夠同他從晉國一起逃出來,而在此地不見他,何必如此。
”士會說:“我與他罪過相同,不是因為他講義氣,見他幹什麼。
”一直到他回晉國,始終不見先蔑。
經狄侵我西鄙。
傳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晉。
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1且讓之2。
酆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3;趙盾夏日之日也4。
” 今注 1酆舒:是狄人的宰相。
2且讓之:責讓他的侵伐魯國。
3趙衰冬日之日也:趙衰是冬天的太陽,溫暖、可愛。
4趙盾夏日之日也:趙盾是夏天的太陽,令人害怕。
今譯 秋,狄人侵略我國的西邊,魯文公叫人告訴晉國。
趙盾使正在狄國的狐射姑問狄國的宰相酆舒,并且責備他。
酆舒問狐射姑說:“趙衰同趙盾哪一個好?”回答說:“趙衰是冬天的太陽,可愛又溫暖;趙盾是夏天的太陽,令人害怕。
” 經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
傳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1,晉侯立故也。
公後至,故不書所會。
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2,後至不書其國3,辟不敏也4。
今注 1扈:《一統志》:“今河南原陽縣西北有扈亭。
” 2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凡是會諸侯,不詳寫所會盟的人名,就是因為後到的緣故。
3後至不書其國:後到的不寫他的國名。
4辟不敏也:避免不敏之譏。
今譯 秋天,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與晉國的趙盾在扈這地方盟誓,這是因為晉靈公新立的緣故。
魯文公到得很晚,所以《春秋》上沒有記載他參加會議,凡是跟諸侯盟會,不記載參加會的國家,就是因為到得太晚,到得晚不寫上他的國名,是為了避免不敏之譏。
經冬,徐伐莒。
經公孫敖如莒莅盟。
傳穆伯1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2,其娣聲己生惠叔3。
戴己卒,又聘于莒。
莒人以聲己辭4,則為襄仲聘焉5。
冬,徐伐莒,莒人來請盟。
穆伯如莒莅盟,且為仲逆6,及鄢陵7,登城見之美8,自為娶之。
仲請攻之,公将許之。
叔仲惠伯9谏曰:“臣聞之,兵作于内為亂,于外為寇10。
寇猶及人,亂自及也11!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12,若之何?”公止之。
惠伯成之13,使仲舍之14,公孫敖反之15,複為兄弟如初,從之。
今注 1穆伯:即公孫敖。
2文伯:是穀。
3惠叔:難。
4莒人以聲己辭:莒國人以聲己仍舊存在為理由,辭謝他的聘妻事。
5則為襄仲聘焉:于是就為東門襄仲聘為妻子。
6穆伯如莒莅盟,且為仲逆:穆伯就到莒國去,參加盟約,并且為東門襄仲迎接他的夫人。
7鄢陵:莒地,據《春秋大事表》說在今山東省沂水縣。
8登城見之美:穆伯到城上看見莒女甚為美貌。
9叔仲惠伯:叔牙的孫子。
10兵作于内為亂,于外為寇:軍隊在國内作戰就是亂事,在外邊是賊寇。
11亂自及也:亂是與自己發作的。
12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現在國内的臣子作亂,而你不禁止,就開啟了外寇入侵。
13惠伯成之:惠伯就給兩個人講和。
14使仲舍之:使東門襄仲舍莒女不娶。
15公孫敖反之:公孫敖送還莒女。
今譯 公孫敖在莒國娶了一位夫人叫作戴己,生了穀,她的娣聲己生了難。
戴己死了,穆伯又到莒國去聘另一位夫人。
莒人就以聲己仍舊存在為由辭謝,他就替公子遂聘了。
冬天,徐國伐莒國,莒人來請求魯國會盟。
公孫敖到莒國去參加盟約,并且替公子遂迎娶新夫人,到了鄢陵這地方,上到城上看見莒國女子很美,他就自己娶了。
公子遂請求攻公孫敖,文公想允許他。
叔仲惠伯進谏說:“我聽說過,戰争在裡邊發作叫作亂,從外邊來叫作寇。
寇的禍亂隻能傷了旁人,亂就到了自己,現在臣作亂,而君不禁止,引來了外寇,怎麼辦?”魯文公就阻止他。
叔仲惠伯就給他們調停,叫公子遂放棄莒女,公孫敖也将莒國的女子退還莒國,于是他們重新恢複了兄弟的友情。
傳晉郤缺言于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今已睦矣,可以歸之。
叛而不讨,何以示威1?服而不柔,何以示懷2?非威非懷,何以示德3?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将若之何?《夏書》曰:‘戒之用休4,董之用威5,勸之以九歌勿使壞6。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7,義而行之謂之德禮8。
無禮不樂所由叛也9。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10。
盍使睦者歌吾子乎11?”宣子說之。
今注 1叛而不讨,何以示威:反叛而不讨其罪,怎麼能夠表示威嚴。
2服而不柔,何以示懷:服從了而不安定他,怎樣能夠表示安定遠人。
3非威非懷,何以示德:既不有威嚴,也不能安定遠人,怎麼樣能夠表示德行。
4《夏書》曰,戒之用休:《夏書》是逸書,褒獎有賢行的人用恩賞。
5董之用威:督促有罪的人用威信。
6勸之以九歌勿使壞:拿九歌來勸他,不要再壞。
7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水、火、金、木、土、谷就叫作六府。
正德行、利财用、厚生民的生活,這叫作三事。
8義而行之謂之德禮:依照這個來做,就叫作德同禮。
9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要是沒有禮節,亦就不歡樂,這是他人之所以反叛的原因。
10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要是你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誰還會來歸你。
11盍使睦者歌吾子乎:何不使羨慕你的人來歌唱你的功德呢? 今譯 晉國郤缺對趙盾說:“從前
6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敵人有恩惠同敵人有怨恨,無關他的後人。
這是忠厚的道理。
7介人之寵非勇也:利用人家的寵愛這不是勇敢。
8損怨益仇非知也:消除了對賈氏的怨恨,卻造成趙盾對我的仇恨,這是不智慧。
知音義同智。
9以私害公非忠也:因私人的事而害了公事,這不是忠正。
10盡具其帑與器用财賄:完全将他的妻子與他所用的物品錢财。
11親帥扞之送緻諸竟:親自保衛護送到晉國同狄人的邊境上。
今譯 冬天十月,公子遂到晉國,為的晉襄公的下葬。
十一日丙寅,晉國殺了續簡伯,狐射姑也逃到狄國,趙盾派臾骈送他的妻子兒女到狐射姑那裡去。
夷那次閱兵的時候,狐射姑曾刑辱臾骈,臾骈的部下想把狐射姑的人全殺掉,以報這個仇。
臾骈說:“不可以。
我聽見古書中說:‘同敵人有恩惠,或者敵人有怨望,全與他後嗣無幹,這是忠的道理。
’趙盾對狐射姑很有禮貌,我拿他的寵愛來報私的怨恨,這是不可以的。
利用人的寵愛,這不是勇敢,消除了怨恨,增加了仇敵,這不是智,因為私事來害公家,這不是忠。
沒有這三種品德,怎麼能夠侍奉趙盾?”把他的妻子兒女跟他的物件同财賄,親自率領他們送到邊境上。
經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
傳閏月不告朔1,非禮也。
閏以正時2,時以作事3,事以厚生4。
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5? 今注 1閏月不告朔:閏月而不告朔于廟中。
2閏以正時:因為時間有差錯,就加上閏月以修正。
3時以作事:時間正了,就可以按着時間來做事情。
4事以厚生:做事會有收獲,可改善生活。
5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在閏月而不告朔于廟,這是丢掉時間同政令,怎樣治理人民呢? 今譯 閏月初一不在廟中告朔,這是不合禮的。
閏是可以正四時的,時間正了就可以按時做事情。
做事情可以使人民生活好,為人民的生存道理,就在這裡。
現在閏月不告朔在廟,這是丢掉時政,怎麼樣治理人民呢? 文公七年(公元前六二〇年) 經七年春,公伐邾。
經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
傳七年春,公伐邾,間晉難也1。
三月甲戌,取須句2,置文公子焉3,非禮也。
今注 1公伐邾,間晉難也:魯文公侵伐邾國,利用晉國有難,所以文公就侵犯小國。
2須句:風姓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北有須句故城。
3置文公子焉:置是安置,将邾文公的兒子安置在那裡,因為他反叛邾國,逃到魯國,而魯文公使他為守須句的大夫。
今譯 七年春天,魯文公伐邾國,乘着晉國有患難。
三月甲戌,占領須句這地方,把邾文公的兒子安置到那裡,這是不合禮的。
經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經宋人殺其大夫。
傳夏四月,宋成公卒1,于是公子成為右師2,公孫友為左師3,樂豫為司馬4,鱗矔為司徒5,公子蕩為司城6,華禦事為司寇7。
昭公将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8,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9!葛藟猶能庇其本根10,故君子以為比11,況國君乎?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12。
必不可,君其圖之。
親之以德皆股肱也13,誰敢攜貳14?若之何去之?”不聽。
穆襄之族率國人15以攻公,殺公叔固、公孫鄭于公宮16。
六卿和公室17,樂豫舍司馬以讓公子卬18,昭公即位而葬,書曰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衆也19,且言非其罪也20。
今注 1宋成公卒:即宋公王臣死了。
2公子成為右師:公子成是宋莊公的兒子。
宋國以左師、右師為主要官名。
3公孫友為左師:公孫友是公子目夷的兒子。
4樂豫為司馬:樂豫是宋戴公的玄孫。
5鱗矔為司徒:鱗矔是宋桓公的孫子。
6公子蕩為司城:公子蕩也是宋桓公的兒子,宋國司城就是各國所稱的司空。
7華禦事為司寇:華禦事是華元的父親。
8公族,公室之枝葉也:公族等于公室的樹枝同葉子。
9本根無所庇蔭矣:樹的本身及樹根,就沒有可被保護的。
10葛藟猶能庇其本根:藟就是藤,葛樹及藤的枝葉很多,所以它能保護它的本根。
11故君子以為比:所以《詩經·王風·葛藟》一篇為九族與弟兄的比喻。
12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這是俗話所說名為保護而實放縱斧頭去砍。
13親之以德皆股肱也:拿德行與他親近,都可以成為股肱。
14誰敢攜貳:誰還敢離心離德不合作。
15穆襄之族率國人:宋穆公及宋襄公的子孫就是昭公想去掉的那班人,率領貴族作亂。
按:春秋時,國人例指貴族。
16殺公孫固、公孫鄭于公宮:這二人全在宮中,所以為他們所殺。
17六卿和公室:這六個卿給公室講和。
18以讓公子卬:公子卬是宋昭公的弟弟。
19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衆也:宋人殺他們的大夫不指哪一個人,因為很多。
20且言非其罪也:并且說被殺的人并不是有罪的。
今譯 夏四月,宋成公死了,這時間公子成做右師,公孫友做左師,樂豫做司馬,鱗矔做司徒,公子蕩做司城,華禦事做司寇。
昭公想把群公子殺掉。
樂豫說:“不可以,公族是公室的枝葉。
要是去掉他們,則本根沒有保護了!葛藟尚能夠保護它的本根,所以君子拿這為比,何況是國君呢?這是俗諺所說,名為保護,而實在放縱斧頭去砍,必不可以,你細想想。
用德行來親近他們,全都是股肱,誰還敢有二心,為什麼要殺掉他們?”不聽。
穆公同襄公子孫的族人,率領貴族去攻擊昭公,殺了公孫固、公孫鄭在公宮裡面。
六卿調和公室,樂豫讓司馬的官給昭公弟弟公子卬,昭公即位才下葬被殺的人。
《春秋》記載說宋人殺大夫,不稱名字,因為死者衆多,并且說不是他們犯了罪。
經戊子,晉人及秦人戰于令狐。
經晉先蔑奔秦。
傳秦康公1送公子雍2于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
故有呂郤之難。
”乃多與之徒衛3。
穆嬴4日抱大子5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6?”出朝,則抱以适趙氏,頓首于宣子7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8,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9。
’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10,乃背先蔑而立靈公11,以禦秦師。
箕鄭居守12,趙盾将中軍,先克13佐之。
荀林父佐上軍14。
先蔑将下軍。
先都15佐之。
步招禦戎,戎津為右16。
及堇陰17,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18。
既不受矣,而複緩師,秦将生心19。
先人有奪人之心20,軍之善謀也。
逐寇如追逃21,軍之善政也。
”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22。
戊子,敗秦師于令狐23,至于刳首24。
己醜,先蔑奔秦,士會25從之。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26,曰:“夫人大子猶在27,而外求君,此必不行28?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将及29。
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30?同官為寮,吾嘗同寮31,敢不盡心乎。
”弗聽。
為賦《闆》之三章32,又弗聽。
及亡33,荀伯盡送其帑34,及其器用财賄于秦,曰:“為同寮故也。
”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其人35曰:“能亡人于國,不能見于此,焉用之36。
”士季曰:“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将何見焉37。
”及歸38,遂不見39。
今注 1秦康公:秦穆公的兒子。
2公子雍:是晉文公的兒子。
3多與之徒衛:多給他衛兵。
4穆嬴:秦穆公的女兒,晉襄公的夫人。
5大子:就是晉靈公。
6将焉置此:意思說,何以安置少君。
7宣子:就是趙盾。
8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晉襄公當時把這小孩子交給你的時候,而托你照顧。
9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這個小孩子,若能成才,我就拜受你的恩賜;要是沒有才幹,我就隻有怨恨你。
10且畏偪:很怕國人以正義來壓迫。
11靈公:即晉靈公。
12箕鄭居守:箕鄭是晉國上軍的将。
留守在晉國。
13先克:先且居的兒子。
14荀林父佐上軍:因為箕鄭留守,所以他以上軍佐獨自作戰。
15先都:是先克的族人。
16步招禦戎,戎津為右:步招同戎津全是晉國大夫,為中軍的禦者,同為車右。
17堇陰:晉地,《左通補釋》:“在今山西萦河縣境。
” 18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我要接受秦國護送公子雍,那麼秦人就是賓客;若不接受,就是敵寇。
19既不受矣,而複緩師,秦将生心:既然不接受,但是又緩兵不進,秦國将發生異心。
20先人有奪人之心:先發動可以壓倒敵人的戰心。
21逐寇如追逃:追敵人如追逃犯一樣。
22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訓練軍隊,把軍器磨得尖銳,喂馬的草料,在沒起床的時候就吃飯,夜裡偷着發動軍隊。
23令狐:《一統志》說:“在今陝西省郃陽縣東南。
” 24刳首:《水經注》:“刳首在猗氏縣西三十裡。
” 25士會:士的孫子。
26止之:勸他不要去。
27夫人大子猶在:穆嬴同晉襄公的太子仍舊在。
28此必不行:這件事必定行不通。
29不然将及:你要不辭職必将及于禍害。
30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可以派人代理卿的職位,去辦這件事,何必你自己。
31同官為寮,吾嘗同寮:在僖公二十八年荀林父将中行,先蔑将左行,所以說是同官。
32《闆》之三章:《詩·大雅·生民之什》之末篇。
第三章說:“我雖異事,及爾同寮,我即爾謀,聽我嚣嚣。
我言維服,勿以為實,先民有言,詢于刍荛。
”意思說,刍荛的話,尚且不可以忽視,何況是同僚? 33及亡:等到先蔑逃奔到秦國。
34帑:即他的妻子。
35其人:即士會左右的人。
36能亡人于國,不能見于此,焉用之:能一起從晉國逃亡,而不能在秦國相見,有什麼用處? 37吾與之同罪,非義之也,将何見焉:我與他皆有迎接公子雍的罪狀,不是以他為義氣,那麼為什麼要相見。
38及歸:士會回晉國是在文公十三年。
39遂不見:就不相見。
今譯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晉國去,說:“文公回到晉國,沒有護衛,所以有呂郤的禍難。
”就給他很多衛兵。
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上啼哭說:“先君有什麼罪,他的後人有什麼罪,不要太子而到外邊去求君,那麼對于這個人怎麼辦呢?”出了朝,就抱着太子到趙盾家,沖着趙盾就叩頭說:“先君把這個兒子交給你,說:‘這個兒子成材,我是得到你的恩賜;不成材,我隻有怨恨你。
’現在先君雖然死了,言猶在耳。
你就放棄他了,怎麼辦呢?”趙盾跟諸大夫全都以穆嬴為患,并且怕貴族用大義來逼迫自己,就背叛了先蔑而把靈公立為晉君,并且發兵以抵抗秦國的軍隊。
箕鄭在國内看守。
趙盾将中軍,先克輔佐他。
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将下軍,先都輔佐他。
步招趕着車,戎津為戎右。
到了堇陰,趙盾說:“我要接受秦國送公子雍回來,秦人就是客人;不接受,他就是賊寇。
既然已經不接受了,再緩兵不動,秦人必定要生了旁的心。
先發動進攻就可有壓倒敵人心的效果,這是作戰中好的計劃。
追逐賊寇跟追逃犯一樣,這是作戰中好的政策。
”訓練軍隊,磨好刀槍,喂飽了馬,早晨就吃飯,暗中在夜裡就起兵。
戊子這天,把秦的軍隊在令狐打敗,一直追到刳首這地方。
己醜這天,先蔑逃到秦國去,士會也随着他。
先蔑最初出使的時候,荀林父勸他不要去,說:“夫人同太子全在,反到外邊去求君,這必不能辦得通的。
你裝病告辭怎麼樣?不然禍必定到你身上。
可以派人代理卿的職位,去辦這件事,何必你自己呢?同官叫作同僚,我們曾同僚,敢不盡心來替你謀劃。
”先蔑不聽。
荀林父又給他歌唱《闆》的第三章,又不聽。
到了先蔑逃到秦國去後,荀林父又把他的妻子兒女、家具同财賄全送到秦國去。
荀林父說:“這是為同僚的緣故。
”士會在秦國三年的時間,沒有去看先蔑。
他随從的人說:“能夠同他從晉國一起逃出來,而在此地不見他,何必如此。
”士會說:“我與他罪過相同,不是因為他講義氣,見他幹什麼。
”一直到他回晉國,始終不見先蔑。
經狄侵我西鄙。
傳狄侵我西鄙,公使告于晉。
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1且讓之2。
酆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3;趙盾夏日之日也4。
” 今注 1酆舒:是狄人的宰相。
2且讓之:責讓他的侵伐魯國。
3趙衰冬日之日也:趙衰是冬天的太陽,溫暖、可愛。
4趙盾夏日之日也:趙盾是夏天的太陽,令人害怕。
今譯 秋,狄人侵略我國的西邊,魯文公叫人告訴晉國。
趙盾使正在狄國的狐射姑問狄國的宰相酆舒,并且責備他。
酆舒問狐射姑說:“趙衰同趙盾哪一個好?”回答說:“趙衰是冬天的太陽,可愛又溫暖;趙盾是夏天的太陽,令人害怕。
” 經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
傳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1,晉侯立故也。
公後至,故不書所會。
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2,後至不書其國3,辟不敏也4。
今注 1扈:《一統志》:“今河南原陽縣西北有扈亭。
” 2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凡是會諸侯,不詳寫所會盟的人名,就是因為後到的緣故。
3後至不書其國:後到的不寫他的國名。
4辟不敏也:避免不敏之譏。
今譯 秋天,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與晉國的趙盾在扈這地方盟誓,這是因為晉靈公新立的緣故。
魯文公到得很晚,所以《春秋》上沒有記載他參加會議,凡是跟諸侯盟會,不記載參加會的國家,就是因為到得太晚,到得晚不寫上他的國名,是為了避免不敏之譏。
經冬,徐伐莒。
經公孫敖如莒莅盟。
傳穆伯1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2,其娣聲己生惠叔3。
戴己卒,又聘于莒。
莒人以聲己辭4,則為襄仲聘焉5。
冬,徐伐莒,莒人來請盟。
穆伯如莒莅盟,且為仲逆6,及鄢陵7,登城見之美8,自為娶之。
仲請攻之,公将許之。
叔仲惠伯9谏曰:“臣聞之,兵作于内為亂,于外為寇10。
寇猶及人,亂自及也11!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12,若之何?”公止之。
惠伯成之13,使仲舍之14,公孫敖反之15,複為兄弟如初,從之。
今注 1穆伯:即公孫敖。
2文伯:是穀。
3惠叔:難。
4莒人以聲己辭:莒國人以聲己仍舊存在為理由,辭謝他的聘妻事。
5則為襄仲聘焉:于是就為東門襄仲聘為妻子。
6穆伯如莒莅盟,且為仲逆:穆伯就到莒國去,參加盟約,并且為東門襄仲迎接他的夫人。
7鄢陵:莒地,據《春秋大事表》說在今山東省沂水縣。
8登城見之美:穆伯到城上看見莒女甚為美貌。
9叔仲惠伯:叔牙的孫子。
10兵作于内為亂,于外為寇:軍隊在國内作戰就是亂事,在外邊是賊寇。
11亂自及也:亂是與自己發作的。
12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仇:現在國内的臣子作亂,而你不禁止,就開啟了外寇入侵。
13惠伯成之:惠伯就給兩個人講和。
14使仲舍之:使東門襄仲舍莒女不娶。
15公孫敖反之:公孫敖送還莒女。
今譯 公孫敖在莒國娶了一位夫人叫作戴己,生了穀,她的娣聲己生了難。
戴己死了,穆伯又到莒國去聘另一位夫人。
莒人就以聲己仍舊存在為由辭謝,他就替公子遂聘了。
冬天,徐國伐莒國,莒人來請求魯國會盟。
公孫敖到莒國去參加盟約,并且替公子遂迎娶新夫人,到了鄢陵這地方,上到城上看見莒國女子很美,他就自己娶了。
公子遂請求攻公孫敖,文公想允許他。
叔仲惠伯進谏說:“我聽說過,戰争在裡邊發作叫作亂,從外邊來叫作寇。
寇的禍亂隻能傷了旁人,亂就到了自己,現在臣作亂,而君不禁止,引來了外寇,怎麼辦?”魯文公就阻止他。
叔仲惠伯就給他們調停,叫公子遂放棄莒女,公孫敖也将莒國的女子退還莒國,于是他們重新恢複了兄弟的友情。
傳晉郤缺言于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
今已睦矣,可以歸之。
叛而不讨,何以示威1?服而不柔,何以示懷2?非威非懷,何以示德3?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将若之何?《夏書》曰:‘戒之用休4,董之用威5,勸之以九歌勿使壞6。
’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7,義而行之謂之德禮8。
無禮不樂所由叛也9。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10。
盍使睦者歌吾子乎11?”宣子說之。
今注 1叛而不讨,何以示威:反叛而不讨其罪,怎麼能夠表示威嚴。
2服而不柔,何以示懷:服從了而不安定他,怎樣能夠表示安定遠人。
3非威非懷,何以示德:既不有威嚴,也不能安定遠人,怎麼樣能夠表示德行。
4《夏書》曰,戒之用休:《夏書》是逸書,褒獎有賢行的人用恩賞。
5董之用威:督促有罪的人用威信。
6勸之以九歌勿使壞:拿九歌來勸他,不要再壞。
7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水、火、金、木、土、谷就叫作六府。
正德行、利财用、厚生民的生活,這叫作三事。
8義而行之謂之德禮:依照這個來做,就叫作德同禮。
9無禮不樂所由叛也:要是沒有禮節,亦就不歡樂,這是他人之所以反叛的原因。
10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要是你的德行沒有可以歌唱的,誰還會來歸你。
11盍使睦者歌吾子乎:何不使羨慕你的人來歌唱你的功德呢? 今譯 晉國郤缺對趙盾說:“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