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有舊隴城。
3書士縠,堪其事也:司空不是卿,因為他很能夠做卿的事情,所以寫上士縠的名字。
4執孔達以說:就使衛國把孔達捉拿起來,以作解說。
說字也可作悅字解。
今譯 魯文公沒到晉國以前,六月,公孫敖同諸侯開會,同晉國的司空士縠在垂隴這地方盟誓,這是由于晉國要讨伐衛國的緣故。
《春秋》上寫着“士縠”,因為他能夠擔任卿的事情。
陳侯為衛國向晉國請求和平,讓衛國把孔達逮起來,以取悅于晉國。
經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1。
今注 1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雖然不下雨,但是并不成災害,五谷均能豐收。
此經無傳。
今譯 自去年冬天不下雨至今秋天七月。
經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跻僖公。
傳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1,跻僖公2,逆祀也3。
于是夏父弗忌為宗伯4,尊僖公,且明見曰5:“吾見新鬼大,故鬼小6。
先大後小,順也7。
跻聖賢明也8,明順禮也9。
”君子以為失禮,禮無不順。
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10?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11!故禹不先鲧,湯不先契12,文、武不先不窋13,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14,是以《魯頌》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15。
”君子曰:“禮,謂其後稷親而先帝也16。
”《詩》曰:“問我諸姑遂及伯姊17。
”君子曰:“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18。
”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
下展禽19、廢六關20、妾織蒲21,三不仁也。
作虛器22、縱逆祀23、祀爰居24,三不知也。
” 今注 1大事于大廟:大事是祭享,大廟是祖廟。
大與泰同音。
2跻僖公:僖公是闵公的哥哥。
将僖公排在闵公之上。
3逆祀也:因為僖公曾為闵公的臣子,可是現在擺在闵公的上面,所以稱為逆祀。
4夏父弗忌為宗伯:夏父是氏,弗忌是名字,宗伯是掌宗廟昭穆的禮節。
5且明見曰:表明他親眼看見。
6吾見新鬼大,故鬼小:新鬼指新死的僖公,故鬼指久已死的闵公。
7先大後小,順也:将大鬼擺在前面,小鬼擺在後面,這是順理成章的。
8跻聖賢明也:使聖賢居在高位,是明白的事情。
9明順禮也:明同順才是合于禮的。
10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情,而把它不順着次序,可以說是合于禮嗎? 11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兒子雖是聖賢,可是在祭祀中不能比他父親先享受。
這是久已常見的事情。
12故禹不先鲧,湯不先契:所以禹不比他父親鲧在先,而湯也不能比他十三世祖契在先。
13文、武不先不窋:周文王同周武王,不能在後稷的兒子不窋之先。
窋音竹。
14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宋國以微子的父親帝乙為祖先,鄭國以鄭桓公的父親周厲王為祖先。
可見對于祖上的恭敬。
15春秋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春天秋天全不懈怠,祭享不能有錯誤,後帝是很高美的,皇祖就是後稷。
16禮,謂其後稷親而先帝也:這是合于禮,說這句話指于後稷雖然親近,但是要把上天帝擺在前面。
17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問我的諸位姑姑,遂後到長姊姊,這是《毛詩·邶風》的詩句。
18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這是合禮的,因為姊姊雖是親,但是姑姑仍舊在先。
19下展禽:展禽就是柳下惠。
20廢六關:六關是魯國的六關,比如塞關、陽關等。
21妾織蒲:他的家人織蒲席與人民争利。
22作虛器:這就是所謂居蔡、山節、藻棁,沒有位置,而作這種器具,所以叫作虛器。
23縱逆祀:就是上文所說的聽從夏父弗忌的話。
24祀爰居: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外,文仲以為神,命國人祭祀也。
今譯 秋天八月丁卯,在祖廟中祭祀,把僖公的神主排在闵公之上,這是不合禮的祭祀。
這時間夏父弗忌做宗伯的官,他尊重僖公,并宣布他所看到的說:“我看見新鬼很大,舊鬼很小。
把大的擺在前邊,把小的擺在後邊,這是符合順序的。
把聖賢擺在上面,這是明智的,明智和順序,是合于禮的。
”君子以為,這是失禮的,禮沒有不分順序的。
祭祀,是國家的大事,不按順序,可以說它是合于禮嗎?兒子雖然聰明聖哲,也不能在父親之前享受祭品。
所以禹不先鲧,湯也不先契,文、武不在不窋先。
宋以帝乙為祖先,鄭以厲王為祖先,全是尊重祖先的。
所以《魯頌》說:“一年四季全不能懈怠,祭享順序不能錯誤,後帝是很高美的,皇祖卻是後稷。
”君子說:“這很合于禮,說後帝是親,而把上帝推在上邊。
”《詩經》又說過:“問我的諸位姑姑的好,順便走訪我的大姊。
”君子說:“這也是禮,雖然姊姊親,而姑姑要在前。
”仲尼說:“臧文仲有不仁的三件事,不智的三件事。
不使展禽在高位,廢除六個關口,他的妾全都織蒲草,與民争利這是三種不仁的事。
做沒有用的器具,放縱夏父弗忌的逆祀,又祭祀爰居的海鳥,這是三種不智的事情。
” 經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傳冬,晉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1,伐秦,取汪及彭衙2而還,以報彭衙之役。
卿不書,為穆公故,尊秦也3,謂之崇德4。
今注 1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他們全是宋國、陳國同鄭國的卿。
2取汪及彭衙:汪是秦地,在今陝西省白水縣境内,江永說:“這應當與彭衙相近。
” 3卿不書,為穆公故,尊秦也:不寫卿的名字,這是為了秦穆公的緣故,對秦國特别尊敬。
4崇德:尊重德行。
今譯 冬天,晉國的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讨伐秦國,攻取了汪及彭衙就回來了,這是報複彭衙的戰役。
卿不寫上,是因為秦穆公的緣故,尊重秦國,說是崇德。
經公子遂如齊納币。
傳襄仲如齊納币1,禮也。
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2。
孝,禮之始也3。
今注 1襄仲如齊納币:襄仲就是公子遂,到齊國訂婚。
2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舅是嶽父,甥是女婿,修婚姻的好合,娶嫡夫人,為的是來共同祭祀,這是孝的道理。
3孝,禮之始也:孝是禮的開始。
今譯 公子遂到齊國訂婚,這是很合于禮的。
凡是在君即位以後,修甥舅的好,修婚姻,娶長妃,為的是祭祀,這是孝順的。
孝是禮的開始。
文公三年(公元前六二四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
傳三年春,莊叔會諸侯之師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潰1。
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2。
今注 1以其服于楚也,沈潰:因為沈國臣服于楚國。
按:沈國姬姓,在今安徽省臨泉縣。
2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凡是人民逃走,就叫潰散。
假使在上的将帥逃走,就叫逃。
今譯 三年春,叔孫得臣同諸侯的軍隊讨伐沈國,因為沈國臣服于楚國,沈國軍隊就潰散了。
凡是人民逃走叫作潰,上位者逃走就叫作逃。
傳衛侯如陳,拜晉成也1。
今注 1衛侯如陳,拜晉成也:衛侯到陳國去。
拜謝陳侯使衛國和晉國講和。
今譯 衛侯到陳國去拜謝陳侯使衛國和晉國和好。
經夏五月,王子虎卒。
傳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1。
來赴,吊如同盟,禮也2。
今注 1王叔文公卒:王叔文公即王子虎,他曾與僖公同盟于翟泉。
2來赴,吊如同盟,禮也:發給魯國訃文,祭吊如同盟的國家,這是合于禮的。
今譯 夏天四月乙亥,王子虎死了,發給魯國訃文,祭吊如同盟國,這是合于禮的。
經秦人伐晉。
傳秦伯伐晉,濟河焚舟1,取王官及郊2,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3,封殽屍而還。
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4,與人之壹也5。
孟明之臣也,其不懈也,能懼思也6,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7。
《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8。
”秦穆有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9。
”孟明有焉!“诒厥孫謀,以燕翼子10。
”子桑有焉。
今注 1濟河焚舟:渡過黃河,就把渡河的船用火燒掉,表示作戰有必死的心。
2取王官及郊:王官是晉地,據《一統志》說:“在虞鄉南,近王官谷,王官谷在虞鄉縣東南十裡。
”郊,晉地,與王官為近,在今虞鄉縣東南。
3遂自茅津濟:《元和志》:“大陽故關,在河南陝縣西北四裡,即茅津也。
因津濟處有南北兩岸,河北岸之茅津,在平陸之西南,其南岸之津濟處,在陝縣西北。
今之大陽渡,即古之茅津渡也。
” 4舉人之周也:舉用人才考慮全面。
5與人之壹也:任用人才專一無二。
6其不懈也,能懼思也:他不懈怠,而且打過敗仗以後,就能夠因為畏懼敵人而細細思考。
7其知人也,能舉善也:子桑就是公孫枝,他能夠知道孟明的能力,所以他就舉孟明為卿。
8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蘩是很薄的水草,在水池裡,以供給公侯的祭祀。
這是《詩經·召南》篇的。
9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晝夜毫不懈怠,以侍奉天子。
這是《詩經·大雅》的詩句。
10诒厥孫謀,以燕翼子:給後人的計謀,為的保衛子孫。
這是《詩經·大雅》歌周武王的事。
今譯 秦穆公領兵去伐晉,渡過黃河,便燒毀船隻,表示士卒有必死之心。
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郊兩地,晉人不出兵,避着秦師。
便從茅津渡過河去,埋葬前回戰死在殽地的屍骨,方才回來。
秦國做了西方戎狄的霸主,這是信用孟明的功效。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之做君主,他推舉人才的周到,用人的專一。
像孟明做臣子,能夠不松懈,能夠因為畏懼敵人而細細思考。
像子桑的忠心,他能識得人,能夠薦舉好人。
《詩經·采蘩》篇上說:“到哪裡去采白蒿?到方池小潭中去。
什麼用呢?是供給公侯祭祀的。
”秦穆公就是這樣對待人才的,一些小好處都不肯丢掉。
《烝民》篇上說:“從早到夜,不敢松懈,去服侍天子。
”像孟明就是這樣的。
《詩經·大雅》篇上說:“能夠把好的謀劃傳給子孫,使子孫安定。
”子桑就是這樣的。
經雨螽于宋。
傳秋,雨螽于宋,隊而死也1。
今注 1秋,雨螽于宋,隊而死也:螽是蝗蟲,跟下雨般地墜地而死。
今譯 秋天,在宋國下蝗蟲,掉到地下就死了。
經秋,楚人圍江。
傳楚師圍江,晉先仆伐楚,以救江1。
今注 1晉先仆伐楚,以救江:先仆是晉大夫,去打楚國,救江國。
今譯 楚國的軍隊圍了江,晉國大夫先仆讨伐楚國,以救江國。
經冬,公如晉。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
傳冬,晉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1、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
門于方城2,遇息公子朱而還3。
今注 1王叔桓公:就是王叔文公的兒子。
2門于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北四十裡。
攻打方城門口。
3遇息公子朱而還:子朱是楚大夫讨伐江國的統帥。
看到楚大夫子朱才回來。
今譯 冬天,晉國把江這件事告訴周國,王叔桓公會同晉國陽處父伐楚國,以救江國。
攻打方城的門,碰見息公子朱就回來了。
傳晉人懼其無禮于公也,請改盟1,公如晉及晉侯盟。
晉侯飨公,賦菁菁者莪2。
莊叔以公降拜3,曰:“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慎儀4,君贶之以大禮,何樂如之5!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6。
”晉侯降辭7,登成拜8。
公賦《嘉樂》9。
今注 1請改盟:改正文公二年,陽處父與魯國的盟誓。
2晉侯飨公,賦菁菁者莪:晉侯擺宴會并且歌“菁菁者莪”這篇詩。
3莊叔以公降拜:莊叔叫魯公下來拜謝。
4敢不慎儀:不敢不慎重儀節。
5君贶之以大禮,何樂如之:你還賞賜給他大的禮節,這是何等的快樂。
6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并且小國的快樂是由于大國的恩惠。
7晉侯降辭:晉襄公就降下台階來辭謝。
8登成拜:兩國君都上去行拜禮。
9公賦《嘉樂》:于是文公就歌唱《嘉樂》這篇詩。
這是《詩經·大雅》的詩篇。
今譯 晉國人因為曾經對魯文公沒有禮貌而害怕了,請求改了盟約。
魯文公到晉國去同晉襄公盟誓。
晉襄公宴請文公,歌唱“菁菁者莪”這篇詩。
叔孫得臣叫魯文公降下台階去拜謝說:“小國受大國的命令,敢不慎重禮儀,君又以大禮來賜給我們,這是何等的快樂!并且小國的樂是由于大國的恩惠。
”晉侯下來辭讓,再上台階成禮。
魯文公歌唱《嘉樂》這篇詩。
文公四年(公元前六二三年) 經四年春,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四年春天,文公自晉國回來。
傳四年春,晉人歸孔達于衛,以為衛之良也,故免之1。
夏,衛侯如晉拜2,曹伯如晉,會正3。
今注 1以為衛之良也,故免之:文公二年,衛人曾執孔達,為使衛人高興,晉國以為他是衛國的良臣,就把他赦免了。
2夏,衛侯如晉拜:衛侯朝謝晉國為釋放孔達。
3曹伯如晉,會正:曹伯也到晉國去,商談納貢之事。
今譯 四年春,晉國人把孔達歸還給衛國,以為他是衛國的良臣,所以把他赦免了。
夏天,衛侯到晉國拜謝,曹伯也到晉國,商談納貢之事。
經夏,逆婦姜于齊。
傳逆婦姜于齊,卿不行,非禮也1,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2,曰:“貴聘而賤逆之3,君而卑之,立而廢之4,棄信而壞其主5,在國必亂,在家必亡。
不允宜哉6。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敬主之謂也7。
” 今注 1逆婦姜于齊,卿不行,非禮也:在齊國,去迎接婦姜,卿自己不去,這不合于禮節。
2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這可以知道,出姜不為魯國所尊敬。
因為文公死了以後,出姜就被遣送回齊國,所以稱呼她為出姜。
3貴聘而賤逆之:當時是公子遂去訂婚的,而現在卿不去,派低賤的官吏去迎接她。
4君而卑之,立而廢之:君是等于小君,不以夫人禮迎她是卑視她,立了以後又廢掉她。
5棄信而壞其主:背了信用,而毀壞他的主人。
6不允宜哉:不被尊敬,這是很相宜的。
7“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敬主之謂也:敬畏上天的威嚴,于是保全福祿,這是恭敬主人的原因。
今譯 夏天,到齊國去迎接婦姜,這次魯國的卿不去,這是不合禮的。
君子所以知道出姜不被魯國所尊敬,說:“派貴人去聘問,而派低賤的人去迎接,以她為小君而看不起她,不以夫人禮迎她是卑視她,立為夫人以後又把她廢掉,丢棄信用而壞了主人的名聲,有這種事在國家必定要亂,在家裡必定要亡。
沒有好下場,這很合宜的。
《詩經·周頌》也說:‘怕上天的威嚴,就為的保持福祿。
’這是尊敬主人所說的。
” 經狄侵齊。
今注 此經無傳。
今譯 狄人侵略齊國。
經秋,楚人滅江。
傳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1,大夫谏,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2?吾自懼也3!”君子曰:“《詩》雲:‘惟彼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4。
’其秦穆之謂矣?” 今注 1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秦穆公為這件事穿着素服,不住正殿,不舉行宴會,超過了應有的禮數。
2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同盟被滅,雖然不能援救他,不敢不自我莊敬。
3吾自懼也:我為自己而害怕。
4惟彼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那二國政治不安定,可是這四國是真正對于政治有所研究的。
今譯 秋天,楚國人把江國滅掉,秦伯因為這件事,穿着素服,不住正寝,去掉所有的宴會,超過了應有的禮數。
大夫勸谏,他說:“同盟被滅掉,雖不能去救護他,敢不自我莊敬嗎?我是為自己害怕。
”君子說:“《詩經·大雅》說:‘那兩個國家,政治不安定,可是這四個國家能夠研究有度謀。
’這就是指着秦穆公所說的。
” 經晉侯伐秦。
傳秋,晉侯伐秦,圍刓新城1,以報王官之役2。
今注 1圍刓新城:刓音元,在今陝西省澄城縣境。
江永以為刓與新城是兩個地方,俞樾以為新城就是刓,不是兩個地方。
《一統志》說:“新城在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北二十裡。
” 2王官之役:見文公三年。
今譯 晉侯伐秦國,圍了刓同新城兩個地方,這是為的報複王官的戰役。
經衛侯使甯俞來聘。
傳衛甯武子1,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2。
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3。
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4。
昔諸侯朝正于王5,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6。
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7,王于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8。
今陪臣來繼舊好9,君辱贶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10。
” 今注 1甯武子:即甯俞。
2為賦《湛露》及《彤弓》:《湛露》及《彤弓》兩篇詩,皆屬于《毛詩·小雅》。
3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他不辭讓,也不另賦旁的詩篇來答謝,魯文公就使掌管兵科的行任官,偷偷地問他。
4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我以為是偶然地練習到此。
5昔諸侯朝正于王:諸侯在周王那裡上朝而受政教,叫朝正。
6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王給他宴會,于是樂工歌唱《湛露》這篇詩,這就是天子在上邊,諸侯全服從命令。
7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忾是又恨又怒。
諸侯反對王所憤怒的人,而獻他的功勞。
8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彤弓是紅顔色的弓,玈弓是黑顔色的弓,玈音盧
3書士縠,堪其事也:司空不是卿,因為他很能夠做卿的事情,所以寫上士縠的名字。
4執孔達以說:就使衛國把孔達捉拿起來,以作解說。
說字也可作悅字解。
今譯 魯文公沒到晉國以前,六月,公孫敖同諸侯開會,同晉國的司空士縠在垂隴這地方盟誓,這是由于晉國要讨伐衛國的緣故。
《春秋》上寫着“士縠”,因為他能夠擔任卿的事情。
陳侯為衛國向晉國請求和平,讓衛國把孔達逮起來,以取悅于晉國。
經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1。
今注 1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雖然不下雨,但是并不成災害,五谷均能豐收。
此經無傳。
今譯 自去年冬天不下雨至今秋天七月。
經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跻僖公。
傳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1,跻僖公2,逆祀也3。
于是夏父弗忌為宗伯4,尊僖公,且明見曰5:“吾見新鬼大,故鬼小6。
先大後小,順也7。
跻聖賢明也8,明順禮也9。
”君子以為失禮,禮無不順。
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10?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11!故禹不先鲧,湯不先契12,文、武不先不窋13,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14,是以《魯頌》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15。
”君子曰:“禮,謂其後稷親而先帝也16。
”《詩》曰:“問我諸姑遂及伯姊17。
”君子曰:“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18。
”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
下展禽19、廢六關20、妾織蒲21,三不仁也。
作虛器22、縱逆祀23、祀爰居24,三不知也。
” 今注 1大事于大廟:大事是祭享,大廟是祖廟。
大與泰同音。
2跻僖公:僖公是闵公的哥哥。
将僖公排在闵公之上。
3逆祀也:因為僖公曾為闵公的臣子,可是現在擺在闵公的上面,所以稱為逆祀。
4夏父弗忌為宗伯:夏父是氏,弗忌是名字,宗伯是掌宗廟昭穆的禮節。
5且明見曰:表明他親眼看見。
6吾見新鬼大,故鬼小:新鬼指新死的僖公,故鬼指久已死的闵公。
7先大後小,順也:将大鬼擺在前面,小鬼擺在後面,這是順理成章的。
8跻聖賢明也:使聖賢居在高位,是明白的事情。
9明順禮也:明同順才是合于禮的。
10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情,而把它不順着次序,可以說是合于禮嗎? 11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兒子雖是聖賢,可是在祭祀中不能比他父親先享受。
這是久已常見的事情。
12故禹不先鲧,湯不先契:所以禹不比他父親鲧在先,而湯也不能比他十三世祖契在先。
13文、武不先不窋:周文王同周武王,不能在後稷的兒子不窋之先。
窋音竹。
14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宋國以微子的父親帝乙為祖先,鄭國以鄭桓公的父親周厲王為祖先。
可見對于祖上的恭敬。
15春秋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後帝,皇祖後稷:春天秋天全不懈怠,祭享不能有錯誤,後帝是很高美的,皇祖就是後稷。
16禮,謂其後稷親而先帝也:這是合于禮,說這句話指于後稷雖然親近,但是要把上天帝擺在前面。
17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問我的諸位姑姑,遂後到長姊姊,這是《毛詩·邶風》的詩句。
18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這是合禮的,因為姊姊雖是親,但是姑姑仍舊在先。
19下展禽:展禽就是柳下惠。
20廢六關:六關是魯國的六關,比如塞關、陽關等。
21妾織蒲:他的家人織蒲席與人民争利。
22作虛器:這就是所謂居蔡、山節、藻棁,沒有位置,而作這種器具,所以叫作虛器。
23縱逆祀:就是上文所說的聽從夏父弗忌的話。
24祀爰居: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外,文仲以為神,命國人祭祀也。
今譯 秋天八月丁卯,在祖廟中祭祀,把僖公的神主排在闵公之上,這是不合禮的祭祀。
這時間夏父弗忌做宗伯的官,他尊重僖公,并宣布他所看到的說:“我看見新鬼很大,舊鬼很小。
把大的擺在前邊,把小的擺在後邊,這是符合順序的。
把聖賢擺在上面,這是明智的,明智和順序,是合于禮的。
”君子以為,這是失禮的,禮沒有不分順序的。
祭祀,是國家的大事,不按順序,可以說它是合于禮嗎?兒子雖然聰明聖哲,也不能在父親之前享受祭品。
所以禹不先鲧,湯也不先契,文、武不在不窋先。
宋以帝乙為祖先,鄭以厲王為祖先,全是尊重祖先的。
所以《魯頌》說:“一年四季全不能懈怠,祭享順序不能錯誤,後帝是很高美的,皇祖卻是後稷。
”君子說:“這很合于禮,說後帝是親,而把上帝推在上邊。
”《詩經》又說過:“問我的諸位姑姑的好,順便走訪我的大姊。
”君子說:“這也是禮,雖然姊姊親,而姑姑要在前。
”仲尼說:“臧文仲有不仁的三件事,不智的三件事。
不使展禽在高位,廢除六個關口,他的妾全都織蒲草,與民争利這是三種不仁的事。
做沒有用的器具,放縱夏父弗忌的逆祀,又祭祀爰居的海鳥,這是三種不智的事情。
” 經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傳冬,晉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1,伐秦,取汪及彭衙2而還,以報彭衙之役。
卿不書,為穆公故,尊秦也3,謂之崇德4。
今注 1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他們全是宋國、陳國同鄭國的卿。
2取汪及彭衙:汪是秦地,在今陝西省白水縣境内,江永說:“這應當與彭衙相近。
” 3卿不書,為穆公故,尊秦也:不寫卿的名字,這是為了秦穆公的緣故,對秦國特别尊敬。
4崇德:尊重德行。
今譯 冬天,晉國的先且居、宋公子成、陳轅選、鄭公子歸生讨伐秦國,攻取了汪及彭衙就回來了,這是報複彭衙的戰役。
卿不寫上,是因為秦穆公的緣故,尊重秦國,說是崇德。
經公子遂如齊納币。
傳襄仲如齊納币1,禮也。
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2。
孝,禮之始也3。
今注 1襄仲如齊納币:襄仲就是公子遂,到齊國訂婚。
2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舅是嶽父,甥是女婿,修婚姻的好合,娶嫡夫人,為的是來共同祭祀,這是孝的道理。
3孝,禮之始也:孝是禮的開始。
今譯 公子遂到齊國訂婚,這是很合于禮的。
凡是在君即位以後,修甥舅的好,修婚姻,娶長妃,為的是祭祀,這是孝順的。
孝是禮的開始。
文公三年(公元前六二四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
傳三年春,莊叔會諸侯之師伐沈,以其服于楚也,沈潰1。
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2。
今注 1以其服于楚也,沈潰:因為沈國臣服于楚國。
按:沈國姬姓,在今安徽省臨泉縣。
2凡民逃其上曰潰,在上曰逃:凡是人民逃走,就叫潰散。
假使在上的将帥逃走,就叫逃。
今譯 三年春,叔孫得臣同諸侯的軍隊讨伐沈國,因為沈國臣服于楚國,沈國軍隊就潰散了。
凡是人民逃走叫作潰,上位者逃走就叫作逃。
傳衛侯如陳,拜晉成也1。
今注 1衛侯如陳,拜晉成也:衛侯到陳國去。
拜謝陳侯使衛國和晉國講和。
今譯 衛侯到陳國去拜謝陳侯使衛國和晉國和好。
經夏五月,王子虎卒。
傳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1。
來赴,吊如同盟,禮也2。
今注 1王叔文公卒:王叔文公即王子虎,他曾與僖公同盟于翟泉。
2來赴,吊如同盟,禮也:發給魯國訃文,祭吊如同盟的國家,這是合于禮的。
今譯 夏天四月乙亥,王子虎死了,發給魯國訃文,祭吊如同盟國,這是合于禮的。
經秦人伐晉。
傳秦伯伐晉,濟河焚舟1,取王官及郊2,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3,封殽屍而還。
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4,與人之壹也5。
孟明之臣也,其不懈也,能懼思也6,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舉善也7。
《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8。
”秦穆有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9。
”孟明有焉!“诒厥孫謀,以燕翼子10。
”子桑有焉。
今注 1濟河焚舟:渡過黃河,就把渡河的船用火燒掉,表示作戰有必死的心。
2取王官及郊:王官是晉地,據《一統志》說:“在虞鄉南,近王官谷,王官谷在虞鄉縣東南十裡。
”郊,晉地,與王官為近,在今虞鄉縣東南。
3遂自茅津濟:《元和志》:“大陽故關,在河南陝縣西北四裡,即茅津也。
因津濟處有南北兩岸,河北岸之茅津,在平陸之西南,其南岸之津濟處,在陝縣西北。
今之大陽渡,即古之茅津渡也。
” 4舉人之周也:舉用人才考慮全面。
5與人之壹也:任用人才專一無二。
6其不懈也,能懼思也:他不懈怠,而且打過敗仗以後,就能夠因為畏懼敵人而細細思考。
7其知人也,能舉善也:子桑就是公孫枝,他能夠知道孟明的能力,所以他就舉孟明為卿。
8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蘩是很薄的水草,在水池裡,以供給公侯的祭祀。
這是《詩經·召南》篇的。
9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晝夜毫不懈怠,以侍奉天子。
這是《詩經·大雅》的詩句。
10诒厥孫謀,以燕翼子:給後人的計謀,為的保衛子孫。
這是《詩經·大雅》歌周武王的事。
今譯 秦穆公領兵去伐晉,渡過黃河,便燒毀船隻,表示士卒有必死之心。
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郊兩地,晉人不出兵,避着秦師。
便從茅津渡過河去,埋葬前回戰死在殽地的屍骨,方才回來。
秦國做了西方戎狄的霸主,這是信用孟明的功效。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之做君主,他推舉人才的周到,用人的專一。
像孟明做臣子,能夠不松懈,能夠因為畏懼敵人而細細思考。
像子桑的忠心,他能識得人,能夠薦舉好人。
《詩經·采蘩》篇上說:“到哪裡去采白蒿?到方池小潭中去。
什麼用呢?是供給公侯祭祀的。
”秦穆公就是這樣對待人才的,一些小好處都不肯丢掉。
《烝民》篇上說:“從早到夜,不敢松懈,去服侍天子。
”像孟明就是這樣的。
《詩經·大雅》篇上說:“能夠把好的謀劃傳給子孫,使子孫安定。
”子桑就是這樣的。
經雨螽于宋。
傳秋,雨螽于宋,隊而死也1。
今注 1秋,雨螽于宋,隊而死也:螽是蝗蟲,跟下雨般地墜地而死。
今譯 秋天,在宋國下蝗蟲,掉到地下就死了。
經秋,楚人圍江。
傳楚師圍江,晉先仆伐楚,以救江1。
今注 1晉先仆伐楚,以救江:先仆是晉大夫,去打楚國,救江國。
今譯 楚國的軍隊圍了江,晉國大夫先仆讨伐楚國,以救江國。
經冬,公如晉。
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晉侯盟。
傳冬,晉以江故告于周,王叔桓公1、晉陽處父伐楚以救江。
門于方城2,遇息公子朱而還3。
今注 1王叔桓公:就是王叔文公的兒子。
2門于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北四十裡。
攻打方城門口。
3遇息公子朱而還:子朱是楚大夫讨伐江國的統帥。
看到楚大夫子朱才回來。
今譯 冬天,晉國把江這件事告訴周國,王叔桓公會同晉國陽處父伐楚國,以救江國。
攻打方城的門,碰見息公子朱就回來了。
傳晉人懼其無禮于公也,請改盟1,公如晉及晉侯盟。
晉侯飨公,賦菁菁者莪2。
莊叔以公降拜3,曰:“小國受命于大國,敢不慎儀4,君贶之以大禮,何樂如之5!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6。
”晉侯降辭7,登成拜8。
公賦《嘉樂》9。
今注 1請改盟:改正文公二年,陽處父與魯國的盟誓。
2晉侯飨公,賦菁菁者莪:晉侯擺宴會并且歌“菁菁者莪”這篇詩。
3莊叔以公降拜:莊叔叫魯公下來拜謝。
4敢不慎儀:不敢不慎重儀節。
5君贶之以大禮,何樂如之:你還賞賜給他大的禮節,這是何等的快樂。
6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并且小國的快樂是由于大國的恩惠。
7晉侯降辭:晉襄公就降下台階來辭謝。
8登成拜:兩國君都上去行拜禮。
9公賦《嘉樂》:于是文公就歌唱《嘉樂》這篇詩。
這是《詩經·大雅》的詩篇。
今譯 晉國人因為曾經對魯文公沒有禮貌而害怕了,請求改了盟約。
魯文公到晉國去同晉襄公盟誓。
晉襄公宴請文公,歌唱“菁菁者莪”這篇詩。
叔孫得臣叫魯文公降下台階去拜謝說:“小國受大國的命令,敢不慎重禮儀,君又以大禮來賜給我們,這是何等的快樂!并且小國的樂是由于大國的恩惠。
”晉侯下來辭讓,再上台階成禮。
魯文公歌唱《嘉樂》這篇詩。
文公四年(公元前六二三年) 經四年春,公至自晉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四年春天,文公自晉國回來。
傳四年春,晉人歸孔達于衛,以為衛之良也,故免之1。
夏,衛侯如晉拜2,曹伯如晉,會正3。
今注 1以為衛之良也,故免之:文公二年,衛人曾執孔達,為使衛人高興,晉國以為他是衛國的良臣,就把他赦免了。
2夏,衛侯如晉拜:衛侯朝謝晉國為釋放孔達。
3曹伯如晉,會正:曹伯也到晉國去,商談納貢之事。
今譯 四年春,晉國人把孔達歸還給衛國,以為他是衛國的良臣,所以把他赦免了。
夏天,衛侯到晉國拜謝,曹伯也到晉國,商談納貢之事。
經夏,逆婦姜于齊。
傳逆婦姜于齊,卿不行,非禮也1,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2,曰:“貴聘而賤逆之3,君而卑之,立而廢之4,棄信而壞其主5,在國必亂,在家必亡。
不允宜哉6。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敬主之謂也7。
” 今注 1逆婦姜于齊,卿不行,非禮也:在齊國,去迎接婦姜,卿自己不去,這不合于禮節。
2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魯也:這可以知道,出姜不為魯國所尊敬。
因為文公死了以後,出姜就被遣送回齊國,所以稱呼她為出姜。
3貴聘而賤逆之:當時是公子遂去訂婚的,而現在卿不去,派低賤的官吏去迎接她。
4君而卑之,立而廢之:君是等于小君,不以夫人禮迎她是卑視她,立了以後又廢掉她。
5棄信而壞其主:背了信用,而毀壞他的主人。
6不允宜哉:不被尊敬,這是很相宜的。
7“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敬主之謂也:敬畏上天的威嚴,于是保全福祿,這是恭敬主人的原因。
今譯 夏天,到齊國去迎接婦姜,這次魯國的卿不去,這是不合禮的。
君子所以知道出姜不被魯國所尊敬,說:“派貴人去聘問,而派低賤的人去迎接,以她為小君而看不起她,不以夫人禮迎她是卑視她,立為夫人以後又把她廢掉,丢棄信用而壞了主人的名聲,有這種事在國家必定要亂,在家裡必定要亡。
沒有好下場,這很合宜的。
《詩經·周頌》也說:‘怕上天的威嚴,就為的保持福祿。
’這是尊敬主人所說的。
” 經狄侵齊。
今注 此經無傳。
今譯 狄人侵略齊國。
經秋,楚人滅江。
傳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1,大夫谏,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2?吾自懼也3!”君子曰:“《詩》雲:‘惟彼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4。
’其秦穆之謂矣?” 今注 1秦伯為之降服出次,不舉,過數:秦穆公為這件事穿着素服,不住正殿,不舉行宴會,超過了應有的禮數。
2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同盟被滅,雖然不能援救他,不敢不自我莊敬。
3吾自懼也:我為自己而害怕。
4惟彼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那二國政治不安定,可是這四國是真正對于政治有所研究的。
今譯 秋天,楚國人把江國滅掉,秦伯因為這件事,穿着素服,不住正寝,去掉所有的宴會,超過了應有的禮數。
大夫勸谏,他說:“同盟被滅掉,雖不能去救護他,敢不自我莊敬嗎?我是為自己害怕。
”君子說:“《詩經·大雅》說:‘那兩個國家,政治不安定,可是這四個國家能夠研究有度謀。
’這就是指着秦穆公所說的。
” 經晉侯伐秦。
傳秋,晉侯伐秦,圍刓新城1,以報王官之役2。
今注 1圍刓新城:刓音元,在今陝西省澄城縣境。
江永以為刓與新城是兩個地方,俞樾以為新城就是刓,不是兩個地方。
《一統志》說:“新城在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北二十裡。
” 2王官之役:見文公三年。
今譯 晉侯伐秦國,圍了刓同新城兩個地方,這是為的報複王官的戰役。
經衛侯使甯俞來聘。
傳衛甯武子1,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2。
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3。
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4。
昔諸侯朝正于王5,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6。
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7,王于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8。
今陪臣來繼舊好9,君辱贶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10。
” 今注 1甯武子:即甯俞。
2為賦《湛露》及《彤弓》:《湛露》及《彤弓》兩篇詩,皆屬于《毛詩·小雅》。
3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他不辭讓,也不另賦旁的詩篇來答謝,魯文公就使掌管兵科的行任官,偷偷地問他。
4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我以為是偶然地練習到此。
5昔諸侯朝正于王:諸侯在周王那裡上朝而受政教,叫朝正。
6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王給他宴會,于是樂工歌唱《湛露》這篇詩,這就是天子在上邊,諸侯全服從命令。
7諸侯敵王所忾而獻其功:忾是又恨又怒。
諸侯反對王所憤怒的人,而獻他的功勞。
8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彤弓是紅顔色的弓,玈弓是黑顔色的弓,玈音盧